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宝老是拉稀、吐奶,听听专家怎么说?



整理 | Cathy

专家 | 盛晓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来源 |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病例简介


女婴,4月14天,主诉“长期腹泻”。出生后母乳喂养,每天喂奶10-12次,偶尔溢奶,每天排稀便6-7次;满月后大便呈稀水样,带少许粘液、泡沫,有水、便分离现象,排气时有少许便便,排便时无哭闹。


多次粪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大便隐血。


止泻药、抗生素治疗无效。


出生体重3200g,身长50cm,目前体重6.5kg,身长62cm。查体:腹稍胀,轻度红臀,肛周略红。



这个宝宝为何出现溢奶、稀便?似乎很多宝宝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


“宋庆龄讲坛暨医学论坛2017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年会”2017年9月15日-17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召开。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盛晓阳教授在儿保论坛上为大家带来了《婴儿胃肠功能紊乱鉴别和处理》的学术讲座,干货满满。


盛晓阳教授


婴儿功能性胃肠紊乱(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指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但是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包括7类:婴儿反流、婴儿功能性腹泻、婴儿功能性便秘、婴儿反刍综合征、周期性呕吐综合症、婴儿肠痉挛、婴儿粪便滞留等。


据盛教授介绍,婴儿期,FGIDs 的发生率高达50%,具体每一种表现约20%-25%


每2名婴儿中就有1名FGIDs


61.1%的婴儿有1种症状,26.3%的婴儿有2种症状;3.0%的婴儿有4种;0.8%的婴儿有5种症状。


在对婴儿胃肠功能紊乱的介绍中,盛教授提到,为快速、准确地筛查和处理临床常见的FGIDs,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儿童保健、消化、免疫专家,在参考国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推出了GPS筛查干预流程。

 

GPS筛查干预流程参考罗马III/IV 诊断标准制定,更符合中国儿童保健医生使用。这套流程有着更明确的诊断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漏诊。而且,GPS筛查干预流程更重视功能性和器质性的鉴别诊断,明确转诊的危险信号。


这个流程针对不同症状,主要包括频繁溢奶、过度哭闹、排便困难/排便间隔长/大便干结、稀便


1

频繁溢奶


症状:婴儿胃内容物从口腔和鼻腔反流溢出,每天2次或以上。


评估内容


注意:临床医生和父母需对频繁溢奶的症状进行鉴别,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过敏、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和幽门肥厚性狭窄等相混淆。


婴儿发生溢乳,该如何处理?


医生需要普及溢奶相关知识,安抚家长情绪。


约40%-60%的婴儿每天都会溢奶超过1次。各位父母不必担心的是,溢奶症状会随着婴儿月龄增加而有所减轻:6-8月龄后溢奶次数减少,1岁左右大部分将会消失。


除此之外,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出现溢奶,奶瓶喂养的婴儿比亲喂更容易出现溢奶。


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婴儿出现溢奶,家长必须严密观察婴儿生长发育情况:体重、身长和头围增长。


 提倡母乳喂养,顺应宝宝的需求适量喂养:婴儿喂养可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强迫喂养、过度喂养,一次喂奶时间建议不超过20分钟。


 改进哺乳姿势,减少过多气体吞入:家长应该在婴儿清醒状态下,取半坐位或斜位喂养婴儿。母乳喂养时,婴儿应该含住大部分乳晕;奶瓶喂养时,乳汁要充满乳头。


 喂奶后正确拍嗝:家长喂完后需将婴儿竖抱,用手轻拍背部;也可在喂奶3-5分钟后暂停哺乳,轻拍背部,再继续哺乳。


仰卧时可将床头抬高15-30度。

 

家长应在婴儿哺乳前更换干净的尿布,减少哺乳后因体位改变导致的溢奶。而且哺乳后尽量不要让患儿下肢高于腹部


必要时,可让婴儿尝试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加速胃排空而减少溢奶。


溢乳处理流程


2

过度哭闹


症状:5个月内的而婴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难以安抚的长时间哭闹、烦躁或易激惹。


评估内容


注意:临床医生和父母需对“过度哭闹”的症状进行鉴别,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过敏、肠梗阻、肠套叠、遗传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相混淆。


如何安抚过度哭闹的婴儿?


