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拳重在找感觉(转载)

虚无陈太极的博http://blog.sina.com.cn/u/2319371450

 

练拳重在找感觉

 

练拳贵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无规律可循,笔者选出了以下九种感觉,与拳友们切磋。

一、“骨升肉降”的感觉

“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

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

“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

“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

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

“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

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

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

“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

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

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

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

……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八、“口内生津”的感觉

“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

……“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

九、“天人合一”的感觉

“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

……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

 

太极拳悟道的秘窍—七窍密义

 

 

古人拳谚说:“打拳不懂窍,等于瞎胡闹

七 窍
练功中一般能使七个窍松开,并能把握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七个窍分别是:

(1)主窍:

在两眼之间的下面一点。此窍,是初练者即不能练也不能想的地方。它是统领其它六窍的主窍,只有经过多年的修练,有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只要一想着它,就能做到形体舒松,意念适定。

(2)中窍:

在胸部檀中穴上约一寸五分处。是形的中心。此窍的松开对于心脏疾病和精神萎靡不振,有很好的辅助理疗作用。练此窍是以两中指意对(两中指之间,不论什么动作,都好象有一根线相联着,),沉肩(肩不要杠着),坠肘(肘放到膝盖上),提腕(使肩上流下的气血顺到指根),塌指根(把到指根的气血顺到指尖),虎口圆(大指和四个手指间在意念上形成一个没有棱角的弧度),扣指尖(使得整个手心产生一种绷劲,使得劳宫穴自然而然的打开来),两臂相合成为弓形,两中指意对成为弓玄,开掖(以不抬肘杠肩为度),再保持头正,颈直,鼻对脐(鼻准对肚脐),中窍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

(3)下丹田:

在脐下约一寸五分处(小腹内部)是气的中心。对于气血两亏,身体虚弱者,应该先意守丹田,以静为主来培养真元之气,等到气足血旺才能打开此窍,此窍开对理疗肠胃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就犹如田地种粮食一样,种出的粮食只给它归仓,而不加以利用,日常时久再好的粮食,也会变质,腐烂。种好的粮食应该拿出来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种了用,用了种,就会使粮食越种越好,同样也会使粮食越用越好,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和逐步的进化。而且它也是练气化劲的基础,练此窍是在练中窍形体要求的基础上,掖胯敛臀(两脚大指根内侧与肩外侧同宽,两脚尖微内扣,膝盖微曲,以不超过大脚指为度,臀部以不露出脚后跟为度。尾履下垂,曲膝微挺,做到了上述形体之后,再用意一想丹田,它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来。

(4)阴窍:

约在裆部两阴之间。是练功下盘的中心。是人体气血上下相联,及平衡的关键,此窍开对高血压,男性的前例腺炎,下肢酸冷,关节炎有很好的理疗作用。练此窍,是在练上述两窍形体要求的基础上开档合膝,使挡部产生一种绷劲,使档部的绷劲到了一定的力度,过轻不行,过重也不行,在绷劲恰到好处的时侯此窍才能打开。开此窍,会对人的键康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在修练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修炼者耐心习之。

(5)尾闾窍:

又名命门关,他又不在尾闾处又不是命门穴,它是在与下丹田前后平行相对的腰椎间。太极拳称之为腰际。是练太极拳劲的中心。此窍开对腰酸背痛,腰肌劳损有很好的理疗作用,练此窍,是以丹田为基础,在丹田开的基础上,保持上述练窍的形体要求,丹田提气,丹田气自能走尾闾关而通达四梢,使整体内外产生外包内撑之感,从而产生刚柔相济的劲,它是练气化劲的窍。

(6)夹脊窍:

它的位置在两肩胛之间,与中丹田前后平行相对的脊椎骨之间。是人体与空间相联的中心,俗称势。此窍的打开,对于人体内部气血过旺所引起的内火,以及营养过剩所引起的血脂过高,及一切实热之病,人体前后左右气血不平衡所引起的形体木纳,歪斜,都有很好的理疗帮助作用。练此窍的方法是;在练前面几个窍的形体基础上,外包内撑再加一点整体力度,两手之间带有一点相反方向的整体拧劲,再意想着窍,自会有一种人与空间相连,相平衡,相通的感觉。

(7)玉枕窍:

在后脑枕骨的中间,它与上丹田前后平行相对,是神的中心。此窍开有醒脑提神的作用,对于心烦意乱,心神不定,以及脑部疾病有着很大的理疗帮助作用。练此窍以静为主,是练气化劲,练劲化势,练势化神,练神还虚的关键所在,是练修身养性功从有为之功,走向无为之功的转折点,通俗一点讲就是从主动走向被动,从有形走向无形,从有常走向无常,练上了此窍,练功才能算入门了。练此窍,要在练上前面几个窍的基础上,才能练习。

它的形体要求是:
(1)含神内视,上下眼敛放松,眼神不要外露,面部肌肉,上下牙床舌根放松,
(2)收颌藏喉至鼻准对肚脐,使头后部凹陷进去的玉枕关有限的突出来,
它的意念要求是:
(1)要知道神的母体是意,脱离了意去找神那是空的,练到老都是一场空,
(2)要收心定意,使杂乱的心绪归顺,使无章的意念归静,
(3)意静到了极致之后,此时意会自然而然的归于主窍。
(4)意归于主窍之后,收颌藏喉只要略一加一点劲,使得头顶轻轻一点,意便能从主窍而达到神窍,使神窍自然而然的打开。

检验这七窍的位置,只要练功者意静下来,用手心对着窍,有一种不能离去的感应,这就是窍的位置。

在练功中不能单练一个窍,要六个窍同时平衡的一起练,以用意调形顺气为主,这样才能不使意和气,同时停留在某一个位置。造成偏差或不舒服感。又能锻炼意不偏不倚,照顾周全。又能使气,气遍周身不少滞。初练者应该在明师的指点下练习,切记不能一个人看了书之后,盲目的闭门修练。也不能故意的意守某一个窍,或者脱离了形体用意空练,如果这样练容易产生偏差,或至少是练一辈子无用功。也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循轨导矩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才能功到自然成。


 (选自诚心http://blog.sina.com.cn/u/1449972143

 

 

 

 

勿忘勿助,至大至刚

 

大脑有许多奥秘,这些奥秘并不神秘。古代先贤早就是感觉到了,而且实实在在地应用这些技巧。

 

现代科学发现了许多许多大脑的细节,但是并没有能够对大脑有一个细节之上的理论认识。这并不是不懂,更多是不敢。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人的任何思维和行动都是脑神经的“机械”工作的结果。这个结论,没有人敢于承认的。承认了,就失去了自我,因为:一切都是血肉的机械动作的结果。人没有自我控制!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自我”,只有血肉。谁有胆量承认这个事实。

 

事实就是这样。中华古代先贤早就承认了,而且承认之后,豁然开朗,反而“无所不能”。

 

“勿忘勿助”,是薛颠反复强调的高级功夫。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去“强求”。人没有自我。人只是自己的“血肉”人体的看客。大脑自动地会把结果告诉你。我们只需要“等”。这就是“勿助”。

 

“勿忘”,是说思想不能“换台”。看书,要眼睛看着,不能看傍边的东西,但是心也不能急。我小时候得一个高人(初中数学老师)指点,做数学题,特别是几何,无往不利。如果第一眼不能有答案,我就拿出圆规和直尺,规规矩矩地把图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一切都清清楚楚。“事非经过不知难”,做一遍,什么都知道了。这就是“勿忘”。

 

任何复杂的东西,只要去 sense it, touch it,feel it, solutions come automatically.(作者萝卜酒)

 

修炼太极拳之道----先减法后加法

修练太极拳之道至简,先减法后加法。所谓减法即老子所言:为道日损,损而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加法即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所以站桩先站无极桩,再站技击桩。无极桩为减法,技击桩为加法。李雅轩说过:“学习太极拳的进程,是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到空无所有;是从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只用最小的软力的过程。只有逐渐丢掉硬力,柔软的程度才会日渐增加。柔软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轻灵、虚无。”。大师说的是减法。为什么大师反复强调减法呢?因为人们不愿意舍,舍不得嘛!无论修道还是练拳,重点在减法。有个万行上师说:“万念变千念,千念变百念,百念变十念,十念变一念。”这就是减法。那么,减一点就加一点(实际无止境),减的是什么?减的是人为,加的是什么呢?加的是精气神。精气神的充足,无中生有,产生浑圆劲,有的叫内劲,这个是无为之法。减法分分性和命两方面来减。在性上减就是减少杂念,在命上减就是变大力为小力。加法分有为和无为。精气神的增加为无为而为,拳法的学习属有为之法,如:太极拳十三式之法。届时身形自然符合《太极拳十要》一部分,在减法的过程中,什么气沉丹田啦,虚灵顶劲啦,等太极拳十要一部分,便会一一上身,这就是加法。总之,一减一加,一舍一得,太极拳之道。当今学拳教拳的毛病在于,我猜测是因为没有减法,只有加法的原因。(作者风中之柳)

 

李敏弟谈太极拳的练法

 

我采访过数十位国内外各派太极拳的传人、名家,对太极拳的历史和现状有些了解。我知道四川省成都市过去有一位杨澄甫的弟子叫李雅轩,在四川传播太极拳,为四川的太极拳发展贡献很大。他已经去世,我一直想采访他的后人和传人。1998年底,藉到四川开会之际,在太极拳朋友的引见下,采访了李雅轩的女儿李敏弟。
  李敏弟说她6岁时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学拳(在兄妹4人中只有她一人学拳)。她从小生活在父亲身边,直到父亲去世。父亲对她要求非常严格,每一招每一式要一丝不苟地演练到位。一次父亲教她练剑,在练到“左右拦扫”这一招时,见她用剑意识不清,几次动作都做不到位,于是用手捏住剑尖,叫她用腰来带动。不但拳的动作劲路要清楚,练习兵器也要明确用法,特别是要明确兵器使用的部位。有时在家中,房间狭窄,演练兵器不能施展开来,父亲就用鸡手掸子或裁缝用的尺子作兵器来教她如何挑剑、如何沾化等。李敏弟的拳和兵器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日积月累地学习下来。到20岁时,她已经掌握了太极拳、剑、刀、枪、武当剑、对剑、对枪、推手等。
  李敏弟说,父亲在外面是一位威严的太极拳老师,在家里是一位很正统的父亲。父亲十分喜欢身边这个小女儿,有心培养她成为太极拳的传人。李敏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父亲去世后,李敏弟和父亲的弟子陈龙骧结成伉俪。夫妻俩志同道合,对李雅轩留下的太极手稿和书信加以整理,著书立说;同时不断参加一些省市和全国的武术比赛,通过公开的武术活动表演李雅轩所传的太极拳;并且在不同的场合授徒,可说是桃李满天下。现在,陈龙骧和李敏弟在成都市成立了节雅轩太极拳武术馆,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为武术馆题写了馆名。
  李敏弟得到父亲李雅轩的真传,对太极拳的练习方法有精辟的认识。
  李敏弟说,太极拳的练习要保持纯正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在大松大软中落实的。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她说:“父亲作过一个比喻,要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李敏弟指出,一个人在练太极拳时要问自己:我松了没有?松透了没有?她说:“我对我的学生说,学拳第一天叫你松软,一个月以后也叫你松软,一年以后也叫你松软,10年以后也叫你松软,几十年以后还叫你松软。为什么?时间延长了。功力在长,对松软的要求也就更高、更深入。这就是太极拳的拳味。练习太极拳动作的作用是什么?是增长内劲,内劲是从松软的动作练习中产生的。所以,要在练拳时找这松软的感觉。这种感觉最细微的是什么?是好象在空气中感觉到了阻力,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里气血的流动等等。”
  她说,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父亲有一个比喻,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她特别强调松腰。她说,不松腰,力沉不到脚根,力量就不能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上下贯达;不松腰,气也不能布满全身;不松腰,在练拳时胯也送不出去,步会迈得很小。拳诀上说“命意源头在腰际”,要多从腰上找。
  在谈到“用意不用力”时,她说,用意不用力是存在的,实际上是叫人不用后天的僵劲。僵劲是后天的生活习惯,要把它丢掉、丢干净。如果不丢干净,让它老是呆在身体里,就阻碍气血运行,阻碍练习的进境。正如人一辈子要同自己的毛病作斗争,克服自己的毛病一样,练习太极拳的人也要一辈子与自己身上的僵劲作斗争,做到大松大软。比如揉面,将面揉得越软越透,面筋才能拉出来,太极拳是极柔软才能做到极坚刚。
  李敏弟认为,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大多处于健身的水平上,深入不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她引用了她父亲的话说:“学习太极拳要有真正练太极拳的老师,要有悟性,还要有时间、有精力来练才行。所谓学拳要有缘分,这个缘分是条件。几种条件具备才能练好太极拳。现在练拳的人多,但真正练得好的人少。”
  李敏弟畅谈太极拳练法的一席话,但愿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选自双丰收)

 

 

 

人的所有秘密都在五个手指头上

现在有很多人按摩特别信精油等按摩用油,我更强调按摩要好好用手。这就是之前所讲的,人所有的大秘密全都在手上,手的所有指尖全是经脉相交汇之所。现在,对运动员有一种测法,是专门测试指尖气血的,如果里面有轻微的跳动感,这种就算通了。指尖脉跳动得越厉害,把脉越准,它对生命感知的能力就越强。其实我们平常没事应该多锻炼指尖,像拍手啊、鼓掌啊,这些都是很好的动作。十个指尖的头相碰,这个动作可以有效地防治老年痴呆,因为气血全都在指尖上。

跷大拇指,要么是夸赞别人,要么是傲慢

   大拇指为肺经,肺经从云门、中府出来,所以,锁骨与肩之间这个部位疼痛就是肺气被憋,应该双手交叉拍这个部位,把肺气给拍顺了。肺经从云门、中府出来以后,沿着手臂里侧的上缘一直走,到大手指的外端,同时有另一个支脉,从列缺穴处流到大肠经去。大拇指为肺气所主,所以大拇指主傲慢,跷大拇指,要么是夸赞别人,要么是傲慢。

   很少有人敢把戒指戴在大拇指上,只有皇帝,他敢那么牛,敢在大拇指放一个大扳指,把戒指戴在大拇指上就是从来不倒的意思。

食指跟本能有关

   食指是大肠经。那么,把戒指戴到食指对不对?有一些女孩子比较喜欢这样。大肠跟本能相关,有的人在做决断的时候,他老用食指敲桌子,实际上他是在拼命地调动本能来帮他做决断,这件事不是靠理智能解决的,所以要靠本能来解决。我们中国人有时候,说自己肚里有数,指的就是大肠。把戒指戴到食指上的人,实际上通常有一点宗教倾向。

心越跳得厉害反而是心脏轻症

   中指指什么呢?中指是心包经,心包经就相当于心脏的外围。我们为什么要学老子?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表现出来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事情,就是没有表现出来的。一个人要是修行修得很好,一眼就能看出事物本身背后的东西。比如心包经的问题,心脏外围如果有病,反而在病症上表现得特别强烈,哐当哐当心跳得慌,好像跳得特别严重,会让人产生得了心脏病的错觉。但是,事实也许不是这样,心越跳得厉害也许是心包的病,反而是心脏的轻症。心脏病的重症平常没有表现,突然出现心下急痛,这才是重症。心脏病的重症主要表现是在小指上。心经跟小肠经都走小指,有时候小指麻木、小指出问题,反而是心脏病的重症。当然这个要先排除脊椎的问题,因为脊椎受压迫也会造成小指的麻木。如果中指会麻木,反而是心脏轻症。所以,有时候反应强烈病症反而轻,不强烈病症反而重,这就是身体的问题。

手的握力越大,肝气越足,人越长寿

   西方有一个结论,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手的握力越大越长寿,所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应该经常锻炼自己的手握力。但是,西方人只是做了统计,得出结论,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原因。

   为什么手的握力越大人越长寿呢?

