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秋十月,不如嗦碗热乎乎的桃江红薯粉?

红薯粉


▲松木塘红薯粉

     十月深秋,正是桃花江的枯水季节,也是劳作一年闲适的季节。河滩旁边一座座青瓦翘檐的房屋,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吃过早饭,男人们从屋里出来,有的扛着硕大的王桶,有的肩着猪腰子形状的澡盆,仨仨俩俩朝河滩上走去。几条或白或黑或黄的猎狗,在他们身边窜前窜后,一不是赶山,二不是猎物,谁也不知忙个啥呢?


女人们洗完碗筷,挑着两筐红薯,紧跟在男人屁股后面,走到河边,将红薯倒入澡盆里,尔后挽起裤脚,下河提来几桶清水,刚把红薯泡着,孩子们就赶过来了。他们坐在盆边的小木凳上,用一把宽大的棕毛刷子,将那些薯皮上的泥沙,刷洗干净,顺手放进旁边的竹筐里。

女人们两腿分叉地蹲坐在一个圆木盆前,将一块磨板斜搁在盆口上面,右手挽起衣袖,拿过一只孩子们洗好的红薯,向前欠着半个身子,撅着屁股,在磨板上一下一上地反复磨动,乳白色的浆汁和薯渣慢慢流入盆里。磨完一只,将薯蒂丢在一边,又伸手拿过一只,照旧磨了起来。一天从早磨到晚,累得精疲力竭,脚麻手软,腰脊骨像断了一般,虽不时把手反到背后,“嘭嘭”地在腰上捶打几下,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只好忍着;或是跟就近的小姑大嫂,开上几句女人之间的玩笑,以分散神儿,稍稍解除些许劳累和疼痛。

  男人们呢,也在忙个不停。他们用石头在河滩上新砌了一个大灶,灶上放着一口老天锅,盛满清清的河水;灶顶用三根斜木搭起一个高高地架子,上面吊着一柄大小如脸盆的漏瓢;灶门口呢,放着上好的松木块柴,堆得像座小山一般。在离大灶不远处的河滩上,早已一溜儿摆开了几铺晒簟,簟子里成双成对地竖着一人多高的三脚木架,架子上横搁着竹篙,一排一排地摆得整整齐齐。做完这一切之后,在一个圆木盆里,垫上一块很大的粗纱生布,把女人磨好的薯浆,舀到纱布上,滤去薯渣,紧接着,又用一块细密纱布将去渣后的薯浆沥去多余的水分,再放到木盆里搅成很稠的糊状,等待进入下一道工序。

  夜幕降临,寒气袭人,河滩的石头上落满了露水,少顷便冻成了一片霜白。这时,男女老少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孩子们在河滩插上了一柱柱熊熊燃烧的松油火把,噼剥有声,呼呼作响,火光烛耀天地,把河滩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老人坐在灶门前的小木凳上,被灶口吐出的火舌烤得满脸通红,不时扬起手臂把一根根柴丢进灶膛,老天锅开水烧得鼓鼓翻滚,热气腾腾;站在灶边的长板凳上,从孩子们手中接过一瓢又一瓢稠稠的薯浆,依次倒入锅上吊着的漏瓢里,霎时无数漏眼源源不断地向下倾泻,薯浆拉成长长的、细细的粉丝,落入滚烫的沸水里面,受热成形;女人们站在锅边,左手将一根尺余长的箭竹伸进锅里,挑起一挂粉丝,右手操起一把硕长的铁剪,将粉丝剪断,顺手交给旁边拿去摊在晒簟里的竹篙上,让它们迅速霜冻。分工明确,各就各位,秩序井然。红薯粉挂上竹竿,远瞧宛如一匹匹绸,又如一幅幅浸色的瀑。

▲农家红薯粉

本文节选自桃江历史文化丛书《山水风物》卷,作者:周山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些农村美食,我多年没有吃过了,现在已经成了儿时的回忆
包菜炒粉条不要直接下锅,多加1步,不粘锅不起坨,比红烧肉还香
豆丝好美味(散文)
为了吃上炒红薯凉粉,母亲要给红薯经历怎样的脱胎换骨?
怀念故乡的红薯与土房子
大神教你自制酸辣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