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國朝宫史·三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國朝宮史>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十九
  經費三
  恩賜
  皇后千秋
  恩賜
  金九十兩
  銀九百兩
  上用縀紗等四十五疋【内】
  蟒緞九疋
  縀九疋
  寧綢九疋
  宫綢九疋
  紗九疋
  春綢九疋
  綾九疋
  皇貴妃千秋
  恩賜
  上用縀六疋
  官用縀六疋
  春綢六疋
  綾六疋
  上用果桌一張
  賞用果桌八張
  貴妃千秋
  恩賜
  上用縀四疋
  官用縀五疋
  春綢五疋
  綾五疋
  上用果桌一張
  賞用果桌六張
  妃千秋
  恩賜
  上用縀四疋
  官用縀四疋
  春綢四疋
  綾四疋
  上用果桌一張
  賞用果桌四張
  嬪夀辰
  恩賜
  上用縀三疋
  官用縀三疋
  春綢三疋
  綾三疋
  中品果桌一張
  賞用果桌一張
  貴人生辰
  恩賜
  上用縀二疋
  官用縀二疋
  春綢二疋
  綾二疋
  内用果桌一張
  賞用果桌一張
  誕生皇子公主彌月
  恩賜
  皇后
  銀一千兩
  幣三百端
  皇貴妃
  銀五百兩
  幣二百端
  貴妃
  銀四百兩
  幣一百端
  妃
  銀三百兩
  幣七十端
  嬪
  銀二百兩
  幣四十端
  貴人
  銀一百兩
  幣二十端
  常在
  銀一百兩
  幣二十端
  答應
  銀五十兩
  幣十端
  誕生皇孫
  恩賜
  皇子福晉
  銀二百兩
  幣四十端
  吉禮例用
  坤寧宫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祀
  神每次用
  金二錠【重各五兩】
  銀二錠【重各五十兩】
  上用龍縀一疋
  蟒襴縀一疋
  粧縀一疋
  片錦一疋
  閃縀一疋
  倭縀一疋
  縀三疋
  官用補縀一疋
  細布二十疋
  春秋二季竪杆大祭每次用
  九色潞綢綾各九尺
  白夏布二尺
  頭號高麗紙四張
  三號高麗紙八十一張
  棉線三觔八兩
  絃一兩
  竹料連四紙三十二張
  槐子十觔【染紙用】
  白二觔【染紙用】
  撒滿衣二分【用畢交庫收貯】
  每月敬
  神用
  頭號高麗紙四張
  三號高麗紙五十四張
  竹料連四紙二十四張
  棉線一兩五錢
  四月初八日
  堂子浴
  佛用
  棉花八兩
  頭號高麗紙一張
  三號高麗紙二十七張
  棉線五錢
  撒滿衣二分【用畢交庫收貯】
  春秋祭馬神用
  紅潞綢七丈一尺二寸五分
  青潞綢一丈九尺一寸六分
  緑潞綢二尺
  三號高麗紙二十七張
  竹料連四紙八張
  棉線五錢
  藍布幔二架【用畢交庫收貯】
  嘉禮例用
  金册
  皇后金册十頁每頁三等赤金十八兩
  皇貴妃金册十頁每頁三等赤金十五兩
  貴妃
  妃金册並同
  嬪金册四頁每頁六成金十五兩
  册立
  皇后補行納采禮
  文馬十【鞍轡具】
  幣百端
  布二百疋
  甲胄十【如  皇后父係外藩則用】
  補行大徵禮
  金二百兩
  銀萬兩
  金茶器一
  銀茶器二
  銀盥盆二
  幣千端
  文馬二十【鞍轡具】
  閑馬二十
  馱甲二十
  賜后父母
  金百兩
  金茶器一
  銀五千兩
  銀茶器一
  銀盥盆一
  帛五百疋
  布千疋
  馬六【鞍轡具】
  弓一韔
  矢一服
  朝服各一襲
  衣各二稱【冬夏各一】
  貂裘各一
  帶一
  甲胄一【如  皇后父係外藩則用】
  皇子娶福晉行初定禮
  金項環一【銜珊瑚東珠各七】
  金珥六【銜東珠各一】
  金釵六【銜珍珠各五者三銜珍珠各一者三】
  金鐲二
  金鈕一百
  銀鈕二百
  幣百端
  棉三百觔
  五等貂皮七十
  索倫黄貂皮七十
  沙狐皮一百六十
  白狐皮九十
  海龍皮七
  染貂皮三
  賜福晉父母
  金十兩
  銀七百兩
  狐皮朝服一
  金帶一分
  縀靴襪各一雙
  文馬二【鞍轡全】
  金珥六【嵌珍珠各一】
  青狐皮袍一
  海龍皮六
  初定禮筵宴【在福晉父母家】
  羊四九
  餑餑桌五十張
  酒宴五十席
  燒黄酒五十瓶
  成婚禮筵宴【在箭亭并長房内】
  羊四十五【内合卺用羊五】
  餑餑桌四十張
  酒宴六十席
  黄酒六十瓶
  公主下降初定禮筵宴【成婚筵宴禮同 凡固倫公主筵宴二次和碩公主
  筵宴一次】
  皇帝前筵宴設六十席 乳酒黄酒共七十瓶 羊
  六十三
  皇太后宫筵宴設三十席 乳酒黄酒共二十瓶 羊
  十八
  皇太后
  皇帝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常用桌各一張
  皇子周歲晬盤 【皇孫同 公主暨 皇孫女並同惟去弧矢届期宫殿監奏請行
  文内務府備用】
  玉器二
  玉扇器二
  金匙一
  銀盒一
  犀盃一
  犀捧二
  弧矢各一
  文房一分
  中品果桌一張
  筵宴例用
  皇太后筵宴用
  金瓶一
  折盂一
  執壺二
  杓一
  大鍾二十四
  盃盤十分
  銅鍍金大酒盃四十
  皇帝筵宴用
  金瓶三
  折盂三
  執壺二
  杓二
  盃盤十分
  大鍾二十
  碗二十
  玉盞金盤二分
  銅鍍金大酒盃六十
  皇后筵宴用
  金瓶一
  折盂一
  執壺二
  杓一
  内廷筵宴例用
  黄縀牀刷二
  金黄縀牀刷二十二
  地平刷一【以上俱用畢交庫收貯】
  寶刷松蓬果罩三分
  絹宴花五百枝【一年一次換造】
  通草宴花九十枝【一年四次換造】
  宴上各様牌子四百三十五個【五年一次換造】
  每年上元并上元前一日除夕
  皇帝宴蒙古王台吉用餑餑桌九十張 酒四十瓶
  獸肉五觔【如遇風雪不能筵宴即將桌張頒賜】
  每年上元後一日
  皇太后筵宴外藩公主格格福晉等用常宴桌二十張
  每年于正月十四十五等日并除夕
  皇太后
  皇帝
  皇后暨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前各用拉拉桌張餑餑桌張
  皇子 公主 福晉前各用拉拉桌張餑餑桌張錢糧事例
  一宫殿監每年奏請向廣儲司領銀五萬兩交自鳴鐘庫貯應用於每月底開具四柱奏銷
  一内廷需用各項錢糧應於總管内務府各衙門領用者俱由宫殿監用敬事房圖記按例行文支領其各該處特奉
  上傳立即需用各項錢糧無暇行文支領者許各該處具支領人員職名向總管内務府各領後仍報明敬事房敬事房於五日内用圖記補文備案每月一次將支領過各項錢糧開寫清單鈐盖圖記於下月十五日以内呈報内務府總管查對
  一奉
  特旨賞人銀兩俱照數支給外仍將某人傳
  旨之處入於月底奏銷摺内奏
  聞
  一内廷年例銀兩按例支給
  一官女子乳姆保姆日用猪肉俱准折銀支給一出宫官女子在
  皇太后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等位下者本主俱自行賞給不支官賞外自 貴人以下之女子進内十五年以上者賞銀三十兩十五年以下者賞銀二十兩十年以内者賞銀十兩其有過犯不在年限逐出者不賞
  一新進宫太監十歲以上至二十歲者每名給
  恩賞銀五兩
  一各處總管首領太監之祖父母父母身故者給
  恩賞銀十兩兄弟故者减半支給
  一各處總管首領太監身故查係年久著有勤勞者奏
  聞候
  旨酌賞
  一當舖按年取利官房按月取租並交敬事房庫貯俟有公項雜差等項酌量支用年底開具四柱奏銷【取租官房一所係雍正四年十二月   賞給當舖一座係雍正七年二月賞給】
  一各處總管首領太監有失悞職守或奉
  特旨或宫殿監遵
  旨議罰月銀係一年以外者敬事房呈報總管内務府轉行扣除其在一年以内者俱收入敬事房庫貯俟有公項雜差等事酌量支用年底開具四柱奏銷
  一各處總管首領太監應支給公費者如有告假等事俱按月扣除公費交敬事房庫貯俟有公項雜差等事酌量支用年底開具四柱奏銷
  一總管首領太監等隨
  駕出外俱賞給盤費銀兩總管每日三錢首領每日二錢太監每日一錢由宫殿監届時奏
  准行文總管内務府支領
  一總管首領太監隨
  駕出外俱賞給官飯隨侍等處總管首領太監等食外膳房飯各宫等處首領太監等食内管領飯由宫殿監届時奏
  准行文各該處支領
  國朝宫史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
  官制
  周禮閽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設官分職咸備其數至醯醢籩羃之屬皆以奄主之註經者謂奄上士奄之賢者但言奄則府史之類然則成周之制於内臣未嘗不班之以爵也第限以上士不使踰越而又所供惟飲食灑掃門戶之事人數有常隸於冢宰斯百世之恒經千秋之良法也漢唐迄明近侍代衆甚者數至十萬委任日專當其治時已乖體制若夫末流頹運僨轍相尋詎足挂述我
  朝内治修明宫政嚴肅
  世祖章皇帝鑒古垂訓設立鐵牌裁定内官員額僅及
  千餘皆有職守
  聖
  聖相承無不防微杜漸訓誡周詳凡諸内臣釐然秩然各共奔走使令之役無敢絲毫踰越我
  皇上鑒於
  成憲欽定規條受爵以四品為限議過以三等為差其所掌有常事其所司有常地皆統屬於内務府立法既極嚴明而又於常給之外
  加賞錢糧及夫歲時
  錫賚俾之衣食贍給於以奬其勤勞儆其懈惰隱寓勸懲之道乃至老病退閒効力年久亦得仰蒙豢養以終其身
  恩明法立蔑以加矣臣等編纂宫史首列規制以舉
  大綱次臚職事以明官守並詳
  恩賞以示體恤之惠載處分以徵臨馭之嚴將垂之億萬載守以罔替以與周禮春官一編並為
  聖人治内之經昭示不朽謹述官制二卷
  官制一
  條例
  康熙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設立敬事房置總管副總管
  上諭設立敬事房屬内務府管轄置總管副總管專司宫内一切事務奉行諭旨及承行内務府各衙門一切文移凡事俱照定例敬謹奉行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五日定五品總管一員五品太監三員六品太監二員
  雍正元年九月初九日定總管為四品副總管為六品首領為七品八品等官職
  上諭内務府係三品衙門其所屬敬事房總管應授四品官職副總管應授六品官職隨侍等處首領應授七品官職宫殿等處首領應授八品官職
  雍正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定
  恩加太監錢糧
  上諭宫中服役年久及勤慎効力之太監等分别加賜每月或增至銀三兩及二兩五錢以奬勤勞【謹按舊例各處太監每月俱銀二兩米一斛半至是   恩加銀兩米亦隨增凡增銀至三兩者米三斛增銀至二兩五錢者米二斛半】
  雍正二年二月初三日定
  恩加錢糧太監額數
  上諭各處太監按本處額數内定以恩加錢糧之額其得恩加錢糧之人或以事故更調離本處者不許隨帶仍將本處太監内擇年久出力者頂補
  雍正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定總管首領等職銜
  上諭敬事房正四品總管為宫殿監督領侍銜從四品總管為宫殿監正侍銜六品副總管為宫殿監副侍銜七品首領為執守侍銜八品首領為侍監銜雍正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定太監品級不必分正從
  上諭太監等官職不分正從如五品加一級即為四品降一級即為六品永為定例
  乾隆七年十月初五日定宫中現行則例
  上諭自今年欽定宫中現行則例為始宫内一切事務宫殿監督領侍等須恪遵定例而行仍於每年年底將緊要事件彚奏有不遵者以違制論
  欽定則例七條
  一宫内等處太監官職以四品為定永不加至三品以上其各項額定官職額定
  恩加錢糧許出缺時奏補其
  特恩賞給官職錢糧不在額數者缺出不准奏補一宫内等處首領太監缺出宫殿監揀選奏補其宫殿監督領侍等缺出只應將缺奏
  聞候
  旨裁奪不得㨂選奏補
  一各處太監
  恩加錢糧俱按
  欽定現行則例内額數不許增添其定額之内有闕少者每年年底將當差勤慎者揀選奏補
  一太監等
  恩加錢糧原為奬勵勤勞而設如有病至兩月仍不當差者將所加錢糧暫停其本處亦不必出缺俟病痊復役仍行添給永遠為例其食二兩錢糧之太監仍照舊例行【舊例宫内等處年老久病首領太監等病一年者革退差使給一半錢糧病二年者革退為民錢糧盡行停止其中如有當差年久出過力者據實奏明  恩賞每月銀一兩制錢五百丈】
  一每年年底於崇文門取銀二千五百兩賞給各處總管首領太監等宫殿監屇期按例請
  旨
  宫殿監二百兩 四執事四執事庫一百五十兩
  自鳴鐘處四十兩  懋勤殿六十兩尚乘轎一百兩   乾清宫六十兩弘德殿四十兩   養心殿一百兩鳥鎗處十兩   弓箭匠處十兩
  按摩處十兩   御藥房十兩
  御膳房二百兩  御茶房二百兩
  乾清門三十兩  内左門三十兩
  内右門三十兩  月華門三十兩
  遵義門二十兩  做鐘處三十兩
  造辦處八十兩  南花園三十兩
  圓明園一千兩
  一每年年底於廣儲司取制錢一千五百串
  恩賞衆太監等宫殿監臨時酌定數目多寡請旨
  一今年所定太監等各項額已屬從優以後非有别故不得擅行奏請增添
  宫殿監處分則例十一條
  一接奉
  上諭具
  奏事件如不敬謹詳明以致舛錯者罰月銀一年一㨂選各處首領如不秉公選擇得人并不將年久出力者保舉因而徇私者罰月銀一年
  一宫殿監俱係各處首領内補放之人如有懷挾平日私憾假公濟私者罰月銀一年
  一宫殿監管轄各處首領太監等如有不秉公按例辦理任性酷法者罰月銀一年
  一欽奉
  上諭禁約事件須實力永遠奉行如因日久廢弛者
  查出罰月銀六個月
  一辦理宫内一切事務如不奮勉向前凡事推諉者罰月銀六個月
  一管轄各處首領太監如不時加查察或犯罪而尚不知者罸月銀六個月
  一奉行宫内一切禮儀如不敬謹將事以致怠忽失儀者罰月銀三個月
  一各處首領太監等有應議罰議責之案如不按例處分或比擬舛錯者罰月銀三個月
  一稽查宫中一切用度如柴炭氷蠟之類有不按例節慎以致糜費錢糧者罰月銀三個月
  一宫殿監非因公事使令各處首領太監者罰月銀三個月
  以上頭等處分四條次等處分三條三等處分四條宫殿監督領侍等秉公互相稽查有犯者即引例參奏處分仍各記檔若犯頭等處分三次次等處分五次三等處分十次仍不知守法改悔者宫殿監具牌請
  旨交内務府治罪其有一人犯罪而衆宫殿監等隱
  諱不行參奏倘經
  上查出或被告發審實者將衆領侍等俱交内務府從重治罪其告發之人如係首領加一級係太監賞銀十兩
  各處首領太監處分則例十六條
  一禁地不許角口鬬毆犯者係首領罰月銀六個月係太監重責六十板
  一禁地不許白日飲酒酗醉犯者係首領罰月銀六個月係太監重責六十板
  一禁地不許相聚賭博犯者係首領罰月銀六個月係太監重責六十板
  以上三條如係太監犯罪該管首領失於覺察者應照本罪减等罰月銀兩個月
  一各處太監等有不謹慎火燭失悞看守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一各處太監等有不謹慎坐更貪睡失悞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一各處太監等有不恪守法度謹譁無禮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一收貯本處一切陳設官物有不謹慎典守以致失悞傷損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一收貯本處一切錢糧官物有不謹慎典守以致遺失缺少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以上五條如係太監犯罪該管首領失於覺察者應照本罪减等罰月銀一個月
  一各處太監等有將内外事情妄行傳宣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一各處首領有不服總管管轄者罰月銀四個月各處太監有不服本管首領管轄者重責四十板
  一欽奉
  諭旨傳宣事件如不應干預之人探聼傳播者係首領罰月銀四個月係太監重責四十板
  一失悞關防者係首領罰月銀三個月係太監重責三十板
  一首領太監等各看守本管地方如有擅至不應至之處者係首領罰月銀兩個月係太監重責二十板
  一告假逾限遲悞復班者係首領罰月銀兩個月係太監重責二十板
  一承值一應祭祀供獻器物如不敬謹將事者係首領罰月銀兩個月係太監重責二十板
  一各處太監等俱屬宫殿監管轄若宫殿監因公事傳集各處首領太監等有無故不至以至失悞公事者係首領罰月銀兩個月係太監重責二十板
  以上頭等處分三條次等處分八條三等處分五條宫殿監督領侍等不時秉公查察有首領犯者即引例參奏處分太監犯者即按例責處仍各記檔有犯頭等處分三次二等處分五次三等處分十次仍不知守法改悔者宫殿監具牌請
  旨交内務府治罪
  又宫殿監凡例四條
  一太監等有在外犯法由部院奏明提人者宫殿監查明人犯奏明即行送出以憑該部院按律治罪
  一太監等有在内犯法情罪較重宫殿監不敢擅專者奏明交内務府治罪
  一太監等有在内犯法情罪較重宫殿監不能剖斷者奏明交内務府審理
  一宫殿監有奉
  上諭議罰議責事件及宫殿監查出參奏請
  旨議行責處事件皆各按處分則例引用其有則例
  内所不能該者許引例比擬奏
  聞請
  旨
  國朝宫史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一
  官制二
  額數職掌
  敬事房
  總管三員
  内宫殿監督領侍一員宫殿監正侍二員俱四品每月銀八兩米八斛公費銀一兩三錢
  副總管六員
  俱六品宫殿監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一錢
  委署總管
  無定額以七品執守侍委署仍食本職銀米公費
  首領二名
  俱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筆帖式四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六名
  内三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十八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遵奉
  上諭辦理宫内一切事務及應行禮儀承行内務府各衙門文移收取外庫錢糧甄别調補宫内太監查視各門啓閉廵察火燭關防等事首領筆帖式以下專司掌案辦事承行内務府來文廵防火燭坐更等事
  乾清宫
  首領四名
  内七品執守侍二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八品侍監二名每月銀米同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四名
  内三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十六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尊藏
  列祖實録
  聖訓江山社稷金殿香燭收貯賞用器物本處陳設灑
  掃及
  御前坐更等事
  乾清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
  御門聼政
  寶座黼扆晨昏啓閉稽察大小臣工出入呈報值宿
  侍衛名单及灑掃坐更等事
  昭仁殿兼 龍光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灑掃坐更等事
  弘德殿兼 鳳彩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灑掃坐更等事
  端凝殿兼自鳴鐘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太監十名
  内三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近
  御隨侍
  賞用銀兩驗自鳴鐘時刻及陳設灑掃
  御前坐更等事
  懋勤殿兼本房
  首領二名
