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何处是江南

 
  要说苏州博物馆却绕不过一个“非专业”人士——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鱼2006年10月6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所以,在讲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前,请先欣赏这座江南味十足的现代建筑典范。很有韵味。
 
 
  还有,非常内秀的美

 
 
 
  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一张,今天先到这里,下次开始细细品苏州博物馆。
  
  各有各的特色,所有地方史志型博物馆都有地域局限性,比如陕博唐以后部分今本可以省略,但是晋博绝对是这种地方史志型博物馆的佼佼者,借有晋博的外宣上的一句原话“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这句话绝对不是自夸。
 
  继续向贝聿铭先生致敬——“墨戏堂”
  严格来说墨戏堂不是一件文物,连文物的复制品都算不上,因为没有一件文物名叫墨戏堂,它只是一间位于天井中的展室,是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这是由贝聿铬先生创意,东南大学建筑史教授朱光亚设计的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由于宋代建筑传世极少,而民居更是稀有,墨戏堂是根据宋代传世画作复原的,故也称宋画斋。
 
  宋代是中国建筑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留下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形成了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墨戏堂就是依照《营造法式》复原的,采用宋式江南民间厅堂三间六椽式建筑,在宋代建筑中很有代表性。
 
 
 
  墨戏堂从基础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包括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都是现代已不再使用的材料。
  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二十年不腐。


 
地坪铺的是方砖, 方砖下铺的是高四十多厘米的缸, 缸与缸之间的填充物为黄泥、石灰、木炭, 既可防潮, 又可吸附有害气体。

  
  墙体为编竹夹泥墙,即将竹木等编扎成篱笆,外面敷上墙泥。而墙泥则用黄泥、石灰、麻丝等混合而成,很轻,可以像活动板房一样拆卸,绝对无碳。
 
  苏州自钱镠国吴越而至两宋,稍免干戈之难,故物资之阜,井邑之富,冠盖之多,人物之盛,跃起而为东南冠,其文化之影响力,自兹愈深愈远。故特辟宋斋以标揭宋代江南文人文化之内涵,以令后人陟降仰瞻可以悠然思。此非刘禹锡之陋室自安,取米南宫之雅人深致也,而草堂雍和,绮疏青琐,摄卷散帙,临池墨戏,用厥泉石,陶厥风烟,若将无事人世者。
  宋斋三间六椽,阔二丈四尺,深一丈八尺,宋式江南民间厅堂建筑也,大木架用梓、栎、榉诸材,用“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厅堂造,并以栌斗连柱式,彰显宋式建筑之地域特征,举凡叉斗、托脚、驼峰、鹰嘴等等,皆有所本;柱、栌斗、柱础等等,亦有所旨。门窗则拟宋《营造法式》之两明格子门,略有改进。墙体以编竹夹泥墙做法,而涂泥抹灰,悉遵宋式。屋面草顶,是贝先生基于美感经营之要求,骀王摩诘辋川别业文杏馆之“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之自然林泉意境耶,兹以苏北匠人以红茅草追拟之。地面以陶缸为点式龙骨空铺地砖,俨然馆娃宫响屟廊遗制也。家具有榻、桌、椅、香几、高足箱、圆凳、灯架等,皆本自宋画中所见;庭院以赏石为主景,辅以石灯、石桌,间植丛筱疏篁,雅致幽韵是尚也。
  墨戏堂宋斋之落成,美哉轮乎,美哉奂乎,观者自有心得,而规擘匠缔,皆为一时首选,是无憾矣。是为记。
  昨天找机会去了趟位于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新馆去年10月才开始投入使用,不过根据现实情况这座博物馆实际开放的面积只有总展示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全部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很大的博物馆,比西安博物院大。
  这里的藏品包括位列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的墙盘与何尊,作为一所地区级博物馆这可是很罕见的,有机会慢慢聊。
   玉琮——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于昆山千灯镇少卿山遗址,高31.6厘米,顶宽7.8厘米 内径5.6厘米,底宽6.8厘米,内径5.1厘米,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呈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仿佛人眼一般,四方角处装饰有兽面纹。
   从加工工艺看,这件玉琮表明了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经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雕刻采用减地浅浮雕的手法,精工细琢。器表经过精细打磨,光滑润泽。充分体现了四千五百年前高超的工艺水平。
 
  关于琮的功用争论比较大,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张光直先生主张的“中国古代宇宙观和通天行为的极好的象征物”,以及汪遵国先生提出的“祭祀用的礼器和敛尸防腐的器具”。前者是根据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认定它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器象征地,圆器象征天,琮兼方圆,象征天地的贯串。琮四角上的神像纹象征专司祭天的巫觋,表示巫师通过琮来沟通天地。后者是以《周礼》中“黄琮礼地和疏壁琮敛尸”的记载,认为琮是原始宗教巫术活动的工具,是祭祀用的礼器。同时,它被随葬入墓中,用以保护死者,镇墓压胜,趋吉避凶。玉琮通常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一般随葬有玉琮的墓主生前都是氏族显贵,他们不但拥有财富,而且享有众多的特权,因此玉琮是一种身份权力财富的标志。
 
  黑皮陶宽把壶
  昆山市巴城镇绰墩遗址出土,造型似鸟,鸭嘴形流上翘,内壁刻一组鸟纹,呈飞翔状,壶背扁薄的宽把上饰四十二条直条纹,是由陶土粘上的。流口及底部外壁则是用直长的横线和细短的竖线条组合的图案,形似土墙。陶壶通体布满了精细的鸟纹,这种纹饰曾在浙江余姚良渚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器物上有所发现,但精美程度远不及此,可以说这件黑皮陶宽把壶是现在可以见到的良渚文化黑皮陶器中纹饰最精美、造型最复杂的一件。
 
  刻纹黑皮陶罐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遗址出土,陶壶的黑皮乌黑发亮,表面刻画出各种符号,用圆、弧线和三角形构成图案,均匀分布在器身周围,上下以斜纹相隔,是距今五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代表。

  
 
  飞禽纹黑皮陶贯耳壶
  昆山市周庄镇太史淀遗址出土,颈、腹部浅刻飞禽纹饰,排列有序。泥质灰胎黑皮陶,黝黑闪亮,轮制成形,器表里平行密集的轮纹清晰可见,其制作工艺、造型特点为良渚文化所特有。吴越先民崇拜鸟类并以此为图腾,飞禽纹是先祖图腾崇拜的原始记录,也是良渚文化比较特有的一种纹饰。
 
  玉璧
  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玉璧,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礼器,一般扁平圆形,中有两面对钻的圆孔,孔壁有旋纹及台痕。整器一般不太圆,厚薄不一,但玉璧表面很光滑。
 
  
  关于刻纹黑皮陶罐上的符号及用这些符号所构成图案是不是文字还有争议,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是一种有一定规律的原始文字系统,但是现有的各种“解读”好像都不是太靠谱。
 

    漆绘黑陶罐
  出土于吴江市梅埝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漆绘纹饰陶器之一,这个黑陶罐是用用生漆直接绘在陶器的表面,经氧化后,纹饰呈棕褐色,从剥落的地方,还能明显地看到漆皮的痕迹。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已经可以发明了漆器并认识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条件。证明了《韩非子·十过篇》中的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是可信的。
 
  

  良渚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重要文化类型之一,在其分布地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相当于马家窑文化的中晚期。良渚文化最大特色是玉器,它的黑陶陶器很有特色,但是制作工艺上比较马家窑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上良渚文化陶器几张,请与甘博马家窑彩陶比较,很有趣。
 
 




  良渚文化为之后江南地区的玉加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的三千年内这一地区都是中国玉加工的中心,在良渚文化后不久的春秋战国时期,玉制品就是这个地区墓葬的重要陪葬品。
  玉殓葬饰件——国宝
  出土于苏州真山春秋吴国王室墓,有玉面饰、珠襦、玉甲、玉阳具饰组成,是覆盖在墓主人身上的葬服,平铺长度在一米以上。
  用玉陪葬在良渚文化文化中就已经很常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大量出土了玉葬服,但这种玉葬服主要是以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为主,而这套玉殓葬饰件恰好就是从缀玉葬服向金缕玉衣发展的中间环节,是汉代玉衣的雏形。

