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桃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核桃扁叶甲

      又叫核桃叶甲、金花虫。是核桃的重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幼虫取食 叶片,食成网状或缺刻,甚至将全部叶吃光,仅留主脉,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树势及产量,有的甚至全株枯死。该虫寄主较多,除为害核桃外,主要还在柳树(麻杆柳)上寄生。

      成虫:体长5~8 mm,宽约3.5 mm。体长形,背面扁平。体色有青蓝、紫黑、黑蓝等色,有光泽。头、鞘翅蓝黑色,前胸背板棕黄色,触角、足均为黑色。头小、深嵌入胸部;头顶平,额中央低凹。触角细长、丝状、11节,鞘翅刻点粗密,纵列成沟,并具纵棱纹各3条。各足跗节为假4节型,实际5节,其第4节极小,隐藏于第3节的两叶中。(细部特征需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卵:短柱形,初产时黄绿色,顶端略细。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9 mm,初龄黑色,老熟后淡灰色。头部暗褐,前胸盾发达,淡红色,各体节具褐色斑点与毛瘤,胸足3对暗褐,腹末有伪足状突起。

  蛹:体长约7 mm,黑色,胸部具灰白色纹,第2、3腹节两侧为黄白色,背面中央灰褐色。腹末附有幼虫脱的皮。

       核桃扁叶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地面覆盖物中或树干基部皮缝内越冬。根据观察,在保康县越冬成虫3月底4月初开始活动,现在已进入产卵期,卵产于叶背,单个雌成虫产卵量可达百粒以上(现场观测数)。该虫直接新植的幼苗的萌芽,危害极大,影响接穗圃内接穗的质量,严重的可能造成死苗。预计今年播种的核桃种子,出苗期将与一代发生高峰期吻合,在4月下旬—6月上、中旬出现危害高峰期。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冬季人工刮树干基部老皮,消灭越冬成虫,或在次年上树为害期捕捉成虫。小型苗圃可早晚巡查,人工捉杀。

    2、化学防治   幼虫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或用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剂6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8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成虫和幼虫。有条件的地方要对临近苗圃周围的柳树进行药剂喷雾杀虫,降低虫源基数,减轻危害。

 

                                      核桃举肢蛾

    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举肢蛾科。又名“核桃黑”。

    为害状    以幼虫蛀入核桃果内(总苞)以后,随着幼虫的生长,纵横穿食为害,被害的果皮发黑,并开始凹陷,核桃仁(子叶)发育不良,表现干缩而黑,故称为“核桃黑”。有的幼虫早期侵入硬壳内蛀食为害,使核桃仁枯干。有的蛀食国柄间的维管束,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8毫米,翅展12-14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复眼红色;触角丝状,淡褐色;下唇须发达,银白色,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翅狭长,缘毛很长;前翅端部3/1处有1半月形白斑,基部3/1处还有1椭圆形小白斑(有时不显)。腹部背面有黑白相间的鳞毛,腹面银白色。足白色,后足很长,胫节和跗节具有环状黑色毛刺,静止时胫、跗节向侧后方上举,并不时摆动,故名“举肢蛾”。

     卵    椭圆形,长0.3-0.4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黄色或淡红色,近孵化时呈红褐色。

     幼虫   初孵时体长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成熟幼虫体长7.5-9毫米,头部暗褐色眮部淡黄白色,背面捎带粉红色,被有稀疏白刚毛。腹足趾沟间序环,譬足趾沟为单序横带。

     蛹    体长4-7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茧为椭圆形,长8-10毫米,褐色,常粘附草屑及细土粒。

  

     生活史及习性   核桃举肢蛾在西南核桃产区1年发生2代,在山西、河北年发生1代,河南2代,均以成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的土壤中、石块下及树干基部粗皮裂缝内结茧越冬。在河北省,越冬幼虫在6月至7月下旬化蛹,盛期在6月上旬,蛹期7天左右。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6月中旬开始为害,有的年份发生早些,6月上旬即开始为害,老熟幼虫7月中旬开始脱果,盛期在8月上旬,9月末还有个别幼虫脱果。在四川绵阳,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7-10天;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于4月下旬果径6-8毫米时,5月中、下旬为盛期,6月上、中旬为末期;5月上、中旬出现幼虫为害。6月出现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开始出现第二代幼虫为害。

