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歌诀详解——理中丸

理中丸

《伤寒论》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歌诀总括】

理中丸全方药物由甘草、人参、白术、干姜组成,为治疗中焦虚寒所致的呕利腹痛等症,若加附子为附子理中丸,可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歌诀详解】

理中丸是治疗中焦虚寒证的一个基础方。中焦虚寒证是中焦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则失去温煦、温化、温运、温摄的作用。不能温煦则畏寒,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在临床上这种冷不过肘膝,范围较小;不能温化则阴血化生不足,筋失所养,可致小儿慢惊;寒不伤津,往往口不渴;不能温运,则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呕吐、泄泻、腹痛,因是阳虚所致腹痛,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不能温摄,则可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出血表现,或喜唾涎沫。阳虚则生内寒,寒性收引凝滞,心脉痹阻,可致胸痛。舌脉亦为阳虚有寒之表现。针对上述病证,治疗应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体现了内生之寒、温必兼补的原则。

方中用干姜温中阳以祛寒,用人参补气健脾,二药相配,温补结合,以祛内生之寒。由于阳气不足,脾运化无力,故用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胃运化。甘草既能助人参补气,又能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作用。四药相配,温补并行,但是以温为主。为使其药力较为持久,故用丸剂。但若需迅速发挥作用,如治疗胸痹,要迅速打开阴寒凝聚,则丸不及汤,用汤剂较好,称为人参汤。在临床上,如果中焦虚寒比较重,症见四肢不温或吐、利,特别是泄泻比较突出者,多加入附子增强温阳之力,即附子理中丸。

【应用点睛】本方可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等,对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于中焦虚寒者也可用本方治疗。但如果因阴虚内热,湿热内蕴中焦,或阳虚失血又兼阴血不足者,不宜使用本方。

【名言名句】

《伤寒明理论》:“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应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属三焦曰中焦,自三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治,故名曰理中丸。”

理中丸

《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晄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综观本方,治病虽多,究其病机,总属中焦虚寒,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4.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各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桂枝四两,别切(12g)甘草四两,炙(9g)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此脾阳虚而寒邪伤内也。夫脾阳不足,则失其健运之常,因之寒凝湿聚。然必其为太阴寒湿,方可用此方法,否则自利呕痛等症,亦有火邪为患者。故医者当望闻问切四者合参,庶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热虚实既分,又当明其病之标本。如以上诸病,虽系寒凝湿聚,皆因脾阳不足而来,则阳衰为本,寒湿为标。是以方中但用参、术、甘草,大补脾元,加炮姜之温中守而不走者,以复其阳和,自然阳长阴消,正旺邪除耳。”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中丸(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精研脾胃虚寒基础方理中丸
理中丸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理中丸临床新用解析 | 道医网
《方剂学》学习笔记122
理中汤临床新用
理 中 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