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元御:六经六气治法

黄元御:六经六气治法


《四圣心源》卷三 六气解, “六气治法”这一节,实际上就是六气(三阴三阳)、六经之病如何治。

六气对应六经,又分手足升降不同,成12经脉。

海印之光总结【12经脉总诀】:

12经脉配脏腑干支升降与接经次序

↑ 我以前讲过,今有重要补充。合看。

12经配脏腑、手足、干支、阴阳、升降,

●天干:代表经脉/脏腑之五行*阴阳(同五行相邻,互相表里)。

●地支:代表接经次序。

♦地支三合(我独家发现的规律):

12经脉的地支三合局,正好分成4类:足三阴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

各为升降之枢机也: 

①巳酉丑(己癸乙)三合金,金主木。

正好是足三阴经,主升之经:

己巳足太阴脾经,癸酉足少阴肾经,乙丑足厥阴肝经。

足三阴经,为主升之经。手三阳经亦随足三阴经升。

♦己土脾阳真主升,水木(癸乙)肾肝,随己土而升。

(络于足、脾肝肾,上升于胸)。

●若此三经全不升,则水木土下陷,必病中风(肾病/风湿);

②寅午戌(辛丁丁)三合火,火从水。

手三阴经,从降之经(随足三阳降):

辛寅手太阴肺经,丁午手少阴心经,丁2戌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为从降之经。

辛丁丁,金火从降,俱随足三阳经降。

(络于心肺,自胸中外宣降于手指)。

●若此三经全不降,则2丁火克1辛金,必肺痨咳喘(胸热);

③亥卯未(丙庚丙)三合木,木从金。

手三阳经,从升之经(随足三阴经升):

丙2亥手少阳三焦经,庚卯手阳明大肠经,丙未手太阳小肠经。

手三阳经,为从升之经。

庚丙丙,金火从升,俱随足三阴经上升。(络于下焦与手指,并升于头)。

此三经全不升则2丙火克1庚金,必病便秘窒窭(腹热);

④申子辰(壬甲戊)三合水,水主火。

足三阳经,主降之经:

戊辰足阳明胃经(在前),壬申足太阳膀胱经(在后),甲子足少阳胆经(在侧)。

足三阳经,为主降之经。手三阴经亦随足三阳经降。

♦戊土胃阴真主降,水木(壬甲)膀胱胆,随戊土而降。

(络于头、胃胆膀胱,下降于足)。

此三经全不降则水木土上逆,必病反胃呕逆(或头痛牙疼/淋溺闭窿);

♦十二支顺序,为接经次序:

规律:

一对手足2阳经同宫。

一对手足2阴经不同宫,夹住一对手足2阳经。

天干同五行相表里,不同宫而紧邻。

12经脉配脏腑干支升降与接经次序

↑ 我以前讲过,今有重要补充。合看

①手足少阳经丙甲:

丙2亥 手少阳三焦经,(丙2上接丁2,二火相表里),从手(无名指背)至头(目外眦)↑

下接→甲子 足少阳胆经,从头至足(无名趾背)↓(甲下接乙,二风木相表里)。

②手足2阴经:

(乙与丙2,手足两厥阴经,夹住手足少阳经)

乙丑 足厥阴肝经,从足(次趾背)至胸↑,(乙上接甲,二风木相表里),

下接→辛寅 手太阴肺经,从胸至手(大指肚外侧)↓;(辛下接庚,二金相表里)。

③手足阳明经:

庚卯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次指背)至头(鼻交頞)。(庚上接辛,二金相表里)。

下接→戊辰 足阳明胃经↓,从头(鼻交頞)至足(次趾背)。(戊下接己,二土相表里);

④手足2阴经:

(辛与己,手足两太阴经夹住手足阳明经)

己巳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外侧)至胸↑,(戊下接己,二土相表里);

下接→丁午 手少阴心经,从胸至手(小指肚外侧)↓,(丁下接丙,二火相表里);

⑤手足太阳经:

丙未 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背侧)至头(目内眦)↑,(丁下接丙,二火相表里);

下接→壬申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目内眦)至足(小趾背)↓;(壬下接癸,二水相表里)。

⑥手足2阴经:

癸酉 足少阴肾经,从足(小趾肚经足底涌泉)至胸↑,(壬下接癸,二水相表里)。

下接→丁2戌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至手(中指肚)↓。(丁2下接丙2,二火相表里)。

♦、六经之病诊法:

在《四圣心源》卷八 七窍解 舌病,那一节,又专门讲了看舌苔,实际上就是舌诊。

《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 舌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21-7.html