   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小孩子出生的时候手都是什么样子的?小孩子出生的时候啊,握拳是没有错的。那是怎么握的呢?我们一定要学小孩的握拳法。小孩的握拳一定是大拇哥放到无名指的指根处,然后握住。这个方法是道教里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握拳方法,叫做握固法。初生孩子为什么都不用教,就是妈妈不用去教孩子:我要生你了,你一定要握固出来啊。不用教,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出来的。当然也有张着手出来的,张着手出来的小孩体质偏弱。其实一般小孩子,懂得自保的,都是握着出来的,这是先天的东西,不用父母去教。

   我在学中国古代养生法的时候,曾经问过那些老师,道教说这是握固。我问这握固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知道,只教给我们就这样握着就可以了,因为这样可以定魂魄。等我生完孩子以后,一看孩子那样握着手出来,我一下就开悟了。人的手首先得能攥住,肝气才会足。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体自保功能。

人死的时候是撒手而去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肝主血,就是肝主藏血。肝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一死其实全跟肝相关。现在就记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人能够从母腹里出来,第一条肝气足,才能攥住拳头。人死的最后一瞬间是什么样子呢?是撒手而去,就是手啪一下散开了,肝气全散。所以人死前最后绝的一条经脉一定是肝经。这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跟肝有关。

   人握紧拳头是握固,那么固是固什么呢?中医是讲神明的,那么肝的神明叫做什么呢?叫做魂。什么叫神明?就是肝气特别足了以后,它所外现出来的能量叫做魂。肝气肝血特别足以后,人的魂就不会飞掉,因为它的固摄能力强。平时我们该怎么来固肝魂呢?记住啊,无名指的指根处就是肝的窍,所以呢,如果把手压在这儿,就等于是固肝魂。(曲黎敏:把健康彻底说清楚http://blog.sina.com.cn/zhongyiqulimin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最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实际上,“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可以明确地说,这“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

  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浑,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精细.越微小,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最后出现的如图2所示的身体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身体上已经形成了从头到脚很多的肌肉“筋线”,这些筋线可以看作是弓箭的弦,个个可以发力,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身体备五弓”的说法,只是个大体上的说法。真正应该是身体“处处备弓”,也就是“何处碰到何处发力”,这就是太极拳真正内劲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述只是太极拳的一个纵方向上的筋线,这是不够的,还育横方向上的筋线,如图3所示。



  这些筋都是人体经过不断练习后产生出来的,是光靠单的方法练习得不到的,它是通过练气、练意练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因此,“筋”是由肌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虽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所以说内劲的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在这过程中,你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会也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三、从“筋”看内劲的技击运用效果

  有了对“筋”的概念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实意义。太极拳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百练而来的“筋”来实现技击的。而且用“筋”来进行搏击,就会给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觉,感觉很轻松,这时也不妨称之“不用力”了。这种“筋”显然变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可聚,可圆可方,上下变化,左右逢源。只有具备这样的“筋”,才能在各种的场合中运用出各种劲力.才能在快速的搏击中做到“引进落空”、“粘沾连随”,也就是说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的网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关于这种“筋”,有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即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过对对手劲力变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我们说的“筋”.如果用“活筋”来描述则更准确。

  当你具备了这些“活筋”,你会发现你在练太极拳各家门派的各种动作,做各种发力时,都能运用自如,终于就会体会到各家门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样,这个目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在人体这种“筋”的构建上,寻“筋”的路径是多样的,不在什么门派,什么形式。只要是适应你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就是最好的路。

  也许,在以往的太极拳理论中,并没有这样关于“筋”的阐述。本文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变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进行思维,太极拳的各种经典理论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选自正道永恆http://blog.sina.com.cn/orientation201011

原文:大手http://blog.sina.com.cn/iandyouit

 

太极放松真谛 

练太极拳要讲大松大柔,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太极拳的灵魂,这是有道理的。“要松,要松,要松,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子时亦如是强调。郑曼青的师兄,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虽然很多人主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但为什么练不出功夫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松柔有很多诀窍,其中有方法问题,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讲松柔若不得法,同样很容易走入误区。有许多人讲松柔,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实际上是懈了,而自己并不知道。


     太极拳讲大松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再往下是松沉、松静、松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讲述清楚,并不容易。

  太极拳松柔五境界

  普通练太极拳者讲的松柔,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们讲松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体操作性。也就是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松柔体会,功力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渐提高我们对松柔层次的掌握,与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一开始学太极拳时,我们要求身体松软,节节松开,头上肩上要这样那样走,将人发出去:松沉是内劲下去后再起来,也可以沉都不要,将劲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没变,但内劲的方向变了。

  松静,这个静非常不简单,有了这个静,才有反向的动,所以叫做复命归根。只有做到静,然后才能到空、到化的阶段。就是对方摸到哪儿都是空空的,一点东西都不让对方知道,但此时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始见奇”的说法。我们现在练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过程是通向“无心”的台阶。再深一层次,是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对方根本听不到东西,到那时才能体会知机的问题,太极拳讲得机得势,身上没有松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机,又怎么会得势?

    在练拳的时候,就是要注意这些东西。当然,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追求方向,还要有具体的方法去找,去体悟松柔。比如说“大而化之”,为什么要你们在练拳时将气势放大,就是因为刚开始为了找准内劲,气势可以小一点,但等到一定阶段,你们的气势大了,内劲早就随着意到外面了。比如,气势足够大了的时候用气圈打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观照问题。现在你们的身体状态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达到一丝不挂的阶段,什么节节贯穿,什么根节起、中节随、梢节到,什么“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那些都太慢了。应该是在哪里接触就在哪里起,干吗要跑那么远。比如对方抓住我的前臂,就从这里直接化发对方。

  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这些是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事,要慢慢来。
  
  节节松开是基础

  当代太极大宗师杨澄甫先生很重视练拳时的松,在其著作《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曾经提出,“习练运行时,周身关节,均须松开自然”,又提到“两臂骨节均须松开”。在著名的《太极拳术十要》中也明确提出“松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轩关于松柔的许多提法同样是值得重视的。他常对弟子们提起,杨澄甫练拳时“又稳又静,又松又沉,又软又弹,又灵活”,在发劲时则是“松沉软弹,透内之力惊心动魄,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轩认为太极拳“非松软纯净内劲不出”。这些体会都是很宝贵的经验。我们讲松,主张首先要抓大的结构,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须从纵向上来解决问题,这些就是“松开”的主要内容。

    练太极拳时,人基本的站立姿势,从头顶,到脚下,到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不松开,到后面讲节节贯穿,是没法做到的。因为所谓节节贯穿,是要使内劲能够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处都能运行无碍。没有节节松开,哪能有节节贯穿呢?松开的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保持两个方向。一个是上面提顶的问题,一个是下面的尾闾下垂,松到脚底涌泉的问题。这些理论在很多太极拳书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论也有“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心中悬”的意思讲的还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坠的。大家不妨观察一下,物体要悬起来,必须有这样的两个方向。到中层功夫阶段,则可体会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间垂直线的练法。这也是古典拳论所强调的“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关于两个方向的用意,我们平时用功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顶,颈项、头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强调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变成懈掉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关节挤压成一堆。

    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很多太极拳书都讲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们这个体系中,在最初的阶段,不讲一定要提肛,这个阶段主要还是讲吊裆。提肛的意思主要是会阴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这要待整个身体的松柔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练,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裆部的紧张,从而引起全身紧张。

  松开以后,从头上讲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虚领顶劲、竖项吊裆,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尾间下垂、松腰胯似坐非坐、双膝稍微内含似爬树、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要注意,这里所讲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问题,而不能出现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极拳讲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关键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气率领。任何外形的姿态都同样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图2正面,图2侧面)

 

     对拉拔长皆是意

 

  如果松开就往下坠,这就是散了,或者出现所谓劲直往下坠的现象,形成重心下沉,则容易僵硬。要先解决人体往下坠的问题,就要注意立身中正,在保持提顶竖项之意时,要多感觉尾闾下垂。这也是杨澄甫先生提出的(脊梁与尾间,宜垂直不偏)的要求。很多人说要微收尾闯或命门外凸,对这样的提法,要注意练功处于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身形体质问题。有的人命门外凸容易练成驼背,有的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就不能讲命门外凸,命门反而应当往里面走。虽然是同样的一个要领,不同的人用起来也不同。


  松开,就是各个关节都松开,是整体的松,是在心气神意放松的同时,全身肌肉放松,从头颈、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部关节松透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


  要注意,太极拳讲松柔,实际上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悬顶时一方面要头容正直,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整个身体放松保持自然下垂状态,如果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放松,要注意悬顶的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部关节竖起来,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


  到肩膀时要注意松肩井穴到肘部时要注意松曲池穴,到手部时要注意松劳宫穴。


  肩部是比较难放松的地方,肩关节松不开,其他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提法是“沉肩坠肘”,但他实际上还是强调要松肩,他的解释是:“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能得力也。”肘关节的松开,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也就是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的“肘不离肋”之意,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切忌飞肘。这里的“肘不贴肋”之意,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融之意,两腋下犹如各夹一个鸡蛋,也有两腋下好像各夹着一个热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如此则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性”。


    关于腕的松法,外面同样有很多提法,如鼓腕、直腕、坐腕等。但真正放松效果好的话是直腕,只是将手掌放平伸直就行了,同时注意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灵机活泼。坐腕立掌的练法并非不可以,但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指关节的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关键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另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关于掌、指松开的体会是“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大家可细察。此外,还须注意“手要空”的提法,主要是指手心空劳宫穴有含球感但这些是在练拳稍高阶段练习的内容。


  含胸拔背的提法近些年有争议,有人提出展胸开胸敞胸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含胸拔背的提法无论在养生或技击角度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涵意。含胸拔背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含胸动作做得不好,就会影响背部的放松而脊背部为重要的内劲转换之所在,胸背部不能松开,自然会影响“力由脊发”。


  所谓含胸,主要是指胸部有向内虚涵之意,放松自然,如此则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但含胸不是向内缩胸,内缩则易成驼背,同样防碍呼吸的顺畅,影响练拳时的姿势和健康。


  关于胸部的松,还有种空胸的提法,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这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种练法,不过,在初级阶段毋须求太多。无论是含胸,还是空胸,关键都是个“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动作。实际上,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垂直意,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很容易产生。


  能含胸,自然能拔背。所谓拔,就是向上拔起之意。在初级阶段而言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一产生拔背感,脊柱自然节节松开沉落,拳势则易有气魄。古典拳论中有“牵动往来气贴背”的说法,在初级阶段即可感受,与人对峙时,能含胸拔背,亦可使对方感受到中心受威胁。到中级阶段,则须在背部更多地体会太极拳“气敛入脊”的内劲奥妙。那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枢纽,内劲如流水般在背部往来,往往是意念一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推手技击中,则能做到“力由脊发”。


  到腰胯部,在初级阶段,练太极拳讲立腰松胯,但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这也是腰部的对拉之意。腰部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腰为纛”“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等提法,但太极拳的练习是一层功夫一层体悟的事,初级阶段体会“以腰为轴”的意义与中高级阶段全然不同,中高级阶段重点体会的是“中空之势”。


  胯部的放松在太极拳练习中同样很重要,因为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髋关节松不开,腰腿的动作就不能灵活协调,初学者体会胯松的问题,只要是上面有提顶之意,下面有尾间垂直下坠,臀部内收,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时的感觉就可以了,一般人觉得胯难松,是因为受平常感觉的错误影响。


  脚下松,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有的人叫“虚地”,有的人称“脚心吻地”,都有说法,但最好的感觉就是自然放松,最初还是讲平稳均匀的分布。也就是身体感觉在地面上均匀的分布,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有微微上吸之意,即涌泉穴微微上提。这也就是所谓的“脚心空”。


  松开,在抓大的结构方面,重点是肩、肘、腕、胯、膝,脚的节节松开,但不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程度已到内劲练习的阶段,到那时要能够一气贯通。但节节松开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比如说迈步时,很多初学者脚勾起来,就是因为踝关节没松开,大关节松开的要领找不准。


  我们讲大关节松开要注意处处对拉拔长,实际上也是阴阳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从外形上的初级阶段就体现了阴阳相济。手心手背,可以理解为阴面阳面,上身下身,虚腿实腿,都是阴阳的问题。到稍后的阶段讲“意”,意上也要分阴阳。我们看到很多教太极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老师自己做不出来。松开,再往深层次,则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
  
  
横向松散练气圈
  
  
松散(第四声),主要讲横向上的放松问题。前面讲的松开,主要是纵向上的松,但练太极拳,还要练习横轴的散,即向水平面方向松开(图3)。为什么肩、腰、胯三个部位难松?因为普通人的经验是对横面的散很难理解。一讲松,普通人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人的意往下松,劲就往下来,散不开。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经验限制,很多部位散不开,致使肩膀难松开,内气无法从胯部以下散出去,也不能通达小腿,形成练半截拳。


  讲松散,气圈的练习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杨氏太极的肩圈、腰圈、胯圈这三道气圈的练习,在初步阶段实际上主要是讲肩、腰、胯的横向松散。也就是将人体几个大关节能够做到横向松开。不过,小的关节部位同样有纵向、横向松开、松散的要求。比如,掌上有没有横向的散7也一样有。太极拳讲的是一横一竖打天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纵向的松与横向的散。“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这里说的就是所谓产生“掌上十字”的问题(图4)。再举一个较为易理解的例子,弓步推掌时,掌上既有前后的拉,也有左右的开,这样掌上的经络才能松开。采用不同的掌形也有不同的松散法。比如说内含掌、抓气球、抓排球,都是一个意向。能松开,能松散,练拳就会舒服很多。因为内气与外形动作相互通融,形成内气促使外形动作引领的一种动力,便可以产生周身上下通行无阻的感觉。到高深阶段,凡是向外都叫散,向内都叫聚,那又是不同的练法。选自《太极内功心法》

 

 

