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30条

第230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硬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上焦得通,则呕止;津液得下,则胃气因和,汗出而解。


清·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不大便,胁下满而呕,是阳明传少阳病也。若舌上黄苔涩者,为阳明之热未尽,则当与大柴胡汤两解之。今舌上白苔滑者,是已传少阳,故可与小柴胡汤和解之。俾上焦得通,则呕可止,津液得下,则便可通,胃气因和而满除,则身必濈然汗出而解矣。

集解

程知曰:此言阳明兼少阳,宜用小柴胡也。不但大便溏为胃未实,即使不大便而呕,亦为邪未入里。满在胁而不在腹,舌苔白而不黄,皆少阳之见证多。故当从小柴胡分解阴阳,则上下通和,濈然汗出,而表里之邪为之一撤矣。

程应旄曰:下满,不大便而呕,是大柴胡汤证也。其用小柴胡汤者,以舌上白苔,犹带表寒故也。若苔不滑而涩,则所谓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谓里热已耗及津液,此汤不可主矣。又曰:上焦得通,照下满言;津液得下,照舌苔与呕言;胃气因和,照不大便言。上条阳明病,从潮热上见,此条阳明病,从不大便上见。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不大便属阳明,然胁下硬满而呕,尚在少阳部。舌上白苔者,痰饮溢于上焦也。与小柴胡汤,则痰饮化为津液而燥土和,上焦仍得汗出而充身泽毛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为少阳所遏,下脘之气陷,则病溏泄,上脘之气逆,则病呕吐。胃逆而津液不降,心部瘀浊,故舌起白胎,由肺壅塞,而上焦不通也。柴、芩泻少阳经邪,松其郁迫,故上焦通而津液下,胃气和而汗出解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胁下为肾,肾与膀胱为表里者,有输尿管为之相接也,《内经》即谓之下焦。太阳寒水之气,格于肾膀而不得下行,则胁下为之硬满。水气结于下焦,不能滋溉肠胃,故不大便。胃以燥而不和,胆火从而上逆,故呕。舌上白苔,则为阳气虚微,故虽不大便,断无可攻之理。要惟有小柴胡汤,发内陷之水气以达于上焦,俾津液之上出者,还入胃中,胃气得和,则胆火平而呕吐当止。大便之不通者,亦将缘滋溉而畅行,由是中无所结,阳气外散,乃濈然汗出而愈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说明阳明病不大便也可用和法。

少阳之邪未去,会有胁下硬满和呕。少阳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胁下硬满是少阳病一个主要症状,是少阳之气不和。呕是胃气上逆,少阳病就有呕。为什么还有不大便?看看吧,有少阳的问题,有胁下满和呕,不大便属于阳明,这是一个少阳病和阳明病的并病,或者是合病啊。那么用大柴胡汤吧。大柴胡汤泻阳明又和解少阳,太阳篇是学习过,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主之。但是大柴胡汤证的不大便,有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舌苔要见黄。因为一见阳明热,舌上苔也就黄了。现在舌上白苔者,正在这关键时刻张仲景一锤定音,舌上不是黄苔,是白苔。

白苔是什么?白苔是少阳之苔而不是阳明之苔,说明邪还在少阳还没入阳明。没入阳明,也就不属于阳明燥热,还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所以舌上白苔。少阳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表寒里热,还是有点儿半表之寒,没能够完全化热,因此舌苔是白的。不大便见白苔,不能下,可予小柴胡汤。泻阳明是错误的,也不能使大柴胡汤。那就问了,不大便也好几天了,小柴胡汤不泻大便,大柴胡汤可以利大便,怎么能用小柴胡汤通大便?

张仲景认为小柴胡汤也能通大便。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疏理肝胆,能疏通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都是少阳,少阳主疏泄,它管气、管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终始也,它能通达气和水。小柴胡汤能够调整、和解、调理三焦之气;上焦得通就是气达而不郁了,津液也就得下。

不大便并不是阳明燥热,而是肝胆之气郁结、上焦不通所致。服了小柴胡汤,上焦就得通,气就利了,津液得下了,大便自然而然也就下来了,也就是六腑就利了。胃气因和,上焦的气机利了,下焦的津液下达了,中焦的胃气也就和了,呕吐也就止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胁下硬满,就是胸胁苦满,「胸胁满不去」也是同一个意思。不大便而呕,那么虽说是阳明病,其实是少阳病。少阳与阳明它是有里热,要不它不大便哪来的呀,就是里头有所结,但这个「胸胁满」和「呕」全都是柴胡汤证。「舌上白苔者」,这个也很重要,我们现在这个舌头也是在临床上辨证的一个方面,可不能够看病只看舌头,那可不行。这个白苔是里有热而不实的一种表现。你像这个咱们说的白虎汤证,一见黄了就是里头有实了,实在的实啊就是实证,舌上白苔还是虽然热但不实。

那么那个不大便,它先是一个少阳病造成的,柴胡汤证你就与小柴胡汤就行了。那么为什么不大便呢,它底下有解释。我们说这个柴胡证它结于胁下,正邪交争结于胁下,它那个时候有所结,影响了上焦,津液它不往下来,上焦不通了,那么这个柴胡呢它就解这个地方的结,解胸胁这个地方,所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子恒试注

患阳明病,胁下的部位胀满而硬,胁下硬满是少阳证,邪气郁结少阳而成。不大便是阳明证。呕是胃气上逆,也为少阳所主。看似是少阳阳明合病(或并病),但舌上现白苔而非黄苔,说明邪气尚未入阳明,并无化热化燥的征兆,治疗应该以少阳为主。三焦为少阳所主,是水谷通行之道。若是邪郁三焦,水谷之道不通,津液不能通达,也可能出现大便难,小便不利等症状。舌上白苔正是水道不通,水湿停聚上焦的一种表现。治疗应选择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三焦。上焦通畅,津液可下,胃气和解,正气振奋作汗而解。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自我测验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复制可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读方与用方(60)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三十五天
《伤寒论》试解No.23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30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伤寒悬解》阳明篇八十二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