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食文化|那些贵州美食背后的故事,99%的人都不知道!

贵州美食小吃很多,可以说连贵州人自己也没有全部尝遍,但说出名字来肯定都熟悉,酸汤鱼、辣子鸡、丝娃娃、烙锅、羊肉粉、肠旺面、盐酸菜……这些大名那可是如雷贯耳啊!可是,你知道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吗?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摆哈龙门阵,说说贵州美食小吃背后的那些故事。

酸汤鱼


苗族同胞爱吃酸食,在贵州的苗寨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罗圈”的说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汤鱼这道菜最为有名。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苗岭山上居住着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仅长得貌美,能歌善舞,且能酿制美酒,该酒有幽兰之香,清如山泉。方圆几百里小伙子们都来求爱,凡来求爱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酿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这碗酒,只觉其味甚酸,心里透凉,但又不愿离去,当夜幕临近,芦笙悠悠,山歌阵阵,小伙子们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唤着姑娘来相会,姑娘就只好隔篱唱着:“酸溜溜的汤哟,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哟听妹来温暖;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这个传说说明酸汤的食用历史悠久。


宫保鸡丁


所谓“宫保”,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老焦家辣子鸡

辣子鸡,作为具有黔系民族特色的菜肴之一,在贵州已有百年历史,而老焦家辣子鸡更是见证了清镇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老焦家辣子鸡色、香、味俱佳,集麻、辣、糯、香等特点为一体,回味无穷,名声远播,是上世纪贵州清镇名盛一时的地方名吃。

焦家辣子鸡创始人焦明祥,原系清镇供销社职工,因1975年时尚处于计划经济年代,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整个清镇也没有一家饭店,每遇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有红白二事需办酒席时,焦明祥都热心帮忙,用简单的食材烹制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次,他在帮办酒席下厨炒鸡肉时,不小心将放在灶边的一碗辣椒面翻泼进锅里,为了不浪费食材只好将就着一起炒,不料竟做出一道别有一番滋味的好菜。此后,经过焦明祥潜心研究,放养土鸡、上好菜油、精选辣椒,再加上独特秘方终于造就了老焦家辣子鸡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辣椒的辣味渗透到鸡肉里,鸡肉的汁水又融入到辣椒里,两种味道交融在一起,去掉了湘菜的火辣,少去了川菜的劲爆,而多了一份醇厚,油而不腻,辣而不拒,不单“辣”了食客的嘴,也“拿”住了食客的心。

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焦明祥便萌发了自己经营饭店的想法,1978年,他利用清镇建国路自家街边住房开起了焦家酒楼,其中最著名的拿手菜, 就是他精心研发的辣子鸡,焦家酒楼从创店以来一直生意红火,座无虚席,在清镇几乎家喻户晓。贵阳、安顺、毕节、六盘水等地的人到清镇出差,吃过以后也都赞不绝口。

此后,焦老爷子将独门手艺传给了儿子,便有了今天的老焦家辣子鸡。


贵阳丝娃娃


丝娃娃别名素春卷,是一种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相传有一农妇拾回奄奄一息的女婴抚养,因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蔬菜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裹以面皮,灌以调料,以此喂养女孩。因其形状上大下小犹如裹在襁褓中的婴儿,就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丝娃娃”。后来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乡民探究缘由,女孩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传,爱美少女尤其喜爱。


黄粑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一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肠旺面


贵阳风味特色小吃肠旺面,据传起源于晚清同治初年(1864年左右),迄今已逾百年。相传由一位屡试不中的秀才创造而得。秀才出身殷富人家,因家道中落,又久考不第,家境更加窘迫。秀才老母是位聪慧持家的大家闺秀,为支持艰辛的家用,常购一些猪肠、血旺、槽头、猪下水等,或烧制些家常莱肴,或制成下面作料供家人享用。秀才平素最爱母亲做的面条。一日却因再度落榜,捧着面碗食不甘味。母亲见状,怜惜地劝: “孩儿不中,又有何愁?只要做些营生,岂不能操家度日!”做什么生意昵?既无本银,又无技长,秀才自忖,忽见碗内面条突发灵感,对老夫人说道: “母亲所煮有肠带旺的面条,这般味美,如煮来卖售,岂不大家同享I”于是母子决定放下面子,丢掉架子卖面为业。主意虽定,叫何名字才好?秀才毕竟是有文字功底的,他与老母合议:“既有旺、肠、臊,全称它‘肠旺面’则矣。”