      成虫略有趋光性,多在树冠下部叶部背活动和交配,产卵多在下午6-8时,卵大部分产在两果相接的缝隙内,其次是产在梗洼或叶柄上。一般每1果上产1-4粒,后期数量较多,每1果上可产7-8粒。每1雌雄可产卵35-40粒。成虫寿命约1星期。卵期4-6天。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1-3小时,然后蛀入果实内,纵横食害,形成驻道,粪便排于其中。驻孔外流出透明或琥珀色水珠,此时果实外表无明显被害状,后则青果皮皱缩变黑腐烂,引起大量落果。1个国内有幼虫5-7头,最多30余头,在果内为害30-45天成熟,咬破果皮脱果入土结茧化蛹。第二代幼虫发生期间,正值果实发育期,内果皮已经硬化,幼虫只能蛀食中果皮,果面变黑凹陷皱缩。至核桃采收时有80%左右的幼虫脱果结茧越冬,少数幼虫直至采收被带入晒场。

    发生条件   核桃举肢蛾的发生与土壤湿度有密切关系。

    1 凡是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处发生必重;

    2 一般窝凤阴湿处和深山区发生重,避风向阳干燥处和浅山区发生轻;

    3 阴坡地比阳坡地、沟里比沟外发生重;

    4 荒坡地比经常耕作地发生较重;

    5 成虫羽化期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生重,干旱年份较轻。

    防治方法

      1、深翻树盘  晚秋季或早春深翻树冠下的土壤,破坏冬虫茧,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或使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

      2、树冠喷药  掌握成虫产卵盛期及幼虫初孵期,每隔10-15天选喷1次50%杀螟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共喷3次,将幼虫消灭在蛀果之前,效果很好。

      3、地面喷药  成虫羽化前或个别成虫开始羽化时,在树干周围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每亩用药0.5公斤,或撒施4%敌马粉剂,每株0.4-0.75公斤,以毒杀出土成虫。在幼虫脱果期树冠下施用辛硫磷乳油或敌马粉剂,毒杀幼虫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4、摘除被害果   受害轻的树,在幼虫脱果前及时摘除变黑的被害果,可减少下一代的虫口密度。

 

                                         核桃横沟象

     核桃横沟象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核桃黄斑象甲,核桃根象甲。

    为害状  以幼虫在核桃根际皮层为害,根皮被环剥,削弱树势,重者整株死亡。常与方向木蠹蛾混合发生。

    形态特征

    成虫  全体黑,体长12-15毫米,体宽5-6毫米。头管长为体长的1/3,触角着生在头管前端,膝状。胸背密布不规则的点刻。翅鞘点刻排列整齐,翅鞘的一半处上生3-4丛棕褐色绒毛,近末端处着生6-7丛棕褐色绒毛,翅鞘点末端具弧形凹陷。两足中间有明显的桔红色绒毛,跗节顶端着生尖锐刺沟1对。

    卵   椭圆形,长1.6-2毫米,宽1-1.3毫米,初产黄白色,逐渐变为黄色至黄褐色。

    幼虫   体长14-18毫米。体形弯曲肥胖,多皱褐,黄白色,头部棕褐色,口器黑褐色。

    蛹   黄白色,长约14-17毫米,末端有两根黑褐色刚毛。

    生活史及习性   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根皮处过冬。老熟幼虫自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为盛期,可延续到8月上旬。成虫自6月开始羽化,8月中旬结束,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寿命可达12个月,当年羽化成虫8月上旬开始产卵,8月中旬达10月上旬开始越冬,停止产卵。翌年5月中旬又开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直到8月上旬产卵结束,逐渐死亡。
    幼虫生活期约为23个月。

    成虫除取食叶片外,还取食根部皮层,爬行快,飞翔力差。有假死性和弱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停留13天左右,先咬破皮层,停2-3天才爬出羽化孔。补充营养期,平均35天,才开始交尾产卵,并多在傍。卵多产根际的裂缝和嫩根皮中,一处多产1粒卵,个别2粒。产卵前先用头管咬1个洞,掉转身体,才将卵产在洞内或洞口,再转身用头管将卵送入洞内深处,最后用木屑、粒覆盖洞口。每雌最多产卵111粒,平均60粒。