  俱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太監十名
  内三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伺候
  宸翰及收掌文房書籍筆墨物件登載
  内起居注
  御前坐更等事
  四執事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太監三十五名
  内十五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十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五名每月銀二兩米二斛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伺候
  御用冠袍帶履隨侍執傘執爐承應
  上用甲胄收貯備賞衣服
  御前坐更等事
  四執事庫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太監十八名
  内五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八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收掌
  上用冠袍帶履鋪陳
  寢宫幃幔坐更等事
  奏事處
  不設首領屬四執事首領管轄
  太監十八名
  内奏事太監四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隨侍太監二名記檔太監四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使令太監八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以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其有
  恩賜官職者各按品級給銀米公費
  專司傳宣
  諭旨引帶
  召對人員承接題奏事件隨侍
  御前坐更等事
  日精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啓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月華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啓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南書房
  不設首領屬月華門首領管轄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應候内廷翰林出入坐更等事
  上書房
  不設首領屬 日精門首領管轄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供獻
  先師孔子香燭陳設灑掃坐更等事
  尚乘轎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三十二名
  内十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十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十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承應請轎隨侍
  御前坐更等事
  御藥房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名
  内三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五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十二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帶領御醫各官請脉煎製藥餌坐更等事
  交泰殿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尊藏
  御寶收貯勲臣黄冊驗自鳴鐘時刻陳設灑掃坐更
  等事
  坤寧宫兼 坤寧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供奉
  神前香燭陳設灑掃關防坐更等事
  東暖殿兼 永祥門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副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灑掃坐更等事
  西暖殿兼 增瑞門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副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灑掃坐更等事
  景和門
  隆福門
  基化門
  端則門
  以上四門首領各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各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本處啓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内左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啓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内右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啓閉關防稽查茶膳房人等出入衆太監等出入每晚起更時候宫内等處報無事畢具单呈送敬事房并灑掃坐更等事
  景仁宫
  永壽宫
  承乾宫
  翊坤宫
  鍾粹宫
  儲秀宫
  延禧宫
  啓祥宫
  永和宫
  長春宫
  景陽宫
  咸福宫
  以上十二宫首領各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本宫陳設灑掃承應傳取坐更等事
  近光左門
  不設首領屬 景仁宫首領管轄
  太監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啓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近光右門
  不設首領屬永壽宫首領管轄
  太監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啓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養心殿
  重華宫
  建福宫
  以上三處首領共四名
  内七品執守侍二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八品侍監二名每月銀米同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十五名
  内十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十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二十五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器具及收貯賞用物件灑掃坐更等事
  養心殿内兼 吉祥門
  總管一員
  五品宫殿監副侍每月銀六兩米六斛公費銀一兩二錢
  首領五名
  内七品執守侍二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八品侍監三名每月銀米同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五十名
  内十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十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十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二十名每月銀二兩米二斛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近
  御隨侍收掌内庫錢糧及古玩書畫陳設灑掃御前坐更等事
  御書房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厘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厘
  專司收貯書籍古今字畫灑掃坐更等事
  古董房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收貯古玩器皿坐更等事
  御茶房
  首領七名
  内七品執守侍三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八品侍監四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十五名
  内十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二十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十五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
  上用茗飲果品及各處供獻節令宴席隨侍坐更等
  事
  御膳房
  總管三員
  俱七品執守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
  首領十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一百名
  内二十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二十名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六十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
  上用膳饈各宫饌品各處供獻節令宴席隨侍坐更
  等事
  鳥鎗處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隨侍
  上用鳥鎗
  御前坐更等事
  弓箭處
  不設首領屬鳥鎗處首領管轄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二斛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隨侍
  上用弓箭
  御前坐更等事
  按摩處
  不設首領屬鳥鎗處首領管轄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隨侍請
  髪
  御前坐更等事
  南果房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厘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收貯乾鮮果品坐更等事
  鷹房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二斛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畜養鷹鷂隨侍等事
  狗房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畜養獵大隨侍承應
  御前坐更等事
  養牲處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三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畜養禽獸坐更等事
  鴿子房
  不設首領屬 蒼震門首領管轄
  太監三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畜鴿坐更等事
  蒼震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啟閉關防祭神房人等出入灑掃坐更等事
  遵義門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啟閉關防灑掃坐更等事
  齋宫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灑掃坐更等事
  御花園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園内
  斗壇四神祠香燭培澆花樹飼養仙鶴池魚灑掃
  坐更等事
  天穹殿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香燭灑掃坐更等事
  祭神房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米二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祭
  神省牲坐更等事
  中正殿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香燭灑掃等事
  英華殿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
  專司香燭灑掃等事
  欽安殿兼城隍廟
  首領三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厘
  太監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俱充道士專司誦經懴焚修香火等事
  夀皇殿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供奉
  御容前香燭灑掃坐更等事
  兆祥所兼遇喜處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灑掃等事
  打掃處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七十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各處灑掃運水添缸一應雜差坐更等事
  熟火處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各處安設熟火一應雜差坐更等事
  柴炭處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各處運送木柴煤炭一應雜差坐更等事
  燒炕處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宫内燒炕一應雜差坐更等事
  造辦處
  首領二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五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帶領造辦處外匠造辦一切物件
  北小花園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培灌花樹灑掃等事
  讀清字書房
  不設首領属敬事房首領管轄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習學清文
  讀漢字書房
  不設首領属瀛臺首領管轄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習學漢文
  皇太后宫
  副總管二員
  俱六品執守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一錢
  首領五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十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厘
  茶房首領一名膳房首領一名藥房首領一名
  俱八品侍監茶膳房首領每月銀四兩米四斛藥房首領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俱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三十六名
  内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藥房六名每月俱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太妃位下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太嬪位下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膳房首領三名【總司承應  太妃  太嬪等位】
  内七品執守侍一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八品侍監二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三十二名
  内膳房二十四名藥房八名不設首領属御藥房首領管轄每月俱銀二兩米一
  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慈寜宫
  首領十名
  無品級内充僧者二名每月俱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充喇嘛者二名每月銀米同無公費
  太監五十二名
  内充僧者六名每月俱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充喇嘛者二十名每月銀米同無公費
  夀安宫
  副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寧夀宫
  首領四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皇子每位下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公主每位下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景山
  總管一員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委署首領
  無品級無定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
  無定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其
  恩加月銀者亦無定額其
  恩賜品級者即按品級給銀米公費
  南府
  總管一員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
