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73集)
userphoto

2023.09.09 北京

关注

文字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请以录音为准。文字部分,欢迎大家一起校核,有错误或分歧的地方,请留言告知!

原声版

降噪版:

文字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第七十三集

又或以理观对于事止,谓契理妄息也;或事观对于理寂,谓无念知境也。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

如《百门义海》云:“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皆悉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也。

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谓于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而不碍理,舒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

又经且约根境相对,亦应境境相对,谓色尘入正受,声香三昧起。

我们现在《宗镜录》四十五卷,四十五卷现在开始是华严宗的修证的方法,在表面上听起来都是理论方面,实际上理、事,事就是功夫啊,它是合一的,不过,我们普通啊把这个理、事分开了,因为一般人学佛或者修道,把理能够融会于身心修养变成实际的呀,看起来好像是两样,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不透彻,自己心理上把它分隔了,其实理真正到了的,比那个打坐,或者做别种功夫的还要严重,理到了事一定到了。等于我们平常做事,处理事做人,一件事情不懂,忽然在这个道理上懂了的时候啊,那个心理上的高兴,同那个工作上的历练、快速,就是有非常大的一个转变,所以理真正到了,这个事上也就是那么快的会转变了。因此我们在听这个理的时候感觉到,好像没有讲实际有一套功夫的那个有兴趣啊,其实它的重要,比较实际修持功夫还严重一点,这一点请大家特别注意。

上次我们讲到这个华严宗的『以理观对于事止』,由理上、智慧的观察,理解了,『事止』就是功夫到了定的境界。那么这个道理讲,『契理妄息』,契就是合,这个理变成一个事实真正透进、透过这个理,了解,那么自然一切的烦恼妄念止息了。上次正提到这个地方。

或者,『事观对于理寂,谓无念知境也。』假定有些人走的路子呢,『事观』,就是做功夫来,做功夫来,从修定来,但是他这里不是说事到哦,『事观』,就是说我们在做功夫的时候、修定的时候,如果光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或者是呆呆的念佛、呆板的念佛、呆板的修止观,没有用的。这个里头为什么在念佛?谁在念佛?为什么在修个定?谁在修定?这个中间的这许多理要透,所以事中要观。

『事观』到了彻底,我们譬如拿禅宗来讲,说最后彻悟,乃至于大彻大悟,此所谓悟啊,理到了极点了,所以『理寂』。『事观』到了极点呢,达到形而上那个境界,合一了,形上形下合一了,就是普通所谓讲明心见性,自然寂然不动,那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无念。不过有一点千万注意!无念并不是无知,可以说真达到妄念止息的无念以后啊,无所不知,更空灵。譬如神通、譬如智慧,基本上必须是无念来。真神通啊不是讲假神通,假神通多得很,这个也晓得前生,那个也晓得来世;这个也看到光,那个也看到狗;那个看到红的、绿的,那不相干,那个的确不是神通,多半都是神经,不是多半,几乎是全体。所谓真神通要到达无念境来,『理寂』了,所以我们看这个文字啊,『无念知境』,无念以后全知,无念不是不知,是全知。全知,换句话说,也几乎到达了全能,全知、全能,所以这个理的重要也是这样。

所以去年啊、前年啊,我们曾经讲过显密修证这个课,那么中间引用,上次也引用过,提到禅宗的法眼祖师、法眼宗的这一宗的重要。像我们这一本书、手里拿的这一本书,这位大师,净土宗的,禅宗大师,也是净土宗大师,他的禅宗里头出来的,他的系统是法眼宗。法眼宗的这一宗,很快的后世,就是传承,他的传承很快断绝。为什么?太难了。换句话法眼宗的讲用功、证道啊,要求非常严格。

所以上次我们也提到,过去,前一年讲到显密修证法门也提到法眼祖师的这个诗,也就是说偈子。那么他,上次我们提到啊,这个中间,好像有一两个错字啊,大致的意思,不晓得过去听过的同学,还有完全记住了没有?这个“理极忘情谓”啊,理到了极点,悟道了。“情”就是这些妄念,啊,我们普通叫妄想,在中国文化所谓是“情”一个字代表。都没有了,感受、觉受;“谓”,无言语可说。“如何有喻齐?”无话可说,什么比喻都不需要了,没有一个比喻可以给它俩个相比。