    幼虫多集中在表土下5-20厘米深根际皮层为害,个别沿主根向下深达45厘米,部分在表土的上层为害,多被寄生蝇寄生。被害虫道不规则,相互交错,虫道内充满黑色粪粒和木屑。

    发生条件  据调查,受害率大小与木质、土层、树龄及生长强弱等因子有一定关系。一般在上梁顶,山坡上部,土层瘠薄,树木生长衰弱情况下,受害率低,株虫口数也小。相反在坡底,沟凹和平地,土层深厚,树体生长旺盛情况下受害株率高,株虫口数大。一般中龄树受害重,幼树和老龄树受害轻。

    防治方法

     1、挖土晾墒。在春季把树干基部土壤挖开晾墒,降低根部湿度,造成不利环境条件,使其幼虫死亡。

     2、阻止成虫产卵。在成虫产卵前,挖开树干基部土层,用石灰泥封住根颈部及主根,可阻止成虫产卵,此法简便易行。

     3、药剂防治。春季幼虫开始为害时,挖开树干基部土壤,用斧头凿开根际老皮,用敌敌畏5-10倍液;杀螟松10-50倍液;重喷根部,然后封土,可大量杀死根部幼虫。

 

                                        云斑天牛

    云斑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又名核桃大天牛。

   分布及为害   分布较广,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均有分布。为害核桃、苹果、梨等果树及桑、柳、榆等树木。幼虫在皮层及木质部钻蛀隧道,从蛀孔排出粪便和木屑,受害树易枯死,是核桃树的毁灭性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7-97毫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有2个肾形白斑,小盾片白色,鞘翅基部密布黑色瘤状颗粒,鞘翅上有大小不等的白斑,似云片状。体两侧从复眼后方至最后一节有1条白带。

    卵   长椭圆形,略弯曲,长8-9毫米,淡土黄色。

    幼虫   体长74-87毫米,黄白色,略扁。前胸背板橙黄色,有黑色点刻,两侧白色,有半月形橙黄色斑块。

    胸及腹部1-7节背面和腹面分别有“口”形骨化区。

    蛹  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树干内过冬。陕西、河南等地,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钻出,啃食核桃当年生枝条的嫩皮,约食害30-40天,开始交配、产卵。成虫寿命最长达3个月。卵多产在树干离地面2米以内处。产卵时在树皮上咬成长形或椭圆形刻槽,将卵产于其中,一处产卵1粒。卵经10-15天孵化。幼虫孵化后,先在皮层下蛀成三角形蛀痕,幼虫入孔处有大量粪屑排出,树皮逐渐外胀纵裂,被害状极为明显。幼虫在边材为害一个时期,即钻入心材,在虫道越冬。来年8月在虫道顶端作1蛹室化蛹,9月羽化为成虫,即在其越冬。第三年核桃树发枝后,成虫从枝干上咬一圆孔钻出。每雌产卵20粒左右。

    防治方法

     1、成虫发生期,经常检查,进行人工捕捉,杀死。

     2、成虫产卵后,如有发现有产卵刻槽,可用石头或铁锤砸卵槽,消灭卵或初孵幼虫。

     3、幼虫为害期,发现树干上有粪屑排出时,用刀将皮剥开挖出幼虫。或从冲孔注入50%敌敌畏100倍液,也可塞入磷化铝片,每孔按剂量0.2-0.3克,塞后用粘泥封闭。

 

                                       褐边绿刺蛾

  褐边绿刺蛾又名绿刺蛾、青刺蛾,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

     分布及为害   国内各地几乎都有发生。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李、樱桃、山楂、板栗、核桃等多种果树。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5.5-17毫米,雄虫12.5-15毫米。头部粉绿色。复眼黑褐色。触角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近基部十几节单栉齿状。胸部背面粉绿色。足褐色。前翅粉绿色,基角有略带放射状褐色斑纹,外缘有浅褐色色线,缘毛深褐色;后翅及腹部浅褐色,缘毛褐色。但个别个体前翅及胸背绿色部分变为黄色,其他斑纹不变。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4-27毫米,宽7-8.5毫米。头红褐色,前胸背板黑色,身体翠绿色,背线黄绿至浅蓝色。中胸及腹部第八节各有1对蓝黑色斑;后胸至第七腹节,每节有2对蓝黑色斑;亚背线带红棕色;中胸至第九腹节,每节着生棕色枝刺1对,刺毛黄棕色,并夹杂几根黑色毛。体侧翠绿色,间有深绿色波状条纹。自后胸至腥部第九节侧腹面均具刺突1对,上着生黄棕色刺毛。腹部第八、九节各着生黑色绒球毛丝1对。

