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格决定命运--另类角度看韩信
一、早期生涯
公元前230年韩信出生在楚国淮阴县,韩信是韩国贵族的后裔,等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完全没落了。幼年的韩信和母亲相依为命,全靠母亲艰难的维持生计,他的父亲估计这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了。 由于韩信是以谋反罪名被杀害的,官方资料刻意的淡化了这个大人物,后来司马迁《史记》的时候离韩信的时代也不出百年,他还走访过韩信的家乡,但是因为政治原因,很多事情没有收录进《史记》,极为可惜。 虽然家境贫寒,韩母仍然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幼年的韩信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相信他绝对喜欢读《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籍。 有两点可以断定韩信早期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一、从韩信和刘邦、萧何李左车等人交谈内容来看,绝非大老粗和文盲的谈话水平,韩信的文化修养比较高。二、韩信被软禁后与张良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代兵法,补订了军中律法,同时自己也著有兵法,这都必须有相当的文化根底才能做到。 全家的生活仅靠韩母一人,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韩母在韩信青年时期就去世了。即使家境极度贫寒,韩信还是找了一块风水很好的墓地埋葬了母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幼年就遭受贫困煎熬的韩信内心是多么渴望荣华富贵。 母亲去世之后,韩信的生活更加困难,他没有去学习诸如种地、做生意、当苦工的谋生手段,显然是不屑于做,韩信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样的信条。除了看书之外,韩信就是到处游荡,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这就难免会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亲戚朋友家去混饭吃,天长日久,大家都极度讨厌这个满口大道理,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于是在母亲去世后不久,韩信终于成了全县闻名的“二流子”。 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谈吐不俗,与那些泥腿子格格不入,似乎有点真才实学,很好奇的交流了一下,韩信于是就和亭长大谈兵法与古今往事,果然博得亭长的赞赏,接着就蹬鼻子上脸去亭长家混饭吃,亭长倒也喜欢和韩信这样知识丰富、见识不凡的人聊天,好在亭长比一般人家里宽裕点,也不在乎那几顿饭。谁料韩信天天去亭长家混饭,一混就是几个月,亭长妻子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夸夸其谈的家伙,一大早把饭烧好全家在床上吃完,韩信去了之后,就说已经吃过饭了,韩信自然明白怎么回事,一怒之下与亭长绝交而去。 这下没饭吃了,韩信只好到城外钓鱼,宁可钓鱼也不去做苦工,除了懒惰之外,只能说他清高了。正好河边有不少老大娘在漂洗丝絮,一个老大娘见韩信饿的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给他吃了,一连吃了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非常感激老大娘,说:“以后我要是混发了,必定要重谢大娘你”,老大娘很生气,斥责他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报答吗?”这让韩信无地自容。 韩信的荣誉感、虚荣心极强,不知从哪弄来一把铁剑,天天挎着四处游荡,他试图在标榜自己与那些乡野村夫不是一类人。这一天他碰到一个屠户,屠户取笑他说:“别看你个头挺大,还带着宝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有种就拿剑砍我,要是没种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没有混过社会,读书都读的不通人情世故,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只好从那个屠户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这惹的大家一场哄笑,都觉得果然没有看错,韩信确实是一个胆小鬼,这下韩信更是臭名远扬。 要是项羽碰到这件事,肯定会当场把那个屠户砍死,要是刘邦碰到这样的事,必然也是上去一顿老拳,即使打不过也会叫上一帮子狐朋狗友打击报复。 韩信除了具有那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之外,身上几乎全是小缺点了。