“到头霜夜月,依旧落前溪。”那么尤其是他的文学境界,所以有人研究中国的禅宗,尤其这些祖师们的诗、偈子,几乎同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大智慧一样的高。有时候一首诗,才学里,它包含了很多。尤其是冬天清冷的时候,霜夜,夜里的月亮,而清、而冷,宁静,几乎整个天地都空灵了。但是啊,“到头霜夜月,依旧落前溪”,那个清光一照啊,诚然,百尺竿头还要落到平地。

下面理到了就是功夫,“果熟兼猿重”,他是写的景哦,风景,树上的果子熟了,猴子来偷那个果子时候,猴子要摘这个果子,果子同猴子两个挂在上面那个树都弯下来了。猴子代表我们是心、这个心猿,果就是道果。“果熟兼猿重”,所以真要证到,理论上到了、功夫到了,果熟了,那个自己的心境啊,自然那个庄严郑重的境界,自然达到。

“山长似路迷”,这是我们大家感觉得到,所以很多大家用功啊,这个等于啊,工体的那个扭秧歌一样,今天进三步啊,明天退两步,好像这两天进步一点等一下又垮掉了、功夫又差了。因为修道这途程,这条路很远,因为“山长似路迷”,你反而觉得没的路走了,越修越糟糕了,就有这个进步中间是有这样一个感觉,“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他是描写夜里那个风景,也是那个修证到的那个境界。

“元是住居西”,原来还是自己本来那个房子。这个“西”呢也可以说,原来又是归到西方。这个西方并不一定是完全代表了极乐世界,也就是极乐世界,也就是心地法门,本来清净这个是真净土。所以到这儿,“举头残照在”,完全到了家,“元是住居西”呀,原来就是自己的故乡,我的本家就在这里。

这个道理,就是法眼禅师的啊。法眼,法眼禅师,我们永明寿禅师是法眼禅师的徒孙,禅宗的法眼宗,禅宗的一个大宗。在这里所提出来,这个理跟事俩,就有这样重要。他说我们需要知道的啊,就是记住他那个法眼:“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大家在用功的境界的时候,有时候啊,反是觉得自己在退步,可是你只要一想到法眼禅师的话,“山长似路迷”,走一个长途啊,往往人会走疲劳没有那个勇气走下去了,不晓得几时到,好像路都走错了一样,其实没有错,有这个现象。这是我们讲到这个理事相关的方面,顺便引用这个道理,那么下面继续下去说。       

『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

他都是相对两方面举出来的,以华严宗的修法。或者与修持的功夫『事观』方面,于事观方面,『对于事寂』,功夫也到了,观和慧,智慧到达了以后啊,一切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自然空了,不需要你求一个空。那么这个道理,走哪一条路线呢?就是普通要我们做观心的法门。

『观于一境』,一个境是空境界。『心不动摇』,此心不动摇,就是说妄念来也不拒,来也不欢迎,去也不送;来也不迎啊去也不追,就是一心坦然而住,这个境界,心不动摇,这个理同事一起就到了,这是华严的圆教。这也是禅宗入手的功夫最痛快的地方,一上座就随时随地在观心,此念来也不迎是去也不住,一心坦然而住,不动不摇,不迎不送。

所以《楞严经》比方我们此心是主人啊,两个是……,大家坐在这里你心就在那里,你主人在家嘛,一切妄念是客人,妄念感觉叫客人,客尘烦恼。那个客人来了,你主人家看到了不站起来,你说坐吧,它也不会坐;走了,不送吧,它就出去了,你何必跟妄念俩打交道啊?你只坐在那里干干净净,主人家坐在那里看着那个门就好了嘛,一切是不动不摇。所以《楞严经》再三提到客尘烦恼,客尘你越理它,这个妄念越理它,烦恼越多、妄念越多,你只要你主人能够做得了主,那个客尘烦恼自然有尘埃落地的时候。所以这个就是,这个事观,这个事观对于事寂,观于一心啊,『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就是这个法门,但是这个法门相当高,一路到底呀,就可以到家,甚至到达即生成就。

