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提醒】木板下的滑轨
本帖最后由 路广 于 2019-10-24 14:56 编辑

“广说”来路说榫卯,上一期咱们说了“木板上的拉链”——燕尾扣榫,今天咱们谈谈“木板下的滑轨”——穿带榫。


     我这些年久处宋庄,结识了不少艺术圈的朋友。有人喜欢老门板的“沧桑”,收集老门板,把它们改成茶桌,或者工作台,屡见不鲜。老门板的正面是一个平面,上面可能还会有个门环。门的背面儿呢,会有一条一条的那种凸起的木方条。制作桌子,这些横竖的厚木方似乎很碍事儿,卸又不好卸。其实,门背后这些相互平行的,长度跟门一样宽的厚木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穿带榫。

老门板上的穿带


老门板上的燕尾榫穿带


     说起穿带榫,历史很悠久。咱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穿带榫”是在一件出土的战国食案上,实物在湖北省博物馆,距今大约2300多年。

     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2号墓(战国时期)出土了一件“桯”(ting,一声),就是一种放在床前吃饭用的“食案”,遣册里记作“金足食桯”。(遣册是专门记录随葬品器物的简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楚地。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楚墓中,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中,都曾出土过。)

包山楚墓2号墓出土“金足食桯”结构线图




      器长近两米(其实是182.8厘米),宽85.4厘米,通高13.6厘米。案面系由两块木板拼合,四周做出边抹,通体髹黑漆,四角有装饰勾连云纹的错银铜包角,包角在外拐角处侈成尖角,案底有两道“燕尾槽”,槽里楔进燕尾形楔子(穿带榫),楔子(穿带榫)两端分别套接马蹄形铜足,足上端为铺首衔环。前举同墓遣册中登录的金足食桯,便是指的这一件。


——摘自出土文献《包山楚墓》。


     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儿的制作这些穿带呢?又费料又费工!


     我们之前说过榫卯的三要素,其中之一是“中国的传统榫卯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而最能体现动态平衡的榫卯,就是这个穿带榫。


黑熊晃板
圆木在木板下左右滚动
完成动态平衡


     通常情况下,大木作榫卯结构不使用“胶”,但在小木作的榫卯结构里面都要用到“胶”。虽然说小木作榫卯更为精巧严密,但是还是要使用“胶”的。比如说传统的鱼鳔胶,是用黄鱼的鱼脬熬制。鱼鳔胶起到辅助粘贴的作用,另外,胶可以封堵榫卯之间的缝隙,让咬合各处更密封。绝大多数的小木作榫卯,都是夹胶咬合的。但是穿带榫是不能加胶的,反而要打上蜡,就让榫卯润滑咬合后还可以有活动的余地,即便木板抽涨变形,还可以在穿带的约束下,左右抽涨伸缩。


     说到这里,咱们先回顾一下之前讲过的木性,木头的湿涨干缩规律:顺着木纹方向基本不变,横向常有抽涨伸缩,所以咱们那一期起了一个名字,叫作“长胖变瘦不长个”。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穿带榫”构造原理了。


木材变化规律
长胖变瘦不长个


木板的各种形变弯曲



工作室里的一块拧巴的木板



      穿带榫的制作




     在一块木板上剔出几道燕尾槽,燕尾槽的方向必须垂直于木纹方向,再切出几根木方条,在木方条上剔出与燕尾槽一般大小的燕尾条榫。这样一来,木方条上的燕尾榫挂入木板的卯槽里,榫与卯大小合适,宜紧不宜松,从一头穿过去,因此这个结构名叫“穿带榫”。


穿带榫实物穿接示意


     因为是紧配合,穿榫的过程会比较费力,可以在穿榫之前,往燕尾卯槽里抹上蜂蜡润滑。一旦燕尾穿带穿过,穿带榫就会牢牢地抓住木板。不管木板收缩还是拉涨,都会紧贴着穿带榫,犹如一块平板锁在滑轨上,既不会上拱,也不会下塌。


     由于木性的存在,木作构建始终处于不断形变的状态,但木作榫卯号称“万年牢”,因此榫卯实现的一定是“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是古代先贤匠师的“预先设定”,许多榫卯构造在制造之初和组装过程中,故意留有“余地”,并预先干预控制,达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效果。


     现在的古典家具制作行业,制作燕尾榫穿带,都是把燕尾槽刀安装到立铣或者镙机上,用靠尺固定,推拉铣出榫卯。燕尾榫穿带的制作,必须要求榫卯“紧配合”,否则榫卯受到干缩湿涨的影响,会咬合不牢。因此,也必须要求木板上卯槽光滑通畅,穿带上的燕尾条榫笔直通达。安装之前,必须要把木板卯槽边角里面的木粉刨花清理干净,之后打上蜂蜡,才能开始组装。