折耳根


赤水河畔有童谣:折耳根遍坡生,我是瓜婆外孙。瓜婆从我们前过,折耳根就是我故人。关于这个童谣,在赤水河畔流传了几千年。同时也有它的动人传说。

传说鲁班受观音所托来到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那时的春秋战国还未统治到赤水河畔,鲁国的国王也十分生气。他认为鲁班没有这个义务要为赤水河畔人民修建双凤台寺庙,为那里的人民造福万代。鲁班哪管自己的国王愿不愿意,只管开干。

于是国王就发兵攻打赤水,但总是战败,吃了亏的国王为了报仇,就专设军队抓那些渔民,抓到之后就割去耳朵,并且告诫那些渔民不要与他们军队作对。

鲁班看见赤水河畔的袁氏渔民被那个国王的军队割去耳朵的痛苦,他也看不过,就上奏天庭想放弃修建双凤台寺庙。玉帝派护法神去查办此事,护法神来赤水河畔看到那些袁氏渔民烧官渡之战后的惨状,以及赤水河畔没有耳朵的渔民,便把看到这些人和事都回禀了玉帝。

玉帝听后十分生气,就下令捉拿那个国王上天庭,想杀掉那个国王,不过,赤足大仙阻止玉帝,因为那个国王是王母娘娘的亲戚,杀了那个国王,三界会大乱。

玉帝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那个国王不要去进攻赤水河,以后就可以上天上做神仙,当然那是不公平的交易,同时对赤水河畔的人民来说也是一个很不公正的结果,正当防卫反而受玉帝惩罚,他们就想舀干赤水河的水,让赤水河的水不要流向天河,让天河永远干凅,这样不管是神还是人都同归于尽。

玉帝于是派观音大士出面处理此事,因为袁氏渔民都被折去了耳根,就把他们坟地上长出的草点化为折耳根草,并且让赤水河畔的人,记住那里曾发生的故事。

赤水河畔的人民,为了纪念2500多年前鲁班在赤水河修建双凤台寺庙传说,就把折耳根又叫鲁班草,不过是为了对鲁班的尊称,用了鲁班姓氏的头,改为鱼腥草。当然鲁班成了仙之后,鱼腥草就有了今天的药性。它可以造福于人类,它最先生长于赤水河流域,后来那个国王留下来的部队后代回乡认宗,就把折耳根带到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他们给它改了名叫鱼腥草。


水城烙锅


平西王吴三桂在康熙三年的三月,率领云南十镇2.8万兵吗,由归集入水城境,镇压水城宣慰使安坤。在贵州提都李本琛的配合下,五月,安坤战败,大量彝民被迫迁徙到荒山野岭。

在大山深处没有粮食充饥,可以捕杀野山羊、野鹿、采摘野菜、挖土豆来充饥,但是,要将这些食物做熟,需要火和炊具。没有火,可在山中找些干柴架起篝火。没有锅,就不能将食物煮熟。面对困境,他们想到了用些瓦片替代锅。瓦片虽然不能炒菜,但是能烙菜,在战乱中暂时失去了家园的人们就发明了烙锅。后来人们发现烙锅烙出的食物味鲜脆香、脍炙人口,便一直流传至今。只是瓦片换成了平底铁烙锅,可烙的食物有山珍、海味、野菜。人们说:“一锅容天下”。



