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苗族有五次大迁移,是因为什么呢?

在炎黄与蚩尤涿鹿鏖战之后的五千年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东到西,从国内到海外,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范围广的历史大迁徙,所经受的苦难是不言而喻的。

凡读过中国古代的都知道,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团的大酋长,羌人的首领是炎帝,狄人的首领是黄帝。后来,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这片肥美的土地,发生了战争。蚩尤战败后,不愿融合为华夏民族的苗族先民扶老携幼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定居,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三苗国”。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到长江中下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三苗国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强盛起来后,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发生冲突。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到了夏禹,三苗被彻底打败,有生力量基本被歼灭,“三苗国”从此不复存在,幸存下来的除部分又融入华夏族外,其余的举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居下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苗族才以“南蛮”、“荆楚”或“楚荆”的名称又出现在中原文献史料中。这是苗族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

苗族不愧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他们从湖沼平原地带迁到绵山区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又在条件恶劣的山区日益繁衍和发展起来。在春秋至战国的四百二十四年里,苗族发展成“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楚国是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春秋各国,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国大小战争二百二十次。”由于战乱不止,给苗族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战祸,部分苗民艰苦跋涉西迁到自然条件更为险恶的武陵山区。秦吞巴并蜀灭楚后,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迁逃。他们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进入武陵地区的“五溪”。“武溪”,即雄溪、满溪、辰溪、酉溪、武溪。武溪,今称舞阳河,流经贵州的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怀化等地汇入沅江;发源于黔南云雾山,流经黔东南,至湖南黔城与沅水汇合的清水江岸也布满了迁进开发、繁衍的苗族。沿巫水南迁的苗族,有的到了广西大苗山、三江等地,有的过海到了海南岛。这之后,苗族就以“武陵蛮”,“五溪蛮”的名称,见诸于文献。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

秦汉时期,僻处武陵山区和五溪两岸的苗族,有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期,到了西汉末年,“武陵蛮”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光武帝生怕苗人威胁自己的统治,两次派武威将军刘尚溯沅江而上,进攻武陵蛮,不仅没得逞,反全军全军覆没;继派李嵩、马成率兵进攻武陵蛮,又被武陵苗族联合其它民族扼险击溃。光武震怒,即派伏波大将军马援,率兵4万向武陵蛮进攻。至此以后及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武陵蛮”、“武溪蛮”大举用兵。由于封建王朝不断征剿,迫使“武陵蛮”和“武溪蛮”再渡西迁,或向更高,更险的深山、峡谷纵深隐居。有的沿着舞阳河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印江、梵净山区;有的在汀西的腊尔山、黔东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东南地区定居;有的迁得是更远,进入黔北、黔西、川南和云南、广西,分布越来越分散。这是苗族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

元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朝廷对苗族人民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更为沉重,军事镇压也更为残酷,因此,又发生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第五次大迁徙运动。清乾嘉年间,汀黔边的苗族首领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清朝前后用了十多年时间,调集了5个省18万兵力,耗资近2000万银两,仅被义军打死都司上以及至总督的官员就有200余人,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然而,清朝却从此由盛转衰了。起义失败后,湘黔边的苗族有的逃入黔中、黔南,有的逃到今广西南丹等县,有的被俘押往北京,关西山黑牢,筑城将他们围住,现北京四季青西山门头沟的苗族,就是这次起义被俘的义军后裔。张秀眉在黔东南领导的咸同大起义失败后,黔东南的苗族,有的黔到黔西南,有的经兴义迁入文山地区。越南学者研究认为,现定居在越南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大多是在清代雍乾、乾嘉和咸同三次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从贵州远迁去的。

苗族这样长时间、大幅度、大规模、远距离艰苦卓绝的迁徙,不仅在中华民族56个民族在是不我见的,就在世界2000多个民族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也由于这种大迁徙运动,对苗族的发展生产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一,由于不断的迁徙,磨练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对民族剥削和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仗义,勇敢,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逆境中不灰心气馁,乐观,幽默。

第二,由于不断的迁徙,使苗族人民深深懂得只有团结,才有力量;只有团结,不能生存。因此,苗族十分重视团结,既注意苗族自身的团结,对注意和其它民族搞好团结,和睦共处,讲义气,重友谊,与人为善,为人坦荡,不欺弱,不称霸,也不记仇。

第三,由于不断的迁徙,生活环境不断的变异,使苗族人民锻炼成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富于创业精神,无论迁到到困难、再艰苦的地区,都能迅速适应,并能从实际出发开发当地的自然优势,声带发展、繁荣起来。因此,苗族在迁徙不止的历史长河中为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的开发、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四,由于不断的的迁徙,苗族长期处于创业—迁徙,迁徙—创业,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客观上,延缓了苗族经济、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使苗族的生产力长期处于低速度发展的落后状态。

第五,由于不断的迁徙,使苗族分步地域广阔,居住分散,久而久之,也就形成支系统繁多的方言。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字,致使苗族今天不能用统一的苗族语演讲和交谈。

苗族世世代代从事农耕,以旱地为主,连绵的大山成为了苗族人民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在贵州贫困的苗族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深深触动人心:那里的山区面积广阔且山大沟深,可耕种的土地稀少且贫瘠,有的山村人们虽四季劳作却只维持温饱,道路的艰难让所有去过的人都感触颇深,多雨时节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很高。

20世纪70年代西部的贫困落后以及交通不便的现状更是给苗族同胞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有时她们的午饭主食可能就是萝卜、樱子炖洋芋,桌上只有一碗盐水和一碗辣椒面。在贫困和交通不便的山区,以前的苗族,大部分人一生没有走出过大山。

改革开放后,苗族的路铺开了,大山是屏障,是隔绝、是阻碍,只有一条光明的路,才能走向世界、走向财富!

如今,我国民族大团结,我们的经济正在重回唐盛,我们没有歧视、没有界限地域之分,苗族也将走向世界的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苗族-历史渊源与社会特征
历史上苗族的五次大迁徙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
战神蚩尤的后裔,苗族的前世今生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历史上因战争而引发的两次大迁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