医生需要普及“过度哭闹”相关知识,安抚家长情绪。

 

“过度哭闹”只是一过性现象,大多于5月龄后好转甚至消失。医务人员要鼓励家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同时,注意产后母亲的情绪和诉求,谨防产后抑郁。


除此之外,医生和家长一起可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轮流看护等。家长要定期带着婴儿进行健康检查,评估婴儿的体格生长和心理行为发育。


安抚婴儿情绪。


  • 襁褓法:用大方巾紧紧包住婴儿,类似于子宫的束缚,让婴儿获得安全感。

  • 按摩法:温热手以肚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的按摩抚触,或者以热毛巾覆盖腹部。也可采用袋鼠式护理的方式,竖着抱孩子,使得家长肩头按压婴儿腹部,改善腹部症状。

  • 嘘声法:对着婴儿的耳朵,有节律、柔和的发出单调的嘘嘘声,让婴儿安宁平静;也可利用洗衣机、吸尘器、汽车引擎的声音,或者播放有节律的声音、音乐安抚婴儿。

  • 摇晃法:轻轻摇晃婴儿,切忌幅度过大。

  • 吮吸法:让婴儿吸吮安慰奶嘴。


提倡母乳喂养,顺应宝宝的需求适量喂养。家长需要避免“一哭就喂”和“过度喂养”,减少胃肠胀气,但是也不要让婴儿等待太久才去喂养。


喂养结束后拍嗝可减少胃肠胀气。喂养结束2小时后也可适当地进行腹部按摩,帮助排便排气。


配方奶喂养伴有胀气、大便稀症状,医生推荐部分水解配方或短期选择低/无乳糖配方。


过度哭闹处理流程


3

排便困难/排便间隔长/大便干结


粪便形状分级


排便困难:排便用力和哭闹至少10min才能排出软便。

排便间隔长:婴儿1周内排便3次或更少。

大便干结:大便干,符合粪便形状分级中的1-3型。


评估内容


注意:临床医生和父母需对“排便困难/排便间隔长/大便干结”的症状进行鉴别,可能与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狭窄、肠息肉、肛裂和牛奶蛋白过敏等相混淆。


如何安抚排便困难/排便间隔长/大便干结的婴儿?



医生需要普及“排便困难/排便间隔长/大便干结”相关知识,安抚家长情绪。


排便困难多因腹腔内压力增高与盆底肌松弛不协调导致;排便间隔长可能与婴儿肠道的生长有关;大便干结多见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也可能出现在辅食添加不当、水分摄入不足的婴儿。平时可教育家长做好饮食记录和排便记录。


 做好臀部护理,避免肛裂和肛周脓肿。


培养婴儿规律性的排便习惯。

 

  • 每天1次,餐后15分钟左右,鼓励如厕,时间持续3-5分钟;家长应避免在婴儿排便时人工刺激肛门直肠,不要使用肥皂等碱性刺激物来帮助婴儿排便;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开塞露。

  • 给能够独坐的婴儿选择适当的坐便器,原则是要让婴儿坐便时腿部要有着力点。

  • 排便训练时,家长要有足够耐心,不要向婴儿施加压力。


 家长以婴儿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


家长可让婴儿多做运动,被动操或主动操,促进肠蠕动。


提倡母乳喂养,乳母避免进食辛辣食物。家长可以给婴儿适当添加辅食,提供适量的纤维素、脂肪和水分,但是需避免不必要的钙、铁、锌的补充。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推荐选择未额外增添棕榈油或改善棕榈酸结构、添加益生元的配方。


4

稀便


症状:粪便量大,不成形,粪便形状图:6型或7型。


评估内容


注意:临床医生和父母需对“稀便”的症状进行鉴别,可能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和炎症性肠病等相混淆。。


医生需要普及“稀便”相关知识,安抚家长情绪。


对于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正常,且不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婴儿,家长可以继续观察,继续喂养。教家长记录饮食日记和排便日记。


部分新生儿(尤其是母乳喂养儿)每昼夜大便次数可达6~7次,每次喂养时均会排出少量大便。这可能与婴儿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有关。


婴儿大便中掺杂奶块或其他为消化食物并不少见。


家长需做好婴儿臀部护理,便后使用清水清洗,用柔软毛巾吸干,抹上护臀膏。


家长需正确清洁和消毒婴儿喂养器皿。


提倡母乳喂养,乳母饮食均衡,避免过于油腻。家长适时给婴儿添加辅食,避免因“消化不良”而限制饮食;每天还需评估婴儿饮食量,避免限制或过度喂养。


水果、米粉等低脂高碳水化合物也要适量限制。


配方奶喂养推荐使用益生元配方奶,或短期应用乳糖/无糖配方。


稀便处理流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婴儿上火的常见原因及症状
宝宝好几天不拉臭臭,这几招有助于帮你解决燃眉之急
孩子便秘怎么办?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缓解便秘?
崔玉涛:如何提升宝宝免疫力(附宝宝常见病)
宝宝生病了,便便会说话!小心,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
宝宝奶粉上火的预防和处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