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友兰哲学的另一种解读(三)

 

接着“天地境界”讲

   ――冯友兰哲学的另一种解读


     张岱年先生说:“冯友兰先生在所著《新原人》中详细论述了人生境界,以‘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在一个意义上讲,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可以说是天地境界;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亦是天地境界。但是如此意义的天地境界未免虚而不实,陷于神秘主义。”此外,张先生也有数次提到冯先生的天地境界“失之玄虚”。


      天地境界“虚”在何处?从前三个境界看,皆是“与物有对”:自然境界对应的是人出于本能而顺应的俗世之风与习,功利境界对应的是个人的事与功,道德境界对应的是社会的伦与职。可是,天地境界却是“与物无对”,风与习、事与功、伦与职,皆为有时空的存在,而天地或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用冯先生的话说,天地境界“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这个宇宙是指“大全”和哲学意义的宇宙,而“哲学中所说的宇宙应该是逻辑性的”。


      当冯先生说人是“宇宙分子”时,指的是具体的物理的宇宙,而说人“必有宇宙的观念”时,又指的是“大全”或空泛的宇宙。在四个境界中,冯先生希冀于人类的是后二种,“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前者造就“圣人”,后者造就“贤人”。然而,贤人对应的社会是有时空的存在,“有其伦与职”,所以要“尽伦尽职”,而圣人所对应的宇宙则似乎又是超时空的了。如果说前三个境界是以虚对实,天地境界则是以虚对虚。尽管冯先生自己也说,“我们的判断、命题,在客观方面均有与之相当者。如其不然,则我们的知识,即与幻觉无别。”然而,天地境界却是“与物无对”,“不可思议”,在客观方面难有“与之相当者”。冯先生用较大篇幅批判了理在心中、“先立乎其大者”的陆王一派之空疏,又批判了理在心外、“即物而穷其理”的程朱一派之支离,认为人应该“事天赞化”,追求“超道德底意义“的天地境界。


      冯先生列举了孔子、张横渠和陆象山等为具天地境界者,还特举了陆象山的“与天地相似”,不得“自异于天地”,以此“可以作大无我的注脚”。可是,不管春秋时代的孔子,还是南宋时期的陆象山,其所阐发的“天地”或“宇宙”,几乎是“无限”的同义语,以此为境界,难能有实体的时空对应。所以,“事天赞化”看似超越了陆王的空疏和程朱的支离,仍给人以与现实无所对应的疏离感。


      天地境界“玄”在何处?“形上学”,冯先生说,“是一个西洋哲学中底名词,有时也译为玄学。”“我们所谓形上、形下,相当于西洋哲学中所谓抽象、具体。”形而上之哲学可以使人通达“不可思议”的“大全”,“大全无所不包,真正是‘与物无对’。”“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同于大全。”“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冯先生对形上、形下之阐释,大体取自程朱。历代学者讨论形而“上”和形而“下”,较少歧义,可是,“形”是什么?在我看来,如果把形而下之“器”看作形器(形体),把形而上之“道”看作形象的话,那么,居中之“形”应该看作是形制。形器、形制和形象三者,有如物理学中的物体、物理和物象。对此,或许也可作另一种解读。当代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著名的“世界3”理论,他的“世界1”指称的是“事物”即“物理客体的世界”;“世界2”指称“主观经验的世界”或“意识状况或精神状况的世界”;“世界3”指称“自在陈述的世界”或“客观思想的世界”(objektive Gredankeninhalte),中国古代思想的“器”与“道”二者正好对应于“世界1”和“世界2”,而“形”或“形制”对应的正是“世界3”。


