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张延生易学资料合辑(二)

传统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

正因为伏羲氏创卦在“原始公社之社会”。他们是生活在原始公有制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所关心的是整个氏族人群,如何在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下,整体和谐的生存问题。故而他们对人与大自然的共性、共通性的规律,感受体会得最深刻。这也是他们创卦表意的原因。经过国内外长时期大量的实践证明,易学理论是各行各业,各种领域都能通用的一种理论。因此,其适用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范畴、范围、界限。

近几十年,自汉森堡、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多自称是受了易学思想的启示,而建立的数学、几何、物理模式。最后付诸于试验得以印证的。所以,“易学是封建迷信”之说是一种胡涂观念。虽然易学经历了周文王,孔子等近三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加工”,可是创造易学的伏羲时期,却还没发展到封建社会,是带有原始共产主义因素的社会。因此,易学中包含了很多共产主义、唯物辩证、集体主义及顾大局的思想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自我性为主的私有制。人们关心的多是一些集团、宗派、地方、个人等的局部利益或个体利益。那种人类与大自然必须遵守的共性的规律很少有人去考虑、关心及研究。科学实践也大都是门类分割得非常细杂。因此,各门、各科、各类等的共性问题,多无从下手进行研究。出现了大量的专家(非复合性的专门、单项、单科性的专家)。所以造成现代科学每科,每门等局部都“很科学”,“很先进”,但从大局、整体、长远方面来说: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大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人类整体免疫的低下、空调病、爱滋病等恶性病的大量产生等等,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一个各门各科都能通用的、共通性的、共同遵守的理论体系做为主体指导思想。可是,不仅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在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玛雅文化等古文化中,都能找到这些文化的共通的规律性。

很多的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大自然的规律时,往往只相信他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及其仪器设备。只要他们不理解、又得不到他们的仪器设备印证的,或者监测不到的,他们一概否定!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也是一种迷信,迷信他自己掌握的片面的死知识及片面的死手段。充其量是一种“拜物教”的延伸而已。按易学首要思想之一“变易”思想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一个一成不变的孤立事物存在。所以“易传”中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鲜矣!”这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不断的跟上事物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知识要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也要不断地完善。因此,要求我们思想中要建立一种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这也是我们祖先区别于其它一些民族,在文化中,将姓放到前面,名子放在后面;加减乘除法要由高位向低位元进行运算的原因──顾大局的思想。也是顾全大局、局部服从全局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易学中这种思想体现的最深刻。

 譬如:

六十四卦就其整体来讲,是表示一个大的周期规律;每一卦就是这个大周期规律中的一个局部规律;每一爻又是这个局部规律中的一个个体规律。

据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博士推测,有两万年之久的中华“阴阳文化”的代表,其“太极图”中:

既有整体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特性;还有局部的阴和阳“鱼”特性;又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鱼眼”的个体特性。

假如,将“鱼眼”看做一个整体,其中还有阴阳可分特性等等。

这也是量子物理学家玻尔“对立物是互补的”(Contraiasuntcompiementa)互补性概念产生的依据。

平时我们说:“站得高,看得远”、“旁观者清”的思想,也是由易学中的太极思维方式启示而来的。我们说:“无处不太极!”即是,我们不管看什么问题,观察什么事物,总要与其周围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区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范畴、范围、层次、角度等来选择参照系(坐标系)。不同的具体情况、范畴、范围、层次、角度等,其坐标系及坐标原点(即比较,对称中心)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也可能你的全部坐标系,包含在我的坐标系中(只是我坐标系中的一部分);也可能你坐标系的整体,被看做了我坐标系的一个点或原点(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看问题,将你的系统的整体规律,看成了一个新的起点──思想方法与物理学中的“黑箱理论”相似)──观察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坐标系及坐标原点。

 比如:

西方用A、B、C、D……等做为表意符号。而我们的祖先却创造了用干(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卦”的形式做为表意符号。我们这八种符号就可以系统、全面、整体、准确地,有规律地表述、模拟、归纳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与关系。既可以从抽象的总体高度,又可以从具体的实际状况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有别于其它表述符号方法。它在任何系统、环境中,其规律都能通用。“易传”中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做八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这也就是伏羲创卦的目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卦的全面整体性特性。

譬如:一个三个爻的干(

)卦:

从【抽象意义上】,它可表示健全的、完美的、圆满的、纯脆的、有很强自我性规律的、稳定的、大的等事物。

【具体讲】,可以表示天、西北方、寒冷、立冬时节(阴历9、10月之交),每天晚上7到11点钟等。

从【具体意义上】它可以表示由抽象意义延伸而来的任何事物。

可以表示【动物中】的马;马中的良马,瘦马或者跛腿的马。

就【人类社会】而言,可以表示上层的人物。如∶王、君王、各种各级领导人物与阶层等;也可表示一个局部社会、团伙、组织等的头领;如∶乞丐的头子或山大王之类、社会团体的领导等。

在一个【家庭成员构成】中,可以表示家庭中岁数大的或最大的老人。如∶通常表示男性的祖父、曾祖父、叔叔、伯伯、舅舅、父亲等。也可表示女性的祖母、曾祖母、外祖母、姑、姨、老祖宗等。

就【一个人个体】来讲∶

可以表示其【身体外部】的头部、所带的帽子、右足、右下腹、右下颌,眼鼻嘴等器官和肢体的右下侧、右后侧等;

就【人的身体内部】讲∶可以表示骨胳,圆关节,大肠等以及任何一个脏器与部位的右下侧、右后部等;

就其【人的整体体形】来说∶可以表示是瘦型人。

就【自然形状】来说∶因为“干主大始。”其即可以表示一个起始点(原点);又可表示二维平面的圆形;还可表示立体形状中的球形。

【颜色上讲】∶可以表示桔红色(大赤色)、桔黄色、金色。

【物态讲】∶可以表示化学性质稳定的金;玉、钻石、宝石、水晶等纯净结晶体之类。

【从数上讲】∶可表示为1(先天八卦序数)、6(后天八卦序数、洛书数)、4和9(河图数);在不同的表意系统中,其具体数意又大不一样……等等、等等。非常有规律性──虽然所处的层次不一样,但在同一层次中,其表意规律不变。

其它“八经卦”易象不多议了,有我的专着《周易卦象》和《易象延》中“八卦之象”论述。请参阅。

那么,我国祖先为何能创造出至今仍让全世界人类(包括科技界)都震惊的学问来呢?

不是说我们老祖宗时期的科技如何发达所至,是因为一种结绳记事的记事方法,使他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这类,这类,这类事物跟1有关系;那类,那类,那类事物于2有关系等等。很容易就建立起按层次,分门别类将事物分成2个、4个、5个、6个、8个、10个、12个┅┅类型。再经过长期的实践修正,确定八卦结构分布、“河图”及“洛书”结构分布、“干支”结构分布等场效应类型。然后再通过数理将其一一对应──建立起以数学、几何(平面、立体)模式描述一切事物的分布、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场(效应)构架模式。通过数理之间的简单运算,就能寻找到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抓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因为没有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其它矛盾在其连带下迎刃而解。故“抓主要矛盾”是易学中“易简”思想的最终和最高的体现。

用数理模式来描述一切事物,是当今计算机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方法。比起我们祖先通过易经八卦,“河图”,“洛书”、“干支”等数理模式来描述一切事物的数理方法,要晚数千年之久。大家都知道,我国民间留传的很多进行简单“四则运算”比当今计算机还要快的速算、手算、珠算等方法(一个九十九阶的双幻方,用珠算3天就完成了。而美国用大型机算机将一个107阶的双幻方完成,则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注】: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今世界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已较前快多了),其计算的基础理论,基本都来源于“河图”、“洛书”的数理模式;也来源于易学中“易简”的思想──将千变万化的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按层次,按其场的特点,分门别类的分成八个大类型。比较这八个大类型的场效应关系,就能很快的抓住事物的本质性规律。可是,我们当今的某些主流学科,却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分门别类的复杂化了。它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孤立(绝对)地看问题。因此,也就很难找到事物之间的总体性的共同和共通性规律性了。

 

