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杏林精粹 | 半夏泻心汤治疗心悸(第174期)

方药索隐

半夏泻心汤治疗心悸

江西中医药大学 濮正琪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方为伤寒误下成痞者而设,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临证施治以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为辨证要点,是中医寒热药配伍的典型方剂。近年来根据临床大量报道证明,此方虽为痞证而设,然而在运用时并不必拘泥于痞证。临证若能谨守病机,掌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失畅之病理机制,适当化裁,可用于多种病证。据现有资料显示,用本方治疗胃窦炎、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上消化道出血、不完全性幽门梗阻、顽呕、便秘、胆囊炎、眩晕、带下、失眠、口舌生疮、咳喘等疾,均获良效。笔者曾用此方治疗一例心悸、肉瞤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以飧读者。

单某,女,63岁,1999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心悸、肌肉抽掣跳动5年,加剧2周。

病史:惊悸常发于夜间、清晨,每当夜晚交睫于甫睡之时及清晨睡意朦胧之际,心中即惊悸而醒,发作时心跳心慌不能自主,四肢肌肉抽掣跳动,持续数分钟后,烘然汗出而止。白天善惊易恐,稍有响动即惶惶然不知所措,伴少寐多梦,心下痞满不痛,耳鸣,口苦口干,纳呆,肠鸣便溏。曾经中西医多方求治,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服谷维素等药无效。中医皆以镇静安神、补血养心药为主治疗,坚持服药1年余,收效甚微。十数日前,因误食不洁食物导致上吐下泻,经西医抗炎、补液治疗后,吐泻虽止,但终口不思饮食,心下痞满,泛泛欲呕、心悸、肉瞤加重而前来就医。

诊察: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口苦,口干不欲饮,舌暗红,苔薄黄腻。证属脾胃虚弱,湿热余邪留恋肠胃,寒热错杂,胃气不和之证。

治则:辛开苦降,芳香化浊。

处方:半夏泻心汤去大枣、甘草,加藿香、白豆蔻、佩兰、扁豆、麦芽。

复诊:服3剂后,痞满减,食欲增,泛泛欲呕消失,心悸、肉瞤程度稍有好转。守方去芳香化浊之品,加天麻、磁石、珍珠母、钩藤。

三诊:服7剂后,心悸、肉瞤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服药期间有几天未发。根据中医效不更方的原则,守方加酸枣仁、远志,续服24剂后,病人纳进,痞消,睡眠安稳,心悸、肉瞤未再发作,白天精神饱满。这期间根据患者寒热表现的变化,变动黄芩、黄连与干姜的用量。待病情稳定后,继续以归脾汤调治收功。

体会:《丹溪心法》曰:“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济生方》对此也有论述:“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可见怔忡惊悸的发病机理,较多见的是由于阴血亏损,心失所养,不能藏神,神不安则志不宁而发为本证。前医屡用镇静安神、补血养心之剂不效,是因为忽略了脾胃与气血生化的关系,对病人长期便溏、痞满之证的脾胃虚弱本质未予重视,治标不治本,即使暂时取效也不能持久;况且补血药大多滋补碍胃,用之不当反而适得其反。明代医家薛已对脾胃与气血的关系早有精辟的论述,提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生血必以调补脾胃之气为先。他说:“血虚者,多因脾气衰弱,不能生血,皆当调补脾胃之气。”这是薛氏论述脾胃与气血的精髓之处,也是后世调补气血的指导思想。

本案病例由于脾胃素虚,影响气血生化,渐至气血亏损,不能上奉于心则心悸,不能滋润肌肉、筋脉,故四肢肌肉抽掣、跳动。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九窍失养,故头晕、耳鸣;浊阴不降,故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便溏。用半夏泻心汤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升降,补泻同施以调虚实,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发生心悸、肉瞤之本源得以根治。由于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所以沉疴得起,效如桴鼓。

我认为运用半夏泻心汤不能背离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应把主症“心下痞满,腹中肠鸣下利”作为辨证要点。不能见痞即施,如阳明腑实的痞满,胃阴不足或宿食停滞的腹胀均非本方所宜。同时还要根据各证病理和证候特点随症加减,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使药证相符,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原载《国医论坛》1999年第14卷(专刊)



校核 | 虞胜清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专家论道】吴文尧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心得
小中医笔记:寒热错杂怎么看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吃什么中成药
甘草泻心汤配方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