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雪山来客:《伤寒论》的三阳经病与三阴经病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一个基本理论,它首先是出于古人对宇宙天地日月运转变化的认识。古人仰观天,俯观地,中察人事。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小宇宙与天地日月这个大宇宙密切相应。

当地球绕太阳自转的时候,地球上就出现了白天与黑夜的次第性交替。

古人就把白天太阳升起的情况称作是“阳”,而把夜间太阳落下的情况称作是“阴”。

在白天(阳)与夜间(阴)的交替过程中,有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说太阳一下子就会升到了中午十二点天顶,又一下子降落到午夜十二点地下的极端状态。为了相对较为准确地描述白天与夜晚阴阳交替变化的过程,就将白天分成了三个阳,又将夜间也分成三个阴。于是太阳对应于地球的关系,就变成了“三阳”与“三阴”的关系。

对应于太阳与地球的三阴三阳变化关系,于是人体也就出现了“三阳”与“三阴”的六个结构层面。归纳起来就是:

【三阳经】:太阳→三份阳;阳明→两份阳;少阳→一份阳;

【三阴经】:太阴→三份阴;少阴→两份阴;厥阴→一份阴。


《医宗金鉴·卷一·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荣固卫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

这意思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构成人体抵御风寒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它总括六经、统摄荣卫。凡外邪(尤其是风寒)入侵,必先占领太阳经,抢滩人体体表腠理毛窍,也就是在荣卫之间。

这时候就会出现太阳经荣卫失调的一系列证状。

《伤寒论》将太阳经证状又进一步仔细地进行分析辩证,又细分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葛根汤证等等。

①太阳病表实证——麻黄汤证的八个典型证状:《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②太阳病表虚证——桂枝汤证:《伤寒论》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表实证——以“项背强几几”突出证状的——葛根汤证:《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④太阳病表虚证——也以“项背强几几”为突出证状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上面:
①麻黄汤证伤寒表实证,与②桂枝汤证伤寒表虚证相对偶,构成一组太阳证以头痛证状为主的方子。(弦外之音是说风寒侵袭的重点在头部。)

③葛根汤证“无汗”表实证,与④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表虚证对偶,构成一组以“项背强几几”为主突出证状的方子。(风寒侵袭的重点在项背。)

下面参考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话,就会觉得很有意思:
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是《伤寒论》的特色之一,就表证来说,有偏于风寒的中风、伤寒,有偏于风热的温病、风温,那是对偶统一。

就风寒表证来说,有汗的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证;无汗的麻黄汤证、太阳伤寒证,也是对偶统一。都是表证,一个偏于风阳邪气,一个偏于阴寒邪气,是对偶统一的。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对偶统一的方子。

同样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也是对偶统一的方子。一个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另一个治疗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参《伤寒论》原文: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合参上面的三条:

①由第5条可知,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在太阳,尚未有里热,不可给阳明经药(葛根性凉,入阳明经,为阳明专药),并不是辛凉就能清热,若抑制寒邪发散,且其性凉,引寒邪入里,反生变证。

②第22、23条就是回答太阳病传经后,进入了太阳阳明合病的症状,若出现了腹泻,就属于合病之一,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就用葛根汤。若出现了呕吐,就属于合病之二,太阳阳明犯胃上逆证,用葛根加半夏汤。
仲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传与不传,视正气(正气不等同于阳气)的强弱,并不是什么误治不误治的问题。

众所周知,太阳主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主里, 仲景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寒伤太阳,由表传里,或传半表半里,是不争的传变路线。
【伤寒的阳病入阴与阴病出阳】

伤寒一般起于太阳证,对治错误或者不及时,就会传里,有传少阳的,变成少阳证(小柴胡证)。

也有一下子就传里,由太阳经,直接传变到少阴证,变成了里证。因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表里,故传变最易(这是《伤寒贯珠集》的观点),临床也是经常看到的。

郝万山说:“我们讲,一脏一腑,它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比如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渡少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那么少阴阳气回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引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少阴可以外出太阳。什么情况下少阴病可以外出太阳呢?就是当寒邪胜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寒邪胜的少阴病,少阴阳气逐渐逐渐恢复以后,然后呢驱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引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一旦变成了里证,就麻烦多多,由于现在伤寒患者很少有能用《伤寒论》经方正确对治的,如果采用了西医吊水、消炎、退烧等等手段,由于抗生素本身属于阴寒药,就会将表寒引入深处,而变成了里证。所以,现在由于西医的介入,就将伤寒这锅水彻底地弄浑了,好浑水摸鱼嘛。此时再想将寒气弄出来就困难多多,但也不是不能达到的。