状元蹄


状元蹄是贵阳市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黔菜系。青岩古镇的卤猪脚。相传清朝时期,贵阳市花溪区青岩赵以炯,为上京赴考,常温功课至深夜。一日,忽觉肚中饥饿,便信步走到北门街一夜市食摊,点上两盘卤猪脚作宵夜,食后对其味赞不绝口。摊主上前道:“贺喜少爷”。赵问:“何来之喜?”。摊主不失时机道:“少爷,您吃了这猪脚,定能金榜题名,‘蹄’与‘题’同音,好兆头,好兆头啊。”赵听后大笑,不以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回家祭祖时,重礼相谢摊主。此后,卤猪脚便被誉为“状元蹄”,成为赵府名食,后经历代家厨相传,扩至民间至今。




镇宁波波糖


波波糖是贵州镇宁的传统名特产品,具有酥、脆、香、甜的特点,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还有润肺、止咳、化痰等药用功能。镇宁波波糖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朝鲜等二十多个国家,誉满五洲四海。

传说,从前镇宁城里有个做糖的老糖匠,老伴死了,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唐儿。唐儿从小聪明、诚实、勤快,才十岁就学会了父亲的做糖手艺。唐儿二十岁的时候,有一天老糖匠和唐儿用竹箩筐挑着糖到白水河瀑布一带去卖。在回来的路上救了一个姑娘,姑娘醒后万分感谢唐儿父子两,这姑娘名叫兰姑,父母早已去世,她孤苦一人,流落异乡。唐儿子见她可怜,就留下她一起生活。俗话说日久生情,唐儿暗暗地爱上了她,

那时,镇宁州的提督赵德昌是个欺压百姓又贪财好色的家伙,他访得老糖匠家来了个漂亮的姑娘后,就起了歹心。一天,狗官趁唐儿父子外出卖糖去了,就叫差人把兰姑传进州衙来,要娶她做妾,兰姑不从,就叫人把她关了起来。

后来唐儿去找他的结拜大哥犟略去救出了兰姑,然后逃离了家乡,狗官气红了眼睛,便把气发在老百姓身上,派兵四处催逼苛捐杂税,把无辜的百姓抓进牢里。百姓被逼得背井离乡,逃荒要饭。正在这时,苗族农民领袖黄金印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军的影响下,和太平军将领曾广依一道率领义军攻克了镇宁州城,杀了赵德昌,赶走了大小贪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乡亲们为了感谢义军,献来“银糯米”、“金黄麦”、“香芝麻”、花生、核桃等,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要把各地老百姓献来的这些东西做成一种最美好的糖献给义军,一时找不出能做好糖食的人,便决定用出榜招贤的办法,老糖匠听说义军赶走了狗官们,就带着唐儿和兰姑回老家来,他们听说要做一种最好的糖食来慰劳义军,决定试一试,老糖匠就叫唐儿和兰姑把招贤榜揭下来。唐儿和兰姑揭榜回家后,老糖匠和唐儿、兰姑连续做了了九天九夜,做出了糖。吃起来香而不郁,甜而不浓,可是吃起还不够酥、脆,唐儿和兰姑又在扯糖上狠下功夫,在熬糖起酥时反试验火候……最后,一种酥、脆、香、甜的糖终于出来了。但这种糖叫什么名字呢?兰姑想了一会说:“那糖在起酥时就像河水的波浪一样,一浪赶一浪的,就叫波波糖吧。”老糖匠和唐儿都说这个名字好,于是就定名为波波糖。

糖做好了,唐儿和兰姑更加相亲相爱,寸步不离。老糖匠马上给唐儿和兰姑订下婚事。人们把老糖匠、唐儿和兰姑做的波波糖献给义军。义军吃了波波糖,一个个赞不绝口。后来唐儿和兰姑成婚后,相亲相爱,不断改进制作波波糖的技术,使波波糖的质量越来越好。

镇宁波波糖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今天。


遵义羊肉粉


遵义(为古夜郞国)地处大娄山脉,属云贵高原低地势丘陵地带,雨水长年不断断,山上经常云雾缭绕,所以潮湿,性寒,当地人易得风湿和伤寒。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汉武帝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

到达夜郞国时,夜郎王表示愿意归顺大汉朝。并带上贡品到长安朝觐汉武帝。汉武帝非常高兴,赏赐夜郞王大量的物品,并部问其还有怎么需求?