♦《四圣心源》讲观舌苔: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

心属火而火性升……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

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

郁于土,则苔黄;

郁于金,则苔白。

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

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

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

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

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

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

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

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

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当然关于舌诊的方法,现在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很详细也有大量的图谱。↓)

舌诊 最简单准确的诊病方法!(上古针灸刺血健康疗法 )

https://mp.weixin.qq.com/s/TjZl0uMnxK89lXDMIrRMJA

《中医舌诊》,临床高清舌诊图,附带解析,史上最全!( 绿色医学 2020-04-03)

https://mp.weixin.qq.com/s/eejC1j5QXbzg1ReYLFBdUg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以舌为鉴、小方疗疾(小医闻道 21.3.8)

https://mp.weixin.qq.com/s/7NALoibxGKP4u2hvxi6spg

上文说的“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下手之处,其总结为六君药,实际上就是《四圣心源》上说的“六气治法”用的主药。这个可以去用心揣摩揣摩。

治六气之病:
《四圣心源》卷三 六气解 “六气治法”这一节,实际上就是六气(三阴三阳)、六经之病如何治?

《四圣心源》上讲任何一个病的时候一般都会列出来,是哪一气、哪条经脉出了问题,然后用了什么药?黄药师行文中,为了简便,常常笼统的说一个六气之一的名词,比如说治太阴湿土,治少阳相火等等,其实就是说的这一经有病了怎么治。

经脉和脏腑对应的是一个六气,又分手足、为12经。就需要你举一反三了。每一个六气都分手足,也都配着脏腑呢,如果你研究药性的话,每一味中药都有它的性味归经。重点用谁,谁就是君药。谁来辅助谁就是臣药。佐为下僚、使为引路的……

如果你研究经络穴位治法的话,你就知道你要治的是什么,该从哪条经、哪穴下手?

♦、六经之病治法:

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治法” (六经之病方剂)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11.html

●●●上面没有说每味药的剂量。但是在《四圣心源》每一种病里面,都列出了每一味药的常用量,可以参考,并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

一图看尽黄元御六气治法

(杏林经典 2020-06-22)

https://mp.weixin.qq.com/s/d-REeRp3QZqEWFl0sU9_ng

注:此文里面,没有详细列出 治六经之病所用的方剂。(有的只有方剂别名,是沿用伤寒论里面的经方名,加以化裁的)。

●海印之光特意根据《四圣心源》“六气治法”一章 ,把这些方剂还原了出来。

下面括号里的方剂别名,是沿用伤寒论里面的经方名,加以化裁而来。

♦1)治少阳相火法:

(海印之光按:这是指手足少阳经有病。不是症状表现出少阳相火之暑气的。下仿此):

(丙2亥手少阳三焦经↑司化、甲子足少阳胆经↓从化。

三焦丙2火少阳经有病,胆经甲木不从化,胆经上逆、多显甲木风症。三焦经不降,还时有上热下寒。

三焦主水道。相火不下藏,实则膀胱闭窿,虚则遗溺不止。

治以:降肺胃气、敛胆清风、泻湿、温补。)

(小柴胡汤加白芍)

●柴胡芍药汤:柴胡 黄芩 甘草 半夏 人参(黄芪) 生姜 大枣 白芍。

♦2)治太阳寒水法:

(壬申足太阳膀胱经↓司化,丙未手太阳小肠经↑从化。

膀胱壬水太阳经有病,壬水不降,上寒(后脑勺疼)。又相火不从壬水降藏于下了,常上化生湿热。

小肠丙火不从化,丙火不升,下多显丙火热症(肛肠窒窭)。

太阳经不降,还时有外热而内寒。

治以:温阳、补中、泻湿。

(茯苓四逆汤)

●苓甘姜附汤: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注:《四圣心源》里面没特别指出的,都是生附子,不须炮制,反使药力不足了也)。

♦3)治阳明燥金法:

(庚卯手阳明大肠经↑司化、戊辰足阳明胃经↓从化。

大肠庚金阳明经有病,胃经戊土不从化,多显戊土湿症。

胃经不降,还时有肠燥而胃湿。反胃、膈噎、便干结如羊屎。

治以:降肺胃气,生津、泻热。)

●百合五味汤:

百合、麦冬、五味、石膏;

【海印之光注:此处书中“阳明燥金”一节,黄药师讲解原理,类似反胃、便坚、膈噎,这三节,半夏降胃气和肺气,是必用的。

但是此方,似重在清肺生津泻热,也没用半夏,与那三节治方大异,莫名其妙。

想到黄药师到四川主持军医,戎马倥惚,或实方针对病名写在后面,此处只笼统表达六气治法而已。特将《四圣心源》治反胃、便坚治法,一并录在此,参考补充:

治反胃:

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干姜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

白蜜半杯。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

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治便坚:肉苁蓉汤:

肉苁蓉三钱11克,麻仁三钱11克,茯苓三钱11克,半夏三钱11克,甘草二钱8克 桂枝三钱11克。

煎一杯,温服。

治阳衰土湿,粪如羊矢者。

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肠失滋,郁陷而生风燥故也。法宜肉苁蓉滋肝润肠,以滑大便。一切硝、黄、归、地、阿胶、龟板、天冬之类,寒胃滑肠,切不可用!】

♦4)治厥阴风木法:

(乙丑足厥阴肝经↑司化,丁2戌手厥阴心包经↓从化。

肝经乙木厥阴经有病,心包经丁2相火不从化,多显相火热症。

肝经郁结不升:肝主筋血→血耗筋紧。木郁不达表→中风。木郁克土→腹痛。木疏泄→下利。

并发症:脾经己土太阴不升内湿。肺经辛金不降、不从己土化→肺燥,肺主皮毛外燥。心包经丁2相火不降→上热。肾经癸水不升下寒。甲木少阳上逆→上风火。

治以:达木,补中、养血,敛胆清风、温阳。)

(桂枝汤 加茯苓当归阿胶)

●桂枝苓胶汤: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

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姜、附;

♦5)治少阴君火法:

(丁午手少阴心经↓司化、癸酉足少阴肾经↑从化。

心经丁火少阴经有病,肾经癸水不从化,多显癸水寒症。心经不降多因相火上逆,还时有上热而下寒。

治以:清心火,温肾阳。)

●黄连丹皮汤: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花椒)、附(附子)。

♦6)治太阴湿土法:

(己巳足太阴脾大经↑司化,辛寅手太阴肺经↓从化

脾经己土太阴经有病,肺经辛金不从化,多显辛金燥症。己土不升→下湿。肺经不降外燥

治以:补中,泻下。)

(肾着汤)

●术甘苓泽汤:

甘草 茯苓 白术 泽泻。

●●●上面没有说每味药的剂量。但是在《四圣心源》每一种病里面,都列出了每一味药的常用量,可以参考,并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

以前我专门讲过:12经脉配脏腑干支升降与接经次序

具体经络起止点,还要熟记《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 经脉起止:

手足三阳经,记住: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

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

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

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

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入大指(注:趾)次指(注:趾)

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注:趾)

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注:趾)

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手足三阴经,记住: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

足太阴行身之前,自(足)大指(注:趾),上内踝,入腹,上膈。

足少阴行身之后,自(足)小指(注:趾),循内踝,贯脊,上膈,注胸中。

足厥阴行身之侧,自(足)次指(注:趾),上内踝,抵小腹,贯膈,布胁肋。

三经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足三阴经又下接手三阴经:手之三阴,自胸走手。

手太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前廉,入寸口,至大指。

手少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后廉,抵掌后,至小指

手厥阴,自胸,出腋下,循臑内,入掌中,至中指。

三经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

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属其本府(腑,六腑),而络其所相表里之藏(脏,六脏)。

足三阴之走胸,手三阴之走手,皆属其本藏(脏,六脏),而络其所相表里之府(腑,六腑)

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

六阳六阴,分行于左右手足,是谓二十四经也。

黄元御治风湿颈椎病+补充创新

黄元御治中风法+补充创新

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的生平

三、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千年一遇的医圣!

清代医圣黄元御(黄药师),是值得所有学医的人铭记的、离我们今天最近的医圣!

虽然至今很多中医人,没有开正法眼、还不知道他的价值。

黄元御(黄药师)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重新传出了自魏晋以来失传了上千年的医圣真传,他实际上是清朝以来出现的,绝无仅有的一代医圣。他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他还是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金庸《射雕英雄传》上的 东邪西毒,东邪黄药师,原型就是他的名头。

黄元御在北京虽然受乾隆皇帝眷顾,但是太医院的官僚和庸医们,很嫉妒和排挤他。黄药师因此在北京发奋著书,一共写了十一种医书,可谓是慈悲至极!为了拯救芸芸众生,呕心沥血!