由于生活过于困难,周围也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韩信的精神受到了极度的压抑,他渴望功名利禄,希望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大凡有点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难免心高气傲,愤世嫉俗,显然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还爱慕虚荣,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同时他社会经验不足,不会为人处事,理想虽然远大,目光却很短浅。这些性格都是早期的生活困境造成的,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些性格中的缺点最后会要了他的命。 在大家眼里,韩信就是一个四处骗吃骗喝的家伙,最大的本事就是夸夸其谈,也就是一个纸上谈兵、志大才疏的“二流子”而已。 韩信结婚了吗?显然没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二流子”呢? 如果在太平盛世的话,韩信一定会沦落成乞丐,最后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冻死在破庙里,成为大家教育孩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勤劳才能致富的典型例子。
二、两度投军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起兵于沛。天下大乱,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属于韩信的时代终于来了。公元前208年, 项梁、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韩信加入了这支起义军,这一年,韩信22岁。 这些事情透露出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泥腿子陈胜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更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老流氓刘邦见秦始皇巡游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二杆子青年项羽更是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迈之语,即使是文弱书生的张良也敢聚集100多人起事。在造反这项胆量、技术含量都极高的事业中,他们个个争前恐后,拉队伍自己当起了老板,唯独韩信是投军,自己没有拉起队伍。这说明韩信缺乏舍我其谁的一把手老板的气魄,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当老板,自始至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打工仔的位置上,同时也说明了韩信缺乏一个领导人应有的影响力,不会拉拢人,社交能力、权谋都很差。看来只有给韩信一个舞台,他才能发挥作用,让他自己搭建舞台,他是不行的。 投军而不去建军,是韩信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错误,打工仔的定位导致他始终处于寄人篱下的被动状态,这是他领导能力不足和战略眼光欠缺导致的,人生定位的错误是最致命的,即使能力再强,最终也是白忙一场,尤其是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上,韩信后来为此将付出了惨重代价。 此时韩信正确的路线是什么呢?那就是学习张良,拉起一支游击队,哪怕队伍再小,也要自己当老板,然后凭借举卓越的军事才能,巧妙在各路强敌之间生存,逐渐扩大队伍和底盘,最后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可惜,韩信除了军事才能一流,其他才能都很欠缺了。 既然是打工, 必然要选择一家名牌企业,项氏叔侄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牌子最响,当然要投靠他们,至于泥腿子陈胜、老流氓刘邦,韩信是绝对看不上眼的。 在项氏集团里,韩信默默无闻,只是普通的小兵,项梁战死后,项羽当了一把手,因为韩信个子高大,外表形象较好,还有些文化,就让韩信当了郎中,也是就相当于领导警卫员,鞍前马后伺候项羽的。这个小小的升迁让韩信能近距离接触项羽,不但对项羽的性格有了很深的认识,而且也给了韩信很多毛遂自荐的机会。 当韩信屡屡向项羽提出自己的军事建议时,想必项羽肯定是一脸的不屑,他一定在想:“我是名将之后,打仗也是超一流的,还用的着你这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吗?你指挥过军队吗?要知道打仗可不是耍嘴皮子,几十年前的赵括可是你的榜样啊!至于出谋划策,我亚父范增可比你高明多了,让你当警卫员已经是破格提拔,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当两个心高气傲、爱慕虚荣的年轻人碰到一起,那只能是相互较劲,互不买账。 这次提拔也可能有一个意外的好处,让韩信避免在以后异常惨烈的巨鹿之战中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战死沙场,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就再也无法看到这位“兵仙”以后精彩的表演了 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爆发了巨鹿之战,通过九次大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同年12月,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灭秦,这引起了项羽的极度不满,不久双方在鸿门宴上进行了第一次会面,作为警卫员的韩信一定目睹了全过程,对比项羽的狂妄自大和妇人之仁,刘邦张良的机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项羽分封各路诸侯,刘邦被封汉王,前往汉中,天下暂时太平了。 