夜郞王道:“古夜郞国地处大娄山脉,到处都是瘴气弥漫,当地人易得风湿和伤寒。请武帝能派名医解除百姓疾苦。”于是汉武帝派张仲景到夜郞为百姓治病。”

张仲景来到遵义,看到夜郎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伤寒在全国漫延。便让其弟子在遵义城北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医治风湿和伤寒。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捞出来切成片,用大米做到米粉,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一大碗羊肉汤。人们吃了羊肉粉,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风湿和伤寒都治好了。张仲景走时将配方留给了他的徒弟,叫他留下来继续为百姓治病。后来他的徒弟在遵义开了一家羊肉粉馆。从此以后遵义的百姓都喜欢吃羊肉,花椒和辣椒来御寒,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风湿,减轻痛苦……


血豆腐


血豆腐不仅有几百年历史,据传还有一个关于它的故事。明代初期有一土官的厨师在做菜时不慎将鸡血撒在豆腐上,他把那块豆腐取出放置在火炉旁。几天后,那沾了血的豆腐被烟熏火燎,成半干硬块。当他再次发现这块豆腐时,它已是香味浓郁,他把豆腐切成片用来下酒,味道是鲜美无比。从此血豆腐的做法相传下来,经后人不断加工,成为今天风味独特的血豆腐。


威宁荞酥


荞酥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认作义女,明初袭其夫蔼翠贵州宣慰使职。1368年,朱元璋过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种寿糕送“干爹”。但是她连续做了49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她的厨师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后,做成了每个重达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龙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九龙捧寿”。奢香把荞酥进贡朱元璋,他尝后连声称赞之为“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镇远陈年道菜


陈年道菜是镇远县一种传统食品,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五百多年前,居住在青龙洞的一个长年吃素的道教徒,把本地的一种独特的青菜,去其根和老叶子,洗净晒腌,再加上八角、胡椒、花椒等香料搓揉串香,用少量红糖掺上食盐腌制而成,因能长期贮存,故取名陈年道菜。


独山盐酸菜


相传古老的时候,独山还是育力大寨,是夜郎国的属地。夜郎王七十大寿修建寿宫,大兴土木,颁王旨强招夜郎天下能工巧匠到夜郎京都为王服役,育力大寨的布依族石匠布黑第一个被征召。王命难违,青年石匠布黑告别相依为命的慈母黑俚和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未婚恋人依萍,赴夜郎京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布黑离家去夜郎京都已是三十春秋,音讯渺无。可怜黑母思于成疾卧病于床。依萍虽未过门也已与黑母同住,尽儿媳孝道。育力大寨天旱两载,田地干裂,颗粒无收,一片荒芜,四起狼烟,育力大寨在六月六那天耍水龙求雨,可是已经过去了七天,还是烈日当空,连一丝云彩都没有,那里来的雨呢?人人只是愁眉不展,喊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死神笼罩了育力,依萍去远方背水没有回来,黑母躺在病床上一颗母亲的爱心已操碎,奋力爬起一步步挪到晒坝未撒的祭台下,愤怒的呼喊:老天啊老天!你没有长眼,你太缺德,欺我布依人,一滴雨水都舍不得施舍!...布儿啊布儿!你在京都可曾晓得,家乡大旱无雨两年……依萍啊依萍!水不要背了快快回来看娘一眼……乡亲啊!我黑俚不能枉为人母,愿把此身化为水……大家围拢来扶着黑母,只见母泪如泉涌,已不能言,倾刻之间黑母已化成一条河,河水流向了干枯的田地。依萍背水回来,见状急去拉黑母,结果拉到一只手,这是黑母特意留给儿媳的纪念。从此育力大寨有了河,这是布依人的伟大母亲黑母,为救乡亲舍下儿女,化为河水滋润大地,斗倒旱魔,把母爱永远留在人间,永远留给子孙。

从那时起为纪念黑母叫此河为黑神河,河边建立黑神庙,为黑母供奉香火。在庙的后边,依萍把黑母留下的手埋葬建成黑母坟,后来坟上生长出了一棵无名的菜, 那是黑母的手变的是留给亲人的,大家叫青(亲)菜,也从那时起我们生活才有了青菜。  