他是看透了自魏晋以来1500年来,真中医的精髓已经失传,历代庸医们写书多是胡说八道草菅人命。他效法东汉医圣张仲景,重新传出真正的中医之道,一扫蒙在中医上空的阴霾!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天不生黄元御,千年如长夜

清代乾隆帝太医黄药师黄元御,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年方弱冠(二十)在县学读书(庠生)品学兼优,假以时日必是进士之才。三十岁因左目红赤,被庸医误诊误治,左眼失明。清代五官不正不得中科举,从此仕途无望。

于是黄元御愤而学医,成为乾隆帝御医,圣眷日隆,御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褒奖其一生。

黄药师重又融汇贯通四圣心源(岐、黄、扁、张)。赫然发现,自唐朝以来,医圣真传已经失传,世间医书多有庸医错误辨证胡说八道,多有倒行逆施,草菅人命!金元以来尤甚……

乾隆太医黄药师,奋起医道一千五百年之衰,重传医道真传,悲天悯人,为世人留下十几本医书。其中以《四圣心源》最集大成、真传直指!

黄元御在1753年写成刊刻的《四圣心源》,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在连篇累牍的表达“扶阳”的思想(这实际上是还原东汉医圣张仲景的思想)、破斥唐朝以来多有庸医妄说“滋润”扶阴的邪说!

黄药师经常说,自魏晋以来的医书,多都在胡说八道,早已失去医圣真传。

黄元御还是四川军医 久真堂 的开山祖师爷,所以他的思想传到四川毫不奇怪。他是乾隆皇帝的御医,川藏前线兵勇出现大规模的病情,乾隆派他去四川坐镇医治好的。(这类似2020年,朝廷派仝小林院士到武汉嗯办军营式方舱医院,他定出通治方,大锅熬中药,治好了好多万人一样的)。

四川本地都尊称他为“黄药师”。他在四川流传下了他的扶阳思想。现在四川“火神派”、“扶阳派”中医,他们的开山祖师爷,绝不仅限于是清朝同治年间四川的郑钦安、卢铸之。再往上溯源,则是乾隆年间的(无冕之实际医圣)黄元御(黄药师),比他们早100多年,而且写有大量的著作为证。

后来四川出现的的“火神派”扶阳思想,不过是100多年后,一些有心人在(四川已经广为流传的)黄药师的传下的扶阳思想的基础上,发挥研究出来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案。又由于这些人多是民间中医,嗯,口口宣传,只是记得自己的师傅,甚至不知真正的开山祖师!

这就像那些人到少林寺学功夫,他只知道他的师傅,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功夫是东土禅宗第一代祖师爷达摩偶然传下的。当然后来人发挥又研究出了更多形成各种流派……

我们来看一下罗大伦写的文章,纪念黄元御的: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上(罗大伦老师分享)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中(罗大伦老师分享)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下(罗大伦老师分享)

↑罗大伦说到,太医院的官僚和庸医们很嫉妒和排挤黄元御,这是实情。但罗大伦没有提到,黄药师后来(离开北京后),去干什么去了?

我来补充一下:

实际上他不是不受重用告老还乡了,而是被乾隆皇帝作为最大牌的御医,派到了四川前线,署理四川军医馆,主持朝廷征伐叛乱的大军抗疫情!

黄药师后来署理四川军医馆,成了(久真堂)祖师爷。

而且在四川刊刻了他的中医思想集大成之作《四圣心源》,并且他在四川无意插柳柳成荫,流传下了中医扶阳派思想,被后人继承,一百年后在四川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了!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圣心源》刚成稿,还没有刊刻(1753年完成《长沙药解》以后才刊刻的)。

杂谷土司苍旺为乱,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平乱(就是被雍正命令取代了年羹尧西征青海兵权的那个岳钟琪)。

此前,第一次金川之战,大批清军水土不服、疾病缠身,致使战斗力低下、伤亡惨重。

乾隆皇帝认为,军士病症皆是经络不通,气血不循,正气不足造成。所以,圣旨钦命派太医院御医黄元御,署理川军军医馆——久真堂,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症。

临危受命的黄元御,仔细了解了西藏的气候,官兵高原缺氧和高寒以及流行的伤寒、咳嗽等形象,予以将宫廷的秘方、宫廷中御药房中治疗肺病、咳嗽最好的药材和西藏的虫草、贝母、红景天等等名贵药材为伍,又使用名贵滋补药材作为强劲官兵体魄的药引子,还把宫廷御药房银质药具和部分宫廷御药房作人一同前往成都,秘制出各类强劲体魄,提高免疫力,抗高原低氧环境的膏、丹、丸、散用于清军携带服用,以克各类低氧、伤寒、咳嗽、倦怠、疲惫等病症。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

《长沙药解》里面,都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面的中药,黄元御亲自逐一解读的。因为张仲景曾经未长沙太守,大约在三国赤壁之战前逝世的,所以后人称张仲景为长沙。)

