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任《金匮》概述

《金匮》和它的作者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是东汉医学大师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有人推崇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济世活人书。

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二世纪,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做长沙太守(但也有人认为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不确)。他博学多才,曾经跟随同郡的张伯祖学医,尽得其传。张仲景

宗族原有二百多人,建安年间大疫,死亡的约占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的占十分之七,于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著成《伤寒杂病论》。

据医史考证:《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原书早已亡佚。书中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编次而成《伤寒论》,而原书“杂病部分”一度散失;宋仁宗(1023~1063)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经林亿等人校正后,将其编次为《金匮要略方论》而流传于世,从书之内容分析,《金匮要略》系张机《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由于该书一度散佚,又几经后人整理,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金匮要略》,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脱漏、衍文等现象,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仍属仲景原著。

本书冠以《金匮要略》,足以见古人对它的珍重。《汉书·高帝纪》上说:“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金匮石室是藏放封建帝王的圣训和实录等的,将金匮作为书名,表明其重要和珍贵,应该慎而存之。“要略”二字一般注家认为是扼要简略的意思,如清人陈念祖认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也。”这都说明历代医家对本书是非常重视的。

《金匮》内容概述

历代注家多认为《金匮要略》原本只有22篇,即自《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至《妇人杂病篇》为止,其后的《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及《果实菜谷禁忌》三篇,均系后人增注,不是张仲景原文,因此一般版本多不列入。就这二十二篇来说,它具有分篇别门简单明白的特点。原书二十二篇各篇都可以单独成立,也可以部分地相互注解补充。虽然其中有些条文相互抵触或不可通解,但这对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医著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它记载的病证有: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瘀血胸满、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以及妊娠、产后诸病和妇人杂病。其方药的实用价值及疗效,也为千百年来医家所公认的。

《金匮要略》全书大体分两部分,现按全书的内容,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本书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为全书的总纲部分,主要说明了诊病、辨证及治疗的总纲。如开篇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在病因方面提出内因、外因和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之不内外因的三种病因归类法;对于病因既注意时令气候因素,又指出六淫不同的致病特点;在诊病方面对望、闻、问、切都有举例性的论述,说明诊病应四诊合参;在论治方面提出要分清表里缓急、痼疾与卒病,求其病邪归聚所在的治疗方法。

以后各篇相当于全书的各论,具体就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等几十种杂病进行了辨证论治。当然,在这二十二篇里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除了《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是总则外,如《疟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痰饮咳嗽病篇》、《水气病篇》、《黄疸病篇》、《呕吐哕下利病篇》以及《妇人妊娠病篇》、《妇人产后病篇》、《妇人杂病篇》等篇,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内的五脏风寒部分等,临床价值就不很大。

《金匮》与《伤寒论》的关系

《伤寒杂病论》虽然自宋朝起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但二者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从形式上讲,《伤寒论》是外感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纲,《金匮要略》是各种杂病辨证施治的各论。

从两书所载条文来看,《金匮》中某些条文与《伤寒论》所载相同,某些条文较《伤寒论》论述稍略,而某些条文又较《伤寒论》阐明得详尽,这些可从以下条文中得到证明。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有:“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伤寒论·辨太阳病篇》中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显而易见这两条在精神实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的条文。《伤寒论·辨阳明病篇》则有“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和“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等条文,相互比较显然是《伤寒论》详于《金匮要略》。

《伤寒论·辨太阳病篇》中又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而《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则说:“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从上两条可以看出后条是在《伤寒论》条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金匮》的内容比《伤寒论》更丰富而已。服不塞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篇》则有“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同样是大柴胡汤证,两个条文可以互相参照,互为补充,并由此可以看出,《金匮》更具体地补充了《伤寒论》的内容。

类似上述情况的条文还很多。从中我们看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上是一致的,同属一个学术思想体系,只不过是前详后略或前略后详而已。因此我们学习《金匮》时,必须与《伤寒论》结合起来学,互相参照,这样才能有更大收获。