布黑、自从来到夜郎京都,起早贪黑苦苦雕刻玉鹤玉龟,想早日完成使命早回家,朝思暮想慈母和依萍。夜京再繁华再热闹,布黑从不去,时时工具不离手,一百零八只玉鹤玉龟,已经刻了整整一百只,只只都是栩栩如生。还差八只零头,在疲劳和相思的煎熬中病倒了。躺在地铺上,菜饭不思全身无力,眼看工期就要到,更是心急如热锅上的蚂蚁,越急病越重,已是七天七夜未进滴水,忽得一梦,梦见依萍哭告,家乡大旱母亲变龙,醒来大喊黑母依萍,就昏去不醒了。   也许是两地梦魂心相连,依萍在家也梦见布黑被病绕身,黑母梦告速把青菜做盐酸菜,进去夜京救布黑。把青菜整兜割来,晒奄洗净,切片半寸用盐拌,酿糯米甜酒和干辣椒粉同盐青菜拌匀,入坛盖严,放上坛盘水,一月后即可食用。依萍如法泡制,果然盐酸菜味道鲜美独特。急忙打点行装带上盐酸菜赶往京都。当依萍见到布黑时,布黑已昏死多日,但还有一丝丝游气体温尚存,工友们围喊摇动还是不醒,依萍哭得伤心。布黑在依萍的哭诉中悠悠醒来。爱情的力量终于从死亡中把布黑救活来。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诉说三年来的离情别素苍桑巨变,布黑决心完成慈母遗愿,吃了依萍做的盐酸菜味口开动嘴吃饭,病也好了。急急赶工刻完那八只玉鹤玉龟。夜郎王寿宫经过三年建设终于完成,夜郎王在寿宫如期庆寿,封偿宴请有功臣民。布黑依萍献上盐酸菜为王祝寿,夜郎王品尝盐酸美味可口,分赐从朝臣,列为宫中贡品。

夜郎王心中大悦欲加封布黑和依萍官职,二人双双谢恩不愿为官,要求回乡教乡亲种青菜做盐酸,为王作贡品,盐酸工艺万古流传。后来育力大寨的布依人都异口同声称颂他们:不愿为官愿为民,双双返回育力村。男传石匠巧手艺,女做盐酸传后人。

现在的独山县城就是古时候的育力大寨。独山盐酸菜就是依萍当年传下来的。据说独山盐酸要在独山才能做出来,离开独山在其他地方按工艺去做也是变味的。也许是与黑母、布黑依萍他们留下的灵气有关吧。据说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西行过独山,品尝盐酸菜,由于美味可口,赞誉不绝。清代曾国藩通过“西南巨懦”莫友芝尝到独山盐酸菜,口感无以伦比作为食中珍奇送进宫中作贡品。鲁迅先生品尝独山盐酸后,赞不绝口誉为“中国最佳索菜,不可不吃。”


糕粑稀饭


糕粑稀饭是从四大古镇青岩镇流传出来的名小吃,已传承了有上百年。民国时期,王蔬农撰写的未刊行的《陆糕粑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易舜恺先生在文章中披露于世,糕粑稀饭由来才为世人所知。清末光绪年间,贵阳大十字地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商业发达、人群密集,是贵阳城内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在大十字东面的三浪坡上,著名的大道观旁,有一陆姓小贩,以售卖自创糕粑稀饭谋生,但不知其名,故以陆糕粑称之。由于制作卫生,风味清香独特,并地处要冲,糕粑稀饭逐渐名扬贵阳城。今天吃糕粑稀饭,宜到青岩古镇品尝,因为糕粑稀饭中的玫瑰糖是比较地道的,同时那里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糕粑稀饭的做法。


