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到这些症状,用半夏泻心汤均见效

胡希恕经方医学

1.湿疮
患者甲,干部,女,52岁,2017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双侧手背对称性苔藓样变10年。患者双手背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色黑,范围10 cm×6 cm左右,似椭圆状,质硬,双手背色泽暗淡,自觉口干口苦,纳可,小便黄,大便黏马桶,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滑。中医诊断:湿疮,治以清热利湿。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4 g,红参10 g,甘草6 g,干姜9 g,茯苓15 g,广藿香6 g,薏苡仁24 g,砂仁(后下)3 g,陈皮6 g,紫苏叶8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

7日后二诊:患者双手背皮肤颜色明显好转,苔藓样及色黑褪去大半,色泽光亮,大便偏稀,舌淡红苔黄微腻,脉略滑。将初诊经方中的党参10g换红参10 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

三诊: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双手背无苔藓样变,色较正常略暗,后连续服用7剂痊愈,经随访,近3年未再复发。

按:湿疮,多因外感风、湿、热邪,或脾胃内生湿热,内外合邪,侵袭肌肤。患者多年担任干部,平素饮食膏粱厚味,长期久坐,损伤脾胃,失其健运,脾胃为气机枢纽,气机不畅则湿易聚集,湿滞日久化热,热蕴日久耗伤津液、耗伤阴血,湿热内蕴,阻滞经脉,气血不能濡养皮肤,皮肤失养所致。《中医外科学》中湿疮辨证论治有湿热蕴肤、脾虚湿蕴、血虚风燥证。陈老师在首诊时抓住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之关键。运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广藿香、薏苡仁、砂仁、陈皮、紫苏叶,内以运中焦脾胃,外以治湿热。将党参换红参,因为患者热证已不明显。刘渡舟教授在《经方临证指南》论述本证病机时指出:“脾胃阴阳不调,阳不得阴,胃气不降而生热;阴不得阳,脾气不升而生寒。”因脾升胃降障碍,寒热互结,湿热内蕴,湿热去则脾健,而皮肤苔藓样病变多属气血不能濡养皮肤,脾主四肢,故通过清热祛湿健脾,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的方法使气血通畅,畅达皮肤,故疾病自愈。

2.鹅掌风
患者乙,男,40岁,2018年3月3日初诊。
主诉:双侧手掌对称性暗红色皮损伴瘙痒2年。患者双手掌侧呈暗红色皮损,既往簇集散在小水疱,经搔抓后疱壁破裂,有液体渗出,叠起白皮,中心趋向愈合,瘙痒剧烈。现皮肤干燥,双手皮损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渐愈合,渗出减少,有大量脱皮、鳞屑伴轻度瘙痒,皮肤鳞屑刮片镜可检查出真菌,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腻,脉滑。中医诊断:鹅掌风。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2 g,黄芩12 g,黄连4 g,党参10 g,甘草6 g,生石膏30 g,薏苡仁24 g,茯苓15 g,紫苏叶8 g,砂仁(后下)3 g,荆芥4 g,黄柏4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诉无瘙痒,双侧手掌色明亮红润,皮损少量伴脱皮,舌暗红苔薄白,脉略滑。初诊方加干姜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调理后症状痊愈。

按:《外科秘录》:“鹅掌风生于手掌之上……”手掌患病,皮枯坚厚,或脱屑不愈,犹如鹅掌皮纹,故名鹅掌风。多因湿热之毒蕴结肌肤,或脾胃有热而致。患者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淫于皮肤所致,疾病反复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暗红色皮损,人体津液聚集体表以抗外邪故出现皮肤瘙痒。湿热蕴结致经脉不通,故瘙痒久治不愈,双手有液体渗出,舌质暗,苔白腻,脉滑。陈老师认为脾虚兼有湿热,并且湿重于热。运用半夏泻心汤,内在调理脾胃,使气机调畅,中气内运,气血以达四末;外在清热祛湿,湿热祛除,有助于脾胃内健,内健运亦能助外湿热祛。故予半夏泻心汤加薏苡仁、茯苓、紫苏叶、砂仁、荆芥、黄柏、生石膏,以加强清热祛湿之功,其中荆芥、黄柏多用其祛风除湿之功,而黄柏和荆芥量不宜大,陈老师常用量为4~6 g;生石膏辛味大寒,很多医家考虑生石膏大寒易损伤脾胃,《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膏味辛,微寒”,而陈老师重用其辛微寒之性以宣透郁热,一般用量30g,体壮者运用45g,临床中未见患者出现不适。