浅谈太极拳拳架准确的重要性

1.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其拳架的形成,即是武术攻防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准确的拳架是有效攻防基础,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个定式和定式与定式之间的动作线路,虽各家太极拳风格不同,但其原理是相同的。只有充分了解其风格特点,参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才能准确地盘拳走架,才能产生养生中含有技击,技击中含有养生的特殊效果。

2.学拳初期,准确的拳架获得,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拳手在较长时间的习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骨骼形态得到的。常人的骨骼形态是人学会走路后在后天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内家拳尤其是太极拳的拳架所要求的人体骨骼形态,应是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态。所以,我们应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将后天形成的骨骼形态,通过肌肉力量调整成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态(对一个上了年纪学拳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然后逐步将参与调整骨骼的肌肉力量减至最小,并且仍能保持住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态,能用最小的肌肉力量将调整后形成的先天骨骼形态演化成按太极拳拳架的要求形成准确的拳架。在盘拳走架过程中,不需要参与运动的肌肉尽量不用力,只让必须参与的肌肉发生作用,如仍能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始终保持拳架的准确性,我们就可以说,该拳手已具备太极拳初级的第一步功夫了(如将太极拳功夫分成三级,每一级再细分成三步)。

3.调整骨骼形态的具体部位、方法和意义

调整骨骼形态,就是要做到身备五弓。

(1)首先是调直脊柱。普通人的脊柱是S形的,正确的脊柱形态是直的,如图(1、2)所示。脊柱调直,就是将脊柱撑直,身体却要保持放松状态,特别是颈部和胸部要放松。怎样调直脊柱呢?按照杨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的要求去做,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等将脊柱调直。通过“松腰”、“敛臂”和“收尾闾”等动作,把腰直起来,这时命门就会突出来,这样就能把脊柱的下部分(即腰椎)调直,做到尾闾中正。再通过“含胸拔背”,就是将胸椎的上部拔起,把脊柱的中间部分(即胸椎)调直。最后通过“虚领顶劲”,就是在放松颈部的前提下下巴内收,头轻轻地向上、向前顶,一点一点地顶到位,把脊柱的上部分(即颈椎)调直。也可以通过三个“对齐”和“命门凸出”来检验脊柱是否调直了,鼻子和肚脐对齐(正常体态),耳与肩对齐,后脑部与脚后跟对齐,以及命门部位由原来凹陷的形态变成与背部和臀部成一个平面的形态。脊柱直了,人体放松了,从技击方面讲,身弓就具备了,从养生方面讲,脊柱里的62根神经就不受压迫了,神经得到解放,气道通畅,身体内五脏六腑处在自然的位置,就能达到修身健体的目的。

(2)其次是调好腿脚的骨骼形态。以预备式为例,在调直腰椎过程中,通过胯部的转动、吸收腹股沟、松膝关节和松踝关节等,膝关节向前抻出使两条腿微屈而成两张腿弓。此时两脚外侧平行并与肩同宽站立,脚掌呈内扣状。脚掌内扣,就能提气裹裆和臀胯自圆。两脚踏平于地面,脚的中心有空的感觉。至此,腿弓形成了,劲力就能通过两腿传到脚底至地下,这样就有了根,技击时的腿脚基础就有了。脚心是人体排病气的两个部位之一,感觉脚入地三尺,病气就下沉了,养生效果也就在其中了。

(3)再次是调好两手臂的骨骼形态。通过“沉肩坠肘”,使两手臂也呈两张弓。能做到沉肩坠肘,发劲时,劲力从脚底上来,就能传到手上,即所谓的“形于手”,接劲时,对方的劲力就能传到脚底,也即所谓的“脚下生根”。

习拳时人体的骨骼具备了“五弓”的形态,只要全身肌肉放松,经络会通畅起来,气血也会旺盛,习练太极拳养生健体的特殊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4.习拳时应注意的二个问题

(1)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时,在做实脚转的动作时,一定要保持准确的骨骼形态去转脚,就是实腿的胯、膝、踝至脚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转动上下保持一致。如在转动过程中,实腿出现扭动现象,必会伤膝。另外,在胯、膝、踝等关节未松开前,把拳架打得很低,使膝盖超出脚尖,也会伤膝。有的拳友,就因为这个原因,只能遗憾地停止太极拳运动,这不能不引以为戒。

(2)拳教师应根据学员的年龄以及身体条件制定教学计划,在保持准确拳架的前提下,随着基本功的不断提高,再将拳架逐步降低,千万不要为了参加表演和比赛而一味降低拳架,这样做不仅会使正确的拳架变形,而且会使上身肌肉过度紧张,严重的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些拳友练太极拳多年,身体未练好不说,还成了药罐子,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以上是笔者的粗浅体会和认识,望太极拳同道指正。

(作者还虚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888183670

 

太极杂谈——丹田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会阴穴之上,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有关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
      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海底运动”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抖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势都着眼于丹田潜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有的取站桩功,有的持静坐法,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为动功,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方法各异。
陈式太极拳则与众不同,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意注丹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调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形之于外则为“顺逆缠丝”、“胸腰折叠”诸形式。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肢、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腕转背,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非圆即弧。这种丹田内转功夫,可以使腹部脏器,特别是盆腔内的脏器,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气,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丹田内转,是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丹田内转的功法,必须与了解太极拳的整个拳理拳法相结合。现在,只能从这套拳艺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一下关于其内功(丹田内转)的一些特征。(作者太极如沫)

 

 

“拳桩合一”是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无疑是竞技胜负的重要因素。通过桩功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心静神清。如是方能在竞技运动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纵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借以获得以静御动,克敌制胜的目的。反过来,“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内家拳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刚柔变化来显示韵律节感。事实上,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因为快速而不能寓桩于拳内,因而不得不另设桩功项目,以补拳之不足。而大成拳等心意拳,名曰拳而无拳,只有桩功,虽能练功,而不足以尽显其神,不足以充分表达武术的艺术,美学功能,都或多或少带有缺憾。太极拳是广义的内家拳之一,各主要门派的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自杨禄禅以下,杨班侯、杨健侯至杨澄甫,乃至田兆麟,傅钟文,历代的杨家太极拳传人都未见传习桩功。是否太极拳不重视桩功,抑或根本不知道“桩”为何物呢?却却相反,太极拳这一武林绝学,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以腰为轴,虚领顶劲,尾闾正中成“上下之悬”;以箩圈腿,实腿蹍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问题,从而铺平了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正如傅(钟文)老师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桩于拳内’,‘实腿转’就相当于桩。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炼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陈正雷先生说:“其实整个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也就是盘架子,就是炼内功,套路是一种动中求静的活桩功”。又正如冯志强先生所说:“练拳似站桩……,将桩功理法融进练拳之中。行拳走架时要有桩功思想,用桩功方法修炼。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其实,一趟太极拳就是在气沉丹田,两足弯曲如箩圈,而又灵活有弹性的,此起彼落,虚实变换的情况下练完的,静之为桩,动之为步,亦是桩,不过不是立地生根的桩,而是自忘其身,任意浮沉,飘然为凌云之游的活桩,是“足为地关生命扉”的,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桩”。

   太极桩这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隐桩于拳术内,要求演练者,动中处静,静若处子,静也肃穆,莫可撼移,整体圆融松沉,稳如泰岱,此即拳中有桩,化有为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训练了神经。它又借意念操练拳术,心动意起,意起气随,气随劲至,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劲,劲潜体内,行于四梢,形于体外,而成运动。此谓“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即桩中有拳,化无为有,又锻炼了肌肉筋骨,人自虚而无,则能心静而体松,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气、敛气;而生精、积精。此自无而至有也。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神而还虚。此自有而至无也。有中无,无中有,反复历炼,从而使精、神、意、志、筋、骨、劲、气得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太极拳术领域内特殊的“隐性的十分自觉而又成熟的忍耐性力量”,即内劲。太极拳寓桩于拳,拳桩合一的运动模式克服了拳桩分离的弊病,从而找到了一条“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大成修炼的科学之路,这一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寓桩于拳,静之为桩,动之为拳,拳桩合一的太极拳亦即太极桩的运动模式,集中反映于太极拳的身、眼、手、法、步及其相关要领,而关键在于步法和身法。因篇幅关系,仅概述步法和身法。

   太极宗师傅钟文先师总结了太极“拿桩”,即太极桩步法运动的特点是:形如箩圈,以腰为轴,实脚碾转,出步落腿,犹如猫行,轻灵、沉着、稳固,其若惕也。即下有两胯,两腿相随,变换如箩圈。顺逆起伏,刚柔从容,虚实渗透,应变灵活,步之运行,无论进、退、顾、盼、定,尾闾正中,立身中定,以实脚控制所迈之步,即当实脚渐渐落胯坐实,屈膝下蹲时,虚脚随之稍稍离地提起,随实脚下蹲势,渐渐探索性地伸迈。此即所谓:“实脚蹲虚脚伸”“实脚送虚脚”。此即典型的“起脚无须蹬,落地毋有声”,犹似猫之蹑足潜行,举步要轻,动步要灵,落步要准,实腿蹍转,动转有位,轻灵沉稳,兼而有之的太极桩步。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一是,进退转换举止轻灵,虚实分明。杨公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太极桩步,无论何种步型步法,都要注意脚下虚实分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占煞。两脚虚脚渐虚,实脚渐实。由虚至实,或由实至虚,都不可骤变,虚实的变换,重心的渐变,变转交替得越细致越细腻越好,此渐虚而彼渐实,不断流变,逐步转换,沉着而轻灵地前进后退,虚实分明,气定神闲,重心稳定,身桩端正,自然无重滞迟钝的毛病,恰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意味。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二是,变换在腿,腿为下肢主节,与胯、膝、踝相联相制,根节胯,中节膝,梢节足,出步落腿有缠绵意,有屈伸势,柔和利滑,细绵不断,由根到梢,节节贯串。动势之时,以足领膝,以膝领胯;静势之前,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至动静一源,不知谁之为领,孰之为催;而又领之为催,催之为领。轻轻领起,慢慢潜行,默默催止。弧进弧退,全神贯注,气势腾挪,顾盼生辉,浑噩一身,神形连绵如行云,恍若身置太虚中。

   太极桩步的特点之三是,脚踏实地,动有依据,实脚蹍转,动转有位。脚踏实地,实脚蹍转就是“其根在脚”之谓。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全身松沉,始能完整一气,完整一劲。完整之劲通过脚而作用于地,反作用至于全身,故其根在脚,即“脚踩涌泉”。正如陈鑫所说:“(足之)运动是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隐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在地上。”实实在在的踏在地上,是合力之谓,要紧在足跟踏实,五趾微微蹑摄,如猫之蹑足,使整个脚掌掌缘贴地,而足心涌泉形洼虚涵。然全身松沉,正中挺拔,头虚顶,裆提落,松腰落胯,屈膝下蹲,实脚蹍转,庄伟沉穆的桩势不仅传递了松弛平衡,稳健自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圆融松沉,稳固厚重,虚实分明,“实脚转的承重型”太极桩步,使下盘腰腿稳固有力,足膝有劲。如是则精气神贯注于脚,腰、胯、膝、踝相联相制,“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太极桩步之运行自然是脚打踩意不落空,饱满而充实。

   太极桩步正果功三乘。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慨;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直如行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功臻上乘,其和气周匝一身,溶溶然,若山云之腾太虚;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水之满四泽;液液然,如冰河之解释。往来上下,百脉通融,被于谷中,畅于四肢,拍拍满怀都是春,而其像如微醉也,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宇宙,天人合矣。

   太极桩之身法,正如杨振基老师所说:“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而身法之核心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顶头悬”者,虚领顶劲也。行拳拿桩,身桩端正,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头为百脉之宗,十二经络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六条阴经则通过“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清虚之地,内藏脑髓,为周身之主,全体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身桩之稳定,颈椎之顺竖,脊椎之中正,腰胯之转换,眼法之平准,呼吸之顺畅,步法之灵动。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即“提纲挈领竖线路”。从生理上讲,这是非常正确的姿势。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压迫。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的反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神经的通道。虚领顶劲,立如平准,从而保证了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而至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这样也就有利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活动,高度发挥对人体的平衡作用,保证肢体,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活如车轮。

  “尾闾正中”在太极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尾闾,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有众水流归大海之义,寓意甚深。《庄子·秋水》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嵇康《养生论》曰:“或益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尾闾位于躯骶骨端,与脊椎骨有联带关系,为动转元气升降之要道。督脉之长强穴正在尾闾部,为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系足少阴、少阳之会,故谓“会阴”。人身运动,其他各处均参与运动,仅此会阴之一穴及其周围没有运动,关系大焉。太极桩强调尾闾正中,加强了尾闾,即会阴的运动,其意义大矣。

   在太极桩功中,形体上尾闾如舵,如推进器,又似铅垂锤。身欲向何方,尾闾即从后对向何方;尾闾正中,则立身中正。如何做到尾闾正中?郝少如说:“尾闾正中须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所谓尾闾正中即脊骨根向前也。”而孟乃昌先生则解释得更为具体:“首先要尾尖前移二寸,但用意可远至尺丈。”而笔者业师之一,则认为非在人身一点阳处悬挂金丹(即外丹,与气功之所谓外丹全然不同),与顶头悬“成上下之悬”,而尾闾不能正中,而裆不能圆,而劲亦不能出。挂外丹而行内丹之修,外丹仅是辅佐,而旨在内炼,功行弥久,自然上下一线贯串而尾闾正中。如此,顶劲上领悬顶为上,神贯于顶而维系于天;悬丹尾闾正中为下,气注海底而联接于地。互逆相撑,伸展贯注,则上下一气有如冲天接地之意,通体准直,以竖其路线,纲举目张,而提挈全身。这样人身上下,就犹张了一根无形而实在的琴弦,自上至下整个贯通,上下频率一致,上部只须给以静定的动感信息,下面就会激发出劲力精气的回波而澎湃,使整体都产生精气神浑融一体之共鸣。此即所谓内气鼓荡。悬外丹而行内修,少则三载,而出劲,劲明且刚,骨生棱锋,力奋骸外,是谓初阶;再经三伏三九焙炼,炼劲入骨,刚柔既济,内劲潜涌,有触乃发,勃然焕然,是谓中阶;复经三载日月推摩,历经九瘦九膘,刚猛尽收,炼劲归根,劲贯周身,功入化境,天然逸出,奕矣奇能,“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猝然临敌,空灵纵放,随机应变,变化无方,斯道以刚柔变化达于极品者,是谓高阶。

   然太极桩悬丹内修之道,其进阶之速度,又会因所进入之阶层不同而有所差异,进入之阶层越高,其进展速度就益显缓慢,有时感到想求寸进,亦是难如登天,这是因为“见事太明则失其勇”“学而后知不足”或“脚力尽处山更好”的关系。而且,每当进入新的阶层之际,还要经受或大或小的“难关”,这是因为当练功达一定程度,功劲积累到一定值时,人体就需要进行一次调整,以适应功劲进入新的阶层,这个过程是谓“脱胎换骨”。这一过程类似于蚕的生长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不吃不动的睡一次,蜕去旧皮,而进入新的阶层,直至翅化蚕蛾为止。在此过程中,内外环境尽量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安然渡过这一过程,待一切恢复正常,修炼者自会感到功劲有了长足的进展。