    卵:扁椭圆形,长径1.2-1.5毫米,短径0.8-0.9毫米,浅黄绿色。

    蛹:卵圆形,长15-17毫米,宽7-9毫米。棕褐色。茧近圆筒形,长14.5-16.5毫米,宽7.5-9.5毫米,棕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河南1年2代,在长江以南1年发生2-3代,以幼虫结茧越冬。第二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6月成虫羽化产卵,6至7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活动时期,7月中旬后第一代幼虫陆续老熟结茧化蛹;8月初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幼虫危害活动,9月中旬以后陆续老熟结茧越冬。

    在东北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6月化蛹,7、8月成虫羽化产卵,1周后孵化为幼虫,老熟幼虫8月至9月下旬结茧越冬。

    卵多产叶背,数十粒成块,呈鱼鳞状排列。卵期5-7天。初孵化幼虫不取食,以后取食蜕下的皮及叶肉;3、4龄后渐渐吃穿叶表皮;6龄后自叶缘向内蚕食。幼虫3龄前有群集活动习性,以后分散。幼虫期约30天左右。老熟幼虫于树冠下浅松土层、草丛中结茧化蛹。蛹期5-46天。成虫寿命3-8天。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   草考黄刺蛾。

 

                                       木撩尺蠖

    木撩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又名木撩步曲,俗称小大头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8-22毫米,翅展72毫米。腹背近乳白色,腹部末端呈棕黄色。复眼为深褐色。雌蛾触角角丝状;雄蛾触角短羽状。胸部背面具有棕黄色鳞毛,在中央有1条浅灰色斑纹。足为灰白色,胫节、跗节具有浅灰色的斑纹,前后翅外散步不规则的浅灰色斑点,在前翅基部有1近圆形的黄棕色斑纹,前后翅的中央,各有1个明显浅灰色的斑点,在前后翅外缘线有1近圆形的黄棕色斑纹。

    雌蛾腹部末端具有黄棕色毛丛,产卵管褐色,稍伸出体外。雄蛾腹部细长,圆锥形。

    卵  扁圆形绿色,直径约0.9毫米。卵块上覆有1层棕色茸毛,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  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约70毫米。初孵幼虫头部暗褐色,背线及气门上浅草绿色,以后随着幼虫的发育变为绿色、浅褐绿色或棕褐色。一般幼虫体色,常随着寄主植物的颜色而变化。体上散生灰白色小斑点。颅顶两侧呈圆锥状突起,腭面有1个深棕色的“V”形凹纹。单眼5个,圆形,大小相近,其中4个呈半圆形排列。前胸背板前端两侧各有1个突起。气门椭圆形,两侧各有1个白色斑点。胸足3对,腹足1对,着生在腹部第六节上,臂足1对。趾钩双序,每腹足后趾钩40多个。3龄幼虫体长18毫米,头宽1.1毫米。

    蛹  长约30毫米,宽8-9毫米,初期翠绿色,最后变为黑色,反光很弱,体表面满小刻点,但光滑。颅顶两侧具有齿状突起,似耳状物。臂刺突起。肛门及臂刺两侧有3块峰状突起。

    生活史及习性  华北1年发生1代,以蛹在堰根下或梯田石缝内、树干周围土内越冬,以3厘米深处为最多。如在荒坡上,则以杂草、碎石堆中较多。次年5月上旬平均气温达25°C 左右则开始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8月底为末期。

    成虫不活泼,趋光性强,晚间活动,白天静止在树上或梯田田壁上,易发现。早晨,翅受潮后不易飞翔。成虫喜欢产卵于寄主植物的皮缝内或石块上,卵成块状,不规则,卵期9-10天,每雌产卵1000-1500粒,多者可达3000粒以上。成虫寿命4-12天。