-
  玉殓葬饰件最为特别的就是八件玉面饰。虎形玉饰代表双眉,较小的拱形饰代表双眼,较大的拱形饰代表鼻子,玉爰代表面颊,玉含代表口。玉面饰是覆盖在墓主人的面部的玉器,这种玉面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及其附近区域发现较多,也就是说玉殓葬饰件可以说明吴国收到了中原地区晋国的影响比较大,这这也是吴晋结盟的重要例证(关于吴晋结盟的故事相当之曲折,有兴趣的看官可以查查《左传》,特别有意思)。但是吴国的这套玉面饰又与晋国的玉面饰有很大不同,它是立体的,而晋国的均是平面的,这也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玉加工工艺要远远高于中原地区。
   
 
苏州真山大墓作为春秋晚期吴国王室墓是可以确定的,但它的墓主人还有争议,比较被认可的推断它是第一代吴王寿梦之墓,但规模上显然太小,但它的陪葬品规格却很高。之后是几件真山大墓出土的文物。
  玉扳指——一级文物
  青玉制,椭圆形环状,一段雕刻出立体的兽面纹,兽面双耳突出、眼珠内凹,造型极为奇特、雕刻极为精美,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是春秋时期比较少见的立体圆雕,带有楚国器物风范,对汉代立体玉雕有很大的影响。

  原始瓷盖碗、原始瓷罐
  原始瓷也称釉陶,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原始瓷是选用含有较小熔剂的粘土也就是高岭土制成的,它可以经受一千度以上烧制,而普通陶土超过一千度就会烧坏,另外一点瓷器是施釉的,釉经过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连续的玻璃质层,或形成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发明和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从苏州博物馆的原始瓷器来看,胎硬质比较坚硬,颜色呈灰白色,说明它的釉是石灰釉。



  原始瓷罐
  请注意表面的米筛纹,这是很有江南特色的纹饰,通体施青黄釉,釉色温润,是难得的精品。原始瓷器的主要生产区域在江南地区,这可能与这个地区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

  出土状态,非常完整,没有任何扰动

  蟠螭三足提梁盉
  出土于苏州市虎丘“千墩坟”东周墓,高28.7厘米,腹径24.1厘米。提梁为夔龙形。扳手为蟠螭交相衔接状。圆腹,中部满饰云雷纹,其上下饰三角云雷纹。兽面流,流身饰回纹。下承三蹄形足。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4-11 16:05
  作为春秋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器,盉的造型比较活泼,纹饰一般比较夸张和繁复,最著名的青铜盉均出土于长江以南地区。此盉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纹饰布局合理,图案华丽,是吴地青铜器的代表作。



  同与此盉代表春秋吴国最高青铜工艺水平的就是何鸿章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吴王夫差盉——号称是夫差赠给西施的礼物,绝对的精品。

  同与此盉代表春秋吴国最高青铜工艺水平的就是何鸿章先生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吴王夫差盉——号称是夫差赠给西施的礼物,绝对的精品。

  铜鼎
  上部为盖,盖上站立了三只神兽,盖中间为铺首衔环,鼎身与盖为子母口连接,口沿下部装饰有雷纹、弦纹。鼎身两边为双耳,耳内外饰陶纹一周,青铜鼎底部有烟炱痕迹。此鼎为牛蹄足,足根装饰蟠螭纹,兽面.此鼎制作考究、纹饰精美,堪称吴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典范。

  这尊铜鼎同样出土于苏州市虎丘“千墩坟”东周墓,出土时鼎内盛有猪骨,表明鼎作为烹调器的用途。
  之后讲讲“吴中第一名胜”的故事——虎丘塔。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是位于苏州城西北郊五公里外的虎丘山上。虎丘塔始建于五代时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是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现存最早建有平座栏杆的塔 。现存的虎丘塔高47.5米,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但顶部的木檐已遭毁坏。仅从造型来看,虎丘塔与之前塔式建筑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造型更精致、装饰更华丽、建筑更复杂,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当然,虎丘塔不是今天的重点,重点是在它的里面。1956年,由于虎丘塔地基长期不均匀沉降导致严重倾斜,文物部门对虎丘塔进行了大修,大修的过程中发现可大量文物,包括舍利瓶、铜佛像、石雕佛像、铜镜和墨色题字、檀龛宝相、木刻佛龛、金鎏塔,还有丝绸残片以及苏州的刺绣残片,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数国家一级文物――越窑青瓷莲花碗。云岩寺塔文物,现存苏州博物馆。

  越窑青瓷莲花碗
  1956年发现于苏州虎丘山云岩寺塔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通高13.5厘米,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外壁饰浮雕莲花三组,盏托的形状如豆,上部为翻口盘,刻划双钩仰莲两组,下部为向外撇的圈足,饰浮雕覆莲二组。
  共由七组各种形态的莲花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托心平整,正中镂有一小圆孔直通器底,孔边刻“项记”二字,施青釉,釉层厚且通体一致,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器形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丰腴华美,通体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精品中的精品。

  有一个问题概念上的问题,越窑青瓷莲花碗是不是“秘色瓷”?
  根据文字记载,秘色瓷始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五代时吴越王钱氏建国,在浙江上林湖置官监窑烧制青瓷,被列为宫廷供品,庶臣不能使用。而虎丘塔恰恰建于这个时期,但秘色瓷是不是就是极品的越窑青瓷,青瓷与秘色瓷在配方上到底有没有区别,还是有争论的。苏博自己用了“秘色瓷莲花碗”的名字,但是现在来看能确认为秘色的还只是法门寺出土的那几件,现存陕博和法门寺博物馆。
  个人多次在陕博观察过秘色瓷,个人认为还是有区别的。不做定论,存疑吧!
  
  石函
  同样1956年发现于苏州虎丘山云岩寺塔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由六块石板组合而成,侧面四周均刻五尊浮雕佛像,后面的正尊主佛或盘坐,或椅坐,神态各异,主佛火焰光背,两侧比丘、菩萨背后顶有光环。石函的基座环绕着瑞云纹浮雕。



  楠木经箱
  发现时在是时在石函之中,楠木制作。外漆生漆,边缘及各部接缝处均以鎏金银花片镶色,用二排圆帽钉固定。花片上饰有莲花纹及萝草纹,做工极为精细;箱盖四角各缀鎏金莲花一朵,中部缀饰交飞凤凰一对,连接箱盖和身的绞链作茧形。箱内藏《妙法莲华经》七卷。箱搭扣附有鎏金镂花卡锁,箱底作成须弥座式。
  最为重要的是,经箱上凿有“建隆二年另弟子孙仁朗镂,愿生安保国为僧”十八字。底外墨书“弟子高细招舍净财造此函盛金字法华经,弟子孙仁遇舍金银并手工,弟子孙仁朗舍手工镂花,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塔。”的文字,建隆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是极少数分工艺完整记载制作人姓名文物,极为珍贵。

   残石造像(共三件)
  同样发现于苏州虎丘山云岩寺塔,但发现时间是在1957年6月16日,位置是在虎丘塔的第五层,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唐代中晚期。为什么塔的第五层中会有唐代佛像,而且还是残的?
  大概的推断如下:现有的云岩寺塔不是虎丘山上最早的佛塔,在云岩寺塔之前虎丘山上依然有佛塔和寺院。唐武宗李炎执政的会昌年间(公元841到846年),唐武宗好道术,于会昌二年(842年)起禁佛,并雷厉风行地推向全国。这批佛像就是这一时期被毁,并被埋入塔基土石之中,后人在重建时发现了这批残石造像,于是在新塔重建完成时将他们重新放在塔中。



 
 残石佛龛
  与残石造像的经历相同

-
  铜质大金涂塔
  1956年发现于苏州虎丘山云岩寺塔第三层,外面鎏金,分为底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四周各作翘角形,局部已倾折。在塔座、塔身至顶部翘角处均铸作佛像,造型极为精细。据史书记载,金涂塔是佛教圣塔,因其鎏金工艺而得名。
  
