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坛精英】吕林健



吕林健,山西介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蝉联首届、二届、三届中国(芮城)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最高奖,“中华情”全国书法展最高奖,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铜奖,十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赛。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等刊物。

纵情挥写法本真
吕林健书法创作审视
杨天才
       与林健兄相识很早,我一向自恋地认为彼此是很好的朋友。对于林健的创作,我已关注很久,并打算针对他的创作写些文字。
       2015年6月,中原芦荻兄来山西大学办展。作为芦荻兄的朋友,我也赶到太原。在太原的几天里,我与林健有过数次长谈。在谈话中,林健讲述了他书法创作的状态。与林健的长谈,关于他的思考、他的书法状态,照亮了我对他书法创作的理解。返回潞州后,静下心来,慢慢地理清自己心绪,对林健书法创作认识的思绪也越发明晰起来。
书法创作需要讲究天人之分,通古今之变,将感情、智慧与灵性融于笔端,使体验性和表现性合二为一,惟其如此,书法作品方可抒情写意,引人入胜;同时,书法创作又反映着一个书家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追求。
       书法是林健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岁月荏苒,一幕幕往事,一件件作品,在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孕育,秋的收获,冬的洗礼,回眸凝望:其走过的四季是一首夜与昼、黑与白的书法之歌。挥写历历在目,林健二十多年的书法之路,也经历了三个境界。
       纵情挥写明清调,一境也。林健于书法出道很早,他的作品连续入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览,其中七届获奖。那些年,林健的行草书,以王铎、傅山等明清诸家人为师法。
       取韵晋唐体悟经典,二境也。随着对书法认识的深入,林健认识到了明清高堂纵轴草书图式的粗糙和单一,厌倦了只有“草形”而无“草意”、用行书方法书写的所谓“草书”。此时,“二王”之“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审美风范,与林健的苦苦寻觅不期而遇。他把学习“二王”作为提升书法境界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他对《十七帖》、《书谱》、《圣教序》、旭素草书等碑帖的学习倾注很大努力。这一时期,他对“二王”笔意、线质的理解和包括章法的演绎生发有了很多新的想法:他体悟到了“二王”即中即侧、亦方亦圆的用笔、沉著痛快的节奏、爽劲清朗中的古拙,在辨证生发、递变演绎的章法中参以旭素草情草意……,通过向晋唐书风的回归,来增强其作品人丰富性、流动性和感染力,从而达其性情。
       理性寻觅、潜心篆籀,三境也。任何艺术都需要沉淀、静下心来做学问,没有人能够一下子成功,都得经过常年的积累、沉淀,才能达到艺术的新境界。客观上说,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快餐文化”与“经典文化”尴尬失衡的生存状态,许多书家不懂国学经典,不通汉字生成的“六书”原理,致使许多书作文理不通,错、别字屡屡出现。这使得我们与古人的优游从容、闲适自在乃至豪情勃发、一寓于书的诗意状态愈走愈远。
       林健为人、为艺与书法相互表里,为人谦和平易,善学且善思,多有发见。当很多人沉迷在名利的追逐中,忙着参加各种浮躁喧嚣的活动中,却无法静下心来做学问时,他却投入大量的宝贵时间,沉淀积累,静心研究《说文解字》。潜下心来,从万献初老师的《<说文>学导论》入手,进而对商周金文认真临习。他的篆书,一方面通过勤奋临池,获得篆书技巧,在技法上继续深化,实现对字理、笔意的领悟;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理论、文史、创作方面的修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在创作的路上,只有不断的追问和对书法的思考,林健作品,由明清入唐,又入魏晋,由魏晋求三代吉金。其以汉字为载体,以情感为主导,由线条的变化而创造出独具个性的黑白空间。
       好的书法作品,都是有很多实在、具体、准确的线质。作为书家,林健对书法的“线”性十分敏感,作品中正锋入纸、铺毫、转切、提按以及转切处的发力,形成线条的刚劲、凌历、清爽的效果,在他的行草中随处可见。他对草书的研习,一是加大练习量,另一方面,向篆书中学习,在古老的三代吉金中探求字理、笔意,汲取创作灵感。这种学习不是为学篆而写篆,而是在篆书临习中对线的厚实感以及驾驭控笔能力的均衡感,来矫正草书在快速使转下带来的轻薄,追求内涵得古意。另外,在林健作品中,用墨亦有值得注意的审美效果,浓淡枯润,对比十分强烈。浓者如漆,淡者如水,枯处如枯藤,润处如朝雾,变化丰富,节奏鲜明,突出的是一个“活”字。
       书法技术的核心是用笔,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结字体势,以及不同的书法风格。林健在书法创作中,他对线质、用笔方法的调控,在干脆的起笔入纸后,微调笔锋发力的瞬间与圆转的转换做得比较到位;其线条内敛,求简约于洗练,点画蕴藉,突出笔墨以外的传神;这种求篆于金的创作理念上和唐代旭素引篆入草的理念寻求契合,那就是要在一点一画中“皆有义理”,于细微处求变化,让线质婉转圆通有篆籀的意韵。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法是中国文人“文心”和“诗意”的迹化,墨迹的背后有很厚重的精神依托。书法是心灵之迹象,其点画、笔墨、韵味、气格、境界皆源于审美,而审美则发自人格怀抱。从林健近期创作的作品来看,不仅是用激情饱满的笔墨写就,而且是长期以来涵蕴的审美心灵流露出来的,他创作的草书作品开始从篆籀中汲取营养,笔下内涵愈见丰富,有一种重新体悟后的凝重感。
       传统与经典是前人精神创造、技术锻造的凝聚。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书法创作,没有经典意识与文化觉醒意识,是不能赋予当代书法创作以新的意义,真正的书法应该是思想与心灵的共鸣。与林健兄共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名家刘江、谢云、言恭达、石开等,10位著名书家篆书作品欣赏!
书法欣赏的方法
干货——怎样去欣赏书法之美~~
十二届国展前:关于中书协十一届国展的回看与反思
浑穆敦厚 古朴典雅 ——周始照书法谈
十届国展网上作品一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