少阴证的方子,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如果应用得法,药力,加上患者的正气逐渐增上,再加上节气赶上冬至后大自然的阳气上升,三方面力量结合的合力,就会将里证(少阴证)的寒气逐步地向外赶出来,比较多的的情况,是寒气被赶到了少阳经,这时患者就会出现少阳证,寒热往来,偏头痛,头痛欲裂,两胁下痛,目眩等等少阳证的症状。随着寒气被一浪一浪地赶出来,少阳证会反复出现。

这个过程,就是阴病出阳的过程。

此时患者往往不知何故,以为出了什么坏情况。其实是伤寒好转的一个过程呢!

当然,如果患者的体质好,药力足,少阴证的寒气,也可以直接从太阳经祛除。

由于现在少阴证比比皆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时下火神派大行其道。其实,多数的火神门并不知道由阳入阴、从阴出阳的道理,只知道一味地大剂量使用附子干姜等。其实使用得法,像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逆汤合剂,做成散剂,每次使用1-2克,就会有极好的效果,且无伤阴之虞。
实际上《郝万山讲伤寒论》对太阳病的论述已经相当的完整和深刻了,不妨大家再来复习一遍相关的段落(LZ引用时删去了其中部分重复的语句,而完整的保留其核心内容),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文字,就可以充分理解了为什么外感风寒发烧使用《伤寒论》的经方进行对治,是唯一理智的选择;而时下西医采用滥用抗生素,及时方派采用寒凉攻下方剂的统统是彻头彻尾的、不着边际的谬误!下面就是郝万山先生讲课录音的原话:

%%%%%%


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所以我们这里要复习一下有关太阳的生理,我们:

①从经络,②从脏腑、③从阳气这三个角度来回忆足太阳这个系统的生理。

    ①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看,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它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它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这是它的循行特点。

    那么第二个要点我们要掌握的是,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这是在循行特点上我们要把握的第二个特点。那么和督脉通,督脉是阳经的总督,它主管一身阳经的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所以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它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另外,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小结】这是经脉循行特点上,从头到脚,行于头、项、后背,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所以它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②、膀胱腑,它是司气化的,它位于下焦,和肾相连,它有气化的功能,那么它的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化生阳气,它怎么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那么这个阳气就叫做“太阳之气”,那么这种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通过三焦,通过这两个通道,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它有化生阳气的作用,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通过三焦,通过膀胱经向体表输布,因此《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样的话……什么意思呢?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关……因为太阳的阳气在输布的过程中,因为三焦(是)这个水、火、气机的通道,这是太阳膀胱腑气化机能的第一点----化生阳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膀胱,它绝不是解剖学上所说的那个只有贮藏尿液(功能)的那个器官,而应该是指的整个泌尿系统的一组功能,所以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而不是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

③从太阳的阳气:
    太阳的阳气是三阳……其阳气巨大,阳气的量充足,是三份。
    太阳的阳气是化生于下焦的……阳气还需要补充于中焦,阳气输布到体表以后,在体表不断消耗……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

太阳的阳气还要宣发于上焦……还必须要借助肺气的宣发,因为肺是主皮毛的,肺是主宣发的,所以把津液输布到体表,也把阳气输布到体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所以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来协同完成的。

    至于一些老年人,肾阳虚衰,一旦得了感冒,可能就会寒邪飞渡少阴,起病就表现了一派手脚发凉,精神不振,这就是“但欲寐”这样一个证候。


(反过来说)那么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也就容易影响和太阳主表有关的这些脏器的这些脏器的功能失调。你看,表阳被寒邪所伤,很可能出现(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也很可能影响中焦气机的升降失调。

    一旦感冒了,首先我们许多人食欲不振,吃得少了,不象过去那么有食欲,还有的人出现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还有的人再现脾气下陷的(症状),就是拉上几泡稀,也有的人呢,一得感冒好几天不大便,那都是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影响了脾胃之气升降功能的失调。

    所以我们还是重复那句话,太阳主表的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当太阳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也可以影响和太阳主表的功能相关的脏器而出现功能的失调,所以太阳病篇合并证、并发证、变证最多,这也是和它的生理有关。

