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行孝才能将孝心表达得更充分?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

很多人都抓住“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话,来批判传统文化的所谓愚孝,其实这句话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论调。如果站在“子与子言孝”的角度讲,这句话尚有道理,若是从客观的人伦角度讲,这句话就有欠公允。至于“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这种话就更不妥当,好好的父亲为什么叫儿子死?除非儿子伤天害理或犯了死罪,否则遇到“父叫子死”的情况,还是听孔子的话“大杖则走”比较好。

那么如何避免愚蠢之孝,什么又是真实之孝?要全面了解孝道的问题,最应该研究的经典就是《孝经》,这本书对孝的本意、人子的责任、尽孝的智慧等都阐释精详。下面我们来看《孝经》是怎么说的: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是《孝经 谏诤章第十五》中的一段话,在前面十四章中,因曾子的发问,孔子论述了关于如何尽孝、如何让父母安心、如何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等问题,所以这里曾子说:“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就是这些我都知道了,那么敢问老师:为人子服从父亲的指令算是孝吗?——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立即回答: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重复两次“是何言与!”表示很反对这种说法。接著说,在天子、诸侯、大夫、士这几个阶层,不管是谁都须要有直言进谏的人指正其过失,才不至于国破家亡、身败名裂。在家庭来讲“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作父亲的要有规劝自己过失的子女,才不至于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所以,当遇到不合道义的事,子女不能不劝谏父亲,臣子也不能不劝谏君主——“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最后孔子的结论是“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父母也有不对的时候,只知道顺从命令又怎么算是孝呢?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与“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论调截然不同。那么,父母有错作儿女的要劝谏,固然是责任,但是要明确劝谏的动机和态度,这一点《孝经》上讲过《论语》上也讲过。如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首先要在父母错误微起时,早点劝谏,以防微杜渐,若父母不肯接受,仍要心存恭敬,找机会再劝,哪怕自己再辛苦也不要埋怨,这是义之所在的事。

那么在劝谏父母这个问题上,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如何区分义与不义?现实中又如何把握分寸?这就需要一定的修养和智慧,并非单凭个人臆断或随波逐流于积非成是的世俗,所能达成。因为我们的道德修养与智慧修养都比较欠缺的时候,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劝谏父母,所以孝道与其它的德行一样都需要以修身为前提方能做好,舍此一切均为空谈。只有深入学习,师法先圣,真正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才能尽到智慧、理性、符合自然之道的忠与孝。

原题: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语点睛》:父母有错怎样劝
孝的本意就是顺
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什么意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论语》中的这四句话,很多人都误解了!
以大舜为例,试谈孝与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