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教真传全文2
吾夫子之道无他,一忠恕而已矣。此忠恕之理,即一不欺鬼神之所视、所听、所体。明此心地,正大公平。为何若斯?实为保天地之原灵,以合天地之原理耳。故一言一行忠恕为主,不欺此心,以质鬼质神,质天质地;鬼神虽曰虚渺,若天若地,不明证欤?第十二章 敦伦常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道述尧舜、教正人伦。人伦者五伦也。五伦是何?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开自羲皇、明诸尧帝;暨乎春秋,王纲废坠,伦理丧绝,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夫妇礼弃,朋友义乖,是为春秋之大变。吾夫子担教统于是时,首以明人伦为要端,所谓道心人心之分歧。尚后焉者也。春秋笔削,首严名分,以正伦常为正人心、明道心之宗旨。伦常果尽,人心即没,道心即明矣。盖伦常之尽,即天理之不昧也。 忠恕为吾夫子立教之真旨,尽己之心是谓之忠,己心之尽,孰有真于君父之地乎?推己及人为恕,推己及人,孰有真于夫妇兄弟朋友之地乎?统论吾夫子之教旨,则曰忠恕。剖论吾夫子之教旨,则曰伦常。其实伦常即行忠、行恕之地也。何以行忠? 一曰 不欺心 二曰 不欺己 三曰 不欺世 四曰 不欺天 此四条乃行忠之主脑。 ? 一曰 不欺心 君父之尊,分位高也。分位虽高,性非同圣,故桀纣之恶,亦为人君,瞽瞍之顽,亦为人父。举桀纣之行为、瞽瞍之存心,合全国人皆可诛其不仁。若为其臣者、为其子者,则不论矣;以分位言之,则谏君为尧舜、感父为圣贤,方曰忠孝。行此忠孝,在我心田,吾心地间所具者,只天理二字,他无所知。理具于心,不使或昧,尽此天理,上感君亲,虽斧钺临身、杖扑是责,所不知者刑戳杖责,所独知者天理之心。此天理具于心间,无时无事,无遇无遭,而或稍昧,此心不欺,得成忠孝。 ? 二曰 不欺己 君父之心,明暗难一,臣子心尽,君父多昏。目忠为奸、目孝为逆,此固君父之不明,正所以验臣子之真伪。不欺己者,明昏,听之君父,尽心;守之臣子,一己不欺,对天对地,只知持己,何计君亲?如是立脚,忠孝可真。 ? 三曰 不欺世 君父不明,是臣子建节之秋,尽心持己,得成忠孝。夫此忠孝二字,千古馨香、百世知敬,一时难定论,后世发幽光,而尽心持己之初怀。要独知尽我天理于君父,不得稍有一毫念及世论之品评。世论是也,我固听之;世论非也,我亦听之,不可稍有弥缝世论之心,稍有显白世论之意。持此尽心持己之天理,要独对我幽独暗室之间,奚计及世论人谈之地。盖尽心持己以尽忠孝,俟为百世以后之鉴察,非为现时耳目之公论也。不欺后世,可昭人心留待百年。明此心地,如是不欺,忠孝方立。 ? 四曰 不欺天 君父偏袒,无世不然,尽心持己,待鉴百年;君父心暗,昧理袒奸,尽忠尽孝,心尽徒然。此固君父之偏袒,亦正臣子全性之天。 夫忠行于君、孝行于父、立此尽心持己之心,行此百年待鉴之事,此种饮泣苦诚谁实知之?只有覆我之天、载我之地、一己之心耳。此心可上告诸天、下质诸地、中对诸己。行此饮泣苦诚,心尽尽时,虽君父不知,世人不知,而亦皆不欲其知;盖具此饮泣苦诚,惟只欲覆我之天知,载我之地知,一己之心知而已。如是不欺诸天,忠孝方全;四条不欺,行忠行孝,忠孝言尽,伦常敦全。 再言行恕、伦理无憾行恕之道。 一曰 不欺心 二曰 不欺己 三曰 不欺世 四曰 不欺天 四条附阐,又为行恕之主脑。 ? 一曰 不欺心 行恕者,推己及人也。我及人先推己。而夫妇兄弟朋友间他人及我,未必先皆推之自己也。如是行恕,故首要不欺心。我于夫妇兄弟朋友,一行一言,及之人者,必先要推之于己,此心不欺,何论他人欺否?欺心二字,是言自欺自之心,非言人欺人之心也。