   太极修炼者大都知枢纽在腰,而不知所有动作胥发于尾闾。因动作须从尾闾发端,方足以令身体运动四肢,而不是四肢运动身体。尾闾正中而有圆圈,则各部的圆圈始能粘能走。如尾闾不起作用,则各部之圆圈也就失去了粘走之效,拳功不到一定限度,只怕难以体会此中真义,常为一种无形之力量困阻难进。自闻此论,再经明师贤哲指导下实践,自有恍然之时。迟滞不前之因乃缘不知寓桩于拳,寓变于缓之故。一个人潜能无际,但体能究竟有限,武功到了体能绝限之后,想求寸进,亦是万难。欲求更上一层,势必另辟蹊径,求发潜能,打破体能极限,但体能只可为用,视之无形,至此境界,必需求变。武功一道,原本求快,但快到极限,就无法再快,但如把巧、力,寓变于行功之中,寓桩于拳中,寓变于缓中,看去虽甚是缓慢,其实一发之中已兼具迅快,只是变化已多,形相已少,看去较慢而已。故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之豪论。

   太极拳桩轻重慢快操持得宜,轻灵而不飘浮,柔韧而不软懈,沉着而不重滞,刚健而不僵硬。动愈缓而气愈平,动愈宁而心愈静,动愈匀而意愈凝,动愈微而神愈固。更有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动乎不得不止,止无不得不动之意。缓缓然,似双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纱,其势如行云流水,风曳杨柳,轻盈自然。如此归虚灵于沉着圆融,一静无有不静。化沉实为轻灵飘逸,一动无有不动。则太极拳桩得其趣,得其韵,得其魂,得其神,得其真也。其因果的完善完整地体现了其技击、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综合效应。实现了“形神兼备,体用两全”的修炼目的。太极拳桩合一作为一种拳术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尤其是心、意、神、志活动的提出,是我国武术训练思想上、方法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在学术方面,与气功、导引、体操、拳击等活动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分水岭。“拳桩合一”是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

(作者王志远)

 

 

 《道德经》是太极拳理法经典

笔者自幼痴迷武术,12岁时有幸师从武林泰斗万籁声老师及其他内家拳名家习练武术。三十多年来,笔者苦练不辍,自恃颇有成就。可是,遇身高力大者,仍不能敌。是自已功力不济?难道几十年就练不出好身手,问题何在?
  为了得到武术精华,笔者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人。老天有眼,终遇旷世奇人,得究太极拳门径。数年后,笔者拜别恩师返转家乡,日夜苦练,愈觉是技高深莫测。练一日功,深一日技,始知中华武术之神奇。它不在力大手快,完全不同于现代体育训练。体育是增强人体本能,训练力量、速度、技巧,挑战极限,透支体能,违反自然规律。而太极拳是练精气神,是中华古文化的精粹。

     太极拳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拳理功法。

  要求得太极,应先领悟拳理功法。《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营,指身体;魄,指神,排除杂念,还要虚静专一;气指意念。用意念将身体内后天力气与本能习惯松净,才能回到婴儿那样柔软的身躯。涤除玄览,指排除私欲杂念。能无疵乎,虽排除一切私欲杂念,但还要有正确的功理功法。

  《道德经》第三章有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弱其骨”。即用虚灵平静的心,使上身保持虚静,这样才能阴转为柔。实其腹,即气沉丹田。使丹田稳固,气腾然,阴转为实。弱其志,即用意以弱为尚,气才能通畅。因人后天习惯,用意强烈使身体僵硬,先天的意志潜能就被掩盖,无法发挥用意要弱。强其骨,即用神不可强,以弱收敛入骨,方能固守成刚。故虚其心,神能静;实其腹,意气浓;弱其志,行气畅,强其骨,内坚刚,行拳韧。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术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点明太极生于无极。何为无极?无极者,将后天人为所产生的力量松净,本牟习惯卸掉,回归至人生初始,像婴儿那样,方称无极。但无极又要靠阴阳才能求得。阴阳,这里指先天阴阳,即神与意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即神守于脑,注于祖窍,贯于骨骼,清静至虚,即虚灵顶劲。动指行功;分是意念与大脑分离,再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为静合,即气沉丹田。神意互恋,至明至活。能练就这些理论的要求,然后再去懂劲。

  练功者还得了解何为太极,太极在人体的功能与组成如何。太极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对立,四个方面组成。二者四个方面还要各归其位组成一整体,它们分别是元神(后天只能称“神”);元气(后天只能称“意念”)内劲(后天元,只有“力”);无极的身体(后天是僵硬笨拙的身体)。这四个方面各归其位;元神归骨。称收敛入骨。元气沉于丹田,行于身体至四肢;内气由元气推运。再运行无极身体运动,太极始动。无极身体为阳,内劲为阴,元神为阳中阴,元气为阴中阳。如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方能阴阳相济。

     太极拳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人体具体代表什么,以及如何去练呢?

  元神:阳中阴。神是气之领导,气是内劲之生母,无神领导,气无所依,必致散漫。内劲无生母,必至力竭身疲。用神气而使为拳者,亦取其神气能充塞通身。神非镇静不能清,敛入骨骸固成刚。用神以弱至虚,清静固守,方能成元神。元神敛入骨骸,固守成刚,即内刚;无极在外,至柔则活,乃外柔。这样用劲,方能外柔内刚,内外刚柔才能相济。元神在上,藏神府,清静至虚,出灵感,则神明;用拳不明,盲拳也。

  元气:阴中阳。意是内劲之生母,用意以弱为强,恐用力而意散漫、轻浮。意聚神凝,意离于神,归沉丹田,由丹田发于通身至四肢,方称元气。

  无极体:身体代表阳。初生婴儿有良好习柔软的身躯,手舞足蹈四肢活动知觉之能。随着岁月增长,私欲强烈膨胀,久而久之,渐渐失去运动知觉成为习惯。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力量,逐渐增强,过度活动就会感觉疲劳,用力过大过久,部位僵硬酸痛。这些人为强烈的意念,使原来良好柔软、灵活健康的身躯,落下千疮百孔和病痛与笨拙的身体。要想还我固有,《固有分明法》说:“非乃武元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源。”要还我固有,就得正确运动。正确运动,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与功法,否则只是体育运动。正如《太极拳论》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要求得无极,必先求知觉运动于身,有知觉方知身体是僵硬;这些僵硬来源于意念强烈与活动用力。要使身体回归无极,就得“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练功所难者,是自已本能习惯自已不知道。知觉是习太极拳的初步要求。何为知觉?例:甩呼拉圈主要就是知觉。玩者首先得专心,感觉身体力量速度与呼啦圈的力量速度保持同步。身体感觉呼啦圈转动的部位,然后意念还要不先不后甩动身体,由身体带动呼啦圈。这最方要的就是身体要有知觉。但玩呼啦圈的知觉只是局部的,是意念、力量、知觉与局部的结合,停后即无。无极拳要求意念、无极体、知觉整体,并养成习惯,时刻都能保持“气直养而无害”。

  内劲:指人体潜能。是通过意念与无极身体中求来的知觉。要想求得内劲,必须神静,意要有沉于丹田,行于身体的知觉,即是意念推动身体运行过程的知觉。卸净全身所有后天力与习惯的干扰,这样,意与知觉才能通畅。《太极拳论》说:“越柔软然后越坚刚”,指的就是身体肌肉不产生收缩力量,放松才能柔软,然后神敛入骨,固守成坚刚。内劲特点是外柔内刚,这样才能刚柔相济。《太极拳论》一再强调“在意不在力”,只有克服了后天一切的人为,先天潜能——内劲才会被挖掘出来。有了柔软的无极身体,爆发的内劲才会像挥舞的皮鞭,弹抖柔韧清脆,无有一丝僵硬。要像皮鞭那样柔韧,就一定得有婴儿那样柔韧的身体。意念求内劲只能软弱中求,不可用意强烈。有了内劲知觉,保持内劲、练意,不可练内劲。如果用意练内劲,久之内劲即僵硬。武禹襄拳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明确指出,太极拳是练意,自然归神。“不在气”的“气”是指内劲。故练意不练神;求劲不练劲;崇尚内劲者,不能有拙力。

  练太极拳者,为什么总觉得玄而有玄?盖练功出现的知觉,是人生前所未有的,常人实难理解它的奥妙。譬如只有上过太空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太空的奥妙一样。只有悟透太极拳的拳理功法,一步步追求,潜能不断被挖掘,自己才能有层层感觉,常人绝无感受。

     太极拳是柔弱、柔韧、飘逸的意念运动,绝非一般概念的武术运动,所以古代文人也能练就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我想,他们是不会去做打沙袋、举石担等笨拙的体力运动吧!
(选自
揉太极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17725725

 

 

 

太极之闲言碎语

 

凡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是人都有弱点,有盲区,牛劲大给它鼻子拴条绳子,它会乖乖地跟你走,人呢?他身上有许多致命的弱点.一但你找到入手的办法,你会发现人太脆弱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矛,也没有绝对的盾,只有一个,哪就是变化.哪些说,我打不过你,挨几下还能挨得起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些地方不要说打,摸都不敢摸.武术必须以顺随为法,才是大法.

------------------

正宗的外家拳,和太极拳是一个理法,都是遇力不顶,顺随为法。
-----------------

舍己随人,终是由己,是一种外表形式。为什么就不能让对方随咱呢?
-------------------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是分阳空和阴空的。阳空之实质是把有形之体,实而虚之,虚而空之;阴空之实质是把无形之象,空而虚之,虚而实之。太极拳言之阴空又分为身内阴空和身外阴空。身外之阴空因其与己身的关系更加模糊,更加抽象,而往往被修拳者忽视。可是,身外之阴空在太极拳修炼中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何谓身外之阴空呢?如师曰:天地之间也。究其实质,身外之阴空即人之身外空间。太极拳对于身外之阴空的修为,就是要能做到正确而自如地掌控并调整自己与所处之身外空间的内在关系。好像在海中游泳,无垠的大海即身外之空间。能否在波涛汹涌的海中随波逐浪,除自身的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根据海水的温度、海浪的大小与风向的变化等身外空间的具体情况,随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动作、节奏与方向,才能与大海融合为一体,乘风破浪,随意畅游。这就是能在池中游泳却不一定能在海中游泳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所言之内与外,除指自身的神意气与筋骨皮,更重要的是指自身与身外之空间。人如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在天地空间中孕育而生。离开身外空间,人将无法生存。因此,能做到调控自己,使之与身外之空间相合相融,掌握了自我利用空间与驾驭空间的能力,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内容。《拳论》曰:“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更为不妥。”此论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身外之阴空的奥秘。太极拳之真功,既在身内又不在身内,既在身外也不在身外,而是在己身与身外之间矣。

我们知道,身外空间似乎触不到、摸不着,空而无物。而太极拳对身外阴空的修为,恰恰要触得到、摸得着,空而有物,从而真正做到虚而实之,空而不空。如师所云:“身外有物,手手不空。”太极拳前辈明家,在谈及操拳之感悟时,无不形象地把之称作“好似水中荡舟,”比做“犹如空气中游泳”。前辈先贤用荡舟与游泳来阐明身内与身外空间的内在关系,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走拳盘架时,一举手即要与空间空气相鼓荡。如此才能感悟到“处处堋劲”之真义。一投足就要有如立于水中之舟板,似起随浮。这样才能体会到拳中“行舟劲”的滋味。

“身外有物,手手不空”的关键是如师所云:“身外须有意”。《拳论》曰:“全凭心意用功夫。”我们知道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是神意气的中和,而意是神意气之枢纽。这个意上能通神,下能运气,因此说太极拳内功是“用意不用力”的功夫。身外有物如庄子云:“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物即指身外空间之万事万物。我们要与身外之事物接触而产生关系,就要应物自然,就要用自己的意念去感悟外界的变化,与之相合而共鸣。当我们通过太极拳修为能做到把身内之意与身外之物相合一体时,即能进入:明心见性,以物观物,两俩不相伤;如镜映物,了然尽见,物我两忘,浑然一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这样在与人打手时,自己与对手相融相和于同一空间,浑然一体,无我无彼,随心所欲,运化自如,以至应物自然。

世间万物,形随不同,道理如一。美国NBA篮球名将乔丹在谈及在篮球场上内心的体会时,他是这样说的:“当进入状态时,我感到整个球场是空的,没有了对手,也听不到观众的呐喊,一片空寂无声,只有我和手中的篮球。此时,我可以享受般地随意把球装入筐中。”乔丹在篮球场上的这些感悟,真可谓是暗合道妙!当我们迈入拳场时,如能做到身内身外,意物合一,不空而空,唯我独行,对手深陷于吾身外意的层层包围之中,以意治之,何须用力,其焉有不败之理

------------------------

预动之机是气势,舒服得力不用力,对拉拔长用意会,劲形逆从内劲出.
---------------------

拳法何以得窍?在于会意用力.拳法何以得精?在少不在多.
--------------------

练过太极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从起式至收式,无一式称之为拳。因此,就会有朋友发问:太极拳不是称为太极掌或者太极捶更贴切些吗?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

    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权也!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自己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秤有秤盘、秤杆,秤杆上有定盘星,还有秤砣(秤锤)。秤盘不加重物时秤砣放在定盘星的位置上,提起秤杆,秤是平衡状态。如果秤盘放上重物,并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只需要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达到新的平衡,也就称出了重物的重量。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平衡后,如拨动秤砣向外稍一移动,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反之拨动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则秤盘连同重物顷刻向下沉坠。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以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言,敌我双方一经接手,即可审敌听劲。“动之则分”,接敌之处为秤盘,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即:“静之则合”。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平衡的瞬间,即“合即出”,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敌必败无疑。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中说:“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权也。

    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然而,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况且,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炁。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无拳之拳的意境确实高远,但这或许是练拳几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初学者是难以企及的;初学的人是否还是要从老老实实地盘练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学者不仅可以盘练有形之架,其实盘架之前还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炼。但是,初学之人如果不能领授拳无拳之理,只是一味地强化有形之功,那就只能是在背离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日后就再也无缘去体味阶及神明的意境了。因此,步入太极拳道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悟这个无拳之拳的大道;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早上宜练招法与发劲,晚上宜松静缓慢,午后不练功。
---------------------

行功走架,不宜大汗淋漓,感觉微微发汗即收功,稍候再练,拳要会练,更要会养.是人练拳,不能让拳把人给练了.
---------------------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回:是一种修内之法.冬天用内气打开毛孔,使身体微微发热,夏天用肾水灌顶,如洗凉水澡一样.使身体起鸡皮疙瘩.不是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的蛮练,有很完整的一套练法.还有如何把住阴阳二关,不吃不喝不拉不撒,武战照常,先辈们了不起呀.
-----------------

