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失眠小记

 

从小接受的就是所谓的向上教育,故孕育了一颗强烈的进取之心,但是,一路走来却总迷失方向,为人至此,岂不惑乎?

二十多岁的时候,看不清前景,跌跌撞撞,人谓之没头的苍蝇。四十岁多了,心已沉稳,似乎明白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仍然没有抓住人生的杠杆,心绪仍时时为外界牵绊,吾评判自己说“无为”。

除了工作,不知道还应该做点什么。

一直以为自己很困惑,然有一天,环顾四周,发现很多人也都在问。无论二三十岁,还是四五十岁,找不着方向的人还真不少。

找不着恰当的答案,有意无意中,注意力自然就投向了世俗。因为总要抓住点什么,于是,干点什么赚点钱也就成了最终的思考,就像那根救命的稻草。亦有点类似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恋爱不是从情感深处生发出来的一种爱的需要,而是眼前能够让人抓得住的“现实”。

说到赚钱,我辈之思与那些无忧无虑只为消遣的人还不完全一样。对于一个已经接受过生活和艺术启蒙的人,很多时候,赚钱的想法多半还是生活窘境的一种催生物。年轻的时候,需要买这买那,钱不够花;没想到人到中年花钱的地方更多。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和那些刚毕业还不怎么会花钱、也没有什么理财经验的比,我依然是月光一族。想法挣钱是一个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自然的问题。

象海边的那个渔夫,有时我也自慰:有钱之后干什么,不就是为了晒太阳吗,而此刻我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为何还要拼命地去赚钱?!

幸亏我没有那么好的工作,也没有那些令人艳羡的薪水,否则,我可能真的要变成一个懒蛋了,甚至忘却思考。

其实,单位效益一直不太好。除了退休之前评上高职的有数的那几个人,能挣到四千,绝大多数人也就两到三千块钱。两三千是什么概念?前天去食堂吃饭,和包档口的一个同事聊,他说都是家人自己做,因为雇一个厨师至少要35004000的。学校食堂的厨师月工资都在4000左右,而教书几近二十年有很多人还在两千八九晃悠(还得包括伙食费在内),你说这是什么概念。年前曾涨工资,我一下子就涨了近四百块,可是涨毕仍没达到上税的底线,四十多了还没纳税,为此我很是遗憾了一番。当然,很多人也都在纳闷,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工资不如饭店服务员,更别说与时下的农民工比了。社会工作虽无贵贱之分,但人为的评价却总停留在有形的东西上,久之,甭管谁都会心理失衡。吾言我们都是校工——在学校这座工厂里做工的人。但我不明白,同是做工,怎么说我们都应该算高级技工啊!但高级工怎么就不如低级工呢?“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时代已经远去,副教授怎么还不如搓澡的,也不如六级木匠?

然而,这只是私下里的调侃,可不敢让领导听见,否则,可能又要自取其辱了。你可以评主席评总理,但最好别牵扯单位,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只会说“不愿干走人”一类的话。文一些的会说:“天高任鸟飞!”;臭一点则说:“清华大学给钱多,有能耐你去啊!”

最佩服的就是某些人总把大伙的单位当成自己的家,当成自己的庄院。

一来二去的,就会产生那样一种感觉,思考让你挂单,就如行脚的和尚,即便在佛祖面前你也需看住持的脸色。

有了后顾之忧,我不相信你还能不惑。

扯远了,还是回来说赚钱吧。

其实,机会还是很多的。当今社会,大家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只要你肯弯腰,只要你搭辛苦,赚不来大钱,小钱还是有的。可是,没有几个人敢孤注一掷,没有几个人愿意从头开始。手中的鸡肋毕竟也是一种“现实”,在你没找到下一块属于你的肉之前,再不好的工作也是谁都不愿丢弃的奶酪。梦想是什么?梦想多数都是用来破灭的肥皂泡,再美丽也不一定会变为“现实”。正因如此,思考总是会显得沉重,选择多数也会伴随痛苦,因为你要比较要权衡,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一头大。