不欺自心,去行此恕于夫妇兄弟朋友间,伦理方可无过。 ? 二曰不欺己 行恕者,推己及人也。谁及人先推己?盖我自己也。我自己于及人时,先要推己。他人及我,未尝先皆推之于己,而我则不暇计也。夫妇兄弟朋友,虽曰契属五伦,其实人自人、己自己也。己行恕,是自己得敦其伦理,人不恕,是人不敦其伦理。我为圣贤之学业,我则行我之恕耳,奚必计及于他人乎?故夫妇兄弟朋友间,能不欺一己,则恕方可行。故能不欺一己,以行恕于夫妇兄弟朋友间,伦理方可言敦。 ? 三曰 不欺世 行恕者,推己以及人之谓也。凡及人先推之于己,他人知否,固无可察,而他人私心计较,往往反指摘交加,谓吾行恕皆属虚言,实皆私己。此又世论之常情也。 然行恕于夫妇兄弟朋友间,要化此世论之私谈、他人之私较,不以不欺心、不欺己之恕道,质诸斯世之人心;要以此不欺心、不欺己之恕道,对于上古圣贤之训戒、后辈子孙之效法。世论是也,我不知之;世论非也,我不理之,而行此恕道,不与世辨,实于世无欺。不欺世以行恕,于夫妇兄弟朋友间,伦理方可言尽。 ? 四曰 不欺天 行恕者,我自己行此不欺心、不欺己、不欺世之恕道也。我自己于及人,皆先推己,以行此种种之不欺。他人不鉴,固可弗辨;他人谤污,理所难容。然我行此恕道,以敦夫妇兄弟朋友之伦理,本不求人喻,其任怨任劳之丹忱,未曾欲显白于夫妇兄弟朋友间,只欲上告我覆戴之青天,下对我博厚之土地,中慰我天理之良心耳。他人不喻,我心常安。盖夫妇兄弟朋友虽不喻,而我翘首质天,实不欺耳。以不欺天,行恕于夫妇兄弟朋友间,伦理方可言全。四条不欺,又为行恕之主脑。 总之,吾夫子之道,一忠恕而已矣。忠恕之理,一不欺也。统论吾夫子之道,则曰忠恕;剖论吾夫子之道,则曰伦常,伦常尽,即忠恕尽。忠恕尽,即天理尽,即道心尽。内曰行忠行恕,外曰尽伦尽常,实即羲皇立教之主脑。尧舜明教之真旨,吾夫子祖述之道宗,世界纲常之范围也。置心地于不欺。庶可以敦伦常。第十三章 笃忠信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而矣。圣贤行之如履平途,庸人视之则甚非易。原有浅近之路,曰笃诚忠信,可为入道之津梁。笃诚二字,忠之谓也;忠信二字,恕之谓也。何谓笃诚?曰朴实不假;何谓忠信?曰忠真不欺。此四字为庸人立浅近指归,实即圣贤之注脚也。 忠真不欺,是待物之行为;朴实不假,是居心之浑厚。举天下万世论之,其奸恶狡猾之流,昧理丧良,恶虽万种,起始开源,无非出于不笃诚、不忠信六字而已。故吾夫子论语一书,统括全纲,由正心诚意起首,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万绪千条,摘其要旨,不过内曰居心笃诚、外曰行事忠信,细目细纲,端皆由此四字发出。今重阐论语全书,由内之存诚、外之尽理起首,以至齐家治国之妙要、希圣希贤之要纲,联成一线,明示桥梁,以显阶梯之等级,仍是一贯之学、忠恕之道。立教旨,深恐庸愚难于操守,故明揭其微,曰忠恕非甚难之举,只是内要笃诚,外要忠信而已矣。第十四章 处世故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大如行之伦常,小如行之世故。世故者何?盖吾人生诸天地之间,与木石居,与鸟兽处,其言行动作与世道人心相周旋。世道二字,中有无穷变化;然变化大端,不过出于人心一时之变态。若污道污教之行为,千古一辙。回想春秋昧教之变,以至于今,虽数千年久,事异理同。皆如前车之鉴,后蹈其辙耳。以奢论,孰有甚于春秋?以变论,孰有大于春秋?以诈论,孰有伪于春秋?以僭论,孰有厉于春秋?以道不明论,孰有诬于春秋?以心不正论,孰有昧于春秋?故由春秋以至于斯,中间一治一乱,往复徇还,屈指计之,古者直待五百年方始变乱,于斯将不及五百年矣。世道人心愈趋愈下,圣学之易坠,翘首可待矣! 世道人心之变乱何以有关圣学之坠兴?盖道者,范世道人心之堤防也,世道人心正,则圣学从而明;世道人心乱,则圣学从而坠,二者甚攸关。