韩信寻思,项羽手下猛将如云,自己在他这里呆了三年也仅仅混了个警卫员,看来也不会有什么前途,项羽极其自负,刘邦倒是有成就大事的样子,干脆跳槽到刘老板那里去吧,他那里反倒是缺人。于是韩信离开项羽,前往汉中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最初韩信只是当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也难怪,一个敌对阵营过来的人,没有任何突出表现,仅仅是会些文化,能混个小官已经比泥腿子强多了。韩信心灰意冷,自然玩忽职守,这是他性格中必然的成分。接着就是犯了罪,按照军法,与同案犯十三个人准备一起处斩。韩信究竟犯了什么罪?考虑到童年的异常艰苦经历,以及此时管理着仓库,很可能他犯下是的倒卖军用物资,贪污受贿之类的罪,因为韩信从小就穷怕了,苦怕了,猛的有点小权利,就忍不住放纵自己。他并不是一个能控制住自己的人。
其他十三人先被斩首,这也证明韩信很可能是案件主谋,首犯当然要留到最后处置。就在轮到自己的时候,韩信突然看到了正巧路过的夏侯婴,他与刘邦是儿时的朋友,老关系、铁哥们。韩信赶紧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大呼:“刘老板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觉得这个小官话语不同凡响,看他气度不凡,就放了他,之后是一番交谈,韩信赶紧展示了一下他那卓越的军事理论才能,夏侯婴很是欣赏,于是又把他推荐给了萧何。 必须说明的是,韩信这次可是在鬼门关上转了一圈,之所以没死,全是侥幸,要是夏侯婴没有路过,那么谁也不知道被杀的人后来会成为“兵仙”,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决定性人物 从这件事看出来,作为打工仔的韩信并不会寻找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太差,他除了会钻研专业的军事技能,其他方面几乎一无是处。在当了管理仓库的小官后,应该可以借机靠拢后勤部长萧何,转而推荐自己,回过头来说当初自己要是拉游击队单干,即使不成功(凭他那军事才能不可能不成功),带上队伍投靠刘邦,也能混个军官干干,能有很多接触刘邦、张良、萧何这些高层决策者的机会。 在刘邦这里不会推荐自己,这是韩信犯下的第二个严重错误,仅仅因为侥幸才没有丢命,只能是走了狗屎运。事后来看,找萧何推荐自己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同时萧何看人是极准的。 萧何多次同韩信深入交谈,也十分赏识他,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又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不知道韩信除了耍嘴皮子还有什么其他才能。这也难怪刘邦这么做,仅仅凭借一番谈论就轻易任命一个从来没有指挥过军队的年轻人做大将是极其草率的,是很不负责的,刘邦做的完全正确,赵括不就是前车之鉴吗?更何况几百年之后还有马谡的例子。不过历史就是这么会戏弄人,偏偏刘邦这次看走了眼。 虽然被萧何极力推荐,但是韩信依然不得重用,热脸贴在冷屁股上,空欢喜一场。到了这个时候,韩信恐怕只会埋怨项羽、刘邦不识货,唯独不好好反思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些年来,赏识韩信的只有下乡南昌亭长、夏侯婴,真正了解韩信才能的却只有萧何,他知道韩信的分量有多重。当然以后还有个张良,他评价说:“汉王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只有韩信”。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从长安前往南郑,路上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也不辞而别,加入了逃跑队伍,他要跑到哪里去?估计是准备去其他几个被封的王那里,继续推销自己,隐居一辈子这不是韩信所甘心的,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才能。 既然刘邦不重视自己,无法给刘老板打工,自己宁可逃跑,也没有想起再拉个队伍单干,这是韩信犯下的第三个错误。如果说第一次投军因为阅历不足,先给别人打工增加经验,以后找机会单干的话,也不失为一个说得过去的策略,那么从项羽和刘邦这两次逃走之后都没有想到拉队伍单干,那怎么都说不过去了。
