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树珊起时柱法

袁树珊在《命理探原》的“杂说”一章中的“论时刻及夜子时与子时正不同”一文中有一个起子时时柱法。袁树珊在《命理探源》“杂说”里说:“假如在甲寅年正月初十日辛酉夜子时立春,那么某人是在这年正月初十日下午九点钟后十一点钟之前的亥时出生的,就应当作癸丑年、乙丑月、辛酉日、己亥时来推算;假如是在初十日下午十一点钟后十二点钟前夜子时出生的,就应当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时为推算(用壬日起庚子时),这就是所谓今日之夜辰不是今日之早晨。假如在初十日下午十二点钟后、一点钟前子时正出生的,就应当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时来推算,这就是所谓今日之早晨不是昨日之晚晨。”

袁树珊发明了子时时柱的不同排法,为什么一个时辰要用两种方法,袁树珊引用了三个依据:一个是《三命通会》万育吾,越地沈义方堃山的《星平大义》,还有一个就是顾炎武的《日知录》。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家之说:

《命理探原》引用万育吾:“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平均分一百刻,一个时辰有八大刻和二小刻,大刻一共有九十六个,小刻一共有一百刻(大刻),前面的四个大刻中,第一个大刻叫初初刻,第二个叫初一刻,第三个叫初二刻,第四个叫初三刻,最后为小刻,称为初四刻,如果是子时,那么上半个时辰(前四大刻属于前半夜,是昨日,下半个时辰(后四大刻、一小刻)属于后半夜,为今日。这也象冬至逢十一月的中气,一阳又复来临,是天道的开始。古代历法把每个时辰以儿歌小时为先,然后接四大刻,合为一时辰,不像现在历法方便于计算,世人以为子午卯酉各时辰是九个刻,而其余只有八个刻,这是不对的。”

万育吾在《三命通会》“论时刻”一节确实是有这样的话,袁树珊给他作了一个白话解说,解说的也非常到位,万育吾的原文是这样的:“夫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为正四。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亦犹冬至得十一月中气,一阳来复为天道之初耳。”

万育吾这段话并非万本人之作,元代的赵有钦在《原本革象新书》的“时分百刻”里面就有这样的述说,《三命通会》原文与其完全一致,只是万育吾未注明其出处而已。

越地沈义方堃山的《星平大义》现以基本失传,很难看到,我们只能从《命理探源》中去看此人说了些什么:“我开始并不知道一夜时辰的顺序,问各监中的朋友,这才明白,子时正是今日的早晨,不是昨日的晚晨,夜子时是指今日的晚晨,不适指今日的早晨,这里可以从十二肖阴阳了解,牛兔羊鸡猪属阴,他们的蹄爪都是双数,蛇更属阴,它的脚看不见,虎龙马猴犬都属阳,它们的蹄爪属阳,只有鼠前两只脚为四爪属阴,后两只脚五爪属阳,所以夜子时属阴,而子时正属阳。”。。

袁树珊引用《日知录》说:“一日有十二个时辰,如果用刻为计,那么一日有一百刻,现在历法家按每个时辰十二刻计,那么就有一百二十刻了,为什么称为百刻呢?回答说:历法家有大刻小刻之分,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初四刻和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正四刻,这些称为大刻,合一日来计算,那么一日有九十六大刻,那还没有计算完的时刻,就把一个初初刻放在初一刻之前,那个正初刻放在正一刻之前,这些称为小刻,每小刻只合只合大刻的六分之一,合一日来计算,有十二个初初刻,有十二个正初刻,这样又可以拆合为四大刻,再加上前面的九十六大刻,正好是百刻,万育吾把小刻称为初四和正四,顾炎武把小刻称为初初和正初,次序虽然不同,但实际上都能折合到百刻之数。”

《日知录》卷三十“百刻”一文原文是这样的:“一日十二时,计刻则以百刻为日,今歴家每时有十刻则一百二十刻矣,何以谓之百刻乎?曰:歴家有大刻、有小刻,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谓之大刻,合一日计之得九十六刻,其不尽者置一初初于初一之上,置一正初于正一之上,谓之小刻,每刻止当大刻六分之一,合一日计之为初初者十二,为正初者十二,又得四大刻合前为百刻。”

显然万育吾和沈义方堃山都提到了上半时属昨日,下半时属今日的观点,顾炎武只是在阐述百刻的由来,没有提及上下半时。即使在今日,我们还是沿用子时半为一日的分界点,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迎春晚会也是在十二点点整敲响新年的钟声。如此分界点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有了手表闹钟才如此分的。邵雍在《复卦诗》里就提出了“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方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犠。”


 

从此辟卦图可以看出,十一月为建子之月,而冬至节正得子中中气,一阳生于此,是复卦下之初爻。

朱子曰:“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之心㡬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其言㡬于灭息者,天地之心非真有灭息也,以其不可见而有似于灭息尔。”其引邵子之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者,盖冬至在十一月之半,而又在于夜半子时,然夜半以前已属子时,则夜半乃子时之半也,数每从此始而略不差移,此所以见天心也。”又曰:“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者,此乃指欲动未动之间而言之,即所谓子之半也。”

元梁寅着的《周易参易》卷三曰:“邵子之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者,盖冬至在十一月之半而又在于夜半子时,然夜半以前已属子时,则夜半乃子时之半也,数每从此始而略不差移,此所以见天心也。”

   由此可见古人分日确实不是以节来分而是以天心所在中气来分,子之半来分日,正是一阳来复之时,我们常说的半夜,正是子之半也。

而起四柱法的五虎遁却是以节来分不以气来分,那就要分节与气的分别,节是一个月的结束,另一个月的开始,而气是在一个月之半,就是古人所说的“丑之终、寅之始则为节,月之半则为中。”

而对于五虎遁,《星历考原》曰:“按上古厯元年月日时皆起于甲子,是甲子年必甲子月为年前冬至十一月也,而正月建寅故得丙寅,二月丁卯,以次顺数至次年正月得戊寅,故乙年正月起戊寅,从甲至己越五年共六十月花甲周而复始,故正月亦为丙寅,即甲与己合之义。”对于五鼠遁又曰:“甲子日起甲子时,从甲子顺数至次日子时,得丙子,故乙日起丙子,从甲至己越五日共六十时花甲,周而复始,故子时亦为甲子也。”

遁虎、遁鼠之法是属于术数的本原公用知识,就如阴阳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没有谁会去碰这跟红线,用铜草水火土来代替五行的,它不仅仅为禄命法所运用,风水、择日等等都要起四柱,道无二法,其规则是一样的,先贤之本义是告诉读者不待来日,本日之晚就已经进入子时了,而学术数,先师教排八字之时,必将先告诉节气之关键所在,袁树珊不明节气界点,无师无法,误读古人之意,来个辛酉日庚子时,其謬显而易见,非智者所能取。

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道之不行,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禄命之法其道衰微,正是宋明之后聪明之人过度解读古人之意,标新立异,故弄玄虚,不明出处,很大一部分人不喜研读古文,自然无所适从,无可奈何处,干脆来个子时不断。古人所说的“世人难断亥子丑”不是说子时八字难排,而是以前人没有钟表,亥子丑三个时辰判断难度比白天大,所以难断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支纪时法
时辰子时算头天还是次天?
历法与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及相关知识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的密码
命学界关于“早子”、“夜子”及“日的分界”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