《金匮》的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一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金匮》治未病的思想是在《内经》“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内经》非常强调调摄精神形体,增强身体健康,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抗御疾病的发生。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则强调人要注意养慎,并具体指出了摄生防病的保健方法:“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从内养正气、外避邪气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摄生防病保健的方法。

《金匮》作者认为偶然感受外邪以后,应当及早治疗,并倡导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法,以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九窍不至于闭塞不通。这些措施不仅仅适用于有病早治,同样也为“防病于未然”,增强人的身体健康,提高防病能力,减少疾病,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办法。

《难经·七十七难》解释《内经》之“治未病”时说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此言之“治未病”即属治病于未传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进一步运用五行生克学说来解释如何治未病及其原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金匮》的辨证论治法则

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既不是头痛医头的对症疗法,也不是机械地对因下药,而是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运用四诊八纲的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病理变化和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个体差异性,得出全面的证的概念,因人、因地、因时地给予不同的整体治疗。当然,在这种整体疗法中包括了病因疗法和对症疗法。

《金匮》一书所反映出来的治疗原则,大体可归纳成以下几方面。

1.掌握疾病先后缓急,采取适宜的治疗步骤这方面可综合为标本病治疗的先后、表里病治疗的先后、新旧病治疗的先后几方面。

表里病治疗的先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写道:“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这是举例说明表病误治成为坏症,不但身体疼痛的表证未解,又复添下利清谷的正虚里证,此时救里比救表重要,故宜先救里,里得救,正气恢复,再调治表证即可痊愈。

新旧病治疗的先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有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仲景之意是对身患旧病复加新病者,一般应先治新病,继治旧病因为新病较浅易治,旧病根深难除,待新病解除后,再集中精力治疗旧病亦为时不迟。

上面讲的根据疾病先后缓急而采取相宜的治疗步骤,只是一般的大的原则,临床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因为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标本同治、表里同治及新旧同治的情况。究竟是分治还是同治,要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以运用。

2.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未病脏腑加以保护,以防止病势扩大。在仲景《金匮》一书中常可见到“不治”、“难治”等字样。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记有:“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吸而微数…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这些条文的主要目的是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若轻病失治,待病重时就难治了。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的精神是一致的。

至于保护未病脏器的预防思想已如前述,此不复缀。

3.确定病邪的归聚部位,然后用药攻治医生诊病辨证不仅要辨别病属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还应进而明确邪气留聚的处所,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药直达病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指出:“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渴病乃属热邪与体内“水”结而聚,猪苓汤利去多余的水气,则热邪即无所附,因而,热邪就不治而解了。

4.虚者治其虚,实者治其实,补不足,损有余《金匮》广泛地以虚实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论治。如湿病分为表实证、表虚证、里虚证及表里俱虚证。表实证当治其实,故以麻黄加术汤发汗祛湿;表虚证当治其虚,用桂枝附子汤温经散湿;里虚证当助里阳以行湿,用白术附子汤;表里俱虚当扶正祛邪,表里同治,甘草附子汤治之。又如食已即吐的胃中实热证,当以大黄甘草汤泄热通便;而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的胃中虚寒证宜用大半夏汤补虚和中。

5.“祛邪安正”和“扶正祛邪”治病一方面要消灭邪气,一方面要扶助正气。消灭或削弱邪气,相对地就扶助了正气;而扶助正气,也就加强了消灭邪气的力量。所以,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中医称前种治法为“祛邪安正”,称后种治法为“扶正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邪实,虚指正虚,对前者应祛邪以安正,对后者宜扶正以祛邪。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的“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所用的蠲饮止呕法是属于祛邪安正法;而“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则属于扶正祛邪法。又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有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此因本症已属正虚邪滞阶段,必须凉温并用,消补兼施。象这种祛邪与扶正结合在一起的治法在祖国医学中是很普遍的,也是祖国医学一个独特的创举。总之,在治疗中要遵守祛邪不忘顾正、扶正为了祛邪之原则。