传统中“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

世间是不存在所谓“纯”客观、“纯”物质的事物的。这里所以这么说,只是借这个“纯”字来强调观察问题及事物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客观、唯物;尽量减少或不带有主观臆想和唯心成份。只有这样做,才容易找到事物的真实、本质的规律。而易学就是一种表述一切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学问。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佛家的“悟空”、“遁入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道家的“无妄(望)无助,无中生有。”“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无欲”,或是儒家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乃至气功及各种修炼中所讲的“渺渺兮”、“恍恍兮”、“惚惚兮”、“似有似无”、“无中生有”、“混混沌沌”等状态,都是在告戒我们在观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之前,头脑思维时应处的一种状态——讲的是一种观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头脑处于这种状态就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之前,我们的大脑思维中无任何唯心成份的干忧。你自己的脑场稳定,当外界事物相对你在运动的时候,你就能感悟到它有(差异性)规律性所反映出的客观规律。这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形像)思维的强调。因为感性(形像)思维是一种客观思维方式,但这种感性(形像)思维不只是靠眼睛来识别,还要靠“悟性”来感“悟”。靠眼睛识别,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因为眼睛是感知可见光中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而且是事物表面反射过来的电磁波,事物内部的电磁或其它辐射则往往是无从感知的)。因为观察事物的层次、角度、位置等不一样,眼睛在感觉过程中会产生误差,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何况眼睛还是一种片面感官,它只能感知到电磁波广阔的长河中从红到紫范围内的事物。从片面感官得来的片面信息,经过大脑片面的处理,难免得出不片面的结论。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之前,先将我们曾具有的一切“旧”观念、“旧”概念、“旧”思想等放到一边。专心致志地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它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就承认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再经过反复的实践、修正、提高,得出切合实际的正确结论。然后,再将这结论与过去我们掌握的“旧”概念,“旧”规律,“旧”理论等进行比较,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可是,我们这种不耐稳定的人,往往会有强烈的个人欲望和期望参于观察分析事物;愿意也习惯带着原先我们掌握的知识、观念、模式等去观察分析事物;愿意及习惯运用固定“省事”的照搬模式来观察、分析、认识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科学家”在针对边缘科学问题时,常常会犯认识错误的原因。在古今中外使用易学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客观事物规律的大量实践中,所以判断指导失误,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有个人的感情、欲望及旧观念等因素参与所致。故而越熟习,越了解的事物,往往越容易失误。

易传中讲:“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要求我们要根据时空关系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的,先入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否则,一定会犯错误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能“知变”、“应变”、“适变”,才不会被无时不在发展变化的客观时空规律地变迁所拋弃。因此,我把这种时空对应规律叫做“对应统一规律”,而不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只是事物“对应”关系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其全部。

 

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思维方式

“形而上”在我国它是与世界上通常哲学中所讲的“形而上学”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我国近代哲学理论中,“形而上”被加上了一个“学”字,就变成了“形而上学”——以固定不变的方式来看待一切事物了。实际上,易学中所讲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是指我们应站在什么层次(立场、观点、位置等)来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则。我们大家都知道:所有超出具体形象、范畴等,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理论、公式、公理、法则等,全都是“形而上”的。

比如,力学公式:F=MA。它可以指导、判断任何具体的质量M,加速度A与力F之间的关系及其大小、比率等。可以说,此公式的内涵性很大——不拘泥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力、质量和加速度的状态。

所有“形而下”的具体事(器)物,都是受“形而上”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要求我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首先着重要解决的是掌握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世界观或思想方法论。在掌握了这种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靠其指导,我们去认识世界及创造各种具体技术、方法及物质等。

比如∶我们传统的中医学。自汉朝到民国之前,所能收集到的中医书籍就多达50万卷以上。如果我们是个“天才”,能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每天读完一卷(一卷还不一定有多少本呢),一直到我们死,一辈子也读不完!

那么,中医怎么才能学好呢?

看看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各时期的中医书,你就会发现:几乎每部书都在讲“阴阳”、“五行”、“四诊”、“八纲”。通过人身上存在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就把一个人给统一起来了。不管是男人、女人;老的、少的;汉人、各民族人;中国人、外国人等,都按这些由易理发展来的中医哲学原则(按模拟、旁通、归纳等)进行诊治。这比现代西方把人分成数万个课题的医学研究方式,找出其共同、统一性整体规律要容易的多。因此,要学好中医,首先你得先是个哲学家(因为哲学是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人体科学及医学又是涉足广泛领域的边缘科学)。在这些哲学原则不变的前题下,人、经络、药物,药性、穴位、制药、诊断、治疗等,都按这些原则模拟、分类、归纳。只要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题下,可以随意发挥——怎么用都可以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治。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首先不只是以学其具体针对性技术为目的,而是以学习其思想方法为根本目的。比如∶在用方药治疗的过程中,同一种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方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子也行,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也是中医中“经方派”与“时方派”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经方派”用的是整体免疫性治疗方法——应用性广泛。