  首領四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委署首領
  無品級無定額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
  無定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其
  恩加月銀者亦無定額其
  恩賜品級者即按品級給銀米公費
  瀛臺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永安寺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春雨林塘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闡福寺
  不設首領属永安寺首領管轄
  太監二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雍和宫
  首領一名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副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二斛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專司陳設灑掃等事
  圓明園兼 長春園 静寄山莊
  總管三員
  内六品宫殿監一員七品執守侍二員每月俱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
  首領十名
  俱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副首領十八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委署首領四十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百六名
  内各處當差太監三百三十六名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技勇太監七十名每月銀三兩米四斛公費銀俱六錢六分六釐
  清漪園
  静明園
  静宜園
  總管二員
  俱七品執守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
  清漪園
  首領三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副首領五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一百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静明園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五十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静宜園
  首領一名
  八品侍監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副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十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暢春園
  總管二員
  俱七品執守侍每月銀五兩米五斛公費銀一兩
  首領十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副首領五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
  太監四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
  湯山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避暑山莊
  總管一員
  七品執守侍每月銀四兩米四斛公費銀一兩
  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公費銀七錢三分三釐
  太監二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内務府所属
  掌儀司
  首領五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副首領八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
  太監一百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恩賞每月公費銀四十分每分銀六錢六分六釐
  司樂太監六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
  恩賞每月公費銀四十分每分銀六錢六分六釐
  圓清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觔斗太監十四名
  每月銀二兩公費銀六錢六分六釐
  鑾儀衛
  副首領四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
  太監三十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營造司
  首領二名
  俱八品侍監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副首領三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
  太監四十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恩賞每月公費銀十五分每分銀六錢六分六釐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首領四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文華殿
  太監二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武英殿
  太監二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奉先殿
  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副首領五名
  無品級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二斛半
  太監二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
  景山
  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八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尚衣監
  太監二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武備院
  太監二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酒醋房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三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奉宸苑
  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禮部所属
  萬善殿
  首領四名
  無品級正副各二俱充僧每月銀三兩米二斛
  太監十五名
  俱充僧每月銀二兩米二斛
  番經厰
  首領二名
  無品級充喇嘛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一斛半
  太監十名
  俱充喇嘛每月銀一兩五錢米一斛半
  漢經厰
  首領二名
  無品級俱充僧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一斛半
  太監六名
  俱充僧每月銀二兩五錢米一斛半
  道經厰
  首領二名
  無品級俱充道士每月銀一兩五錢米一斛半
  太監十名
  俱充道士每月銀一兩五錢米一斛半
  工部所属
  門神庫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一兩五錢米三斗
  太監八名
  每月銀一兩米三斗
  簾子庫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一兩五錢米三斗
  太監八名
  每月銀一兩米三斗
  太常寺所属
  太廟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二十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社稷壇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每年米十六斛
  傳心殿
  首領一名
  無品級每月銀三兩米三斛
  太監四名
  每月銀二兩米十六斛
  陵寢内務府所属【凡首領太監等缺出由内務府奏明知會宮殿監擬名奏派其銀米等俱
  於陵俸内支給】
  陵寢
  首領二名
  無品級每月銀四兩米四斛
  太監十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
  妃園寢
  不設首領属本
  陵首領管轄
  太監六名
  每月銀二兩米一斛半
  國朝宫史卷二十一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國朝宮史>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宮史卷二十二
  書籍
  宮史志書籍垂
  法守也古者延閣廣内之藏著為書目惟是使者所求寫官所錄秘省官庫所積取足薈古今資掌故已爾我
  朝文治光昭藏書之富冠於往代
  内府所貯圖書具於天禄琳琅東壁琅函諸編者彪炳美富無煩載述惟是
  聖聖相承大文彌耀
  世祖章皇帝制作昭明垂光册府微言大義炳若日星聖祖仁皇帝契苞符之秘鑰探洙泗之淵源六十一年
  中性道文章廣大悉備
  世宗憲皇帝篤志紹庭單心宥密仰羮墻而見道守精
  一以執中謨訓煌煌光於
  前烈焉
  皇上以内聖外王之學發為垂世立教之文言根至道事紀殊勲真足同天地之幬載朗羲娥之照爥者矣臣等敬謹編次釐為十有六類首登
  實録以彰
  功德之原次紀
  訓諭以昭
  詒謀之大於
  御製仰
  聖學之高深於
  方畧述成功之懿鑠若夫表章六經釐定諸史靈臺占筴之學職方益地之圖有典有則厥並懋焉至於纂言有要用示
  訓行載道者文聿標準則類書極載籍之博字學播同
  文之庥與凡儲珍
  秘殿著録石渠夀官局之棗梨勒琅函之金石者焕乎咸具大觀焉已綜而錄之皆
  列朝心傳之要手定之書
  聖作明述以為出治之本者而非如劉畧班藝以下徒侈網羅古籍蒐輯舊文無關政理者比也其竺乘梵文統於三藏貯之浄境者咸不列於是編
  書籍一
  實録
  太祖高皇帝實録一部
  崇德元年十一月
  太宗文皇帝命儒臣恭纂康熙二十一年十月
  聖祖仁皇帝命重修書成凡十卷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世宗憲皇帝命加校訂
  皇上御製序 粤稽自古帝王乘時建極膺天命而佑下民豐功駿烈垂諸史乘炳炳麟麟是以紀言紀事必詳且核焉况於聖人首出開物成務經緯天地奠麗河山智勇沉深謨猷訏遠布為法則著為章程將使後世子孫繼繼承承遵循罔軼詎不重與洪惟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以聖神文武之姿受
  天眷命誕興東土爰總義旅遹求厥寧九國連兵相向一怒而討平之明人四路來攻亦尅日盡殱於境外師出有名光明俊偉威愛並立近服遠懷當是時羣部來歸英豪響附奮迹遼瀋之間而號令行於萬里帝業之興何其神也由是天人協應建國紀元修明庶政教育羣倫創國書分旗制申軍令定禮儀經營締造之際旰食宵衣不遑暇逸故乃綱舉目張傳之億萬年而不可易心法治法與二帝三王有同揆也
  太宗文皇帝繼天登阼命儒臣敬輯
  實録規模畧備
  聖祖仁皇帝復加蒐考修纂成書尊藏内府並貯史宬惟是山川疆土以及臣僚名氏前後間有異同清漢之文或簡或繁未經畫一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懼有舛訛特開史館重加校訂按日
  進呈
  親為閱定朕纘承丕緒仰體
  前徽用復潔誠披覽卷帙如舊繕録一新祗祗乎覘開國之鴻模昭垂統之大業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詩曰昭兹來許繩其祖武於以率攸行而保
  天祜其敢忘紹庭上下之思哉謹序
  太宗文皇帝實錄一部
  順治九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命儒臣恭纂書成凡六十五卷康熙六年
  十一月
  聖祖仁皇帝命恭校十二年七月
  命重修雍正十二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命加校訂
  皇上御製序 洪惟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寛温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徇齊敦敏廣大寛仁早從
  太祖贊襄大業才德冠世中外歸忱迨乎嗣統之年敦宗睦族戢衆安民御將行師開疆拓土軍威震疊而以不嗜殺為心武功赫濯而以善養人為務存朝鮮故土字蒙古遺氓明政不綱天人共憤且舊與我國有隙於是應天順人率師直抵燕京聲罪致討猶念彼為中國功垂成而弗取天性仁厚大度豁如固已超越百王包涵六合矣至若建官分職推賢舉能愷澤龎鴻刑章平允設制科以崇文教開言路以重忠良隆規鉅典巍乎煥乎皆一統之大猷百世之良矩也
  世祖章皇帝輯為
  實録六十有五卷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蒐討訂正繕録成編尊藏惟慎皇考世宗憲皇帝孝切崇
  先敬加披覽以前後字句之未盡畫一也復令臣工校
  對而
  躬為閱定焉朕仰承遺志莊誦繹思用竣厥事緬惟帝典商盤前王之懿範也天球琬琰宗廟之重器也昔之君珍為世寶奉以無墜矧夫典章所紀謨烈所垂造邦制治之圖啟泰貽安之要煌煌簡冊世昭法守何止帝典商盤天球琬琰之寶重也耶謹序
  世祖章皇帝實録一部
  康熙六年九月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恭纂十一年書成凡一百四十六
  卷雍正十二年十一月
  世宗憲皇帝命加校訂
  皇上御製序 我國家受
  天眷命統一萬邦日月所照血氣之屬咸切尊親亦惟
  是小心翼翼之忱有以通
  帝載而昭來許故乃朝廷宫府之政罔不參稽古訓溥協人心制定於一時而慮周乎萬世重熙累洽至於今兹海隅蒼生穆然想見盛德信乎開國之規模詒謀遠而流澤長也洪惟
  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神靈天亶冲齡踐阼紹我
  太祖
  太宗丕緒懋建大猷勤思上理當是時流賊已入京師明祚已成板蕩遂因明將吳三桂之請命將士入關定燕京殄羣寇挈斯民於水火之中而登之袵席之上爰主
  郊禋式頒正朔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政令彰施百度具舉滌前代之煩苛沛興朝之膏澤治化翔洽達乎四表由是制禮作樂敷教明刑虛已以尚賢推誠以納誨斟酌損益秉至中而時措之著為謨訓載在簡編皇哉唐哉子孫世世守之以成久安長治之業於是乎在康熙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特開史館纂輯
  實録凡一百四十六卷雍正十二年
  皇考世宗憲皇帝恭閱全書復令儒臣重加校訂事未
  竣而
  龍馭上賓朕哀戚之餘飭令陸續進呈敬加披覽嗚呼
  覩
  世祖
  聖祖經綸之鉅典則知創業之甚難念
  世宗繼述之深衷則知守成之不易方策可傳者紀綱之成軌夙夜罔間者兢業之一心敢弗繹思而敬承之以迓
  上天無疆之休則是書也誠致治之權輿萬世之鴻寶
  矣謹序
  聖祖仁皇帝實録一部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粤稽古載籍以來聖帝明王德隆業茂莫不揚休紀美照耀簡編若夫
  上天純佑下民聚扶輿積厚之氣篤生
  至聖備道德之崇廣集皇王之大成經綸宇宙彪炳帝紀巍巍乎蕩蕩乎自羲軒至今未有如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之盛者也洪惟
  太祖
  太宗肇構鴻基發祥垂裕
  世祖開天建極統一寰區暨我
  皇考天亶神靈丕承
  先烈以徇齊敦敏之質而學有緝熙以繼體守成之時而事兼開創以光華格被之勲而日新盛德以郅隆熙洽之運而時勅幾康
  臨御寶阼六十餘年歷服緜長超越千古仁漸義摩文經武緯典章大備聲教覃敷峻德崇功蟠天際地有如敬
  天凛昭事之誠尊
  祖切覲天之志
  郊壇禋祀歲必躬親
  廟享薦馨心䖍對越用致
  蒼穹之昭格聿彰
  謨烈之顯承奉事
  兩宫尊養備極承歡致敬閱數十年廵幸則躬扶鸞輅侍疾則步禱
  南郊送龍輴而親行瞻
  寢園而灑淚自古天子之孝莫與比隆友愛裕親王等垂老靡間視疾臨喪恩禮交至推仁宗室教育天潢展親惇族誼莫厚焉宵衣旰食明目達聰
  親政六十餘年夙夜勵精始終惟一
  臨軒召對虛已求言敷陳有益於民生必蒙採録亷能實見諸治效立荷
  寵褒眷耆舊而體貌優崇簡俊乂而程材器使小亷大法百僚皆得其人綱舉目張庶司各修其職四方之利弊周知萬里之情形洞燭愛民如子軫恤維殷普樂利於農桑裕盖藏於積貯偶遇水旱立沛恩施發帑蠲租動以數百萬計即在屬國運粟賜糧視同一體德洋恩溥故黎庶樂業中外阜康慎重刑章哀矜庶獄每於奏讞明允之中施仁法外嚴寒停遣盛夏弛刑大逆寛族誅叛人無孥戮如天好生之德洽於民心欽恤之仁無以加矣
  講幄弘開精研道要考六藝之折中抉性理之精義宸翰則鸞迴鳳翥
  天章則玉振金聲
  御定諸書包涵萬有融貫百家緗帙瑶編充牣冊府生知天縱莫名
  聖學之高深加以重道尊師表章儒術
  親詣闕里瞻拜加䖍賜博士於五賢躋紫陽於十哲訓飭多士敦崇實學加科廣額惠洽儒林壽考作人於斯極盛
  聖武布昭
  神謨密運天戈所指立奏膚功平三逆收臺灣布爾尼應期而授首鄂羅斯望風而請命
  躬率六師三臨朔漠殱噶爾丹而藩服乂安
  命將徂征長驅絶域復達賴喇嘛而西陲寧謐鎖鋒灌燧俾薄海内外永慶昇平厪念河防
  親臨指授覽全河之形勢運疏瀹之神功開中河築高堰而淮黄底績東南獲袵席之安濬永定隄子牙而漳滏順流畿甸享膏腴之利地平天成萬世永賴至若
  躬行節儉而大官服御務崇樸素之風
  秉德謙冲而
  徽號鴻名屢却廷臣之請
  至誠不息而朝乾夕惕本行健以法天
  聖敬日躋而肅廟雝宫儼動容之中禮凡兹盛美莫罄名言是以久道化成太和翔洽天庥滋至歲奏屢豐戶樂盈寧人登仁壽自古未賓之國重譯踵至戴高履厚莫不尊親
  升遐之日自僻壤遐陬遠暨蠻夷荒服含生負氣之倫感慟哀號如喪考妣羣臣恭擬
  廟諡曰
  聖曰
  仁祗薦
  祖號萬口一心允孚公論猗歟休哉至矣大矣朕纘承鴻緒念切紹庭踐阼之初即簡命大臣等董率儒臣開館纂修發金匱之秘藏稽綸言於政地表年繫日敬謹編輯紀言紀事鉅細靡遺朕齊肅展禮親加詳閲歷今九載敬成
  聖祖仁皇帝實録若干卷又於尊藏皇史宬外恭繕全帙䖍供几案時時展讀以遂朕敷時繹思繼志述事之意於戲帝載難名而歲功昭布日月之運行星辰之經緯可以仰觀成象焉聖德難名而治法昭垂條理之精詳規模之宏遠可以仰求成憲焉我