当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一手握着鸡肋,一手向外划拉。单位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但不受谴责,有时还会被冠以双师型人才供大家瞻仰学习。不过,校方强调到校外还教书是不被允许的,于是年年暑假个个寒假前都要在承诺书上签字:不办班、不代课、不收费、不参与。

不教书,但是也能把自己的专业与赚钱联系起来是最好的,用自己最熟悉的工具赚取最便当的收入,是一种上佳的选择。然文史毕竟不同于理工和艺术,这东西要是和赚钱联系起来,还真是有点难度。不过,想想也并非无稽之谈。于是,有人就建议:写东西啊,现在网上有很多写手,没念几年书,但都赚了大钱。你不是学中文的吗,你不是学过历史吗,你就从宋朝写起,然后再穿越到现在,现在大伙老愿意看了。他们要看,要下载就得给你钱!

听罢,我心里顿时觉得热呼呼的,甚至于跃跃欲试。

可是,接下来写什么却成了我面临的首要问题,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来终于有了一点意向,可是如何展开好像也是一个问题。以前,书虽然也读了一些,但是,习惯于考据和论证,突然间感受到象作家那样码文字,自己其实仍然是个外行。

此前,我曾向别人纠正:我不是搞文学的,我是研究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是两码事!

吾之言虽是当时回绝别人作文的一种借口,但想一想也是事实。

说真的,研究文学与实际的文学创作之间确实也存在着一条说深不深说浅不浅的沟。搞文学创作有时无需知道那么多,记得大学读书时,有写作老师就感慨那些从事创作的人,说他们偶尔翻翻杂志就能写出几十行诗歌或者几十万言的故事,而经常阅读那些故事甚至懂点理论的人,却往往不屑创作,即便是写也都是眼高手低。

这是常情,亦是事实。王国维的“人间词”明显就没有“人间词话”写得好。不过,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也未尝不可以转化,譬如钱钟书及其《围城》,不也是很好的例证吗?

不过,钱钟书毕竟不是一个凡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也不会成为普通研究者向创作转化的一种范式。

我有点晕。

有几个晚上,我甚至为此失眠。

曾想了很多。直至昨夜,我似乎才从恍惑朦胧中终于看清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说什么、怎么写才能赚到钱。

说什么能赚钱呢?说瞎话。怎么写能赚钱呢?编故事。

看看杜甫,那么用功,后半生依然潦倒不堪;再看看李白,诗写得那么好,无非就是换点酒喝。到了现代社会,鲁迅也能写,但我不相信那几百篇杂文的稿费能支付起一家老少的生活费用。恰恰有资料证明鲁迅是靠任教来谋生的,甚至偶尔也办点课外班,刘和珍就是他的学生。

写真情,说实话,不能说赚不到钱,但都赚不了几个钱的,李白、杜甫、鲁迅等都是前车之辙。

摆事实、讲道理,那是做论文。写得辛苦,而且,写完你得花钱请人读、请人看,我们就经常这样做,俗称买版面。

至于考问真理,在大家的观念中,那根本就不能跟钱发生关系。真理往往都是不要钱的。老子出函谷关,不就是应喜之请写了五千言白送给他了吗?还有,在大雷音寺,唐僧师徒被索要人事,大家不也为此愤愤不平吗?想一想,如果真理可以挖掘、加工,可以卖钱,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等,那可真是发大发了,有老鼻子钱了。

想通过写作赚钱,就得需要瞎编乱造。让历史错位,让人际乱伦,让心理变态,越不合常理人们才越发觉得刺激,觉得吸引;越不正经,越是一派胡言,越看越不着调,越看越不着边际,才能让人感觉到趣味。否则,写作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你也不会因此糊弄到钱。

 

可是,这又跟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呢?!

模模糊糊中,一个声音悄然道:“你想的太多了,你赚不到钱。”

 

忽然忆起同事志汉兄念叼过的一句老话:晚上想起千条路,早起还是卖豆腐。

呜呼,悲哉!

 

世宇于2013年4月9日午后记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钱钟书、季羡林等人文学创作研究上成就并不高
闲聊《围城》
QQ浏览器
浅论钱钟书文学创作与《周易》研究之关系
钱钟书不提鲁迅 有人发现,钱...
​太宰治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