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西医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通过不同的发病机理、具有不同病理改变、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超过1年),多为缓慢进行性。尿常规检查、沉渣检查常可见红细胞,除蛋白外,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本病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虽然急性肾炎可以发展成慢性肾炎,但大多数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而是一开始就是慢性肾炎的过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毫无症状,有的可有明显水肿、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和高血压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尿毒症才被发现。本病预后较差,因此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诊断标准

1.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可有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

2.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如血尿或蛋白尿)或数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

3.病程中可有肾炎急性发作,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发作时类似急性肾炎之表现。有些病例可自动缓解,有些病例可病情加重。

中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似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80年代以来国内广泛开展了肾穿刺活检工作,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通过肾穿刺活检病理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治疗慢性肾炎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炎临床表现各异,中医辨证分型也有所不同,如膜性肾病与IgA肾病就有很大的差异。

②临床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微小病变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但容易复发,长期使用又有明显的副作用。若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不但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还可能减轻其毒副作用。特别是对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炎等西医治疗较为棘手的慢性肾炎,滋阴益肾,益气健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等治则的中医药治疗可获一定的疗效。

③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不但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且影响其预后。膜增生性肾炎不仅疗效较差,而且预后也不佳。

④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时,只有将本证和标证联系起来,方能对疾病病机有更完善的认识。

●中西医综合治疗

一般措施

对有水肿、大量蛋白尿和(或)血尿、高血压、肾功能受损者,应强调适当的休息。对有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差者,注意限制食盐入量,液体入量亦不宜过多。肾功能不良的慢性肾炎患者,蛋白质入量不宜过高。

西医治疗

1)利尿:有水肿的慢性肾炎患者,常应用利尿药物以减轻症状,常用的利尿药有噻嗪类利尿药,口双氢克尿噻,亦可与保钾利尿药安体舒通或氨苯蝶啶合用。水肿重者可用强利尿剂如速尿等。如水肿严重,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15g/L1.5g/dl)者,可给以血浆、血浆白蛋白等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后加用利尿剂以加强利尿效果。

2)降压:有高血压的慢性肾炎患者,往往病情恶化较快。所以控制血压对这些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但降压不宜过快或过低,以防血流量迅速减少,加重肾功能损害,常用的降压药物可以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药或速尿等,对贮水贮钠导致血容量扩张引起的高血压有效,还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血压较高者可选用利血平、肼苯达嗪、甲基多巴、可乐宁等。低压唑及硝普钠作用快而猛,故应慎用。在肾功能差的患者,因硝普钠排出困难易蓄积中毒,更要慎用。大剂量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可逐渐加量至100mg/日对肾素依赖型高血压有效,顽固难治的高血压,可用琉甲丙脯酸(captopril12.525mg,一日3次,降压效果明显。

3)特殊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仍为目前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药物。可采用强的松4060mg/日,顿服或分次服用,68周,有效者渐减少用量,每2周减原用量的10%~20%,减量到1520mg/日时,可改为隔日服1次的办法或原量维持一段时间,以防止反跳,全疗程不应少于1年。或与盐酸氮芥静脉注射合用(1疗程总量为1.52mg/kg体重,肾功能差者慎用),或强的松4060mg/日与环磷酞胺100200mg/日(口服或静脉注射,1疗程总量为68g,肝功不良者禁用)合用。亦可根据病性及用药后的反应,先用硫哩瞟吟、长春新碱或苯丁酸氮芥,抗凝及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肝素、潘生丁、阿斯匹林等亦可联合应用。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1)水肿期:此期病因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风邪外侵,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虚则主在脾肾,可表现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

①风水相搏:

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者。由于体虚感受风邪,邪客肌表内舍于肺,肺失宣肃,水道不通,乃致风水相搏,风遏水阻,泛滥肌肤而发为水肿。

证候:头面部先肿,继而遍及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但恢复较快,水便不利,并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沉,咳嗽胸闷,或咽痛,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浮数。体检呈肾炎面容,血压大多数升高,尿检有蛋白、血尿、管型尿等。