  皇考參贊位育之神欽明精一之藴雖非簡牒所能殫述而
  鴻謨駿業炳於紀載與天無極萬世勿諼後之紹作君作師之任求治統道統之全者於是乎在敬弁言簡端以昭示我子孫俾永永敬承於億萬世謹序皇上御製序
  皇祖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一年耿光大烈顯爍古今
  積惠襲恩淪浹寰宇功德之盛具載
  實録垂千萬禩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文推本
  上天孚佑下民
  列祖垂裕後嗣篤生
  至聖開邃古以來未有之盛業煌煌乎言之廣大精密至矣蔑以加矣予小子寅承丕緒紹聞衣德兢兢業業仰思繼述
  皇祖
  皇考成憲日於治事之先展誦
  列祖實録周而復始
  皇祖實録卷帙浩繁排日敬覽寒暑靡間至自今凡數閲矣緬惟尚書史記所載古帝王治化之隆各極其至而孔子於堯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於舜曰無為而治孟子則曰王者之民皥皥如也予嘗推繹其旨想見唐虞中天之盛乃今思
  皇祖之世之民有以知孔孟之言信乎其能知聖人也皇祖自親政之始即手鉏三蘖蕩定南疆滇黔閩粤之奥揭日月而掃氛雺海内赤子喁喁向風由是亭之毒之煦以淳風沃以甘澍浸以醲化甄以大鈞數十年之間南奠臺澎北犁沙漠命將肆征而閭左無徵發之警
  親臨淮河指授方畧歷吳會涉會稽登岱宗謁闕里西
  廵關隴抵雲中三覲
  祖陵觀於東海歲出塞外獮狩上都
  天行之健古無以加而庠序詠仁氓庶樂業市㕓殷阜卒伍服習熙熙然相忘於無所事事於焉正晷緯考律度定元聲煥為
  宸章灑為
  奎翰集古帝王文治之大成而
  穆清宥密凝然不見經營之迹簡任公卿百執事器使而責其成俊壽魁碩布列有位外自節鉞連帥以至守令賢否清濁立判剔侵蠧勵亷平吏治蒸蒸無綜核之煩而德意宣究蠲逋賑恤肆赦緩刑指揮
  深宫之中風馳萬里匹夫匹婦無不浸潯涵育鼓舞德化而不能自已當其時誠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者耶歷今廿餘年遺澤餘烈深入人心固結而不可解迴溯
  鼎成之初謳思如一日夫乃恍然曰是所謂至仁如天民無能名者也無為而治恭已南面者也孟子所謂王民皥皥者也於戲四海九州之民無得而名予小子又烏能名之憶自幼冲蒙
  皇祖撫愛日侍
  左右用人行政皆覩記所及簡册紀載政如杓衡規天躔次測日可見者迹象而已於穆之運重離之明終無能言其所以然者盥誦之次稽首敬為之序以志紹庭繼序之忱於罔斁云
  世宗憲皇帝實録一部
  雍正十三年十月
  皇上命儒臣恭纂次第進呈
  親加恭定書成凡一百五十九卷
  皇上御製序 國家受
  天眷命集慶垂光承承繼繼肆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荷
  三聖之洪庥祗紹
  聖祖仁皇帝丕緒宵衣旰食底區宇於和恒以茂衍億萬年無疆之祉厚德隆功溢於簡牒巍乎煥乎治平之盛軌未有逾兹者也
  皇考徇齊敦敏仁孝性成蚤歲承歡
  聖祖友愛同氣迨膺大統一切禮儀隆備
  廟號尊崇莫不定自
  宸衷符乎典則仰惟
  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餘年濊澤洽人心醇化流方外
  豐亨豫大之福極盛無加
  皇考承郅治之餘因時制宜以善繼而善述惟是本之以誠持之以敬行之以中正要之以寛仁用能杜玩愒於熙時緜昇平之泰運大經大法粲然為後嗣子孫法焉薦馨
  郊
  廟必躬必親旁秩祀典懷柔百神間遇水旱微愆祈禱深宫罔弗潛孚立應
  聖學高深探性命之精操治平之要天德王道一以貫
  之隆禮
  先師孔子增祀先儒右文重道之典超越常制猶復表章經術廣勵士風籲俊興賢蔚昌德造辟雝鐘鼓後先疏附之風殆無以過念用人為愛民之本自公孤卿尹下至庶司百職事登明選公咸稱任使而守令之親民暨封疆大吏之司董率者尤厪
  聖心重撫字之方嚴貪墨之罰明四目達四聰賜復蠲租農桑被野遂躋斯民於袵席之安刑罰者所以佐政教之不逮也
  皇考如天好生既已刋布律令俾愚氓重於犯法復詳
  定貴賤服色兵民婚喪禮制更闡明
  聖祖諭旨十六條細加訓註家喻戶曉翕然從風河防之關於運道民生也萬里黄流滙以百川之水兖徐而下歲苦沮洳
  皇考默運神謀指示經畫加長滙之石堰闢三省之引河渙發帑金厥有成績又吳越海塘南北水利凡可以惠此蒸黎者悉因時而修舉之先是
  聖祖親統六師平定沙漠威靈所加青海扎什巴圖兒等震讋承令因沛殊恩畀以爵秩垂三十年而羅卜藏丹津與吹拉克諾木齊等誕敢首造逆謀擾犯邊域
  皇考聲罪致討密授方畧於閫帥戈鋋所指電掃風驅振旅獻俘勒成功於太學凖噶爾蠢動西陲數肆患於喀爾喀部落南方苖蠻蔓延行旅居民苦其侵掠
  皇考為藩服計久遠為遐陬圖寧謐或命將興師或諭文武諸臣隨宜搜勦至逆夷悔禍輸誠傾心納土則皆宥其前愆而曲賜包容焉德威並耀無遠弗届賜安南之地減朝鮮之貢俄羅斯南掌等國阻昧幽深胥漸被於聲教他若警怠荒矯浮薄求言納諫教孝褒忠宗室天潢之胄多方造就八旗根本之地備予綢繆頒訓諭於臣工飭官常也錫侯封於明裔示殊典也豐盈徧萬國而服御有經見
  聖躬之儉焉嘉應在庶徵而憂勤益懋昭
  聖德之謙焉蓋我
  皇考誠敬之心中正之道寛仁之恩悉同符乎
  聖祖以綏猷而立極十三年中有如一日宜其治功之盛綱舉目張蕩蕩平平樂樂利利傳之愈遠而可法可守也歟予小子繼序之初即命監修總裁大學士等董率儒臣稽歷年之紀載敬謹纂修次第進呈齋肅披閱迄今五載恭成
  世宗憲皇帝實録一百五十九卷在昔唐虞三代制治
  保邦之道備載於書惟我
  皇考際重熙累洽之盛勵精圖治良法美意歷久彌新玉簡琅函實與典謨訓誥相輝映用是裝繕尊藏朝夕循誦以志繹思衣德之義垂裕後昆永永無極焉謹序
  謹按纂修
  實録告成敬繕裝潢尊藏
  皇史宬
  大内
  盛京各一部又繕一部尊藏内閣
  皇上特諭閣臣以次呈
  覽每日夙興恭閲
  列祖實録一卷
  聖祖仁皇帝實録一卷始出
  涖政周而復始按日罔間仰見我
  皇上
  紹庭繼序
  聖治同揆
  孝思維則云
  國朝宫史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三
  書籍二
  聖訓
  太祖高皇帝聖訓一部
  康熙十年四月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恭輯二十一年十月
  命重修分類二十有六曰敬天曰聖孝曰神武曰智畧曰寛仁曰論治道曰訓諸王曰訓羣臣曰經國曰任大臣曰用人曰求直言曰興文治曰崇教化曰勤修省曰節儉曰慎刑曰恤下曰輯人心曰通下情曰明法令曰鍳古曰賞功曰昭信曰誡逸樂曰謹嗜好書成凡四卷乾隆四年奉
  旨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帝王創業垂統傳之無窮非獨世德茂也盖亦有典則之貽焉其運之一心播為成憲恒足以示道揆於子孫昭法守於臣庶盱衡千古載籍是存矧其為大聖受命而興者乎皇哉何規模之弘遠也我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靈承休命誕受多方經綸於天造草昧之年締構於王業艱難之日除殘伐暴度越漢唐順天應人絜隆湯武所以茂弘風教宣暢聲靈振舉綱維恢張疆宇者勒諸蘭臺之上布在方策之中駿烈鴻猷燦然明備矣若其攄詞為典播告成經建邦立國之模戰勝攻取之畧化民成俗之務用人行政之方靡不道合樞機理歸體要有非臣鄰所能悉覩黎獻所能盡傳者不有成書何以彰
  聖謨而答光訓乎朕紹庭繼緒志切覲揚因命儒臣分類編輯為目二十六為條九十有二總為
  寶訓四卷浩浩乎乾包坤負之大皇之墳也秩秩乎民彛物則之常帝之典也以紹心法至中也以握化原至正也以迓
  天眷至順也以垂後昆至裕也率而循之欽承而無斁之所以卜有道之靈長緜無疆之歷服胥於是焉在奕世子孫尚其克念
  祖武永永勿替也哉
  皇上御製序 朕惟神聖首出濟世覺民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統而有之蓋仁義中正之極定於厥躬布諸紀綱為巍巍之帝業頒諸誥令成洋洋之聖謨文教彰明覃被海宇炳乎如日月之照臨窮天地亘古今而莫不仰焉於戱盛哉洪惟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體肖二儀量包六合應期受命肇建丕基叶雲雷以展經綸法四時而宣教化六師順動九有輸誠拯生民於塗炭之中轉宇宙為平成之運當是時締造維新規模盡善武緯文經萬物咸覩亦既布在方策傳信億年矣乃若心通造化道綜百王吐辭成經發聲為律闡貞一之旨明至善之宗論正學則以正心修身為先辨君道則以求賢聽言為要昭晰乎
  上天降監之原無念不將之以敬畏申儆乎君臣契合之誼每事必體之以公誠以至班朝治軍明刑制用靡不敷陳至理約而該複而不厭信乎有德者必有言也我
  聖祖嘗命儒臣編輯
  聖訓四卷類聚條分燦然明備朕紹膺統緒追契徽猷口誦心維匪伊朝夕仰見義藴之淵閎典章之畫一庶政之周詳直與帝典周官同其廣大顧金匱石室之藏廷臣無由得見是用敬加剞劂宣示萬方俾我子孫臣庶率而循之世世罔斁奉之涖政可以致治保邦凖以淑躬可以儆心寡過蓋一時之制作而萬古之世道人心胥賴焉非甚盛德其孰能及此乎謹序
  太宗文皇帝聖訓一部
  世祖章皇帝命儒臣恭輯未及成書康熙十年四月聖祖仁皇帝命續輯二十一年十月
  命重修分類二十有三曰論治道曰訓諸王曰訓羣臣曰謙德曰寛仁曰智畧曰求賢曰求言曰輯人心曰恤民曰勸農曰興文教曰訓將曰勵將士曰懷遠人曰訓諸藩曰恤降曰招降曰恤舊勞曰敦睦曰節儉曰謹嗜好曰禁異端書成凡六卷乾隆四年奉
  旨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帝王誕膺天眷肇造丕基功德懋隆疆宇日闢有紀綱以昭大法即有謨訓以啓後昆方策具存燦然可考也若夫道兼作述業裕創垂以聖繼聖而鉅烈鴻猷煥乎宇宙間者尤足冠百王而立極焉欽惟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寛温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皇帝躬上聖之資承開天之運神武不殺寛和有制萬國向化而賓從庶績撫辰而就理峻德宏勲巍巍蕩蕩稱極盛矣至於命令誥誡誕播弘詞皆義切訓行理歸體要洪纎畢舉本末咸周而其大指之所存則首在於重養生民旁求俊乂勅幾凝命惇典明倫大哉王言誠治平之極則也我
  皇考世祖章皇帝嘗命纂修未竟厥緒朕嗣膺歷服念切纘承爰命儒臣詳加編輯計一百一十一條分二十三類定為
  聖訓六卷既成因披陳莊誦朝夕繹思見夫旨原於精一義著於典謨上之可以正道揆焉下之可以昭法守焉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自昔詩書所載莫不以紹衣為兢兢矧夫義藴精深規模宏遠嘉言彛訓超踔古今朕用是覲揚光烈昭示來許後之子孫以此藴之於心則為天德敷之於政則為王道範圍臣庶則為會歸之極垂裕後昆則為詒燕之謀尚其夙夜祗承以為致治保邦之本而迓祈天永命之休也是為序
  皇上御製序 聖人之情因辭以見易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盖以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務本乎至誠施諸命令無意於辭而理臻其極歷觀堯舜禹湯文武之世典謨訓誥釐然具存後人奉之為經列在學宫為載籍首矧夫運際開天功存繼志制作侔造化教澤被生民天下之文章孰有大於此者乎欽惟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寛温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英姿挺出聖武布昭大智如神淵衷若谷及登寶位疆宇日增厚禄以養賢勤身而率下恩威所及大畏小懷政教所孚遠來近悦皇哉何化理之神也至若敷陳治道誨諭臣民不尚虛文惟崇大體謂行善所以事天而遠利始能服衆闡伊尹一德之訓稱曾參三省之言以勸農講武為立國之大經以考古讀書為服官之要務自立綱陳紀以逮服飾器物之間或即事以宣猷或因時而定制洪纎咸備張弛攸宜盖察理精故見之也遠更事久故慮之也詳用能承藉丕基佑啓
  聖哲是誠億萬年繼往開來之極軌也順治中嘗因記
  注舊文纂修
  聖訓一書未竟厥緒
  聖祖仁皇帝特命儒臣詳加編輯事以類分凡二十有三言以條舉凡一百一十有一彚為六卷體要著明朕在宫中蒙
  皇考恩勤教育定省之時備聞
  聖訓嗣膺大統志切纘承晨夕披陳㝷繹仰見心符道要語中機宜旨藴宏深函盖天地文辭昭晰彪炳日星垂裕後昆永昭法守用是勒有成書敬授剞劂頒示中外書曰聖謨洋洋嘉言孔彰又曰聖有謨訓明徵定保我子孫臣庶其誦習遵循永敬承於世世哉謹序
  世祖章皇帝聖訓一部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恭輯分類三十有二曰論治道曰敬天曰聖孝曰聖學曰謙德曰節儉曰儆戒曰敦睦曰諭羣臣曰求言曰納諫曰任官曰考績曰選舉曰戒飭臣下曰理財曰恤民曰賑濟曰重祀典曰禮前代曰褒忠節曰興文教曰諭將帥曰招降曰諭外藩曰仁政曰體羣情曰安民曰慎刑曰懲貪佞曰除弊曰宥過書成凡六卷乾隆四年奉
  旨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自古膺圖御歷之后躬集大統手致太平懋烈豐功光前翼後行之為政斯發之為言義藴固卓越乎百王訓行尤昭示乎奕禩惟聖有作後人述焉千載同揆也我
  皇考世祖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神靈首出智勇天授秉英斷之姿而持以恭儉擴寛仁之量而濟以憂勤爰是冲齡定鼎薄海歸心救生民於水火之中而庶政咸熙萬邦作乂德盛勲崇夐哉莫尚矣若夫宵旰圖維宫庭訓勅煌煌綸綍嘉言孔彰究聖學之高深著王道之正直凡所以凝
  天命揚
  祖德顧民碞持國體者叮嚀反覆深切著明而意旨所注尤殷殷乎省躬克已納誨親賢綱紀畢張淵衷若歉及乎訓誡臣下守正奉公鼓勵激揚至誠感發靡不輸服而効忠黽勉而奮績也盖自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鴻基
  太宗文皇帝式廓駿業而我
  皇考心傳合一丕顯丕承弘闡經猷布為政教所以即事成謨遇物為誥包羅典册釐剔章程美善畢臻巨細咸備堯咨舜儆何以加兹朕祗承遺緒惕厲靡寧瞻方策之常新僾羮墻之如覩因命儒臣分類編纂朕復詳加披繹計一百一十三條統為
  聖訓六卷寶諸金匱拱若球圖俾後世子孫知我皇考之詒謀燕翼百世無疆開國經綸萬年時叙所以杜愆忘而遵典則者心法於是乎在書曰紹聞衣德詩曰紹庭上下陟降厥家嗚呼可不敬哉
  皇上御製序 古昔帝王應運而興開物成務有君天下之規模凝命勅幾有師天下之典則故言出而成經教思所被率土歸仁歷觀往代紀載肇乎二典彛倫叙於九疇罔不播為成憲炳若日星簡籍具存可考而知也欽惟我
  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秉岐嶷首出之資建永清大定之業冲齡踐阼統一車書義問達乎梯航仁聲徧於塗巷盛德大業富有日新自唐虞三代以來史册所傳罕有及者至若洋洋聖謨包涵萬有大之關倫教綱常之重而閭閻之日用飲食所弗遺精之在身心性命之微而宫府之制度典章所必飭巨細畢該綱維盡善要惟本精一執中之奥藴以成經世服物之鴻謨誕告多方嚴明愷摯訓勅有位深切周詳意皆出乎至誠理尤協於克一用以光大前徽開萬年有道之長夐乎與天地為昭矣我
  聖祖仁皇帝躬承
  先訓命儒臣分類編輯計一百一十有三條彚成聖訓六卷以傳久遠我
  皇考念切紹衣宫庭宵旰追述
  先猷朕從温凊之時聞知維謹嗣膺大統志在覲揚朝夕披陳具見開國經綸超越前古詒謀燕翼垂裕無窮是用敬為剞刻昭示臣民俾海隅出日之遠咸覩光華寶之如圖球信之如蓍蔡是訓是行欽承勿替庶幾道德一而風俗同唐之政要宋之寶訓夫豈可同年而語者哉謹序
  聖祖仁皇帝聖訓一部
  雍正九年
  世宗憲皇帝命恭纂
  實録諸臣并輯分類三十有二曰聖孝曰聖德曰聖學曰聖治曰敬天曰法祖曰文教曰武功曰恤民曰任官曰廣言路曰嚴法紀曰理財曰慎刑曰重農桑曰興禮樂曰省方曰治河曰澄叙曰賞賚曰蠲賑曰積貯曰飭臣工曰訓將士曰褒忠節曰卹舊勞曰廣幅員曰宏制度曰弭盗曰牧政曰禮前代曰柔遠人書成凡六十卷乾隆六年奉
  旨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朕荷
  皇考聖祖仁皇帝付託至重兢兢業業早作夜思以期無負繼述仰惟
  皇考留貽矩矱朕得監於成憲是則是傚實天下萬世所當欽承觀法爰命大學士等纂修
  聖祖仁皇帝實録閲時九載書成千卷自古帝王功德之隆盛紀載之繁富未有加於此者顧
  實録乃編年之書我
  皇考順時布化若
  天道之流行春秋冬夏各協其時而其中條分縷析飭綱振紀精微所寓隨舉一端皆為法式於是復令纂修諸臣分類恭輯聖訓六十卷洋洋乎
  盛德
  大孝敬
  天勤民文教之誕敷武功之赫濯禮樂之明備政刑之修舉一經
  睿謨千古莫易夫六經諸史之傳皆有經有緯朕於皇考神功聖德精心體察以
  實錄為經以
  聖訓為緯於編年見因時之宜於分類見隨事之要一敷施而有所循也一話言而有所守也一寤寐飲食而有所遵也於戱如天之仁如日之照如神之哲萬類雖賾莫不含弘并包於
  聖人之度内而儆惕訓諭之辭尤必凛凛於時幾孜孜於熙績勤勤於小民之恬養亹亹於嘉師之祥刑蓋
  聖心愈切而
  聖德愈崇是以統乾坤之範圍而不過發聖賢之閫奥而靡遺以六十餘載之鴻規為千萬世後昆之垂裕其所裨益曷有涯量哉此朕命官敬纂
  皇考實録而又恭繕
  聖訓之深意子子孫孫其永寶諸
  皇上御製序 自古聖人誕受天命為下民君師必亶聰明睿知之資首出乘乾以綏猷而立極凡其經緯萬端敷之彛訓者罔不深切著明炳日星而章雲漢典謨所載雅頌所陳唐虞三代之隆有如一轍欽惟
  皇祖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寛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聖德廣運久道化成文治光昭武功赫濯薄海内外深山窮谷之衆總淪浹於仁心仁政之中教思無窮訓詞深厚歷考熙朝之運未有際此崇隆者也肆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以
  聖繼
  聖用人行政一一仰法
  前徽既纂修
  實録成書復分類恭輯
  聖訓六十卷俾
  皇祖六十餘年敬
  天尊
  祖經國保民農田學校禮樂兵刑之盛蹟見之都俞吁咈間者燦然常新釐然備具永貽我後嗣子孫億萬年昇平榘範盖
  皇祖性本生安道兼創守實集千古聖帝明王之大成
  是以
  聖謨洋洋明徵定保宏綱鉅目有要有倫精一之心傳蕩平之王路胥不外乎此也予小子昔在齠齡早荷
  聖慈賜育宫庭祗聆
  訓廸兹膺基緒紹聞衣德之志兢兢業業不懈益䖍昕
  夕㝷繹惟期懋遵
  祖訓以無負
  皇考善繼善述之詒謀顧金匱石室之藏中外無得見者爰命儒臣敬謹繕寫授之剞劂庶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建中表正牖民覺世之言昭垂寰宇
  羣工士庶咸得漸摩於
  聖訓之崇閎而率由無斁也不亦庥與謹序
  世宗憲皇帝聖訓一部
  乾隆五年二月
  皇上命恭纂
  實録諸臣并輯分類三十曰聖德曰聖孝曰聖學曰聖治曰敬天曰法祖曰文教曰武功曰敦睦曰用人曰恤臣下曰愛民曰恤兵曰察吏曰訓臣工曰勵將士曰廣言路曰理財曰慎刑曰重農桑曰厚風俗曰治河曰蠲賑曰積貯曰謹制度曰崇祀典曰篤勲舊曰褒忠節曰綏藩服曰弭盗書成凡三十六卷乾隆六年奉
  旨校刋
  皇上御製序 自古人君有盛德大業者其規畫周詳而詒謀悠遠則必敷之彛訓以明定保之徵紀之簡編以著經綸之跡非徒為一時事功計也亦將以示後嗣昭法守焉我
  皇考世宗憲皇帝亶聰明睿智之資建中立極茂登上
  理
  御極十有三年體
  聖祖之心以為心法
  聖祖之政以為政祗承
  郊
  廟惇睦宗親整飭官方修明法度正人心厚風俗文經武緯禮序樂和凡宏綱鉅目罔不默運於
  深宫乾健之精神以圖其乂安而計其久遠聖謨洋洋有典有則或因人以立教或隨事以敷言存之淵然而有條理發之涣然而無凝滯其與二帝三王都俞吁咈咨警誥誡之旨曷以異焉允矣彪炳之
  綸音治平之模範也可不謂至盛者與既命大學士等
  詳慎纂輯恭成
  世宗憲皇帝實録一百五十九卷復於編年繫日之中
  分類備録恭成
  聖訓三十六卷仰惟
  皇考德合天地明並日月序參四時躬荷
  聖祖仁皇帝積厚之貽善繼善述故乃保泰持盈諴民阜物寓惇大於明作劑整肅以寛仁致治規條炳如星日豈第予小子朝乾夕惕之衷期於謹凛率由嗣守
  丕緒繼自今億萬斯年子孫臣庶沾被熙洽之澤者庶
  咸有以遵
  聖訓之光昭而頌
  鴻猷之允塞也謹序
  庭訓格言一部
  世宗憲皇帝侍奉
