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纳雅克王朝的奢华艺术
于公元十世纪进入巅峰时期的朱罗王朝在之后的三百年中日渐衰落,最终在十三世纪被诸侯割据的纳雅克王朝所取代。如果用中国的周朝比拟朱罗王朝,那纳雅克时期就是春秋战国了。由于割据的诸侯们都称自己为纳雅克,后人就用他们各自的都城来区分这些小王国。

纳雅克王朝在印度历史上没有作出很出众的贡献,因为这期间战乱连绵,而再过几百年印度就要沦落为英国殖民地了。不过从宗教建筑方面来看,纳雅克王朝推动了继朱罗王朝对帕拉瓦建筑作出的巨大革新之后的另一次变革。具体是怎样的变革,就让我们边看边讨论吧。

南印度的各大重镇都曾经成为某个纳雅克王国的首都,所以都有一两座具有代表性的纳雅克式印度神庙。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马杜莱的米娜珂诗神庙,Lone Planet旅游指南曾夸张地将此神庙比拟为南印度的泰姬陵。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一座寺院,就让我们的游览从这里开始吧。

米娜珂诗是神话中湿婆神的妻子。相传这位美女生来就有三个乳房(印度人在性方面是比国人要开放很多了,所以很多传说都跟性相关),而且有先知说她在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的时候那第三个乳房就会消失。当然,先知的话在米娜珂诗遇到湿婆神的时候就应验了,而湿婆神也欣然选择了这位美女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与一神论不同,多神论中神更接近人,比如也有性伴侣)。为了纪念(并崇拜)这段传奇的爱恋,这座南印度最重要的庙院就在四百年前被建造出来,而院中主要包括了两座寺庙:湿婆神寺和米娜珂诗寺。

还未近寺院就已经被她那高大的门塔给震慑了。就这一眼足以看出纳雅克寺庙和朱罗神庙的重大区别了:前者有高大的门塔,而后者没有。其实我们后面会看到,朱罗神庙中高大的庙塔在纳雅克寺庙中却缩小甚至消失了。米娜珂诗神庙东南西北各门均有超过50米高的门塔,加之庙顶上较为矮小的庙塔就一共是七座了。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东门塔。


夏季早晨的阳光偏向东北,所以北门塔这边似乎受光更多,而这边视界也比较开阔。相比朱罗神庙的庙塔,纳雅克神庙的门塔显得无比的花哨。这不止是从色彩方面,也是从上面雕塑的繁复程度体现出来的。其实这样的门塔我们在前面日志〖走马看花新加坡〗中已经小小品味过,只是那些小版的门塔是没法和这类正版相媲美的。不过这也说明纳雅克神庙的模式被从十七世纪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换成长焦细看塔顶,这里就好似无数天神和宫殿的微缩集合,就这塔顶附近有多少神像恐怕都一时难以数清楚。与帕拉瓦和朱罗神庙采用的金字塔型不同,纳雅克门塔从横截面上看是扁长方形的,这样的设计为与门面平行的两面塔身留下的巨大的装饰空间。


看一看塔基附近的神像吧,这里是我的200mm长焦能看清楚的极限了。这仔细一看才发现,虽然塔身色彩缤纷,但神像却相对呆板和均一(似乎每个神像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这与西方同期的巴洛克艺术(甚至是早起的哥特艺术)相比就差之甚远了。


再往下看,诶,为啥塔身分为两段,真正的基座是岩石的原色呢

 其实另外一个更相关的问题是:为啥这些门塔上的色彩经历几百年而不消退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自纳雅克时代起,印度教徒们就决定每12年对他们的神庙进行一次重现粉刷。不过似乎象塔基这样的地方从建成起就保持着原色。


神庙不让携相机进入,印度教的固执在这里显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只好在临进门前拍下这仰望东门塔的感觉。米娜珂诗神庙的内部没法用照片表达了,不过其实纳亚卡神庙的内部大同小异,您可以在后面的片子中从别的(更开放一些的)神庙中领略到。


如果早来几年的话,可以在神庙周围的民宅顶上拍摄神庙的全景。可惜一两年前当地政府突然禁止游客接近能够俯瞰神庙的建筑物屋顶。于是我们只好在后面一点儿的屋顶上拍下这张北门塔和它后面的小庙塔,也算小解了一点儿馋。


神庙没进去,庙内的僧众自然也就拍不到了。不过庙门外席地而坐的这位老者还是很上相的:那白色的长须,古铜色的皮肤,沧桑的面庞,活脱脱是一位印度教大师的风范吗


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地理中心是一个名为特里希的城市(这个名称听起来象是英国人给的减缩版,原来的印度名太长没法念