那么,但是中间大家走这种路子自然起怀疑是错在什么地方呢?也就是法眼禅师所讲的,“山长似路迷”。哈,走长途啊,人有个……修道学佛啊,人有一个做生意的心理,你看每一个人都很贪心,就想今天做明天就会,最好今天做今天就会,一修就成功。修到两三天我不干了,划不来,浪费了时间。不晓得他把那个时间剩下去准备去干什么用?不知道。实际上呢,你只要一心一路下去,摒弃了时间的观念、空间的观念,他一路就到了。中间偶然有时候起疑,这个疑不是对于佛法的疑,或者是对于理的疑,有时候人对于自己在怀疑起来,这个是要命的,人最大的敌人啊,对自己所怀疑起来。这个尤其是修持,在这个理上不透的,往往容易犯这个错误,所以“山长似路迷”。

『或者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这是最后了,最好就是智慧成就,以理来观,透过了智慧,成就,自然到达了理的大定,『理观对于理寂』。这个时候,心也无心,无心无念,自然到达无心地。无心地,就是不管小乘、大乘,修极果的基本道理,非常基础。所以『亡心』,心没有了,『亡心』就『照极』,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到了极点,就达到观自在的境界。那么就介绍到这儿。下面他引用经论来说明。

『如《百门义海》云:』

这本经来说。

『“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那么这一部经论他特别引用抽译出来它的精华。《百门义海》说,明白了真正什么叫做入定,怎么样才是出定的道理。他这是讲什么呢?怎么叫真正的出定?怎么叫真正的入定?你不要这样认为两腿一盘,在那里昏头昏脑,眼睛一闭,黑洞洞地一坨,然后啊就低头、摇头摆脑、昏沉,以为自己入定,那是很糟糕的,那是落昏沉,这不是入定,纵然你坐在那里两腿可以坐个一天,十天都没有用,在昏沉中。

什么叫做入定出定?『谓见尘性空』。六根六尘,也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肉体,真正入定没有肉体的感觉了。你说对呀,我睡着了也没有肉体的感觉哦。那是大昏沉。所谓没有肉体的感觉,四大,肉体是四大的尘,空了,同太空一样相合一了,完全是空灵了,这个称之见道,不是眼睛的见,心地的法眼,见到尘性本空。那么『见尘性空』的人,如果真入定了,他人就在这里,入定的境界,你进这个房间来看不到人,看不到他这个人,因为他一念入了那个尘性空啊,整个的四大肉体就是同虚空相合,我们的肉眼有时候进来,就看不见了。 

『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这个时候对于时间空间,十方世界里头一切真实的理,不但功夫到了,理到了极点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入定,这是接近于所谓如来大定,也接近于所谓楞严大定。

最近我听说很多奇怪的事,有人、还有些学生说:“我学了一个法。”我说什么法?“诶呦!学的楞严大定!”我说楞严大定还有法可传的很奇怪了。哈,所谓妄觉妄为的人,觉得非常可笑的,觉得一笑都很多余,只好听到了就听到了。那么这就是说顺便提醒下大家的,不要被这些什么法,求一个法了、求一个名相,不要被这些所骗,那是自欺。真正的定的境界,理、原则也是告诉了我们,那么下面他申述了理由。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这两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上的评论。那么我们现在,现在人,永明寿禅师与我们现在相距离,快到一千把年,言语观念都改变了,我们用现代话,再把他申述一下。就是说上面所讲的,真正入定,见到物理世界的真正的空,乃至物理世界尘,无性的空,理空时,到达这个时候,他说『乃是十方之空也』。这句话怎么理解?他说这个啊,还是物理世界自然的,等于我们讲合于太空的这个空,它只合于太空的空。

我们晓得太空这个空,它属于物理世界的空,不是明心见性般若宗性空的那个真空,这个观念千万搞清楚。所谓佛法的空,并不是像科学物理世界太空这个空,因为太空这个空也是物质,是属于五大里头,地水火风空,这都属于物理世界。至于本性、自性空,那个性空,不是物理世界的,那是形而上的,非物理世界所能包含,它包容了物理世界。

那么我们了解了这一句文字,拿现在观念了解了以后,下面他又说『何以故?』这是古文了,佛经上经常翻译的。

『何以故?』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时候这些创作的文字,倒装,中文文法倒转来的,『何以故?』拿现代讲,白话文来写,什么理由?这是说这理由。

『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他说什么理由呢?由于我们,像古文的写作啊,这个“由”字在这里很重要了,拿现在的写作就不用由了,根据我们的习惯,啊,因为我们看这个十方,十方是佛学的名词,拿现在的话,我们看这个物理世界的方位、空间,习惯性的『见于一尘』,始终在物理的观念上,在了解一个真理。