千百年之后,不得不感慨,韩信是不是真的读书读傻了,因为此时纠集一帮散兵游勇,拉起自己的队伍并不困难。这暴露出韩信根本没有政治远见,纯粹是一个小农意识,一个打工仔的眼光,同时也说明这个傻大个青年拉帮结伙的本事太差了,几乎没有领导才能!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萧何又说了一大堆挽留的话,韩信举棋不定。不久夏侯婴也策马赶到,好说歹说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去。 这件事让刘邦终于重视起韩信了,毕竟他很清楚萧何的眼光,何况这时候手下真的没有合适人选,那么何不豁出去赌上一把呢?刘邦的赌徒心态很重,一生中多次下注,老婆就是他赌过来的,这次再压上一注试试看,事实证明,刘邦又压对了! 不久刘邦举行了隆重仪式,派兵三千、工匠五百,在汉中城南修筑拜将坛,择良日,祭天地,拜未立寸功的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韩信脸面,满足了韩信一步登天的虚荣心,日后这也成为韩信不忍心叛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此韩信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当然这个枷锁不是刘邦给的,是他自己套在脖子上的。 之后韩信向刘老板阐述了一下自己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分析利弊,指点江山,其中他也很详细的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优缺点,叫人哭笑不得的是,韩信对别人看的很清楚,难道他就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性格吗?也许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三、建功立业 公元前206年11月,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开始为刘老板打天下,“兵仙”果然名不虚传,一出手就让众人看出了他的价值。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率56万大军袭占彭城,项羽率3万精兵反击,大破汉军,刘邦退守荥阳,韩信由关中驰援,连破楚军于京、索之间,阻止了楚军的攻势。 8月 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令其率兵一部击魏。9月 韩信俘虏魏王豹,尽定魏地。 后9月 韩信进兵击赵,破代军于邬县,擒斩夏说于阏与。
公元前204年十月, 韩信兵出井陉口,背水布阵,大破赵军,斩陈余,俘赵王歇。 在这一战中值得一提的是,赵国谋士李左车给赵军统帅陈余提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建议,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最后的结果是韩信背水一战,迅速取得胜利。如果陈余真的按照李左车的建议行动的话,即使无法击败韩信,也将给韩信造成极大的麻烦,灭赵之战可能要陷入一场持久战、消耗战,这对韩信是极其不利的。 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足智多谋,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可惜陈余脑子进水,不用李左车的妙计,只落的兵败身死的下场。 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 心高气傲的韩信为什么这时候对李左车那么客气?其实他从李左车身上看到了自己,李左车不被重用,与以前自己的落魄是多么的相似啊,同病相怜,难免要照顾一下这个有真才实学的谋士。 然后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最后兵不血刃的迫使燕国投降。 就在韩信的北方战线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刘邦在正面战场却被项羽打的抱头鼠窜,几乎丢了性命。 六月,刘邦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冒充使者跑到韩信军中。韩信还没起床,刘邦闯进其卧室,夺取了他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了诸侯的位置。等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刘邦夺了韩信的军队补充正面战场,命令韩信收集剩余兵力去攻打齐国。 韩信屡战屡胜,取得辉煌胜利,兵力逐渐强大到刘邦都害怕的地步,竟然采取下三滥手段夺了韩信的兵权,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始终对韩信报以戒心的,而韩信应该通过这件事警觉起来,事实证明,韩信也仅仅就是大惊失色而已,过后也没当回事,不得不说,这是韩信犯下的第四个错误,这说明韩信在政治上就是个白痴。 九月,韩信引兵东进击齐,得知刘邦派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进攻,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 应该说韩信这件事处理的非常不好,作为下级理应听从上级的总体战略安排,而不是为了争夺功劳,显示卖弄自己的军事才华,更何况郦食其是刘邦的人,丝毫不考虑他的生死,这让刘老板的面子往哪搁?因为这件事,使刘邦更加疑心韩信是个不服管教,有野心的家伙。上次巧夺兵权韩信就应该及时的醒悟,感紧找机会给自己抹黑,减轻刘邦的戒心才是,可惜韩信迟迟不肯醒悟,这是他犯下的第五个错误,韩信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辩士蒯通这次也错的离谱,究其原因,韩信是不想放过任何立功的机会,蒯通也是想借机捞上一票,反正天塌了有韩信顶着,实惠是自己捞了,两个人都是利令智昏。