  出土时,金涂塔内藏金瓶一只,瓶内有舍利子一粒,小米大小。在包裹金涂塔的绢绫上,有毛笔墨书两行:“□□惠朗捨此袱子一枚裹迦叶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迦叶如来又称迦叶尊者,位列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这是全世界是第一次发现迦叶佛舍利。
   讲完虎丘塔再讲瑞光塔。
  瑞光塔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瑞光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现存的瑞光塔为砖砌塔身,是北宋初期的遗物,木构部分为宋、明、清历次重修的,其建塔历史在苏州诸塔中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塔为7级8面,由外壁、回廊、塔心组成。塔高43.2米,由下至上逐层收缩,轮廓微成曲线,体制古朴,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同样,塔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塔里的文物。1978年4月,苏州文管部门在该塔的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又以真珠舍利宝幢和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为最。

  真珠舍利宝幢
  宝幢高122.6厘米,1978年在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存放在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主体由楠木制成,幢身装饰着大小相等的4万颗色彩斑斓的珍珠,由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须弥座,呈八角形,底座四周置有八只神态各异的小银狮,造型生动,须弥座通体描绘宝相、缠枝图案,中间束腰,上面环绕着木制描金勾栏。栏杆内雕刻的就是须弥山海,只见海上盘旋着一条鎏金银丝穿珠九头龙,银丝编织的龙爪、龙须清晰可见。海面四周八朵祥云冉冉升起,四天王和四天女站立其上,面容丰满,神情各异,形象活泼生动。被托起的须弥山上,分别站立着木雕八大护法天神,姿态各异,裙带飞扬,给人灵动之美。天神中间所护卫的就是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佛宫中心竖立着一座宝蓝色八角经幢,八角上分别用楷、草、隶、篆书阴刻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意思是大智大慧,可到达彼岸乐土。
  
  

  最为重要的一点,宝幢的选材名贵,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宝幢工艺精巧,运用到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木雕、描金、穿珠等十多种工艺技法。构思独特,造型优美,极度精致,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宝幢的最高点塔刹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佛光普照。

  从五代起以环太湖地区为代表的江南区域经济、文化都开始超过了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中原区域,江南区域的文化特征开始在文物中反映出来并在明末达到顶峰,成为主流文化。所以五代以后的东西都带有些江南文化特征。当然,山海关以北除外。
 
  真珠舍利宝幢是中国人过度包装的典型代表,但这个超级包装里不是月饼,而是舍利子,舍利子共九枚,放置在一个浅清色葫芦形瓷瓶。这是哪位的舍利子呢?塔内发现了一枚宋代琥珀龟钮方章,阴刻四篆字“与贞私印”,所以比较靠谱的推测这是一位名为“与贞”的瑞光寺高僧舍利。待查。

  与舍利子同时发现的还有黑漆嵌螺甸经箱,经箱高宽均为12.5厘米,长35厘米,经箱分为盖、身、座三部分。盖作盝顶式,用木板斗合,四周立面有榫头卯合。座形如须弥座,有16个壶门,壶门内有贴金的木片。经箱通体夹纻髹黑漆,漆色光洁;盖的上面用螺钿片镶嵌出三组宝相花,中间的团花中央镶着一颗直径2.3厘米半球形的水晶;盖的四周用钿片镶出各种花卉、花叶、蝴蝶、飞鸟等图案,共用大小螺钿片700余片。内藏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共七卷,纵高27.6厘米,横长43.5厘米。卷轴装,卷首轴为竹质扁形,卷尾轴为木质圆形,轴端有铜质錾花轴头。包首有泥金绘牡丹图案,每卷引首绘有经变故事图。每卷22页至28页不等,经文用泥金楷书抄写,书法工整凝重,每页25行,每行17字。
  但是黑漆嵌螺甸经箱与碧纸金书《妙法莲华经》都没有展出,可能比较脆弱,馆藏了。
  但有同时发现的雕版印《妙法莲华经》(复制品)展出,可以看出大概。
  


  但是真珠舍利宝幢并不是最外层的包装,宝幢外还有一个双重木函。外木函通高134.7厘米、边长52厘米、厚3.5厘米,宽底板60厘米、厚4.5厘米,表面涂黑漆,正面有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通高124厘米、边长42.5厘米,四壁各有彩绘天王像一幅。现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是内木函的复制品,我的照片质量不太好,就借用一张网上的图。

  内壁有墨书“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和“都勾当方元升妻孙氏十娘”等署名。“大中祥符六年”就是1013年,北宋真宗时期,“都勾当”为当时管理财政的地方官,这么个财政局局长的老婆就能捐建如此精美的舍利宝幢就说明苏州在宋代是多么的富有。
  同时发现的铜佛像八尊,其中之一的观音像。

  这里要回顾一下前文,讲讲瑞光寺文物的发现,以及什么是“天宫”?
  瑞光寺塔文物的发现也很偶然,1978年4月12日,三个学生爬瑞光寺塔玩,想掏些鸟蛋。爬到塔的第三层处爬不上去,就开始休息。被塔窗投进来的光照的难受,就开始从塔心掏砖砌窗。在掏完塔心的活砖后发现底下有一个石板(现在等瑞光寺塔还能看到),三人打开石板,发现了一个“井”,里面有东西。于是三人就进去一探究竟,瑞光寺文物因此重见天日。但是真珠舍利宝幢在发现时不完整,已经是一堆零件了,在苏州博物馆才重新拼起的。而这三个学生发现的那个“井”就是“天宫”。天宫是相对于地宫而言的,一般来讲就是藏“舍利”的地方,与法门寺地宫相似,只是因为江南地区比较潮湿,地下水位很浅,故藏在塔内。现在看来,其实瑞光寺塔只是镶嵌在塔心里,上面用几层砖和一块石板盖住,近一千年没有被破坏,实属“小概率”。
  纠正一个错误:铜质大金涂塔出土于瑞光寺塔,而不是虎丘塔。郑重纠错!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碧纸金书”?
  碧纸就是磁青纸,是使用靛青染色而成的极其深蓝色的纸张,是一种写经的专用纸张,有静谧、意象深远的特质,最适合用于书写内容深奥、哲理性强的经典,可彰显经典的庄严肃穆,而且极其坚韧,便于保存。明朝屠隆《考盘余事》形容“有磁青纸,如段素,坚韧可宝”。这种纸非常贵,根据明代的记载100张磁青纸一钱银子,相当于白面十斤,如果在北宋就更贵了,是顶级纸。金书就是用金泥书写的写经。“碧纸金书”就是当时最高级的献品了。

  甘肃省博物馆藏西夏文“碧纸金书”写经,注意颜色是一种极深的蓝。

  古代写经纸依书写颜料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黑墨书写在白色、米黄色或黄色的写经纸上,如敦煌写经、金粟山藏经笺等。第二种则是以金银泥书写,纸张为深蓝或黑色,如故宫博物院所珍藏清贝叶式泥金藏文《甘珠尔》、西藏布达拉宫藏八宝七彩《丹珠尔》、苏州博物馆藏《妙法莲华经》等。
青瓷五连罐
  高30.5厘米,腹径21.7厘米,出土苏州南门外,它的主人可是赫赫有名的任务——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孙权之父。五连罐是一种构造非常复杂的冥器,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由五壶组合而成,有五个壶口。到六朝西晋时在此之上加之楼阁、鸟兽、人物等的装饰,构造越来越复杂,俗称魂瓶。

 
 
  魂瓶这个名词经常在盗墓小说里出现,它也称“丧葬罐”“谷仓”“皈依瓶”,其实里面存放的一般是为死者重生储藏的粮食。
  最早的五连罐就如同苏州博物馆的这件腹部呈扁圆状,器身较矮,在上腹部的周围粘接有四个小罐,以后器身不断提高,同时在肩与径之间出现鸟、熊等少量堆纹,随后堆纹不断增加,最终发展成为一种以罐为主体,罐口以上堆塑人物、鸟兽、楼阙和百戏等堆纹冥器。后期部分器物上还堆塑龟趺碑铭,多见划写的阴文,记载制造年月、产地及吉祥文字。
  说这么多就是要说明,魂瓶在考古学上对于古墓的断代有很大的意义,在江南地区的古墓考古上特别重要。