例如,我们假设把一个,坐太空梭,把我们送到高空里,或者送到太空里,现代人谁都看过电视,也探险的、到月球探险。到了太空以后啊,没有……脱离了这个地球、地心的吸力,就是人体、一切物体没有重量了。这个表,如果在太空中没得量,在这里丢出去,还是看着在飘,一下就飘回来,还是原地,旋转回来,宇宙是个圆形的。人假使在太空中飞的话,没得重量,轻的很,轻得像叶子还要轻,自己觉得没有重量,还是一圈就回来了。

那么我们看这个太空,看电视上看到很好玩一定大家想去,如果是真把我们丢到太空啊,没有定力会把你吓昏的,马上就神经了,因为太寂寞、太冷清,一点声音……等于一个人到了深水的底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听不见了,那是真宁静。因为我们现在在都市生活久了,晚上跑到这个楼上听听佛经觉着这一点宁静蛮享受的,其实啊这里哪里宁静啊?吵的不得了,灯光都亮的不得了。真把你丢到深山里头,啊,不要说人看不见,鬼影子都看不见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觉到没有人有个鬼来做朋友都是好的,会有这样。所以大家天天想修空,真把你到达空的境界你会怕死,所以《金刚经》上就说,一个人见到空性不恐惧者,不怕了,空的境界来,不怕了,他才可以学佛啊。大家天天求空,空的境界来,你会感觉到痛苦、寂寞,所以,不是究竟,等于一个惯性的认知。

『是故』,所以啊,『全以十方为尘』,那么因此我们智慧不清楚,我们的观念呢看十方,整个的太空、虚空东南西北四个角,加上上下,『全以十方』啊,都变成一个物理的情形了。在这个时候,那么在这个样子,这个定境,这叫什么呢?『定亦不碍』,可是你真理解了、理透了,没有关系,物理世界照样入定,在有障碍的中间照样入定。『事相宛然』,一切事、事实,这个现状,『宛然』,就是很明显,摆在这里。

『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所以这个时候入定、出定,全的。换句话入定跟出定一样,真正到达的这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定中,并不需要盘起脚来做入定;有时候大部分盘起脚来,好像闭眼入定,都落昏沉,不是定,不是真得定。所以真定的人还要闭眼?开眼都在定,是故起定与入定同时俱在。『等虚空界』,比方,这个“等”字就是相等于这个太空,整个的虚空,真正地空了。             

『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这是华严境界的名言。只需要,这个时候一与多,拿数理的哲学来讲,你说宇宙万象,拿数学来推测这个宇宙有多大,无法推测。但是这个宇宙真的无法推测?可以推测。这宇宙的,是一个零。所谓数学,乃至到达了数理哲学,最高、最基本的就是一,千万数起于一,一字还没有动以前,第一个数没有动以前还有没有?有,有一个数,什么数?是零。这个零就是空,这个空、这个零,代表了无穷数;代表了没有;代表了无边数、无量数;代表了有也代表了空,这个零有这样的重要。

所以你懂了这个理呢,甚至于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错,一念动就到,因为一多无碍,不在乎你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或者到若七日【1】一心不乱,只要一念专精即可往生。所以《阿弥陀经》上也说到,一人临命终时一念专精必定往生的道理,它的原理就是『一多融通』,一与多一样的。同与异,同的、相同的意见,不同反对的意见,相同的方法不对的事,本体上都是零,都是那个空,所以说同异是无碍。

『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皆悉同时。』

这个我们不需要多讲了,文字方面大家一看就懂了。换句话真由理上悟透了的人,到了的,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境界上,都可以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一际成立,无有别异。』

只要一点,成功了、到达了,中间就没有差别、没有分异。

『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也。』

这个文字也不需要解释了,这是华严境界所谓讲圆顿之教,顿悟的、圆满的。

『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

第五对,第五个原则相对地讲,『二利体用无碍』,就是二利是先求自利,还是先要利他。本来学佛,大乘道,几千年一个争论,要学佛的人,基本原则上先修小乘道,先自利,然后才能利他,所以自己还不能过河啊,想背人家去过河做不到的,所以先要自修,成功了再来度人,这是一条路;另一条路,大乘道的,相反的,相对的理论,先利他,宁可一切众生先成佛,我最后,没有关系,这就是真菩萨发心,所以先利他,后自利,自利摆在后面,这两派是尖锐的相对;另一种理论等于是调和派,自修自利与利他同时并进,这是菩萨道,这三条大路都可以走。

