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美学心得(第六十八集) 罗国正 - 东方龙快子 - 世界经理人网站
美学心得(第六十八集)
罗国正
20122
1291、人的本质也是人格的重要本质之一。因为人格的概念进一步强化了道德性。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性,即人的本质属性。
1292、具有人格者,多数能成于已益于类。
1293、充满理想主义的哲学家确实不少,其中一个是大名鼎鼎影响深远的柏拉图,他有一个很多人引用的观点:人的本质(灵魂)可分三部分:理性、意志和情欲。理性居支配地位。将人的本质(灵魂)三部分放大到国家,则分别为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阶级。
其实,每个具有人格的人,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阶层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欲的反应、表现。人的本质是自由,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而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否则,就无法理解人格。
1294、当艺术家透解人格资格平等的内涵时,并以此作为灵魂来创作出反映社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的伟大作品。能够这样,是可以消解人们对艺术的隔阂,消解时代的隔阂,消解心与心之间的隔阂,使很多人感觉、感染、感动、感悟到古今中外共同的美梦。
1295、在金融、商业非常发达的时代,人们常以货币作为“投票”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自由、智慧、尊严的内涵,从而树立起人格。但也有不少人,因为货币而失去了人格。
1296、有不少人喜欢到名人腊像旁边照相,当照片出来时,很多人会感觉到**还不如身边那块“大腊”时,会令人有很多很多的联想。人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感悟“人格”,感悟“分身千百亿”的名言。感悟艺术,感悟美。
1297、杜威很多观点,我仔细地想了一下,都与人格有关,下面我将其较主要的列出,并作出我的评述:
1)民主指用互相商量和自愿同意的方法替用强力使多数人服从少数人的方法。
评: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民主是一种方法,而多数人服从少数人也是一种方法。这仿佛表面上只是换方法的问题。为什么要换方法呢?驱使换方法的动力何在呢?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才能对选择落实具体的方法提供依据。大家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人格的资格平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利益、人类利益的最大化,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绝大多数人,是从内心里拥护、在实际中支持人格的资格平等的。用民主的方法,是人格的资格平等的一种表现。选择民主的现实依据所在,就是人格的资格平等。换句话说,人格的资格平等,必然导致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存在人的资格平等。没有人格的资格平等,已包含了**的内容。这样,就必然导致最大的利益已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2)自由是一个社会问题,并非个人问题,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
评:杜威的逻辑在这里彻底混乱了。完全没有个人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吗?杜威这话的意思仿佛完全没有个人的存在还有社会的存在!其实,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落实到很多个人身上,并在每个人的美感上有反应。其实自由不只仅表现在人的肉体的行动上,更充分地体现在人的精神上,这是人的本质所在。例如:一个死刑犯,已经没有行动自由,但可以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时,精神还是自由的。只有对“自由”的正确理解,才能更好地对“人格”的理解。人当然是没有绝对的自由,但不等于人在任何情况下,没有相对的自由。
(3)人性有两方面,在本能方面,如由身体的结构而表现出的生活要求是不变的,而常受风俗、传统、社会习惯等影响所构成的人性则是可变的。
评:杜威这观点是对的。正因为这样,才有千差万别的人格,才存在对人格进行审美的问题。
(4)人类的文明就是由于人的可变人性的产物,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人性。
:从基因层面上已隐藏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密码。不变的人性和可变的人性不可能截然分开,好像两不相关,可变的人性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原来不变的人性也不会完全在原来的层次上了。所以,人类的文明不仅仅是“由于”人的可变人性。教育的意义实在太多了,改变人性中的恶劣面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
(5)科学是人类认识其自身和世界的唯一方法。科学的价值依赖于道德价值。科学的目的在于使经验发生变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如果考虑到生活的变化的经验改变就涉及到道德价值。