3.不寐
患者丙,女,76岁,2018年4月5日初诊。
主诉:间断失眠10年余,加重1周。患者失眠10年余,入睡困难,晚12点睡觉至次晨4点左右方可入睡,凌晨6时即醒,睡眠浅,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眠。咽喉疼痛,夜间口渴,手足心热,纳可,寐差,二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滑。中医诊断:不寐,证型: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滋阴清热。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组成:法半夏12 g,黄芩12 g,黄连4 g,党参10 g,甘草6 g,山麦冬15 g,生石膏30 g,茯苓12 g,桔梗12 g,金银花15 g,淡竹叶8 g,茵陈8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又服上方14剂而愈。

按:不寐因虚者,包括阴阳气血之虚。患者长期失眠,日久故肝血亏虚。血为阴之液,血亏则阴液损,故肝血阴亏,阴虚则火旺,阴虚不能纳阳,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故不寐。《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亦为器,所以人体之中亦有升降。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犹如车轮之轴,脾气上升故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降故胆气随之下降。肺为上焦,胃气下降故肺气随之下降。肾为下焦,肝脾之气上升,随之肾水上升于心;肺、胆、胃之气下降,随之将心火与相火下降于肾,故火欲降需得肺、胆、胃三者调节,五脏之气机循环无端。而清热祛湿,调畅气机,则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气血和合,故能寐。辨证论治本病,湿热并重伴有阴虚,故半夏泻心汤加山麦冬、生石膏、茯苓、桔梗、金银花、淡竹叶、茵陈,其中山麦冬以养阴润燥,生石膏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且不伤正,茯苓以健脾祛湿,淡竹叶以清心火利小便,茵陈以清热祛湿,加桔梗组成桔梗汤以利咽喉,共同调节脾胃中焦,清热祛湿,健脾运胃,以致气血充足,气机调畅,阴阳互交,不寐渐愈。

4.阳痿
患者丁,男,42岁,2018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性功能低下1年。患者面垢,色青灰,自觉疲乏无力,容易烦躁,口干口苦,口中异味,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小便色黄味重,大便黏稠,舌体胖,苔黄厚腻[6]。中医诊断:阳痿,证型: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减,组成:法半夏12 g,黄芩12 g,黄连4 g,党参10 g,生石膏30 g,柴胡15 g,炒白芍12 g,炒枳壳12 g,炙甘草6 g,生姜6 g,红枣(劈)4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人即感轻松,口中干苦、异味消除,性功能较前改善,舌苔厚腻退去大半,舌体仍胖。又服用上方14剂,大便正常,性功能恢复。

按:阳痿多从肾阴阳不足、肾精亏虚治疗。但年轻患者初见阳痿,多为脾胃湿热下注,宗筋弛缓。患者面垢、色青黑,考虑经脉瘀滞日久,瘀久化热。大便黏稠考虑体内湿重,湿热互结,导致气机不畅,经脉不通。故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加生石膏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以达湿去热清之效,故阳痿自愈。

总结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之一。半夏味辛苦入肺,是阳明经药,性温燥入脾胃,即可辛散又能祛痰、燥湿,更能和胃降逆气,本身以辛开为主,又具有苦降作用。干姜味辛,性热,入脾经,具有升散之性,温中散寒之功。黄芩、黄连性大寒味苦,禀降逆之性,具清热燥湿之功。故半夏、干姜升中祛湿,黄芩、黄连降中清热,人参、大枣、甘草甘以补中。全方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斡旋中焦气机,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较多,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溃疡、胃癌及癌症术后胃肠不良反应等。

陈老师在临证中深谙此道,抓住其主要病机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湿热内蕴。症状虽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陈老师运用此方并加强此方清热祛湿之功,用茯苓、薏苡仁、紫苏叶、广藿香、陈皮、砂仁等加强其祛湿之功;用生石膏、金银花、淡竹叶加强其清热之功茵陈加强其清热利湿之功。临床上陈老多见湿热内蕴的患者,如见到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加减运用即可有效。由于干姜性偏热,老师常以生姜代替,且生姜辛散作用强于干姜。

陈老认为在当今社会,国人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多数国人饮食过度,嗜辛辣刺激,且熬夜、精神压力大、少动,多为脾虚湿热体质,故半夏泻心汤证大增。如遇到心下痞满,汗多面垢,健忘易怒,口干口苦,口中异味,苔黄而厚腻,大便黏马桶冲不净等诸多脾虚湿热的征象,用半夏泻心汤均见效。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湿热积滞阻于胃肠,然陈老师在此以方证辨证,有此证便用此方,运用于皮肤病、不寐、阳痿也屡屡见效,此为活用经方,异病同治,不拘于西医何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鉴别脾胃湿及治疗
抗疫中第一个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说说“化湿败毒方”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王立忠治疗发热验案
郭立中:“湿热论”钩玄
《温病学》之湿温篇(上)湿重于热证治 [附舌象、验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