燕尾槽里抹上蜂蜡


组装穿带榫



榫卯紧配合
组装穿带榫
往往需要费力打入



上禾家具2014年设计制作
桌面和椅面采用悬浮式穿带结构
榫卯结构设计:路广
造型设计:郑亚男


     古代没有现代的机电设备,燕尾穿带榫要完全依靠“手工工具”制作。无论是木板上的燕尾槽,还是穿带上的条榫,都要做到平滑无碍,不能有一丝磕绊不平之处,否则,穿带燕尾榫很难安装,即便勉强穿入,榫卯抓扣不牢,必然影响家具使用寿命。


     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古代在制作燕尾穿带榫时,必须要使用到“角刨”,无论是“燕尾槽”,还是燕尾条榫,非“角刨”不办。


     再说到开头,湖北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那件“金足食桯”,案面宽度达到85.4厘米,做有燕尾榫穿带,燕尾槽和燕尾条榫的制作,仅仅使用斧凿和刀锯根本无法完成,唯一的可能是使用了“角刨”。如此推断,中国使用刨子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战国时代以前。


古罗马时期的刨子


古罗马刨子使用场景


     关于中国使用刨子的历史推断,考古学界一直都有争论,咱们暂时不提,留待之后讲“木作工具”时评论。


菏泽2010年出土元代沉船里的刨子


     古代木作中的穿带榫,起到了木板“龙骨”的作用,有效的控制了木板的变形和伸缩抽涨,主要应用在木作建筑板壁、木门格栅、家具桌椅板面,以及箱柜板面等等。



     这里咱们用一个大八仙桌为例,简单说一说。


老八仙桌井字穿带


     传统的大八仙桌,由于桌面的面积比较大,为了增加桌面的承压强度和横向牢度,一般都是采用“井字形”穿带结构。两条燕尾榫穿带和两条无榫卯托带,成井字形交叉。两条燕尾榫穿带垂直于木板纹理和拼缝,从燕尾槽中穿过木板;另外两条“托带”垂直穿过燕尾穿带,托住木板,没有榫卯和面板连接,只是紧紧托住桌面木板。


     燕尾榫穿带,结构并不复杂,榫卯配合简易明了,但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榫卯的精髓,实现了榫卯结构的动态平衡,简易而不简单!


     现在有些家具设计师和实木家具生产厂家,不理解“穿带榫”的妙用,对待实木材料像对待密度板一样,仅仅使用无榫卯“托带”,用金属件固定在木板桌面底下,随着家具使用,木板干缩湿涨,桌面拉裂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外,坊间传说穿带榫有“大小头”之说,其实是“一种个别化的应用”,例如有一些老门板的穿带榫(不是全部),从门扇外口到门扇轴头一侧逐渐变窄,穿带从门扇外边向门轴一侧穿入,在穿带头上做出直榫,销进门板最内侧的厚边里。




     还有一种门扇穿带做法,即是“抄手式穿带”。看下图。




      至于家具界的攒边装框的穿带榫也有大小头之说,是以讹传讹的“伪命题”,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辨伪的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回头我再发出来。

攒边装板的穿带,不适合做大小头,也没有必要。
穿带大小头是可以起到“拉紧”面板的作用,但会出现几个“后遗症式”的问题。


一是,攒边后的木板受到穿带边框口槽的制约,木板伸缩会挤压单边框料,容易造成一侧攒边榫卯接口开裂,同时造成另一侧开口加大,视觉不平衡,甚至面板拉裂,或者面板“簧口”拉开、透光。
二是,由于大小头的原因,加上木材受气候温度的影响,穿带的燕尾榫和木板的燕尾槽咬合不紧,造成穿带“抓接”不牢。


但是,如果不是“攒边”的穿带,则可以做成大小头。

     “广说”来路说燕尾穿带榫就到这里,咱们下期再会。


     敬请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补充:1、穿带燕尾槽深度,一般控制在木板厚度的1/3左右,不宜过深超过1/2厚度,过深容易破坏面板强度;也不宜过浅小于1/4,过浅穿带不容易抓牢面板。

2、燕尾槽宽度,可根据器物尺寸调整,家具上的通常宽度3——5厘米;穿带槽一般不易收缩,但穿带容易收缩,所以穿带槽的宽度不宜太大。


3、穿带与穿带之间的间隔距离大概在30——45厘米之间,可根据实际尺寸具体掌握。

4、穿带与面板边的距离,要稍小于 穿带与穿带之间的距离。

5、穿带厚度最好要大于穿带宽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广说”来路 —— 木板上的拉链
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
榫卯原来有24种特性,一帖带你看全 | 木结构的诀窍,尽在榫卯“二十四性”
明式四出头官帽椅 制作一
榫卯教学课11--二期班掠影
【古建小知识】———榫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