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药和之”的临床应用

“温药和之”的临床应用

“温药和之”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针对狭义痰饮之治则,仲景治饮创立“温药和之”法则,主要基于“离照当空,阴霾自消”之原理,即用温阳之法,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以解除阳衰阴盛,气不化饮这一基本病理矛盾。“温药和之”的治疗重点是振奋脾肾阳气,用温药者,温而不在补,而致力于蠲化饮邪。因此“温是治饮法则”,“和”乃用药原则。故凡心下有痰饮,症见心悸、眩晕、心下痞满、呕吐等症,首以苓桂术甘汤温脾利饮为主,若偏重治眩晕、呕吐者,又拟泽泻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或偏健脾渗利,或辛散降逆。在临床上,如遇诸证互见,往往又可复合配用。

1.临床资料

1.1哮喘(支饮)

1,患者,女,55岁,2001125日就诊。患咳喘病30年,经常发作,冬季为甚,近因气温骤降,哮喘又起。症见咳逆喘满不得卧,咯痰清稀不爽,面色青晦,形体瘦弱,脉沉细滑,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证属寒饮久伏,肺脾肾三脏俱虚,复感风寒,引动伏饮。治以温宣化饮为主,佐以补益肺气益顾其本。处方:蜜麻黄8g,桂枝6g,白芍12g,细辛5g,五味子5g,干姜5g,半夏15g,苏子15g,党参10g,黄芪15g。服上方3剂后咳喘平息。继以姜、细、味、半夏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枣皮、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肉桂、蛤蚧等以益肺补脾,温肾纳气。服药半年,哮喘一直未发,面色华润,精神颇佳。

1.2眩晕(痰饮)

2,患者,女,60岁,200295日就诊。2年前出现眩晕,近月加重,1月数发,发时头晕目眩、甚则昏倒,不能行动,心悸,脘痞纳呆,呕吐清水,肢体面目浮肿,舌淡,苔白润,脉弦。证属痰饮中阻,浊阴上逆,清阳不升。治以温阳化饮,和胃降逆。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3g,泽泻10g,半夏15g,石决明30g,生姜2片。服上方3剂后诸证减轻,续服10剂,诸证消除,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1.3幽门梗阻(痰饮、留饮)

3,患者,男,32岁,200036日就诊。近1周来胃脘胀痛,呕吐清水,得食及饮水则甚,自觉腹部有水鸣声,心悸,脉沉弦,苔白腻而润,脘部叩之有振水声。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致幽门水肿,狭窄。本例患者幽门水肿,狭窄致梗阻。证属饮邪留伏心下,胃失通降。治以逐水蠲饮,和胃降逆。处方:甘遂3g,半夏12g,白术12g,生姜2片,饴糖30g(分冲)。服上方2剂后,胃脘胀痛消失,呕吐亦止。

2.讨论

病例1,患者哮喘发作,以咯痰清稀为特征,病延多年,正气虚损。饮为阴邪,得阳则化,治疗经以姜、细、味为温肺蠲饮基本药物,同时佐以益肺补脾,温肾纳气之剂,均收显效。原文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以上三条经文皆以水停心下,浊阴上逆,清阳不升为主要病机。病例2,患者眩晕发作,兼心悸,胃脘痞满,呕吐清水,肢体面目浮肿诸证甚符。故三方合用,取其温脾化饮,辛散降逆之功,并加石决明重镇下潜,以降清空逆气。

病例2,患者幽门水肿,狭窄性梗阻,与原文“心下有留饮”、“膈间有水”近似,结合胃脘胀痛,呕吐清水,脘中有振水声等痰饮病特征,诊断为痰饮、留饮。选甘遂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共取辛散逐饮,和胃降逆之效,辅以饴糖,司甘缓安中之旨。

“温药和之”虽为狭义痰饮而设,但由于饮发于中,乃属脾阳不振,气不化饮所致。故饮邪由脾胃而起,泛滥于体表,或上射于肺,发为支饮,溢饮而无外邪者,亦可取苓桂术甘汤,从温脾化饮论治。《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曰:“脾湿饮留,胃燥则饮祛也。可以得此方之大义用之诸饮,亦无不行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才之路(经验总结)
229.中医方药合集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噎膈反胃门
蒋心善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 跟师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噎膈反胃门--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