今世道人心,何世何道、何人何心欤?道出羲皇,以道范世,由道立教,万载流传,传流至今,一线将断,新词异说,利口诡谈,较诸伪佛伪道之乱圣经益形巧辩。噫!杨墨诬道,孟轲接传,伪学乱华,韩愈接衍,垂留一线不明不暗之圣经,稍补世道人心于未死。孰意奄留至斯,竟斩然欲断乎! 噫!世道人心已至于斯,处之实属弗易,何也?繁华伪学,两途迷性,欺伪淫荡,两事迷人,终日伏处,渺无生涯,与世浮沉,即学欺伪。举羲皇之道,弃于一无可用之地置。虽曰治乱千古同辙,变端之奇,其世道人心又孰有甚于斯、奇于斯乎?故言处世故于春秋,则只曰笃诚忠信,守我天理,勿为世迁。至言处世故于斯时,直难以笃诚忠信,立为防,定为道,只得于吾夫子忠恕之道外稍增学业曰:处斯世故,有四要防: 第一 要防伪学伪理及新词巧说。 第二 要防奢侈迷风及弃伦弃理。 第三 要防欺伪世态及奸巧诡诈。 第四 要防天理良心及伦常皆昧。 以上四防,于吾夫子忠恕道外,别立新规,以防斯时世故之奇变。变过时非,世故稍正,仍当知吾夫子之道,忠以存于内、恕以见于外,为处世故之要旨。第十五章 博爱济物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二字,约之可敦伦处世,扩之可全性全天,何也?盖我性天中,一至公至正之良心,具之心地,见悲知感,见苦知伤,见寒知悯,见难知怜。此种肫挚之情出于天性之自然,不假粉饰,于圣贤无所增,无庸人无所减。故仓猝之间,偶见赤子匍匐入井,无论圣贤庸人,同有一番怵惕恻隐之真情,此其验也,圣贤心地。此种真情,无时不具于心,非必于赤子匍匐入井,见于仓猝、迫不及辨之时方流露此种真情于心地也。此种真情,圣贤既无时不具于心,则举天下之大、全国之广,若有情同赤子入井之事,必皆生恻隐之情矣。此种真情谓之曰善、谓之曰德,圣贤则不暇知也;此种真情,谓之曰后嗣必昌、谓之曰天道好还,圣贤将斥为妄也。圣贤只曰:似此情同赤子匍匐入井之时际,乃生命攸关、危亡所系,是何忍人可袖手旁观,一听是人之陷死乎?故于急公好义之真情,皆发于天性中之固有,伪为不能,粉饰不能。圣贤之天性如此,岂庸人之天性竟弗如此乎? 吾知天性则同,只心地稍差耳。何也?盖常见夫天下之事,类夫赤子入井之惨,危亡欲死之困非甚少也,而庸人竟有漠不关心、只图安逸,甚至富反欺心、贫益昧良者不明证欤? 故吾夫子之道,忠恕以立其本,本立则道生;道也者,即推我心之天理,以博爱济物为怀;一体天地好生之机,以达自己事天之学业,谓之曰善,谓之曰德,圣贤皆不及知,谓之曰后嗣必昌、谓之曰天道好还,圣贤将斥其妄也。何也?盖我为天地间之一物,彼亦为天地间之一物,我与彼原无分,同为天地间之物耳。我为天地之物,我能不欺天理,不昧良心以得天之灵明、扩大其性,以为圣贤之事业,彼亦为天地之物,彼则虽受天地之灵明,竟未能不欺天理、不昧良心、扩大性理,以为圣贤之事业,竟居然欺心欺人、欺理欺天,以致行至类如赤子入井之惨,危亡欲死之困。揆其原初,亦与我同受天地灵明之一物也。彼于此时,竟由欺天欺理以至于斯,是为拂天之大罪人矣。拂天,天将悲悯之、天将绝弃之,其事不可考,其理有可验。何也?天地固一好生之天地也,天地既有好生之心,吾知彼于此时,虽由欺天欺理以至于类于赤子入井之惨,危亡欲死之困,天地于彼,必仍是一番好生之心。欲彼于此时仍返自新之路、扩大性天,一为不欺天理、不昧良心,再修圣贤之事业耳。天地既有好生之心,吾为圣贤事业,与天接灵,无时无事不敢稍与天地悖,无心无念,不敢稍与天地欺。今既眼见目睹彼之困苦危亡,情同赤子之入井,又何敢稍悖天地之心、稍欺天地之心,不扩大性理,以为此事天之学业乎?故曰谓之为善为德,圣贤有所不知,谓之后嗣必昌,天道好还,圣贤将斥其妄。从事吾夫子之道,于忠恕之本立后,当知体天地好生之心以事天,一为圣贤之事业。第十六章 责己求仁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以立其本、博济以事其天。