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牛膝、车前子、麻黄、石膏、白术。外感风寒者和(或)素体阳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以温阳解表散寒。外感风热者,加连翘、菊花、荆芥以清热解表。此为急则治之法,表证去则应因证治之。

②脾虚湿困:

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患者病程较长者,由于水湿内停,湿邪困脾,脾气被遏,则气伤而运化呆滞,由此导致水肿日久不消。

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腹大胫肿,脘闷腹胀,甚或上泛清水,纳少,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体胖,苔白,脉儒缓。体检双下肢指凹性浮肿,甚者伴有腹水。尿检有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春泽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桂枝、生姜、大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普通型和肾病综合征属脾虚之证者较为多见,因而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据我们临床观察,药后患者不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还可见尿蛋白逐渐减少。我们应用本方时,黄芪量一般小于30g,不宜大量。个别病例由于黄芪量大,反见尿量减少,水肿加重。对于肾炎水肿患者,由于肺脾气虚,表气不固常自汗出而易感风寒者,我们常以本方合玉屏风散,即本方加防风。为加强防己黄芪汤的利水消肿作用,我们常于本方加车前子、怀牛膝。春泽汤是在五苓散化气利水的基础上,再加人参以增益气之力,本方气味平淡,无壅中之弊,药后常使尿量增加,而水肿消退。由于本方益气活血、化气利水并进,故可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小便利则有害之水邪得以排除,正常的津液得以敷布则口渴自止。

③脾肾阳虚:

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病程日久水肿不退的患者。由于脾阳不足,不能制水,肾阳虚衰,不能主水,以致水湿泛滥,泛溢肌肤,甚至全身漫肿。

证候:全身高度浮肿,甚至胸腹水并见,面色光(白光)白,皮肤发亮,按之之凹陷恢复较慢,伴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倦怠肢软,腹胀纳差,大便搪薄,舌体胖大而润,苔白滑或腻,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偏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大腹皮、川朴,广大香、大瓜、甘草、白寇仁。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白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牛膝、车前子。实脾饮与武汤同为温阳利水之剂,二方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而利水,临床运用时当细为分辨,但需注意的是,临床脾肾阳虚往往并存,再者,脾阳虚,肾阳虚,两者相互影响。临床治脾不宜忘肾,温先天以暖后天,治肾不宜忘脾,温后天以暖先夭。故两方临床上需结合化裁,以治脾肾阳虚水肿症。两方皆为辛温助阳散寒利水之剂,水肿消其大半,则应易真武汤为济生肾气丸法,以阴阳双补,阴中求阳,化气行水,勿致辛温劫伤真元。

④气滞水停:

盖因水停三焦日久,阻塞气机,或因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皆使气机不畅,水道不通,终致气滞水停而成水肿。

证候:除水肿外,必有胀满较著如膺胀膨大,胸腹满闷,呼吸急促,四肢肿胀紧迫光亮,小便不利,或有胁痛,舌质暗苔白,脉沉弦。

治法:行气利水。

方药:导水茯苓汤加减。茯苓、泽泻、麦冬、白术、桑白皮、紫苏叶、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芯草。本方是行气利水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肾炎水肿证属气滞壅塞不通,水道因之不利。宗"气行则水行"之旨,本方行气与利水并进,行气之中又重在宣降肺气及疏理脾气,俾肺得清肃,脾能健运,则水湿自去。方中桑白皮清肃肺气,大腹皮、槟榔宽中导滞;陈皮、砂仁、木香、紫苏叶,斡旋中焦气机;茯苓、泽泻,灯草淡渗利水;白术、木瓜燥湿醒脾;麦冬清热养阴,以防利水伤阴。通过临床观察,气滞水肿者运用本方后常使尿量骤增,水肿迅速退。

⑤湿热蕴结:

由于土壅木郁,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蕴,积久化热,热蒸湿郁,湿热搏结,水肿乃成。

