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辨证治疗雷诺病

中医辨证治疗雷诺病

【西医】

雷诺病是一种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又称肢端血管痉挛症。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由于1862MauriceRaynaud首先描述顾得名。本病无其他相关疾病和明确病因(原发)时称雷诺病;与某些疾病相关(继发)称雷诺现象。雷诺病女性患者多见,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

【病因】

雷诺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明确,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寒冷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是主要的激发因素。其他诱因有感染、疲劳等。诊断雷诺病,必须排除引起雷诺现象的相关疾病和明确病因。

1.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

几乎所有的结缔组织病都可伴发雷诺现象,并可出现在结缔组织疾病的其他表现之前。如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和干燥综合征。这些疾病的血管病变在早期以痉挛为主,反复发作后则引起动脉壁炎症,进而出现血栓形成和管腔闭塞,最终导致组织坏死和溃疡。

2.慢性闭塞性动脉疾病:

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

3.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如视丘下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炎和神经损伤等。

4.药物性因素:

麦角及其他抗痉挛剂、β-受体阻滞剂、避孕药、环孢素、重金属盐及停用硝酸甘油等。

5.职业性因素:

如反复振动性损害、小鱼际铁锤综合征(溃疡性动脉血栓)。常见于铸铁工、机械工、石工、打字员、钢琴家等。也有因动脉直接损害、冷损伤和工作中接触氯乙烯等而发生者。

6.血液疾病:

如冷凝集素血症和冷球蛋白血症等。

7.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

8.其他: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和肺源性高血压等。

【临床表现】

雷诺病的典型发作过程为当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及精神紧张时,手指皮肤出现苍白和发绀,手指末梢有麻木、发凉和刺痛,经保暖后,皮色变潮红,则有温热和胀感,继而皮色恢复正常,症状也随之消失。疾病早期,上述变化在寒冷季节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而在温热季节则反之。如病情较重,则一年四季均可频繁发作。

皮色变化常有规律性,受累手指常呈对称性,皮色变化多按第4532指顺序发展,拇指因肌肉较多、血液供应较丰富而很少受累,皮色变化先从末节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但很少超过腕部,都发生在双手。足趾发生雷诺病的现象较少见,耳郭、鼻尖、唇皮肤苍白或发绀者偶见。

有些患者缺乏典型的间歇性皮色变化,特别在晚期,发作时仅有苍白或发绀。严重者指端皮肤出现营养障碍如皮肤干燥、肌肉萎缩、指甲脆裂、甲周易感染,当指动脉狭窄或闭塞后,指端出现浅在性溃疡和小面积坏疽,且伴剧烈疼痛,溃疡愈合后遗留点状皮肤瘢痕。

雷诺病患者多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易兴奋、感情易冲动、多疑、郁闷、失眠多梦等。雷诺病无其他全身症状,雷诺现象可同时伴有原发病之临床表现。

雷诺病可使小血管闭塞,导致指端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指末端指腹变平、坏疽,末节指骨可因缺血而坏死、被吸收、溶解,出现变短或截指现象。在一些抵抗力低的患者,指端缺血而发生溃疡有可能导致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这也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正确而及时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事项:1、注意避免冷冻,保持全身及四肢暖和。2、日常生活中可饮少量酒类饮料,有利于扩张血管,减轻病症。但必须戒烟,吸烟能使血管收缩,加重病情。3、保持心情舒畅。疾病属良性,不会引起残废。综上所述是关于雷诺综合症的预防知识,相信大家对雷诺综合症会更加了解,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请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机,我们要让疾病远离自己的生活。

【中医】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血痹痛痹寒痹脉痹厥证阴疽肢端青紫症等范畴。在一些经典中医书籍中可见到与本病相类似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首次提到外风、血瘀为本病之病因病机。嗣后《伤寒论》提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开治疗本病之先河。《诸病源候论》进而指出:经脉所引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对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中医认识本病打下了基础。本病病因主要与外界气候寒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机主要如下:先天禀赋不足,以致脏腑气血生化功能虚衰,气虚难以运血,致血脉流行不畅,络道阻滞,指(趾)肌肤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麻木,皮色变苍白,指(趾)端发凉。素体阳虚,或久病耗气伤阳,或寒邪久踞,或泄泻日久,以致脾肾阳虚,脾阳虚则水谷精微化生无力,难以充养肾阳。肾阳衰则不能上腾温煦脾阳,而致四肢清冷,指(趾)皮色白如蜡状,形寒,每遇外界寒冷而使症状加剧。情绪激动或恼怒悲愤、精神紧张等,使气机逆乱,肝气郁滞,疏泄失司,血行不畅,阳气不能通达四肢,或长期吸姻,岁或感受外邪,致肢端络脉含氧量降低,寒凝络脉,阳气无力推动血液,气血凝滞,不能温养四末,而成本病。病情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以至病久侵人络脉,壅踞阻滞,久蕴郁而化热,或过食辛辣炙赙,嗜烟酒,或房劳过度,复遇外邪,以致邪热搏结阻隔经脉,气血瘀塞致肢端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本病其诱发因素多为寒冷刺激,其根源皆因素体阳气虚弱,所累及脏腑主要为心、肝、脾、肾四脏。针对临床表现的不同症状,辨证分型正逐步趋向一致。治疗法则也从温经散寒法扩充为益气活血、养血通脉、活血化瘀、温通肾阳等诸法。

【辨证论治】

1、寒凝痹阻:

(1)主症四肢指、趾发凉畏寒,轻则麻木,重则疼痛,遇热减轻,遇冷加重,皮色苍白或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或弦紧。

(2)处方:当归、红花各15g,桂枝、白芍、干姜各10g,细辛3g,炙甘草5g,丹参20g,黄芪30g。若寒重拘挛疼痛者,加川乌、蜈蚣以逐寒通络;五指疼痛者,加片姜黄、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止痛;畏寒甚者,加附片、肉桂以温经通阳;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药下行;重症者用阳和汤加味。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热毒熏灼:

(l)主症患病日久,肢端肿胀灼热,疼痛较重,甚则发生溃疡或坏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2)处方:金银花、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桃仁各15g,连翘、当归、玄参、红花、僵蚕、黄芩各10g。热毒甚者,加野菊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血瘀疼痛者,加乳香、没药、丹参以活血化瘀止痛。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3、气滞血瘀:

(1)主症因精神因素或遇冷而诱发,肢端苍白、青紫、潮红、疼痛,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呈持续性,患部轻度肿胀;舌质黯或绛,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而涩。

(2)处方:桃仁、红花、甘草、葛根、乌梢蛇各15g,当归、丹参各30g,川芎、白芍各20g,柴胡、生地各12g,全蝎10g,细辛3g。肝郁甚者,加郁金12g,香附10g;胁下隐痛者,加炒五灵脂、延胡索各15g;肢软乏力者,加黄芪20g;血瘀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g,血竭15g;病在下肢者,加川牛膝、益母草各15g;肢体肿胀明显者,加蜈蚣2条,丹皮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4、血瘀化热:

(1)主症患病日久,发作频繁,持续难缓,肢端肿胀,皮色青紫、溃疡,甚而坏疽,患处怕凉而内部灼热,疼痛剧烈;舌质偏红,苔黄或苔腻,脉细数或滑数。

(2)处方: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甘草各15g,玄参、葛根、蒲公英各20g,黄芩、桃仁、红花、川芎、白僵蚕、地龙各10g。若热毒重者,加野菊花、板蓝根各15g;血瘀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9g,丹参20g;有溃疡或坏疽已形成者,加白及20g,紫草15g,血竭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5、脾肾阳虚:

(1)主症:面色少华,四肢不温,畏寒怕冷,遇寒则四肢末端冷甚,指、趾皮肤肤色苍白,或发青紫,麻木疼痛,腰酸膝软发凉;舌质淡,苔白,脉细沉弱。

(2)处方:桂枝、附子、山茱萸、当归、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炮姜各10g,杜仲、鹿角霜各15g,丹参20g。若气虚者,加黄芪,以益气补虚;寒邪重者,加干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脾虚腹泻者,加白术,以健脾止泻;气机阻滞者,加木香、乌药、陈皮以理气。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6、心气不足:

(1)主症平素短气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咣白,心悸胸闷,或轻或重,遇寒或精神紧张时则肢端青紫麻木,厥冷疼痛,继而潮红;舌质淡,苔白,脉细或虚大无力。

(2)处方人参8g,肉桂10g,炙甘草、川芎、葛根各15g,黄芪30g.因寒凝血脉而发病者,加细辛5g,炮姜、乌梢蛇各12g;因情志不遂而发病者,加四逆散之类,如柴胡、郁金、枳实、白芍各15g;兼血虚者,加当归20g,阿胶15g(烊化);兼瘀血者,加赤芍、地龙各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专方治疗】

1)活络祛寒汤:

组成:黄芪15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桂枝9克,白芍15克,乳香、没药各6克,生姜3片。

加减:寒甚者加吴茱萸、细辛;瘀重加红花、王不留行;血热加生地、丹皮;气滞加香附、乌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2例,痊愈10例,好转2例。

2)解痉止痛散 :

组成:内服药:蜈蚣、全蝎、地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克,洋金花90克,干姜、附子各200克。外用药: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克。

用法:内服药共研细末,每日吞服2次,每次5克。外用药每日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凉为止,历时约20分钟。

疗效:9例患者服上方54121天后,6例症状消失,追访2年未发;3例症状明显减轻,追访2年虽有发作,但次数减少。

3)虎参胶丸 :

组成:壁虎、丹参各50各。

用法:将以上两昧药焙干,研极细末拌匀,装胶丸内,110丸,分3次口服。

疗效:共治疗14例,痊愈11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5.7%。

【名医辨治】

1、颜德馨诊治经验

(l)活血化瘀法症见局部肿胀、刺痛,皮肤红斑、结节、紫绀,舌暗,脉涩等。颜老认为,气血乃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流通无所不至,故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特别是脉者,血之府,故血管病表现为血瘀最为常见。虽然其临床表现不一,且其瘀阻血脉,隧道不通之机理则一。用活血化瘀,异病同治,常用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丹参、郁金、水蛭、生菖蒲、川牛膝等。

(2)温经散寒法用于肢体寒冷发紫,疼痛剧烈,舌淡脉细,或脉搏难以触及之属寒凝型。颜老认为,仲景用通脉四逆汤治阴证厥逆,脉沉微细欲绝,取其伸发阳气,化凝复脉,可以效法。临床以阳和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药用麻黄、附子、桂枝、细辛、毛冬青、白芥子、当归、川芎、红花等,本法温经散寒,回阳通脉,扩张血管,具有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作用,若与补气养血等法配合,灵活运用,效果更佳。

(3)扶正祛邪法用于身体虚弱,肌肉萎缩,或疾病恢复期,正气耗伤型。颜老认为,凡见此症,因气血方虚,血行不畅,艰涩成瘀,因虚而瘀,因瘀而虚,相为因果,久病难复,故须补益与祛邪并进。如正气虚弱,热毒炽盛,当以补气与清热同用。若病情稳定阶段,多以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瘀兼顾,以防复发,临床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4)软坚散结法用于患肢结节、硬索状物,肿胀疼痛,或肢体麻木、发冷疼痛属痰瘀交阻型。常用药物如夏枯草、牡蛎、玄参、海藻、昆布等,与化痰药如瓜蒌、贝母、海浮石,或予活血药当归、莪术、红花同用。若病情顽固难愈则用虫类搜剔,如水蛭、虻虫、全蝎、地龙等以加强疗效。

2、黄春林诊治经验:

(1)辨证治疗黄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为脾肾阳虚,外受寒邪侵袭而发。据本病症候特点,分寒凝血脉、脾肾阳虚、血脉瘀阻、血瘀肉腐四个基本证型。寒凝血脉证治以补气活血,散寒通瘀。以当归补血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血脉瘀阻证治以理气活血,疏通血脉。血府逐瘀汤加减。脾肾阳虚证治宜补益脾肾,温通血脉。四君子汤合阳和汤加减。血瘀肉腐证治以补气活血,去腐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o本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发作期多表现为寒凝血脉证,病情经久不愈者,每有血脉瘀阻表现,甚至发展为血瘀肉腐之证。四个基本证型有时单独出现,有时混合互见,临证之时,应该把握基本证型,处方用药时灵活加减运用。

(2)辨病用药黄教授的用药经验是在辨证用药的精神指导下选择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中药,根据本病的中医发展机理,选择以补益温通为主,兼以活血通脉为辅。其推荐适用的补益中药及方剂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何首乌、杜仲、冬虫夏草以及四君子汤、生脉散、补中益气汤、参附汤等。活血中药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功能,其强度由强至弱依序为乳香、没药、丹参、蒲黄、三棱、莪术、赤芍、红花、当归、川芎、水蛭。肉桂、干姜、细辛、胡椒等温热药对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部分祛痰药如桔梗、前胡亦有扩张血管作用,其中桔梗为最明显。对于情绪不稳,易于激动者,尚可在治疗中加入一些安神药,如合欢皮、珍珠粉、益智仁、茯苓、石菖蒲、素馨花、白芍、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等。

(3)重视食疗黄教授认为,饮食与本病的发作有一定关系,对刺激食品应加以控制,如辣椒、生葱等,但可少量饮酒。在饮食调节方面可根据患者所属证候类型选择合适的饮食。既有辅助治疗作用,又可作食疗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当归、杜仲、冬虫夏草、丹参、田三七、蝮蛇肉、桑寄生、刺五加、天麻、合欢花、百合花等。

3、王吉民诊治经验:

王老师认为,雷诺病与中医学所描述的血痹手足厥冷等症相似。原因为体虚腠理不固,心脾肝肾功能失调,复因风寒湿邪侵袭,或情志不遂等致使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心气虚,心阳不足,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缺乏,使本病治疗与康复过程延长。本病治疗以黄芪、当归、党参、丹参、红花、附子、肉桂、蜈蚣为基本方。临证分五型论治。

(1)气虚型双手皮色苍白,逐渐变紫红色、变冷,麻木刺痛,气短乏力,心悸心慌,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气虚,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达四末.治以益气养心,活血通络。基本方加赤芍、大枣、桃仁、柏子仁。心悸气短重者,再加薤白、太子参,重用党参;手指发凉甚者,重用附子,再加干姜,以桂枝易肉桂。

(2)气血两虚型手足发凉,皮色青紫,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肢倦乏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舌质淡,脉细弱无力。证属气血亏虚,经脉失养,心气不足。治以补益气血,养血安神。基本方加白术、茯苓、白芍、川芎、甘草。心悸怔忡重者再加磁石、夜交藤;指端青紫加丹皮、丹参、地龙、鸡血藤。

(3)血瘀型手指皮色紫暗,皮温低,疼痛呈针刺样,寒冷刺激后更甚,胸前区隐痛,或刺痛,入夜更甚,心悸,憋闷感;舌质有瘀点,脉弦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血闭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基本方加牛膝、川芎、柴胡、赤芍。疼痛较重者加地鳖虫、三棱、莪术、延胡索;心前区痛较重者加瓜蒌、薤白、半夏、丹参、降香;脉结代症状明显者加炙甘草、干姜、寸冬、阿胶、枣仁,以温阳复脉,养血安神。

(4)寒凝血痹型手足冷,怕冷较重,皮色苍白,或青紫,保暖后缓解;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证属寒凝血瘀阳气不通,气血不畅。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基本方加细辛、赤芍、木通。经脉拘急者加全蝎、地龙;寒甚者加干姜,重用附桂。

(5)湿热型病程较久,指端疼痛、肿胀,头晕,心烦、心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寒凝血瘀,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治以清热活血化瘀。基本方去党参、附桂,加玄参、金银花、连翘;有面赤、急躁、头眩、脉弦数等肝阳上亢症状者加柴胡、钩藤、僵蚕、牡蛎;心悸加朱砂、合欢花、寸冬。

4、牛志册诊治经验:

(1)辨治要点因患者平素肝气怯弱,暴受寒冷,阳微阴阻,肢端失去温和,故而手足发凉。寒邪客于脉内,血涩不行,筋爪失养则青紫、麻木、刺痛。其病机为肝虚受寒,阳气痹阻,当以补肝调气,柔肝养血治之。因七情失调,肝失调达所致。肝主疏泄,调理一身气机,肝气抑郁,阳气阻遏,血行不畅,肢端失去温煦濡养,则厥冷,瘀血久留于脉络则肌肤甲错,手足青紫,其病机为肝郁气滞,瘀血留络,当以疏肝化瘀治之。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柴胡疏肝散辛酸苦甘并用,临床上如根据不同病证变通单味药的用量,则能起补肝、柔肝、疏肝、活血不同功效。治疗肝虚受寒证则柴胡用量宜少,以引经达病所。川芎、香附辛香性温,用量在20g以上则温通血脉,活血通阳功卓。若症状严重则加黄芪、牛大力、桂枝辛甘补肝通阳,临床每获捷效。治疗气滞血瘀证,大剂量柴胡、川芎、香附内服,则能较快和顺气血,减除血管痉挛。方中加入炒枣仁,配延胡索、夜交藤对稳定情绪,调节自主神经作用较好。瘀血久留,手足青紫持续不消,病情顽固,属瘀血重证,临证加入地龙、蝉衣、地鳖虫,通络化瘀收效佳。方中如大剂量用川芎、香附等辛温之品,白芍用量必须和其相等或更大,使行气不耗血,养血不滞气,则肝血得养,阳气得长,阳通瘀化,其厥自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设法解除患者的精神因素,同时还要避免暴触寒冷,注意保暖,以病防变。

