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石记
朋友从山中归,赠我一方石,嶙峋而通透,宛如一方微缩的山峦,着实令我喜爱。

  石放在案几上,把玩之际,便勾起兴趣,寻些资料来看。原来,这沉顽之石也是极富情趣。

  石静,居一方经年不动,淡然处变,不与草木争晖。石沉,任风吹雨打难动其躯,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石坚,因沧桑变故而险峻,因岁月冲刷而圆润,却自在坚韧,不改本质。石有如此之内涵,难怪文人雅士们喜石、迷石,与石为友。乃石可陶情明志啊。

  爱石者言: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奇石的美学特征让人神往,故历代赏石之人辈出,赏石文化源远流长。

  “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这是3000多年前春秋时期《阔子》中的记载。而《山海经》等古籍则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玉,石之美者也。”

  隋唐以后,评石之文倍出,著名的有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宋代的《云林石谱》,明清的《园冶》、《群芳谱》、《闲情偶记》等。石,作为自然景观的微缩,小中见大,成为文人墨客们寄情山水、怡情明志的对象,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趣闻。

  而爱石成癖,堪称古今第一石痴的,当属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他玩石如痴如醉,举止癫狂,人称“米癫”。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米芾拜石”的典故: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此足以当吾拜”。于是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濡须河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衙役将它移进府内。米芾见此石,竟喜而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米芾在江苏涟水为官时,因毗邻盛产美石的安徽灵璧县,便常去搜罗奇石,回来后“入玩则终日不出”。他的衣襟中总是藏着奇石,随时随地取出观赏,并美其名曰“握游”。

  石本无情,而人有情。正是人的寄情,才让那一方无生命的沉石有了情感。

  现代美术大师张大千客居洛杉矶时,在海边发现一块宛若台湾地图的巨石,张大千视为珍宝,题名“梅丘”。1978年,张大千移居台湾,友人将这块巨石运到张大千台湾的居所,置放在“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然”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张大千之爱石,实是寄托一腔故园之情啊。

  皱、漏、瘦、透、丑,是古人赏石的评判标准,今人又与时俱进地融进了色、质、形、纹、声的新内容,使石的观赏评定更具空间。对照这十条评判标准,细审朋友赠我的这方山石,实不为奇。但我辈平常之人,有此石端放陋室,也是倍增情趣。

  古人言: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有一石相伴,不亦乐乎?

  面对案头的这块山石,忽然想到,这一块沉石,用亿万年的时光,完成了与我的一次偶然相遇与厮守,其缘也奇,也如石厚重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中有奇石,增值又传家!
【杂谈】那些与奇石结下不解之缘的名人“石痴”
张大千《拜石图》
艺术大师的奇葩——米芾拜石
张大千画石头92万,齐白石548万!
郑板桥的“丑石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