   褐釉鸡首壶
  出土于苏州市天宝墩,通体酱褐色釉,是东晋时期德清窑的特色产品。德清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是目前已知最早烧造黑瓷的窑址。这件鸡首壶尾鸡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更宜实用。肩部有桥形系。造型古朴、可爱。

 
  鸡首壶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为何在历史上突然兴起又突然消亡?鸡首壶的器形演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三国时期的鸡首壶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安鸡尾,前后对称。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因为唐代开始流行的简洁实用的执壶,壶嘴只是一根管子,壶把柄演变为扁状实用把手。

  比较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猜测是:鸡首壶最初可能是一种冥器,而不是实用之物,这时的鸡首应是一种祭祀意义,因为最早的鸡首壶鸡首是不通的;后来演变成鸡头可通水、鸡尾变成龙形柄的使用之器,这时的鸡首则是一种装饰美化意义;再到后来,因实用性强,大批量生产,或许就去繁就简,纹饰采用刻、划工艺,快捷、简便,而使壶上捏塑鸡首、龙柄等动物装饰就消失了。最终为具有西域文化背景的执壶所取代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是鸡首?
  鸡首壶的出现,或许与我国自古崇鸡的文化现象有关。现存的大量以鸡为基本造型的文物。上古时有用公鸡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东汉末年,豫章太守陈藩十分“垂青”徐孺子的才学,唐代王勃有“徐孺下陈藩之塌”的典故,后来陈藩在朝廷争斗中被杀,徐孺子便手捧一只鸡和一壶酒千里迢迢到陈藩墓前哭祭。所以,鸡头装饰在装酒的壶上,最初应含有殉葬祭祀亡灵之意。雄鸡有报晓司晨作用,之后鸡的形象也慢慢由祭祀品而神化为人们的崇拜对象。古人还认为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而且鸡又与“吉”谐音。鸡首壶出现、盛行于三国末至隋朝这一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应该是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生活向往。
  三彩鸳鸯扁壶
  1984年8月出土于苏州市郊娄葑乡一座残存的小型唐墓中,壶口呈扁圆形,长颈,平肩,肩部两处为唐草纹叶瓣。壶面布满绿、黄、白三彩,雕以忍冬草叶纹图案。此壶造型很独特,一反圆形的传统造型,有西域文化的造型特征。以静态的形象蕴含植物动态的生命力,构思匠心独具,体现了造壶者丰富的想象力,弥足珍贵。

 
-
  唐三彩作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冥器,实际使用时间仅限盛唐,所以在江南地区就非常罕见。但苏州随着江南运河的开通,成为东南沿海沟通内外的水陆要塞,逐渐成为全国财货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的一个中心,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不少具有中原地区物品进入这个处于边缘地带的消费市场,三彩鸳鸯扁壶的出土,就是南北方物资交流的有力依据。
 再讲讲林屋洞和“投龙”。现在的林屋洞是苏州西山中的著名景点,根据《战国策》记载:“句曲山间有灵府,洞庭四开。古人谓为仙坛之灵区,天后之便阙,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杳。众洞相连,七塗九便,四方交达。天后者,林屋洞中之真君。住在太湖包山下,灵威丈人所得灵宝符处也。”所以林屋洞在唐宋时期是江南地区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当时遇有水旱之灾,朝庭多派官员至林屋洞按照道教仪轨进行祭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龙”。
  1982年对林屋洞进行整修,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北宋真宗时期的投龙遗物。此套投龙遗物包括金龙1件,金钮3只,玉简一枚,是目前保存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投龙遗物。



-
  金龙
  长15厘米,高5.2厘米,重9.78克。金质,捶打剪裁成型,片状。龙头高昂,上颚突出,舌细长,口大张,下颚下卷,鹿角不分叉,尖端上曲,有须,长发后披,蛇颈,腹身粗壮,上曲,虎尾上扬,前胸有长飞翼,四瓣兽足,火焰状背鳍,前双肢举起,一后肢蹬地,另一后肢抬离地面。此龙形体粗有力,全身饰较大的鳞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宗教价值。

  鎏金铜龙
  宋真宗时期的金龙不是林屋洞中发现的最早“投龙”遗物,同时出土的还有唐代鎏金铜龙和五代钱氏鎏金铜龙,共出土了七件。

   刚才话说的不全面,林屋洞投龙遗物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时间最早完整组合的道教“投龙”遗物,因为之前发现的“投龙”遗物不是只有金龙就是只有玉简。
  手捧鸟男侍俑 汉代

  这个应该是一对,还有一件手捧盒男侍俑,可是我找不到照片了。
  仕女俑 唐代
  和在陕博的唐三彩仕女俑差别很大,服饰更加民间,而且也没有那么胖。

  之后讲两座墓葬,元末明初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和明代内阁首辅王锡爵墓,满足一下学历史的人“偷坟掘墓”的恶趣。
  1964年6月,位于盘门外吴门桥南偏东约三百米处的苏州市盘溪小学准备利用暑期扩建校舍,在即将扩建的地范围内,有一个高近4米、直径10余米的土墩,土墩旁立有一方石碑,上书“张吴王母曹太妃墓碑记”,当地人称这个土墩为“娘娘墓”。校方请来了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
  根据乾隆《苏州府志》、《吴县志》等文献所记载此墓为元末一度割据苏州的自立为吴王的张士诚母亲墓,但实际的发掘结果是此墓为张士诚父母的合葬墓,只是因为张士诚的父亲去世较早,为1365年从老家泰州丁溪九龙口迁来,于当年6月“合茔”,所以误传为张士诚母亲墓。
  
  这处墓葬单在墓室外就有四个保护层。分别是坚硬的“三合土(糯米、石灰加黄土)浇浆”和石板、圆木的夹层互相交替。墓室四周,由外及里,又有五个保护层。 第一层还是圆木贯穿的双孔石板,第二层又是“三合土浇浆”和碎石;第三层是平砌的砖墙;第四层是夯实的石灰和黄土,上面横叠石板;第五层是1.8米厚的石灰浇浆。墓塘就深藏在坚固严密的保护层内,呈3.8米见方的正方形,四壁全用大青石板构筑。四角交接部位,各有铁板钉斜扣作榫,以防止塘壁松移走动。壁顶顺放整块石盖板,石盖板下有粗大楠木,安在塘壁方槽内,以防止盖石断裂下塌。墓塘底部铺设的是37厘米见方的金砖。金砖之下,还铺着33厘米厚的石灰浇浆和碎石。设计周密,施工考究。
  宋、明以来,民间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士”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为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在普通官僚士大夫阶层尤其流行。而利用“三合士”浇筑的方法防盗、防腐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层层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此墓曾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但盗墓贼费只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放弃。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大卸八块,才发掘成功。
  正因为这种高度密封的环境,使这处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和一具保存完整的女性“湿尸”,根据在场的公安局法医回忆:“这具女尸的腐烂程度,相当于在热天埋葬仅一个月光景。” 但是由于当时对于古尸的保护和研究都是空白,这具古尸被于当年7月,也就是墓主人死亡后的六百年后火化了,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可惜可惜!
  银镜架
  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出土于苏州吴门桥张士诚父母合葬墓。镜架折合式,分为前后两个支架,结构略似交杌。后架上部镂雕凤凰戏牡丹纹,框沿为如意式,顶端立雕流云葵花。中部分为三组,中雕团龙,左右二组对称,如窗式,透雕牡丹,四角有柿蒂形镂空。下部为支架。极度精巧、异常复杂,是元末明初的金银器精品。