(2)分型论治肝虚寒痹证:遇冷肢端呈对称性皮肤苍白、青紫、潮红,伴发凉、麻木、刺痛,遇温暖症状消失,患肢沉困乏力,不耐劳,体怠怕冷,疲倦懒动,舌淡暗,体胖,苔白,脉沉细,或沉涩口治宜补肝调营,温经通络。方药用柴胡6g,黄芪、牛大力各60g,白芍、川芎、醋香附、豆豉姜各30g,枳壳15g,桂枝20g,甘草12g.水煎3次,前2次内服,第3次浸泡肢端,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气滞血瘀证:遇情绪不畅肢端呈对称性皮色改变,伴肢端发凉、麻木、抽疼,胸胁胀痛,或满闷,全身走窜痛,失眠,易怒,善太息,脉沉弦,舌暗红,苔白。治宜疏肝解郁,化瘀通络。方药用柴胡、两面针各20g,白芍40g,川芎、醋香附、炒枣仁各30g,两头尖、羌活各15g,夜交藤60g,甘草12g.若患病日久,瘀血久留,肢端呈对称性青紫,持续不退,指甲脆裂,皮肤光薄易破,舌暗,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或沉细,上方加蝉衣、地龙、地鳖虫。肝郁化热证:患肢端紫暗胀痛,红肿瘀斑,指端出现小溃疡,舌暗红,苔白黄,脉沉弦而数。治宜清肝活血,解毒通络。方药用柴胡、川楝子、了哥王、枳壳各15g,赤芍25g,川芎、醋香附各9g,丹皮12g,白芍、忍冬藤、地龙、蝉衣、蒲公英各30g,甘草10g

5、宋旭明诊治经验:

(1)治疗原则 由于本病病因是气血不足复感外邪,阳气闭塞,不濡分肉而麻木不知,故治疗原则是补气活血、通阳除痹。血虚为主症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提出用针灸治本病,宜针引阳气,会脉和紧去则愈。寒痹为主症者,应加用灸法,针法灸法并重。对有里热者,则开郁清热,通调经络,以畅阳气。

(2)治疗方法针刺: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使用281—1.5寸毫针,留针30分钟。百会、合谷常规取穴;外关直刺2—3分,针尖斜向掌指,使针感传向掌指方向,以有酸胀感为度;足三里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法:顺时针捻针得气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押手按住该穴上方,反方向捻针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尺前穴(在尺泽下1寸半)针向手指方向斜刺入2~4分,有针感向下传为度。除足三里外,全部穴位轻度稍提,不要求强刺激。灸疗:选穴关元、气海、膈俞、脾俞、肾俞。患者按需要仰卧或俯卧,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约灸3分钟,以皮肤微红为度。梅花针:针具及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中指拇指挟持针柄,腕力平均叩打患处,要求针与患处成90°接触,叩打到局部皮肤明显发红,见轻微出血为度。

由于本病病机复杂,医者需按八纲辨证施治,寒热不明显者可用针法加叩刺法,寒症明显者必须加用灸法。本病十分顽固,容易复发,医生要告诫病人注意调摄身体,勿过劳及长期接触冷水,以免诱发。

【饮食疗法】

(1)猪蹄1只,毛冬青30克、鸡血藤50克、丹参50克。猪蹄洗净与上述药一起煮,猪蹄烂熟后,弃药渣,吃猪蹄喝汤,孕妇禁用。

(2)当归20克,红枣40枚,煨熟后吃枣喝汤。

(3)鸡蛋1只,黑木耳15克、紫菜10克、煮汤后加佐料食之。

4)外敷药疗法:(1)硫磺20克、血竭10克、丁香10克、白胡椒6克、研成细末后用醋调成 糊状,敷于手足心,每2日换一次。(2)葱白30克,生姜、桂枝、红花、地肤子各15克,煎汁熏洗患处,每日1 次,每次30分钟左右。(3)苍术、附子、川乌、草乌、生麻黄、甘叶、红花各10克,煎水熏洗患处。 破溃者不可用。(4)将等量附子、川乌、丁香、皂矾、白胡椒研成末后装入手套内,套在手指或 足趾上。

 

 

 

雷诺病效验方精选

【内服效验方】

1、阳和汤:

(1)处方:熟地30g,鹿角胶9g,白芥子、生甘草各6g,肉桂3g,炮姜炭、麻黄各2g。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发作频繁者,加蜈蚣;情绪诱发者,加柴胡、白芍。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通痹汤:

(1)处方:柴胡、香附、肉桂、川芎、枳壳各10g,白芍30g,桂枝20g,炮山甲6g,蜈蚣1条。周身畏寒者,加肉苁蓉、细辛、薤白;情绪紧张者,加郁金、远志;气血不足者,加黄芪、黄精、鸡血藤、当归。本方有温经通络,舒筋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剂为1个疗程。

3、温经汤:

(1)处方:当归、川芎、桂枝、赤芍、白芍、鹿角霜各l0--15g,党参、丹皮(无虚热之候改用丹参)15~24g,炙甘草、干姜、吴茱萸各6-lOg,阿胶15~20g(烊化)。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血虚较甚者,加熟地、鸡血藤;气虚甚者,加黄芪;阳虚寒凝甚者,加附片、细辛。本方有温经活血,沮阳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4、温经通络汤:

(1)处方:当归、芍药各15g,桂枝20g,细辛3g,附子、水蛭、酒大黄各10g,黄芪30g。畏寒肢冷甚者,加干姜10g,白芷15g;疼痛甚者,加没药、延胡索各lOg;皮肤紫绀甚者,加五灵脂、生蒲黄、红花各10g。本方有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药渣加水适量煎煮后熏洗患处,每日2~3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

5、加减四安汤:

(1)处方:金银花、玄参各30g,赤芍、当归、牛膝、红花各15g,连翘、黄柏、黄芩、栀子、苍术、紫草、防己、地龙各10g,木通、桂枝各8g。上肢发病者,加姜黄;下肢发病者,加牛膝;发作频繁者,加蜈蚣;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情绪诱发者,加白芍、柴胡。本方有温通经脉,解毒散结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6、益血通脉汤:

(1)处方:黄芪50g,当归、赤芍、地龙、鸡血藤、桑枝各30g,桃仁、红花、川芎各I5g。病变累及下肢者,加牛膝30g;寒甚、患肢发凉、怕冷、肢端麻木疼痛者,加桂枝I5g;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涩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情绪激动,病情发作或加重者,加柴胡、香附各10g;有血热者,加黄柏、黄连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7、五虫通痹汤:

(1)处方:熟地、丹参、黄芪各30g,当归、川芎各I5g,蜈蚣、水蛭、肉桂各3g,白芥子、桂枝、白芍、鹿角胶(烊化)各9g,全蝎5g,麻黄、干姜、地鳖虫、蝉蜕、甘草各6g。阳虚寒盛者,加炮附子9g;病在手指者,加片姜黄9g;病在足趾者,加牛膝15g.本方有温通血脉,益气活血,和营通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8、血藤生地汤:

(1)处方:生地、鸡血藤各15g,鹿角胶、姜炭、桂枝、地龙、白芥子各10g,麻黄7.5g,细辛5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丹参各15g,全蝎粉2.5g(冲服);手足厥冷者,加附子25g,炙川乌10g;手指苍白麻木者,加黄芪30g,鸡血藤加至30g;情志郁闷诱发者,加白芍、柴胡各15g,香附20g.本方有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6周为1个疗程。

9、益气温通汤:

(1)处方:黄芪50g,桂枝、干姜、炙甘草各15g,赤芍30g,炮附子、川芎各10g,细辛5g,当归20g。气滞者,加陈皮、香附;瘀血者,加乳香、没药;气虚者,加西洋参、黄精;脾阳虚者,加党参、茯苓、白术;肾阳虚者,加熟地、肉桂、山萸肉;疼痛甚者,重用细辛10g;指尖合并溃疡化脓者,加败酱草、薏苡仁各30g。本方有益气温经,温阳活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0、温阳除痹汤:

(1)处方:制附子(先煎)、当归、川芎、地龙、赤芍、五灵脂、乌药各15g,干姜、麻黄、甘草各1 0g,细辛5g,白芍20g。疼痛重者,加延胡索10g,制乳香、制没药各15g;气虚者,加黄芪30g,白术、党参各15g;阳虚者,加制川乌15g,桂枝10g;手指冷重者,加吴茱萸、肉桂各10g;经脉拘急者,加僵蚕、乌梢蛇各I5g;指尖有感染化脓者,加金银花20g,地丁25g,蒲公英30g,牡丹皮1 5g.本方有温阳散寒,益气通络,除痹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3次,3次温服。

11、温补通脉汤:

(1)处方:黄芪、制附子、桂枝、地龙、川断、补骨脂各15g,白芍、当归、鸡血藤各30g,熟地20g,干姜10g,大枣5枚,细辛3g。病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各10g;病在下肢者,加牛膝、独活各20g;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全蝎各10g;畏寒肢冷甚者,加麻黄10g本方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文火煎至300ml,分3次温服。

12、芪桂五物汤:

(1)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芍、当归、川芎各10g,生姜6片,大枣5枚。寒甚者,加细辛、吴茱萸;湿甚者,加羌活、独活;气滞者,加香附、乌药;瘀重者,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血热者,加生地、丹皮。本方有益气沮经,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3、补阳还五汤:

(1)处方:赤芍、当归尾各9g,川芎、桃仁、红花各6g,地龙10g,黄芪60-120g。阳虚寒凝型,加附子9g(先煎),鹿角胶15g(烊化),桂枝12g,细辛3g;血瘀型,加丹参、鸡血藤各15g,桂枝、莪术各10g;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10g;因情绪激动诱发或易激动者,加柴胡9g,白芍15g.本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14、温阳通脉汤:

 (1)处方:黄芪40-60g,细辛3g,红花、甘草、生姜各10g,桂枝、当归、白芍各20g,丹参30g,地龙15g,大枣10枚。气虚者,重用黄芪,加人参;肢端冷甚者,加附子,生姜改干姜;血瘀明显者,重用丹参、红花,加川芎、水蛭;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本方有问经敬寒,养血益气,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5、虫珠通脉汤:

(1)处方:甲珠、枸杞、赤芍各20g,蜈蚣2条,全蝎、桂枝、白芥子各10g,地龙、当归各25g,细辛5g,苏木、红花各15g,黄芪40g,丹参、淫洋藿叶各30g。寒重者,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血瘀者,加路路通、山楂、泽兰;疼痛重者,加延胡索、生米壳、乳香、没药。本方有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16、祛痹雷诺汤:

(1)处方:黄芪、桂枝、地龙各8g,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黄、生姜、大枣、甘草各6g。阴寒型,易生姜为炮姜,加鹿角霜6g;血瘀型,川芎量易为10g;湿热型,减桂枝、黄芪为5g,加苍术10g,金银花、玄参各30g。本方有通络宣痹,活血化瘀,调和营卫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0剂为1个疗程。

17、黄芪桂枝汤:

(1)处方:黄芪60g,桂枝、自芍各9g,桃仁、白芥子、生姜各12g,红花10g,鸡血藤30g,大枣4枚,地龙15g。指(趾)端青紫,寒痛甚者,加麻黄、制附片各10g,鹿角胶12g(烊化);麻木热痛,舌红,苔黄者,加金银花30g,生地15g,丹皮、紫草各12g.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18、山甲路通汤:

 (1)处方:炮山甲、路路通各6~15g,黄芪、太子参各15-60g,仙茅、仙灵脾各15~30g,桂枝、干姜各6~20g,当归、枸杞子各 20g,鸡血藤、丹参各10- 30g,甘草6-12g。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同时减温热药剂量;手指麻木者,加地龙、全蝎;舌苔厚腻者,加佩兰、白芍、薏苡仁;心烦易怒者,加郁金、炒香附、柴胡。本方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行气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