行功走架,以身晃颠,身法不必拘束,体会内气如水一样在体内鼓荡翻腾,顶劲顶起,三尖用力,怎么得劲怎么打,能得劲身体才能协调,能协调才能劲整.此是催僵化软的必经之路.整天空哪,松哪,不敢发劲怎么能行?
-----------------

以前前辈夸哪个徒弟练的好,就说你看,某某某练拳开始晃悠开了.这说明是练对了.身体要有俯有仰,忽高忽低,腰要能练成一张弓一样的弯度与弹性.腰像棍是不行的.
-----------------------

想当年临出门的时候,师傅给我破了最后一个口诀,他老人讲:拳家者,说白了,就是反应,感觉,高超的洞察力.;今后你每天踩三次狗尾巴,看它咬你的速度快,还是你的反应快,我现在才明白,明处的狗咬我可以躲,暗处的狗怎么办?师傅没教我,难过啊....
-----------------------

话说三国曹丕剑术高超,但从不佩剑,帐下的一位将军很不服气,要与曹比试.再三婉言谢绝,将军仍不答应,一剑刺来,剑锋未到,只见曹丕的折扇已到将军咽喉.将军大惊失色.乃心服口服,问其因,丕曰,修性悟道,剑在心中,居安思危,化于无形.乃至大成.
----------------------

掩手肱拳----所谓见手不打人,有解腕拿法,有辘辘锤,有肱骨打,有整劲用法--------见碰就变,切勿舍近求远。
---------------

内家拳有好多种,而太极称为母拳,拳宜松静功宜纯,招法自然气宜沉.太极拳是道家文化的产物,讲的是空灵玄妙.武术文练,力量和窍门形同水火,互不相融,练的拳种越多,太极离你却越远.
---------------------

一个师傅,一张太极图,师傅因材示教,看木头下线,这才形成今天各门各派的局面,适合于当事人,再往下传,却不见得适合于徒弟,只有师傅揭开太极拳的本质,徒弟学其精神纲要,而法自修,哪分这家哪家,问题是,太极的纲要为何?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

拳中的每招每势的用法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1;上中下三盘怎么用
2,偏门,中堂,外盘,死门怎么进?
3,拿,跌。、发、打的考虑。
4,浑身各个部位,发力点怎么用?
5,近远中距离的考虑
6,有打劲路,有打气,有打血,有打穴,有打势,有打招,有打止,有打田。。。。
等等。。。。。。。。。
如果能一中有三,三三见九,九九八十一,乃自无穷无尽,
拳也就不叫拳了。
---------------------

鹰立如睡,病行似虎;走若绣女,坐如病郎;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一切都在隐蔽中发生。如猫伏、蛇行,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相机而行,伺机而动。“能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遇敌好似火烧身。”输赢就在电光之一瞬。

-----------------------

人类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反应不经过大脑反应而是通过脊髓神经直接刺激身体进行相应的反应,这是反应速度是通过大脑时候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火烧身情况下人的反应就是这种,这句话说的就是那种不经思考瞬间而发的反应动作。
------------------

其实武术就是一点敲门而已,说穿了就是一张纸!

只要你找对了门路,你不打人都不由你!

今天练个这,明天练个那,越练越糊涂!

本来都快摸到门路了,不相信,又走了,三晃荡两晃荡,头发就白了!

悟道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

用指尖领劲,气贯四梢力无穷!这里有内四和外四之说!
-----------------

手好比灵蛇之头,指尖领,肘节随,肩节催!
身部,头部虚领,腰间随,根部催!
好比一条大蟒蛇,浑身一动无有不动,但又机灵无比!

-------------------------------------

昨天有时间看了祝大彤的太极视频,感想很多!
也看出来了一点门道,祝大彤之所以那么多人追随,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离武术却越来越远了。
1:他的表演搭档不是徒弟就是欣赏他的人。没有人胡来,或者说没有人偷袭他!
2:他给你胳膊让你按,让你使劲按住,事实上那不是便宜,你已经处于劣势,他让你上当!你按的越很,越吃亏大!
3:他玩的是气过则泄,气鼓则补之术。
4:他在精神诱导你上当,嘴上说话,让你按,使劲按,他在说话间,你已经漏洞百出,你看他的另一只手始终没有闲着,一直在分你的神经,他被按的那只手,你只是按住了他的表皮,没有得劲。
5:老祝他的感应很好,他反击你的时候,恰是你吸气的时候!
6:他这东西就好比耍魔术一样,配合的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人们不能理解,就成了神学!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他的弱点在哪里呢?听我慢慢讲来:
-----------------------

我小时候学太极(齐百胜,张云德,弋番献),我齐师傅给我讲:只管练,不要问用法,架子往低,蹲上走架,要练的筋骨齐鸣,身是一盘机器,扑地锦能扑多高就扑多高,能扑多远就扑多远,身似活龙,腰似弯弓,鹞子翻身要翻起双脚离地,如封似闭要擦地而起....唉!练拳简直是腾人的皮啊!

后来跟张师傅学太极,他说:瓜娃,练太极咋舒服咋来,这都是窍门活,不在拳里,而在拳外,你看,有人打个喷嚏把裤带都挣断了,你把裤带取下来,让他双手使劲扯,不见得能扯断,为什似呢?人是有灵魂的动物,比猴还精,你多动脑子少出力!

后来又跟卓师傅学赵堡架,他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记住,放松练,不会走怨路,催出丹田劲,盘手四千下,打人有金属感,伸手不见肘,伸掌不见掌,领起吊空,站在对手的肩膀上,他是一种全新的教法,真是历害,高探马一挂腿,上百斤的体重就己坐在他腿上。

后来跟弋师傅学忽雷架,他说:百会海底必须一条线,就好比电池的正负极,放松拔长,身子自然就会抖动起来,练出生物电,练出潜能,锁梢练气入骨,等等....你别说,还真管用,唉.....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好东西学不尽啊!

----------------------

我的第五位师傅是我张师叔,他说,打太极就和玩一样,越自然越好,要像猿猴一样轻灵,打拿不如懒打,好多式只走半圈,他说这样简单,快捷,好用,他百十斤的体重,却把一百七八体重的人,放一个四蹄朝天.从不服老,见谁都想弄两下,哈哈...有意思.
-------------------------

不要让松把自己搞的很难受,放开来练,就好比写字,开始硬胳膊硬腿,把自己写的也不舒服,字看起来也没劲,慢慢的,你随便些,都苍劲有力,到行书,到草书,到是相非相,能从虚处能烘托出实的东西,这也就到了虚无的境界了!

开始就虚啊空啊,那是欺骗自己!

必须把自己的硬劲打碎,又从新调和,才能柔到钢来!

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

--------------------------

太极拳何以由慢变成至快,是个大问题,好汉难敌四手,如果浑身无处不手,来回不空,自然胜人一筹.
--------------------

没有至极至快的训练,实战中何以胜敌!我师弟将一套八十一式的拳架用一分钟练完,面不改色,气不喘,哪不是吹牛的.因为里面藏的小式暗招加起来一共三百多招,你还以为慢若抽丝,大松大软,架子不能忽高忽低,就能羸人,笑话.
-----------------------

练拳时,身体稍有发热,汗毛孔张开,即可收功,稍后再练,人的体液没有多余的,要让身体处于一种养练之中,不能消耗,师门有话:练拳是把无病练成有病,再把有病练成无病,以后再慢慢解释这句话吧!

------------------

当个练家容易,当个教师却不容易.
教师必备四个条件:
一要能写,能留传后世,
二要能说,用朴素的语言,解读武术,开启学者心灵.
三要能练好拳架,是交流的窗口,是门面,是入门的必经之路.
四要能实战,胜过千言万语,实力代表一切.

练好太极拳,6,9,8,背,圆。后面还有两个鱼眼我就不说了,和起来就是太极图。
何为太极呢?
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在阴阳分而未分之中讨消息。求的是欲动之机,轻灵玄妙,对拉拔长,劲形逆从,舒适得力,深悟腾挪二字!
何为拳呢?
一阴一阳谓之拳,制人御侮之术。
何为太极拳呢?
在太极的状态下,达到一种制人之法,看其有形,摸其无形,百变无敌,制人而不伤人。
怎样能练出太极的机灵劲呢?即在动态之中,随时保持一触即发之势,就好象鱼在水里边似动非动的那种动,动中显静。再受到外界干扰,倏!不见了。又好比老鼠夹一样,看其静止,动在瞬间,这就是刚柔,柔长刚短。
我师爷当年曾讲:练太极的,不明白十指连,背丝扣,还练什么太极拳?
拳家者,身力最为难借,地力难得,知彼更为不易。这里边都是有窍门的!
交手的经典名言:闪战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贵在空与反空中见奇!
外家拳法,就好比鸡蛋,壳子硬,打进去全是稀水!
人身有好多误区,前手不实,后手无力,骨节不正,寸劲不生!
太极拳高明在那里呢?它就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

绝对和社会上的太极是两码事.-

我追求的是简单,高效制人之术.更喜欢以小吃大,体现师门的经典名言"劲大咋啦,绊的声大,砸的坑大.

:不清不重,不要你命,交手要给你留点记性.让你今生都记得我: -

在网络上,我相信我说的别人没有.也只有在网络上我才能讲. -

武之道:

必须要深藏不露,这样你才能安宁的生活.-

-----------------

久练必精,熟能生巧,巧中之巧,巧中带窍,拿起碾盘子,捂不住个鸟.不叫功夫.

"一个手提裤,打你娃没数.随你娃的便"等经典名言留在世上,问几人能做到?

先贤有云:
"
出手有美女采花之妙,

书生纹笔之巧,

诸葛亮摇羽扇之潇洒,

苏雅士宽带之大方."
   
传说一位老太婆养了一只小牛犊,每天要把牛抱过河到对面去吃草.吃饱后晚上又抱回来.如此往复几年,牛已长大,老太婆依然如就的能把牛抱起.后人评价说这就叫功夫!
我说这难道就叫功夫吗?那么就拜牛为师的了.
又找人为师干吗?功夫二字岂是那么简单!
逮一只鸡方且不易,更何况具有高智慧的人?
后人不可不查!

根头翻的好就叫功夫吗?  
筋拉的长就叫功夫吗?  
旋子打的漂亮就叫功夫吗?  
一拳能打死牛就叫功夫 ?
头能开砖叫功夫吗?


高手相争,喊一声刀下留人!

刀刃只挨其毛皮,刃不见红.

不到这种境界不要谈功夫!


太极毫无硬功可言,其妙在因敌变化.
百变者无敌!
求变求新求快乃太极本意.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能打过人的拳才是好拳!

-------------

话说练太极,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我有时也想和他们好好沟通.聊一聊无所谓的.本着有

好东西一起分享.就图个高兴.但是他们觉的我好象欠他的,我这东西多放几天又不会长

毛,夜里不怕贼来偷,白天不怕谁来抢.张口就有,闭口就

无.着急干啥?有缘分就多说两句,没缘分去球吧!

现在人以为当个徒弟就那么简单吗?

过年给师傅提两封点心就是徒弟,哈哈!

也太小看师傅了吧!

拜师二字不可不察?
-------------------------------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是很低的档次,
练太极不是耍猴,不能说谁手拍的多就是好,所谓拳打人不知,高手练拳外人是看不明白的。
推手不是斗牛。
要想学大力,就拜个牛做师傅得了。
武术不是那么简单的。
他是定人阴阳之术,不可不查。
----------------

寻找古老陈应德门下四大金刚及其传人   
寻找古老陈应德忽灵架一派,四大金刚极其人,留下联系方式,他日相聚共研忽灵奥妙,不亦乐乎!

---------------

何为形?   
何为法?   
何为招?   
何为果?   
本门的暗语?   
你从那里来?   
到那里去?   
我又不是卖不过了,只是抛砖引
----------

太极拳真的那么难练吗?   
先贤有云:其拳一大套,其窍一点点,拳隔一张纸,迷人几千年.  
古人练武术,不见得有多深的文化,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武术奇才.现在人抱着拳经练,一个比一个臭.其实太极拳并不复杂,硬被所谓的名人搞的乱七八糟,把人越教越糊涂.经不起实战的考验.真正的技击高人还在民间.我今天道破其中秘.  
第一,必须从硬打到软,一开始就软练是不行的.  
第二,他不是内功更不是外功,追求的是灵敏度和惊炸劲.  
第三,再好的把式和人犯顶就把你仍在拳外边,必须一顺随为法.  
第四,太极不到忽灵劲是敌不过外家拳的.  
.还有些话我不方便说,现在的真太极九牛一毛,哎``````   
-------------------------

办的文武货,卖给帝王家,帝王家不受,卖给识家,识家不受,持身养自家.
  
我又不是卖不过了,只是抛砖引玉吧了,寻找性情中人.有缘着得之
----------------

宁教一手,不教一口.
学武就学的是高效率的练功办法.武术心法.
不是这一招破那一招,师傅是什么,就是让你能醍醐贯顶的那个人.
不是神秘,本来就是这样.
都要是能悟通,要师傅干什么?拳经只能把人越看越糊涂.

--------------------

一出手,外带13诀,内带13诀,专和人犯顶过不去!


不到此境,不要谈乎灵!
----------------

我说的乎灵太极,没有一个人和我能谈的来,能说的出.我想不会失传吧!

应该有人懂的.  

可是我们的和王学福,王晋让,以及扬虎后人的截然不同.他们的架形没有太极暗  

藏的九滚十八跌,我们的就有.当年师傅说这东西失传了,我不大相信,也许慢  

慢的我就信了吧!  

---------------

宋清河拳师 男1904年生于河南怀庆府沁阳县崇义镇金冢村。幼年秉承宋学,后拜师于忽雷架第三代宗师陈应德先贤门下研习太极忽雷架,由于宋师修练精勤,悟性极高,深得陈应德先贤拳法精髓,在当地享有盛益,为陈应德先贤弟子四大金刚之一。宋师于1940年左右落户于陕西户县秦渡镇。   
宋师为人耿直,尊师爱徒,其师陈应德于45年到户县秦渡镇其徒宋师处居住四年,凡四年间宋师对其师敬若父母,并深得其师忽雷架真妙之传,由此技艺大长,实堪为天下之高手上乘,此名不虚也!   
宋师重武德、精拳艺。为宏扬太极献出毕生精力。在授徒时必考察其道德品质,凡二三年之久方才收于门下。尤其宋师爱徒甚于已出,极重视对徒弟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弟子体格的不同创出“抖架”、“坤架”、“柔架”、“综合架”等各式架套,授于弟子们操练,并监督弟子们长年练习,使其各有所成。在户县地面授徒不下百余名。门人妇孺老幼皆有,凡归于宋师门下者皆大受益,名噪户县以至中国西北地区。凡西北地区武林界同仁慕名而来,探讨拳艺之各门派及太极同行皆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宋师不愧为太极忽雷架的一代宗师。
-------------------------

 

说实在的,我看不起现在的徒弟.吃不了苦,问这问那,理论太多,华而不实,毕竟社会变了,看不惯的也就多了.