  银奁
  高24.3厘米,用纯银锤凿而成,平盖弧肩起楞,带圈足,通体为六瓣葵花形,上下共为三层,以子母口结合。盖面和器身外壁刻有牡丹、日葵、迎春花等多种纹饰。器内盛有全套梳妆用具和生活用品,上层盛银剪刀一把,形制与现今常用剪刀相同。大小银刷各一把,都用竹片穿结黄棕刷毛。银薄片刮器一件,饰以鎏金牡丹。锭式钮素面银镜一面,镜面圆鼓,仍能照人。中层放着银圆盒四只,盖面鎏金,刻有百草花。其中一只盒中还残留粉迹,一只留有红胭脂,一只放黄绸做的粉扑。还有小银罐和大小银碟各一件,有趣的是小银罐盖下还连着一把小勺。下层盛有半月形银梳一把,梳边鎏金,梳齿疏朗;银篦一件,篦齿稠密;银针六支。还有银脚刀、银小剪刀和银水盂各一件。共24件。银奁下有托盘、圆唇、浅腹、平底,口沿刻一周缠枝纹,内底刻一组折枝团花。银奁与银镜架刚好是一套,银奁中的银镜刚好可以卡在银镜架上。
  此银奁每件器物几乎都使用了弹凿工艺,就是把银皮用鎯头敲制出各种器形,不输于当今模制银器的水平。



  女金冠
  此冠用极其织细的竹丝编结成网格状冠壳,用藤或竹条做为内外边圈,以丝扎固。再在冠壳表面蒙麻及黄薄绢。冠上缀贴孔雀翠毛,出土时色彩尚鲜艳,现已残存较少。薄绢上用九根金丝由前而后箍牢。冠两侧金丝弯曲成回旋状。冠的前沿缀有镶金边的玉饰五块,上面分别刻有鼠、虎、牛、羊、兔五肖,以虎居中。

 
 
 
 
  黄色锦缎对襟大袖袍
  根据对古尸的研究,墓主人入殓时身穿黄色锦缎对襟大袖袍,里穿对襟大袖丝绵袄,袄内又衬对襟黄绸短衫三件。下束缎裙,裙内穿黄锦缎丝绵裤,丝绵裤内有单裤。脚着绛色缎鞋,内穿黄色短缎子袜,都保存的非常完好。其中这件黄色锦缎对襟大袖袍最为引人注目,其注意细节那一张,很说明问题。



 
 
 
  各种头饰品
  出土时就在曹老太太(张士诚之母曹氏)的头上,这可是六百年前的工艺。
 
  这对梅花钗特别精致,就是今天的工艺也很难复制了。


 
  曹老太太身下垫着厚薄不同的织锦缎丝绵被三条。第一条厚丝绵被褥上,缀铺“明道通宝”金钱二十四枚。第二条薄丝绵被上,铺“明道通宝”和“明道元宝”银钱二十四枚。“明道通宝”是是宋仁宗赵祯的钱币,明道的金银币肯定不是流通货币,显然这就是所谓的冥币。

  玉佩饰
  曹老太太随身的东西。

 
 
  花点时间讲讲王锡爵,先是他的履历:
  王锡爵,太仓人氏,字元驭,号荆石,为太仓名门之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考了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祭酒、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二年(1584年)拜礼部尚书兼文渊图大学士,参与机务。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入阁为首辅。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引疾归休。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病逝于苏州,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
  这么讲是不是有些无聊,那就引用《明朝那些事》中对他的一段描述:
  自打进入朝廷,王锡爵就是块硬骨头。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大家上书闹,他跑到人家家里闹,逼得张居正大人差点拔刀自尽。吴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场下吵,他跑到场上哭。
  万历六年,张居正不守孝回京办公。大家都庆贺,他偏请假,说我家还有父母,实在没有时间工作,要回家尽孝,张居正恨得直磨牙。
  万历九年,张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顾。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反攻倒算开始,抄家闹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脚,这个时候,他说:“张居正当政时,做的事情有错吗?!他虽为人不正,却对国家有功,你们怎能这样做呢?!”
  万历十三年,他的学生李植想搞倒申时行,扶他上台,他痛斥对方,请求辞职。
  三年后,他的儿子乡试考第一,有人怀疑作弊,他告诉儿子,不要参加会试,回家待业,十三年后他下了台,儿子才去考试,会试第二,殿试第二。
  他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00:19
  王锡爵墓位于苏州阊门外来凤桥凤凰墩,1966年12月由苏州博物馆发掘的,据说是因为遭到了人为破坏。王锡爵墓出土了几件极特殊的文物,对于明代中晚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现在就一件一件讲来。
-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00:28
  冥器家具
  共四件,分别是朱黑漆拔步床、四出头官帽椅、云头六角水盆架、供桌,这几件冥器家具以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十分准确,造型简朴大方,线条流畅有力,楔榫精巧多种,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出土时摆放于王锡爵的棺木之上,为我们现代研究明代家具的陈设,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

四出头官帽椅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00:38
  其中一件朱黑漆拔步床,结构庞大而复杂,由架子床和架子床前的围廊两部分组成,就像古代房屋前设置的回廊,围廊中间有一脚踏,其中一侧还放置着一个微缩便桶,组成围廊的四根立柱下还保留着四块鼓形石础,本身就是一件小房间。因为现存的拔步床实物并不多,这件微缩版的冥器拔步床就很有研究价值。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02
  王锡爵墓墓中出土的冥器家具都是木质的,这和明朝藩王墓中出土的陶制家具(在将西安博物院时出过场的)很不同,王锡爵墓墓中出土的冥器家具更精细、跟真实,甚至有些做旧的痕迹。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06
  同时出土时状况与现在在博物馆中所见到的有很大不同,出土的时候桌子边上有桌围、椅子上披着椅披,床上还有帐子被褥,衣架上放着衣服、桌上搁有乌纱帽,完全和墓主人生活的时代一摸一样。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10
  供桌上放着锡制祭器,供桌前摆着小香炉和一对烛台,但都只有一点几厘米高,很精致。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18
  忠靖冠
  这是王锡爵生前所用之物,是现存最早的明代绒织物之一。
  忠靖冠是明代嘉靖年间制定的官帽之一,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线压出三梁,名忠靖冠。请注意这顶忠靖冠三品用金线缘边,这是三品以上高官的特许,三品以下,不许用金,只能缘浅色丝线。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22
  其实王锡爵的尸体是很完整的,所穿的官服也就是忠靖服保存也是很完整的,但是王锡爵的尸体已经不知去向了,连基本的资料也没有了,而忠靖服也已经存于国家博物馆了。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27
  三透雕玛瑙饰
  也是王锡爵生前喜欢的东西,出土时就在他的身上放着,显然是件珍品。为不规则形,质地为玛瑙,采用镂雕、浮雕、钻洞等技法,两面镂雕。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刻画周详,与玉髓肌理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4 14:32
  银质鎏金鹤、鹿、寿星摆件
  这三样加在一起就是“鹿鹤同寿”,也是王锡爵生前喜欢的东西,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5 11:29
  为什么总是没有看官帮顶呢?
  之后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明清工艺类文物,用收藏者的行话叫“玩物”。这一类文物在苏州博物馆可谓蔚为大观,是苏州博物馆的特色之一,这是因为苏州在明清两代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明清两代文人的眼中,苏州就是天上人间。
  引一段名人王志性在《广志绎》中描述,很能说明问题:“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如陆于匡之玉马,小官之扇,赵良璧之锻,得者竞赛,咸不论钱,几成物妖,亦为俗蠹。”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5 12:02
  这一类文物设计极广,按照一般的分类,可以分为陶瓷器、玉器、漆器、竹器、骨器(包括犀角、象牙)、铜器、木器(不是包括木家具)、景泰蓝器、玻璃器等等,极为繁杂,为了简便起见,我就不一一分类描述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8 00:40
  苏州博物馆利用出身于苏州风雅世家的晚明画家、书法家文震亨所著《长物志》,复原了明代中晚期文人的书斋陈设,在这个读书空间中,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陈设经营起一个兼具知性与美感的书斋生活世界,无处不透露出一种富有意蕴的文人的优雅。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8 00:44
  虽然这部分展示都不是真实的文物,但对于我们理解之后出现的大量供文人把玩和欣赏的“玩物”有很大的帮助,要知道文物只有回到它所存在的环境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8 00:48
  钧窑鼓钉园洗——北宋钧窑精品,高9.2厘米、口径23.9厘米、底径17.5厘米。大口平沿,弧形腹,器身作鼓式,下承三如意形扁足。外口沿及腹部分另饰鼓钉纹及弦纹,口沿处鼓钉22枚,腹部18枚。形制规整端庄,纹样简练古朴。器内外施蓝色乳浊釉,发色较淡呈天青色,聚釉处更淡成月白色,洗内釉面有北宋钧窑釉特有的“蚯蚓走泥纹”。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8 00:54
  青花海水白龙盘——高4厘米、足径18.9厘米、底径12厘米,盘底在双蓝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楷书款,是明代宣德时期典型龙纹的官窑器代表之一,极为精美。
 
