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100季【湿地阅读】《小石潭记》例说:如何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


主题: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你会怎么做?


卷首:如何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一直是困惑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本期湿地阅读,就带给大家此方面的思考。敬请关注!

如何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

——以《小石潭记》为例


文/司艳平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一、课前查阅资料,建立学生对作者在特定时期的初印象


博观约取四个字,极恰切地阐释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用在语文教学上,也无不可。博观,是指我们要把书读厚,读与文本,与作者相关的内容资料,拓宽文化视野与教育视野,约取则是深入浅出,从三千弱水里取出一瓢,选点切入。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必定要读大量的与作者们相关的大部头或者小部头的著作,建立对作者的空间立体认识,这样才可能更精准地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同样的道理,学生如要较为到位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意图,必定也需从广处拓宽视野,涉猎与文本与作者相关的内容资料。


以《小石潭记》为例,我提前一周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柳宗元在永州的内容资料,并让学生自主记诵柳宗元在永州时期写的诗歌,借助资料大体领悟诗的内涵以及柳宗元的思想感情。《江雪》《渔翁》《溪居》等诗歌就是学生们自己查找,并主动要求记诵的除此以外,他们还自觉地了解《永州八记》的其他七记,选择其中的一篇或者两篇,了解涉猎。经过这些有益的探寻,学生对柳宗元在永州的始末经历有了粗浅认识,对深入理解《小石潭记》大有裨益。



二、课堂节点创新,撬动学生对接文本的敏感思维


李华平教授说,教师课前备课时的文本解读,必然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得以呈现。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转化,路径在哪?四川通江的张勃老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巧妙设问、朗读情境、创意作业是为三条有效的路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以为选择有效的路径实现教师文本解读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在课堂的节点上创新,设置张弛有度的主问题和话题,抓住关键词沉入文本,引导学生全方位洞察作者心境,体验作者当时的人生经历。


1.设置恰当的主问题(话题)


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说,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主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吸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品读,形成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教学板块,也能够提升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进行广泛交流的凝聚力。由此可见,主问题的恰当设置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它既能避免课堂的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又能避免课堂的零敲碎打,让课堂具有条理感和线索美。从转化文本解读成果的角度而言,亦可以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向文本的纵深处不断漫溯。


上《小石潭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1.你由小石潭的境况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如果让你给小石潭重新命名,你会拟个什么样的名字?且看关于这两个主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你看到了小石潭的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思考后,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看到了小石潭的位置偏僻,不易被人发觉,柳宗元发现它大费周折,想到了小石潭即使很美,也在埋没着。


师:小石潭处在荒凉僻远的地方,如不是柳宗元仔细寻访,断然不会发现它,他们之间有共通之处吗?


生:老师这样一说,我倒觉得他们两个蛮一样,柳宗元此时被贬永州,也是在荒凉之地,他很有才华,也被朝廷弃之不用。


生:朝廷对柳宗元的弃之不用与永州人对小石潭的不闻不问,实在一样,透过小石潭,我看到了柳宗元。


师:由物及人,小石潭的遭际还真是与柳宗元如出一辙啊!大家继续来谈。


生:我看到了小石潭环境清幽,青树翠蔓,一片葱绿,是避暑的好地方!


师:柳宗元呢?他是不是这样认为?


生:他当然这样认为啊!你看第一段就出现了“乐”字,足以说明小石潭吸引他啊,我想,那个时候他一定很快乐的!


师:你们真是好眼力!小石潭当真是在吸引着柳宗元啊!


生:我看到了小石潭石头长得很奇怪,各种各样的姿态,应有尽头,“坻、屿、嵁、岩”写尽了它的独特。


生:由潭石的独特,不由想到了柳宗元的独特,独特的人活在世上要更艰难些。


师(大笑):不曾想,你们小小年纪,对人世间的事竟然了解得如此通透啊!


生:我看到了小石潭潭水的清澈空灵,我不由想到了苏轼笔下的月色,积水空明。


生:真是这样,小石潭的水与承天寺的月光有得一比,都是那样澄澈,都是那样空灵,都是那样美!


生:看来,从发现美的角度说,柳宗元与苏轼有共同的话题可以探讨。


师:你们由此及彼,自由联想,经你们这样一联系,柳宗元与苏轼亦可以引为知音了!


