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张无款画的思考

一张无款画的思考

已有 5101 次阅读  2011-09-18 18:47

一张无款画的思考

有朋友让我写些关于无款画的问题,我看过很多历代的无款画就欣然应允,可真到开始动笔,又如泥牛入海,庞杂的不知道该如何谈起,知识用时方恨少啊!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有一张画非常苍古,技法突出,感觉有必要从这张画入手,分析一下判断一张古代无款画的思路。

 

         

佚名 千岩万壑图 绢本立轴 纵129.3厘米 横67.6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此图第一眼颇有荆浩的味道,大山水场景,高远与平远结合,气韵苍古,整体构图确实和荆浩的匡庐图非常类似,再细看,差别就很大了。

荆浩(五代时期) 匡庐图 绢本立轴 纵185.4厘米 横106.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想大家在仔细看这张画时会,会得出结论,两张画都有北方山水画特征,构图取景很接近,然而佚名 千岩万壑图在各处局部技法上比荆浩 匡庐图要成熟很多,整体构图角度更洒脱自然,云雾缭绕的山体效果使得画面纵深感更加强烈。显然千岩万壑图要比后者的年代晚一些。几本资料上都有这张画的介绍,然而内容几乎都一样,恐怕是博物馆的资料就是这么写的。

千岩万壑图,画面疑似唐棣(元代1296-1364年)系统,树的画法近似郭熙(北宋1023-1085年),皴法用笔取各家所长等等。

上面的结论不熟悉古代山水画的朋友可能会很茫然,中国画有很明显的师承关系,古代没有各种影象设备,绘画都是师傅带徒弟,或某些画家看到前人作品临摹而出。就唐棣而言他与郭熙差将近300年,但他们的师承关系是一个脉络,都是五代至北宋早期李成(919-967年)的画派。就是说三者时空上虽相差了400年,但画的整体风格是比较接近的,后两者都是沿袭李成的画法有所改进。

先让我们看看唐棣的山水画是如何表达的:

唐棣 元代 霜浦归渔图 绢本立轴 纵144厘米 横89.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棣 元代 松荫聚饮图 绢本立轴 纵141.4厘米 横97.1厘米上海博物馆

 

从以上唐棣的两张典型绘画看,元代的山水画更注重三段法的排布,近景、中景、远景比较明显,长披麻皴画法使山石表现的非常秀润,山体上实与虚的对比更加突出,并且开始关注文人气息,整体上比宋代山水无论在技法上,还是格调意境又上升了一步。跟第一张的千岩万壑图比较,前者的宁重苍古与后者的润秀灵动形成很大反差,唯有树的画法比较类似,明显时代靠后。这里我就不上细图比较了。其实很多看过古代书画的朋友从千岩万壑图的整体气韵上看比南宋的山水都要早很多,那为什么资料甚至博物馆的记载对此画的断代有明显出入呢?我想,国内很多博物馆的藏品在建国初期都经过很多专家考证过,不是专家的眼力不足,实在是那个时候国力还很脆弱,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比较低,艺术领域沟通很少,资料不全,尤其是故宫的古代书画藏品大部分被转移到台湾,还有很多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候抢走的,遗散于民间的,种种原因都会对中国早期绘画鉴定产生不利影响。没有充足的标准器,神仙也无法断代啊!

南宋以前的绘画作品排除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我想用一个词汇能够概括它的整体气韵。。。气定神闲。。。这也是我看过那么多古画之后的深刻感受。我们知道南宋以前的作品几乎都不题款,古人绘画的目的是让观者能够真实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都尽量贴近生活情趣,所以在画上题款会严重影响视觉效果,加之宫廷绘画也不允许写上画家的名字,连宣和画谱都不记载本朝画家的名字,虽然内府有大量本朝画家的作品,就象清明上河图一样,都不能落款。那个时候画一张好的山水作品需要很长时间,按现在话说都是原创作品,当时画家在技法上不断改进并且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道理,所以运笔方面都很凝滞,中锋颇多,笔意气韵连贯,很少有大的起伏,所以早期绘画总给人以苍古朴拙之美,这不但是画家心境的写照,同时反映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是。。。气定神闲。。。

翻回头来我们再看,如果千岩万壑图确定应该是北宋绘画,那么是否跟郭熙有关呢?我们上几张他的典型作品再比对,其实鉴定就是不断参照标准器来衡量差别,这个谁也绕不过去。

郭熙 北宋 窠石平远图 绢本立轴 120.8厘米 16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 北宋 早春图 绢本立轴 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熙北宋宫廷画家(1023-1085年),任翰林待诏。工画山水,取法李成,而能自放心胸。早年风格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嶂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涧,峰峦秀拔,云烟变幻,意境清旷动人,时称独步,里李成画派之后劲,提高并发扬了李成画派,他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还著有画论林泉高致。无疑郭熙的技法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从以上两张绘画中不难看出他已经超越前人的束缚,把山水画的层次感提高到另一个境界,除继承李的树景以外,其他尤其是山景的变化更加突兀只注重山体外轮廓的构造,,中间大面积留白,整体构图更符合他的三远法,这一点是前代画家都无法企及的。在细节处理上,他的手法也更高妙成熟。我们上几张细图进行对比。