 
 

  元青花缠枝花大碗——高16.5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22.8厘米,是现存元青花中难得的大器。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8 01:13
  永乐青花压手杯——压手杯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称压手杯。现存极少,不是在北京故宫就是在台北故宫,是典型的明代宫廷御用瓷器,这件是不多的在民间出现的实物。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28 01:23
  压手杯的款是在杯心的圆形花纹中,在明代御用瓷器中很少见,孤品中的孤品。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31 21:29
  弘治景德镇窑白釉暗花云龙纹碗——高7.5厘米、宽15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6.7厘米。此碗龙身内外为涩胎装饰,呈火石红。碗内龙须发、五爪为暗花,碗外云纹为暗花,龙似在云纹中穿行,富有动感。白釉晶莹滋润、形制规整精致,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双行楷书款。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31 21:42
  康熙青花人物镂孔大碗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5-31 21:44
  雍正洒蓝反口石榴尊——高18.2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5.6厘米、底径6.8厘米,此尊造型呈圆球形,五瓣形花口外撇,束颈,圆肩圆腹,卧底假圈足。胎质坚致细白,通体采用含钴彩料为着色剂 ,效果似洒落的水滴,由于洒落的钴料深浅不一,釉色形成了迷人的青、蓝、白斑点,似青蓝中飘洒点点雪片,甚 为可爱,并富有动感。底圈足内书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永乐/宣德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大盘——此盘为明早期青花盘之少见品种。盘口折沿,折沿内壁绘青花海浪纹,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盘内外壁均以缠枝花卉纹装饰,盘心于青花双弦纹开光内绘葡萄图案,所绘果实累累,藤蔓缭绕,绘画线条流畅,青花发色鲜艳沉着,苏麻离青料深入胎骨,极具立体效果。盘底火石红,自然分布,色如晚霞。
 
  永乐/宣德青花菱花口团龙大碗
 
 
青花釉里红桃子天球大瓶——高55.6厘米、口径12.9厘米、腹径38厘米、底径17.8厘米。此器口微撇,长颈,腹部丰满浑圆,好似天体中的星球,因其奇特的瓶腹,故名“天球瓶”。整器比例合度,假圈足处理光滑。画面以青花绘桃树、桃叶,勾勒花、桃,釉里红色作花蕊、花瓣之色,枝叶间有 大小寿桃九只。由于釉里红的烧造掌握得当,釉厚处呈微黄绿色,显出了寿桃的成熟感。又以青花勾勒形态各异的五只蝙蝠,组成 一幅祝寿寓意的“多福多寿”、“福寿双全”图。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1 02:52
  苏州本地是不出产瓷器的,但是明清两代苏州地区有累世收藏的宋、元、明、清瓷器大家,几代人的积攒最终造就了苏州博物馆在瓷器收藏上位置。比如永乐青花压手杯是苏州文物商店从曾经的巨商家里买来的,当时都认为是清代仿品(就是康雍两朝仿品也是稀世之宝),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北京紫禁城里东东怎么会跑道数千里之外的苏州府,事实证明资本的力量确实强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01:37
  清乾隆粉彩绿里花型盃——如果告诉你这件东东是拿来装漱口水的,你将作何感想?败家呀!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01:44
  清康熙斗彩海水龙盘——斗彩中的红色对磁器制作者要求非常高,因为要非常高的温度才能烧成,而且要烧得均匀,没有瑕疵,极为难得。这种“龙斗日”的形象反映出康乾盛世时期大清王朝气吞千里,不可一世的霸气。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02:02
  清乾隆抹红青花海水龙大盘——请列位看官注意一下细节,最好考到电脑上用放大镜看。注意,除中间的那只龙外,四周四只龙造型有很大区别,有两只三足,两只五足,很不符合常理。而左下角的龙造型尤为奇怪,有翅鱼尾象鼻,难道它就是传说中的“应龙”?!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02:09
  名词解释:应龙,《尔雅》言“龙有翅曰应龙”,应龙特征为猪嘴、双角、有鳞、双足、羽翼或蝙蝠翼、卷草尾、三爪,是一种象征"战神"的龙。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02:20
  这两件斗彩盘看似相似,实则大不同。清康熙斗彩海水龙盘为青花釉和釉下彩组合的斗彩。青花釉和釉下彩产生的斗彩是极为珍贵的,因为它的生产工序极复杂,因为釉下彩的红色釉料是氧化铜,烧造温度是800度左右,烧造成功后,再用青花,而青花的釉料要1300度高温,这里就很容易爆裂,一旦一件瓷器爆裂,一整个窑也很难烧造成功,因此,这种斗彩由于得来不易,他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而清乾隆抹红青花海水龙大盘为青花釉和抹红组合的斗彩,抹红是先烧造了釉下彩的青花后,在半成品的表面再上釉上彩,虽然同样是烧造两次,但是工艺明显难度降低。当然,依然是珍品,1990年5月15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拍出过一件类似的,308万港元,那是二十年前的价。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02:29
  乾隆的龙就已经没有康熙的龙那样一种冲击力,但相比之下这件清宣统粉彩团龙花卉方盆就是有点看不成了。清末的粉彩由于釉料的大量国产化,颜色开始艳丽化,但是花纹整体的感觉偏软,没有刚硬的感觉,很低落、很媚俗。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0:35
  清康熙五彩花篮纹盘——花篮图始创于明代宣德,流行于嘉靖、万历,但在康熙朝又复兴起来,以民窑多见,大部分是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绿、紫、黄色等色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不错。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0:57
  清乾隆五管弦纹方尊——这个造型很少见,是雍正朝创新器型,短颈,方体,肩饰五孔,器身自上而下以三组突起的等距弦纹为饰,使器型更富于变化,釉质莹润凝厚,遍“金丝铁线”开片。胎体厚重,造型古朴。有意思。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1:21
  清康熙青花海水龙棒槌瓶——典型的康熙早期的圆棒槌瓶的样式,比较细,秀丽一些,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为平切式二层台。这个器型现代的仿品很多,但大部分很粗,和真品一比较一眼就能看出来。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1:26
  清雍正白瓷小口球形瓶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1:31
  现在的文玩市场瓷器的假东西特别多,因为瓷器造假相对成本小些,防止被骗的方法说穿了就两个:一是千万不要想“捡漏”;二是多去博物馆看看真东西,比较是最好的辨伪方法,比看什么《鉴别大全》都管用。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2:18
  之前讲过比较是最好的辨伪方法,但是博物馆里的东西可不会让你借出来拿到市场上作比较,所以有机会就在博物馆里看看一些有代表性的“标准器”,多看细节,把那种感觉记住,才会有机会。比如之前讲过的康熙、乾隆、宣统三朝的斗彩龙纹盘,请仔细观察龙的眼睛、鳞爪,那种气势,从兴到盛到衰,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2 14:07
  清雍正对弈图粉彩灯笼罇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07 10:54
  端午节假期去了北京,在首部博物馆转了半天,很遗憾没有走完,但大部分还是拍了。苏博结束后是发四川博物馆还是首都博物馆,有点犹豫。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12 07:17
  明正德黄地青花花果纹盘——所谓“黄地青花”就是以黄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具体的制作方法就是在白瓷胎上画好青花花纹后,施白釉高温烧造,再在半成品的白釉处填上低温黄釉,再入炉烧一次。工艺要求很高,是明宣德至嘉靖时期的“经典款”。盘心为折枝花纹,内壁为折枝石榴、葡萄、硕桃、樱桃,寓有“福寿吉祥”的意思。
 
  前几天在首都博物馆见到了一个基本一样的,说明当时这个样式确实很流行,从南到北都可以见得到,也说明明中期的物流已经很牛了。

 
  元磁州窑彩绘坐像观音——这是一尊男相观音,于我们经常见到的观音很不同。在佛教原始时期,观音是男性或者说男性特征比较明显,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因为观音崇拜崇尚慈悲为怀,更符合女性的象征,渐渐的,观音变成了女性,这也符合了本土化、世俗化的倾向。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12 07:38
  清雍正哥窑达摩像——诚如《格古要论》所言“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这种用“金丝铁线”模仿袈裟的办法,真绝!