  聖祖仁皇帝時敬承
  庭訓念篤不忘
  御極之初紀録薈編以昭
  家法展
  孝思書成凡二百四十二則雍正八年奉
  旨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欽惟
  皇考聖祖仁皇帝性秉生安道參化育臨御悠久宇宙清寧六十載
  聖德神功超越萬古凡為史臣所記注黎獻所覩聞者固已備編於
  實録
  寶訓珍藏於金匱琅函矞矞皇皇盛矣大矣朕曩者偕諸昆弟侍奉
  宫庭親承
  色笑每當視膳問安之暇
  天顔怡悦倍切
  恩勤提命諄詳鉅細悉舉其大者如對越
  天
  祖之精誠侍養
  兩宫之純孝主敬存誠之奥義任人敷政之宏猷慎刑重穀之深仁行師治河之上畧圖書經史禮樂文章之淵博天象地輿歷律步算之精深以及治内治外養性養身射御方藥諸家百氏之論說莫不隨時示訓遇事立言字字切於身心語語垂為模範蓋由我
  皇考質本生知而加以好學聖由天縱而益以多能舉天地間萬事萬物之理融會貫通以其得之於心者宣為至教視聽言動悉合經常飲食起居咸成矩度而
  聖慈篤摯啟廸周詳涵育薰陶循循善誘朕四十年來祗聆默識夙夜凛遵仰荷纘承益圖繼述追思疇昔天倫之樂緬懷丁寧告戒之言既歷歷以在心尚洋洋其盈耳謹與誠親王允祉等記録各條萃薈成編恭名為
  庭訓格言於戱
  聖謨弘遠包涵無際以今所紀揆昔所聞僅存什一於千百闕畧甚多實深愧悚然而是編也文辭精要意旨深長苟能引伸而擴充之則片語能涵衆義隻字可括千言雖卷帙簡約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罔弗兼該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傳一以貫之矣爰奉秘集壽之琬琰以昭垂於億萬世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詩曰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朂哉後嗣恪循
  祖訓念兹罔斁受益靡窮世世子孫尚其永久敬承哉謹序
  聖諭廣訓一部
  康熙九年十月
  聖祖仁皇帝頒發
  聖諭十六條曰敦孝弟以重人倫曰篤宗族以昭雍睦曰和鄉黨以息争訟曰重農桑以足衣食曰尚節儉以足財用曰隆學校以端士習曰黜異端以崇正學曰讀法令以儆愚頑曰明禮讓以厚風俗曰務本業以定民志曰訓子弟以禁非為曰息誣告以全善良曰戒窩匪以免株連曰寛錢糧以省催科曰聯保甲以弭盗賊曰解讎念以重身命
  世宗憲皇帝復引伸推衍各成一篇為廣訓萬言雍正
  二年奉
  旨刋行直省州縣朔望宣講俾臣庶敬聽之下共知勸
  儆率循以臻一道同風之治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書曰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記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此皆以敦本崇實之道為牖民覺世之模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
  聖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萬物義正萬民六十年來宵衣旰食祗期薄海内外興仁講讓革薄從忠共成親遜之風永享昇平之治故
  特頒上諭十六條曉諭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綱常名教之際以至於耕桑作息之間本末精粗公私鉅細凡民情之所習皆
  睿慮之所周視爾編氓誠如赤子
  聖有謨訓明徵定保萬世守之莫能易也朕纘承大統臨御兆人以
  聖祖之心為心以
  聖祖之政為政夙夜黽勉率由舊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誥誡以示提撕謹將
  上諭十六條尋繹其義推衍其文共得萬言名曰聖諭廣訓旁徵遠引往復周詳意取顯明語多直樸無非奉
  先志以啓後人使羣黎百姓家喻而戶曉也願爾兵民等仰體
  聖祖正德厚生之至意勿視為條教號令之虛文共勉為謹身節用之庶人盡除夫浮薄囂凌之陋習則風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德化樂觀其成爾後嗣子孫並受其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理豈或爽哉
  世宗憲皇帝上諭一部
  雍正七年王大臣等議准侍讀學士康五瑞奏請刋布
  上諭以裨人心政治首列議覆
  諭旨書用編年體自康熙六十一年八月至雍正七年
  凡二十四册九年刋成
  皇上御極後續編自雍正八年至十三年八月凡八
  册乾隆六年刋成
  頒布中外前載
  世宗憲皇帝諭旨 年來内外大小臣工奏請刋布上諭者甚多朕皆未允今侍讀學士康五瑞又復陳請怡親王大學士九卿翰詹科道等衆議僉同言詞懇切朕自御極以來時時以牖民覺世為懷是以告誡臣工訓誨士庶化導兵弁者周詳往復不憚煩勞無非欲其慕義向風遷善改過共由於正直蕩平之途也凡此詔諭所頒皆以
  皇考之心為心以
  皇考之政為政繼志述事率由舊章當時
  聖諭之所啟廸包涵者朕則闡揚而詳發之其中間有因革損益先後不同者則因時制宜化裁變通之道也惟是歷年諭旨或因一省而發或因一事而發有司等照例宣示於該管之處其别省遠地豈能一一周知且傳寫悉經書吏之手字句之間往往錯訛遺漏夫欲使薄海之廣臣民之衆遵道遵路易俗移風必使天下之人備聞朕訓深知朕心庶幾感發奮興以為進德修業之助今王大臣等既稱上諭刋布有裨益於人心政治著照所請行朕亦不敢謂朕之諭旨可以有勞來匡直之功惟冀億萬臣民共知朕提撕警戒之苦心耳
  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一部
  雍正十年三月
  世宗憲皇帝檢發硃批臣工章奏
  諭旨分人編次刋布中外乾隆三年奉
  旨續刋共百有十二册凡二百二十三人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朕向在藩邸未諳政事不識一人毫無閱歷聞見及受
  皇考聖祖仁皇帝付託之重臨御寰區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為敷政寧人之本然耳目不廣見聞未周何以宣達下情洞悉庶務而訓導未切誥誡未詳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繼治平之政績是以内外臣工皆令其具摺奏事以廣諮諏其中確有可採者即見諸施行而介在兩可者則或勅交部議或密諭督撫酌奪奏聞其有應行指示開導及戒勉懲儆者則因彼之敷陳發朕之訓諭每摺或手批數十言或數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見未敢言其必當然而教人為善戒人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訓以正德厚生之要曉以福善禍淫之理勉以存誠去偽之功往復周詳連篇累牘其大指不過如是亦既殫竭苦心矣至其中有兩人奏事而朕之批示迥乎不同者此則因人而施量材而教嚴急者導之以寛和優柔者濟之以剛毅過者裁之不及者引之並非逞一時之胸臆信筆直書前後矛盾讀者當體朕之苦心也此等奏摺皆本人封達朕前朕親自閲覧親筆批發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無一件假手於人亦無一人贊襄於側非如外廷宣布之諭旨尚有閣臣等之撰擬也雍正六年以前晝則延接廷臣引見官弁傍晚觀覧本章燈下批閲奏摺每至二鼓三鼓不覺稍倦實六載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内直大臣所備知者近年以來天下庶政漸次就理下情稍覺洞達臣工之奏摺較前减少而朕躬精力亦不如前批答之事始從簡便此實情實事可舉以告天下者今檢内外諸臣繳回硃批之摺不下萬餘件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勵精為先以怠荒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無忝於古訓實未負我
  皇考付託之深恩也又念此等批示之語實出於朕之苦心或可為人心風俗之一助但本人承旨之時不敢宣露於外他人無由知之今將外任之大臣官員奏摺經朕手批酌量可以頒發者檢出付之剞劂計算實不過十分之二三俾天下臣民展讀咸知朕圖治之念誨人之誠庶幾將此不敢暇逸之心仰報我
  皇考於萬一耳或人人觀此而感動奮發各自砥礪共為忠良上下蒙福朕心愉快更當何如
  皇上御製後序
  皇考世宗憲皇帝天縱聖神精勤庶政四方文武臣僚具摺言事者日或數人人或數事緘封直達
  御前手自批發或立見施行或咨詢廷議善者温綸褒
  予過者訓戒諄諄隨宜指示悉出
  睿裁一字不假手於人御極十有三年常如一日粤雍
  正十年
  特檢歷年批發奏摺命内廷詞臣繕録校理付諸剞劂
  彚成數帙輒以
  頒賜在廷羣臣工未告竣奄遘
  上賓予小子纘紹丕基敬展遺篋見所貯
  手批奏摺不下數萬
  奎畫爛然充溢巨簏然以未經
  皇考檢定不敢意為增益謹就檢録已定者彚著為目前後凡二百二十三人分一百一十二帙統為十八函當時隨檢隨發無先後倫次兹亦不復排類蓋摺奏浩繁不勝編録所刻僅十百中之一二畧見大凡本非全覧故也既告蕆事謹綴序言於後洪惟我
  皇考至仁如天至明如日至誠如神簡拔賢才任之以心膂股肱之寄開誠布公藹然家人父子無不可盡之言諸臣之才具大小短長與性質之剛柔強弱克知灼見如權衡繩尺之不爽片長足録亟登而進之有不及則激厲而開導之稍肆焉則裁抑之其䧟於過始則訓飭之能改則已不悛則戒儆之使知悔艾終於怙惡則亦未嘗姑容然哀矜惻怛之意尚流溢於毫楮間也同一事而此或俞之彼或咈之非有所好惡於其間也蓋俞之者必有可俞之道而咈之者亦必有可咈之端同一人而始或予之終或斥之非有所喜怒於其間也盖始有可予則予之終有可斥則斥之明燭幾先坐悉情偽遠隔萬里遲閲數年
  睿鍳所周範圍莫越正人心厚風俗兢兢業業儆戒無虞雖屢豐見告瑞應頻仍而惟是憂勤惕厲之心久而益篤記有之曰天道至教聖人至德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我
  皇考之為治一天道之運行教澤所被百志惟熙即萬世而下尚如日月之照臨光景常新春風之煦然被物不自知其感動奮發而興起也予小子寅承鴻業自惟寡昧無能企逮萬一仰法
  皇考明目達聰孜孜圖治之心祗紹
  徽猷夙夜黽勉其服教畏神警省弗怠之志詎敢以歲
  月易耶謹序
  世宗憲皇帝上諭八旗一部
  上諭旗務議覆一部
  諭行旗務奏議一部
  世宗憲皇帝命編次旗務
  諭奏依編年體初編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各五卷續編自雍正六年正月至十年十二月卷數如前統為三十卷
  欽定訓飭州縣規條一部
  世宗憲皇帝澄叙官常嘉惠牧令先後
  命大學士朱軾總督田文鏡等各抒所見條列進御
  親加閱定分類二十曰到任曰交盤曰關防曰宣講聖諭律條曰放告曰催科曰借糶倉穀曰弭盗曰驗傷曰聽斷曰堂事曰防胥吏曰慎延幕賓曰待紳士曰免行戶曰謹差下鄉曰勸農桑曰嚴禁獄曰講讀律令曰操守雍正八年書成校刋奉
  旨頒賜直省知州知縣各一部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牧令為親民之官一人之賢否關係萬姓之休戚故自古以來慎重其選而朕之廣攬旁求訓勉誥誡冀其奏循良之績以惠我烝黎者亦備極苦心矣惟是地方事務皆發端於州縣頭緒紛繁情偽百出而膺斯任者類皆初登仕籍之人未練習於平時而欲措施於一旦無怪乎徬徨瞻顧心志茫然即採訪咨詢而告之者未必其盡言無隱此古人所以有學製美錦之歎也向以大學士朱軾左都御史沈近思外任多年周知地方利弊雍正二年曾令二臣商著規則以為州縣之南車乃書未就緒而沈近思物故邇年以來朱軾復時多病此事遂至遲延去年始降旨委諸總督田文鏡李衛令二臣各抒所見繕録諸條以進朕親加披覧見其條理詳明言辭愷切民情吏習罔不兼該大綱細目莫不備舉誠新進之津梁庶官之模範也在二臣各就其所閱歷者而言繁簡同異之間不必一致而慎守官方勤恤民隱興利除害易俗移風其大指則一而已矣爰就本文付之剞劂頒賜州縣官各一帙俾置之几案間朝夕觀覽省察提撕治效未臻必思所以勉之弊端未革必思所以去之本之以實心行之以實力毋始勤而終怠毋静言而庸違如此則不但國家得司牧之賢草野有父母之頌而爾等身膺顯擢叨被榮光福貽子孫名標史册豈不美與
  國朝宮史卷二十三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國朝宮史>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四
  書籍三
  御製
  御製人臣儆心錄一部
  世祖章皇帝御製論八篇曰植黨曰好名曰營私曰徇利曰驕志曰作偽曰附勢曰曠官引據漢以下史事足為炯戒者各加註釋用垂儆戒
  訓于有位
  世祖章皇帝御製序 朕惟人臣立身制行本諸一心心正則為忠為直衆美集焉不正則為奸為慝羣惡歸焉是故心者萬事之本美惡之所由出也顧事有殊塗心惟一致一於國則忘其家一於君則忘其身如此者不特名顯身榮邦家亦允賴之矣若夫姦邪之流樹黨營私怙權亂政卒至身名俱喪為國厲階蓋緣居恒無正心之功一當勢利遂昏迷瞀亂狂肆驕矜上昧王章下乖臣誼或作威而聨羽翼或比匪而效奔趨如潭泰石漢以累世舊臣久叨恩遇不思圖報逞臆横行跋扈自恣目無綱紀陳名夏則一介䜿儒驟蒙顯拔倚任深重賜賚優隆而乃背德植交蔑法罔上此皆自作罪孽以致隕厥身家朕歷稽往古宵人誤國代代有之觀諸近事復炯鑑昭然足為永戒恐後之為臣者或仍蹈覆轍負主恩而渝素志至於身罹刑憲悔悼無由故推原情狀而論列之錄成一編以為人臣儆心之訓云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一部
  自康熙元年至二十二年十一月
  御製文凡四十卷内
  勅諭十四卷奏書二卷表論辨二卷序一卷記一卷說解一卷碑二卷頌一卷贊箴銘一卷雜著祭文四卷賦一卷詩十卷是為一集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二集一部
  自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以後至三十九年
  御製文凡五十卷内
  勅諭二十八卷表奏書一卷論說解一卷序一卷記碑各一卷頌贊箴銘一卷雜著五卷祭文一卷賦一卷詩八卷是為二集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三集一部
  自康熙四十年至五十年
  御製文凡五十卷内
  勅諭十八卷論一卷序記三卷碑記碑文文頌贊三卷雜著十九卷雜著跋祭文賦合一卷詩五卷是為三集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四集一部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二集三集俱於康熙五十年校
  刋五十一年以後
  御製未及輯錄雍正十年
  世宗憲皇帝命編錄校刋凡三十六卷内
  勅諭二十卷論序二卷記碑記碑文一卷銘題跋文頌
  一卷襍著七卷詩五卷是為四集
  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並圖一部
  聖祖仁皇帝歲舉秋獮以肄武習勞康熙四十五年始
  建
  避暑山莊於熱河以為先期
  駐蹕之所
  御製記一篇并標舉勝概為三十六景分繪成圖各系
  以
  御製詩詞掌院學士臣揆叙等恭注康熙五十一年校
  刋乾隆六年秋
  皇上式循
  舊典初莅山莊恭和
  元韻各一首大學士臣鄂爾泰等恭注奉
  旨校刋
  御製千叟宴詩一部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聖祖仁皇帝七旬萬夀先期正月一日戊子至四日辛
  卯
  錫宴乾清宫自滿漢文武大臣官員及致仕退休老民
  凡六十五歲以上者咸預
  命諸王貝勒以下及宗室授爵勸飲
  頒賜食品
  御製千叟宴詩一首預宴者皆和卷首恭冠
  御製詩次内廷諸臣恭和詩十三首卷一大學士馬齊以下至御史張令璜詩凡七十首卷二至卷四不列名每卷三百二十首
  御製耕織圖詩一部
  聖祖仁皇帝敦重農桑
  命繪耕織圖以示勸相之意臚事系詩各為一册凡耕圖二十有三曰浸種曰耕曰耙耨曰耖曰碌碡曰布秧曰初秧曰淤䕃曰拔秧曰挿秧曰一耘曰二耘曰三耘曰灌溉曰收刈曰登塲曰持穗曰舂碓曰籭曰簸揚曰礱曰入倉曰祭神凡織圖二十有三曰浴蠶曰二眠曰三眠曰大起曰捉織曰分箔曰採桑曰上簇曰炙箔曰下簇曰擇繭曰窖繭曰練絲曰蠶蛾曰祀謝曰緯曰織曰絡絲曰經曰染色曰攀華曰剪帛曰成衣每幅七言絶句一首
  皇上依次和韻刋刻成書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為天嘗讀豳風無逸諸篇其言稼穡蠶桑纎悉具備昔人以此被之管絃列於典誥有天下國家者洵不可不留連三復於其際也西漢詔令最為近古其言曰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又曰老耆以夀終幼孤得遂長欲臻斯理者舍本務其曷以哉朕每廵省風謡樂觀農事於南北土疆之性黍稌播種之宜節候早晚之殊蝗蝻捕治之法素愛諮詢知此甚晰聽政時恒與諸臣工言之於豐澤園之側治田數畦環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橰之聲盈耳歲收嘉禾數十種隴畔樹桑傍列蠶舍浴繭繅絲恍然如茆簷蔀屋因構知稼軒秋雲亭以臨觀之古人有言衣帛當思織女之寒食粟當念農夫之苦朕惓惓於此至深且切也爰繪耕織圖各二十三幅朕於每幅製詩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書之於圖自始事迄終事農人胼手胝足之勞蠶女繭絲機杼之瘁咸備極其情狀復命鏤版流傳用以示子孫臣庶俾知粒食維艱授衣匪易書曰惟土物愛厥心臧庶於斯圖有所感發焉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崇本業勤以謀之儉以積之衣食豐饒以共躋於安和富夀之域斯則朕加惠元元之至意也夫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一部
  乾隆三年奉
  旨恭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凡三十卷内
  勅諭三卷
  詔册一卷論記一卷序三卷雜著二卷題辭贊一卷碑
  文五卷祭文誄三卷
  潛邸所作詩曰
  雍邸集七卷
  御極後所作詩曰四宜堂集三卷後附和碩怡賢親王
  交輝園遺稿一卷
  世宗憲皇帝御製題辭冠其端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朕昔在雍邸自幸為天下第一閒人然所謂閒者非若箕頴遺世竹林肆志之類也朕生當國家鼎盛之時三逆蕩平四方寧謐仰蒙
  皇考鍾愛承歡膝下位列親藩寢門定省之餘無他事事境之所處閒矣兼之賦性不樂浮華既無庸皇皇於富貴更不煩戚戚於貧賤祗期消融機巧遂覺隨處樂天情之所寄又閒矣雖然究其所以優游恬適得四十餘年為一閒人者莫非我
  皇考教育深恩有以成就之也朕素不嫻聲律每於隨從塞北扈蹕江南偶遇
  皇考命題屬賦勉強應制一博
  天顔歡笑初不計字句工拙至於讌賞登臨觸物寓感有會而作因詩紀事借以陶寫性情而已豈曰與文人墨客較論短長耶歲月積久裒焉成集迨壬寅冬恭承
  皇考付託之重臨御寰宇封章重叠機務殷繁旰食宵衣猶虞叢脞夙興夜寐莫敢求安向之優游恬適今則易而為惕厲憂勤花朝月夕之吟皆成祁寒暑雨之思矣檢閲舊作曷勝惘然緬想曩日之閒境閒情奚啻邈若河漢也哉爰序於雍邸集首以示朕意云
  御製朋黨論一部
  世宗憲皇帝御製論一篇以大公至正為歸斥歐陽修
  之說而正之以周易論語之義
  訓諭臣工消除朋黨錮習雍正三年刋成
  頒示天下
  樂善堂全集定本一部
  皇上青宫典學時所著詩文彚為
  樂善堂全集乾隆二年刋刻成書二十三年復親加刪訂為定本三十卷内論說六卷序一卷記跋一卷雜著一卷表頌贊箴銘一卷賦三卷古體詩九卷今體詩八卷奉
  旨校刋
  頒賜中外
  皇上御製序 朕少讀尚書見二帝三王以及繼世之哲后君臣咨儆惟是身心性命之本原其敷政命官亦惟根柢道德而不規規於事為之末及考詩易四子之言凡論政者皆與書所稱同其指歸互為表裏其後博涉諸史則雖明盛之世所殫心竭慮者大概詳於事功而略於本原教化之升降治象之崇卑其分歧實判於此用是日有孜孜求所以取道入德之門蒙