那么为什么说太阳主表呢?换句话来说,太阳的阳气输布到体表它有什么功能?它的功能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温养肌表,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有正常的体温,是靠太阳的阳气来提供能量的,所以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温煦失司,我们就出现了怕冷,一怕冷我们就知道阳气被寒邪所伤了,这就是给我们人的一个信号,你感受了寒邪发病了,温养体表是它的功能的第一点。

第二点、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天气热的时候,或者我们运动了,或者吃了热的饭的时候,体内代谢旺盛,产热增多,我们的汗孔就打开,以出汗的方式来散一些热。天气冷的时候,为了减少身体的散热,汗孔就关上,这是谁所主管的呢,是太阳的阳气所主管的,通过汗孔开阖调节体温。所以太阳的阳气一旦受邪,这种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要么就象太阳伤寒证那样,汗孔关着不能开,无汗,要么就像太阳中风证那样,汗孔开着不能合,出现了汗出,汗出不断,这是管理汗孔开阖(的功能)失调的表现。

第三点、太阳阳气在体表的功能的第三点是防御外邪。

    那么归纳起来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肥腠理”就是温养肌表,“司开阖”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卫外而为固”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们说太阳为什么主表啊,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体表的防御功能,保持体表正常体温功能,保持我们正常的人一个恒温的功能,就都是太阳阳气所主管的,所以说太阳主表,那么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的阳气,当然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太阳病”了。

%%%%%%%%

在引用了郝万山先生的话之后,LZ将就幼儿太阳病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分几次进一步进行讨论。

中国有两亿幼儿,而这些幼儿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受着西医和伪中医的残害,中国之大,居然安放不下一个安全的摇篮!“少年强则国强”,是故,深入地分析讨论幼儿伤寒病的特点与使用《伤寒论》经方进行对治,就具有了特殊地意义。

我们不妨把使用《伤寒论》经方对治外感发烧称为伤寒“正治”;

而对应于经方正治的是西医的滥用抗生素,以及时方寒凉攻下派的伤寒“邪治”、“误治”,或者是“伪治”。
小儿伤寒病的特点:

①小儿体质属于纯阴纯阳,病势来得快,急,凶猛,而真正的治愈了,去得也快,也很彻底。

②小儿真气未充,故比较成人特别容易外感发烧。其中医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两千年之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就指出: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这是我们炎黄祖宗对于人体生老壮病死过程,所包含的生理机制的深刻剖析。

为何幼儿出生之后,在7-8岁之前,特别容易外感发烧呢?

就是与这个“肾气”有着密切的的关系!

郝万山先生所提到的“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它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另外,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其中“肾中的阳气”,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肾气”,和《难经》所说的“肾间动气”!

而《黄帝内经》明确的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也就是说,女孩子到了七岁,男孩子八岁之后,乳牙脱落,更换了恒齿之后,肾气才开始旺盛。

我们通过了郝万山先生的论述,已经知道了,

①太阳经的经气主表,起着“防御外邪”的作用;

②郝万山先生提到“肾中的阳气”(就是“肾气”、“肾间动气”)的发展规律是: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也就是说,女孩子到了七岁,男孩子八岁之后,乳牙脱落,更换了恒齿之后,肾气才开始旺盛。

反之,就可以知道,幼儿在7-8岁之前,容易外感发烧的根本原因,其内因就是因为孩子的肾气未盛!

而绝对不是像西医和时方派所强调外因,什么“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等等等等!

经方派的特色,就在于强调调整人体的内环境,像调动、顾护“正气”、“阳气”、“津液”等等。

而西医与时方派的特点,就在于强调外因,是以彻底地摧毁人体正气为代价的!

那么是在护持孩子肾气的前提下,彻底地祛除风寒外邪,还是以摧毁孩子的肾气为代价,进行伤寒的“伪治”、“邪治”、“误治”,就成了《伤寒论》经方派与西医及时方派的根本性的分歧所在!

而且,如果通过小儿外感发烧的契机,调动激发,并充分地将肾气充实到人体的皮肤表面(皮肤腠理),对于幼儿健康地成长发育,甚至于获得终身的健康,将具有特殊意义!

【未完待续。下文将揭示通过经方激发幼儿阳气的原理】
中医的特色,和有特色的中医!

下面这些,作为西医,永远不会知道,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

而做为一个纯粹的中医,这些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说的!