评:杜威这观点,思路混乱。既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唯一方法”,为何科学的价值还要依赖于道德价值呢?而道德的价值应该是涉及**学、价值学、宗教、传统等等学问。其实,很多人认识自身和世界是借用艺术、宗教的修行、原始的生活、美学、哲学等。如果杜威所说的不是狭义的科学,而是广义的科学,是从类的高度来讲科学,这当然错误会少了很多。但是,我只承认科学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其实,人类很多认识,未上升到“科学”的范畴时,感觉已起很大作用。科学是理性的,理性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科学常常是当下的人认为相对较少谬误的谬误,又必然被将来更少谬误的谬误所代替。人不可能永远处于理性的状态,感情的冲动,非理性的反应,也可以拓宽人们对人类和世界的一条认识途径,虽然这也常常要借助科学的方法,但“科学”已不是“唯一”了。这就是说,经验先于科学了。经验也是一种认识。而科学也须由实践检验。所以有“实践出真知”的提法。
科学、道德价值,认识、情感、感觉、实践等等,都与人格相连系。人们可以设想,站在人的立场上,如果没有“人格”,谈以上的概念还有意义吗?也就是说,如果人是处于绝对精准的科学反应,而没有感情,这是没有“人格”的人,而是机器。而对感情的认识,完全靠科学还是不行的,还要亲身的体验。科学是客体,是主体的一种工具,主体认识自身,既要将自己变为客体来认识,又要作为主体自悟,同时也要借助工具来帮助,科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1298、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已说出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典型的人格。
1299、认识具体的人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金钱、地位、权力、尊严、智慧、经验、道德、文化、贡献、工作能力等等,最主要是道德和智慧,其它不足以反映人格的本质。看来大量古代的圣贤们,感悟到这个问题。
1300、既不能用“脸谱”的思维来判断人格,但确实有善于对人格进行审美的人,可以从具体人的脸部轮廓和表情中基本判断出具体人的人格。
1301、当选民将**变成赌盘时,则选票已不是纯人格判断,而是变成带有侥幸心理的赔率计算而作出的选择。而赌徒们只是赌身外物,真正的大赌徒却是有些政治家,常常用身家性命孤注一掷!具体的人格太多彩了!
1302、法国泰亚尔提出的:前生命、生命、思想和超生命的命题。非常值得深思,因为这涉及到对人格的一条解密途径。
1303、德国费希特非常强调“行动”。他认为:人的使命就是人的知识转到行动,人不单为思索,不是为宗教式的顿悟,而是行动。
这个观点与罗素的“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明显有区别。这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行动为了什么?“我在”又如何?应该是“行动”是为了使命,而不是行动就是使命本身!那么使命又是什么呢?“我在”只为了思?一般人真难以理解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情怀,他们有的真是“我在就是为了思”,他们为人类,为自己都在“思”,这是哲学家的人格。他们的“思”,会转化为类的行动。要很好地解答以上的问题,必须借助美学,必须要理解“人格”的内涵。
费希特还认为:道德规律是内心的呼声,是良心,它指导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人的大我意志决定了社会生活。
有道德有大我意志者必有人格。这大概才是费希特应该所讲的“使命”的真正内涵和行动的目标吧!不然的话,有“使命”和行动,就象没有感情的电脑编程的机械运动。
我主张:动、静、思三结合。为了感悟生命,为了人格及人格的资格平等,为了自由、幸福,为了真、善、美而动、静、思。
1304、戴震认为:“天下惟一本,无所外。”我读了戴震这话,有一种人格的气场感。
1305、人性素朴——无为。这是主张静的人格。静可养命养性。不识静,能动几何?
1306、荀子: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这是有大志,高度自信的人格表现,其精神可嘉,但偏激了。
1307、康有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求乐免苦而已。”他还认为人性系人的自然本质。我认为,不应用“所有人”,而应用“多数人”较合理,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苦行僧式”的生活。康有为说:“圣人之为道,亦但因民性之所利而利导之,……所以不废声色。”我认为,康有为是接近主张人要具有“自然本质的人格”。圣人向众生行道,这“道”有的是圣人自己修行的标准,有的则不完全是圣人自己修行的标准。因为众生与圣人的人格境界不同一个层次。强行要求众生做圣人,则众生苦;要求圣人做众生则圣人苦。苦从何来?乐从何来?应细问自己的感觉。大道行于世,圣人即众生,众生即圣人。无道的时代,众生扮圣人,圣人要扮众生。
(待续)
美学心得(第六十九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美学观(俞明长)
“人并非完全理性或纯然非理性的。”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 无亲第七十九
《论语》中的天命观
道德经之辩证思维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及其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