本立道生,事天性全,终至奚似,曰仁而已矣。仁者天地为心,胞与为怀,万物一体,私心克尽也。欲求此仁,先以忠恕敦伦处世为本,次以博爱济物为道。本立道生,仁德已具,全此仁德,只是责己二字。 责己云者,严察自己也。吾夫子生知之圣也,尚不能一无无心之失,故吾夫子尝曰:「天若再加我以数年,卒以学易,则可以无大过。」又曰:「丘也甚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如是以考,过失难净,有生之日,即为丛过之期。故虽能以忠恕立其本、博爱济物全其性,至此目之曰仁固可,称之曰无过尚难。过虽小失,终为仁累,全体学业因过或废。故必以责己二字为求仁以前、得仁以后之要务。 盖求仁前时,无时不可不责己;得仁后时,亦无时不可不责己。统以责己为求仁要端。何谓责己?责自己也,有一时心地未忠未恕、未博爱、未济物,则当严责自己之一失,即已尽忠行恕、博爱济物,事过时非,又当严责自己,何者?是为尽忠未尽到处、行恕未行极处、博爱尚有缺处、济物尚有憾处。时时责己,日日责己、刻刻责己、念念责己、终身责己、终世责己,责己如是之勤、如是之严、如是之切、如是之深,方可行至忠恕无憾、博爱无憾、济物无憾、事天无憾、质鬼无憾、质神无憾、对天无憾、对地无憾、对人无憾,对世无憾、对己无憾、对心无憾、对千古圣贤无憾、对万世人心无憾,称之曰圣无憾、称之曰贤无憾、称之曰义无憾、称之曰仁无憾。及至无憾,庶可曰求仁而得仁。第十七章 善养浩然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之道,忠恕以立其本。博爱济物以行其道。本立道生、终身责己以求得仁字。夫仁者何?天理之公也、万物之心也、灵明之性也、生初之理也。公心性理具之一心,推之万物,皆本此天良,以建其极。天良,乃天赋之原理,建此至极。初无难处,只是气质之偏,拘而失明,故而建此至极之诣,只有曰圣曰贤,独登其级,庸愚中资虽求日月至焉,亦弗能矣。既有此气秉之拘,复加以私欲之蔽,所谓天理之公、万物之心、灵明之性、生初之理,如镜为尘蒙,益难复其光明正大之体矣。是此气秉之拘则为修圣修贤之一大阻碍也明矣。 今欲去此阻碍,其法无他,亦为养我浩然之气而已。何谓浩然?浩然者坦然也,坦坦荡荡、无涯无边。放此浩然,充塞天地无不周;敛此浩然,具守一心能无识。配义合道,丝毫无馁;敛矜平恃,丝毫无浊。验其气固甚谦也,察其气固甚平也,视其气固甚弱也,接其气固甚虚也,以如此极轻极渺、毫无微力之虚气,独能于孝悌礼义、忠信廉耻、刀锯鼎镬、死生荣辱之场,至大至刚、配义合道,即可丝毫无馁、丝毫无浊。一点忠真充塞天地之间,毫无遗漏未弥之呼隙。故身死骨埋,俎豆之馨,无处不然、无事不然,是可为充塞天地、毫无遗漏之证验也。此气是曰浩然。 申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先于伦常日用中,充塞不使留遗隙,然后扩而大之,要推到万物之体、万事之机,无不申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以与相周旋,充满物象人心,而不使稍有遗隙。如此立脚,若遇能充满天地毫无呼隙之事迹,吾知必能一申浩然,配义合道。毫无馁矣。