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学之丑:历史呈现和理论定位(一)

 【内容提要】丑,从历史上看,有一个从怪而丑而喜感的演进。在不同美学理论中,如美丑二元结构中,美感、悲感、喜感的三元结构中,以及在美、悲、喜的复杂混合与置换中,丑有不同的位置。从丑的角度看,丑向其它美学类型的转化需要条件,丑的正规流向是滑稽(即喜感的笑)。丑的不同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丑,美学理论结构,丑的定义,喜感之笑

 

                           一,丑:产生前之复杂和产生后的定性

   美和丑都是人类文化演进到一定阶段(确切地说,达到理性化阶段)的产物。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呈现了,动物都有快感和痛感,虽然达尔文认为这就是动物的美感和丑感,但从理论上讲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感和丑感。原始文化显示了,初期人类有了快感与怕感,虽然甚多论者都将之定为美感和丑感,但从理论上讲,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感和丑感。原始人的快感与怕感,并不是像理性化之后的逻辑分类那样,区分得清清楚楚,而是将之组合在一起,形成人类最初看待世界和看待自身的一套观念体系。这就是图腾仪式。图腾是把人周围环境中的对象想象组合成一个人格化的形象体系,图腾从性质上既是人的祖先,又是宇宙的主宰,图腾既关联着人本身,同时又关联着环境中的与人亲近的东西和使人害怕的东西,因此,在图腾的形象系列——图腾柱上,建筑上、器物上、工具上、身体上的装饰图案——把人与自然组合在一起,同时也把快感之物与怕感之物组合在一起。用理性化之后的人类眼光去看,原始时期,没有美和丑,只有“怪”。怪是对正常的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不可能有的、变了形的面貌出现,这种变形虽然也包含着集中化、典型化、概括化、简括化、甚至抽象化的方法,但主要是各种夸张和古怪的变形,包括:一,事物的变形,如人面蛇身等;二,事物关系的变形,如人兽互变;三,整个世界图景的变形,如各种神、灵、魂、人世界。但变形之怪,在原始社会并不是怪,而乃正常。只有理性出现之后,即在希腊哲学,中国诸子思想,印度的奥义书、佛教、耆那教思想出现之后,原始的变形,以及这些变形在理性化之后的延续和变异,才呈现为怪。在理性世界之中,原始的怪进化为美和丑。《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说出了一个美丑产生的理论,当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美,同时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当人类让怪向美进化的同时,也造成了怪向丑的演化。

   如果说,怪主要是变形,那么,丑则主要是畸形。在丑的字源中,仍然可以看到丑的观念在理性时代的含意,以及所内蕴的原始时代的遗迹。在中文里,“丑”,在古文字里是胼指,手的畸形[1]。古文中丑与恶,字义相通。这就与原始思想相关,上面所引《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恶即是丑。恶最初是与怕感相连的,畸形在原始社会里出现,也与凶兆相关,如果说,变形是人的主动想象,畸形则是无奈的被动结果。是可怕的,可恶的,讨厌的。《说文》“亚部”说:“亚(恶),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是身体的畸型。丑,后来为“醜”,由“酉”与“鬼”组成。酉,是秋收冬藏之象,鬼,是生命消逝之变[2],生为正常,死为畸形,在与生命的理想状态(生)和自然的理想(春)的比较中,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在原始图腾观念里,那些模仿反刍动物把门牙拔掉的部落,那些把鸟的羽毛插入自己的嘴唇、耳朵、鼻中隔的部落,是主动的变形,因此不以为丑。而手之畸形,身体畸形,死亡作为生命的畸形,都是无奈的结果,因而是丑。在西文里,丑(ugly)有多种含义,且从文字的视角看,比如,在德文中为H?sslichkeit(丑)与Hass(恨)相连,葡萄牙文的feiúra(丑)来自于拉丁文foeditas,意思是“羞”,法文的laideur(丑),来自于拉丁文的动词laedere(伤害)[3]。这里,“恨”、“羞”、“害”,显出了丑既与原始的怕感相关,又与无奈的结果相连。西方以与理性(ration)相对应的感性(sense)来讲审美之感(aesthetics),中国以与性相连的情来讲感性之“感”,印度则以情(bhava)和味(rasa)来讲审美之感,情存在于物或人中,此物此人就成了具有此情之物和此情之人,情的客观化就成为味,印度的美学类型,虽包含着情,但体现为味。在印度美学的八大基本类型中,与丑相连的是恐怖味(hay?naka)和厌恶味(bībhatsa)。恐怖味内含着“惧”之情,其色为黑,与死亡之神(时神)相联,厌恶味内含着“厌”之情,其色为蓝,与毁灭之神(湿婆)相连。从“惧”与“厌”中,仍可以感受到丑与原始时期怕感的关联,而与之相连的死亡之神与毁灭之神,又正是生命的反面,犹如中文之“醜”和拉丁文的“伤害”。然而,当人类的理性之光如朝日升起,丑,逐渐蜕去惧、怕、恨、害的因素,而作为美的对立面,与美成为一个对子时,丑,作为畸形,仅是一种与正常相比之下的无奈结果,是与作为人的理想追求的美的对立面出现的。

   因此,与丑与之美同时产生的,是人对正常这一概念有了理性尺度以后的产物。只有原始时代上升到理性时代,阿波罗、维拉斯式的希腊雕像征服人心,“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女优美可人,“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威武君子显出壮美,人们才知道什么是丑,才羞于为丑。丑上畸形,是人不情愿的遭遇和无可奈何的结果,也是要主动避免的现象。从客体上看,夏夫兹伯里说:“无形式的质料自身即是丑”[4],从主体上看,鲍姆加登说: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5]克罗齐说:“丑是不成功的表现。”不成功的表现意味着丑的产生是知道何者为美,并在追求美中出现的意与人违的结果。正如陆机《文赋》感叹的,写文章“常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不完善点出了丑的基本特征:与美的形式法则不合或者相反。例如按照人的正常发育,头部与全身的比例应是7:1,但侏儒,身材特别短小,看上去像是一个成年人的头按放在小孩身上,这种畸形体态,使人感到不协调,就是丑。戏曲《望江亭》中低俗的花花公子扬衙内冒充风雅,谭记儿为嘲弄他,要他作一首赏月诗,首尾两句要带“月”字,扬苦想半天才一句句挤出来:“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栽下来。下官牵衣忙下跪,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是一首意思残缺,韵律不合的极丑的诗。

   然而,丑由于来源于原始之怪,那时,怪中有美,怪中有恶、怪中有怕、怪中有羞、怪中有趣……因此,丑虽然已经成为理性时代的畸形、缺隐、无奈……,但内含在怪中的原初力量不断在以各种方式浸透出来,冲冒出来,弥散开来,从而显出了丑的多种多样的形态,让人难以捉摸。丑的复杂,不但表现在丰富的历史上和现象上,还体现在理论的建构中和变异中。



[1]高华平《丑义探源》,载《中国文化研究》2009(1)

[2]栾栋《丑学的体性》,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 参Frank Sibley,Some Notes onUgliness,from his book, Approach to Aesthetics, Oxford Universituy Press, 2001 ,PP190~207

[4]参【美】彼得·维基主编《美学指南》(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8页

[5]【德】鲍姆加滕《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第18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是什么?
《美的历程》:艺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与时俱进
好书分享:《美的历程》
为什么要读《美的历程》?
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是活出美感
审美与反审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