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风老师微信公开课第五讲:胃足阳明之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胃足阳明之脉  。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e)中”:这个“鼻之交頞”就是我们的山根,上次我们讲的是大肠手阳明之脉,它是终于迎香穴,而胃经是起于山根,中间就空了一段,其实是有的,它从迎香到山根书上没讲。这段经脉主要影响我们的鼻子。

      “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旁,旁边,纳,接纳,收纳。从旁边接纳了太阳的脉气,这个是太阳是足太阳还是手太阳呢?都有,那为什么要接纳太阳的脉气呢?书上没有讲。手太阳它走完了有一条分支线走到睛明穴,再到攒竹穴。也就是说攒竹穴是手足太阳经的共同走的一个穴位。那么睛明穴也是手足共同的一个穴位,理论上是这样,书上没有提出来,只讲手太阳最后合手攒竹。这个穴位接纳了太阳的脉气,也就是说太阳的经气没有上去的,胃经把这些经气收起来。
“下循鼻外”,走我们经常说的几个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
       “入上齿中,还出挟(jia)口环唇”,进入上牙里面。我们经常说上牙疼是足阳明胃经的问题就是这个原因。
      “还出挟(jia)口”,还,指从哪里进去,再从哪里出来,回到原来的那个怎叫还。这个穴位位置应该是我们的巨髎穴。挟口,指走了口的旁边。具体有没有走人中穴,不太清楚,有的书上画了,有的书上没有。本人更倾向于还下唇
      “下交承浆,”交:重叠,相错。左右两条经脉在这里交接。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却,比较有意思,成语望而却步。却有退回来的意思,没有按原来的路线退回。注意,经脉在这里没有左之右,右之左。从承浆穴出来以后走了下巴的下面,不是走的上面。颐,下巴。出大迎:从大迎穴出来,经气从里面发到外面来。

“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沿着颊车穴这个点上至耳朵的前面,到了下关穴,然后经过了客主人,也就是下关穴。

     “循发际,至额颅”:额;眉以上头发下面的那个部分。颅:头盖骨,额颅,额部的头盖骨,约神庭穴这个位置。循发际,沿着头发的边上去。胃经都是沿着头发的边上。这个就定义了头维穴的位置。入发际5分是不是正确的。既然走额这个位置,那么前额痛首先考虑是胃经引起的了。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支者,就是有一条分支线。走了大迎穴前面,向下走到人迎穴。
      “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到了人迎穴后沿着喉咙两边进入缺盆穴,通过横膈膜到达胃的本部,有个络脉进入脾脏。因为脾胃相表里。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在大迎穴这里它是分了2条线。这条线是从缺盆穴下去走了乳头的内侧,然后挟肚脐的两边走。那么这句话有点意思,书上说都是走乳头的,其实胃经根本不走乳头。而是走乳内廉。那就是说走乳头的都是不对的,书上也没有指出从哪里走。本人更倾向直行,于缺盆穴直接下行。至少它是没走乳头而是走了内侧。“入气街中”从肚脐两边下来后走天枢穴走到气冲这个穴位。气街就是气冲。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还有一条分支线从胃口(上面有属胃)出来,在肚子的里面到达气冲这个穴位与外面汇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到了气冲以后再向下走到达髀关穴再到伏兔穴。抵:达到。往下走到膝盖犊鼻穴这里。
      “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再向下走沿着胫骨的外侧走到脚背再进入脚中指与次指的指间。没有到达中指的顶端,只是到了中指的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下廉指的是下巨虚穴。下廉者陷下者也。下廉本意是陷下,所以下巨虚是陷下的一个穴位,但要翘足取。下巨虚下面三寸出来一个分支线。到达中指的靠外面的指缝里面。也没有出其端。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就是从脚背冲阳穴这个位置又出来一个分支。从冲阳穴进入大指和次指间的缝里面。也就是行间穴的那个缝里面。然后出其端,具体在哪里?我们看一下历兑穴在哪里?“足大趾次指之端也”,出的是次指的顶端。内庭穴在次指与三指的指缝里面。厉兑更偏向于次指的外侧端。

  顺便把几个穴位都讲了。

       陷谷穴:上中指内间上行2寸陷者中,为俞。中指内间,次指中指的缝隙,缝的顶端是内庭穴。
       冲阳穴(胃经原穴):足跗上5寸陷者中。摇足得之,冲阳在陷谷上3寸位置。
       摇足得之:说明在某一个方向是开的,某一个方向是闭合的。用脚摇晃时发现位置会出来一个坑。
        解溪穴: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
解:骨缝。溪:长的意思,肉之小会为溪。它在骨缝和肉缝交合的点上。
       足三里穴:入于下陵,也就是说足三里也叫下陵穴。“膝下3寸(骨行xin)骨外三里也'。
行骨就是胫骨。具体位置:“三寸之下,两筋之间,垂足取之”。
巨虚穴: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胫骨与腓骨之间那条缝,最宽的那段是巨虚,巨虚的上边叫上廉,上廉下三寸叫下廉。这就是上下巨虚的2个点。胃经的循行路线比较复杂。要好好的记下。其实在丰隆穴还有出
来一个络脉来,讲络脑时再讲。