那么华严境界所体现的讲,『二利体用无碍』,可以说它走调和派的,圆融,不能说调和,自利利他,在体用两方面没有障碍的,也不需要分先后同异之别。

『谓于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

这要注意了,说真正学佛走大乘道路线的人,你的根基,定力的根基、慧力的根基非常深了,『深根』,『深根』已经升起那个力量,当然你要经过一段修持,自己的心力坚固了,生起这个力量,『定心不乱』。不是说你打坐起来那叫做入定,那算什么?所谓真正入定,你蹦起来在太空中摔下来、飞机上摔下来你还在定中,那么你的肉体也许变成肉酱了,可是你还在定中,那才叫定。这个是第一,要认识清楚的,千万不要胡说,以为打坐了就是入定,不是,这不相干。

所以『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这已经接近到道体,菩提道道体。但是这个是自利的功夫,自修的。你能够做到『深根起定心不乱』,那么有这个自利,你下地狱去度人都可以,你到红尘滚滚中尽管去滚,随便滚到哪里去,都可以,应该去利他,因为你本身随时在那一种环境中,都能自利。

『而不碍理舒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

以这个定力去入世,去到轮回里头,所谓“三类分身息苦轮”,乃至变畜性,下地狱,有无比的化身、有无数的化身,不障碍了,因为理上是舒展,他永远舒展。『于广境』,这个“广”就是多的很,包括六道轮回无所不到,这个是他定力智慧到了的,自利利他的妙用,到达了他最高的境界。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所谓大乘菩萨道到了最高的境界有顺行,譬如说专修善法,像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走的是顺行,表达、他的表现。你像有些大菩萨们,大权菩萨,都是大权啊,那不是普通的菩萨,也就是佛,大权菩萨,十地以上的菩萨都大权变,他能够使用权变。所以《华严经》上说,非十地以上的菩萨不能变魔王,不能当魔王,没有资格当魔王;非十地以上的菩萨也不能当治世的转轮圣王,因为这两种圣人与英雄,都要具大权变的功德。

所以,他说这个,到了大权变的菩萨,他的境界,有时候走逆行的,相反的路,你看起来是坏的很。他说这个啊,这种境界,不但人所不能懂,天人都不能了解,神天所不能知。大菩萨起利他作用的时候,他的做法,他的用心,他究竟干什么,他要做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推测到,不知道。因为我们用常理来推测,用佛理来推测,不属于、不是他的范围,他超过了恒理、常理。

『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他说究竟来讲呢,自利与利他两个没有分别的,因为体用是一个东西,体用不二,所以真正的自利,也就是利他。

我记得好几年前有一位朋友,就问我一个问题,他说这个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当然天台宗,我们普通讲是智者大师创宗,实际上上面还有两位真的创宗,慧文,然后传给慧思。慧思在南岳,湖南衡山南岳,山顶,一辈子也没有下山过住在峰顶住茅蓬。那么有人问他:“大师啊,你那么成了道,现在的佛,你怎么不下山度人?”他说何必下去?我就是在这里,一口吞尽诸方,我的这个度众生的事已经做完了。所以当年有位朋友就问我,这是什么道理?我说这个道理是所谓大权变的境界,也就是说『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他问了一次,也就是我刚刚过世那位朋友杨管北,后来第二次他又问我:“诶,究竟什么?我还是参不透。”哎呀我说那参不透了跟你讲第二样。怎么第二样?我说他有个好徒弟嘛!这个徒弟后来当了释迦、中国的释迦佛用不着他自己出来了,一个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嘛,够了,替他做完了。等于我们中国人有一幅对子说:“治国齐家平天下,儿辈为之。”这些事,孩子们去做我不做了。哦,这幅对子,“粗茶淡饭布衣裳”,就是老年人啊,退休了,“粗茶淡饭布衣裳,老夫耄矣。”老了,退休了,万事不管了;下面一副对子,“治国齐家平天下,儿辈为之。”这种事,交给孩子们去做啦!所以这个老头子呢,气派很大,这叫是叫倚老卖老这副对子,很妙的。我说那慧思之所以不下峰顶,他是气吞诸方,出这么一个弟子够了。假说我们这些人能够找到这样半个学生啊,大概牙齿都要笑掉了,连下巴都要掉下来,啊。所以,这个自利呀即是利他,那么他下面结论。           