觉得教徒弟还不如自己练开心.

武术的传承是靠缘分的.

有时就想把东西全部教给人算了,可惜没有人能够那走!

现在的徒弟不用心,素质还是太差!

太极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个事实!

急功近利东问西问是学拳的大病  
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挨得住闷头练得苦  


这是大实话!  

师傅最忌讳的就是这个!

----------------

222.83.156.*:所说的在理、有理,也是那么回事。六坤断、九曲珠、八方线、龟背、圆撑、阴阳亦即虚实,应该也是有其特定练习阶段的。搂主透露出了练习的目标达到神明阶段才算是太极拳,这时与对手较量才有本钱。现在练太极拳的可能多数只是到气力这一阶段吧?也许是目标在这一阶段上,所以结果也只能到这一层;或许是慧根和缘份的关系也只能到这一层了。

------------------------

随心所欲的刀客 :qq1257732391 ,15229029993, 117.22.45.*, 211.137.119.*, 58.19.252.*,姓王,家住西安市长安区

---------------------------------
怎样和人交手呢?
那就是残字当头,.一技必杀.不留遗憾
要让对手处在一个想不通,或者没有准备好的处境.
出手如闪电不是空谈.
----------------

太极拳不是想象的那么慢.
他是至缓至快的修炼.
他不是太极操.
而是武术.

-------------------

练太极拳的不懂微集微沉怎么行呢?
--------------------

练太极拳必须改变思维,不能让师傅牵着鼻子走.
凡是多问为什么?
太极不过是个代名词而已.
拳术练到高级境界都是一样的.
所谓万法归宗.
------------------------

实战自己要能识称.
什么人可以交手,什么人不可以交手.
要从他的言谈举止,走路,神气,要能判别出来.
如果发现满身横肉,拔腿走路,趾高气扬,手上起茧,喜欢扎式,走路气喘,那么你尽管下手,没事.
如果发现身体皮肤细嫩光滑,走路猫腰缩杆,如若猫行,说话嫩声嫩气,那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不洞察这些,
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切记,
高手杀人,
当时你没有什么反应,慢慢的你就上路了.
这就是师门留下的
四不高手的原则.
----------------------

 

太极拳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让人们尽快走出误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1高级理论
2高质量架子,技击架.
3实战功夫,不是推手,要经得起任何挑战.
太极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挖掘老一辈的高级练法,高级心法,怎样上功夫快,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传统的太极练法很独特,出功夫极快.
太极拳不是十年不出门,而是一两年的事情.
这的确是真的.

关中刀客

--------------------

练太极拳只要身法到位,其他事情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太极拳的传统练法非常难练.
当年我练的时候,师傅冬天让我在冰上练,在沙子窝里练,蹲上练,还有负重练.
就地划个蒲蓝大的圈,练拳不能出圈等等等等................
唉,不容易那.
之所以现在这么喜欢太极拳,那是因为在这里边我花了太多的精力,更与太极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练太极要提高的快,那就是多多和人交手.
每一次交手都是一次提高.
一代登峰造极的武术高手,那是用人堆积起来的.听起来好像不好听,但这是事实.

----------------------------

练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究竟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没有谁能说的清.道的明.
我也是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心里有多少个反反复复,复复返返,就这么一直走过来.
我也只能说掌握了练太极的一些办法,但练的时间太少.
无奈啊.
人就是要生活的.
这又不能当饭吃.
----------------------------------

自古道:文长武短.
学武术,不容易,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真传一句话.时间耽误不起.
为什么说门里出身,自强三分,哪是一步到位,没有逗圈子.
其实太极不复杂,就是让人给搞复杂了.
----------------------

宋门乎灵架 简介
也叫无形架,也可称作一劲赶三架乎灵小架,外界称作忽雷架,其实不然,忽雷是一种功夫.此架是一代宗师宋清和老前辈的毕生心血,想当年,陈应得前辈老年之时到其爱徒宋清和处(西安市户县秦渡镇)传下了真东西.宋乃陈应德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
宋老前辈,江湖人称草上飞,黑虎星,武学世家,通各家功夫,又得世外高人指点学习道家七十二式,少林气功等等,他的功夫以巧窍为主,尤擅十指连,背丝壳.可称一代武学大家.
此套拳架功法,经宋老前辈加工提练,变得极为复杂难练,技击性极强.他曾留言,我百年之后,可叫作宋门太极.因为我们的东西和其它太极不同.
此套乎灵架,保留了太极拳的原汁原味,未经后人改变,上功极快,实为拳中精品.
宋门乎灵架的特点:
动作流利巧窍,脚下嚓嚓寸劲,身形吞吐避让,猫腰缩杆,刁钻古怪,前手如刀,后手似刁,乎灵玄妙,轻是落叶,重似铁,慢如抽丝,快是闪电,稳是旋鹰,有无孔不入之气势,平地无故起旋风,哼哈劲出,人称快太极.
---

我拜过四.五个师傅(齐百胜,张云德,弋番献),都是难得的高手,但各俱特点,张师傅主张实战,以巧窍见长,四两拔千斤,和各种拳法试手.都能载誊而归:
齐师傅的乎灵架在当今太极拳界少有人比,与众不同,冷快绝伦.
卓师傅的推手,混圆劲功夫,毫不夸张的讲,在西安这块地方,排在前几位是没有问题的.他的劲路与众不同,练的赵堡和式,德高望众.
弋师傅的太极理论,修内,养生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功夫纯厚,也是我门太极的领军人物之一
-------------------

练太极就要相信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否则哪还练什么太极?
要能明白慢练可以对付快打的道理.
要能理解放松,不用力却练出了催枯拉朽的劲道.
对付各种拳法,都能用太极拳作出相应的对策,这么练,哪就快多了.
----------------

欲动之机
对拉拔长
舒服得力
劲形逆从

---------------

教徒如训虎.
师傅有话:不可多传,不可失传,教一两个,留在世上就行了.
失传事小,伤己事大,擦亮眼睛,把人认清.不留遗憾.
--------------------

练架子时,必须放松,气贯梢节,尤其肩膀,体会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这样才能练出丹田劲,打人有金属感.
-----------------------------

这样说吧,脚心含空,脚指扣地,有植入地下之意,气要鼓荡,腰有摇呼啦圈之意,把劲走圆,目地是活胯,头有吊起之意,旋而未断,胸有海纳百川之势,胸才能松,气才能沉.如果感觉手热指尖有气感即对.就说到这里.
----------------------

太极的刚是什么,就是冷颤而已,哪些抖劲,崩劲,看其好看,在实战中并不好用,而且伤已,震脚不能恨,震地带响,小心把你的脚震残废.劲必须起于无形,无意,无念之中,用到人身上才算是.
------------------

练太极我总结了几句话:预动之机,对拉拔长,劲形逆从,舒服得力.

脚要蹬,肩要松,心要空,顶要悬,梢要锁,落要钻,就说到这吧.

(所谓锁梢练气入骨.落点必有穿透旋转之意.)

---------------------------------

113.4.25.*:足足看了一下午,从头看到尾,太极拳是真的不简单啊!想请教一下刀客师傅,我练太极拳的时间不长,最近几个月一伸手打拳就觉得十个手指尖发胀,从前文看,这是好现象,可是为什么我经常觉得舌根往里缩呢?就是打打拳好像舌根抽到嗓子眼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
随心所欲的刀客 :舌为心之苗,舌根吸而浑身无不吸,证明你的拳架收的有点过了,而发不足,发时舌抵牙根,催动内四梢.这样就好多了.
-----------------

阴阳初分曰太极,随阴随阳谓之拳,求变,求新,求快乃太极本意.
-----------------

发劲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两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顶项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间己身被内气填充,即丹田气炸向四肢周身,瞬间脚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普通人是十二经脉通,而奇经八脉只每两时辰与十二经脉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内家修者可将八脉气足通关而逐渐趋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脉),可倾刻间调节长江水(十二经脉),故一但发劲,丰盈之气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气,可伤人可发人,高手在对手拳脚攻己身时,吐气开声,身颤微拧,则对手自伤或跌。内家高手感觉两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纯厚者既轻灵又猛烈,轻轻用内劲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击,惊慌不及人已跌出。
    胜敌无绝招,见敌打来,心念一动,随式打去,即可成功,乃无意中抖擞之神威。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发劲其实就是一颤或说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松了,劲仍难发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劲要练到背上,试劲的方法:浴后不要擦,用抖劲尽力一抖,看背后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弹出的力量有多大。整劲试法,身子直立,平伸双臂与身体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后坐腕,极力向外撑。然后,可请人猛击你手掌,你身子飞出,而拳架都不会散。惊抖力又叫抖翎劲,发出来是抖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背劲,背上的出劲,蓄发在于背,要抖背。近身之后,蓄发变动全部由背上完成,手头自不必有什么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压制着他,而他再怎么控制挤压你的双手也没关系,你自管背上一抖,连续打击。翻浪劲表现在后背和肩上,惊抖劲表现在腰上,想一下猫、狗下水洗澡上来后抖掉身上水的动作,试着做一下,两手臂平伸如抱圆柱状,两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动,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动手时讲究惊乍打人,一是靠对手惊起自身,打出本能反应,二是出手冷脆惊起对手,一打就是一个空白,就是说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打的。练习吐内劲打沙包使沙包不动只震动悬挂之绳。
                                   

    胜人一靠身步灵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势得机。二靠内劲精粹,出手无式无拘,故能因敌制敌。内家胜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胜人,便是功夫不济。每遇劲敌,一沾即发,其劲直透彼之内脏,无论彼是化是打,皆受内伤,称为内家绝手。内劲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谓应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浅缓,其应之亦柔,发力深重,其应之亦猛,此为内劲之性也。实战打法,一接手,劲就要入到他体内,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远处发,不过是玩劲儿而已,能有多少劲儿渗进去。

    打拳即是练功力,能短劲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内家无论截(形意撞抖震颤搓)顺(太极履发)闪(八卦闪抹)三法都不离一沾,只越高者沾之无形,彷佛闪过却攻者已飞跌。形意抖震劲、烈劲、炸劲,初功者身首皆颤,此劲直接施于人身即可杀人。尹氏八卦称干冷劲,太极称冽劲,鹤拳称骏身震身纵身宗劲,心意称战劲颤劲。无非沾控间一滑颤即拉回,彷佛无动,以极高速之能为,故初者颤脚,二者颤脑,三者颤脊椎,四者颤人神气气血。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基。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震头即头昏眼黑。震胸即心颤血乱。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震劲伤人深矣,可使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中枢神经,彼即废矣。

---------------------

                                  

    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之顷,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劲至,则应以警劲,敛气竦神,紧以当之,震以杀之,行所无事矣。发劲时外示柔软,内涵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用劲最难,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敌无论以何手来,吾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倘沉之过下,或起之过昂,敌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劲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劲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劲收回,吞吐劲不相等,病在迟缓,故敌人得接其手而还击之。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吞吐之劲相等,则无留顿不收之弊,敌非但不能接,且受伤尚不知手之来路,故临敌万不可接人手。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练习螺旋劲,要以身体中心为轴,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个拳手发劲的质量,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用劲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须舒放。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

    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学会拧腰转胯打出全身之力,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学会发长劲,发出长劲后,立即顺势带动身形步法作适当调整,使发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

    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力,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既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摸索诱发点。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的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拙力尽去后,不用力还要把拳打出去,打法尽在一个赖字,就是整体赖在别人身上,注意此时身上的筋骨必须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赖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步支顶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个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体力。拳的根本是“舌顶上鄂,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跑趟,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人的先天之力有大有小,力气大的打力气小的是自然规律。但武术修炼的是力的质量。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么这是整体力。力气越大的人整体力肯定大。但是练到了周身一体,身体一颤即可伤人,这种力方可称为内劲,练到了这个层次,力气大和小已经无所谓了,因为这么高频的力打在谁身上都受不了,内劲表现并不光就体现在杀伤力上。内家拳练的是全面的功夫,空有一击必杀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所以练拳要练身步法,不但要练快,也要练准,进步和落步都要又快又准,才能夺对方的机势,高手相争,胜负立判,靠的就是身步法的极其灵巧和一触即发的劲力。

    形意拳发劲称之谓抖绝劲,务要全身放松,身体高度的协调统一,全身的劲力集中一处的整撼力,也称暴发力,参考观察骡马干完活打滚后混身一抖的劲力。形意发力时,肌肉是由松到紧的,好似全身的散劲顷刻间聚于一点,这一点可以是拳,也可以是全身的任何部位。开始时劲是聚不起来的,随着练习的过程,劲会逐渐好起来,松为了速度,紧为了整劲。先松后紧,运动过程中松,发力瞬间是紧,随之而松。一张一弛。

    将丹田的鼓荡之力,腰胯的抖擞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为一,形成冷、弹、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劲路渗入对方体内。动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机灵一颤。将这种零距离发劲做到随心所欲,才能谈到在实战中自由运用粘、连、绵、随、牵、捺、逼、吸等内家劲诀。在吸气、呼气、闭气三种状态下皆可发劲,所发之劲才是五脏之力。形意发力劲长,平时练拳就要将劲往远放。形意之打人以崩拳最有名,不管单崩或双崩都如坦克车撞人,故形意之拳极实非抽击,快如冬天打冷战(抖颤),能整能沉打人非抽弹击而是捅、崩、撞、打,打人成飞。发劲是利用呼吸,然后用神、用意、用气将劲打出去,可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这种劲打出去,会使人吓一跳,而有惊心动魄之感。
                                      
    力源于脊骨之内,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劲发时不能由内及外。一只猴子竖蹲不动时其形较短小,但身一纵几乎长大了一倍。戴氏拳以“蹲候桩”作为入门,其形简意深已显而易见。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开合。如在水中抓住鱼,刚离水面它便会猛然扭动背脊,脱手而去。一个壮汉不一定能抓牢一条鱼。鱼也是脊骨发力。鱼被钓上来的时候那惊恐与疼痛时所翻滚的动作就是进身时的身法。当达到八十公里时速一个紧急刹车,那就是进身发劲的感觉了。舍却丹田而主动去锻炼脊骨、腰椎,腰椎一动丹田自然会内动潜转。脊骨、腰椎提放卷纵扭转开合;以五节腰椎内部的惊炸弹拦劲弹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对方的重心实点,轻易的将对方击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纵展落去撞击对方整体重心。如对方对你面部突然击出一拳,你随意探手一接,对方能否旋转着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证明你对脊椎的内转发力还没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转起落之内劲去切削对方的重心。任何动物发力时,都是在腰。如猫捕鼠、虎发威,都是将腰后坐而弓,借弹劲猛力而出。脊骨与后腿成一直线,发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脚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

