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仙云雾茶
 八仙云雾茶原名“八仙茶”,产于陕西(陕南)平利高山新茶区八仙区松牙乡一带主产于陕南平利县八仙镇境内,其地云雾缭绕,故名。是平利县茶技站科技人员和当地茶农于1984年研制的平利地方特种名茶,属于略扁状烘青绿茶。
    
【茶区环境】
    
陕西省平利县地处秦岭褶皱系南侧和大巴山弧形构造的东缘,八仙区位居巴山主脊,群峰矗立,山峦重叠,雄伟秀丽,气势磅礴。紫阳县红椿坝—镇坪县曾家坝大断裂带从平(利)岚(皋)交界的界岭垭子(平利县水坪乡境内)、獐子坪(三坪乡境内)、白果坪(八道乡境内)一线穿过。大断裂带以三坪、白沙乡间的凤凰尖—八道与狮坪乡交界的光头山一线为界。断裂带以南的大巴山系高大挺拔,2000米以上的群峰叠起,沟壑纵横。大巴山主脊北西走向,最高峰化龙山海拔2917.2米。山势由南向北,逐次降低,为南高北低地貌特征,形成秋山、药妇山、西岱顶和平头山四大支脉。
    平利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9℃,全县气温平均递率为每百米0.41℃,北部山区为0.43℃。南部山区为0.36℃。全年积温4248℃,太阳总辐射量105.89千卡/厘米,日照时数1736.6小时,无霜期为250天左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58.5毫米,但分布不均,北部川道地区常受干旱,南部高山地区易遭阴雨灾害。
    八仙云雾茶的主产地在平利县八仙区“林密谷深云似海,小溪遍布雾缭绕”上游沿线一带及金鸡河村、松阳村、仁溪沟村、狮坪村等地原来这里并不产茶,相传在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移民张氏由湖南带来茶种,种在河磨子沟。由于气候适宜,生长繁茂,茶香袭人。因为茶叶品质极好,传出去后,你种我栽,不出几年就栽遍了东山西沟。 
    八仙云雾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松牙乡的地形特殊,据旧《平利县志》记述:“将军擂鼓入云峰,百步仙梯尚有踪,大小师凸环太极,象鼻门牙锁双龙”,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牙河山势交错,地形封闭,具有高山特点的小天地。这里群山环抱,峰峦陡峻,山高谷深,竹木葱茏。俗有“品云雾绿茶,享天然氧吧,游生态胜地,览道教仙境”之称,最高的山峰海拔2912余米,一般海拔800米左右,自然形成茶园屏障和特殊的小气候。山清水秀,云缠雾盖,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而且多是宵雨昼雾,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十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茶园多分布在海拔10001400米深山幽谷之中。加之光照适度,土壤松透,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的良乡沃壤。茶树生长在这样优异的自然环境中,饱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十质柔嫩,叶片肥厚,具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优势。
    【历史渊源】
    陕南茶区位于我国秦岭以南,汉江流域一带,使我国最北的茶区。陕南茶区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土壤富含硒、锌,是我国有名的富硒带。茶园多位于海拔极高的大山上,终日云雾缭绕,茶叶品质极好,正应了“高山云雾出好茶”之俗语。这里产茶历史悠久,据史载唐时已有茶叶进贡,解放以后当地茶叶生产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先后研发出了多个名茶品种,如“八仙云雾”等。 
    