十一月,项羽派得力大将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不料韩信轻松击败龙且,迅速平定了齐地。 此时的韩信可谓是兵强马壮,志得意满,成为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恐惧的一支重要力量,只要他倒向谁,谁就会胜利。 有了战功之后,韩信还要名誉,他向刘邦上书说希望做代理齐王,此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的上书内容,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事到如今,韩信长年压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不过他饱读史书,难道不知道历史上越王勾践杀文种的故事吗?他当然知道,只是无法忍受权力和名誉的诱惑而已。不顾刘老板的死活,借机要挟称王,是他犯下的第六个错误,相信此时的刘邦已经动了杀心,毕竟称王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当皇帝了,这不是要刘邦的命吗?以后不管韩信是否犯错,都难逃一死,刘邦这辈子光忽悠别人了,怎么能咽下韩信紧要关头卡自己脖子邀功求赏这口鸟气? 韩信势力的异军突起,使项羽非常恐慌,他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从韩信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个性情中人,知恩图报,不过在残酷的政治上面,显然是用错了地方,他要是知道刘邦逃命的时候能把亲身子女推下车,该做何感想? 没有听从武涉的建议是韩信的第七个错误。 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韩信至始至终把自己当成了打工仔,在有实力成为老板后,反而优柔寡断,也许他在想:我为刘老板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只是想要个名誉和权力而已,释放一下年少时压抑在心中的憋屈,刘老板总不能不给我这个面子吧?我又不是想当皇帝,只是想炫耀一下。 蒯通见无法说服韩信,知道韩信的死已经不可避免,卷了金银细软逃之夭夭。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是韩信的第八个错误,此后韩信再也没有心思谋反了,因为他身边已经没有好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全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一厢情愿的以为自己没有谋反的心刘邦就不会杀他,真是糊涂的可爱。
公元前203年10月,刘邦乘项羽无备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韩信、彭越并未遵令,刘邦被楚军反击大败而归。 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许诺给韩信、彭越大量封地,并且由韩信指挥作战,此后韩信和彭越才出兵。为什么韩信这次不听从刘老板的命令出兵呢?打仗可是他喜欢的事情,只能说韩信利欲熏心,试图抬高身价,借此向刘邦索取更多筹码。 此时的刘邦对韩信恐怕是恨的牙都痒痒,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公元前202年1月,垓下决战,韩信大破楚军,项羽兵败自杀。战斗结束后,刘邦再一次闯入韩信军中,轻易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 刘邦居然第二次轻松夺了韩信的兵权,这是刘邦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可见韩信还真没有谋反的心思,否则这第二次刘邦连韩信的大营都进不了。 想必刘邦也看出韩信这毛头小伙子只是爱慕虚荣而已,才敢放他去封地。 功成名就的韩信此时才28岁,可谓是志得意满,心高气傲,多年压抑在心中的郁闷需要好好的释放一下。回到楚国后,先是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这点做的不错。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这事做的尚可。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屠户,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韩信这话说的其实是自欺欺人了,他实际上是在掩盖自己当初的胆小懦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已。 之后韩信依然我行我素,高调行事,经常到各地巡视,大摆排场,前呼后拥,好不得意,着实在乡亲们面前威风了一把。想必刘邦知道后也哭笑不得,疑心更重,万一这个不长脑子的韩信哪天真反了怎么办?没有一个人对付的了他,这是刘邦最担心的,因为韩信有谋反的实力,其他人即使有心也没有那个军事才能。 第一次解除韩信的兵权再让韩信领兵是因为需要他对付项羽,第二次解除兵权放走韩信是看出他并不想谋反,估计刘邦这次有点后悔,因为只要有点脑子的人就知道刘邦起了疑心,搞不好还真谋反了,偏偏韩信就是个没脑子的愣头青。 猫抓老鼠,放了又抓,抓了又放,如此几次,结果使老鼠误以为猫不会吃掉自己,韩信真是太天真了。
再说说韩信的人生定位问题,如果自己想当老板,早就应该拉起队伍单干,这样的机会他放跑了多次。如果只想当一个打工仔也行,那就好好听从领导指挥,保持低调,赚够了名誉和财富之后就要功成身退了,和张良一样隐居起来,可是他偏偏四处炫耀,还和老板较劲抬高身价,这必然叫刘邦很担心,即使没有谋反的心也会找机会收拾他。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定位真是一个大问题啊!