  皇考示以明理立誠之大訓而略得其統貫又念修辭必本乎誠故凡見於古文詩辭者咸以是為宗而不敢有貳焉往者歲庚戍曾錄數年中所作序論書記雜文詩賦次為十有四卷置諸几案時就所言以自檢其行嗣是所作蓋四倍前繼序以來躬理萬幾兢兢業業惟恐一事失宜負
  皇考付屬之重思如曩時從容文墨之娛不可復得然少有餘閒未嘗不考鏡經史以自觀省爰取庚戌文鈔所載存十之三續作未訂入者存十之七總為一篇共若干卷非欲以文辭自表著蓋是集乃朕夙夜稽古典學所心得實不忍棄置自今以後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眞膺各半且朕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轉貽後世之譏則是集之輯有不得已者記曰本諸身徵諸庶民曩予自檢所行以勉副所言者乃日用酬酢之常今兹所行事無大小莫非政教之平陂生民之苦樂相倚不可以中立者也因此益自儆惕而克艱天位顧畏民碞庶幾明理立誠之學參前倚衡永永勿替也夫
  皇上御製原序 予生九年始讀書十有四歲學屬文今年二十矣其間朝夕從事者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鑑等書講論至再至三顧質魯識昧日取先聖賢所言者以内治其身心又以身心所得者措之於文均之未有逮也日課論一篇間以詩歌雜文雖不敢為奇辭詭論以自外於經傳儒先之要旨然古人所云文以載道者内返竊深慙恧每自思念受
  皇父深恩時聆訓誨至諄且詳又為之擇賢師傅以受業解惑切磋琢磨從容於藏修息游之中得以厭飫詩書之味而窮理之未至克己之未力性情涵養之未醇中夜以思惕然而懼用是擇取庚戌秋九月以前七年所作者十之三四略次其先後序論書記雜文詩賦分為十有四卷置在案頭便於改正且孔子不云乎言顧行行顧言書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檢所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於言行不相顧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
  皇上諭旨 近日偶閲樂善堂集緣初刻所存卷帙頗繁其中多有不甚愜心之句昔人云文章千古得失寸心朕非悔其少作博不恡情去留之名政以隨時刪訂則今昔詣力所到端可藉以自驗其令内廷諸臣悉心校閲分擬應存應刪簽貼進呈候朕裁酌重訂定本以付剞劂
  御製詩初集一部
  皇上萬幾餘暇寄情六義日以為程自乾隆元年丙辰迄十二年丁卯一紀中為古今體詩四千一百五十首十三年尚書臣蔣溥恭請同内廷諸臣校録刋刻凡四十四卷是為初集
  皇上御製序 向序樂善堂集云夙昔典學所心得不忍棄置後雖有作或出詞臣之手眞假各半且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長故十數年來臣工以編次詩文集為請者概勿許然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為詩古文賦文賦不數十篇詩則託興寄情朝吟夕諷其間天時農事之宜涖朝將祀之典以及時廵所至山川名勝風土淳漓罔不形諸詠歌紀其梗概積至今以數千百首計矣而較晴量雨憫農疾苦之作為多觀其詩可以知憂勞而驗今昔使閲歲逾時或致殘缺失次其不忍棄置較先為甚因取丙辰以迄丁卯所作略加編定都為四十四卷古今體計四千一百五十首有奇命翰林中字畫端楷者分卷抄錄裝為一集不付剞劂猶初志也
  御製詩二集一部
  皇上御製詩自乾隆十三年戊辰迄二十四年己卯
  一紀中
  天章美富卷帙較前倍增通計八千首有奇二十五年大學士臣蔣溥恭請同内廷諸臣校錄刋刻凡九十卷是為二集
  御製文初集一部
  皇上勅幾之暇作為古文諸體悉備自乾隆元年丙辰迄二十八年癸未積至五百餘首侍郎臣于敏中恭請分類編次并繕錄刋刻凡三十卷内
  經筵御論二卷論說祝文一卷記四卷序五卷序跋書後一卷問辨一卷碑文七卷雜著一卷賦二卷連珠一卷頌箴一卷銘一卷贊三卷是為初集
  皇上御製序 于敏中排次數年來所為御製文初集成而以序為請夫序者所以序陳經旨故孔子作書序子夏作詩序未聞自序其文也自序其文蓋漢唐以後之事乎為天子者所以修己治人必當以三代以上自朂豈可以漢唐以下自畫此正務也至於文乃其餘事耳亦豈可以漢唐以後為法哉如是則敏中之請序可以不允既而思之向之樂善堂全集及御製詩初集不既有序乎於凡惕己敬
  天本身徵民憫農桑驗今昔蓋己言之悉矣例以向不可以不序而以向之言之悉則又可以不必序矣雖然不欲與文人學士爭長亦向之本意也則今之裒然成集者與向之言為合乎為否乎以之自問又不能措一辭云
  御製日知薈說一部
  皇上青宫典學時筆記偶錄合二百六十則編為日
  知薈說凡四卷乾隆元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日知薈說者取予嚮日日課所為文刪擇編次合而錄之爰定之以名也予禀承
  庭訓懋學書齋留連往復於六經四子之書求其義蘊精微旁搜諸史通鑑考定得失區明法戒以至儒先緖論詞苑菁華莫不遍覧雖究心探索饜飫其中然考之古聖賢躬行實踐之學蓋恧焉而未逮自十有四歲學屬文至於今又一紀矣其間日課詩論雜文未嘗少輟積成卷帙瑕瑜各半踐阼以來萬幾待理豈復得如曩時專志篤學日與良師友敬業樂羣於翰墨之塲哉紬繹舊聞念茲弗釋因取其精去其疵錄其正去其偏合二百六十則釐為四卷而舉凡道德性命之旨學問政治之要經傳之淵源古今之事迹莫不略見梗概夫日知之說出自子夏繼以無忘所能必所知者日新不失而賡續以極於高明乃為學問窽要若予嚮日所得尚非空言而無濟實用則今班朝莅政之間豈不足以考其知行合一與否以發抒聞見遜敏敦修乎
  御製圓明園四十景詩一部
  圓明園為
  世宗憲皇帝藩邸所居
  賜園迨
  纘承大統命所司量加修葺式具朝署之規
  御製記備述緣始
  皇上御極之初所司以建園請弗許歲戊午即圓明園之舊而居之既為後記復仿
  避暑山莊詩例標舉勝景分題作繪序而詠之凡四十篇大學士臣鄂爾泰等恭註乾隆十年奉
  旨校刋
  御製盛京賦一部
  乾隆八年秋
  皇上詣
  盛京恭謁
  祖陵
  御製盛京賦一篇并序凡三千三百餘言大學士臣
  鄂爾泰等恭註乾隆八年校刋
  御製氷嬉賦一部
  國俗舊有氷嬉以肄武事
  皇上率循舊典爰於每歲氷堅之候於太液池聚八旗武士陳之
  御製氷嬉賦一篇以叙其事内廷諸臣恭註乾隆十年校刋
  國朝宫史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五
  書籍四
  方畧
  親征平定朔漠方畧一部
  聖祖仁皇帝三駕朔漠
  親征凖噶爾連破之噶爾丹窮蹙自伏其辜餘部悉定
  振旅凱旋爰
  允廷臣之請纂輯
  方畧自康熙三十六年六月至三十七年十月系日紀
  事具載
  神謨凡四十八卷四十七年奉
  旨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祗承
  天眷懋紹
  祖宗丕基為億兆生民主薄海内外皆吾赤子雖越在邊徼荒服之地倘有一隅之未寧一夫之不獲不忍恝然視也西北塞外喀爾喀七旗與厄魯特四部落並號雄藩同奉職貢非一日矣不意有厄魯特噶爾丹者賦性凶殘中懷狡詐戕害其兄弟兼并四部蠶食鄰封其勢日張其志益侈朕初聞厄魯特與喀爾喀交惡隨遣親近大臣頒恩賚以和解之迨其後興兵搆怨又命大臣曉譬利害諭令息爭乃噶爾丹抗旨狂逞致喀爾喀為所潰敗叩關乞援朕收撫之置諸邊内資給餼牽始皆得所而噶爾丹猶修郄如故所在侵陵忽闌入我烏闌布通之地朕授鉞親王大臣問罪聲討大師克捷未即殄除時賊倉皇宵遁深懼我軍之窮追投牒指誓因而釋之假令噶爾丹能自此悔過改圖則雖至今存可也夫何轉瞬渝盟包藏不軌窺伺我斥堠摇惑我外藩潛敚我納木札爾拖音肆虐不止朕深念此寇斷宜速滅於是整飭士馬備峙糧糗决策親征而賊之蹤跡飄忽無常又慮其兵至遠颺兵退復入乃授密畫於科爾沁王沙律令其遣使誘賊約至近地旋調發盛京諸路軍禦東路分遣一軍截西路朕躬統六師從中路入比行近賊巢噶爾丹不敢抗我顔行聞風奔竄朕遂親率前鋒軍併日追擊賊窮蹙已極盡棄其子女輜重而遁會與我西路師遇大敗其軍噶爾丹僅以數人跳身走嗣是朕再駕而至鄂爾多斯三駕而至狼居胥山麓宣威布惠兼用互施招徠其黨羽遏絶其歸路其寨桑等接踵嚮附其子復為我擒賊自料勢不能逭遂爾仰藥授首所親信丹濟喇等亦相繼乞降二十餘年狡悍陸梁之勁寇曾不二載悉皆草薙禽獮而大業克就矣夫烈焰弗戢必將燎原積寇一日不除則疆圉一日不靖方親征之初舉也在廷諸臣多持異議狃於目前之計者謂兇鋒挫衂無足深憂憚於征繕之煩者謂大漠遊魂難以就縛不知除惡務盡制勝在謀歷觀漢唐宋之己事往往罷敝中國之力而不能成廓清邊塞之功良由經理失宜而殱鋤之不早也朕既遠鍳前轍復追維烏闌布通之失故不避寒暑艱辛親涖窮邊三勤薄伐惟是逆形巳著然後徂征怙惡不悛然後摉討身先士卒則櫛風沐雨而人皆忘勞指畫軍儲則轉饟饋師而人爭用命茂草茁於荒磧流泉溢於沙陀萬里經行安如枕席非徼神祐曷繇臻此易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朕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之意乘刻不容緩而滅寇之機立拯邊境之毒痡永底中原於清宴昭告
  郊
  廟適契成謀使非慮出萬全可輕言師旅哉茲前後用兵本末具載卷中覽是編者尚克喻朕心焉
  治河方略一部
  聖祖仁皇帝廵行指示河防底績恭紀
  方略凡十二卷自康熙元年至六十一年治黄運兩河諸事備紀焉附錄一卷紀八年至四十年治渾河清河永定河三十三年至三十九年治漳河滏河滹沱河子牙河諸事
  平定金川方畧一部
  乾隆十四年二月金川夷酋莎羅奔面縛詣軍門降振旅凱旋爰
  允廷臣之請纂輯
  方畧自十一年十一月至十四年四月
  廟謨勝算備載成書凡二十六卷十七年奉
  旨校刋
  皇上御製序 金川方略纂輯既竣諸臣以
  聖祖平定朔漠方略
  御製序文之例為請夫所謂方畧者非遥執事權掣其肘而矜自用千里請戰之謂也惟天子將將將將之道無他信賞必罰而已夫以一隅之不靖徵發士旅飛輓芻糧繹騷率及數省舉億兆生靈之命委之一將而攻守失據險易弗知怠公事而棄時日失士心而張賊勢甚或揜敗為功逋逃告捷此而不誅時乃失罰至夫藎臣宣力盡瘁馳驅金石可孚豚魚斯格成勞卓越則車服以庸之旂常以紀之稽績逮於行間執秩陳於幕府酬庸之典孰大於是此而不疇時乃恡賞且夫天討有罪叛則誅而服則舍兵革非快意之圖慘殺違好生之道然非其悔禍誠切向化革心顧以姑息為包荒旋撫旋叛蔓延益熾雖由司事者動乏成算而廟堂之無策亦已甚矣朕有鑒於大權之不容旁貸有罪不赦有功必錄既服不誅命討一出於事理之當然而實無容心焉此兩年中宵旰憂勤始終弗懈保大定功之本意而編集之不可以已也若乃指授機宜視
  皇祖之親勤鑾馭固無由仰企萬一而金川夙隸職方亦非噶爾丹絶漠狡寇可同日而語要之行師者保邦之大事爰允所請弁言以示來許
  平定凖噶爾方畧一部
  乾隆二十年五月大師平凖噶爾俘達瓦齊以獻越明年再定伊犁阿睦爾撒納伏冥誅二十四年平回部逆酋波羅泥都霍集占獻馘
  闕下西極耆定
  大功告成爰
  允廷臣之請纂輯
  方畧分為三編自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八年為前編凡五十四卷自乾隆十八年諸部内附至二十四年凱旋為正編凡八十五卷平定後經理典制諸事宜為續編凡三十二卷
  睿謨鴻業具著於篇
  國朝宫史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六
  書籍五
  典則
  幸魯盛典一部
  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躬詣闕里親行釋奠衍聖公孔毓圻請修幸魯盛典首冠
  御製次臚典禮并紀
  恩遇末附藝文康熙四十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自古帝王聲教翔洽風俗茂美莫不由於崇儒重道典學右文用能發詩書之潤澤宣道德之閫奥推厥淵源皆本洙泗以故追崇之典歷代相仍或躬詣闕里修謁奠之儀潔志肅容盡誠備物其間禮數隨世損益至於希風服教百代式型異世同揆莫之或二猗歟盛矣朕臨御以來垂三十載溯危微之統緖念生安之聖哲恒慮凉薄未克祗承用是夙夜單心孜孜不倦惟我至聖先師孔子配天地參隂陽模範百王師表萬禩朕每研搜至道涵泳六經覺憲章祖述刪定贊修之功日星揭而江河流私心嚮往竊有願學之志焉乃者東廵踰泰岱涉泗沂遂詣闕里親行釋奠得瞻廟貌仰聖容以為德盛功隆欽崇宜極凡厥典禮有加前代又親製文詞手寫以勒之貞石務用導揚至教風示來兹夫緬懷曩哲繼躅前賢猶思覩其物采接其居處况先師遺風餘烈久而彌新重以朕之寤寐羮墻僾乎如見及過杏壇相圃之間山川儼然檜楷如故髣髴金石絃誦之聲聞於千載而上流連往復不能自已也衍聖公孔毓圻上疏陳謝且以禮儀隆重非直一家榮遇請修幸魯盛典一書朕既可其奏久之書成復請叙言以冠其端朕萬幾餘晷敦勉弗遑實欲默契先師尊聞行知於以阜物諴民風同道一庶幾躋世運於唐虞登治術於三古是書也豈徒使天下後世知朕於先師欽慕無已如此且愈以見聖人之道覆幬羣倫苞毓萬象即凡車服禮器之遺皆足令人感發而興起也故賜之序
  萬壽盛典初集一部
  康熙五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六旬萬壽臣工奏請纂輯
  盛典釐為六門曰
  宸翰曰
  聖德曰典禮曰
  恩賚曰慶祝曰歌頌凡百二十卷内廷翰林王原祁繪
  圖康熙五十六年校刋
  大清會典一部
  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命纂修會典起崇德元年迄康熙二十五
  年
  世宗憲皇帝復
  命重輯自康熙二十六年迄雍正五年凡二百五十卷
  雍正十年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自昔書契肇興百官以治是知上古之代雖風氣樸略始制文字必垂典憲以昭誡有位用能允釐百工咸熙庶績觀虞書舜命九官具載訓辭宏綱畢舉則其節目之詳於簡冊者可想而知也爰歷夏殷至周大備孔子言周監於二代又言殷因夏禮周因殷禮所損益可知周禮一書蓋承唐虞夏殷之緖而加以文武制作之隆上紹古先下開來葉自是厥後漢唐宋明膺運享祚者莫不著之章程布在方策設官分職猶師虞周之成憲焉我
  太祖高皇帝受
  天景命經綸草昧
  太宗文皇帝肇基王迹創制顯庸
  世祖章皇帝混一寰瀛禮明樂備至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載定泰平功隆業茂是則我
  朝之興
  四聖相承兼唐虞之勲華綜豐鎬之謨烈巍乎成功煥乎文章之竝盛者也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勅命閣臣纂修大清會典起於崇德元年迄於康熙二十五年大經大猷咸臚編載
  聖祖仁皇帝歷數綿長又閲三紀敬勤愈至法制增修憲古宜今至精至備可謂規型之盡善儀典之大成而散在卷牘未及彚輯以蕆全書朕纘承寶位體
  皇考之心以為心法
  皇考之政以為政其有因時制宜更加裁定者無非繼志述事之意紹聞衣德之思爰允禮臣蔣廷錫所請命閣臣開館纂修自康熙二十六年至雍正五年所定各部院衙門禮儀條例悉行檢閲照衙門分類編輯凡經九載篇帙告竣於是
  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餘年立綱陳紀之端命官敷政之要首末完具燦然如日星之炳照與虞書周禮竝垂不刋夫制度之有損益隨時以處中之道也書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易曰變通者趨時也中無定體動惟厥時斯
  聖祖仁皇帝所以乾健日新為萬世立極也朕兢兢業業永懷紹庭陟降之義爾在廷臣工能恪遵而時繹之上之可以程功次亦不失為寡過然其所以行之者必本於至誠非徒緣飾虚文奉行故事以為盡職也其交相懋勉忠勤不懈以贊襄我國家悠久無疆之泰運追邁二帝三皇之盛朕於兹有厚望焉欽定大清會典一部
  皇上以會典自雍正五年告成以後閲歲既久爰命開館重修
  親定成書以會典為綱則例為目各區部分條理畢貫會典凡一百卷則例凡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六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自
  郊
  廟朝廷放之千百國徼荒服屬之倫而莫之偝
  創業守文繩之億萬葉矩矱訓行之久而勿之渝非會
  典奚由哉顧惟自
  聖作
  明述政府粲陳其間有因者即不能無損與益而要之悉損益以善厥因則方策所麗乃一成不易之書非閲世逓輯之書也國家膺
  大寶命
  列聖肇興禮樂明備
  皇祖聖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
  始勅釐定會典則以時當大業甫成實永肩我
  太祖
  太宗
  世祖三朝之統緖不可以無述而述固兼作矣
  皇考世宗憲皇帝雍正五年
  申諭閣臣敬奉
  成編攷衷條系則以累洽重熙更兼
  皇祖景祚延洪化成久道不可以無述而述且未遑言
  作矣暨朕寅紹
  丕基祗祗翼翼壹惟法
  祖宗之法心
  祖宗之心發冊披圖罔或偭隃尺寸會西陲大功告蕆
  幸纘承
  祖宗欲竟之
  志事而凡職方官制郡縣營戍屯堡覲饗貢賦錢幣諸大政於六曹庶司之掌無所不隸且我
  皇考勵精圖理十三年之間立綱陳紀復不可無紀以垂永世爰咨館局次第具草乙夜手批是正而諗之曰嚮者發凡排纂率用原議舊儀連篇並載是典與例無辨也夫例可通典不可變今將緣典而附例後或摭例以殽典其可乎於是區會典則例各為之部而輔以行諸臣皆謂若網在綱咸正無缺而朕弗敢專也蓋此日所輯之會典猶是我
  皇祖
  皇考所輯之會典而俛焉從事於茲者豈直義取述而不作云爾哉良以抱不得不述之深衷更推明不容輕述之微指稽典者當瞭然知宰世馭物所由來無自疑每朝迭修為故事耳若夫治法心法表裏兼賅精之而貫徹天人擴之而範圍今古如往牒所稱惟睢麟足以行官禮者是又數典之原嘉會之本也朕其敢不懋諸敢不與子孫臣民交朂諸
  大清通禮一部
  皇上命纂輯通禮與會典相表裏以吉嘉軍賓凶為
  次凡五十卷乾隆二十四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伊古承天之道治人之情莫善乎禮顧其為用往往詳於朝廟略於鄉閭及攷儀禮十七篇所記獨多士禮自后蒼有推而達之之說儒者奉為本經其等差節度互見於周官戴記然時有牴牾朱子嘗建議請修通解而未既厥業信乎完書之難而行典禮觀會通章志貞教經世者所宜重也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會典蓋經禮之遺矩而通禮亦曲禮之濫觴朕臨御之初勅儒臣蒐訂前聞折中令甲凖時會之宜衡質文之紀釐為全帙用詔方來越歲己卯排纂裁就寧詎謂副在有司執以涖事而已哉蓋嘗深維大順大同之化初不越納身軌物與天地共之焉耳三代以下漢稱近古觀叔孫通之朝儀公玉帶之明堂不過椎輪觕具後此如唐開元禮宋太常因革禮元通禮明集禮取足徵一朝掌故迨承用日久俗尚駸尋精意遠而敝攰隨之既苟簡慢易而無以稱其情甚且改錯偭規敢於侈汰而冒其上故禮之通也於是乎始難六經之士雖欲闡教正俗然居下不獲若考亭家禮洓水書儀黨塾間以為兎園陳策其事不關功令故禮之通也於是乎尤難是篇也約而賅詳而不縟圭臬羣經羽翼會典使家誦而戶習之於以達之人倫日用之間興孝悌而正風俗則朕淑世牖民之意或在斯乎或在斯乎因禮官之請爰為序以諗其端
  皇朝禮器圖式一部
  皇上欽定諸禮器典章大備爰
  命纂繪圖式釐為六門曰祭器二卷曰儀器一卷曰冠服四卷曰樂器三卷曰鹵簿三卷曰武備五卷凡十八卷乾隆二十八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五禮五器之文始著虞書若璣衡若作繪絺繡若笙鏞柷敔粲乎具列迨成周攷工記乃詳載廣圍尺度與夫方色鈞鋝圜匡縝疏侈弇之差說者謂器之有圖實權輿是漢儒言禮圖者首推鄭康成自阮諶梁正夏侯伏明輩均莫之逮宋聶崇義彚輯禮圖而陸佃禮象陳祥道禮書復踵而穿穴之其書幾汗牛充棟然嘗念前之作者本精意以制器則器傳後之述者執器而不求精意則器敝要其歸不出臆說傅會二者而己我朝
  聖聖相承法物修明折衷大備惟是敬
  天尊
  祖頒朝詰戎之典弗懈益䖍第所司展事具儀間沿前代舊式方名象數時有未恊爰諏禮官自
  郊壇祭器及鹵簿儀仗輦輅以次釐正至冠服以彰物采樂器以備聲容宜準儀章允符定則而觀象臺儀器自
  皇祖親定閲數紀於今度次不免歲差又武備器什有舊會典未經臚載者皆是範是程進御審定於以崇飭
  祀饗朝會軍旅諸大政顧勿薈萃成帙慮無以垂光筞府於是按器譜圖系說左方區為八部用付剞劂俾永其傳夫籩豆簠簋所以事
  神明也前代以盌盤充數朕則依古改之至於衣冠乃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襲朕則依我朝之舊而不敢改焉恐後之人執朕此舉而議及衣冠則朕為得罪