时时申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刻刻养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日日培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年年大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事事推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言言守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念念保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心心具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合燕居独处,以至与世周旋,邻里乡党、宗庙朝廷,事君事父、处弟处兄,夫妇朋友、教子课孙,理家治国、处己处人,慎独修省,理事察失,造次颠沛、灾难流离,钟鼎荣身、动名赫耀,无时无事、无境无遇不养此极谦、极平、极弱、极虚之浩然,以扩大天理之公、万物之心、灵明之性、生初之理也。如斯以养浩然,则气秉之拘无论何等滞、何等浊、何等偏、何等重,不化净无余、求得为仁者未之有也。 吾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为本,万事皆末,欲养此浩然,以化气秉之拘,仍宜先求忠恕之大本,本立则博爱济物之道生;道生本立,万事可期于成。立此忠恕之大本,首要养心、慎独修省。第十八章 指后世迷教 宗圣曾子曰:吾夫子之教,无他事,内以忠恕为本、外以博爱济物为用,时时责己,求得仁字,以化家化国平天下耳。其学端尽于斯。书无多留,只论语廿篇、孝经一卷而已。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订六经,笔严名分,书甚有限,学甚有归,孔教全纲,如是而已。 汉兴时,诸儒杂出,失伪乱真,各守一经,乱行附会,举吾夫子省心严独、存忠行恕之正学置之不讲,三年下惟,苦研一经,讲求字义,注解义理,是为迷教之起始。而附会多端,群相赞叹,于是不谓孔教之罪人,反敬颂之曰是诚孔教之弟子,俎豆馨香、位列宗祀。 汉兴孔教一迷,较秦火焚经又为惨也。何也?秦火虽烈,经难尽焚,乱过时非,遗本可得;汉兴迷教,乱解失真,根旁生枝,原本将腐,故及至于今,孔教皆不知学者,汉儒迷教之罪也。何以言之?自汉说杂出,目孔教直为解经讲授之事业,于修省、严独、责己、求仁之实事皆抛之度外,不知计焉。于是天子尊其才,全国重其学,一时太学讲经、圜桥而听者将近万人,天子容以爵、众人颂以功,自己亦以独获荣宠,皆由稽古之学力。从此群相鼓励,博览群书,以多见多闻为智士,以解经悟理为真儒,金门对策、书理精通、校书奉诏,儒士望隆。按其实,孔教是何道理、是何治心、是何修省、是何求仁,皆不讲求与身体力行矣,是为孔教迷、人心坏之开始。 夫汉武尊孔,定为国教,教明于世;汉武之功,学迷于世,汉儒之罪。天子非圣贤也,网罗英俊、广取人文,以深知孔教之理者为定评,何识身体力行之功修有几?于是策对金门,称旨即邀禄位;奏呈金阙,理是即获显官。从此以穿透六经,参明义旨为儒学之正事,忠恕力行之学业不知讲矣,根朽蒂败、枝叶繁昌,孔教虽明于世,荫广葱胧,如炎日当天,群居光宇之下,而本实先拔,谁知忠恕之真?自此愈迷愈远。 汉没晋兴,乱亡中隔,即举汉儒讲经解理之迷教,已渺不可见矣。俗尚清谈,污染李聃,偷安误国、乱诟道旨,世非平世,学无真学,滚滚尘沙,及唐方定,教虽遵孔,学已失迷,才子吟诗,亦称饱学。伪佛经卷,亦行世间,担道统者,共推韩愈。愈担道统,只辟伪佛,伪佛力辟,正旨不知,名担道统长则为背理之事,将吾夫子明性之范长则没;名为担道,真道终未发明。其弊即在不知佛旨之精微,只污谤诟谇,未说出端详,终难服迷信者之愚心;身重孔学,未实行出孔教之德业,只言仁谈义,终无补学儒者之迷误。 吾夫子担羲皇尧舜之道统,非只以言论辨别,动万世人心之趋向也。盖于燕居独处则有申如夭如之可察;日用伦常则有乡党一篇之可证。心秉大义则有春秋一书之不私,治国化民则有相鲁三月之实迹。身无实行,言论虽切,又何异折香花一支,逢人谈芳,虽艳称其美,乌能可历万世之春秋乎?