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集于一身,你的世界就开阔了

视频 | 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集于一身,你的世界就开阔了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第一教育-ID:diyijiaoyu”


5月20日、21日,由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第一教育”新媒体联合举办的“教育者”系列TED式论坛全新亮相沪上,分别走进本市平和双语学校和包玉刚实验学校。


论坛现场,沪上知名校长、名师、专家、学生登台,和在座观众做了精彩分享和互动交流。


错过了现场活动?或者现场演讲听了还不过瘾?没关系!我们为您奉上演讲视频!


今天,我们为您带来的是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在论坛上的演讲视频和文字实录。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教育者论坛-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演讲


如看视频不方便,请直接阅读为您整理的演讲实录


大约两个月之前,有一位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来看我。他在平和读完初中后,去加拿大读了高中,本科读的是法国排名前20的大学,并且拿到了全额奖学金。这个学生是我当年的一位得意门生。我是数学老师,他是我的数学课代表,他数学一直考满分。我记得每次考完试,先把他的试卷拿出来批完,基本上没有错误,可以用他的试卷作为模板批改其他同学的试卷。


我跟他交流他在北美的学习经历,他告诉我,他去一所著名的大学读了MBA。我问他为什么读MBA?他说他毕业之后,和他的一位同学去应聘一家世界知名公司,那位同学是美国当地人,很轻易被录用了。他一开始没有被录用,后来他通过朋友打招呼,认识那个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有机会跟他的美国同学一起在这家公司待了几个月。


他告诉我,在实习快结束的时候,那位高级副总裁告诉他,当初面试的时候,你的同学比你优秀很多,但是今天如果我们公司要选择一位留下来,就是你!


我问,你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他说他自己后来反思,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美国同学是比较外向的。在面试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她更加容易把她的优点展现出来,而自己一开始不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可能领导力还不足。所以他说,要通过读MBA来提升领导力。我问,你现在读完了感觉怎么样?他说,我觉得不错,我的性格比以前开朗多了,领导力也强了。


我问他未来的打算。他说可能在美国待两年,最终还是要回来。我当时就鼓励他,我也希望平和所有出去的学生将来都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我们中国的孩子在美国的发展会遇到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很多人讨论过天花板背后的原因。


我记得孙正义提过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在美国职场上发展受限。他得出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中国人比较内向,内敛。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蛮内向的人。


在我大学毕业前一个月,数学系领导召开座谈会,很多同学都发言了。最后,领导问还有没有同学想发言。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是挣扎的,我是想发言的,但是我不敢举手,我把我想要说的话在心里重复了很多遍,但是不敢举手。领导说,如果没有人发言,我们这个座谈会就结束了。就在最后一秒钟,我举手了。


我今天回想起来都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话,但是我觉得我当年是多么勇敢。那个领导对我的举手挺诧异的。后来我能够在毕业之后到学校来当老师,站在讲台上,跟我毕业之前挣扎的那一刹那有关系。原来我还是可以在公共场合发言的。但是,坦率地说,这些年,我一直在跟我内向的性格做斗争。


说到内向和外向的话题内向真的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吗?外向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吗?这是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有人说了,中国人内向跟中国的文化有关系,跟中国的教育有关系。


我自己在平和双语学校工作很多年,平和双语学校走的是中西教育融合的道路。我对中西教育的异同做了一些思考,中西教育在出发的时候走的就是两条道路。


比如,西式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兴趣,中国教育更加强调的是训练。


再比如说,我们常常用“食指”来描述中国的教育,就是考了90分还有95分的,考了95分还有满分。西方教育称为“拇指教育”,考20分,好。40分,好。60分,好。零分,好。


中西教育在出发的时候就是不同的方向,中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是功利的,我们有很多古训教导我们的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西方的教育一开始不是那么功利的教育,倡导让孩子去探索知识,去探索智慧。


所以,引申出一个根本的话题,学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西方人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中国人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学习不可能是快乐的。


那么学习究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常常有困惑。去年,我参加一个年会,我做了一个发言,主题是关于学校文化建设。我讲了作为校长在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做法,比如打造学习共同体,在管理上去行政化,注重激发所有教师员工包括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我们比较关注学校的非正式群体,自组织等等。


结果发言结束之后,有一位嘉宾说,你讲的很好,你讲的是现在非常热门的量子管理的思路。之前我对量子管理不是那么了解,后来我仔细学习了一下关于量子管理的一些原则,特别是量子世界观究竟是什么。当然我到现在也不是做管理学的,因为真正能够懂得量子理论的人也不是很多,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挺深刻的。


第一,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有秩序的还是混沌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是机械的。特别是在牛顿描述的世界里,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但事实上,大家知道,牛顿描述的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方面,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比如,有人喜欢玩桌球,桌面上有十几个球,如果有一个机器人每次击打那个球,他几乎可以保证每次击打的角度和力量都不变,但最终击打完之后台面上一些球的位置可能都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对于初始状态一点小小的偏差就会产生影响,甚至台面上多了一粒灰尘可能都会影响这个球。