  祖宗之人矣此大不可且北魏遼金以及有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後之子孫能以朕志為志者必不惑於流言於以綿國祚承
  天祐於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是為序欽定宫中現行則例一部
  皇上以内廷現行典禮事例
  命敬事房條錄恭呈
  欽定編為則例刋行釐為十八門上卷曰名號曰御牒曰禮儀曰宴儀曰冊寶曰典故曰服色曰宫規曰宫分下卷曰鋪宫曰遇喜曰安設曰進春曰謝恩曰錢糧曰歲修曰處分曰太監乾隆七年校刋
  詞林典故一部
  乾隆九年十月
  皇上臨幸翰林院
  賜宴賦詩竝
  允掌院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所請仿唐李肇翰林
  志輯成詞林典故釐為八門曰
  臨幸盛典曰官制曰職掌曰恩遇曰藝文曰儀式曰廨署曰題名凡八卷乾隆十三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詞林典故書成大學士張廷玉等以序請朕惟六經之士豈易言哉而况躋玉堂而列芸署者盡六經之彦也木天故事歷代沿革具見於斯則又何言惟是國家重館閣之選極優遇之隆詎祗蜚其英聲將以華國而已哉如濂溪所謂文以載道者舍是無他求夫布衣韋帶之士由立言以期不朽足矣若夫國家右文重道將以淑世熙績繼往聖之絶學開萬世之太平胥是賴焉名之盛者實難副任之大者責彌重譽之來者毁亦隨其尚思春華秋實之喻而凛虚車麟楦之譏哉
  欽定吏部則例一部
  雍正十二年律例館修輯吏部則例告竣乾隆四年吏部以條例未能分晰且多所更正奏請重修
  欽定成書滿官品級考二卷漢官品級考四卷銓選滿官則例五卷銓選漢官則例八卷處分則例四十七卷乾隆二十六年增修校刋頒行
  欽定學政全書一部
  乾隆五年
  皇上特命禮部纂成學政全書以便遵守
  欽定成書凡八卷嗣後積年續增凡四卷俱校刋頒
  行
  欽定科塲條例一部
  乾隆六年禮部編纂科塲條例進呈
  欽定成書以昭遵守凡四卷又續增四卷又續增上
  下二卷嗣後隨時續纂俱校刋頒行
  欽頒磨勘簡明條例一部
  乾隆二十五年禮部編纂磨勘簡明條例進呈
  欽定成書以昭遵守凡二卷又續增二卷嗣後隨時
  續纂俱校刋頒行
  欽定中樞政攷一部
  乾隆六年兵部遵
  旨纂輯中樞政攷告竣八旂則例十四類為八卷以八音為次綠旂則例十五類為十卷以十干為次乾隆二十六年增修校刋頒行
  八旂則例一部
  乾隆六年兵部遵
  旨將八旂都統所奏八旂則例歸併兵部纂修告成凡十二類為四卷以忠孝廉節為次乾隆二十六年增修校刋頒行
  大清律例一部
  乾隆五年
  皇上以大清律例一書經
  列聖屢修歸於至當而隨時斟酌尤期平允
  特命所司增輯
  親加參定為律目一卷圖一卷服制一卷名例二卷吏律二卷戶律八卷禮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五卷工律二卷總類七卷比引律條一卷凡四百三十六門刋布中外以昭
  法守
  世祖章皇帝大清律原序 朕惟
  太祖
  太宗創業東方民淳法簡大辟之外惟有鞭笞朕仰荷天休撫臨中夏人民既衆情偽多端每遇奏讞輕重出入頗煩擬議律例未定有司無所禀承爰勅法司官廣集廷議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增損劑量期於平允書成奏進朕再三覆閲仍命内院諸臣校訂妥確乃允刋布名曰大清律集解附例爾内外有司官吏敬此成憲勿得任意低昂務使百官萬民畏名義而重犯法冀幾刑措之風以昭我
  祖宗好生之德子孫臣民其世世守之
  世宗憲皇帝大清律集解序 周禮大小司寇之職以三典詰四方以五刑聽訟獄正歲帥其屬而觀刑象不用法者國有常刑月吉始和布刑於邦國都鄙乃懸刑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聚而觀之是知先王立法定制將以明示朝野俾官習之而能斷民知之而不犯所由息爭化俗而致於刑措也恭惟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大德如天以至仁涵育羣生法司上奏率多全宥停刑肆赦屢沛
  恩綸
  臨御六十一年厚澤周浹乎宇内血氣心知之倫熙然安處於仁夀之域朕紹守丕圖深懷繼述雍正元年十月乃命諸臣將律例館舊所纂修未畢者遴簡西曹殫心蒐輯稿本進呈朕以是書民命攸關一句一字必親加省覽每與諸臣辨論商㩁折中裁定或析異以歸同或刪繁而就約務期求造律之意輕重有權盡讞獄之情寛嚴得體三年八月編校告竣刋布内外永為遵守易曰先王以明罰勅法漢鄭昌言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姦吏無所施是書也豈惟百爾有位宜精思熟習悉其聰明以察大小之比凡士之注名吏部將膺民社之責者講明有素則臨民治事不假於幕客胥吏而判決有餘若自通都大邑至僻壤窮鄉所在州縣倣周禮布憲讀法之制時為解說令父老子弟逓相告戒知畏法而重自愛如此則聽斷明於上牒訟息於下風俗可正禮讓可興於以體
  皇考好生之德而追虞廷從欲之治不難矣朕實有厚望焉
  皇上御製序 象刑有典肇見虞書其用之之道則曰欽曰恤曰明曰允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武王誥康叔以用其義刑義殺而呂刑則曰士制百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德古先哲王所為設法飭刑布之象魏懸之門閭自朝廷達於邦國共知遵守者惟是適於義協於中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懼而已我
  列祖受
  天明命撫綏萬邦頒行大清律例仁育義正各得其宜聖祖仁皇帝至仁如天化成久道德洋恩溥涵浹羣生皇考世宗憲皇帝際重熙累洽之運振起而作新之親定大清律集解刋示中外甄陶訓廸刑期無刑法外
  之仁垂為
  明訓有曰寛嚴之用必因乎其時洋洋
  聖謨洵用法之權衡制刑之凖則也朕寅紹丕基恭承德意深念因時之義期以建中於民簡命大臣取律文及逓年奏定成例詳悉參定重加編輯揆諸天理凖諸人情一本於至公而歸於至當折衷損益為四百三十六門千有餘條凡四十七卷條分縷析倫叙秩然頒布宇内用昭畫一之守於戲五刑五用以彰天討而嚴天威予一人恭
  天成命監
  成憲以布於下民敢有弗欽雖然有定者律令無窮者情偽也易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書曰式敬爾由獄以長我王國忠信之長慈惠之師尚其慎厥用敬厥由體欽恤明允之意率乂於民棐彞克協於中以弼予祈
  天永命允升於大猷從事於斯者胥懋敬哉是為序
  大清律續纂條例一部
  大清律續纂條例總類一部
  律例全書告成後條例歲有增減乾隆二十五年刑部奏請續纂另編刋行
  特允所請為
  大清律續纂條例一部
  大清律續纂條例總類一部各二卷
  督捕則例一部
  世祖章皇帝特命纂成督捕則例
  聖祖仁皇帝命重加酌定乾隆八年刑部奏請重修刋
  行凡一百三條為二卷
  三流道里表一部
  雍正十年
  世宗憲皇帝特命纂成三流道里表乾隆八年刑部奏
  請重修刋行凡四卷
  洗寃錄一部
  洗寃錄向同律例頒行乾隆五年律例館校正重刋凡四卷
  欽定工部則例一部
  乘輿儀仗做法一部
  乾隆十三年工部奏請編纂工部則例并
  乘輿儀仗各項做法以昭遵守
  欽定成書工部則例凡五十卷
  乘輿儀仗做法凡二卷乾隆十四年校刋
  工程做法一部
  物料價值一部
  雍正九年工部奏請會同内務府詳定工程做法及物料價值編纂條例進呈
  欽定成書以昭遵守工程做法凡七十四卷
  内廷工程做法凡八卷簡明做法一冊物料價值凡四卷俱校刋頒行續經工部酌定平價并將未經定擬各項為物料價值四卷恭呈
  欽定乾隆元年校刋頒行
  欽定軍器則例一部
  乾隆十六年工部奏請開館纂輯軍器則例繪圖系說進呈
  欽定成書為旗幟七卷凉篷帳房二卷盔甲四卷器械四卷鎗砲一卷各省物料匠工價值十八卷凡三十六卷乾隆二十一年校刋頒行
  國朝宫史卷二十六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國朝宮史>
欽定四庫全書  國朝宫史卷二十七
  書籍六
  經學
  御纂周易折中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採訂諸說
  親定成書卷首列綱領三篇義例一篇上下經十翼十八卷啟蒙二卷啟蒙附論一卷序卦雜卦明義一卷凡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易學之廣大悉備秦漢而後無復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來周邵程張闡發其奥惟朱子兼象數天理違衆而定之五百餘年無復同異宋元明至於我朝因先儒已發之微指或有妄參已見漸至啟後人之疑朕自弱齡留心經義五十餘年未嘗少輟但知諸書大全之駁雜柰非專經之純熟深知大學士李光地素學有本易理精詳特命修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衆儒之考定與持論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覽隻字片句斟酌無遺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傳之天下後世能以正學為事者自有所見歟
  日講易經解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日講諸臣撰擬依章解義按日進講親定成書凡十八卷康熙二十二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帝王道法載在六經而極天人窮性命開物前民通變盡利則其理莫詳於易易之為書合四聖人立象設卦繫辭焉而廣大悉備自昔包犧神農黄帝堯舜王天下之道咸取諸此蓋詩書之文禮樂之具春秋之行事罔不於易會通焉漢班固有言六藝具五常之道而易為之原詎不信歟朕夙興夜寐惟日孜孜勤求治理思古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經學嘗博綜簡編玩索精藴至於大易尤極研求特命儒臣參攷諸儒註疏傳義撰為解義一十八卷日以進講反復卦爻之辭深探作易之旨大抵造化功用不外陰陽而配諸人事則有貞邪淑慝之别運數所由盛衰風俗所由治亂君子小人所由進退消長鮮不於奇偶二畫屈伸變易之間見之若乃體諸躬行措諸事業有觀民設教之方有通德類情之用恐懼修省以治身思患豫防以維世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而治理備矣於是刋刻成書頒示天下朕惟體乾四德以容保兆民且期庶司百執事矢于野渙羣之公成拔茅允升之美則泰交嫓於明良而太和溢於宇宙庶稱朕以經學為治法之意也夫御纂周易述義一部
  皇上命儒臣條次進呈
  親定成書闡繹
  聖祖仁皇帝周易折中之義凡十卷乾隆二十年校刋皇上御製序 詩義既竣爰從事於周易舉向所闡繹者命詞臣條次其說日一二卦如詩義之例仍從朱子本義用晁氏本以應十翼之舊編成復為之序夫詩書春秋皆孔子所刪定而於易獨為之十翼以發明蘊奥蓋卦爻彖象交易變易之道非聖人莫能明故繫之辭以詔萬世而上承伏羲文周三聖之緒則猶夫述而不作之意耳學易者不深味乎聖人之辭則無以探夫分爻立卦之本然而體觀變翫占之實用後儒之偏主一說以為言者非知易者也我
  皇祖御纂周易折中廣大精微義無不備綜括漢唐以來說者之全而取其粹言易者無能出其範圍今是編也異其體而宗其義庶無沗乎
  祖述之旨云
  欽定書經傳說彚纂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採訂諸說
  親定成書首列書傳圖綱領三篇自虞書至周書二十
  一卷附以書序雍正八年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朕思六經皆治世之書而帝王之大經大法昭垂萬古者惟尚書為最備蓋自繼天立極精一執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遞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傳今觀書所載成天平地經國造邦建官立教禮樂兵刑之弘綱大用與夫賡颺都俞之休風嘉謨嘉猷之陳告凡所為永膺天命而致時雍協和之效者雖相去數千年尚可於方策中想見其欽明寅畏之衷敷布經綸之跡後之君臣得奉為模楷以追踪於唐虞三代之隆詎不於書是賴哉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聖學淵深治功弘遠存於中者二帝三王之心發於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學於典謨訓誥之篇沈潜研究融會貫通初
  命講官分日進講著有解義一編頒示海内復
  指授儒臣薈萃漢唐宋元明諸家之說參攷折中親加正定廣大悉備於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為書經傳說彚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刋校告竣與易詩春秋諸經次第傳布敬製序文勒之卷首夫後世之天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為典章心法之原於性命者先後同揆百世之聖君賢輔未能易也故為君者必思比德於堯舜禹湯文武而後無沗乎為君為臣者必思嫓休於臯夔伊傅周召而後無沗乎為臣朕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誠之道以遂覲光揚烈之懷尤冀卿尹百執事共體元首股肱之誼殫協恭勵翼之忱寅亮天工諴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於以遠宗聖哲而仰承
  皇考尊崇經學啟牖萬世之盛心顧不美歟是為序
  日講書經解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日講諸臣撰擬依章解義按日進講親定成書凡十三卷康熙十九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富貴之具而已固將副教養之責使四海九州無一夫不獲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樹屏以立其綱設官置吏以張其紀經天緯地以盡其才親親尊賢以弘其業黎民阻饑而為之教稼五品不遜而為之明倫為禮樂以導其中和為兵刑以息其争訟事未然而預為之備患已至而亟為之驅蓋治天下之法見於虞夏商周之書其詳且密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時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蓋有心法以為治法之本焉所謂敬也誠也中也敬則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搖誠則孚信在中而偽巧不能間中則公正無偏而邪說不能移凡書中曰欽明曰寅恭曰祗懼曰迪畏皆敬之屬也曰允塞曰至諴曰一德曰惇信皆誠之屬也曰義制事禮制心曰沉潛剛克高明柔克曰寛而有制從容以和皆中之屬也性之者為堯舜禹文身之者為湯武高宗困而學之者為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為太康桀紂嗚呼心法之存亡治道之升降分焉天命之去留繫焉曷其柰何弗鑒朕萬幾餘暇讀四代之書愓若恐懼爰命儒臣取漢宋以來諸家之說薈萃折衷著為講義一十三卷逐日進講兹特加鋟梓頒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代聖王志勤道遠然夙夜兢兢思體諸身心措諸政治以毋負上天立君之意夫豈敢一日忘哉是為序
  繙譯書經一部
  皇上命在館諸臣以
  國語繙譯
  親定成書凡六卷乾隆二十五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尚書五十八篇古帝王心法治法之全皆在焉自精一著訓而後一推降衷再闡陰隲莫不本天命原物則上之人非是無以為敷錫下之人非是無以為會歸所由日星明而江河流為經世大訓也我朝以國書繙譯嚮有繕本朕幾餘披覽務益研精雖隻字單言抑揚抗墜間蘄於比擬脗合不留餘憾爰命在館諸臣於四子書訖事取是編重加參訂每分帙進呈丹毫塗乙不憚往復者積有歲時完書始就夫書之教以疏通知遠為要然揚雄稱唐虞之書渾渾噩噩韓愈亦云周誥殷盤詰屈聱牙朱子又謂今文多艱澁不可句讀於此推侔衡榷索解乎銖絫苖髪而莫之或爽譬操黍律求太古元音非可以矜參矣且古人以精義發為微言豈徒章句餖飣之謂要使當日都俞吁咈諄懇誥誡之聲情千載下如相質對然後神明默契倍覺親切有味而渾噩者約以達聱牙者雅以馴艱澁者明以鬯於以折衷夫天德王道監往憲質方來不啻登唐虞之廷親聆其搏拊戛擊所以釋平矜資疏通知遠之益者何如哉尤望讀是編者勿僅畧記鏗鏘鼔舞貽譏如魯制氏也可
  欽定詩經傳說彚纂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採訂諸說
  親定成書卷首列詩傳圖列國世次圖作詩時世圖綱領三篇詩大序詩經集解序自周南至商頌附以小序凡二十一卷雍正五年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朕惟詩之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其用遠矣自說詩者各以其學行世釋解紛紜而經旨漸晦朱子起而正之集傳一書參攷衆說探求古始獨得精意而先王之詩教藉之以明國家列在學官著之功令家有其書人人傳習四始六義曉然知所宗尚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聖經
  御纂用易折中既一以本義為正於春秋詩經復命儒臣次第纂輯皆以朱子之說為宗故是書首列集傳而採漢唐以來諸儒講解訓釋之與傳合者存之其義異而理長者别為附録折中同異間出已見乙夜披覽親加正定書成凡若干卷名曰詩經傳說彚纂朕惟詩三百篇先王所以明勸懲而行黜陟蓋治世之大經而後世文人學士乃以風雲月露之辭自託風雅學經者又溺於訓詁詞章之陋習烏在其能明先王之道也我
  皇考指授儒臣勒為是編期以闡先王垂教之意與孔子刪詩之旨學於是者有得於興觀羣怨之微而深明於事父事君之道從政專對無所不能則經學之實用著而所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者亦於是乎行焉刋校既竣敬述
  聖意序之簡端
  日講詩經解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日講諸臣撰擬依章解義按日進講親定成書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昔者虞廷命后夔為典樂之官以教胄子首詔之曰詩言志則詩之為教所從來遠矣蓋人性情之發不能無所寄託而詩則兼備六藝諷誦吟咏之間足以觀感而興起者莫善於此故曰温柔敦厚詩教也自夫子刪定而後三百篇之旨燦然其採之里巷者則為風陳之朝廷者則為雅薦之郊廟者則為頌觀其美刺而善惡之鑒昭矣觀其正變而隆替之治判矣觀其升歌於廟朱絃象管之所唱歎而祖功宗德之具在矣千載而下猶得見江漢之遺風豳岐之故俗關雎麟趾之化矇瞍七月之箴天保鹿鳴堂陛賡颺之盛清廟閟宫歌雍舞勺之章皆賴此三百篇之存安可不沉酣優渥於其間哉朕嘗思古人立訓之意既有政教典禮紀綱法度以維持之矣而感通乎上下之間鼓舞於隱微之地使人從善遠惡而不知優游順適而自得則必賴乎詩如天之生萬物也日以暄之雨以潤之露以濡之雷霆以肅之而又必宣暢八風以疏通而條達之然後萬類咸遂其生養而無促廹矯強之弊故教主於詩而微矣治至於詩而極盛矣朕志慕隆古淳穆之理崇奬詩教爰命儒臣輯成詩經講義日進於坐隅朝夕觀覽凡立說一準於考亭而旁蒐義藴兼及註疏博綜名物亦參爾雅又思夫子平日雅言之教稱引誦說惟詩最多如大學中庸孝經篇末必引詩以咏歎之亦以見古人之斯須不離乎此也朕亦欲四海臣民謹思貞度以揚風扢雅之學偕進於温厚和平之教故序而頒之此則朕之所深望也夫
  御纂詩義折中一部
  皇上命儒臣條次進呈
  親定成書取諸箋釋家之說折中之凡二十卷乾隆