6.随证治疗的原则随证治疗是在辨证论治总的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重要的具体疗法。它是在总的治疗方针确定后,按着“有是证,用是药”、“随证审因,按证用药”和“随证加减”等法则,结合临床纷繁复杂的情况,因人因地因时,灵活应用的。因而随证治疗和辨证论治是有区别的。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指出,外寒触发内饮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应以小青龙汤散外寒蠲内饮;如外邪虽解,然内饮未消,并症见下焦冲气上逆,法宜先平冲气,投以桂苓五味甘草汤,其后,如冲气已平,但肺饮又动且见咳满者,治宜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继而,假令肺饮消,但中焦水饮上逆,发生呕吐而冒的症状,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如是,可不断地随症加减,直到病症痊愈。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随症治疗非常灵活,独具特色。

《金匮》的注释本

由于《金匮要略》文词古奥,年代湮远,加之后人抄漏脱误的地方不少,所以流传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有些原文意在言外,初学者每每苦于难以通顺解释,因而一些医家多将原文加以注释,使得后世学医的能够领会,从而有了不同的注释本。

《金匮》的注释本大致可分为专注和散注二类。在专注里,比较著名的有明人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卢之颐的《金匮要略论疏》;清人周扬俊的《金匮方论补注》、尤怡的《金匮心典》、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程林的《金匮直解》、李振声的《金匮要略注》、魏荔彤的《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廷作为国家审定的《医宗金鉴》、黄元御的《金匮悬解》、沈明宗的《金匮要略编注》、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唐宗海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等。

除了这些专注以外,如六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邈,金元的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明代的王肯堂、李士材,清代的喻嘉言、张石顽、张锡驹、程云来、柯韵伯、程应旄、王孟英等,都曾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金匮要略》的条文和方剂,并加以注释。这些则是《金匮》专注以外的散注。

以上这些人对《金匮》的注释,都各有所本,各有心得,但其中牵强附会的地方亦不少,这是我们在学习《金匮要略》之前,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所以我们在选读《金匮》注释时,要有抉择地看。

在《金匮》的专注中,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被历代医家认为是《金匮》注释里较有名的一种,虽然卷帙不多,但其注解简明扼要,以少胜多,堪称《金匮》注本中“少而精”的代表作。徐灵胎称其“条理通达,指归明显。辞不必烦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虽此书之奥妙不可穷际,而由此以进,虽入仲景之室无难也”。江阴柳宝诒在《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中称其“于仲景书尤能钻研故训,独标心得。”这些都是对尤注的实际评价。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自序》中说:“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以注是书也。日月既深,十已得其七八,而未克遂竞其绪,丙午秋日,抱病斋居,勉谢人事,因取《金匮》旧本,重加寻绎,其未经笔记者补之,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覃精研思,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而其间深文奥义,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则阙之;其系传写之误者,则拟正之;其或类后人续入者,则删汰之。断自《脏腑经络》以下,终于《妇人杂病》,凡二十有二篇,整为上中下三卷,仍宋林亿之旧也。集既成,颜曰心典,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而得其典要云尔。”足见其对注释的仔细认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对许多条文有疑问的地方,都能博采旁引地加以说明,提出自己的看法。且以最末一卷篇幅,列为“正误存疑篇”,胪陈文字,说明义理,启发读者悟机。对《金匮》考证订误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还有日本丹波元简的《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丹波氏通过小心求证,恰如其分地下结语,所辑注文较精切。因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和《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在《金匮》注释本中,以考证订误工作见长,均有助于我们研究《金匮》。

陈念祖的《金匮要略浅注》,虽然在初学时较易读懂,然其注释亦有望文生义之处。未直接冠名“《金匮》注释”的散注,虽然不够完整系统,但却是碎金片玉,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喻嘉言之《医门法律》,即取《金匮》证方要旨,精思冥悟而成。论证论方,悉本《金匮》而有所阐发。在“中寒门”特列出:“比类《金匮》论水寒、论胃寒、论胸腹寒痛、论虚寒下利”共三十二则,都能深切地发挥《金匮》奥义,确是一本未名《金匮》的“金匮衍义”。又如徐灵胎的《兰台轨范》,对《金匮》方的串解要言不烦,虽着墨不多,却有传神之笔。其他论注《金匮》方的,尚有王晋三的《古方选注》,邹润庵的《本经疏证》。