继续说足太阳膀胱经!这里面体现了中医的特色性思维:

一、一个脏器担负着多项功能:

1、【太阳膀胱腑气化功能表现的第一点,就是化生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的功能】

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主管一身的表阳:足太阳膀胱经和是督脉相通的,督脉是阳经的总督,它主管一身阳经的阳气,调节全身阳经的阳气,所以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相通,它就可以借助督脉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这是为什么它可以主表的一个生理基础。

从经脉循行特点上,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行于头、项、后背,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它和肾相连,肾内藏元阴元阳,它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的根本,它可以借助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而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是化生于太阳膀胱腑。

反过来说就是,太阳膀胱府通过太阳膀胱经来主管一身的表阳。

太者,大也,所以后世把太阳也叫做大阳也叫做巨阳其阳气巨大,阳气的量充足,是三份。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论注》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太阳膀胱经,是动用了全身最大量的阳气来主管全身的皮肤腠理毛窍!

而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太阳阳气)的功能归纳起来是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还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我们刚才说过的,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

①、肥腠理

就是温养肌表,我们知道,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是三份阳气,是三条阳经中阳气最足的一个。同时也是体表最外层的阳经。人体把这么足量的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疏布到体表,就是为了抵御阴寒的外邪。阴寒外邪是寒性的,那就必须调动足量的热性的阳气才能抵御。

②、司开阖

就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当外界气温升高了,就适当地开大汗孔蒸发水气而降低体温。反之,当外界气温降低了,就适当地关闭汗孔,减少体内水气的蒸发,就保持住了体温,从而实现人体恒温的功能。

③、卫外而为固

就是防御外邪。因此我们说太阳为什么主表啊,是因为太阳的阳气输布于体表,体表的防御功能,保持体表正常体温功能,保持我们正常的人一个恒温的功能,就都是太阳阳气所主管的,所以说太阳主表,那么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了太阳的阳气,当然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太阳病了。


2、【太阳膀胱腑气化功能表现的第二点:是参与水液代谢】

那么在参与水液代谢上,它也有两个表现:

①一个是排除废水,这个功能大家都非常容易理解,人体多余的水液,通过膀胱的气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有排除废水的功能。

②但是还有个功能不被人们所重视,就是化生津液,通过气化,化生津液,并且使津液输布上承。所以当太阳膀胱受邪,膀胱气化不利的时候,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化生津液的功能,输布津液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了上面津液缺乏的口渴、消渴、渴欲饮水、烦渴,这是膀胱腑在水液代谢方面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这就是我们以后要提到的,太阳膀胱腑证气化不利的五苓散证。


二、某一项功能的实现,需要多个脏器经络系统协同完成:

【太阳膀胱府向体表输送阳气,还和三焦通道有关】

膀胱腑,它是司气化的,它位于下焦,和肾相连,它有气化的功能,那么它的气化功能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化生阳气,它怎么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产生阳气,那么这个阳气就叫做太阳之气,那么这种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通过三焦,通过这两个通道,向体表输布,有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它有化生阳气的作用,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通过三焦,通过膀胱经向体表输布,因此《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第四十七)才有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样的话,这个话我们讲义上也引用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什么意思呢?

腠理毫毛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和三焦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膀胱主表和三焦有关,所以当我们讲到少阳病的时候,少阳病涉及到胆,涉及到胆经,涉及到三焦,少阳病三焦气机不畅可以导致太阳表气不和,为什么?因为太阳的阳气在输布的过程中,因为三焦(是)这个水、火、气机的通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膀胱,它绝不是解剖学上所说的那个只有贮藏尿液(功能)的那个器官,而应该是指的整个泌尿系统的一组功能,所以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而不是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

再重复一遍就是:

①、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是以功能为边界,实际上中医的脏腑概念是一个系统性概念。

②、而不是(西医)以解剖学的结构为边界的。在西医的观念里面,膀胱仅仅是被看做一个贮存尿液的容器而已。

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一个关键性的分水岭!

从无数临床实践的案例不难发现,中医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同时是深奥的,似乎也是非常难以捉摸的。

而西医的概念则是显而易见的、肤浅的、荒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讲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六集
太阳病篇基本概念
《伤寒论》“太阳病”之诠释
《伤寒论》学习笔记9
【精讲伤寒】郝万山教授:太阳病的若干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