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伟专栏 | 这三本书的异同



灵素真要』第83

||| 导读:我们找一本没有注解的《灵枢》《素问》《难经》,放松下来,摒弃一切概念与先入为主的知识,静静的从头到尾依次翻阅几遍这几本经典。我们先假设这三本书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这三本书分别为三个作者思想的结晶,因为是后世把《素问》与《灵枢》合到了一起,认为是《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黄帝内经》。我们静下心来感受每一本书作者的思维方式,感受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读几遍我们就会明显感觉到三本书观察疾病的思维方式、视角不同


我们逐一的欣赏一下这三本经典,首先说最让人感觉像是医学专著的是《灵枢》,此书中没有什么哲学概念,以一个公正客观的视角记录着天地与人体,详细记录了人体经络走行,每条经脉的长度及气血状况,骨骼长度,肠胃长度,经筋的走行,营卫气血的运行等等,这就是古人在最放松最接近道的状态下观察到的真实的人体。再谈一下《素问》,撇去最后的七篇大论,就其余的篇章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像是一个医学生,这本书的作者很浪漫,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他感受到的世界与人体,他并不像《灵枢》的作者一样客观的描叙细节,而是用很多的比喻在描叙一种客观的感受,用类比的思维把疾病分类。这两本书都是得道者客观的观察世界与人体的经典,一本像一个理科生一样,他处于绝对的放松的道的状态,客观真实的记录下他所观察到的世界与人体;一本像是一个文科生一样,他也是处于绝对放松的道的状态,客观真实的描写这个世界与人体带给他的真实客观的感觉。当你不处于放松的道的状态,无论你多么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客观公正的观察客体或感受客体,只要你不够放松,那所观察与所感受的一定是片面的。只要处于放松的道的状态,无论是客观的观察还是客观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并且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一致的

我们从几个细节来看一下这两本书思维的异同,首先是两本书的主体脉法。两本书的共同点都是详细记录了如何通过脉诊来诊断病情,而且都认为脉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式。《灵枢》的主要脉诊是人迎气口的对比,很客观的用人迎脉与气口脉的对比来判断病变的经脉,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人迎二盛,病在太阳,就是用手指来公正的测量两个部位的脉搏大小,像用尺子量、用秤称、用量杯侧一样客观真实的记录人迎脉与气口脉的大小,然后两个脉的大小对比来判断人体的气血状况。《素问》的主要脉诊是五脏脉的诊法,详细记录于《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你看这里面对脉象的描述,完全是一种感觉,比如肝脉,“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这种感觉很难量化,就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感受,你体会的到就会赞叹这个描写太生动形象来,没错肝脉就是这个感觉,太对了,没有更好的语言能够形容这个脉象,可是如果你感受不到呢?那就不知其所云者为何

我们再看一下望诊,这两本书也都很重视望诊,《灵枢》的望诊就很客观很仔细,他详细记录来面部明堂的每个部位所反映的内里的脏器,每个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所反映的人体的机理,甚至都详细记录来人体皮肤的纹理粗细所反映的不同人体气血特点。如“肝病者,眦青”,很客观很真实的记录。《素问》的望诊就需要一些想象,他用自然界的颜色来类比人的面色,如“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兹者死”,翠羽应该是一种绿色羽毛的鹦鹉,草兹为枯死的青草,人的面色再绿也不会和羽毛或枯草一样,这需要一些放松下来取象比类的联想,翠羽带给人的一种感觉,有生气又有点娇小可爱的感觉,而草兹给人的一种灰暗无关的感觉,一种颓废的死气。当你静下心来感觉到这种感觉,那临床中看到面色青的病人,你就会说这个青色就是给我的感觉与草兹给我的感觉一样,很真实很形象,可是如果你感觉不到,那就只能视而不见