证候:头面与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皮肤或黄,身热汗出,口渴不欲饮水,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尿黄或呈茶色,淋漓涩涌,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水。

方药:三仁汤加减。淡竹叶、川朴、滑石、通草、法半夏、白寇仁、苡煎仁,杏仁、车前子、白茅根。本方以杏仁升宣肺气,寇仁芳香化湿畅口,苡仁渗湿导下;配以半夏、川朴苦温除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共奏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效。临床药理研究证实:淡竹叶虽利尿作用弱,但增加尿中氯化物的作用较猪苓、黄芪、木通还强、滑石、通草有明显的利水作用。此处不用疏凿饮子、八正散清热利水者,缘慢性肾炎,正气多虚,不耐损害也,此处取三仁汤芳香清化、使气清湿去,而无苦寒伤阴败胃之弊。

⑥血瘀停滞:

慢性水肿日久不消,邪入络脉,以致络脉瘀阻,盖因血能病水,水能病血之故,长此以往则瘀水互结互化,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证候:一病程较长,水肿皮肤有赤缕血痕,尿血,皮色苍黯粗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见爪甲青紫,脉涩等。

治法:活血利水。

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川穹、赤芍、茯苓、泽泻、白术、怀牛膝、车前子。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匾要略》,是治疗瘀血水肿的代表方剂。本方用于肾炎水肿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水肿患者有瘀血的指征,如面唇发黯、舌暗或有瘀斑等;二是女性肾炎水肿者,常有痛经及月经不调史,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等。且水肿常于经前加重。运用本方时临床常将赤、白芍合用。众所周知,血与水的关系甚为密切,血不利则为水,而水停又可加重血瘀。因此凡遇血瘀水停者,活血利水实为关键的一环。本方以当归、赤芍、川穹养血调肝活血;以白术健脾运湿,配冬、泽渗湿泄浊,如此肝脾两调,活血利水并进,药后常瘀血去,肿渐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当归、川穹、赤芍具有扩张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而茯苓、泽泻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肿作用。从辨病角度而言,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增生增厚,肾小球动脉硬化。内皮细增生,系膜增生,皆属于血瘀的范围,临床各型水肿,适当应用活血化瘀药,皆有抑制其病理改变,促进利水的作用,并非只有出现明显血瘀征象者,才可应用。

⑦阴虚水肿:

由于本病病程绵长,日久伤阴,或过用激素,温补之品耗伤阴津,加之水肿本身即可伤阴(血管水分有余,而血管内水液不足),故临床阴虚水肿也颇为常见。

证候:水肿口渴,渴不多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不寐,面部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利水。

方药:猪苓汤(《伤寒论》)川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怀牛膝、车前子。猪苓汤为育阴利水的代表方剂,主要适用于湿热蕴结阴液亏虚者,本方以猪苓、在苓甘淡利水,泽泻咸寒渗泄肾浊;滑石利水道;阿胶滋阴清热;全方共奏滋阴利水之功效。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利尿、调整机体内水液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血液动力等功效。低蛋白血症、水肿甚者,方中可重用阿胶至30g,《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重用阿胶治阴虚水肿的记载,亦可加用鳖甲、龟版等,以滋阴充脉利水。 由于慢性肾炎水肿持续较长,病情变化多端,每多虚实夹杂。故需辨证辨病相结合,详察病情轻重,谨守病机分清主次;在治法组方上要知常达变,根据病情需要,有时可将两法或三法合用,如导水茨苓汤是宣肺利水与行气利水合用。有时是先攻后补,有时攻补兼施,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2)水肿消退期(或从无水肿者):

本期(或无水肿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根据正虚不同,临床常见以下证型。

①脾肾气虚:

慢性肾炎发展至水肿消退阶段,脾肾必受所找,即使无有水肿者,由于慢性肾炎迁延日久,亦必有脾肾亏虚。

证候:面色苍白或淡黄无华,气短倦怠,食少纳差,食入腹胀,大便搪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胖苔薄,脉沉弱。