)。这个城市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不过大部分将留到下个日志里再讨论。在这里我们只侃一座全印度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 ... 哎,名字还是太长,念不出来,估且就叫特里希大神庙吧。这座神庙是所有纳雅克神庙中最大方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神庙的方方面面。

从特里希城内的制高点庙城山(此山将在下篇日志中介绍)向北望去,在宽广却干涸的考文瑞河的彼端,特里希神庙的门塔和庙塔就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丛林中冒出来。据说此神庙南七北七东三西四共21座塔,在数量上远超其他寺院。最南面的门塔总高72米,恐怕是南印度最高建筑了。


当我们真正走到那70多米高的门塔之前时,却发现那震撼的感觉完全没法用相机来捕捉:无论如何高大的建筑在广角镜中都会变得普通。


进入寺院范围,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五六座寺庙的集合,怪不得占地如此广大。除了中央的主庙不让非印度教徒进入之外,其他神庙之内拍照随意,于是我们就有了充分的机会捕捉室内的景观,比如一群花花绿绿的信众席地而坐。


又比如这幅已经部分磨损的彩色壁画。


柱头的怪兽也是纳雅克神庙的特色之一,不过似乎只有这里可以拍到呢。


几乎每所纳雅克神庙都有一座百柱厅,里面的情形跟朱罗神庙的柱厅大同小异。不过这座柱厅的柱子带有很特别的雕像:仿佛是一队跃马的骑士,而且他们的马前蹄下都踏有一只各不相同的怪兽。


庙堂内的石刻建筑非常美观,只是光线实在太暗。在我们施展铁手功拍摄的时刻,一位红色的“精灵”为我们点缀了那色泽显得单调的石壁。


之前说到特里希神庙很大方,为游客提供天台观看神庙的全景就是一个方面(米娜珂诗那边连用别人的屋顶都被禁止了呢)。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南七塔中的两个和北七塔中的四个,而中间是神庙金顶(据说是纯金所制)。纳雅克神庙将高塔挪到了庙门口,却将朱罗神庙的高昂庙塔用这个值钱却不宏伟的金顶替代了。


南面还高耸着四座塔,最远处就是那72米的大门塔了,近大远小的原理使得这几座塔都变得一般高矮,但其实在庙城山上远望时完全不是这般光景。


从广角镜里看东北方的塔群,眼神好的看官或许能看到那高大的东门塔并没有色彩,看来今年轮到对它重新涂彩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时艳阳高照,气温超过38度,而我们是光着脚站在这裸露的屋顶上的


在观景平台的高度上可以更好地拍摄塔身上的彩塑。感觉这些彩塑跟中国佛教寺院里的菩萨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毕竟佛教是派生自印度教的,只是这些雕塑比较拟人化一些。


正在犹豫是不是该离开观景台时,忽见下方一溜僧众鱼贯由门塔下步入寺院,难得的镜头呢


离开寺院前在不让进入的主庙后门经过,遇上这位印度教的“弥勒佛”,就顺便来了一张


从特里希沿着考文瑞河向东(下游)直至临近孟加拉湾的河口处,有另外一座著名的庙宇:纳塔喇疆。这座庙是纪念神话传说中湿婆神和伽利女神在此地进行的比舞大赛而建,相传湿婆神最终以一记高难度飞腿获得舞之王的称号(纳塔喇疆在泰米尔语中就是舞之王)。

本来大多数神庙内都有庙池,但像这样灌满了水又让大家随意接近的不多。印度教和天主教在对洗礼的神圣程度方面似乎是有共识的。


庙池边上本不起眼的雕像细看之下显得神采飞扬,这两位是湿婆神的象头儿子和坐骑。哦,忽然想起来一直忘了解释为啥湿婆神会有个长了象脑袋的儿子了。湿婆神的这个儿子是在他外出时出生的,所以并不认识他老爸,当然湿婆神也不认识自己的儿子。结果当湿婆神有一天终于回家时,见一个愣头小子挡在门口不让近(那儿子也有自己的道理:我是大神的儿子,你算老几要进我家),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拔刀砍下 ... 等湿婆神反应过来砍了自己儿子的脑袋时自然懊悔异常(不过大概由于是神的儿子,没了头也活着),就给找个大象头装上,难道他觉得这样很威武


纳塔喇疆与其他神庙最大的不同点是开放空间较多,而大部分其他的纳雅克神庙都几乎全部笼罩在石砌屋顶之下。原因很简单,纳塔喇疆是早期的纳雅克建筑,从某种程度上看还处于从朱罗神庙过渡的过程之中。这些散落在院中的石砌建筑更近似于朱罗神庙中的侧庙。


