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论书】胡抗美——书法章法的新思考(三)

(三)形式构成是势的章法的重要特点

  

  说到构成,首先要为“构成”正名。构成,现在被誉为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这多少有些误会。如果硬要说构成是西方理论的话,那么,只能说明是由西方抢先注册的,其实,它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发明并开始运用了。我国五千年前的陶文始创了象形文字,用最简单的笔画、结字,用构成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汉字由点、线组成,构成设计也是由点、线组成图形。点、线是构成的要素,构成是点、线的组成规律,汉字是点、线的组成形式。我们前面讲过的“永字八法”,就是古人按照美学思想对汉字中“永”字的点线进行构成设计的,使其结构匀称,疏密适度,平正中和,端庄秀美,势态生动。从书法艺术的实践看,锺繇、张芝、王羲之、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大家不知道现代意义上的构成理论,但却运用形式构成大胆地实行空间分割,创作出了十分丰富的对比关系,他们的书迹至今依然是书法艺术的经典作品。

  章法的主业是形式构成,关键是对比关系。章法形式构成的出发点是制造不平衡,落脚点是通过对比关系求得平衡。其实字也一样,颜、欧、柳楷体字形都是方形,但书写时一般都取左低右高的姿态。字形的构成,首先在方块形中施展变化,打破平稳,然后拗救变化,求得平稳;一旦平稳,力求神意。章法创作,就是要通过形式构成变汉字单一的方形为三角形、多边形、菱形、梯形等,以求得形的丰富性。“上”字在米字格中呈方形状态,比较呆板,但如果将其三个笔画变为三个点的草书,并且将上下点的位置向下移动就变成不等边三角形。我们在构成中发现,点的距离越远,冲力越大,产生的势就越强。点的距离变化,必然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必然改变势的方向和力度,三角形越不等边,动势和力度就越大。我们从对“上”字构成的变化中发现,某一局部,譬如一个字的造型,其实就是章法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件作品从下笔开始,直到创作结束,点点画画、黑黑白白无处不章法。

  章法的构成实际上永远存在着一个二元结构,即粗与细、长与短、正与侧、大与小、枯与湿、浓与淡、疏与密、虚与实、开与合、收与放、虚与实和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这些元素的组合,以构成为特征,以运动为内容,以辩证思维下的内在联系为境界。它们共同形成一幅作品的整体,但同时又是个性表现的独立体。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如果一方离开了对立面的一方,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大草作品即是如此。很多书家以为大草的特点就是狂放,就是高速“行驶”,殊不知,没有理智的对比就没有狂放,一味的狂可能是疯子;没有慢的调节就没有快的节奏,一味的快可能是傻子。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有句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可以把“部分”理解为书法作品中的单元(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点画、字或某一个区域)。按照阿恩海姆的理论,“部分”可分为“真正的部分”和“非真正的部分”。“真正的部分”是指整体情景中被分割的次整体部分;“非真正的部分”是指与有限的区域情景相联系的段落。因此,书法作品中的局部,如单元(组)或字的设计,必须服务于作品整体的需要,当然,局部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格调。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件作品的“部分”——字、组、区域不一定达到完整状态,因为任何一个完整的次级整体很难与另一个完整的次级整体相组合。我非常赞同阿恩海姆的说法:一个好的框架结构,既不是完整得令人震惊,也不是不完整的令人沮丧。书法创作,一定要有章法意识,不能在一件作品中追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组合的完美,更不能要求笔笔中锋,字字有出处,要着重考虑各种组合和对比后产生的关系。

  如果说书法是造型艺术的话,那么,章法就是书法的造型艺术。章法是艺术家的游戏,形式、线条、造型、节奏、运动、旋律是章法的游戏。章法运用宏观思维,但必须从微观做起。一点一线、一字一行,其构成正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关键是无中生有。章法的有,就是形、体、势合一的几何图形,章法的无是图式不断的夸张变形。所谓无,是因为夸张变形没有一成不变的式样,具有不可重复性。夸张图形大小制造均衡对比,夸张点线的粗细制造轻重对比,夸张距离制造黑白对比,夸张造型制造势的对比,夸张线的涩与疾制造节奏对比,夸张位置制造斜正对比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形式构成的主要特点作如下概括:

  1.强调可视性。传统书法强调作品内容的可识、可读性,强调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识读过程中逐步打开。形式构成强调可视与可读性相结合,突出可视性,认为作品作为书法家的情感图示,首先是让人看的,不是让人读的。其次,考虑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受众面,认为如果兼顾可读性更好。

  2.强调空间分割。书法的迷人之处在于黑白分割的变化,书法艺术的黑白分割不仅包含着西方美学中的黄金分割率,更为重要的是,它突出了黑白分割后的关系,而不是黑白本身。黑,这个被几千年的书法史不断地阐释与解读着,行成了篆、隶、楷、行、草不同体的语言符号系统;白,自然而然地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最终被称之为“一穷二白”,结果是一无所有。书法史赞美线,褒奖字,美化行,歌颂列,无不以黑为主导,白仅仅处于陪衬角色。如果说这对于尺牍式、手札式、团扇式书法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对于丈八式鸿篇巨制而言,却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形式构成赋予“白”以艺术语言的表达权,敢于对“黑”说不。形式构成认为,空白的无序和形状、面积的错乱,必然导致人们视觉对线对形的指责或唾弃。其实我们的古人是重视“白”的地位的。老子《道德经》说:“知其白,守其黑”,这不能不说其论具有战略眼光,因为他把“白”的地位排列在“黑”老大之前。很遗憾,老子的理论是书家借用过来的,而不是书法理论的原创。其他如清代笪重光等人的书论,一般都把“白”置于从属地位,成为服侍“黑”的丫环。笪重光在他的《书筏》中说:“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他也是把“白”放在次要位置,要求“白”主动配合“黑”,在分布上与“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些理论虽然都注意到“白”的存在,却重重地伤害了“白”的个性。不尊重“白”的个性的章法是断章取义的,创作中重“黑”轻“白”,顾此失彼,因此创作效果靠撞,而不是靠创。包括古贤在内的大师们,自己与自己比,有时出精品,有时出次品,尤其想出精品时却难于奏效,只能靠“无意于佳乃佳”,何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黑”轻“白”无疑是一个至今被人们忽视的重要原因。道理很简单,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太过或不及均难人道。故而,应当大声疾呼:片面强调“黑”的章法思维该引起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反思了!