 
  民国居仁堂制粉彩碗——一这对小小瓷碗的是中国历史上83天的代表,象征着一段记忆。
  1915年在袁世凯称帝前后,曾派袁府大管家郭葆昌到景德镇监制“官窑”。郭葆昌到景德镇担任陶务总监督后,邀集清朝御窑厂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烧制,选择景德镇市内的湖北会馆作为绘瓷工场,以雍正、乾隆朝最优秀的瓷器为蓝本,选炼优质瓷土、细心描绘,精心仿制了一批色彩清淡,玲珑轻巧、高质量的“洪宪瓷”。一般署有“洪宪年制”、“居仁堂制”款。
 

-
  “居仁堂”便是袁世凯称帝后的住所,是为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修建的西式楼房。
 
 据说“洪宪瓷”件件造型规整,瓷胎轻透,彩质纯净,绘画精美。而且当时一共只烧制了6000件,烧制时间短,数量少,当时就十分珍贵,现在传世的就更少了,也正因为如此从民国起至建国初期直到现在不断仿制,以至真假莫辨。而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件“洪宪瓷”粉彩瓷器,确实是有据可查的“珍品”,因为它的所有者正式这位“洪宪皇帝”十三女儿袁经祯。这套瓷器是其三岁生日时袁世凯特别为她烧制的,而她嫁到苏州时带到了苏州,之后一直没有使用,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直至1963年和1978年,袁经祯前后分两次向苏博捐赠了这套瓷器。
  
  

 
粉彩瓷盘胎质精白如雪,彩质纯净,碗壁内外采用了“过墙”技法,绘粉彩梅雀图,红梅、喜鹊与绿叶相映,极富立体感,是明国瓷器中难得的精品。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12 08:08
  注意细节,这种仿珐琅彩瓷是非常罕见的,也是“洪宪瓷”标准器。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落“洪宪年制”和“洪宪御制”款的器物,其实都是民国时期一些古董商,为迎合收藏者猎奇心理而臆造的,真东西基本上是看不到的。请各位看官擦亮眼睛呦!


  有一种说法,由于袁世凯称帝总共只有83天,而且从袁世凯称帝起,全国反袁之势一日盛过一日,且一件瓷器从采泥到做成凡72道工序,郭葆昌在遥远的景德镇根本来不及烧制署款为“洪宪”的瓷器,所以真正的“洪宪瓷”都是署“居仁堂”款的。没有确认的史料,存疑吧。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18 06:14
  清田黄老人像——以上等田黄石雕成,呈黄色半透明状。枝槎盘曲成椅,老人依槎而坐,宽额大耳,双耳微合,而带微笑,发换后髻,长髯垂胸,左手和膝,右手捧灵芝,身着大袖宽衫,裸胸露腹,腹部镶嵌一颗1至2毫米大小的红宝石,画龙点睛。整体采用圆雕技法,衣袂纹饰雕刻极其精细,运刀如笔,人物神情安详,衣饰轻快,有晋唐贵族阶层的遗风,是一件难得佳作。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18 06:20
  要说明的是,田黄是“石”不是“玉”,田黄是寿山石品之一,产于福建福州城北芙蓉山下。田黄石表皮具有微透明黄色层,有黄金黄、桔皮黄、桂花黄、枇杷黄、杏花黄、熟栗黄等数种,其中以黄金黄、桔皮黄最稀罕,桂花黄、枇杷黄次之。田黄中以“田黄冻”最名贵,体质透明,通灵无比,如新鲜的蛋黄,价值连城。田黄因质佳色浓,稀少难得,尊为“石中之帝”,价格极高,早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而先如今田黄的价值可以说是“一两田黄万两金”,收藏价值极高。这件清田黄老人像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了。


  清白玉皮子桃榴佛手摆件——原料中白玉玉质白中闪青,带褐色泌斑。作者依自然而成的巧(读二声)色雕琢桃、石榴、佛手为一体,寓意延年益寿、多子多福和幸福安康。
  巧色也称俏色,是指利用原石固有不同色泽、纹理,巧妙加以设计运用,使作品造型与颜色达到与原料浑然天成的效果。现藏台北故宫的翡翠白菜就是利用巧色的好例子。
  


  清白玉双耳杯——玉呈白色,通体一致,杯体作圆形,杯体和底足光素无纹饰,两侧都雕琢形态相同且对称的螭龙为耳,螭龙口啣杯沿,四足爬于杯壁,前足抓住杯沿,四趾毕现,后足有毛发飘拂,躯于弯曲,作向上匍爬之态,背有脊,龙身布满鳞纹,体态极为生动,在龙脊及后腿外沿处保留有少量浅酱色的玉皮,作为巧色装饰。造型端庄,形态自然,雕刻精湛,表现出清代的琢玉技艺和时代风貌。

  清棕晶太少狮摆件


  清白玉子冈款瓜瓞绵绵鼻烟壶——白玉仔料阴形琢成瓜式,壶身阴刻瓜棱,浮雕瓜蔓缠枝,阳刻“瓜瓞绵级”四字隶书,寓意世代绵长、子孙万代。烟壶配以红珊瑚枝柄匙,镶嵌绿松石为盖,极度精致。壶底阳刻“子冈”款。色泽白嫩,雕琢细腻,极有可能是陆子冈的真家伙。
  

  清白玉香熏

  明芙蓉石执卷观音像——观音盘坐,姿态庄重,神情优雅。作者利用芙蓉石色白质润的特点,以回转藏锋的刀法,充公表现了观音肌肤的白嫩丰润,形象的柔丽端庄,堪称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芙蓉石同田黄一样是“石”不是“玉”,它是福建寿山石品种之一,以质地细嫩,似玉而非的白芙蓉石最为著名。

  清白玉三镶如意

  清白玉羲之玩鹅山子——以晋王羲之爱鹅故事为题材,巧妙利用原料外形,浮雕山水巨石,古木苍松,极富山野情趣和生活气息。
  
  

  清碧玉双耳环八棱番莲大洗——呈八边型,用优质菠菜绿碧玉雕成。整个大洗壁薄.均匀明净,光滑鉴影,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其抛光技艺精湛,制作工整。此洗用莲花作为装饰图案,比喻官之清廉,世代绵延。

  清白玉皮子人物山子

  清白玉皮子琢达摩山子
  

  明三羊开泰饰板
  

  清墨玉胡人洗马件

  民国翡翠鹊梅洗子——外形呈一朵肥硕盛开的玉兰花,口沿花瓣向外翻卷,底座为盘根纠结的梅枝。这件玉器是利用巧色的典型,利用了翡翠中黄绿自然巧色雕成喜鹊,寓意“喜上眉梢”。造型圆润浑厚,拙扑中见灵巧。