此年,他又作了《四圣心源》自序,说明了到写完《长沙药解》作为《四圣心源》的附属药解,此书方付梓刊刻。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乾隆太医、医圣黄药师轻轻一点、力重千钧:从六气、知六经之病情状,乃四圣之心源。自魏晋以来,绝无解之传之者…… 

见: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阳寒水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1296-15-10.html 

黄药师说:“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黄药师之叹,何似临济祖师见 我佛真禅凌夷、不堪问矣……只见庙堂丘墟、草深数丈、野狐成群……临终长叹:“谁知我正法眼藏,向遮瞎驴边灭却”!至今千年以来,泪不曾干……

↑四圣心源 卷四 劳伤解,吐血一节。

黄药师说:“血证是虚劳大病,半死半生,十仅救五。♦而唐后医书,皆滋阴泻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实可哀也。”

实际上,如果你仔细读读《四圣心源》,每一卷每一节,黄药师基本上都会提到:自唐朝以来的医书里面,都已经失去了医圣的真传!

野狐学说比比皆是,基本上每一种病,庸医都会给人误诊误治,草菅人命,可恨之极!!!

所以说:清乾隆帝太医黄元御,是从东汉张仲景之后(魏晋以来)近两千年,薪火独传的中医真人!

是他又独家重新传出了“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仲景”这四位医圣的心法主旨!

学《四圣心源》,胜学庸医万年!

(海印之光  21.3.13)

https://mp.weixin.qq.com/s/ukBQHvNFklq3iyjNO-wjuw

↑ 如果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不觉得醍醐灌顶,当知是野狐医人不可救药,急须远离之!

如果认真学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三个月,不会治你自己家人的疑难杂症,就证明你根本就没有学医的悟性!要么就是悟性太差,要么就是增上慢人,多数是两者兼而有之…… 

正常情况下,针对自家人一两种疑难杂症,即使送医院花很多钱也不见得能好,如果你悟性好的话,即使你从零开始学中医,就学《四圣心源》,一到三个月,你就会对这种病很懂了,会治了,而且很快能治好!

我们神农群友朱,被逼无奈自学《四圣心源》治好了母亲的癌症!

只要心诚,为了救母,肯努力,学黄药师,你也可以!

岐黄、扁张之后, 天不生黄药师,一千五百年如长夜。

2、注意:《伤寒论》常用'两'做剂量单位。

东汉时的两,和明清时期的两不一样。明清时期的两,和现在的市两又不一样。东汉时抓药的两,和东汉时的市两又不一样。

所以很混乱。所以《伤寒论》的剂量,现代人不可直接用,有争议!

东汉抓药的一两,是明清时期的多少?

有3种说法:①3.7克、②约13.7-15克、③大约5克。

我采信第三种,因为《四圣心源》里面大量药方,可以和《伤寒论》的剂量对比,比较符合这个剂量。

清代药方。一两是37克。1钱是3.7克(近似取4克)。

2钱是7.4克(近似取8克),3钱是11克,4钱是15克,5钱取19克。

一钱又分为十分,5分是大约2克。

 明朝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认为,东汉《伤寒论》一两药,为明朝一钱(3.7克)。倪海厦采用此说。

 现在 仝小林院士认为,东汉《伤寒论》一两药,经考证东汉一斤250克÷16两,即一两13.5克。还有人考证说那时一两15.8克。

(注:但还有一说,东汉的市两和抓药的两不同。东汉抓药的两是小两,3小两一大两。院士从考古证据大概考证的,可能只是市两,不是抓药的两,还是错了!)。

③ 还有一些医药工作者长期家传的经验:《伤寒论》一两药,大约按5克。

因为,东汉《伤寒论》一两药,为一小两。而三小两是一大两,东汉一大两是13.5~15克。所以,东汉抓药的一小两是4.5~5克。大约只是明清时期的一钱二三分。(明清一钱3.7克)。

↑这个最接近清朝乾隆太医黄元御《四圣心源》里的大量处方的用药量!】

清代医圣、乾隆御医黄元御(太医黄药师)《四圣心源》所讲的,最为精当,易懂、易治,还讲了世间庸医常见误区,胜过世间鱼目混珠的医书万倍!从黄药师《四圣心源》,直接上接五大医圣,胜过从世间庸医学万倍!

♦中医宝典《四圣心源》在线阅读

http://zhongyibaodian.com/sishengxinyu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圣心源》六经12经脉【基础专题】补发
三阴经三阳经之升降循环
天有六气,人有六经(转帖)
伤寒高手篇:象解六经(附黄郑两大医家六经解)
十二脏之相使
正龙国学-病例分析-别轻看了“感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