      冯先生在义释形上、形下概念时,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上述三者关系,并指出宋儒在解读《系辞》时容易把“形”与“形上”即形制与形象相混淆,“对于理之为非实际底亦有看不清楚,或说不清楚者”,以理为“如有物焉”,点明这是“即朱子亦不能免”的错误。冯先生举例说:“如必有圆之理始可有圆之性,必有圆之性始可有圆底物”。这里所说的三者――理、性、物之关系,即道、形、器或形象、形制、形器之关系。并得出结论:“就真际之本然说,有理始可有性,有性始可有实际底事物。”冯先生又以方的事物举例,提出“方底物”、“方之理”和某种“结构”,认为“方底物于依照方之理而以成为方时,必有某种结构以实现方之理,此即是其气质,或气禀。”某种结构、气质或气禀,亦即上例之“性”。


      在晚年写成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卷里,冯先生又重新强调了这一点。在这里,“方底物”,即形器,为实;“方之理”即形象,为虚;而某种“结构”即形或形制,非虚非实,或亦虚亦实。如果用另一种语词来表达,器,是硬的;道,是软的;而形,则介于二者之间。波普尔的“世界3”所强调的不是主观的意识或精神状态,如科学、文学和艺术等,而是“客观意义上的思想”,具有“符号结构的内涵和意义”,如“科学思想、文学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第三世界主要是由问题、理论以及论据构成的。除了理论和工具之外,波普尔还提到了社会制度和艺术作品,认为这些都是第三世界实体的代表。


      哈贝马斯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分别表达为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他还借助于贾维(I.C.Jarvie)的话,认为“社会是处于‘坚硬的’物质世界与‘柔软’的心灵世界之间的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正是“世界3”的特点,非虚非实,或亦虚亦实,居于软、硬之间。实际上,在冯先生那里,围绕形上形下的器、道、形三者关系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冯先生未用形器、形象和形制这样的语词来表达而已。然而,在理论的阐释上,冯先生仍坚持的是两分法,即把事物分成抽象和具体、无形和有形、共相和殊相,视前者为“思之对象”,后者为“感之对象”,而对中间的“象”、“形”、“相”三者没有深入分析。在这一点上,与宋儒又有同样的羁绊。


      《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冯先生解曰:“象就是客观世界的形象。但是这个摹拟和形象并不是如照像那样照下来,如画像那样画下来。它是一种符号,以符号表示事物的‘道’或‘理’。”如果以物理学中的物体对应形器,物理对应形制,物象对应形象,其物象分两种,一为“实像”(real image),一为“虚象”(virtual image),“象”比“像”更抽象。在哲学领域,被译为“形而上学”的metaphysics,即超越于物理学(physics),由“形”而成“像”,再由“像”而成“象”的向上过程。高度抽象则大象无形。如果用冯先生的言语表达,“像”是“具体的共相”,“象”是“抽象的共相”;“像”由“思”而得,“象”由“思思”或“纯思”而得。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仅“圆底物”、“方底物”,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皆有其三重属性:物、性(结构)、理,或称形器、形制、形象,或称物体、物理、物象。比如,一个地域有土地山川生民,有社会政治制度,有精神风貌;一个企业有厂房设备职工,有企业制度,有价值观;一个社会有经济基础,有上层建筑,有意识形态。其虚其实,前已论及,其非虚非实或亦虚亦实之处,正是冯先生所论“共相的存在是‘潜存’”、所引金岳霖“不存在而有”纠缠之所在,通过对形器、形制和形象三者关系的透析,不仅使天地境界有所归依,还可能解决冯先生所说的“不存在而有”和“有也是一种存在”这个“新理学的一个大矛盾”。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各有其体或其器与之对应,也有相应的形制,即“某种结构”,独天地境界看似有其体――宇宙,但属哲学性质的, “哲学中所说的宇宙应该是逻辑性的”,而逻辑学的命题,“是空而不灵底”,只好另立一个名词,叫“大全”,大全,“与物无对”不光无结构、无形制之对应,连其体也是模糊的。可以想见,从“与物无对”转向“与物有对”,是冯友兰哲学扬弃玄虚,完成现代性转化的关键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友兰:人生有四重境界
山东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蔡祥元:冯友兰境界论之得失
斗地主中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1)——哲学的使命
读《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养生智慧》摘要2
哲人本色:不着急的处世态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