…… 

师:如果要你们与柳宗元联系起来,再给小石潭命名,你们会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柳氏潭!小石潭是被柳宗元第一个发现的,柳宗元姓柳,可以柳宗元的姓氏来命名。


师:小石潭的这个新名字如何?


生:不是太好,与柳宗元相联系,这点不错,但是感觉不到对柳宗元的表扬。


师:那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古人一般会用“公”表达对文人的敬称,一字之易即可。


生:那就柳公潭!这样就可以表达出对柳宗元的敬意了。


师:还有其他吗?大家继续。


生:子厚潭。


师:子厚潭,这个名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柳宗元字子厚,用他的字来命名,好像是在叫他的小名。


师:倘若长辈直呼你的小名,你的感觉如何?


生:倍感亲切。


师:看来这个名字让我们感受到柳宗元的亲切,小石潭顿时与我们亲近了好多哦!


生:柳幽潭。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幽”字点出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是一方幽静的去处,这方幽静的去处让柳宗元暂时忘却贬谪的郁闷与烦恼,我觉得蛮有深意。


师:讲得真好!名字拟得好,理由说得妙!如此思考下去,大家对柳宗元的心路历程了然于心,慢慢就会触摸到学语文的大境。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来靠近柳宗元,解读柳宗元,也算是对他的深情怀念吧!


运用主问题的方式撬动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深入系统地理解文本。这两个片段采用主问题的方式贯通教学,让柳宗元与小石潭的渊源更加显豁,更加直白,更加富有质感,课堂在深广中向远方行进。


2.抓住关键词沉入文本


一个高明的作家,他的作品里绝对没有角落。每一个字词,每一处用笔,都会别有意味,都会藏着他或细腻或深刻的心思。王君老师曾说,任何一个文本都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构成的。关注词语,沉入词语,培养自己对词语的敏感是第一要务。这些话是讲给教师听的,同理,对学生也可用,也适用。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并力主践行的。我的经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和思维习惯,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空间,足够的交流平台,不越俎代庖,在大开放的格局中学习大开放的语文。学生有了格局,有了视野,自然会对语言产生不自觉的敏感与触碰,进而内化到作者的灵魂深处。


还是以《小石潭记》为例,课堂上,我出示了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文中的哪个字或者哪个词最能彰显柳宗元此时彼刻的心境?说说你的想法。学生的畅谈让我大吃一惊。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认为文中的哪个字或者哪个词最能彰显柳宗元此时彼刻的心境?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认为“清”字最能体现柳宗元的心路,潭水的清澈照出了柳宗元清正的内心,我从这个“清”字,读出了他的坦荡,纯洁。


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柳宗元性格刚正,他得罪朝廷,深深自责,总是不安,正是因为他过于清正,所以总是惴惴不安。


师:我该怎么表扬你们呢!你们对人生,对人性,已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老师得向你们学习!


生:我认为“乐”字能体现柳宗元遇到小石潭时的心情,潭境的清幽,潭石的奇特,潭水的清澈,游鱼的欢快,都显示出小石潭带给柳宗元的快乐,所以我想用“乐”概括他此时的心情。


生:我想再补充。柳宗元遇到小石潭时,内心快乐,这的确是真实的,可这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啊!


师:那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柳宗元的心境?


生:我认为“灭”字能体现柳宗元的心境,“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里是形容潭水的源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远远望去,或明或暗的。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柳宗元此时很迷茫,那个“灭”字给人幻灭之感,刹那之间,小石潭的美好像烟消云散了。


师:我的天,这样的回答有哲学的意味,有佛家的意味啊!这个“灭”,让我想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啊!谢谢你,给大家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


生:我认为“凄”字最能体现柳宗元的心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读到这样的句子时,忍不住冷得想打一个寒颤,那个“凄”字,写出了柳宗元内心的凄冷、孤寂还有痛苦,他的眼神里一定充满着深深的无奈。


师:这个回答好有质地!“凄”里面包含着人生太多的无奈与无助,悲伤与悲凉,痛苦与痛心,还有一种想挣却挣不脱的辛酸!


生:老师,你说得也有质地!


(众笑)


师:你们看,柳宗元的心境是否真的能用一个字精准概括呢?


生:我觉得不能,他的心境很复杂,很矛盾,很纠结。


生:正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让他更加郁闷。


生:原来人生最难受的滋味就是活在矛盾与纠结中啊!


师:你们对柳宗元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所以清代学者沈德潜说柳宗元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甚是恰当无比!