    拳起的时候,身体要落,你拳落的时候,身体要起,这个是起落,这样的起落是无穷尽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脚上的劲蹬到手上了,但是你这个力发的过火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力,然后蓄力,再发力的过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实际上你发力的同时,就蓄了力,可以发力发力再发力,是真正的炸力无断续。内家最讲究的就是吐纳,寸劲,出处轻灵,出击精准,要打准点用长劲不太容易做到,长劲猛但卤钝,要打一个面可以,要打一个定点比较难控制。而寸劲讲究一个松字,在到达目标点前一瞬间才紧绷筋骨,打完又立刻将筋肉松弛,以待机再度张弓疾射。一般习内家拳者,以肚皮的缩鼓为鼓荡,为丹田力,其实正犯了努力努气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动全身撞人抡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须距离才能发挥,一旦被对方顶死,必须调整才能二次发劲。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种直入骨髓的感觉,在松沉状态下发出的力,是相当厉害,把人打飞轻而易举。打拳要松柔和,心态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劲连。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自然,内家拳是相当自然的,这样练的拳才对,而且用时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缩,手脚上感觉轻灵, 并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松。行拳由身体蠕动, 这种蠕动需用意去领。行拳感觉自己像练瑜珈,手脚虽然轻灵,但所用的是根节力,别人感吃不消,只是轻轻的动,发劲只是一爆,消解别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体的开合(阴阳互换)。
                                   

    内家工夫不到家即是形打,重外劲重体能重技法,全身伸缩束展以助劲力,借身体全势之缩伸,摧进内脏神经结实摧打伤人,此是形之劲打,河南心意之外形是典型内家形打,气力身形并摧,外形极猛烈惊人。功夫上身后一点浊力都不须使,也无须再考虑攻防招式,自然会恰到好处,自然控之胜之。自由进退中,只要如小儿女人怕人打到头脸般的遮一下,沾粘控已可自然完成,敌已落于掌控中,或跌或倒地或扭曲如包粽。沾一听二顺势击发是三,高者一二三合一,如龙卷入,如水注入,顾打合一。沾粘控之利害在周身能以寸劲击人。

    拳劲之发放,在贴身靠打,节节贯穿,如长江之浪,一波而三叠。即以手粘住沾实发力,意念深透,劲力不绝。招法练时要开阔博大,方有气象万千之象;用之时则短马贴身,在实战中捶练;而劲力的运用和完整的劲道,则在单操空试中求得。下功夫练好拳架桩功,使内劲和动作融合起来,气力合一,这样练下去,定能不期然而然。

    太极走粘劲,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劲,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劲,顺腰臂以摔拍;拦手走炸劲,抽肩胯以穿弹。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中轴坚固如山,又游动如莽时,那便是刀背劲。与人对敌,若发现对手沉拔自如,拎称洒脱,吞吐无常,那便是剑指劲。以徒手扶剑的意识行功走架,便会练就飘逸的“剑指劲”。习拳者,只有领悟了拳中的刀剑棍棒味后,才称得上“懂劲”。练了剑架以后,发劲成一线直透对方脏腑。

----------------------------------------------------------------------------------------------

步法之妙在抢位,好比象棋里的背宫点将,进身之妙在手不在脚,闯堂之妙在过步.,打人用的斑鸠步蛋步,不得势用游步,走偏用之字步,有迂回三角步,绕身四字步,背丝壳步,有蹦步等等.

---------------------------------------------------------------

不要以为扎马就可以是重心稳固,不要以为桩功就是站着不动,我的理解,必须站活桩,弓步倒三七,活桩不费力,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桩就是慢动,静极生动,站桩能练整,不见得难练活,实战中能用的才算事.


(作者随心所欲,选自易江河修身俱乐部http://blog.sina.com.cn/u/1766100067

 

 

 

盘架子和养气

 

什么是盘架子?就是把稳定的架子盘出来,身体坐在这个架子上,技击时腰就可以随意识调动这个架子了.

  什么是架子?就是胯以下的下盘功夫,是太极拳技击的基础.好的架子无论如何移动都是稳定的,好的架子膝关节就像跳绳的绳子中间点,可以打圈而不受力。

  盘架子是需要内气的辅助. 如果身体单薄还是先站桩或盘高架子养气.等气足了就可以按技击的要求盘架. 气足的要求就是腰里有股动力能带动身体, 不是腰的肌肉力. 也是"长腰"的过程.

  一开始就追求苦练是不智的,要养练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刚开始盘架子要用腰内的一点虚灵, 把人承起来. 外形就是收尾闾,挺腰和保持中正. 不要在意含胸和头顶悬, 这是以后练出来的.

  在养气方面可以站无极桩, 人体就像倒摆的摇摆时钟,两脚平铺与地面(有吸在地面的感觉)以脚踝为轴, 在向前摇到脚掌, 后晃到脚跟, 再前摇到脚掌,后晃到到涌泉.

  把人承托起来后, 两膝和两胯就不在受到体重的压力,两腿的进退也能以腰抬起来, 有左腰托右腰, 或右腰托左腰说法.

  当然刚开始练是两膝和两胯受到体重的压力减少了,两腿的进退还是大部分依赖用肌肉转移体重,不过腰开始分担部分体重了.

  架子的感觉是尾闾有第三只脚, 脚踝以上没有体重感,两脚如穿铁鞋全身重量都好象集中到脚, 膝盖也没有体重负荷了.

  动起来时,每到转换两胯开一开一个球就从脚底贴着阴面滚上来推动拳架.

  在内气方面,要练到上丹田精神才能领得起来而且不伤身,人也开朗了, 能看得开很多事情了. 精神领得起来后经过细心听老师示范时的体内变化,也就能体悟架子了.

  盘架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按老师的方法的喂的感觉去盘。最忌讳看拳论后把自己的理解内容加入盘架子中。要有永远当自己是刚出生的小孩什么也不懂的心态去盘架子。

  两胯开后身体才能下沉,身体下沉后两肩开,肩开后胸才能贴背。然后自然是头顶悬,舌卷顶上腭。

( 志向于传统杨式太极http://blog.sina.com.cn/u/1900678395

 

练太极拳需从“感觉”开始

 

每个人对“感觉”一词都不陌生,能给出诸多解释(对六尘的感觉),如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这不是我要讲的“感觉”。

我所讲的“感觉”是直觉,也可以說“感觉”是“知觉者”在感觉。这种感觉相当难表达,懂的人就是懂,不懂就摸不清我在说什么。

有“直觉”对练拳非常重要。我思考练拳的诸多问题,发现都是在“感觉”这个方面出了问题。有“感觉”的人练拳,都不是为了符合规律。因为那是外加的,是由外面的模子把自己限制成那个样子,並不是发自內心,只是表面在做,並沒有“感觉”的特质。练拳是要发自內心,譬如说,我们的松柔是发自內心,而不是由外在的规则限制而成。“感觉”一定是发自內心,依“感觉”来练拳,才是真修行。太极拳是从“感觉”流出來的。如果练拳不从“感觉”入手,很没有味道;如果从“感觉”入手,练拳就很有味道,进步会很快。

练拳的“感觉”沒有办法描述,是讲不出來的。它不是用一个法就可說明,而是要去领悟、去感染。学者不妨可以去和一个有“感觉”的人多交流,多注意他和你自己有什么不同,慢慢就会被启发出来。

“感觉”是很平和的、很舒坦的,不是文字,而是实受,它是超越文字的。“感觉”是灵感式的、是直觉式的,所以“感觉”不可以思维,经过思维、推理出來的,一定不是“感觉”;“感觉”甚至不可以想,想出来的也不是;“感觉”是直觉,沒有理由的。

这种“感觉”并不是刻意往外去抓的,而是“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所产生的“观照”的感觉。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我所指的“感觉”是不落于相的,是人真正的本性。恢复本性之后,贪嗔癡和四相都没有了,就让人的本性顺其自然地表现出來,这就是“率性而行”。顺其本性练拳,当然就不是顺着贪嗔癡练拳。练拳讲究“顺其自然”,正是要人悟出这种“感觉”。

“宁静致远”,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心的觉受力就逐渐扩大,无远弗届;因为有感性直觉,一恢复“感觉”就有美感,而且创造力也会出來,这就是慧能所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当然创造力是很丰富的。感性要提升,我们需要学会直觉,感性就可以保持空灵的本性,而不落入占有、控制的简陋层次;理性要提引,也是一样,因为恢复感性直觉就是接近空无,就有能力接受不同的假设,不会受到立场、假设的控制;这个时候才能够“无相无不相”,一切相之于我们而言,都不是监牢,而是我们的工具。

对“感觉”能够深入体会的时候,就越来越接近人的本来面目。你会发觉诸如语言、意义、道理、理性、原则都好像是花拳绣腿。学太极拳若从理性着手,想来想去,反而离本来面目更远。此外,“现象”(譬如形相)不是“感觉”;“结果”,“决定”,“行动”也不是“感觉”。“感觉”不假外求,本自具足。
“道不可以从字面上探求,只可以用心来体悟。” “用理智和缜密是看不到的,反倒是恍恍惚惚才可以看到。”

“理智和缜密”是《金刚经》所不取的“有所住而生”的心,属识心;“恍恍惚惚”是“无所住而生”的心,属般若智,体悟道之“用心”。
“有所住而生”的心是什么情形呢?它是有根据的,它根据一个假设或是立场,以及其衍生出的想法和推论。这些经过逻辑推论而生出来的定律、原理,或者是理由和看法等,全都是“有所住而生”的心。这种心是会受到限制的,因为它所住、所根据的是一个相,相必定限制其思考所得的结果,如同假设必定限制所得的原理一样。    

至于“无所住所生”的心,不住在任何一个限制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立场、态度、认定,那么这个心就没有受到限制,因此所产生的智慧就大多了,能力也就变強了。它可以接受任何不同的、甚或相反的立场,所以思考时不会认为这是可能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它根本就不依据可能或不可能来想事情。

因此,这样的智慧是不会受到限制的,它是一种“直觉”。我们有吗?大家会认为我们想事情都是有根有据,是用思维的;一旦不思维了,还有智慧吗?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也就是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曾经有过灵感,而这个灵究竟是怎么来的?不是思维来的,没有经过思维,自己就出来的;没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原因,就这样出来,那就是灵感。灵感就是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种,是人的自性,自性是不需要去住的,自性只是让它现。也就是你觉得有自性那就是有自性,所以自性要怎么现呢?就是让你自己觉得有自性,就是自性已经现了。心生出來就让它生出來,并不需要去住于身体的心。“无所住”是心从空中、从无中生出來,没有根据哪一个基础生出来的这样的心,就叫作"无住生心"。

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具备灵感,崇尚创造,崇尚幻想的一门艺术.太极拳做为技术,必须以已有的东西为基础(如已有的身体条件和知识结构),以已知的东西为基础,是踏在板上往前跳,怎么跳、跳多高,那是你才能的问题;但做为艺术正好相反,艺术是凭空而下,它不需要有基础,甚至它是以对基础──已知的东西──的否定为出发点,一开始它就认为已知的东西我不要,而我要什么又不知道,这个不知道的东西我们曾称之为一种天意,是一种神示。对太极拳的领悟,已把我们平日积累的认识扩大了,扩大到什么程度呢,扩大到即使我们不认识也是一种认识。人的直觉让不认识成为可能,不是平日的累积,而是一种生长。

看着窗外小树上的片片绿叶和一些散落在树下的叶子,我不知叶子们是不是在“用力”。小树上的叶子,无疑是生命的象征,人们能够想象其中蕴含着的力量。既有向外扩张的表现,也有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密切关联,更有息息归根的意思。叶子本身的质朴,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在用心自然的艺术家眼里,却能有着丰富的感悟,甚至小树生长的过程都能有所知觉。根据想像去发挥的感觉,和事实是不同的,比如拿刀砍树。如果真去感觉(看到和触摸到)被砍的树流出来的液体,他就不可能那么随便地去对待小树。根据感觉得到的情感会让我们以合适的方式去对待环境。

在一个人没有意识的时候,他只能有与意识相反的,就是不断的行动。他虽然很好行动,能发挥很强的意志,但他无法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也无法改变做事的方向。小孩是通过动来学习的,我们可以利用动作来唤醒意识。我们通过让孩子细节性的活动来把有意识的精神带到身体中来,因为要做细节的工作,要用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手。还有其他的因素,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意识,就是破坏,比如在我们环境很好的时候,我们没有环保意识,所以破坏会唤醒我们对环保问题的意识。

将来人自然而有的感觉能力会更小。可是现在的人已经得到了意识,以前的人有很丰富的感觉能力,现在的人没有。所以现在的人要通过有意识的手段来培养人的感觉能力。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一样的。拳论的“用意不用力”,不是如“婴儿一般躺着”那么简单。因为感觉能力在将来会是越来越弱的、再也不是自然而出现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拳里有意识地去培养它。身体内在感觉的丰富内涵,不是单一用力(或不用力)的感觉所能概括。“用力”的感觉人们容易觉察,恰恰是“不用力”的感觉人们很难抓住。用意去捕捉“不用力”,去构造丰富的练拳的感觉,也许可以是拳论“用意不用力”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太极拳的运动是体验性的艺术.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把艺术接受区分为感受性的接受和体验性的接受。感受是指我们的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而在心理上产生的好受或难受,它不同于感性认知,它是非概念性的。比如,我被一个尖状硬物所击感到疼,听到一声不和谐尖音感到刺耳,看到一些杂乱的尖状线感到刺目,这些难受都是我的内在感受。而我关于这些外在刺激的知觉——尖和硬则是一种感性认知,常常被我们称作感觉。可见,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前者是无法被概念明确规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后者则是头脑通过概念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性反映。前者构成了内心体验的基础,后者构成了外在经验的基础。人们常常依靠内心体验进入艺术或宗教的精神世界,依靠外在经验进入科学或技术的物质世界。体验是感受的深入,是内心深处对感受的强化,它受个人以往情感生活积淀的指引,却同感受一样不受理性知识的支配。只是感受总要来自外界对感官的直接刺激,而体验则既可以间接来自对感官感受的深化,也可以来自想象力的引导。例如,我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手上被割了一道很深的口子,正在流血。这伤口并不在我自己的手上,我本不应感受到疼痛,可我真的体验到了痛,这种痛甚至比我自己被割伤所能感受到的痛还要强烈。这就是体验的力量,它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它还可以产生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体验是任何精神力量的基础,没有内心体验就不可能有任何精神性的东西产生。每一种伟大的精神都产生于伟大的体验,而不可能仅仅是理性的产物。