我们再看一下对同一段话这两本书的解释,“粗守形,上守神”《灵枢*小针解》给出的解释就很客观明确,“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答案很客观真实的说出来守神的真谛,答案不需要你去心领神会,直接告诉你,守神的答案是不要根据什么病来制定针刺的方法,而是要根据人体当下的气血盛衰情况来制定针刺方法。《素问*八正神明论》对同样的形与神给出了不同的理解,“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对这段经文就需要心领神会的感觉才能体会到,而且很难用其他的语言来再表达这同样的意思,你体会不到这篇经文的意境就只能说明你在治病中没有守神,而且即使按照说文解字每一个文字你都精准的清楚它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太大到作用。

《难经》作者的思维主体上很像《素问》的思维,比《素问》的作者更活泼,逻辑性为零,单纯从逻辑上看其解释经典的文字漏洞百出,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的思维。我阅读经典的头几年里,我一直抵触《难经》,我甚至认为他在乱改经意,比如《难经》针刺的补泻手法、选穴方法、对是动病所生病的解释,很多都有悖于经典的原意。随着不停的深入学习《难经》,我开始佩服上《难经》的作者,甚至有种感觉这本书就是秦越人写的,而非托名。这个思维完全建立在取象比类的思想上,不考虑逻辑的完整,比文科生的思维还要灵动。

如果按照思维的分类对这三本经典进行分类,《素问》和《难经》是同样的一种思维,《灵枢》是另一种思维。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看也是如此,在诊断上,《素问》大部分的篇章都是把疾病归为五脏病,这里的五脏病不同于后世思维的五脏病,凡事因为气处于曲直状态所得的病都称为肝病,因此肝病可以表现为内里一切脏腑的郁滞都,外部肢体中筋的拘紧,头目的眩晕等问题。《灵枢》大部分篇章都是把疾病归位十二经络,十二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治疗上,《素问》大部分篇章在讨论的是脏腑的特点与如何用药或针调整脏腑虚实。《灵枢》很少谈论脏腑特点,谈论的是每条经脉的血气多少,用针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调整经脉的偏倾。这两种思维虽然有差异,但是大的共同点都是静下心来处于恬惔虚无的状态下客观真实的观察世界与人体,只是因为思维习惯的不同而产生一些观点上的差异。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思维更优秀,只要静下心来看,这两种思维都非常的美,而且顺着这两种思维也都能越来越接近恬惔虚无的最放松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素问》与《灵枢》虽然主体大部分篇章思维不同,不过有很多篇章是相互交融的,我们不能一概的认为《素问》或《灵枢》的所有篇章都是一种思维。

为什么在中医学的经典中会有两种思维下的两种医学体系,而且两种思维能够长期共存,是因为中国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民族,大的民族上是华族与夏族的融合,是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融合。我们看诗歌也是如此,仔细读一下这两本诗歌集:分别是代表中原的诗歌《诗经》,代表楚地的诗歌《楚辞》,读完了就知道这两个地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诗经》中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场景,产生一个联想,借助场景与联想的交织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楚辞》中的思维则天马行空的感慨,充满与天地鬼神的交感。思维与文化的交融必然产生医学的交融,因此在《内经》便是两个医学体系融合时期的产物,这个融合经历了很久,可能要几百年,而这几百年的结晶便是《黄帝内经》。

其实我总是不禁的感慨,一个民族拥有一种文明就已经够让人为之自豪了,而我们的华夏民族却是一个巨大的熔炉,在早期融合了华族与夏族两大文明,还有黄帝与炎帝文明的融合,到汉朝出现诸子百家文化的融合,再之后的融合外来的多种文化,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停的扩容,而根本却从未改变,根基非常牢固,这些根就在各个经典当中,只要还有人在读经,中国的文化就永远切断不了。在全世界都在西化的大格局中,几乎没有哪个民族的医学与文化还能幸存,这对中国文化与中医是个考验,其实我坚信,只要还有一群读经的中医学子,中医学就会存下来,并且会很自信的包容下西方医学的优点,排斥外来文明只能说明对自己文明的不自信。真心希望中医越来越好,真心希望读经的人越来越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解:50个经典思维法则,改变人生
解别明彰靠辨识
想拉开了与别人的差距,看看这18种经典思维方式
经典思维50法
经典思维50法,赶紧收藏了!
经典思维50法,受益终生,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