治法:益气健脾、固肾摄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菟丝子、山英、怀牛膝、桑螵蛸。补中益气汤是调补脾肾、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对于慢性肾炎证属脾气虚者,常选用本方。方中黄芪,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胃以防补而壅滞;气血同源,气虚易致血虚,故用当归以补血。柴胡、升麻益气升提,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益脾气而无补肾之功,故加菟丝子,怀牛膝滋补肾精;山萸肉、桑螵蛸温肾固摄涩精。肾气虚明显者,加用水陆二仙丹、药用金樱子、芡实等以补肾固精。气虚夹瘀者,加桂枝茯苓丸,益气补肾、活血化瘀。

②脾肾阳虚:

慢性肾炎水肿消退阶段,并不意味着脾肾阳虚病理机理的撤除。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不能生上;脾阳虚衰,久必及肾,终成脾阳肾阳两虚。

证候:面色(白光)白,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倦怠无力,纳差腹胀,便溏,夜尿频多,舌体胖润,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加水肿时消时现。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济生肾气汤(《济生方》)。生地、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山萸肉、制附片、肉桂、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汤是温补脾肾的常用方剂。该方具有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用于慢性肾炎证属脾肾阳虚者,每能取得较好疗效。方中以肾气丸补益肾阳,加牛膝、车前子利水渗湿:方中附子不仅温肾阳,而且可助脾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抗炎、利水等功效。若脾阳虚明显者,去肉桂加桂枝、党参、生姜以辛甘温脾助肾。

③肝肾阴虚:

本证多因温补脾肾太过,或用激素较长,日久伤阴所致。

证候:面红烦燥,口干咽燥,渴喜冷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尿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六味地黄汤是滋补肝肾的基础方剂,也是当代治疗肾炎证属肾阴亏虚公认的常用方。方中重用地黄滋养肾阴是为主药,辅以山萸肉、山药兼顾肝、脾之阴,以泽泻、茯苓、丹皮为佐,渗湿泻火,正如《医方论》所说:"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有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间补方之正鹊也。"可见本方的组成特点是以补为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通补开合,相辅相成。我们临床上常以生地易熟地,因为阴虚易生内热,生地性寒,在滋阴补肾的同时,兼具清热之功,且其滋腻碍胃之弊亦逊于熟地,故选生地较熟地更适宜,生地用量一般为1530g。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胀痛、两耳轰鸣者,加菊花、枸杞、夏枯草、刺蒺藜,即杞菊地黄丸加夏枯草、刺蒺藜以滋阴平肝;舌燥咽干为主症者,可用本方加麦冬、五味子、忍冬藤,即麦味地黄丸加忍冬藤;兼夹湿热者,加石苇、滑石、车前子、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等清利湿热;兼夹瘀血者,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滋阴补肾,活血化瘀。

④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证是慢性肾炎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主要原因是慢性肾炎一部分病人过多使用激素治疗,激素易致病人出现阴虚内热,随着激素的减量,又逐渐转化为气阴两虚证,再者,慢性肾炎病情缠绵反复,在其病变过程中,气虚者,日久气损及阴,肾阴虚者,日久阴损及气,最终皆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证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也可以转化为气阴两虚证。

证候:全身乏力,腰膝酸软,畏寒或肢冷但手足心热,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腹胀,大便先干后稀,小便黄、舌暗红,舌体胖大则有齿痕,脉沉细而数或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地黄汤。人参、黄芪、生地、丹皮、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生姜、大枣。参芪地黄汤是治疗慢性肾炎证属气阴两虚的常用方剂。本方即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方以人参、黄芪益气健脾,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共扶气阴两虚之本。

我们临床体会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气阴两虚证,既有气虚特点,又有阴虚特点,为气虚证和阴虚证的中间证型;

②气阴两虚证并非气虚证、阴虚证各半,有的偏气虚,有的偏于阴虚;