这个教学片段以关键词的咂摸沉入文本,带领学生到文本深处漫溯,在与词语的深刻观照中了悟作家的心境,还原作家此时彼刻的经历。这样的方法,以小见大,易于向深处挖掘,慢慢切进文本内核。而且,能逐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与鉴赏力,为他们自己进行文本解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后共思共悟,引领学生回溯课堂书写领悟


要想让学生产生解读文本,解读课堂的兴趣,教师自己就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解读的热望,才会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才会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快乐。所以,课后共思共悟,师生共同解读,共同回溯,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自然,在备课之前,有心的教师就已经参悟文本,写出相关解读,课堂结束后,不妨把自己的下水文章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作为参照,选择一个点进行解读。可以结合文本,自由漫谈;也可以追溯课堂,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以及自己的学习反思。能力高点的学生可以解读作家,能力低点的学生可以记录课堂,但不管是解读,还是记录,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更深一层。上完《小石潭记》后,我将《孤独寒寂柳宗元》《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两篇解读柳宗元的文字呈现给学生,他们读得津津有味。读后思,思后写,下面是他们写的关于《小石潭记》的解读文字。


亲临“柳公潭”


李凯乐


革新失败,谪迁永州,柳公仅在永州便待了十年。心有大志,才干非凡的他却无用武之地,好钢没用在刀刃上,是朝廷的损失,可谁又明白柳公之苦呢?


十年间,贬谪的失意,心中的愤懑,难以平复,甚至凄苦成了他生活的主调。怎样化解政治上的失意,如今的抑郁?他选择了寄情于景,让大自然包裹自己的苦闷。当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时,往往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想想若不是这次的贬谪,又哪来那些美轮美奂的诗词文章?若不是这次贬谪,又哪来柳公与小石潭的际遇呢?让我们穿越千年,再睹潭之风貌吧!


潭水先声夺人,柳公心中微澜四起,似乎感受到了潭水的召唤。柳公竟大费周折劈竹辟路。下眼一望,不由一惊:一小潭竟含有坻、屿、嵁、岩,周围竹林掩映,树木参差不齐,随风飘荡。鱼儿清晰可见,更衬托了潭水的清澈,看那调皮的鱼儿似与柳公玩乐呢!


澄澈空明的潭水照亮了柳公的心,有缘会相聚,他与小石潭也有某种机缘吧!小石潭的不为人知,无人问津,空有一番美景却无人赏识,更令柳公想到自己,那时,他定将小石潭视为知己。调皮的小鱼往来翕乎,在日光的轻抚下安然熟睡。看到这些,柳公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丝丝笑意。


西南的岸势蜿蜒曲折,溪水或明或暗的悠远,源头的探寻不着,总是让他内心彷徨,迷茫,这样的迷茫是对未来的无望吗?柳公的眼神暗了下来,适才的神彩一扫而光。


柳公在这美景中没停留多久,小石潭动人的景致待该柳公的快乐太过短暂。或许,这竹林深深,人迹罕至,让柳公忽感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幽深的氛围让作者想到自己的处境,凄苦却不甘。柳公眉头又锁起来,只听得一声叹息,再一瞧,只留了柳公渐渐远去的背影。


潭水仍在流,鱼儿依在游,树不变,岩如初,小石潭与之前并无变化,可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对!少了一个懂它的人。


师评:读完凯乐的这篇阅读日记,我心安然且畅然。这篇解读文字里,有对小石潭的动情描写,有对柳宗元的情怀感叹,但落笔却甚为巧妙,甚为细腻。以第三人称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来写柳公,来写小石潭,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起来,既从深处认识《小石潭记》,也从高处理解了柳宗元,表扬!

从上面学生的解读文字不难看出,他较深入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与文本对接。这样的思考状态,这样的解读状态是学语文的一条大径。只有教会学生解读文本,让他们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教师文本解读的功能和作用,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展自我,发展语文。有学生参与的文本解读,才是动的文本解读,才是活的文本解读,才是真正实现多重对话的文本解读。这,应该是文本解读的至高境界吧!


作者简介:司艳平,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愿以青春的名义追随君姐一路修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君读课(1、2):追问的意义
《游黄溪记》教学案例与分析
文本解读|《小石潭记》审美教学价值探究
文言文对比阅读使课堂充满活力
柳宗元《永州八记》之《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赏析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