四、软禁生活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召集韩信前来自投罗网,准备再次下手,想必他此时后悔上次放走了韩信。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韩信逮捕他。刘邦召集韩信,韩信犹豫不决,有人向他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随后钟离昧自杀而亡。 从这件事再一次看韩信对于人情世故简直是一窍不通,毫无原则,是一个情绪化非常重的人。面对精于世故,老谋深算的刘邦,只能是屡屡上套。 韩信持钟离昧首级见刘邦,立即被刘邦令武士捆绑起来,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 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降成了淮阴侯。显然又一次轻易捉拿到韩信使刘邦确认韩信是不会谋反的,毕竟韩信之前掌握着军队,他要是谋反早就动手了,也不会数次被刘邦轻易解除兵权。为了以防万一,干脆把韩信软禁在眼皮子底下放心。 为什么不杀韩信,除了爱惜韩信的才能之外,恐怕最重要的还是看出韩信这个愣头愣脑的小伙子还真没有谋反的心,他做的只是年轻人的爱慕虚荣而已,毕竟刘邦这些年已经非常了解韩信的为人处事了。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按理说,落到如此田地,应该低调做人了吧?可是韩信依然我行我素,做事说话豪不掩饰,荒唐幼稚。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军事上,韩信是个无人能及的天才,但是在日常生活和政治官场上,完全是个白痴。
当然被软禁的生活也不全是苦闷,韩信与老朋友、老同事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这恐怕是他难得高兴的事情。由此也看出韩信被软禁的还不算太严密。 在韩信被软禁的五年里,还发生了一件事,公元前200年冬,匈奴南下,刘邦亲大军迎击,被包围在白登山,汉军断粮断水,十分危急,最后多亏谋士陈平为刘邦出谋划策才狼狈解围,在那七天七夜的煎熬里,刘邦是否想到了韩信?满朝武将只有韩信才能打败匈奴。如果真是韩信领兵出征,估计再也不用文景两帝的卧薪尝胆,也再不会轮到几十年后卫青、霍去病出尽风头了。 当然刘邦回来也不会让韩信继续领兵了,再放他一次,白痴也会造反了。
五、谋反疑云 以上的事情史书的记载都还可信,之后关于韩信谋反就很可疑了。 韩信的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后来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被害时年仅34岁。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高兴的是心里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以后不会再为韩信是否要造反而担惊受怕,满朝文武也就韩信有造反的才能。怜悯的是这个毛头小子其实没有什么造反的心,可惜了这个罕见军事天才,没有他自己还真当不上皇帝。 关于韩信造反的可疑点有三处:1 如此高度机密的事情,朝廷是怎么知道的?以韩信的性格应该不会去杀那个门客,这有点牵强。2 带领一群毫无战斗力,犹如一盘散沙的囚徒和官奴去造反,简直是鸡蛋碰石头。3 从韩信还能到各级战友同僚家串门看出,软禁的还不是很严密,要化妆逃走还是很有可能的,去陈豨那里指挥作战胜算要大的多。 韩信政治上是白痴,但是在组织军队打仗调度上绝对是天才,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更何况,刘邦还只是软禁他,暂时没有想杀他,以韩信那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估计过上一段安逸日子之后也懒得造反了,他毕竟是个很情绪化的人。韩信临死前说的话恐怕最能说明他没有造反,要是真的想造反他就会说:“可惜下手太晚了!” 既然刘邦犹犹豫豫没有想杀韩信,那么吕后为何要杀韩信?原因也很简单,吕后是一个政治野心极大的人,任何敢阻挡她的人都会杀掉,在她看来,韩信是威胁夫家江山最危险的人物,不管是否真的谋反,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杀掉叫人放心;另外就是杀了韩信可以震慑群臣,为自己以后掌握政权立威,有必要杀鸡给猴看。这真是皇帝不急皇后急啊!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吕后是一个毫无政治欲望的善良之人,那么刘邦会不会杀韩信呢?答案是肯定的,刘邦必然会在临死前为了子孙政权的稳定杀掉韩信,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控制住韩信,自己死后那就保不准了,为了使自己放心,韩信还是难逃一死。 可怜可悲的韩信,空有绝世的军事才能,只因为性格中的缺陷,屡屡失去扭转命运的机会,被刘邦像猫玩老鼠一样的玩弄于股掌之上。韩信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打工仔的地位上,丝毫没有想过要当老板,最后死的稀里糊涂,这不但说明人生定位的极端重要性,也再一次说明:性格决定了命运,家庭和环境造就了性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邦杀功臣,韩信被诛,张良被迫隐退,萧何做了什么才得以善终?
韩信临死前,悔不听蒯通之言,那么他反刘邦究竟能否成功
当年韩信如果反刘邦,成功率倒底有多大?
淮阴侯韩信到底有多牛?即便没有王位和兵权,照样可以谋反成功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汉初三杰悲情录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