“ 太极借天不借地”,关于”天”的理解以及如何借天,确实值得人深思.人们往往将看得见的形,视为可拥有.可借用的,且不知人能拥有的远远超过你所想要的.其小无内—-把自已变得非常空洞微小,以至于内在一无所有,这样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在你身上起作用或引起反应;其大无外—-就是把自已变得巨大,里面已包含了一切,以至外在一无所有,无法对你施加压力影响你,因此你也因此处之泰然.个别物体都得承受压力,所以如果你不是物体,就没有压力的问题.网友的”靠墙”习练,无非借墙或与墙合为一体来融已而已;相反的,如果你包含了一切,也不会受压力的影响.如果你相当幸运拥有两者,那么毫无疑问,你超越了一切,没有丝毫压力.忘其身则身存,方能假借无穷意.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太极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舞蹈和竞技项目。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深涵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传统道家养生术。
   我学习、修炼、研究太极拳已四十四年,几十年来,我体会到要炼好这套传统陈氏太极拳,必须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守规矩,明拳理,懂劲道。其要诀,我总结了二十条。今天同大家谈谈,抛砖引玉,共同研究。
1、心专:
   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打一套拳15分钟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一走思,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
2、松柔:
   太极拳技击最大特点是“化打结合”。对方来力,我尽量化开。能容能化,使对方失去平衡为主,不制敌于死地。化打合一,特别是陈氏太极拳打低架子,这是因为低架子容量更大。陈发科公强调“顺随”。陈照旭先生讲:四大块都要放松,即两肩和两胯一定要放松。全身能放松,才便于容,便于化。
3、轻沉:
   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4、培根:
   “打拳先培根”,这是
陈家沟打拳的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陈照奎老师讲:打拳不是走路,脚一动即有用。
5,规矩:
   要尊重拳谱,细抠拳谱,使自己的拳打出来大小动作外形都要到位。手眼身法步,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掌形,小指与拇指一定要说上话,虎口要圆;穿掌时力在指尖,撩掌时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这些在打拳时都要注意。
6、整劲:
   太极拳首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大小动作都是如此,都要体现在大脑的指挥下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以脚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弹力,从而使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合二为一。双手合,手脚合,腰腿背均要说上话,全身配合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完整一气,防止单摆浮搁。
7、丹功: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关键是丹田的枢纽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动作都要以丹田为枢纽。丹田运动也叫骨盆运动。所谓“练精化气”的鼎炉,就是强调丹田即肚脐以下的小腹的运动。丹田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运动快慢均如此。我们知道人体骨盆里脏器最多,内分泌、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大部分在丹田区域,丹田的转动不仅有利于内分泌消化系统的良性改善,性功能、生殖功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8、中正: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颏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陈照奎老师将胸腰部分比做棋盘上的老帅,不能轻易随便移动。人们称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公为“牌位先生”,他拳架规矩,即要求胸腰躯干部位必须保持端正,不允许左歪右斜,前俯后昂,左右摇晃。百会、会阴两穴位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上下都要有上下对拉拔长的感觉。这样你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都会少得病。同时,通过立体螺旋劲,又要灵活,屈伸自由,旋转自如。
9、平衡:
   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10、螺旋:
   陈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缠丝,四肢动作非逆即顺。重要的是胸腰的立体螺旋,金刚捣碓,握拳时,先要沉右胯,翻左臀,胸略左转。提拳时,再沉左臀、翻右臀,胸腰右转。砸拳震脚时,又变沉右翻左,胸腰向前转。金刚捣碓为立体螺旋,腰胯走横8字,平时,要注意练翻臀转胯。总之,打拳时胸腰不能平板运作,手足不能直来直去。
11、虚实:
   陈照奎老师讲,打拳就是锻炼随时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就是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好运动中的两种虚实。一是人体重心倒换之虚实,二是发劲主副之虚实。陈氏太极拳的重心不偏左即偏右,一起式即分为虚实,重心倒换必然要裆走下弧。左手下沉发采劲时左脚为虚,右脚为实;右手向下发采劲时,则右是必须虚。震脚发劲,蹬脚发劲,从身体重心来说发劲的脚都为虚。但论发劲之虚实,则又可称为实。分清两种虚实,才能达至U轻沉兼备,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12、开合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欲开先合,欲合先开。还要注意三节开合,拳合肘开,肘合拳开。梢节合时,中节要棚,根节要松,打拳时还要注意胸腰的开合,胸开时背要合,背开时胸要合,开时要开圆开好,合时要合住,并且是螺旋中开合。太极拳式中处处有开合,一个掩手肱锤最后发拳时就含了胸部的开合开三个劲。
13、折叠:
   胸腰折叠是陈氏太极拳锻炼的要领之一,强调以丹田为枢纽灵活而有力的“正反相生”的运化功能,简单讲就是胸腰的开合以及四肢的屈伸开合。《易经》中说,“无往不复”。陈家沟有句名言,叫做“不懂叠法枉徒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要先给等等所表现的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一左一右、一卷一放,均需要胸腰和四梢的折叠来转换运化。
14、棚圆:
   棚劲很重要,打拳时周身要棚圆,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棚劲,使周身表层各个部位都要有往外膨胀的感觉。常言打拳三个圈:一是大小动作自身处处都要旋转。二是大小动作所走的路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三是定式全身处处棚圆。
15、连贯:
   连贯性就是打拳时要连绵不断,一套拳打下来15分钟左右不要停,不要断劲。我们说太极拳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就不要停顿,劲一断氧的运行也就断了。慢也好,快也好总之不断劲。
16、节奏:
   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拳打起来要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节节贯穿,如行云流水。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式,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蓄势引化要慢,上半圈发劲就要快,这样打出来的拳就会跌宕起伏,有板有眼,不致于呆板,富有节奏感。但要注意做到慢而不间断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快而不失沉着,不忘轻沉兼备。
17、呼吸:
   打太极拳要腹式呼吸与胸腔呼吸相结合。所谓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膨胀,腹式呼吸的好处可以加大氧气的吸收和肺部浊气的排放。加大了肺活量,这对于人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此外,打拳时呼吸要与运劲发力相结合。
18、懂劲:
   太极拳的术语是“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即处处有一个“棚”劲。太极拳讲棚、履、挤、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实际上其他七种都是“棚”劲的延伸。还要结合“拆拳讲劲”把每个式子的力点、劲力结构、劲力变化都搞清楚。
19、功力:
   太极拳的劲力应具备阴阳互济、整体作业、顺逆缠丝、松活弹抖四大特征,其中特别是螺旋劲、弹抖劲和意念力、丹田力,又是它特殊的功力象征。若想增长功力,首先,在弄清大小动作劲道的前提下,拳要多打,以练整体功力;其次,拳走低架子锻炼腿的实力,增强肩、髋、膝、踝等骨关节的柔韧性和耐力;把拳式拆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单式;结合推手练灵敏度、练听劲、懂劲、沾粘连随、顺势借力、造势借力、化打结合等功力:结合辅助功力训练,如拧太极尺,抖太极大杆,揉太极球,旋太极轮,练缠丝杠,以及打沙袋等等,以增强功力;拳路快慢相间,有蓄有发,有节奏,以练缓冲力;意念力也是一种物质力,打拳时注意用意念导引周身的气力,全神贯注的从中锻炼意念力。
20、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书法、绘画、戏剧歌曲还是武术,都讲究独特的韵味,太极拳也讲求拳韵、拳味、拳品。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一个人通过练拳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风度、气质、情操和修养,这就是说你找到了太极拳的“太极味”和神韵。若想达到这个境界:
   首先,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互济,阴阳和谐的道理。
   其次,要有“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善引化”的大将风度及英雄气概。
   第三,拳打得要有气势,内气鼓荡,外形饱满,潇洒而凝重,舒展而紧凑,表现出一种能屈能伸、能开能合、能刚能柔、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崇高境界。
   第四,要打出拳架的节奏韵律,拳打出来要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螺旋缠绕,忽隐忽现、有快有慢、节节贯穿、犹龙似蛇,如行云流水,使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旋律的体现。

   第五,要注意眼神——精气神的窗口。


   总之要想打好太极拳,一定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细抠拳谱,守规矩;
   二是要精通拳理,找规律;
   三是要钻研—拳法,懂劲道。

 

   练拳的基本态度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练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健康;
   第二,喜欢它,就作为一门学问相伴终身去研究它;
   第三,有人要学,你就热心的传一传,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七大门户

 

 

人身有七大门户,即:天门泥丸,前门明堂,楼门咽喉,房门绎宫,后门玉枕,中门夹脊,地门尾闾等七处门户,此七处门户是养生锻炼之重要关窍(穴位),全身经络交错攀附系于此处。《黄庭经》云:“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枝叶却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即指此七大门户。此七个关键门户(关窍、穴位)是集散人体生命能量--先天元炁的重要管道,其中在第七胸椎处,与五脏六腑关联密切的夹脊穴(窍),更是关键之关键,在沟通天、地、人之正气,添油接命、逆转人体衰老,具有特殊的功效和意义,非同一般作者:元炁世家

 

用起心法,不跟感觉

 



所谓用起心法,心法即规矩,规矩你用起了,做不做得出是一回事,信号一定要跟到,此为无中生有,时间会给你答案的。所谓不跟感觉,感觉的东西如牵牛的绳子,你跟着它,绳子就牵上你了。这八个字合起来,就能尽量避免代偿。同理静坐过的知道,观是我们的心法,观后会出现感觉。静坐,千万不要跟感觉走,也就是不要让它牵走,你只用观的心法做就行了,剩下的你自己也会知道,这个知道,就算老师也无法说给你听的,全在个人。(随缘O)

气以直养而无害

这几天修静养气,颇有些感受。脑袋里冒出“气以直养而无害”,网络搜之,唯恐有误。没想到绝世武功前辈也有一篇文章,讲得确确实实,我转载了。这里我写写自己的体会。

1、气是一种能量

很久以前就知道精气神,但一直停留在概念层面,自从05年初学太极拳以后,自省和观照确实有加强,寒暑来往,荣辱浮沉,身心各种变化及其联系的感知逐渐由模糊而清晰。慢慢知道确实所言不虚。正在看一本《经络探源》的好书,作者用物理常识来重新理解人体经络穴位,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感,也不得不拜服古人的智慧。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自带功能。精我的理解为人体里的高级能量物质,偏物质和液体;气更高级,偏气体和能量,应用范围更广;神我理解为人体总体功能,应该关系到神经和大脑的高级调节和整体功能。打个比方来说,精可以理解为汽车的汽油,气是汽油燃烧后的能量,而神可以理解为汽车硬件和整体系统。人体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无限升级。汽车来说,油就是油、热量就是热量、硬件就是硬件,之间无法转化。但是人体是活体,他首先是地球生物,但又是宇宙生物,所以人体肯定有地球功能、太阳系功能和宇宙功能。也就是同时具备低级、中级、高级功能。这些功能不是虚无缥缈,而是体现在人体物质生理构造和功能上的。而且人体本身不是封闭系统,是半开放或者全开放的。比如说,人会受到外界气体、温度、声音(音乐)、光线、景色等等的影响,人的生理、情绪(心理)、精神(潜意识或者大脑活跃度)都会受影响。

2、气有很多种

古人其实提倡的是浩然正气或者说中和之气。其实就说明气有很多种,除了好的,还有很多坏的,比如说横气、戾气。每一种都代表一种生命状态,也会影响身体整体状况或者说神。而修行者追求的是中和之气。

3、气要养

普通人生老病死都是出于无知或者说无明状态。从小到大就是一路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过去。一方面说,对气这种功能物质没有感知或者视而不见;另一方面说,也是也就随着人体衰老而逐渐散去。尤其现代社会,手机、媒体无所不在,各种奇技淫巧像一个个陷阱,将人们的精神牢牢捕获。不是说有为了买个IPONE卖器官,为了旅游卖身体的新闻吗。而实际上,气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要很宝贵的认识和保养的。而且气也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量不够,就无法质变。普通人来说,有时机缘巧合量够了,比如说人特别精神,全身好像充满活力,就特别想干些啥,少年可能就是玩和运动,中年可能就是男女之事,总之就一泄了之。所以绝少人能体会到质变后的种种生理、心理变化。

4、武术与气的关系

内家拳就是精气神功能结合人体体现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众多武术大师其实用他们一生经历和验证了这一神奇过程。《孙禄堂武学论语》里说的都是“一气”,入云龙前辈也是验证了这一过程,并在博文里反复阐释和说明。下面将其博文链接放在下面供了解。《内家拳劲力之迷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79974f0100zp4f.html

5、气以直养而无害

直养,就是一直养,无害,就是不要干坏事伤害他。具体如何养,就是一气,就是中和,就是阴阳和合,开始就是呼吸深入到丹田,这个在《孙禄堂武学论语》里说得很清楚了。不害,就是不折腾。大道至简。但是绝少有人做到,当然包括我。这个道理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来。但从群体性和可比性来说,减肥和炒股当然更容易表现出来。陈江挺前辈在《炒股的智慧》里也说得很清楚,他说他真心实意教过很多高学历”聪明到什么都能学会“的人炒股,但是就是不成功。陈江挺前辈在书里也说,简单的减肥一事,又有几人真正长期成功。以我为例,我就是喜欢吃点零食,吃饭就是快,所以10多年下来,一直说减肥,我可以扎针、可以坚持慢跑,但是就是不戒嘴。所以减肥就是不彻底见效。每个人都说身体重要,但是一个游戏,一个手机,一个节目,就能彻底破坏计划。由养变成害了。

6、因果与戒定慧

世间的道理都被佛学说完了。和佛学相比,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就像是盲人摸象。佛学里最基本的一个道理叫因果。一切唯心,所以一定要发心,要践行。人生那么多事,啥事最吸引你,什么事是你的最终目标?这真是因缘注定的。我个人就对生命奥秘特别感兴趣,但是生命奥秘只能通过自身生命去体验。而其中精气神是绕不过去的。南怀瑾先生的儿子写书纪念南老,其中就提到南老嘱咐其两个儿子一定要打坐修定。南老的《禅海蠡测》里也提到,定才能生慧,慧才能真戒。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入云龙先生也提到,神仙都是凡人做,只要凡人意志坚。我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一切都是因缘,一切唯心。我现在是坚信不疑。但是,这个心不是那么容易认识到,这个因缘也要去细细体会。最简单的节食节欲,我知道其利弊久矣,但直到最近才能切实变成认识和行为,其转变很突然,但是细细回想,确实有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佛法84000法门的真实意义。不是法门之间有何殊胜,而是修行者自身根器和因缘不同。特别好色,来,修白骨观;特别刻板,一根筋,来,修禅宗;特别散乱,来,净土念佛。说到底,人生我们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道理要赶紧学习和弄明白,为学日增;自我欲望要越来越少,为道日减。如此而已。交易也一样,知识、技能要多多学习、深入学习,但是自我控制要越来越强,有明确的交易系统和边界才是王道。

共勉!分享自不可思议  《气以直养而无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2d1f770102v5ma.html

 

气以直养而无害

 



分享自绝世武功 《绝世武功:气以直养而无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eeb970100q5ja.html

 

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安光讲解太极拳精要
练拳重在找感觉——黄复元 ——中国武术在线 太极拳的论坛
[转载]练习太极拳的体悟感觉
练太极拳的奇妙感觉
杨式太极拳柔刚之感悟
[转载]太极松腰-感觉不到腰-而是一团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