混沌更加广泛的例子是天气,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蝴蝶效应”。混沌的例子非常多,那么,混沌形状是什么?大家可以观察漩涡,比如一条小溪里有一个小石头或者一根小树枝,水流就会有漩涡,漩涡是混沌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体现。其实每个漩涡的形状都不一样,每个漩涡无时无刻都在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形成漩涡的水流也是在变的,但是构成这个漩涡的自组织形态相对来说是不会变的。


我记得我去年在平和的校园里漫步,那是一个星期五的傍晚,我突然间有点感伤,我在这个学校里待了20年,我回想,这个学校的硬件跟20年前产生了很多变化,学生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90%以上的老师也都变了。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平和学校还是以前的那个平和学校吗?用机械的观点来看,无疑是不一样了,但是用混沌的方法思考,它还是那个学校。在量子震动里,每一个事物,包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漩涡。人身上寿命最长的细胞不超过七年,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个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二,量子的世界观是兼容并包的。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是波又是粒子。但每一次科学实验都无法同时观测到光是波还是粒子,但实际上光既是波,又是粒子。那么这两者是怎么结合起来的,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确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量子力学里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薛定谔的猫,一个猫被关在黑屋子里看不见,这个猫可能是活的又可能是死的,当我们把门打开,观测到这个猫的时候,这个量子状态坍塌了,只能停在一种状态。非此即彼是牛顿式的思维,但是在真实的世界,很可能这个人既是此也是彼,既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


回过头来,用量子世界观来看我们刚刚的很多困惑。


比如,关于内向这件事。我最近读了很多文章提到内向的人更有优势,还有文章提到,未来内向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因为内向的人至少有三点优势:第一,专注倾听。第二,审慎细心。第三,持久韧性。


关于中式教育的问题,大家如果关注新闻的话,近几年随着PISA测试结果公布,上海教育已经成了世界的基础教育的中心话题。一些西方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对于上海的基础教育是推崇备至的。


我看到一些报道,英国有一些学校把中式教育作为优质教育的代名词。有一位历史教授,他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完全采用中式教育。他还对他的女儿说,在学校里老师给你竖大拇指,你不要听老师的,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


今天,中国的经济地位上升了,我们作为教育者逐渐有了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比如,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兵法,里面有一句话: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很多人认为太棒了,在中国古代就有量子思维,可以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品质集聚一身。


今天的教育界还有一个切肤之痛,我们称之为“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前,我们请了北京大学一位知名美学教授——研究中国美学的泰斗级人物叶朗来做讲座。我有幸跟他共进晚餐。他说了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了钱学森之问,他说钱老其实是有答案的,钱老的答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他说,今天我们强调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在人文、艺术方面缺失太多了,我们要补上。


我们也请到过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做讲座,他的讲座核心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结合。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钱颖一教授有一个公式:创造力等于知识乘以好奇心加想象力。知识当然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基础的知识何谈创造力。当西方的基础教育在审视中国的基础教育的时候,他们是认可我们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基本技能上所做出的努力。比如上海小学生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当你回答7×8等于多少都要用火柴数的话,何谈创新。


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大的问题在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消退得很快。我自己对照这个公式在思考,中国孩子创造力顶峰在哪里?我觉得创造力曲线就像字母n,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总量在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好奇心和想象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一定是有一个地方达到最高点。这个最高点在哪里?我目前的答案是在初中,在中考之前。中考对我们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有一次,高一的一位老师跟我讲,经历过中考训练的孩子到高中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他们放毒,把初三应试注入的毒排掉。所以,这种高利害性的考试还是越少越好。


今天很多家长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国外读高中或者接受大学教育?就是在我们的孩子创造力依然处于高位的时候,用比较好的中西教育的组合,让他们保持很好的一个创造力。


谈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界,芬兰一直是我们的学习目标。芬兰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沿。我们仔细研究芬兰,他们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有七个,分别是:思考与学习素养,文化理解、交往与自我表达素养,自我照顾与日常生活管理素养,多模态识读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就业和创新素养,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素养。


这还是我们脑洞大开的。我觉得芬兰的教育是在思考未来,面向未来。有句话叫做“未来已来”,当我到了明天依然还有明天,当我到了未来依然还有未来。所以我在想,谈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好,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好,我们一定有不同的表述,不同的理解


但是我再去想想,钱学森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周海宏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钱颖一提出的创造力是知识和好奇心想象力相结合。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两个相对来说比较矛盾的两点上都有所发展,这样的孩子一定是面向未来的人才。


最后,以刺猬和狐狸的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发言。


在古希腊的寓言里,狐狸想尽各种办法要吃刺猬,而刺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卷起来。我的问题是,你希望你的孩子做狐狸还是做刺猬?如果你用这个问题来问我,我的答案可能是既要做狐狸也要做刺猬。


我们需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知,就像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我就锻炼自己,让自己变的外向一些。这样,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身边都是狐狸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做刺猬,当你身边都是刺猬的时候可以选择做狐狸,这样你的世界就开阔了。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在教育者论坛现场讲话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智慧同行、与世界对话 这所学校合你心意吗?
90后女孩英国留学,自己命运主宰
微笑教育:忘掉学校所学的东西,留下来的是教育
长郡教育集团·郡维国际实验中学2016 年秋季招生简章解读!
2016中英校长高峰论坛 | 两国校长眼中的核心素养
2022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