19、黄芪蜈蚣汤:

1)处方:黄芪50-lO0g,蜈蚣2~4条,桂枝15—30g,白芍20-40g,生姜5片,大枣5枚,桑枝20g。伴肢端溃疡者,加玄参;伴神疲,腰膝冷痛者,加附片、肉桂、巴戟天;痛甚者,加地鳖虫、甲珠;发作后皮温仍低者,加白芥子、炮姜、麻黄。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0.温经逐痹汤:

(1)处方:附子20g,干姜9g,桂枝、桃仁、红花各10g,黄芪、鸡血藤各30g,党参、当归各15g,白芍12g.甘草6g.患在上肢者,加羌活、姜黄;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脾肾阳虚甚者,加茯苓、白术、仙灵脾;寒湿甚者,加威灵仙、寻骨风、伸筋草;血瘀甚者,加乳香、没药、五灵脂。本方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21、温经通络汤:

(1)处方:熟附子(先煎)、干姜各15g,当归、丹参、黄芪各20g,桂枝、鸡血藤各25g,威灵仙30g、细辛5g,肉桂12g,白芍10g。如患者肢端针刺样痛者,加王不留行20g,乳香、没药各15g;痒痛者,加川芎、防风各15g;肢端冷麻者,加红花10g,乌梢蛇20g,本方有舒经通络,活血化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下。

22、参芪通络汤:

(1)处方:党参、黄芪各30g,桂枝、丹参各15g,赤芍、白芍各20g,细辛3g,麻黄5g,水蛭、当归、炙甘草各10g,制马钱子0.3g(研末吞服,切记炮制方法)。本方有益气温阳,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

23、温化祛瘀汤:

(1)处方:桂枝、巴戟天、熟附片、生黄芪、山萸肉、白芥子、姜半夏、浙贝母、当归、丹参、白芍、台乌药各10g,制南星、白附子、制乳香、制没药各15g,细辛、生姜各3g。纳谷不佳者,加炒麦芽10g;胁肋及胃脘发胀者,加陈皮、制香附各log;大便溏者,加茯苓、炒苡仁各20g,芡实10g.本方有温阳通脉,活络化痰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

24、黄芪通脉汤:

(1)处方:黄芪30120g,当归尾20g,地龙15g,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桂枝各10g。阳虚明显者,加熟附片、细辛各5g,干姜10g;伴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15g;气血不足者,加人参、熟地黄各15g,白芍10g;下肢症状严重者,加怀牛膝I5g;上肢症状严重者,加片姜黄6g,桑枝10g。本方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

 25、芪附延胡索汤:

(1)处方:黄芪60g,附子、防风、羌活各10g,延胡索、姜黄、仙灵脾各12g,当归、桑寄生各15g,白芍药20g,炙甘草6g。血瘀甚者,加桃仁、川芎各10g;肾阳虚甚者,加巴戟天、续断各15g;脾阳虚甚者,加党参、炒白术各10g。本方有益气温阳,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

26、新地黄饮子:

(1)处方:熟地黄、石斛各24g,巴戟肉、山萸肉各15g,麦冬、菖蒲、肉苁蓉各12g,肉桂、炮附子各9g,茯苓30g,五昧子、远志各6g。阴寒重者,加高良姜、桑枝;血瘀重者,去熟地黄,加鸡血藤、全蝎、丹参、王不留行;湿热重者,去石斛、麦冬、五味子,加黄芩、黄柏、牛膝、赤小豆。本方有温肾助阳,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

27、马蛭通脉散:

(1)处方:水蛭、当归、川芎、丹参、桂枝各10g,细辛、麻黄各5g,黄芪、党参各30g,制马钱子2g。本方有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打粉。服用以温开水20ml兑人50度的白酒l0ml,将药粉放入,搅匀口服,每次3g,每天3次。 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28、通脉解痉散:

(1)处方:麻黄、羌活各20g,当归、柴胡、桂枝各30g,白芍40g,细辛、木通各15g,丹参50g,地鳖虫10g,透骨草25g。本方有通阳散寒,除湿通络,活血疏肝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粉,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6g。每次服5粒,每日3次。用温开水150ml,兑入50%的高粱酒5ml送服。 15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即停药。

29、解痉止痛散:

 (1)处方:蜈蚣、全蝎、地鳖虫、水蛭、鹿角片、琥珀各180g,洋金花90g,干姜、附子各240g。本方有温经通脉,通络止痛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次冲服5g,每日服3次。

30、雷诺冲剂:

(1)处方青木香、青风藤、王不留行、甘草、川芎、威灵仙各1000g,决明子500g,黄芪1500g,桂枝、柴胡各800g. 本方有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经水煎提取清膏,运用冷藏沉降的方法制备成颗粒冲剂,每袋含10g,相当于生药20g,每日3次,每次1袋,1个月为1个疗程。

31、通脉冲剂:

(1)处方黄芪、桂枝、当归、赤芍、细辛、木通、炙甘草各等份。本方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按比例,制成冲剂,每包25g,每日2次,开水冲服。 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疗程。

【中药外治方】

1、止痛散:

(1)处方:乳香、没药各3g,儿茶、龙骨各5g,三七粉6g,冰片、琥珀各4g,血竭1.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日或隔日调敷患处,2个月为1个疗程。

2、温通散:

(1)处方干姜10g,制附子12g,吴茱萸15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敷患肢涌泉穴,每日1次,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

3、回阳止痛方:

(1)处方: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天南星、生半夏、生草乌头、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10g

(2)方法:将以上方药装入布袋内,加水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4、辛棱二乌方:

(1)处方:川乌、草乌、羌活、桂尖各30g,细辛、三棱各5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ml,文火煎,待煮沸后,将患肢放于其上熏之,以能耐受为度;最后煎取400ml,待药温后泡洗患处20分钟;将药液保鲜储存,当日内再洗1次,如此每日1剂,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5、苏木伸筋方:

(1)处方:苏木30g,细辛、生川乌、生草乌各10g,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各15g

(2)方法:每日1剂,煎水后温热浸泡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

6、温经通脉方:

(1)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威灵仙、防风、秦艽、乳香、没药、桂枝各20g,朴硝、川椒、苏木、透骨草各30g,红花1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2500ml,煮沸20分钟后,先熏后洗,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15次为1个疗程。

7、桃红透骨方:

(1)处方:透骨草、肉桂、苏木、桃仁、红花各50g,川乌、草乌、细辛、三棱各25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3000ml,煎取汤液,先熏后洗,直至水温将凉为止。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8、乳没透骨方:

(1)处方:透骨草、当归、海桐皮、姜黄、川椒、乳香、没药各10g

(2)方法:先将乳香、没药炒焦,然后和其他药物一同加水煎汤,取药液熏洗患处。肢端有溃疡或坏死者加用回阳玉龙膏,配合拔毒散或生肌散外敷。

9、麻桂通脉方:

(1)处方:麻黄、细辛、皂角刺各15g,桂枝、透骨草各30g,威灵仙40g,防风、生苍术、制乳香、制没药各20g,生川乌、生草乌各25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取液,溶入樟脑粉5g,趁热浸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10、防风羌活方:

(1)处方:防风、羌活、川芎各40g,桂枝尖、威灵仙、川乌各309,白芥子、麻黄各2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取汁,温浴搓泡患肢。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11、血竭乳没方:

(1)处方:血竭、乳香、没药、雄黄各15g

(2)方法:以上方药煎水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痊愈;或诸药研细末,加凡士林或醋调膏备用,外敷痛处,15天为1个疗程。

12、活血通络方:

 (1)处方:水蛭、地龙各30g,地鳖虫、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g,川牛膝、附子各15g,桂枝20g,甘草4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倒入木桶内浸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15天为1个疗程。

13、风湿痹痛酒:

(1)处方:老鹳草600g,丁公藤(蒸)300g,桑白皮、豨莶草各150g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煎煮2次,第12小时,第2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4-1.020,放冷。每500g浓缩液加白酒800g,搅拌均匀,静置,滤过,约制成2 700g药酒。治疗时以药酒外敷患处。

14、甘草红花酊:

(1)处方:甘草、红花各10g,白酒lOOml

(2)方法:将甘草、红花切碎,放入白酒瓶中浸泡,密封7日后取用。用时以干棉签蘸少许,外搽患处。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

15、玉红膏纱布:

 (1)处方:当归、白蜡各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香油500g

(2)方法:上方中当归、白芷、紫草、甘草放人香油内浸5天,再煎过滤去渣,继加热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放入血竭、白蜡溶化,入轻粉搅成膏,加纱布条高压蒸汽灭菌而成。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后,以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温针法:

(1)取穴:上肢取阳池、八邪、合谷、外关、曲池,下肢取八风、太冲、足临泣、解溪、足三里。病发于手指者取上肢穴,病发于足趾者取下肢穴,病发于手指和足趾者同时取上下肢穴。

(2)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取281.5寸毫针,分别常规刺入所选穴位,针刺得气后,切艾条寸许若干段,置于诸穴针柄上,点燃之后徐徐燃烧,待自行熄灭。为避免艾段散落灼伤皮肤,可剪一圆形纸片中留小孔,预先套在针身覆盖在皮肤上。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3、电针法:

(1)取穴:采用患侧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配合,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十宣点刺放血;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冲,八风、十宣点刺放血。

(2)操作:28号毫针进针得气后,将G6805型电针治疗仪的一极接到曲池(足三里),另一极接到外关(三阴交)或合谷(解溪、太冲)。采用连续波,频率60次/秒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量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天。

4、烧山火针法:

(1)取穴:患者仰卧,取双侧曲池、外关、阳陵泉、绝骨四穴。

(2)操作:30号针灸针针刺,先刺曲池、阳陵泉,以三进一退烧山火手法行针2~3分钟,患者觉针下有温热感为度,随着针刺的增加,温热感渐扩散;后刺外关、绝骨,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1次,刺后无温热感者配合温针灸。每日1次。

5、夹脊针刺法:

(1)取穴:主穴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即颈5----1,夹脊穴、腰1~骶2:夹脊穴;配穴取外关、合谷、后溪、足三里、太溪、太冲、侠溪等。

(2)操作:常规针刺后,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6、穴位埋线法:

(1)取穴:上肢取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三阴交、行间、足临泣。寒邪阻络型取外关、八邪、三阴交、八风;脾肾阳虚型取脾俞、肾俞、关元、曲池、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取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血海、三阴交、行间、侠溪。

(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O号羊肠线1~2cm9号穿刺针,直刺入穴内2cm,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 15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7、穴位注射法:

(1)取穴上肢取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悬钟口。

(2)药物丹参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l00mg654-210-20mg,血管舒缓素10单位。

(3)操作:根据病情选用以上药物中的一种,取患肢2个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

8、头针法:

(1)取穴:血管舒缩线(即肿胀线)、运动区上肢部分(若病在足趾,则取下肢部分)。

(2)操作:常规消毒后,选28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夹角迸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9、耳针法:

(1)取穴:指、趾、腕、踝、神门、交感。

 (2)操作:电针或毫针刺法,每日1次。疼痛甚者可用埋针法,长时间留针,每日按压5次以加强针感。

10、耳压法:

(1)取穴:双耳热穴、皮质下、交感、心、肺、耳大神经点、右肝、左脾。

(2)操作常规操作,耳穴上贴以黄荆子,并施以手法,使患者感到耳郭发热,并传至肩背、胸部、双手指为宜。每351次,每次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

11.艾灸法:

 (1)取穴:病在上肢取少泽、前谷、关冲、腕骨、液门、阳池、中冲、劳宫;病在下肢取至阳、束骨、足临泣。

(2)操作:选准以上穴位后,点燃艾条,置于距穴位23cm处艾灸,以局部发红、发热且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对特别感到麻冷的部位重灸。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12、隔姜灸:

(1)取穴:命门、肾俞、脾俞。

(2)操作:选准以上穴位,切好适当大小姜片(厚约2mm)置于穴位上,做好艾炷后置于姜片上点燃,燃尽再燃1壮,如此3壮。每日2次,IO日为1个疗程。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雷诺氏病(血痹)

{孙洁铭}

阴寒血瘀型:皮肤苍白青紫,畏寒肢冷,肢体刺痛,得温痛减,面色光白,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细。

黄芪50g,乌梢蛇15g,当归30g,白芍20g,桂枝15g,赤芍15g,红花10g,地龙15g,细辛5g,鸡血藤30g,制附子1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湿热痹阻:

患肢热胀疼痛,阵发性发作,喜冷怕热,肢端潮红或青紫肿胀,严重者溃疡,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金银花20g,玄参20g,当归20g,丹参25g,石斛20g,川芎15g,土元20g,元胡15g,全蝎6g,忍冬藤20g,防己15g,丝瓜络20g,络石藤15g,制乳没各15g,鸡血藤3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气滞血瘀:

情志不调,胸胁胀痛,肢端发凉麻木,肤色苍白紫绀,阵发性刺痛,情志变化时加重,烦躁不安,女性月经不调,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柴胡15g,土元15g,水蛭10g,香附15g,郁金15g,桂枝20g,当归25g,红花10g,元胡15g,枳实15g,鸡血藤30g

4)气虚血瘀:

气短乏力,畏寒肢冷,麻木疼痛,冷汗,劳累后加重,舌淡紫苔白,脉细涩。

黄芪50g,党参25g,桂枝20g,白芍30g,当归25g,红花10g,生姜25g,大枣5枚,乌梢蛇20g,鸡血藤30g,丹参3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附注]把喝剩下的药渣加水再熬,药汁加入陈醋白酒各100g,泡洗。

 

 

温经通络汤治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转】

 受寒、疲劳、情绪波动及精神紧张后突然双手指苍白、发凉、疼痛,接着变为青紫或紫红色,麻木、发胀,将手放入温水中或者暖后症状逐渐缓解。此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雷诺氏病”,又叫“肢端动脉痉挛症”,一般多为中青年女性易发,冬季发作较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肢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主要侵犯上肢。

  笔者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治愈(指端苍白、紫暗、麻木、胀痛消失,不再发作)29例,占8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时有发作)5例。

  药物组成与用法:炙黄芪60克,当归20克,炒白芍20克,桂枝10克,川芎15克,玄胡15克,熟附子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炒地龙20克,炙甘草15克。水煎两遍混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雷诺氏病属中医学“厥证”、“脉痹”范畴。笔者认为,此症多因气血不足,复感寒邪,气血凝滞,血流不畅,瘀血阻滞脉络,肢端供血不足,致其指端苍白、紫暗、冷痛、麻木等症。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舒张血管;白芍益阴和营,缓急止痛;桂枝温经通阳散寒,扩张末梢血管,增加血流量;川芎、玄胡、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环;附子破阴寒而振奋阳气;地龙通经达络,解痉镇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诸药相伍,益气养血,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使邪出阳复,寒凝得散,脉道畅达而病愈。(梁兆松)

 

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秘方

38.1 温经通脉汤

【来源】曹向平,《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克,当归、炒白芍各10克,北细辛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解】雷诺氏病,类似中医的血痹螺疮证范畴。多因寒凝血脉,脉络阻滞所致。方中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温经散寒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痛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滋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曹氏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可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

【主治】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

【加减】诸药相伍,而奏上述之效。本方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不愈为特点,此乃中医血痹阴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

【疗效】一般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38.2 通脉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生黄芪15克,当归9克,桂枝6克,细辛3克,赤芍、桃仁各9克,川芎、红花、木通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

【方解】雷诺氏征,其表现为双手指()遇寒后出现发白、潮红、紫绀,同时伴有长年四肢不温现象,祖国医学责之阳气虚弱。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故见于手足厥寒,正如成无己所说: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血行不利。本方系《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成。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功效。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之功独专,合当归益气而养营阴;桂枝配细辛,味辛气温,温阳气而通络脉,血得温则流畅;桃仁伍红花、赤芍伍川芎,皆有活血化瘀作用;木通能通降滑利,配以诸药通利血脉关节的疗效更优。

【主治】雷诺氏征,肢端青紫症。

【疗效】临床屡用,连服1个月以上,常获良效。

【附记】又余永敏用自拟的温经活血汤,治疗肢端动脉痉挛病,屡收良效。药用:附子、桂枝、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红花各9克,丹参30克,黄芪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本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作用。笔者应用,加用本方煎水外洗,内外并治,效果更佳。

 

 

雷诺氏病方剂

名医名方;治疗雷诺氏病方剂。(肢端动脉痉挛症)。

 治疗雷诺氏病【转】
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雷诺氏病是一种进行缓慢的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症。多继发于寒冷与冻伤之后,引起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四肢末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所致。本病以中青年妇女发病率最高,主要是手指(或足趾)麻木、剌痛、肤色苍白、发紫,上肢多于下肢。
    在祖国医学中,此病叫两手青紫症,其病机主要是阳虚体弱,气虚血亏,寒邪阻滞经脉所致。治疗当以补益气血,温通经络为主要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取黄芪30克,当归12克,桂枝15克,赤芍10克,细辛3克,川芎10克,地龙15克,白芷10克,熟附片10克(先煎1小时),桑寄30克,鸡血藤30克,大枣15克,炙甘草6克。下肢病变加牛膝10克;出现小水泡者,加苡薏仁15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外,还可采用针灸治疗。取穴:(1)曲池、外关、阳池;(2)尺泽、内关、合谷。两组交替应用,针与灸并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诺病
雷诺病效验方精选
溫陽散寒通脈湯
通脉祛瘀当归四逆汤,手脚冰凉很对症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比较
肾萎缩服用大剂四逆汤、附子汤、白通汤即可痊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