平利县生产茶叶历史悠久,是古老“紫阳茶区”组成部分。唐代陆羽将金州列为全国八大茶区山南茶区的一部分。《明史·食货》载:“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四十五顷茶园,茶八十六万株”。清乾隆年间,平利县三里垭毛尖,被列为“贡品”;但产量很小。据清末《平利县乡土志·物产》中记载:“茶叶,间有种者,亦不合法,较之紫阳远不如也”。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商会统计,“本县仅绿茶一种,全年约十余担,概系农人副产,不敷供应当地需用,亦无外销,亦无工厂、合作社及专业茶叶工商各团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县仅有茶园200亩,年产2.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1954年茶园发展到486亩,在合作化中,引进良种,扩大种植。1958年面积达816亩,比1949年翻了两番,总产7.7吨,产量增长2倍多。1965年4月,陕西省确定平利县为茶叶发展基地县。在“两手抓,双丰收”生产方针指引下,先后在东河乡红花村进行密植茶带示范,在牛王乡三里垭组织茶叶专业队,并采取以苗育苗,无性繁殖等方法,解决了苗源不足问题。到1966年全县茶园发展到2850亩,产量达12.5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茶叶不能当饭吃”、“茶叶是修正主义苗子”等舆论影响下,致使管理不善,茶园荒芜。“文化大革命”中期后,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发展茶叶生产,面积曾一度上升到3.7万多亩,但因管理粗放,茶叶总产仅达18.2吨,亩产不到0.5公斤。“文化大革命”初期县林特站的科技人员,着眼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一面向国务院写信,建议建立国营示范茶场,一面选择仁河乡红星四队一片荒地建场。周恩来总理对建立茶场非常重视,批复陕西省办理。1968年9月,陕西省副食公司主管茶叶的同志来平利传达总理批示。林特站先后派张乃鸣、刘成浩负责建场。1977年,省资助建立了喷灌系统,60%茶园实现自压喷灌。1978年建成初制厂,引进全套加工机械,年加工能力20吨。建场以来,国家先后投资56.7万元,截止1990年已收回49.5万元,其中上缴税金10万余元。在县茶场带动下,全县先后办起集体(队、村)茶场174个。1982年实行“双包”联产责任制的96个,经营面积14204亩。1983年县人民政府转发了茶叶站撰写的《成片茶园还是统一经营好》的调查报告,并发出通知 ,要求整顿恢复乡村茶场,“延长承包期15年以上”,“实行场长承包责任制”,采取“四定四统”经济责任制,“实行二八或三七分成,大头归场”。1990年全县巩固的集体茶场72个,经营面积9814亩,占总面积32430亩的28.7%,产茶209.4吨,占全县总产量53.3万公斤的39.3%。其中“八仙云雾茶”的产地松牙乡号房村茶场,坚持稳定完善家庭经营、加强统一经营的225亩茶园,产茶12.5 吨(亩产55.6公斤),总值96000元,人均收入155.1元,名列平利县村办茶场经济效益之冠。
    
八仙云雾茶是80年代平利县茶技站科技人员和当地高级农艺师刘成浩于1984年开始研制,1986年7月通过省级鉴定。1984年刘成浩针对茶叶市场的需求,开始研制平利名茶。经过艰苦的努力,1986年重新改进提高的“三里垭毛尖”问世并通过省级鉴定,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安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刘成浩在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又深入到八仙号房茶场,开始了辛勤的试验研究,终于试制成功“八仙云雾”名茶。“八仙云雾”以“谷雨前后半月天,一芽一叶露笔尖,精工巧作燕尾状,三万壮芽一斤干”的诗画美称,以其独特的“燕尾”造型、翠绿的汤色、诱人的清香为消费者所喜爱,荣登全国十大优质产品金奖榜首,从而填补了平利茶叶“国优”的空白。 
    【制作工艺】
    
八仙云雾茶一般在初春季节采摘鲜嫩芽头或者一芽一二叶,经杀青、揉捻、初烘、理条、整形、烘干固形制成。
    【品质特点】 
    八仙云雾茶条索紧秀挺直略扁,呈燕尾状(故当地人又称“燕尾茶”,一芽两叶制成),色泽翠绿显毫,香气嫩香持久(有板栗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甘,叶底成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所了解的正宗庐山云雾产区
这款茶因其地云雾缭绕,被称为八仙云雾茶,你喝过吗?
在刘三姐的故乡,有片云海之上的仙人山茶园,被誉为广西最美茶园
陕西安康特产--八仙云雾茶
武当道茶十里香
中国有机茶产地一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