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艺术

□靳瑞霞

这是一篇容易被人错过的作品。从标题到内容,都是一篇淡淡的近乎寡味的作品,你翻着书读两页可能就划过去了。如果你对作者熟悉,读过他曾经的名篇如《梅妞放羊》《鞋》《走窑汉》《玉字》《平地风雷》,还是很有可能错过。因为这一篇与那些篇相比起来,似乎味淡而力弱。

这一篇中,无抑扬顿挫的绘声绘色,也无环环相扣起承转合的抓人情节,平淡得像日常晚饭后的例行散步,走着走着,不留神就到了。是短篇王不会讲故事了吗?太不可能。《梧桐风》甫一发表,便被《小说选刊》选载,我敢说,概因编辑“熟知”刘庆邦,会将作品放在作家40余年创作生涯中理解,才发现和领略到这一篇中的留白、意味和作家心境的变与不变。

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第一篇作品开始,农村和煤矿生活成为刘庆邦写作的珍贵矿藏。两种生活经历,赋予他两种鲜明而迥然的创作风格——陈思和将之概括为柔美和酷烈。田园少年男女的纯真与柔情,矿区矿工生活的粗粝与灼热,在他的笔下以极致的力与美的形式得以呈现,深深撞击着读者的心灵,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在多个短篇塑造的复仇者形象如马海洲或玉字,动人心魄,紧紧攫住读者的心,令人提心吊胆跟着他的一笔一画忐忑前行;他描绘的乡村田园中的少男少女如梅妞或守明纯洁娇嫩,让人不知不觉地沉醉、难以忘怀。雷达曾评价道:“如果说农村的一半是他的根、他的魂、他的血缘,那么煤矿的一半便是这'根’伸出的枝叶,是魂的寻觅、血的扩散。”也许在“根”与“叶”上的浇灌过于专注,花朵的艳丽与果实的硕大令人瞩目,赞誉纷至沓来,标签接踵而至。

刘庆邦并没有被标签裹挟,坚持自己的方向,老老实实写作,在柔美与酷烈之外,还创作出《胡辣汤》《到城里去》《不定嫁给谁》《响器》等优秀短篇佳作,或体现城乡变革之下人的异化,或探询乡村女性在婚嫁和人生追求方面的主体性等。随着2000年进入北京作协,拥有了更充裕的创作时间,刘庆邦在作品文体和题材方面都有了更大自由度,致力于乡土和矿区题材的同时,也试着向城市题材掘进。2012年起,创作出保姆在北京系列中短篇,并创作出《红煤》《黑白男女》《女工绘》《家长》《堂叔堂》等多部长篇。在勤奋创作的同时,刘庆邦也在不断地对短篇小说创作进行思考和总结,写出《让人走神儿》《短篇小说的种子》《短篇小说之美》《灵魂放飞: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生长的短篇小说》《给人心一点希望》等理论探索文章。2013年《小说选刊》上连续以《顽强生长的短篇小说》为题,发表了三期关于短篇小说写作的理论探讨文章。刘庆邦在《短篇小说之美》中对自身创作进行了反思,认为“短篇小说的最高境界不是抓人,而是放人”,谈到“本人就写过一些把人性推向极端的、严峻的甚至是酷烈的小说,把亲爱的读者'抓’得够呛,我深感抱歉”。显然,作家对短篇小说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紧紧抓住人的紧张感营造,向敢于“让人走神儿”的松弛感发生转变。《梧桐风》完全体现了这种转变。而在《短篇小说的种子》一文中,刘庆邦又详细阐述了如何辨识出一个优良的短篇小说种子,以及如何保持它的生长性。刘庆邦用了一个“焐”字,描述这种思想或灵感发酵的过程。这个发酵过程有可能是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从刘庆邦数十年创作轨迹来看,他对煤矿生活写作之熟稔,已达到了倚马可待的程度,各色人等纷纷上场,人性的丰富和斑斓他几近乎穷尽。那么,2000年以后的创作发生向城市题材的转向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并没有完全脱离煤矿题材,但在城市题材以及多个长篇的创作中,多多少少同煤矿经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拉开了距离。但是,从他一以贯之的“种子说”理论来看,他的写作库中可能如电脑硬盘一样储藏着不同成熟度的有待生发的种子。时空的区隔下,在作家感性认识得到理论升华的过程中,种子随时可能“焐”好、生发。

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这篇《梧桐风》。小说讲了一个副矿长的儿子梅国平喜欢上一个刚痛失未婚夫的姑娘乔点凤,尽力又有分寸地帮助她并追求她的故事。没有精心算计,没有恶意猜度,没有人性灰暗,没有心理扭曲或暴虐——这些层面作家在早期作品中都写过了。刘庆邦摒弃了“抓人”的紧张节奏或理想化的情态描摹。文字淡然起来。从节气写起,选了秋天,白露时节,写已显乏力的月季花,写秋天的寒和雨,一层层从杨树稠密的叶子上传递到梅国平的伞上、皮鞋上和裤脚上。还插叙了一段矿区生活区描写,仿若闲话的叙述中将时空还原,令人好像站在昔时矿区里。人物用笔也特别的轻。平和温良,通情达理,点到即止。梅国平的懂得理解与尊重,乔点凤的痴情懂事又大方得体,豆师傅的老实善良又克制隐忍。没有冲突和矛盾,仅有的困难是乔点凤找工作,也因梅国平的帮助较轻松解决。作品读下来,节奏舒缓,低沉不压抑,人物间情愫的流动小心谨慎,承接也自然顺畅。但假如你读得再细一点,也许能发现淡然行文下仍潜藏着汹涌的情感暗流。比如豆师傅在等待遭遇矿难的儿子被抬出井口时的那一声呼唤,又如乔点凤结尾处看了两页稿子红了眼睛起身去套间,情感的强烈喷涌都被作者隐去。这样的留白处理,何尝不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呢?

作为勤奋又勇于挑战自我的作家,刘庆邦在迄今为止300余篇短篇小说中,创作出了多篇经典作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一直反思修正自己的创作观念,加深着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理解。《梧桐风》创作谈中,刘庆邦交代了这篇小说的种子,来自26年前的矿难协商现场,那位姑娘苍白的脸色与孤单的背影。究竟是什么让他数十年难以忘怀?难道不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葆有的,对人对事的同情心同理心和悲悯之情吗?凭着这颗真诚的有时略显“脆弱”的心,他才能在生活土壤中采集让人心动心疼心悸的种子,给它们匹配合适温度、湿度、阳光和养料,让应成为树木的,茁壮、蓊郁;应成为小草的,顽强、盎然;应成为花朵的,绽放、灿烂。他参悟惨烈事件背后人性的博弈,发掘被压迫者反击的强悍决绝。他也体会着少年男女未涉世事的情思朦胧,极力呈现令人惊叹又难以保全的纯净与娇嫩。无论批判人性的阴暗与恶,还是描画人情的纯真与善,他都老老实实写,凭良心写,以交出高“含心量”的作品为旨归。

无论如何,阅读并读懂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为心的慰藉而写作却一定会赋予作品活泼泼的情感含量,并使之天然地向读者传导、流动。写与读便在这情感的流动中得以交汇而相契相知。

刊发于2023年1月11日8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刘庆邦小说有感
“短篇王”刘庆邦:找准文学与现实的黄金楔点
刘以鬯说五四新文学
短篇小说的必要和可能
作家苏童:短篇小说的使命|新批评
写作,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