故唐有韩愈,名称担道,于教无丝毫之补;又兼佛乏名僧担传真法,伪佛伪教参扰人心,孔教斩断绝根,丝毫无续矣。只是天子隆祀典,祭享必行。六经为教旨,儒者必知,一线名目尚未死,朽根花蒂在人间耳。愚子浊夫,如瞽如痴,不知趋向,乱想修心,妄造道书,又增一理,思无头绪,难动人闻;老子有经可为假托,污羲皇、染尧舜、辱老子、造妖言,曰修丹、曰炼命、曰炼体、曰炼仙、吕岩进士亦迷其传,愚子浊夫益信其术;孔教根朽,伪佛来参,二教即无人担,于此教沉沧海、日坠西山之时际,又生出一种不惜天理、不存良心之大恶元奸,假借老子之名,一开丧礼弃伦、无学无道、坏风化、乱人心之道教名目,以千钧巨石、千门妖教、千卷道书、千样丹法,合一处万处、一方万方、昧理丧良、无穷无尽之浊子愚夫。公用平生之力量,再按孔教于沧海之底,一推佛法于西山之根,喧嚷世间,孔教既迷,伪佛参扰,复共认道门之有教矣! 噫!回想吾侍吾夫子函丈之前,指我一贯之理,以为孔教从斯得其主脑,守忠恕以立本、推忠恕以与世、扩忠恕以全理、大忠恕以求仁,倘万世以后人人知之,将不难返唐虞之治,永无春秋之变端矣。孰意人心之变,直有出人意外、不可防及之者,平地生风竟成假教,居然公认,共染老聃,伪佛伪道遍人间,吾夫子忠恕之学益湮没,天子重才学,孔教难望兴。林泉有志士,尚望行其学,今既伪佛假道遍人寰,闾阎中亦难望再有忠恕实行、从事吾夫子之学业者矣。孔教至唐,又遭一迷。 唐没宋兴,伪学又出,程朱参讨,益属模糊。不讲修省慎独,只言性学理路。天子取材,义论策书。从此科场又开,学为仕路,经读百卷,落摭无补,书阅五车,题名荷禄。从此讲经解义之学,益抛度外,愈趋愈下,讲解皆属徒劳。只词藻精华、议论宏阔、识见独高、笔锋独哨,即为儒者之领袖矣!噫!独当何如慎?心当何如省?世当何如处?伦当何如尽?言当何如诚?仁当何如求?私当何如克?家当何如齐?民当何如理?国当何如治?弊当何如除?法当何如兴?忠当何如守?恕当何如推?在中年读书、寒窗攻苦时,皆视为迂腐无用之弃物,不必讲求与力行焉。甚至白首青衿,终身未仕,悠游乡里,目曰儒人,天理亦尝欺,良心亦尝昧,父母亦常忤,兄弟亦常乖;而入场题文,满口忠孝,十年私作,无字不工,其身体力行处,皆渺不可问矣! 在金榜题名者,读书半世,心已如灰,世故缠身,天良尽泯,独又未尝慎,心又未尝省,性又未尝全,仁又未尝求,举家齐国治之真事业皆未尝知,一旦受以功名、身居民上,其论语廿篇所谓事君临民之道,毫未有得,奉行故事、倚恃吏胥,遵照旧章、食己之禄而已。孔教之道,订谓仕进之阶,至仕弃舍,绝口不谈。宋兴迷教,较汉又甚焉者矣。 由宋至今又将千载,五百年世道一变,由宋至斯,历元历明,又几变乎。回想春秋,吾夫子担道统以示万世,经汉迷教朽根,至晋至唐至宋,迷教根蒂,及今一理无存。虽由秦历今,各代贤士间有修吾夫子慎独省过之学业者,然以孔教二字论之,由汉至今,迷耶明耶?时至于今,今何时耶?弃孔教乎?行孔教乎?废孔教乎?明孔教乎?是孔教实无济乎?抑是世道又大变乎?由汉至宋,迷教之事皆可指,由宋历元历明,以至于今日之时际,孔教之迷,直不能指矣,只得于迷之又迷、迷至将断之时际,余浼尘劫,救其未断欲断、已断稍连之险候,重注论一十八章,续此欲断未断、已断稍连之道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孔教真理 宗聖曾子降筆
讨论“一以贯之”
97-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九十六
槐轩约言之中庸论等
读四书大全说 论语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乡党篇
聂云台  修慧说    欧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