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全凭着韬和略将我点醒,我也曾连三本保荐于汉君。他说你;出身低贱不肯重用,那时节;怒闹了将军,跨下了战马身背宝剑就出了东门。我萧何闻此言雷轰头顶,顾不得;这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遥远,忍饥挨饿来寻将军。望将军,你还念我萧何的情分,

望将军,你且息怒、你暂吞声、你莫发雷霆。随我萧何转回程,大丈夫要三思而行。” ——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

中国元代的青花瓷器能够流传至今的绝都十分珍贵,画有人物图案的就更为稀有。这是一件以人物为主题图案的元青花瓷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景德镇窑烧制的元代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梅瓶,195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它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28.4厘米、底径13厘米。口部短小,肩部丰满浑圆,肩以下收敛明显,平底浅圈足,器形秀丽而挺拔。瓷质、胎质几百细密,青花呈色稳定,器身满绘青花图案;白釉肥厚而莹润,青料浓艳幽雅,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料,透明度极高。令人赏心悦目。


瓶口

此瓶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造型端庄挺秀,梅瓶从上到下,描绘共有6层疏密有致的纹样,瓶口外壁装饰杂宝覆莲纹,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花心呈石榴状,叶似葫芦形,腹部主题描绘人物故事图案。



梅瓶纹饰

此件梅瓶通体绘有各种青花纹饰,虽然纹饰层次多样,但上下饰的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都很好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主体纹饰服务,从而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这件瓷器的画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



梅瓶纹饰

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胡须被风撩起飘荡、眼神的急切与焦虑;韩信河边彷徨、迷茫与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静静等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

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


韩信


老艄公

梅瓶不仅纹饰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梅瓶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萧何

馆藏于南京博物馆的这件青花梅瓶,其主题图案取材于《史记》中“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话说秦朝杯农民起义军推翻之后,中国大地上随即爆发了楚汉战争。

刘邦和项羽两大势力,为争夺政权而刀兵相见,在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几乎每天都有士兵逃跑。有一天晚上,士兵来报告说,丞相萧何不见了,刘邦一听,急忙派人去找。直到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刘邦又生气又高兴,便责问道”怎么连你也逃走了?”萧何说:“我是去追韩信。”


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因没被重用而投奔刘邦,但刘邦只让他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碰巧遇见了韩信,谈话之间发现韩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均未被采纳。韩信看到刘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决定离开。萧何听说后顾不得想刘邦禀报,急忙骑马去追。

他不顾夜路难行,一路策马狂奔,直追到河边才发现韩信。以好言相劝,才将韩信请了回来。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果然不负众望,屡建奇功,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淮阴侯。这就是“萧何慧眼识英雄,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


萧何月下追韩信

梅瓶,又称经瓶,最早出现于中国唐代,宋、元、明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馆藏)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算是中国瓷器最经典。

'梅瓶'这种器形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被称为“经瓶”的原因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故被称为'经瓶'。马未都在其作《醉文明》里说道。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国内只有100余件,价值难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图”瓷罐拍出了1568.8万英镑(大约相当于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瓷胎质地、青花发色,都更胜一筹,且所绘人物情节逼真传神。而且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另两件已流传到国外,而且尺寸比这件小,釉色、纹饰也不及这件精美。 有人说,该梅瓶中的“萧何”与鬼谷下山罐中的“苏代”惊人相似,疑似同一人所绘。


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制作年代为元代中晚期。此瓶的经历非常复杂,它于1950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


沐英墓

沐英是什么人?他是朱元璋的养子、黔宁王、明朝开国功臣之一。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定都、称帝,时局稍稍稳定,朱元璋便开始征讨边夷。洪武十年,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随邓愈征讨吐蕃。

沐英先后征战于川、藏、陕、甘、滇等地,因为在征讨大西南的战役中沐英的战功最大,朱元璋便安排他留在云南,“镇滇中”,从此,大明王朝近300年的西南边防均有沐家镇守,沐家成了名副其实的“云南王”。沐英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黔宁王”。


沐英

沐英的死,在云南震动很大,史称“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远在南京的朱元璋接报后立即下令将沐英的尸体运回南京,给他隆重地办了丧事,葬于江宁观音山。

观音山距中华门约 20公里,因沐英这员大将入葬于此,遂易名“将军山”。此后,沐英家族死了人,均安葬于将军山,这里成了赫赫有名的沐氏家族墓地。沐氏家族墓地自此也成了远近盗墓贼觊觎的对象,但这里保护得好,一直有守墓人看护,盗墓贼很难下手。


沐英墓

但是在1950年,出生于盗墓时间的康永海终于下手了。康永海是江宁盗墓团伙的头子,手下有一大班人。康永海盗沐英墓,应该不止一次,早在1949年,他就已带人盗了沐英墓。

从1951年第一期《历史教学》的短讯中推测,沐英的棺材当时被盗墓贼砸开并弄坏,盗墓贼偷了玉饰、朝珠,还有冠顶的饰物和墓志等物。这些随葬品,后来大多移交于南京博物院。


梅瓶纹饰

据年近八旬的资深文物专家王引先生介绍,当时,有人在新街口附近,抱着个大瓷瓶子兜售。刚巧有人看到了这一幕,那人叫陈新民,是一个开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后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陈新民一见,便认出这是一只梅瓶,知道这东西不简单。

陈新民心中窃喜,当时,他就判断这是元代的瓷器,便问那人从哪里得来的、要多少钱。那人看到陈新民认货,便开始讲价。宝物求之不得,稍纵即逝,陈新民最后花5根金条(一说10根金条)买了下来。

沐英墓被盗事件发生后,政府先将盗洞堵上,把墓门封闭。后来,考虑到墓已无法保存,为了彻底了解明代功臣墓葬制度,由南京博物院进行了考古发掘。整理出了众多文物珍品,满足我们的视觉盛宴和文化需求,也成就了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稀世珍宝——神秘海捞瓷元青花梅瓶的前世今生
元青花的分期
顶级国宝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
一只元青花梅瓶背后的文化交融
幽蓝神采——2012年上海博物馆元青花大展之五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