    初孵幼虫活泼,爬行很快,并能吐丝借风力转移为害。先取食叶尖叶肉。2龄以后,行动迟缓,尾足有胸足分别攀缘在分杈处的两小枝上,不易发现。

    幼虫老熟时坠入地上,少数幼虫顺树下爬或吐丝垂着地,在树下松软土壤(一般深3厘米左右)、阴暗潮湿的石缝内或乱石下化蛹。在这些地方常发现其“蛹巢“,往往有几十个或几百个聚在一起。蛹期230-250天。

    防治方法

     1、蛹密度大的地区,在结冻前和早春解冻后,可进行人工刨蛹。

     2、成虫早晨不爱活动,可以捕杀。成虫趋光性强,在发生密度较大的地方,羽化盛期可用堆火或黑光灯诱杀。

     3、化学防治。喷药应在幼虫4龄前进行,有效的药剂有:2.5%溴氰菊酯(敌杀死)或20%灭扫利或5%功夫或天王星等3000倍液。

 

                                    核桃缀叶螟

      核桃缀叶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初龄幼虫群居,几十头、几百头在一起。在叶面吐丝结网,稍长大,有一窝分为几群,把叶片缀在一起,使叶片呈筒形,幼虫在其中食害,并把粪便排在里面,随虫体的长大(约20毫米)转移分散为害,最初卷食复叶,把2-4个复叶缠卷在一起,复叶卷的越来越多最后成团状。当幼虫即将老熟时,一般1个叶筒内只有1个虫。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4-20毫米,翅展35-50毫米,全体黄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褐色。前翅色深,捎带淡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褐色内横线,及曲折的外横线,横线两侧靠近前缘处各有黑褐色小斑点1个,外缘翅脉间各有黑褐色小斑点1个,前缘中部有1个黄褐色斑点。后翅灰褐色,接近外缘颜色逐渐加深。

    

 

 

 

 

 

    卵   球形,密集排列成鱼鳞状,每块有卵100-200粒。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45毫米。头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前缘有6个黄白色斑点。背中线较宽,杏红色。亚背线气门上线黑色,体侧各节有黄白色斑点。腹部腹面黄褐色。全体疏生短毛。

    蛹  长约16毫米,深褐色至黑色。

    茧  深褐色,扁椭圆形,长约20毫米,宽约10毫米。硬似牛皮纸。茧大小差异很大。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根茎部距树干1米范围内的土中结茧越冬,入土深度10厘米左右。翌年6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底至7月中旬,末期在8月上旬,蛹期10-20天,平均17天左右。6月下旬开始羽化出成虫,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末期在8月上旬。成虫产卵于叶面。7月上旬孵化幼虫,7月末至8月初为盛期。幼虫在夜间取食、活动、转移,白天静伏在被害叶筒内,隐蔽,很少食害。8、9月间入土越冬。

    防治方法

    1、挖除虫茧   虫茧在树根旁或松软土里比较集中,在封冻前或解除后挖虫茧。

    2、摘虫叶   幼虫多在树冠上部和外围结网卷叶为害,在发生少的地方,可以用钩镰把虫枝砍下,消灭幼虫。

    3、化学防治   在7月中旬、下旬幼虫为害初期喷50%杀螟松2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2000-3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杀螟杆菌200-400倍液均可。

 

                              核桃果象甲

    核桃果象甲又名核桃长足象甲,属于鞘翅目,象甲科。

    分布及为害  是陕西秦岭、巴山及河南伏牛山区、湖北、四川为害核桃的重要害虫。核桃果被害,果形始终不变,但果内都充满棕色的排泄物,果仁被食造成6、7间的大量落果现象,或暂不落下,而稍受振动便会坠落。因该虫为害,陕西有的被害率达30%-50%。寄主单一,仅为害核桃。

    为害状   幼虫蛀食核桃仁,蛀孔有黑色虫粪,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1.5毫米,雌虫较雄虫略大,体色墨黑色,有光泽,被棕色或淡棕色短毛,头管粗,布点头部平均长5毫米,触解着生于头管1/2处;雄虫头管平均长4毫米,触角着生于头管端部1/3处,触角膝状,共12节。第一节等长于其余11节,第二至七节为念珠状,前端5节成锤状。复眼近圆形。前胸背板密布黑色瘤变。鞘翅上各有11条凹变,肩角突出近方形。

     卵  椭圆形,长1.2-1.4毫米,宽0.8-1.0毫米,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初产时黄白色,孵化前黄褐色。