豆腐圆子


豆腐圆子最为出名的当数老牌号“雷家豆腐圆子”,相传创始于清末雷家老公公,可追溯到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后,朝廷通令全国“禁屠”(不准宰杀猪牛羊鸡鸭等)三天,官民一律不能吃荤,地处西南边境的贵阳自然也概莫能外。“禁屠”令一出,豆腐作坊的生意变得兴隆起来。此时,祖居贵阳、以开豆腐作坊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准这是个扩大经营的好时机。他们想,既然官府不准百姓吃肉圆子,那干脆就拿豆腐来做圆子,让大家过过嘴瘾。于是,他们尝试在做豆腐时,加入适量的盐、碱和香料、葱花等调料,充分拌匀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圆子,然后放在菜油锅内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这小小的油炸豆腐圆子,一面世即深受贵阳人喜爱。精明的“雷三太”明确生产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就是在那时,“雷家豆腐圆子”成为贵阳闻名遐迩的小吃。


青岩玫瑰糖


青岩玫瑰糖问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1874年青岩街上平正宽家首创的。相传,一天平正宽逛街看到一小孩叫卖玫瑰花瓣。玫瑰花瓣香味诱人激发了他的灵感,想到要是把玫瑰花味掺在糖里,一定又香又甜。于是,他买一些玫瑰花来切碎,加入“碗儿糖”舂成密饯,用陶钵装上在太阳下晒干。然后用糯米和小麦制成麦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沙糖和玫瑰花蜜饯,搓均后切成薄片或长条,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从此,平家以此为业。最初称为麻片糖,又因其有玫瑰花香味,改称玫瑰糖。后来,因此糖产于青岩,被人们称为青岩玫瑰糖。


红油米豆腐


据说在很早以前,一位农村妇女刚生下孩子没几天就断奶水了,只能用大米磨成浆,调成面糊代替奶水喂孩子。一天,她家请人糊墙时,不慎将石灰水撒入米浆中,待她将米浆上火调制后不久去取时,米浆已经凝固成硬豆腐的样子,于是她便切成条,拌上红油、辣椒等佐料当一道菜上桌请工人吃,工人们吃后大声叫好,问主人家这是一道什么菜,妇女顺口说道:这是用米做的“豆腐”。于是红油米豆腐就这样叫开了。


恋爱豆腐果


“恋爱豆腐果”是烤豆腐果的雅号。它之所以有这样一个雅号,是因为它的流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浪漫故事有关。1939年,我国大片国土沦丧日本侵略军铁蹄之下,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日军还对西南大后方进行空袭。当时,贵阳也是他们袭击的重要目标。贵阳自被空袭后,警报频繁,有时一天几次。市郊东山、彭家桥一带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彭家桥附近有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丰夫妇,在菜地里搭了数间茅屋,作为制造“烤豆腐果”场地,在这里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处设摊和沿街叫卖。空袭开始后,这几间茅屋成了避空袭的场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张华丰夫妇因为空袭也不上街做买卖,他们发现躲警报的人往往腹中饥饿,又无法回家就餐,就将这几间作坊辟成店铺,向躲警报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来简单,价格便宜,又能充饥,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馋或充饥,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却买一盘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细嚼慢咽,谈天说地,一坐就是半天。还有一些青年,也经常在此相聚,逐渐谈起恋爱来。他们似乎忘记了空中的威胁,把张家店铺当成谈情说爱的场所,显得更加浪漫,一时成了街谈巷议的佳话。久而久之,人们常说吃烤豆腐果为吃恋爱豆腐果,张氏夫妇干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为“恋爱豆腐果”。这一浪漫很快影响到全贵阳的青年人,他们纷纷前来品尝。

抗战结束后,吃恋爱豆腐果的人仍有增无减,他们虽然没有过去那样浪漫。但却饱尝了美味的小吃。以至于在今天的贵阳,恋爱豆腐果仍是当地名小吃,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而且还得到过往的外地人的青睐。


看完是不是很惊讶?大家天天都在吃这些美食,却不一定知道背后竟然有如此精彩的故事,快告诉他们吧!

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常吃的这些贵州美食,竟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瞬间感觉高大上
贵州自由行的最佳路线攻略
贵阳名宴辑录
贵州有哪些特色的小吃?
贵阳青岩古镇,有啥好玩的?
美食天下:品尝贵州美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