“时方派”则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性较强。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而已。中医的其它门派多的是,但都不离“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这些基本哲学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由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律原则发展来的。

“天有阴阳,时有损益,人事有否泰。上古圣人作《易》,以同患中古。圣人忧患而《易》兴。羲之有《易》,总兴神农之‘本草’,黄帝之‘素问’。其欲出民忧患一而己。所以《易》之有辞,医之有方。为末流防淫之设。而医之有方,《易》之有辞,为古之仁民之政。是以医言损,《易》也言损。‘损’即损也。医言蛊,《易》也言蛊。蛊即‘蛊’也。医言感,《易》也言感。‘咸’即感也。医言伤,《易》也言伤。‘夷’即伤也。医言痞,《易》亦言否,‘否’即痞也。医言蒙,《易》亦言蒙。‘蒙’即蒙也。心肾交为‘既济’,心肾不交为‘末济’。阳伤阴过小(‘小过’),阴伤阳过大(‘大过’)。脉洪之似‘丰’也,脉浮之似‘涣’也,脉细之似‘兑’也,脉涩之似‘节’也。外解之似‘解’也,内补之似‘益’也。治本之似‘复’,治标之似‘夬’也。固精之似‘无妄’也,补中之似‘大畜’也。养安之似‘颐’,似‘需’、似‘渐’也。攻却之似‘师’、似‘剥’、似‘噬嗑’也。医心医身,医国医天下一而已矣。”这也就是“医易相通”原则之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除了为君王出谋划策之外,多都喜爱琴、棋、书、画。他们通过这些爱好来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

比如:“画”中的“写意画”。利用内含性很强的中国式毛笔(笔尖墨浓,笔肚墨淡,利用毛笔对墨汁的吸附性,可掌握其吸附量的多少)、纸(内含阴渗特点),再加上墨汁,简单的几笔就能很形象的反映一种意境(这比西式的水彩、水粉、油画等画法简单得多)。同一幅画,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可是,“画”还离不开靠形象和色彩给人以启迪的方式。

“书”则以“象形文字”的汉字为基础。它把具体事物的形象、特点,简化成了简单几笔就能反映事物形象、特点的汉族文字。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或发音不一样,其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同样的一个字可以表达几个甚至更多的意思。所以,我们中国人,一辈子,一般情况下,能掌握三四千个单字,除了搞文史,考古,诗辞歌赋、戏剧之类的职业,不管干什么工作,基本都够用了。我国很多的俗语、谚语、谒后语、成语、谜语、对联、诗辞歌赋等,用很少量的一些文字和词句,就能表达寓意很深刻的哲理。再加之,以传统的毛笔在渲纸上书写,利用楷、篆(大篆、小篆)、隶、草(章草、行草、狂草)、甲骨等笔法、技法的融汇运用,简单的几笔,字里行间那种气势、意境就都反映出来了。现今计算机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发现,汉字的录入及处理往往比其它的各种文字都简单、容易、准确,且速度也快。故而有可能在未来的不久,内涵性很大的中国汉字、汉语将成为新的“世界语”。

当下"棋”的时候,双方对垒。一方考虑了几十分钟,才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棋。结果险胜对方。在我们直观感觉上只见到了一个棋字儿在棋盘上一动(很简单)。可是在下决心走这一步棋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却要考虑几十乃至几百步以上棋的结局。可以说,这一步棋的内涵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很多大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都喜欢下棋的原因之一——锻炼自己多方面(内涵很大)的思维能力。

当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直观感觉了。也用不着瞪着眼睛去观察,而往往要闭上眼睛来欣赏了。音乐可以根据不同的音符、旋律、不同乐器的演奏等,达到启迪人们思索的目的。同样的一首乐曲,不同的人演奏,用不同的乐器或方式、在不同的环境场合下演奏,给人们的感受可以是大不相同的。同一首乐曲,又适合于很多场合下运用,给人们的感觉都是那么和谐。因此讲,音乐的内涵是相当大的——由一种抽象的思维去启发具体的联想,并对人类及社会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把复杂多变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只用几个音符的变化,就全表达出来了。这与我们用“阴阳”、“八卦”等“易简”表述方法对一切事物进行表述,是何其相似乃而。