纳塔喇疆的主厅是不让拍摄的,所以只好拍摄外景了。这主厅外面的墙角上雕满舞蹈的姿态,果然不愧是舞之王神庙呀。


纳塔喇疆宽广的庭院又一次给我们拍摄人物的机会。寺院的围墙内有一尊湿婆神像,于是吸引了信众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参拜。这一队身着霓裳的印度妇女尤其显眼。


不时有朝拜者从庙门走入,不过象这两位这么有舞蹈姿态的还不多见呢


一位光头的老妪携着个小女孩疾步离开寺院,红褐色的纱丽飘起好似和尚的袈裟,要是放在中国的话这位一定是灭绝师太级别的人物了


勤劳的搬运工在为寺院添砖加 ... 草

     些许的稻草随风飘散,隐约地指示出那搬者行来的轨迹。


上篇日志中提到的小神庙所在的城市孔巴可南也是一座布满寺庙的城市,不过由于我们大部分时间花在小神庙了,所以对几座较为“年轻”的纳雅克神庙就没有太过在意,只是顺便扫上几眼。

市中心一东一西两座神庙。我们下车的位置在东面,又正值中午烈日当空,就不去看西边的庙宇了。这里只用长焦越过闹市看看其高耸的门塔。


眼前就是东庙的庙墙,上面骑坐着的神牛也都染上了色彩,虽然着色实在是粗糙了点儿。


两庙之间是一座共享的庙池,本来昨晚进行圣浴的池子居然也可以用来洗衣服。实在不明白这里能洗干净啥


东庙那高大的门塔越过庙墙耸立出来,我又忍不住拍了一张。虽然这座塔跟其他地方的纳雅克门塔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那些纳雅克奢华的装修总是在泰米尔之外难得见到的。


纳雅克神庙参观的最后一站是蒂如玛亚姆,一个泰米尔南部的小村庄。本来我们去那里是参观城寨的,不过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城寨之下隐藏着的一座不起眼的寺庙却蕴藏了不少纳雅克建筑的精华。

与大城市里的豪华神庙不同,村庄中的纳雅克寺庙要朴素的多了,至少外观上如此。门塔后方的锯齿形城墙就是后面山上的蒂如玛亚姆城寨了,不过这个要留到下一篇日志来讲述了。


和别的大庙相同,这座寺庙也少不了柱厅,不过这柱厅中多了个天井。站在天井中恰好可以看见庙宇后面隆起的山石和雄踞上方的城寨,这神性与世俗的结合别有一番意味。


柱厅一直延伸到山石边,所以从重重的石柱间一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见山石那有色彩的文理。依山而建而让神庙与自然紧密结合也更让这座寺庙显得独特。


柱厅中心有一座彩色的石亭,后面还配有壁画,很是稀奇。也许这是纳雅克神庙的标准配备,只是早先的大庙不让我们这些异教徒进入柱厅的中心位置罢了。如果不是发现了这所小庙,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这禁地之内的风光呢。


虽然朱罗神庙也有美丽的柱厅,但纳雅克神庙在柱子上的装饰更为独特。如果说朱罗神庙的石柱装饰强调的是图案美的话,纳雅克神庙的石柱就具有更多的艺术感了。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些石柱上附着的神像的拟人风格还颇有几分西方文艺复兴的气息呢。总结这三篇日志可以看出,南印度在跨越一千多年的朝代更替中也不断在建筑方面发掘着新的元素,从精致的帕拉瓦石雕寺庙,到恢宏的朱罗神庙,最后是一直延续至今的纳雅克人性化的门塔和殿堂,至少经历的三代变革。虽然不及西方文明自古希腊经典建筑开始的无数创新,却多多少少体现了艺术家们的进取精神。咱们中国的历史喜欢把印度描写成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然而印度人在建筑发展方面体现的进取精神却和东方文明中的格守陈规格格不入。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印度人被西方文明入侵的“后遗症”,可是泰米尔这快土地是直到英国人殖民印度才真正接受西方文明的,所以她应该保留了印度原住民最本质的要素。从这一点上看,印度这个介于东西方文明碰撞的要冲之地的古老国度或许还是偏向西方得多呢,而真正的纯东方文明恐怕只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吧。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古墓丽影》不仅让塔布伦寺也让吴哥名扬四海
克久拉霍
影像记忆·吉隆坡的马里安曼兴都寺
【40天行走印度】热那克普·耆那教千柱庙
被大自然吞噬的文明│吴哥印象(二)
印度城市介绍——汉比 HAMPI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