近代《金匮》的注释本,有《金匮要略五十家注》、《金匮要略今释》等,前者以收集古人注说为主,后者根据古人注说再结合一些近代医学之说,在融会中西医学说方面亦有较好的见解,可说是将经典著作的学习推进了一步。但是,后者在中西医学说的结合上,不免有些主观片面和牵强附会,这是美中不足的。然而,这些著作也是应该一读的。

怎样学习《金匮要略》

学习好《金匮要略》,有一般的学习方法问题,还有如何正确对待该书的问题。这里就如何正确对待《金匮要略》,谈谈以下几个问题:对《金匮》文字的正确理解、《金匮》的一些特殊病证、《金匮》方的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系汉代的医学古籍,虽然文字较《内经》浅近,但内容古奥,故后世医家多予注释,对这些注释需要分析地看。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十二条“脉脱”的“脱”字,多数认为是因于卒然突变,致脉乍停歇,是一时性的现象,脉回就可愈,此释切实明白,而丹波元简却解此“脱”字是“脱使简”的脱,是语助词,他引了一大堆汉人文章中用脱字为语助词的辞句作证。这样的注解为多数读者所不取。

又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第十七节“发则白津出”的“白津”一般多认为就是“冷汗”,从临床上见剧痛的病人痛得冷汗直流,所在常有,何至难解?但赵刊本则解“白津”当作“白汗”,白汗就是“魄汗”,“魄”古与“薄”通,薄是逼迫之意,如此千回百转,解白汗为逼使汗出,白字便被解成动词,这样一来,就使文字复杂化了。

又如肺痈有方,肺痿无方,一些人以为有脱简,也有人认为肺痈就原因症状本属单纯,只有早中晚期症的区分,容易分别出方应付,但肺痿的原因则甚为复杂,兼见的症状亦甚繁复,殊难出三、二方以为主治,反致挂一漏万,因此只立原则而不详具体治疗,使人掌握原则辨证论治,更觉灵活而实际。况下文火逆之麦门冬汤亦可触类引用。不止肺痿这样,类似这样的不同注解,读书时必须具体分析取舍。

有些人以为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症,古有今无。我们认为百合病是热病后余邪未清所致的疾病,因为这个病除了“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的证象比较固定不变以外,另外没有固定不变的证象,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又是热的证象,所以百合病可以认为是热邪余波,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对于狐惑病,三十年代有人根据《金匮》条文之描述解说是“性病”,即花柳病,目前则有人认为颇近似现代医学之“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又名白塞综合征,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有病毒学说,过敏反应学说,胶原纤维病学说等)的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损害、虹膜睫状体炎、生殖器部位的溃疡,以及结节性红斑样皮疹和痤疮样皮疹,部分病例可累及大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除了口腔、前阴、肛门外,迁延日久,可出现眼部症状。《金匮》以甘草泻心汤等方治疗狐惑,亦可能探索出清热解毒渗湿等治则对本病的临床意义。

至于阴阳毒,究竞是什么病,历代注家很多认为是疫毒发斑,也有认为即后世所谓的阴斑、阳斑,原文上虽没有阴毒有斑,但照“面目青”来说,也可能见比较隐没不显的斑块。从治疗方面讲,《金匮》主治阴阳毒的升麻鳖甲汤,实是历代治疗温毒疫疠方法中的至为宝贵的祖方。

《金匮》所说的是祖国医学的大经大法,旨在原则启发,举例说明,重点鉴别,不象近世内科那样,将一个病症详细论列,分出类型。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各异,生活条件的更改,疾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故而对于古代的病名尚须结合目前的临床实际,加以认真分析才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文辉:第一讲《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原音文字版)
伤寒论十四讲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六纲、病传及合并系属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先说说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
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