③气阴两虚证的表现还有些是非典型的气虚或阴虚证,如畏寒或肢冷、但手足心热,下肢凉而手心热,口干而饮水不多,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大便先干后稀等;

④脾肾、肺肾及心肾气阴两虚多是指脾气虚肾阴虚,肺气虚肾阴虚,心气虚肾阴虚;

⑤肾气阴两虚证具有肾阴阳两虚证的特点,但程度较轻,兼水肿亦少,即使有水肿也很轻;

⑥临床上以脾肾气阴两虚最为多见。

益气养阴是气阴两虚证的基本治则,但益气容易,养阴较难,加之益气大过又有伤阴之弊。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必须详加审析,遵循"平治于权衡""以平为期"的原则。具体注意事项有三:

①必须明辨气虚和阴虚的主次而调整益气药和养阴药的比例。如以气虚为主者,重在益气;阴虚为主者,重在养阴;而气阴两虚均衡者,则益气养阴并重;

②必须明辨脏腑定位而选用相应的方药,肺肾气阴两虚者,常用麦味地黄汤加减;心肾气阴两虚者,常用生脉饮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肾气阴两虚者,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减;肾气阴两虚者,常用大补元煎加减等。

③根据不同兼夹证而配合相应的治法,如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利水消肿等。

水肿消退期常见以上证型,在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因为"血瘀"贯穿慢性肾小球肾炎整个病变过程的始终。常用针对性活血药有丹参、赤芍、益母草、泽兰等,目前研究这些药物皆有扩张肾血管、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改善本病的凝血机制障碍等作用。

专方验方

1)益母草膏:益母草120g,加水800m1,煎至30m1,去渣,4次分服,每日2次。

2)芡实合剂:芡实30g,白术10g、茯苓12g、山药15g、茧丝子24g、金樱子24g、黄精24g、百合18g、枇杷叶gg。适用于慢性肾炎证属脾肾气虚,蛋白尿长期不消者。尿中蛋白过多者,可加山楂肉15g,有红细胞者,可加旱莲草18g

●非药物疗法及其它治疗方法

饮食疗法

1)鲤鱼汤:鲜鲤鱼一条,重500g左右,去肠杂,生姜15g,葱1530g,米醋3050m1,水炖,不放盐,喝汤吃鱼,适用于慢性肾炎水肿久久不消者。

2)玉米须煎剂:玉米须60g(干),洗净煎水服,连服6个月,用于儿童慢性肾炎轻度水肿或尿蛋白不消者。

3)白果蛋:白果5个,鸡蛋:1个,将蛋壳穿一个小洞,将白果肉装入蛋中,用袋封口,在饭锅上蒸熟,每日吃12个。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

1.胡仲仪等报道189例慢性肾炎均经穿刺活检作病理组织分型。其中西药对照组77例,总有效率55.8%;单纯中药组62例,总有效率67.3%;中西医结合组50例,总有效率86%。认为中西医结合对系膜增生性肾为及膜肾病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于1gA肾病、膜增生型及局灶硬化性肾炎,西医治疗较为棘手,运用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

2.周柱亮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161例,辨证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虚型四型,并配合激素、免疫抑制剂。潘生丁以及对症处理。结果完全缓解100例,基本缓解18例,好转34例,无效9例。经18年的随访,凡获缓解者病情稳定。

●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2g,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

2.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

3.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持续减少一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

4.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预后

慢性肾小球肾的预后因各种根底病理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高血压型者预后较差,普通型及急性发作型较好,但如有较明显的高血压及(或)肾功能损害,则预后亦不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制黑大豆丸治慢性肾炎
【名医秘方】七十名中医临证特效方:《补通消水汤》治疗慢性肾炎
水肿的3种分型及联合用药推荐
医生:8种常见肾病中成药,快收藏起来、以...
治疗肾脏病的经典方剂
凡慢性肾炎,临床有水肿、蛋白尿者宜从脾肾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