  白,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说其抽象,是它不直接描绘横、竖、撇、捺的形象,但千万不可忘记,正因为白,才潜藏着无限丰富的千姿百态的可感知形象。说其具象,是它被“黑”分割之后的形态与现实事物难以分割。从这个意义上讲,黑白的地位至少是同等的。因此.书家在创作中,是否应该多一条思路,可按照白的需要而施黑,或在构思中先谋划白的形态、面积、方位等,如此所获得的效果一定会出人意料。特别是在大幅作品创作时,经营白的意味,作品的意境格调可能会有意于佳而佳。

  当然,空间分割还包括点画的夸张、方圆的夸张和书体的夸张。点画夸张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手段,例如夸张某一字的造型,夸张某一线条的造型等。方圆夸张是在方的主格调下夸张圆,在圆的主格调里夸张方,让圆者更圆,方者更方。书体夸张主要是异体同势,指在草书中使用篆书或隶书、楷书的造型,使用不同书体造型进行创作分割。

  3.强调对比关系。形式构成一方面追求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追求视觉思维,采取创造对比条件的办法,收获对比关系。作品的视觉中心往往产生于对比之中。对比的内容主要有:造型的宽窄大小,点画的粗细长短,运笔的轻重快慢,墨色的浓淡枯湿,用笔的方圆藏露等。对比只是手段,对比关系才产生韵味。因此,对比双方的度十分关键。

  4.强调组合关系。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无论字的组合还是行的组合,其组合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一是错位组合,就是上下左右的连接不到位,左右组合该平齐的不平齐,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张瑞图就是左高右低的典范。上下组合的不到位,就是连接时有意避让,制造行的不平衡。二是空白组合,就是在应当连接的中间地带留下大块空白,让空白直接参与组合。三是连绵组合,就两个字、三个字或更多的字连在一起,由字变组,形成流畅之气势。四是摇摆组合,就是行与行之间忽而分离,时而黏合。传统的创作方式注重修养造型元素本身的气质,而形式构成则注重各种元素组合后的关系。

  5.强调美学定位。形式构成对于书法而言,一看节奏的抑扬,二看空间的对比。在草书创作中,连绵、映带、牵丝即被强调,又具有破坏性。强调是笔势的需要;破坏是由于连绵、映带、牵丝关系处理的不好,使空白出现了零乱、琐碎。实际上,草书的空间表现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准确的完成草书符号(字)的规定性动作;二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动作,如各种形态的连绵、映带、牵丝。但不管规定性动作,还是不确定性动作都是变化的。草书符号规定的是数量,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七红便是袁”等。“七红便是袁”是说上面一个“七”字,下面一个“红”字便是草书符号的“袁”字。这是数量的规定。可变或必变的是质量,例如横的长短、粗细,圈的大小、方向等。草书创作不变的是连绵、映带、牵丝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变的是根据创作需要,在某一局部连绵、映带、牵丝的可有可无,可正可斜,可断可连……我们之所以这样分析问题,主要基于草书创作时空转换的难度。一方面,要保证作品中空白的品格,就必需努力追求空白在作品中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空白的完整性而伤害势的节奏变化。纵观草书史可以发现,唐草与明清草有着明显的差异。唐草大都用笔稳健平和,线条粗细比较均衡,因圆转频繁而至连接呈环转特点。与之相反的是明末清初的草书,用笔有弹性,时而跳跃,时而重按重顿。由于提按顿挫猛烈,顿转和折转的特点比较突出。相比较而言,唐草对“白”的分割一般在字内,呈横势,字间距开放疏朗。明清草对“白”的分割一般在行距的错落,字距的紧密。古代经典虽然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其形式构成的审美追求及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形式构成的意义是变化,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运用形式构成思维,往往产生创新的欲望。自我否定一幅得意之作,否定个人个性的阶段性,可能是一幅一阶段的失败,却是观念更新的胜利。如果对已形成的个性风格产生厌恶,显然是一次革命性的大跨度进步。最后,我将以齐白石先生《搔背图》的题词为比喻,结束我对章法势的演讲。那么,章法的势在哪里?我们如何创造章法的势?“左边右边,右边左边,上面下面,下面上面,不是不是,正是正是。”(完)

~~~~~~~~~~~~~~~~~~~~~~~~~~~~~~~

搜索添加:

@胡抗美艺术馆

@跨界文化艺术沙龙

@圣道文化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沃兴华|​手卷创作的三种形式
行书--用笔间架与章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四)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
(原创)浅谈书法的精气神 (上)
翁修政 的 草书的用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