     幼虫  蠕虫状,体弯曲,头棕色,体肥胖,淡黄色,老熟时黄褐色,老熟幼虫14-16毫米,气门8对明显。

     蛹   初乳白色,后变为土黄色,长约10毫米。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成虫在向阳杂草或表土内越冬。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活动,进行补充营养,中旬交尾产卵。产卵期长达30-50天左右。卵期6-8天。幼虫期约50天左右。蛹期10-12天左右,8月羽化为成虫。

     成虫行动迟缓,飞行力差,有假死性,以嫩枝、幼果为食。交配产卵以每天中午10-12时活动最盛。产卵时,用头管在果面上(多在果脐周围),蛀一深约3毫米的洞,约需25分钟,然后调过头,产卵于洞口,约需1分钟,再调转头用头管将卵送入洞底,又用口中的1种淡黄色胶状物在洞深2/3处密闭,约需15分钟,产1粒卵共需40分钟。雌虫产卵量150-180粒,每果一般只产1粒,很少有2.3粒者。初孵幼虫向果内蛀食,当进入核内蛀食种仁时,种仁变黑,果实脱落,幼虫继续在落果内取食种仁,老熟后化蛹。7月中旬成虫羽化,以缘管咬破果皮爬出,取食活动一个时期后便准备越冬。

     防治方法

     1、摘捡落果,集中焚毁或入坑沤肥,以消灭幼虫和羽化未出果的成虫,该法既经济且效果良好。

     2、药剂防治。发生密度大时,于5-6月成虫发生盛期,喷90%敌百虫1500倍液或喷白僵菌(每毫升含2-5亿孢子)。

 

                                     舞毒蛾

     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

    分布与为害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欧洲及美洲。果内分布普遍,主要分布地北纬20-58度之间。该虫食性很广,寄主植物多达500多种,可为害山楂、苹果、梨、柿、桃、杏、樱桃、柑橘等果树及多种林木。

    为害状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数叶片吃光,还可以啃食果实。一般靠近山区的果园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

   

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三—九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卵 :圆形稍扁,直径1.3毫米,初产为杏黄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

     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石块缝隙或树干背面洼裂处越冬。来年5月间越冬卵孵化,初孵化幼虫有群集为害习性,长大后分散为害。为害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在树干洼裂地方、枝杈、枯叶等初结茧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雄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作旋转飞舞。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每雌产卵1-2块,每块数百粒,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鳞毛。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1-3月间寻找越冬卵块销毁;幼虫群集尚未分散时,及时处理。

    2、药剂防治:可喷布辛硫磷、对硫磷及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黄刺蛾

     黄刺蛾俗名洋辣子、八角子,属鳞翅目,刺蛾科。

    分布及为害   全国各省都有分布。主要为害苹果、梨、山楂、桃、杏、枣、核桃、柑橘等果树及杨、榆、法桐、月季等林木。

    为害状  低龄幼虫啃吃叶肉,使叶片呈网眼状;幼虫长大后,将叶片食成缺刻,只残留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幼虫:老龄幼虫体长20-25毫米,体近长方形。体背有紫褐色大斑,呈哑铃状。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体中部两侧各有两条蓝色纵纹。

    成虫:体长13-16毫米。前翅内半部黄褐色。卵: 扁椭圆形,淡黄色,长约1.5毫米,多产在叶面上,数十粒成卵块。

    蛹:椭圆形,肥大,淡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似雀蛋,茧上有数条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条斑。

     生活史及习性  东北、华北大多一年发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省一年可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树杈、枝条上越冬。2代地区多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5月底至6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份为幼虫为害期。下一代成虫于7月底开始羽化,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9月初幼虫陆续老熟、结茧越冬。

      黄刺蛾天敌有上海青蜂、刺蛾广肩小蜂、刺蛾紫姬蜂、姬蜂和黄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冬、春季结合修剪,剪除虫茧或掰除虫茧。在低龄幼虫群栖为害时,摘除虫叶。

     2、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喷洒辛硫磷、杀螟松、或灭扫利等杀虫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葡萄害虫/葡萄虫害防治/葡萄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地下害虫--黄地老虎
第十节中蜂病虫害的防治
核桃小吉丁虫的防治技术要点
看图识虫(一)
麦蛾的生活习性和防治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