  有一样小东西,我实在拿不准如何定义,因为说法实在太多——子冈牌。牌子这种玉器号称是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所创,而陆子冈学艺之处就是苏州。陆子冈一生中只做个十六个牌子,两个故宫都有馆藏。从这个角度来看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子冈牌中有可能有真的。但是有也说法没有任何文献证明陆子冈一生中就做过牌子,子冈牌只是“浮云”,陆子冈只是后代玉雕工匠创造出来的一个商标。争议实在太大,只得继续存疑,各位看官只当欣赏。



-
  讲了小件再上个大件,苏州博物馆展出的一个巨型象牙雕水浒人物,据称是“圆明园流失文物”,是台湾商人洪亮宇借给苏州博物馆展览的。全长近2米长,透,人物58个,集车、马、刀、枪、旌旗、松树、凤凰等纹饰造型,为水浒人物的一部分。其根部有阳文篆体“乾隆”两字章一方,并附有红木座。

 
洪亮宇先生之所以将这件珍贵牙雕运至苏州展出就是为了寻找遗失的另一件,以完成圆明园文物的回归路。

 

  实际上象牙雕大件不多,这主要和中国的象牙雕原料以亚洲象牙为主,很少有大料。但小有小的精彩,如这件清象牙雕鸟摆件利用圆雕手法,使鸟立于枯干之上,双目目凝神,羽毛自然纹理逼真,活灵活现。
  
  

  还有这组象牙雕八仙,也是牙雕精品。

  还有更小的,那才叫绝!

  但我最欣赏的也是最匪夷所思的是这件象牙雕金铃子,整个链子的部分是用刀工一点一点抠出来的,象牙是很脆的。达到这个工艺实属不易。


  关于象牙雕需要多说几句:中国于1990年停止直接进口象牙,1991年全面禁止了象牙或其制品的国际贸易。象牙贸易的禁令,导致上象牙雕的原材料急剧减少,象牙雕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的消耗,存世的象牙雕将越来越难得。因此,象牙雕的价格出现飙升。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象牙资源的稀缺性、制品的珍贵性、存量的有限性都是不可改变的,象牙雕收藏必然有利可图。但是象牙雕收藏热必然会导致偷猎的问题,市场上也会出现大量仿品。我个人的建议,看看就好,为了大象,个位看官还是不要出手为好。
  



  除了象牙雕,还有一种动物制品雕刻,与象牙雕具有同样的特性,从原材料的获得角度甚至比象牙雕还要珍贵,那就是犀牛角雕。苏州博物馆也收藏了几件犀牛角雕精品。
  犀牛角的形状决定了犀牛角雕主要是杯状物,明末的两位犀牛角雕大家尤侃和鲍天成,一位是无锡人、一位是苏州人,苏州博物馆藏的这件明锦荔纹犀角杯极有可能出自这两位大家之手。



  苏州博物馆还有一件犀牛角雕李白醉酒,就一反传统,反过来放,做了一个摆件,很绝!
  讲个小典故:李商隐《无题》诗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何为“灵犀”?犀牛角的中间常有一道白线,据说是可以通到人们心灵的。这当然故事,但也说明中国文人对犀牛角的珍视。

  不一定只有象牙犀角才能做出好东西,随手丢掉的东西也能鬼斧神工。由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想必不需要我做任何说明了,请欣赏核雕,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





  再比如竹子,南方很常见的,一片一片的。这件张希黄留青竹刻山水人物搁臂就是一件绝世之作。这种竹刻的手法即“留青”之法,也谓皮雕。就是在竹子青皮那一层上雕刻。铲除掉的部分会随着时间,颜色变深,越加突出竹皮的雕刻部分的青色层次来。吴中人士张希黄改进和发展了前人的“留青”技法,使之成为明清竹雕中别具一格的品种。
  
  

  前面提到文人的文化,最具文人价值的东西,不是黄金白银翡翠玛瑙这些本就珍贵的材料做成的,而是由木竹泥石这样最普通低贱的材料作出来的,取点石成金之意。从张希黄的作品看,他自然是深谙画理、书道。虽然不知晓他是否写诗作文,但也看得出尽得诗词管弦的妙处。此人最不简单,及懂得风花雪月又有好手艺,怪不得人称“巨匠”。
  

  竹子的雕刻除了搁臂就是笔筒了,一件明仕女桐阴观月笔筒、一件竹雕少泉款刻字笔筒。

  还有更绝的,苏州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一件檀木鸟笼,这个鸟笼子不简单,紫檀木制成。紫檀名贵木材,作者也有名有姓,叫金三畏。而这位民国怪才金三畏本是个苏州的牙医,但做鸟笼子却做成了苏派鸟笼的代表人物,金三畏制鸟笼,尤以嵌金丝见长,他的镶嵌金丝小叶檀和竹笼嵌金丝笼可是一时之选的。



   千万不要以为把鸟笼玩到这个水平就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极致,还有意想不到甚至异想天开的呢!这件陈锦堂制押花葫芦蝈蝈笼,盖子是象牙雕的,笼身是用象牙、玉、玛瑙等物制作的纯刀在葫芦上一点一点压出来的,这就是“押花”工艺,这种工艺可不是雕刻,他比雕刻难多了。

  相比之下,鼻烟壶之类就是“小巫”了,请各位看官欣赏了!





  苏州距江苏宜兴很近,所以苏州博物馆保存了不少件紫砂精品,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曼生壶”。
  曼生壶的制作者陈鸿寿是西泠八家之一,此人在溧阳作知县时,结识了嘉庆年间制壶大家杨彭年。因自己酷嗜紫砂器,于是在当官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杨彭年根据陈曼生之设计,制作成壶,再由陈曼生在坯件上题句铭刻,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融入壶艺,出现了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壶,人称曼生壶,创了文人制壶的先声。曼生壶的名字来源于陈鸿寿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可以说曼生壶是文人与艺人合作使壶艺达到最高水平的代表。



 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题铭款曼生壶

-
  清代“顾二娘”款珐琅彩白砂壶

  清陈鸣远款紫砂莲形银配壶

  清杨彭年款紫砂胆包锡壶——周身包锡,把、纽、嘴白玉做成,壶铭“茶瓯微带落花香”落款竹隐。

  紫砂制品以壶为主,但有不少其他精品。比如以下几件

清陈鸣远款紫砂桂枝歇蝉笔架



清陈鸣远款紫砂石榴杯



清紫砂干果洗

  花点时间讲讲。嵌螺钿螺钿又称钿嵌,是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螺钿一般都镶嵌在乌黑的退光漆背景上,这样与白色晶莹的螺钿相衬,黑白分明,既优雅细致又朴实清丽。从西周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制作螺钿漆器,经过唐宋元的改良,到明清螺钿技术达到了最高峰。现存的明末清初螺钿家具都成为收藏界的关注对象,拍卖价格极高。

明晚期螺甸嵌人物漆碗



明江千里黑漆嵌螺甸侍女盘

  苏州博物馆的部分今天基本上就可以结束了,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涉及吴派书画的部分。苏州博物馆是吴派及吴派源流诸子、四王吴恽及其源流诸子、扬州画派诸子等作品集大成之地,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吴门书画”展厅可以窥见明清书画的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可以连缀出明清书画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是由于我本人对书画完全没有知识积累,不敢多言。而且即使不使用闪光灯,对书画作品拍照也是有伤害文物的风险。所以只得略过这一部分。敬请各位看官亲自前往苏州鉴赏了。
  随后赠苏州博物馆馆藏瓷器特展精品数张,感谢各位看官的捧场。









  继续









  最后五张









作者:丰禾路的劳伦斯 提交日期:2011-06-27 13:56
  不论是馆藏还是软硬件,苏州博物馆这个国家一级都是实至名归的,在地区级综合性博物馆里少有与之媲美者。而且苏州博物馆紧靠拙政园,还可以同时参观苏州园林博物馆和太平天国忠王府,参观效率很高。列为看官如果有机会一访苏州可不要错过。最后为苏州博物馆内外景数张,作为结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杯不醉”——形形色色的中国古代杯具
苏州博物馆(3)
中国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
瓷的器型——圆盘
鸡首蹲猴瓷器,仅此一例
扬州博物馆文物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