下面我们讲病症: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振寒:发冷的意思。为什么发冷?我们有条原则:阳盛发热,阳虚发冷。发冷胃经阳虚的表现。
     “善呻,数欠”,欠:打哈欠,呻:呻吟。阳气下陷,人就会打哈欠。
     “颜黑”,颜:额,脑门。额头发黑,胃阳虚,黑:有寒。
         “病至则恶人与火”,恶人:讨厌人。 因为胃经的上逆引起心烦。不想与人说话。恶火:热盛,阳明火上逆,所以讨厌火。  不想见人不想见火两个症状都是胃气上逆。 恶人偏向虚证,恶火偏向实症。
      “闻木声则惕然而惊”,木声:木头敲击发出的声音,当人听到这个声音会产生惊吓。这是木与土的关系胃属土,土病,木克土的症状。 就会讨厌木的声音。
       “独闭户塞牖而处”。独:独自一个人。闭户:把门关了,塞牖:把窗户关了。自己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我们知道阳性动,阴性静。独闭户塞牖而处,这是很静的一个表现,胃经脉阳虚的表现。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欲上高:爬高的意思。四肢诸阳之本,阳盛时,脾主四肢。脾胃同主四肢,当胃气实的时候四肢特别有力就能登高。当土气盛的时候,人就特别想唱。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衣服脱了,扔了。我们经常说神经病,其实跟神经没有关系,疯子的表现,其实是胃经气太热的表现。热的多了神乱了,不知羞耻了,衣服脱掉。古文里走:跑的意思。步:是走的意思。

“贲响腹胀,是为骭厥。”肚子胀,肠鸣。胃经逆行,产生小腿厥冷的症状。骭,小腿骨,这里指小腿。

        “是主血所生病者”为什么跟血有关系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中焦是血的源泉,中焦病了,就会影响到血。血就跟着病。
      “狂疟”,狂:发狂,神经病的表现。疟:忽热忽寒。
       “温淫,汗出”:胃阳盛发热不停汗出。
      “鼽衄”前面讲过,鼻子出水,鼻子出血。
       “口喎,唇胗”:口喎,口歪。唇胗,嘴唇肿就像火腿肠那样。
        “颈肿,喉痹”,颈肿:脖子前面肿。喉痹:咽喉的疼痛。在手阳明大肠经也出现这样的症状。我们这时需要精确的辩证。究竟是在哪条经引起的。
        “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大腹水肿:肚子胀,里面有水气。膝膑肿痛比较常见:肿在外在胃经治。肿在内,在脾经治。两面全肿,脾胃同治。
        “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简单讲,就是胃经循行的路线某点痛或某段疼痛。都有可能痛。也可能全痛。
“中趾不用”,今天就碰到这样的病人,中趾不会动,虽然脚上的中三指都属于胃,但是中指更能代表胃。因为我们上面讲过,有两条经脉从中指两边。没有提到次指的不用。
        上面讲到的病症,有的是虚证,有的是实症。有的是逆症,就是胃经逆行,胃经胃下降为顺。我们在前面讲过: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则肩背 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而大肠手阳明之脉: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胃经上面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也就是说胃经说过的部位都有可能发热。当然可能全部发热。有人热在脸,有的热在胸,有的热在腹部,有的热在大腿。“其有余于胃”,当气有余的时候,它会出现“则消谷善饥,溺色黄”,能吃能饿,小便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这跟大肠经差不多。会有某段的寒,或者全部寒。
“气不足时胃中寒则胀满”,胃中寒其实就是胃气虚的表现,会出现胃寒腹胀满。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这几天来个病人就是从髀关穴到伏兔这段热痛,其他地方没有。“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前两年我就发生这样的状况,但只感觉脸冷痛,所以要正确理解这个“皆”字,皆有可能的意思。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这个讲过两次了。今天就省略不再讲了。
        胃经脉全部讲完了。

下面讲一些常见的病:

        第一个讲神经病“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这个病并不难治,就是胃经有热的一个病症。把胃经上的热泻了就好了。他就可以安静下来,他如果有实热的话胃气足的话,会有消谷善饥的表现。还有不吃饭,那就是胃气上逆的表现。胃经是阳明,阳明,正大光明,阳明的火是最纯正的火。当胃气上逆就会导致上身发热,小腿部并不会热。不想吃饭,也会出现,上高而歌,弃衣而走   把热泻掉,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如果消谷善饥的话,那就是本气也是有余的,那就泻足三里。“五脏有病出于原,六腑有病出于合',那么胃气有余,那就泻足三里。
        那么胃气不足时候,“胃中寒则胀满'。这个病经常碰到。连同消谷善饥的也经常见到。我们发现,胖人基本嘴馋,消谷善饥,那就是泻足三里。胃中寒,不想吃饭,相反的,补足三里。
        如果胃中有热,他的大鱼际会发红,会有红丝血络,如果胃中寒,那大鱼际有青筋。如果青筋发黑了,那就是胃寒的时间较长,出现痹症。胃经出现问题就按四时气五腧穴的原则来治疗就可以。
        如果某一段出问题了,那就在相应的那段来调。比如前两天髀关和伏兔的热痛,就在伏兔上泻了一阵,把热泻出来就好了。还有的余的多了,会在某一点红肿发热,做过一个髀关和伏兔之间的红肿发热,里面已经化脓了。那就用刺血加拔罐,肿包不大,用的是三棱针,肿包大需要用到手术刀片。拔罐,比西医的消毒清洗效果更好。拔罐可以把脓血都可以拔干净。
        当我们碰到膝膑肿痛的病呢,需要用粗一点的针消肿止痛,那针哪里呢?扎内外膝眼,消肿的效果特别好。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听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二经脉之胃足阳明之脉白话解
4.胃足阳明经脉的起始
武当道医学:天人合一道解足三里穴第二十二
《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
经络与经筋(3)
心下痞硬的危重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