以下是郭熙早春图山石局部细图:

 

以下是佚名 千岩万壑图山石局部:

 

大家可以清晰看出前者比后者在山体的皴法上要成熟很多,已经很熟练运用长披麻皴法,而后者仍停留在侧笔和短披麻皴的过度。我们再看看他们对山谷是如何表达的,区别就更大了。

以下是郭熙的山谷:

 

以下左图是佚名画 的山谷

 

我们已经明显看出区别了,郭熙的山谷局部非常精细远比无款画的要成熟很多,那么上边无款画的右边半个图是谁画的呢?左右两个半图为什么如此相象呢?答案出来了,右边的局部是郭熙的前辈宗师李成画的,现在实际上我们刚进入主题,全面对比李成画法和无款画的异同,我们离真理就不远了,下面上他们之间的对比图:

以下是无款画的全景图:

 

佚名 千岩万壑图 绢本立轴 纵129.3厘米 横67.6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

 

以下是五代至北宋早期山水画大师李成(919-967年)的两张山水画全景图

 

 

李成 晴峦萧寺图(传) 绢本立轴 纵111.4厘米 横56厘米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

这张重要山水画有人也怀疑并非李成所作,原因是他的画作也都是无款画,而在北宋晚年米芾时代已经很少见到李成真迹,我们知道李成的绘画生涯很短暂,他只活了48岁,就算是25岁以后出象样的作品,也画不了多少张,那个时代的画家作画非常慢,很长时间都是在创作,出一张完整精品很难,李的孙子大力收购他爷爷的作品,估计有150幅左右,有很多进入皇家内府收藏,米芾作为皇家鉴赏家,也很难看到这些作品,因为他本身也会画假画,谁不防着他啊!当时北宋收藏之风盛行,导致前代绘画作品价格奇高,尤其李成的价格非常昂贵,米芾说看过300幅李成的画,只有两张真迹,皆俗手假名,余欲作无李论,结果这个结论被历代引用。其实大家相信谁也不应该信米芾,他的故事太多了,和友人滑船游玩,看到好友展示漂亮的古代画竟然威胁如若不卖与他就跳河,这样的古痴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为了低价得到李成真迹我想他所说的话也是半真半假。宣和内府收藏有很多李成的画并加以记录,但北宋灭亡后,内府书画全部遗散,而南宋高宗继位后又开始搜集古代书画,竟然把收到的宣和内府的藏品从新装裱,去掉所有题记,重新鉴定,而请的鉴定家又都似是而非,结果造成很多已经著录好的作品又一次被抹去了历史记录,真是可惜。

我们从上面两张画的整体上看已经可以判断是为一个时代了,而且几乎可以说非常相似。

 

李成 北宋 群峰霁雪图 绢本立轴 纵77.3厘米 横31.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让我们再分析以上两张典型李成作品与第一张无款作品的局部细节描绘就更能看出他们的关系了。

以下是无款画山头局部:

 

以下是李成晴峦萧寺图(传)山头局部:

 

虽然山体不完全一样,跟他作画时间先后和有很大关系,但远方山顶树木的画法,也就是图上表示的,竖笔上画几个横道就是从李成开始的,我差过很多古代书画资料应该比较确定,而且两张画的树的画法几乎完全相同。

以下是无款画的树枝局部:

 

以下是李成画的树枝局部:

 

看到这里我觉得再说什么废话都已经是多此一举了,佚名 千岩万壑图无论从整体气韵,到每个局部细节都与李成 晴峦萧寺图(传)没有差别,即便山头上的钒点在李成 北宋 群峰霁雪图的山头上都可以毫无疑问的找到,我就不上它的细图了。

感谢所有朋友能够耐心看过以上所有论述,龙图拜上。我们学习古人的绘画无疑是要找到今人艺术的方向,温故而知新吗!希望有认识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朋友提醒他们如果那张无款画还在沿用以前的记录,我感觉有必要再重新审定,毕竟时代相隔400年,而且李成的画多么珍贵啊!那是国宝啊!!!

此文无疑是一篇半专业的文章,为使不悟倒他人我又一次看了很多资料,细细的核实我的说法,当然我不是专业人士,毕竟能力、知识和资料有限,希望众高手给予指正,在知识面前我们都是学生,再次感谢雅昌众多好友对我的支持,龙图再拜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全集
元唐棣绘画作品细节欣赏
元 唐棣《溪山烟艇图》,绢本 立轴 浅设色 133.4x86.5厘米
传世山水名画~宋代篇之上
宋代名画赏析
赏析│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画一百幅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