『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

他说这个上面所讲的,我们两个星期连起来所报告下来的,这十种义。义就是原理,修持与学法是理与定的这个原理,十种意义,共同的一个大原则,『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整个的法界是因缘所生,它的现象,在诸佛菩萨成就的人应用的时候啊,随便,他是绝对的自由,所以顺行逆行啊,都是他的权变。所以大权菩萨们懂了的这个悟的,彻底成就了的人,善于通达这个作用,他是没有障碍的。

『又经且约根境相对,亦应境境相对,谓色尘入正受,声香三昧起。』

也是华严境界,这一段。我想,是不是把它很快念过去了好不好?因为比较太高一点,好像我们文句上都看懂,至少我们大家在实际修持上没有经验的,好像听起来很难入进来,是不是有这样感觉?还是讲一讲?哦还是讲。

『又经』,经典上说,『且约根境相对』,根就是我们六根,生理的啊,眼耳鼻舌身;境,外面,色声香味触,同物理境界,是约相对,『根境相对』。这个上次已经在华严这个经典内义上已经提到过。

他说现在应该也要引用一下,『境境相对』,每一个境界对境界。换句话说我们这个观念拿现代怎么表达呢?就是说『根境相对』这四个字,如果用现在观念来做一个说明,以我们个人的生理通物理世界,相对的中间,求证那个佛法实证的一个答案,就是『根境相对』的。『境境相对』啊,这个境不一定指物理世界物质的作用,物质跟精神俩各有各的境界。

譬如我们看一个婴儿经常还有他的境界。你说婴儿有没有思想?你不能说他没有,你不然到医院去,或者哪一家生了小孩你抱在手里看看,他睡着了一下笑、一下皱眉头生气,他有他的境界啊,他在那里很好玩呢,算不定还在电影院门口买票了跑去看电影喽,看到人,每个人,有一些人在梦中又笑、又哭、又翘嘴,他有他的境界;神经病人有他的境界;像我们在座的人,你看大家坐在这里,有没有境界?尽管在听这个经心里头还是在另外还想到自己某一件事,有你的境界,所以说境境是相对,先要了解这个境界啊。这个境呢,也可以说是心境,心理上的境界,意境,意识上境界,也指到物理的境界,是『境境相对』。

这是讲色尘,这个色尘是讲物理的,物理世界。譬如我们今天这个楼上电灯开了,大家穿的衣服红黄蓝白黑的都有,大家男女老幼齐聚一堂,这么一个境界;声音听到来说这个《宗镜录》,这个境界,这一种境界就叫色尘的境界。所以物理世界因缘成就,这是物理世界,因为我们整个的,现在有一个人的身体是物理世界的因缘凑合,这个因缘凑因缘,构成了这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佛学的名词笼统说出来是一个色尘、色法,物理世界里头的尘。尘也可以代表了物质,代表了……,为什么佛经,所以用中文翻译的啊,这个字翻译得没有话讲、没有办法再翻了,用一个“尘”,不管你清净的东西,不清净的东西,对这个本性的光明都是障碍了,都是灰尘。所以一切都属于尘,红尘、灰尘,都是尘,所以总而言之叫做色尘。

『色尘入正受』,这不是我们普通境界,真的修持的时候,我们普通修显教、修小乘的时候避开人世间的色尘,所以小乘是不敢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大菩萨的境界,真悟道了,他可以在色尘中证到了定境,入到正受三昧,也可以在声色场中,在闹热声色场中,乃至于歌厅、舞色,乃至在战场上炮火连天原子弹下来,这个时候,出三昧,或者也可以在那个时候入三昧,物理世界的变化同他毫无障碍,不需要另求清净,这是华严最高的境界了。那不是显教,也不是小乘的境界了。我们先休息。

注:

【1】

《阿弥陀经》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录音下载地址(持续更新):https://pan.baidu.com/s/1lTWtAdOLrqLAyodzldNRvw 码:uqj9

《宗镜录》录音全集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72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71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前70集汇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觀心法門與真實大定
肉体是四大的尘,所谓没有肉体的感觉,是与太空一样相合一,完全空灵了,这个称之见道,不是眼睛的见,而是心地法眼见到尘性本空
南怀瑾都没有说透的奢摩他修止法门,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运用
色阴区宇
五百罗汉绘塑图像精选之六 (101-120尊)
金剛經集注[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