  二十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詩之教大矣古今言詩者衆矣自小序而下箋疏傳注各名其家各是其說辨難糾紛幾如聚訟曩嘗肄業於此流連諷詠豁然心有所得而考之昔人成說往往拘牽扞格不能相通辛未秋間與尚書孫嘉淦論及諸經其所見平實近理因先從事毛詩授以大旨命之疏次其義凡舊說之可從者從之當更正者正之一無成心唯義之適視事餘功親為釐定以備葩經之一解編既竣在館諸臣以序請夫詩之道何仿乎其在虞書則曰詩言志志者詩之本也聲與律其後起者也其在魯論則曰一言蔽之思無邪無邪者詩之教也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其道不越乎此也其在子輿氏則曰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此說詩者之宗也逆志而得其志之所在則詩之本得而其為教也正矣傳曰衆言淆亂折諸聖用中者聖學之大成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爰竊取
  皇祖周易命名之義命之曰詩義折中而叙其槩以為
  弁
  欽定春秋傳說彚纂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採訂諸說
  親定成書首列綱領三篇王朝世表列國年表王朝列國世次王朝列國興廢說列國爵姓列國地圖王朝列國地名自隱公至哀公三十八卷康熙六十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六經皆孔聖刪述而孟子特言孔子作春秋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各述所聞以為傳門弟子各衍其師說末流益紛以一字為褒貶以變例為賞罰微言既絶大義弗彰至於灾祥䜟緯之學興而更趨於怪僻程子所謂炳如日星者不因此而反晦乎迨宋胡安國進春秋解義明代立於學官用以貢舉取士於是四傳並行宗其說者率多穿鑿附會去經義逾遠朕於春秋獨服膺朱子之論朱子曰春秋明道正誼據實書事使人觀之以為鑒戒書名書爵亦無意義此言真有得者而惜乎朱子未有成書也朕恐世之學者牽於支離之說而莫能悟特命大學士王掞纂輯是書以四傳為主其有舛於經者刪之以集說為輔其有畔於傳者勿錄書成凡若干卷名之曰傳說彚纂夫春秋之作以游夏之賢不能贊一詞司馬遷稱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指而人人異端當時已無定論後之諸儒欲於千百年後懸斷聖人筆削之旨不亦難乎是書之輯亦惟擇其言之當於理者雖不敢謂深於春秋而辨之詳取之慎於屬辭比事之教或有資焉是為序
  日講春秋解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日講諸臣撰擬依章解義按日進講親定成書
  世宗憲皇帝命詳加校正凡六十四卷乾隆三年校刋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春秋者帝王經世之大法史外傳心之要典也大義炳若日星而褒貶筆削微顯婉章非後世所能窺至其立法謹嚴宅心一本忠恕因善惡是非而施予奪焉有正例有變例有事同而辭異有事異而辭同一人之身前後不相掩一人之事功過不妨殊如化工之肖物隨類付形未嘗有所容心於其間後之說經者或穿鑿深文或附會失實固難悉當聖人之心左氏親見聖人公羊穀梁及門子夏猶彼此牴牾蹖駮互見何况去聖人日遠紛紜探索如漢唐以下董仲舒趙匡啖助諸家乎惟宋康侯胡氏潛心二十年事本左氏義取公穀萃諸家之長勒成一家之書雖持論過激抉隱太嚴未必當日聖人皆然要其本三綱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於春秋大指十常得其六七較之漢唐以後諸家優矣朕萬幾之暇研精六經竊有慨於春秋經聖人手定其衮鉞本乎王章刑賞原於忠厚義例雖繁而其明白正大之旨必不如後之說經者委折碎細若此爰命儒臣撰集進講大約以胡氏為宗而去其論之太甚者無傳經文則博採諸儒論注以補之朕亦時有所折衷期歸於一編輯成書朝夕省覽亦欲俾學者有所遵守其於經世大法傳心要典未必無少助云爾
  皇上御製序 嘗考春秋經文不過萬有六千三百餘言自三傳以後羣儒義疏累數千萬言而微辭隱義之難明者猶十有六七蓋是經乃孔子所手定也辭約而義深聖心之所運用每舉一事其義必貫於全經非若他經一章一節各指一事雖有不通而不害其可通者故程朱二子深探力索久之皆見為難明而止至明初胡氏安國之說遂獨列於學官以朱子深病是經之難通而教門人姑從胡氏之說也然謂其以義理穿鑿則非義理之真而於聖人筆削之旨未能脗合明矣故自明以來雖著功令科舉之士稟為程式而終不足以服學者之心我
  聖祖仁皇帝聰明天亶自少時即篤好經書及
  躬覽大政辨色出視朝裁決萬幾甫畢即
  召儒臣講論經義務抉其根源參伍羣言以求至當經筵所進日講四書及尚書周易解義皆裁自
  聖心以為無憾者故即時刋布及晚年以明初五經大全收採討論尚未精詳口授指畫成周易折中一書詩書春秋則
  命重臣開館編次而
  親釐定之惟三禮體大未議纂修蓋有待也周易折中成於康熙三十四年春秋傳說彚纂成於六十年已經頒布餘二經則至我
  皇考繼序之後始次第告成
  皇考大孝尊親凡
  皇祖一言一動莫不敬述以昭示來兹念
  欽定春秋於胡氏之說既多駁正則廷臣當日所進講議一遵胡氏之舊者於聖心自多未洽是以遲之又久未嘗宣布必將自諸經備成而後重加討論也故再降
  諭旨命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内閣學士方苞詳
  細校訂始事於雍正七年恭呈
  御覽者再而後告成凡六十四卷乾隆二年鋟板既訖諸臣請製序文頒示海内朕反覆循覽於胡氏穿鑿之說曠若發蒙筆削之旨闡明者亦過半焉夫解義之成蓋數十年於兹矣觀
  皇祖之久不宣布可以徵望道未見之心觀
  皇考之再三攷訂而後
  命刋可以知善繼善述之義豈惟是經之窔穾將由是
  以開通哉即
  兩朝聖人之心法治法亦於斯可覩矣
  御纂春秋直解一部
  皇上命儒臣條次進呈
  親定成書盡屏曲說一依經文為解凡十二卷乾隆
  二十三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中古之書莫大於春秋推其教不越乎屬辭比事而原夫成書之始即游夏不能贊一辭蓋辭不待贊也彼南史董狐世稱古之遺直矧以大聖人就魯史之舊用筆削以正褒貶不過據事直書而義自見比屬其辭本非得已贊且奚為乎厥後依經作傳如左氏身非私淑號為素臣猶或詳於事而失之誣至公羊穀梁去聖逾遠乃有發墨守而起廢疾儼然操入室之戈者下此齦齦聚訟人自為師經生家大抵以胡氏安國張氏洽為最著及張氏廢而胡氏直與三傳並行其間傅會臆斷往往不免承學之士宜何所考衷也哉我
  皇祖欽定傳說彚纂一書鎔笵羣言去取精當麟經之
  微言大義炳若日星朕服習有年紹
  聞志切近因輯易詩二書竣事命在館諸臣條系是經具解以進一以彚纂為指南意在息諸說之紛岐以翼傳融諸傳之同異以尊經庶幾辭簡而事明於范甯去其所滯擇善而從之論深有取焉夫儒者猥云五經如法律春秋如斷例故啖助趙匡陸淳輩悉取經文書法纂而為例一一引徽切墨以求之動如鑿枘之不相入譬諸叔孫通蕭何增置旁章已後例轉多而律轉晦蓋曲說之離經甚於曲學之泥經也審矣書既成命之曰直解匪不求甚解之謂謂夫索解而過不直則義不見爾而豈獨春秋一經為然哉是所望乎天下之善讀經者
  欽定三禮義疏一部
  聖祖仁皇帝欽定四經次第頒布惟三禮未就
  皇上命儒臣採訂諸說
  親定成書周官首列
  聖制綱領二篇總辨自天官冢宰至考工記四十四卷附以周官圖四卷儀禮首列綱領二篇朱子儀禮釋宫自士冠禮至有司徹四十卷附以禮器圖禮節圖各四卷禮記首列
  聖制綱領二篇自曲禮至喪服四制七十七卷附以
  禮記圖五卷乾隆十九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三禮之傳遠矣周禮六官河間獻王上之儀禮十七篇禮記四十九篇高堂生戴聖傳之漢唐以來箋疏訓釋無慮數十家考其義或相牴牾先儒嘗譏其聚訟要其掇拾灰燼之餘傳先王制作之舊得什一於千百好古者所為鄭重而愛惜之也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表章羣經既
  御纂周易折中而詩書春秋則以分授儒臣纂輯義疏頒布海内惟三禮未就朕御極之初儒臣上言今當經學昌明禮備樂和之會宜纂輯三禮以蕆五經之全爰允其請開館編校越十有一年冬告竣夫禮之所為本於天殽於地達之人倫日用行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斯須不可去者天不變道亦不變此其本也其制度品節服物采章隨時損益屢變以適其宜者禮之文也三代去今數千年矣修其教而教明循其道而道行謂三代至今而存可也何則其本得也若其用之朝廷邦國名物器數之具周旋進退之儀雖先王處此必將變通以適其宜而不泥於其迹故言禮者惟求其修道設教之由以得夫禮之意而已顧其教之不冺道之所由傳未嘗不賴於經好學深思之士讀其書有惜不能俯仰揖讓於其間者先王制作之精意尚可想見於抱殘守闕之餘則經傳之為功也大矣鼎彛鈎劍之遺篆籀之蹟流傳有自尚摩挲而寶護之况制作之精意所賴以傳者與獨其貿於衆說無所取衷爰命校纂諸臣芟煩截浮約文申義敷暢厥旨至其說之不可強同者稍為辨正而仍其舊蓋自承傳各異必牽合附會比而同之則其惑也滋甚故無取焉刻既成為之叙論以發其端俾隆禮者有所考云
  日講禮記解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日講諸臣撰擬依章解義按日進講親定成書
  皇上命三禮館臣詳加校正凡六十四卷乾隆十四
  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聞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又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誠以禮者範身之具而興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類紛綸莫可紀極聖人起而整齊之法於天則於地順於人達於時協於鬼神斟酌損益以定其品節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惡勞之心而予以從善棄惡之道蒸蒸焉日蹈履於中正而不敢越蓋非有以強之也率乎其理之所安而已其綱有三百其目有三千大者在冠婚喪祭朝聘射宴之規小者在揖讓進退飲食起居之節循之則君臣上下賴以序夫婦内外賴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婭以順而成反是則尊卑易位等殺無章家未有能齊而國未有能治者故曰動容中禮而天德備矣治定制禮而王道成矣嘗遐觀三代禹湯文武惇叙彛典以倡導天下而其時之諸侯秉禮以守其國大夫士遵禮以保其家下至工賈庶人畏法循紀以世其業嗚呼何風之隆哉朕企慕至治深惟天下歸仁原於復禮故法宫之中日陳禮經講習紬繹蓋不敢斯須去也慨自嬴秦焚燒典籍禮乃滅亡漢興崇尚儒學禮經始顯傳之者十三家而戴德戴聖為尤著聖所傳四十九篇即所謂禮記者是已迨程子朱子出表章學庸遂開千古道學之統其餘四十七篇雖雜出於漢儒亦皆傳述聖門格言有切身心要旨朕熟之復之靡間寒暑積有講義裒成全部弁以叙言用以無忘斯勤然豈徒效儒生佔畢云爾哉務佩服其訓辭而實體諸躬修措之邦國使百爾懷恭敬遜讓之誠兆庶凜撙節防閑之則德化翔洽上嫓隆古庶乃愜朕敦崇禮教之意也夫
  皇上御製序
  皇祖聖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值講筵五經通鑑以次進講薈萃羣言發明旨要臚為解義積有成編譯以國書頒示中外各製序言弁其端而授諸梓易書詩三經先竣春秋若干卷刻於雍正年間惟禮記卷帙浩繁藁本存繙書房久之未竟厥業朕御極之初允儒臣請纂修三禮義疏因取日講禮記解義原本參校異同歸於一是併命繙譯授梓以備五經之全敬刋
  皇祖御製原文於前而畧述大槩以誌成書歲月惟禮記出自漢儒然多本於七十子之所傳習如大學中庸二篇既經有宋大儒定為孔氏遺書訓釋而列於學官其他精言奥義往往與易詩書春秋相發明非董仲舒揚雄輩所及蓋其來有自去聖人之教固未遠也雖月令王制附益其間有以啟後人疑義而先王之制所傳各異事之不可考而說之不可強同者亦已多矣依文立訓以存舊觀說經之通例也抑班固有言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豈惟其文而已蓋將以章志貞教大其坊與天下臣民共之仰惟
  聖祖序言所謂體諸躬修措之邦國者禮之實而明經之大用也因言以求其義因義以達其用豈章句訓詁之足云敢申言之以闡
  至訓
  日講四書解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日講諸臣撰擬依章解義按日進呈親定成書凡二十六卷康熙十六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自堯舜禹湯文武之後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書詩禮春秋而外而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之書如日月之光照於天岳瀆之流峙於地猗歟盛哉蓋有四子而後二帝三王之道傳有四子之書而後五經之道備四子之書得五經之精意而為言者也孔子以生民未有之聖與列國君大夫及門弟子論政與學天德王道之全修已治人之要具在論語一書學庸皆孔子之傳而曾子子思獨得其宗明新止至善家國天下之所以齊治平也性教中和天地萬物之所以位育九經達道之所以行也至於孟子繼往聖而開來學闢邪說以正人心性善仁義之旨著明於天下此聖賢訓辭詔後皆為萬世生民而作也道統在是治統亦在是矣歷代賢哲之君創業守成莫不尊崇表章講明斯道朕紹
  祖宗丕基孶孶求治留心問學命儒臣撰為講義務使闡發義理俾益政治同諸經史進講經歷寒暑罔敢間輟兹已告竣思與海内臣民共臻至治特命校刋用垂永久爰製序言弁之簡首每念厚風俗必先正人心正人心必先明學術誠因此編之大義究先聖之微言則以此為化民成俗之方用期夫一道同風之治庶幾進於三代文明之盛也夫
  御製繙譯四書一部
  國語舊有繙譯四書
  皇上命繙譯諸臣詳加校正
  親定成書凡六卷乾隆二十年校刋
  皇上御製序 國家肇立文書六經史籍㳄第繙譯四子之書首先刋布傳習朕於御極之初命大學士鄂爾泰重加釐定凡其文義之異同意旨之深淺語氣之輕重稍有未協者皆令更正之然抑揚虛實之間其别甚微苟不能按節揣稱求合於毫芒而盡袪其疑似於人心終有未慊然者幾暇玩索覆檢舊編則文義意旨語氣之未能脗合者仍不免焉乃親指授繙譯諸臣參考尋繹单詞隻字昭晰周到無毫髪遺憾而後已夫義藴淵深名理無盡文字為人所共知共見而一一歸於至當尚必待功力專勤至再至三而始得之可以知學問之道功愈加則業亦愈進况夫體備於躬行發揮於事業苟非俛焉日有孶孶精益求精而欲底於有成難矣學者慎毋以淺嘗自足而憚於有為也哉是為序
  經筵講章一部
  國家定制春秋二仲涓日
  御文華殿行
  經筵禮講官恭撰四書諸經講章各一道至日進講
  積久成帙自康熙十年至二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命校刋凡四次共四卷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嘗讀尚書說命之篇其勸高宗以好學也曰惟學遜志務時敏又曰學於古訓乃有獲夫人君為學必稽古考憲人臣勸學於其君必援古昔稱先王凡以百家紛紜折衷於聖衆言淆亂是正於經其所孜孜汲汲者將精其義以致用於天下也豈佔畢口耳之為勤徒聼說而娛覩聼乎今夫師儒訓詁授受之學託諸空言以明其道而猶必守其一先生之說而况人主為學將精其義以致用於天下者哉朕自冲齡性絶嬉玩顧獨喜書自經史之餘苟其不謬於聖人之道自成一家之言未嘗不博求而縱覽焉至於經筵進講則專主於四子五經蓋書契既興載籍浩繁雖開卷有益而有俾治道必以四子五經為歸極矣上自天人性命下及民情物理以至二帝三王以來所經營措施於政教者其道甚明而其事易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朕自臨御迄今日講靡輟經書解義節次彚刋其遇春秋二仲則涓日經筵未嘗有間閲時既久篇帙漸多因命儒臣彚為一集付之剞劂昔大禹好善昌言則拜武王訪道丹書是陳至如昔聖昔賢之所誥誡廣厦細旃之所敷論其可忽諸且令頒之四方俾臣僚士庶誦其辭而服習其義咸知遵道遵法助登上理豈僅謂小補者與
  清漢文孝經一部
  世宗憲皇帝命繙譯諸臣用
  國語繙譯
  親定成書凡一卷雍正五年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孝經者聖人所以彰明彛訓覺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則知人為萬物之靈叙家國之倫則知孝為百行之始人能孝於其親處稱惇實之士出成忠順之臣下以此為立身之要上以此為立教之原故謂之至德要道自昔聖帝哲王宰世經物未有不以孝治為先務者也恭惟
  聖祖仁皇帝纘述
  世祖章皇帝遺緒
  詔命儒臣編輯孝經衍義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顧以篇帙繁多慮讀者未能周徧朕乃命專譯經文以便誦習夫孝經一書詞簡義暢可不煩註解而自明誠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師以教其徒口諷其文心知其理身踐其事為士大夫者能資孝作忠揚名顯親為庶人者能謹身節用竭力致養家庭務敦於本行閭里胥嚮於淳風如此則親遜成化和氣薰蒸躋比戶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御纂性理精義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儒臣取性理大全詮釋精語
  親定成書凡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校刋
  聖祖仁皇帝御製序 朕自冲齡至今六十年來未嘗少輟經書唐虞三代以來聖賢相傳授受言性而已宋儒始有性理之名使人知盡性之學不外循理也故敦好典藉於理道之言尤所加意臨莅日久玩味愈深體之身心驗之政事而確然知其不可易前明纂修性理大全一書頗謂廣備矣但取者太繁相類者居多凡性理諸書之行世者不下數百朕實病其矛盾也爰命大學士李光地詮釋進覽授以意指省其品目撮其體要既使諸儒之闡發不雜於支蕪復使學者之披尋不苦於繁重至於圖象律歷性命理氣之源前人所未暢發者朕亦時以已意折衷其間名曰性理精義頒示天下讀是書者自有所知也已
  清漢文小學一部
  聖祖仁皇帝命繙譯諸臣用
  國語繙譯
  親定成書凡一卷雍正五年校刋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 古者八歲而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之義俾童而習之以養其德性其說散見經傳朱子採集為小學一書所以示人教學之方而有以為正心修身之本其言約其理該蓋六經四子性理諸書之階梯也
  皇考聖祖仁皇帝嘗
  特頒諭旨令有司兼以命題課士海内士子固已咸知誦法矣又
  命尚書顧八代一人繙譯清文日進呈
  覽
  欽定三年而後成嘉惠後學之心至深且厚當日未經刋刻頒行朕敬承
  皇考遺志特命校對授梓以資肄習讀者宜知綱常倫紀之當崇視聼言動之當謹與夫嘉言懿行之當遵循慕效修其職自在家庭日用之常經而充其量可以成聖賢忠孝之大節子弟之習於是而淳教化之原於是而備詩曰成人有德小子有造朕蓋深有望焉
  御覽經史講義一部
  乾隆二年
  皇上允科臣奏翰林詹事科道間日分班撰擬經史
  講義進呈
  親加品隲積久成帙十四年
  命南書房翰林選擇校刋首列
  上諭一卷則皆進經史諸臣或蒙
  召對面聆之
  御論也其諸臣講義為周易八卷書經六卷詩經五卷春秋一卷禮記四卷周禮論語孟子孝經二卷史三卷性理一卷計七百一十六篇
  國朝宫史卷二十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朝宫史 卷二十六
大清律例刑案集成册
●皇朝通典卷六十四
《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大清律例》清-三泰
在中国古代,精神疾病能作为豁免死刑的理由吗?
我国历代判例制度的演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