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题方法】杨华:老杨谈全国卷那些事儿---比较变化类选择题(3)
【教师简介】
杨华,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日照市高中历史教学能手,日照市高中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被日照市人民政府嘉奖为“日照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08年开设历史博客“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下”至今。
目的意图类选择题【名师精讲】           
【题型特点】
比较变化类选择题就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异同或变化的选择题。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相同”“相似”“一致”“共同”“不同”“新发展”“新变化”等;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显的提示语。近几年高考中,该类题型呈大幅度增加趋势。
试题的呈现方式: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异同比较。 二是同类现象或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变化比较,一般通  过“但是(但)”“而且(而)”“然而”或标点符号“;”“……”等转折词联系起来。
【用语阐释】
比较就是将同类或者相近之间事物的对照,同类现象对照,也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差异,还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它们各种的异同。具体来说,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
【解题技巧】
“历史事物的比较要放在特点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都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深入的分析。
从具体步骤上看,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求同存异”还是“发展变化”;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正确答案往往隐藏在后半段材料中)。
【使用说明】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做题,班级和学校不可以出现阿拉伯数字,提交之后别立即关闭,可以立即查看分数和错误试题,并附有详细解析,关闭之后无法看到,需要重新做题【2019年试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答案】C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答案】D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可知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将关注点集中到社会现实,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故选C项;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以泰勒斯为代表的思想家将关注点转移到自然,排除B项;启蒙运动时期哲学的主题转移到政治,排除D项。
【答案】C
4.(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选择题】——往年汇编
(一)异同比较类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D对比中印两国对英国棉纱、棉布的消费情况,不难发现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量大大少于印度,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和印度同是英国商品的倾销地,而印度的殖民地化过程更早、程度更深,自然经济的破坏也更严重,故对英国商品的阻力就更小;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英国商品输出有顽强的阻碍作用导致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滞销,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战争的破坏不可能十多年后仍影响棉纱棉布的销售,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B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联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B项正确;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也并未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5年苏共十四大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故D项错误。
(二)变化比较类
3.(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故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江淮茶大量北运,茶铺及饮茶人增多,这说明饮茶习俗北传并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南茶开始北运”与此矛盾,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且可能相互影响,但仅从饮茶习俗的趋同不能说明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重心,且材料只反映南方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故D项错误。
4.(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B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这一制度存在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明中后期,地方民变不断,为了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抚总理一地的军政、民政事务,清代巡抚最终成为定制,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明中叶以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巡抚一职的设置并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巡抚的设置是地方行政的变革,与中央官制无关,故C项错误;巡抚的设置也没有缓解或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B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1870~1913年期间,工业革命在欧美发达国家业已完成,日本工业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工业化,故B项正确;由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故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以及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故C、D项错误。
6.(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A材料描述了明末农村雇工百年间劳作态度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生活待遇要求提高这一显著变化,而这也表明明清时期农村自由劳动力地位提高。明中后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特别是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导致劳动用工需求,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明清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未涉及是否重农,故B项错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中后期推行的一条鞭法,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且雇工的出现说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故D项错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高中历史图表类选择题做题方法
做历史选择题要注意些什么?
?
陈国华|写在高考前的话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中考历史选择题题的类型与解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