由此看来,我国古人“形而上”的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掌握一种既简单明了又是高层次,大内涵的思维方式。中国有些古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谦虚谨慎”以及易学中的“劳谦,君子有终。”等都是这种内涵思想的写照。因此,我国古人的衣着多是宽大舒适的。这于西方的那些自我暴露性的三点式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书中常有“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我们人类自己辛勤地劳动,才能有所成就与改变。只有严格进行约束,我们的社会、自然、环境、身心等才能得以安定、平衡与和谐。那怎么可能不经过任何的努力与做为,就能达到治理目的的事情发生呢!前一句话实际说的是,我们要掌握一种各种行业都能共通实用的道理。即掌握一种世界观、方法论。非常主动、自愿客观地而不是唯心强行地去认识、适应、运用这些事物的规律性,就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后一句话说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祖祖辈辈不管整个社会如何地发展,都应该连续不断地进行某种信仰(世界观、方法论)及社会公德的教育。靠这种全社会自觉维护的舆论及信仰的力量,就能将社会治理完善,达到安定(《周易大传》中有“武夫不弑而治”之说。其道理就是通过运用易学“一阖一辟”的哲理动员全社会的自觉监督力量来治理社会)。

不管什么社会,什么主义,都要靠人去完成,去实施。人要完成这些奋斗目标,就要靠自己具有的才华和德性。人的才华、道德、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靠教育才能获得。所以中国古代传统特别注重对人的教育与培养。从小,一进学校的大门,学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名贤集》、《二十四孝》等书。也就是说我们一入学,首先要接受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且了解受教育的意义、责任;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了解自己民族的辉煌历史、传统;要尊老爱幼、精忠报国(“礼、义、廉、耻”、“忠、孝、节、义”;“齐家治国平天下”)、顾全大局;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等——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因为精神的东西是“形而上”的。

人类对自然社会、事物的影响,是靠人的言行来完成的;而人的言行,是靠头脑的指挥来实现的;而头脑是靠其世界观、方法论来推演的。所以头脑中的思想方法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要求是最重要的。这些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思想等,全都是精神的──“形而上”的。所以说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人总要有那么点精神(支柱)才行。

有科学,人类才能有文明。人类只要自觉的运用科学思想,改造事物成功──按事物客观规律实践成功,人们就会说你具有道德与文明。就而今现实社会中,从某些意义上讲,仍然还是有精神文明(理论指导),才能有物质文明(实践)。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不能分割开的。大家都知道事物(形而下之器)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如果追求物质的满足,那将是永远不能得以满足的。故而,其能决定社会是否会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也永远不会平衡。既而,社会永远不得安宁。如果是追求精神上的充实,就一句话:“人穷志不穷!”他就会,宁愿自己饿死、冻死,他也不会去偷、去抢、去杀人。不但如此,还可以激励自己靠艰苦奋斗的实际劳动去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而不会靠一种侥幸的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这句话可以鼓励全社会去实干。“严于律已”、“身教胜于言教”。易学大家邵雍所着《黄极经世观物内篇》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其行;天下将乱,人必尚其言。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其诡谲之风行焉……言之于口,不如行之于身。”正如我们的前辈,复合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张协和先生所说:“荡除虚夸浮华之恶习,弘扬求真务实之正气。全国青少年应警惕这一点!代代相传。”这都是易学与传统文化“重行”思想的经验总结。

张协和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亲身参加各项科研活动的经验,他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和世界高科技文化的广阔前景。本着科学随文化而进步的信念,对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对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材提出了殷切希望。1994年他预言:“第三次人类文化大繁荣将主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高科技文化两者精华的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将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并成为人类进步的榜样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将成为第三次人类文化大繁荣的旗帜。”愿他的遗愿能早日成为现实。

易学解析

──易学象数理论是解释卦、彖、象、爻辞的依据

张延生

 

多年来,人们往往对易学“象数理论”在易学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有所忽视。本文试图用问答形式,回答《周易》中的13个小论点的象数理论根据,借以启发、认识、说明“象数理论”是解开《周易》中各卦、彖、象、爻辞的金钥匙。本人水平有限,在每题的问答中间虽然力图从象数的多方面去寻找答案,但难免有所牵强,只为一兑之言。不全面之处,望重斧以补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寻求
《易传》思维体系的架构
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思维方式
易象预测学指南(上下)
周易学给我们人生的六点思考。
周易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