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蕲春县管窑镇
 蕲春县管窑镇,这里曾是古代民间重要的陶窑基地,早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就有 “陶都”之称。然而,在历史长河中,这座历经千年的“古陶都”最终没能将祖辈们创下的“基业”发展壮大,却被历史的烟云所湮没,除了留下许多被废弃或残存的窑炉址外,只有许许多多的遗憾。 
其实管窑镇离黄石很近,驱车顺江而下,约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河口镇江边一个不知名的小汽渡口,从这里过江就是管窑镇。 
管窑镇街面很小,没有特别之处,深入其中,才发现这里风景很美,辖区内湖泊星罗棋布,山峰迭宕绵延。
由于管窑镇一面临江,一面临湖,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赤西湖面积近3000亩,是蕲春县第二大湖泊,与黄石西塞山遥遥相对。
难怪先民们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做陶窑生产地,除了它丰富的陶器原料资源外,想必还有一条就是它有得天独厚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资源。 
走过管窑镇街道,穿过一片鱼塘,很快就来到管窑最原始的手工制陶窑址:工人新村。该村为何称工人新村呢?今年72岁的老窑工李立权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一带全是陶窑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从事制陶业,故称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紧依赤西湖,在湖边一个山旮旯里,果然隐藏着几处窑址,通往窑址的路边到处堆满了刚生产出来的各种日常陶制用品,不少农用车进进出出,在此批发陶制品,生意看来还不错。 
这里有不少的简易工棚,工棚大都是土砖和石棉瓦修砌而成,每一个工棚便是一个陶制品加工点。陶工们正在里面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生产与加工,那一堆堆无声的黄泥巴,在这些陶工的手中顷刻就变成了一件件仿佛能说话的精美手工制品,如我们生活中日常熟知的坛坛罐罐:腌菜坛、管道、取火炉、酒壶等等。 
简易工棚温度很高,我们拍摄一会儿,便全身大汗淋漓,再看那些窑工镇定自如,似乎忽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存在,不管我们在那狭小的工棚里怎样来回地拍摄,窑工们仍然聚精会神地忙着手中的活儿,仿佛时间凝固在狭小的空间之中,只有那旋转的胎坯在告诉我们,他们已穿越千年的时空,依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窑工们将手中制作好的陶胎坯放在外面进行晾晒,晾干后再上釉。上釉也是一件十分细致的活儿,我们在现场看到,一位老窑工正在手把手教一位年轻人如何上釉,也许是年轻人不得要领,多次上釉,总是上釉不均匀,引起老窑工的不满。 
在烧窑址,窑工们正往狭长的土窑巷道里有序摆放上了釉的陶胎坯。也许是窑内空间过于狭小,加上里面的温度很高,窑工只能半蹲着摆放胎坯,全身早已汗流浃背,为了补充身体的水份,他们需要不停地喝水。 
李立权告诉我们,陶胎坯进窑后,进行燃烧。烧窑也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活,只有老窑工才能胜任,温度一定要掌握好,全凭日积月累的经验,否则就烧成了废品,只有经过适宜烈火燃烧过的陶才是真正的陶器。 
老人还说,他从十几岁就跟着父辈学习制陶,如今干了60多年,虽然人老了,但爱陶的心还在,技术还在。窑工们是把和自己头发有着相同色调的黑色炭火点燃,一代代薪火相传,一代代燃烧涅盘。 
陶工李玉恒告诉我们,管窑镇在民间目前有4个窑场:管窑、卢窑、李窑、岚头矶窑。相传管窑镇在1300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就有 “官窑”、“陶都”之称。管窑镇的陶业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年,那时就有“窑州”之称,管窑镇也因此而得名,管窑陶瓷已经被省政(百度和谐)府第一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安阳相州窑----北齐的青瓷
石湾窑的历史变迁以及产品特色
百年古窑与最后的窑工
继续深入解读:为什么说唐诗干不过宋词,李白干不过李清照?
遇见颜神
“美得令人叹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