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记得按时吃饭——时序营养
userphoto

2022.06.15 黑龙江

关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不小的竞争。他们有的是程序员,有的是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也有的是站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和护士……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异常珍贵,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使得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主导了他们的生活,长此以往,到底会对身体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也许下文会给大家带来答案。

时序营养

2021年《柳叶刀》一文指出,心血管代谢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4.85亿心血管疾病(CVD)病例,而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高达2.9亿。据统计,心血管疾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人民因疾病而导致的生存质量下降和高昂医疗支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为有效防控心血管代谢发病风险,国务院在相继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心脑血管病防治行动,从全社会、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开展综合防控策略,从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不合理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国居民有310万人的死亡可以归因于不合理膳食,尤其能促进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风险。因此,如何吃得健康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心的问题。最新证据表明,食物摄入时间,如限时饮食、昼夜颠倒饮食、全天用餐频次等,可以影响生理节律而调节代谢过程;但是,针对“一日三餐饮食中如何科学饮食,改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却十分有限。针对这一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团队认为:“除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外,食物摄入的时间分布对生物体的健康也至关重要。”即24小时节律期内,食物摄入时间会影响机体代谢和疾病的发生,食物摄入时间需要与机体消化吸收代谢的生物节律相协调一致,否则就会导致代谢紊乱,引起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时序营养”,目的在于了解进餐时间如何影响健康,为处于不同时间段的每一餐提供不同的饮食建议。广义上,“时序营养”研究包括餐食频次、各餐食物摄入量、进食—禁食周期等。作为一个新兴的营养研究领域,“时序营养”的研究可以最大化阐明食物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团队将这一观点写到了最近发表的Cell metabolism综述中,得到了各界专家的热切讨论和高度认可。

经过日间的劳作,晚餐成为家庭用餐、朋友聚餐的主要时间,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晚餐文化,晚餐中能量摄入也占据了全天能量摄入的较高比例。然而晚餐时摄入的高能量可能会通过破坏生物钟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代谢紊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团队发表于Diabetes Ca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习惯后首次发现了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时序作用,即晚餐摄入更多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的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若将5%的晚餐能量摄入转移到早餐中,可以显著降低上述死亡风险。该研究强调了宏量营养素在每餐分配的重要性,即饮食也有“生物钟”

“生物钟”好比人体内一台无形的“时钟”,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除了睡眠之外,人体中的很多基因表达、胰岛素分泌、褪黑素合成和代谢、乃至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等,都有其昼夜节律性。但是,自然的昼夜周期并非影响人体内在节律的唯一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也能帮助人体重塑代谢节律。正因如此,除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外,食物的摄入时间对于生物体的健康也至关重要。2022年初,在该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杂志中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进一步分析了糖尿病患者食物摄入时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发现:上午多吃土豆或淀粉类蔬菜、下午多吃全谷物、晚上多吃深色蔬菜、多喝牛奶、少吃加工肉类,能让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0%以上。以上研究为帮助糖尿病人选择更合理的食物和摄入时间,提供更直接的饮食建议。

此外,该研究团队开展了针对“宏量营养素饮食质量的时序作用”研究。研究成果同样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杂志。晚餐摄入大量的精致碳水化合物和动物蛋白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而晚餐时摄入不饱和脂肪酸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不仅如此,晚餐时用等量的植物来源蛋白质替代动物来源蛋白质,或者用全谷物碳水替代精致碳水化合物,会降低约10%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在寻找降低心脏病风险的方法时,进餐时间和食物质量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一日三餐膳食模式的时序作用研究中,团队发表于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表明,以水果为主的午餐膳食模式,以蔬菜为主的晚餐膳食模式会显著降低人群死亡、死于心血管疾病、和死于癌症的风险;西式午餐膳食模式会显著增加人群死于心血管疾病风险。他们还首次发现三餐后零食摄入时序对机体健康同样至关重要。早餐后摄入水果类零食,以及晚餐后摄入奶制品零食等会显著降低人群死亡、死于心血管疾病、和死于癌症的风险。然而,三餐后淀粉类零食的摄入会显著增加人群死亡、和死于心血管疾病风险。该研究不仅为三餐膳食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相应的指导,也为人群三餐后零食摄入的选择提供了建议。

营养与食品卫生团队不仅研究了能量、宏量营养素、以及食物种类的时序作用,也对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的时序作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近期发表于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的研究发现,早餐摄入VB2会显著降低死于心血管疾病风险,晚餐摄入VB6, VC,VE和叶酸会显著降低全死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对矿物质时序作用的研究表明,晚餐时摄入钾,钙,镁会显著降低癌症死亡以及全因死亡风险。由此可见,即使是微量营养素也存在最佳摄入时间,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不容忽视。

团队针对“时序营养”的系列研究更加全面的揭示了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膳食与生物钟之间的潜在机制,为营养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为居民的膳食提供更精准、更细致的指导,从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与人群健康寿命。


作者团队简介

孙长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第二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获第二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教育部一等奖、省政府一等奖(2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8项,入选爱思唯尔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被引用4500余次,H指数为42,包括 Cell metabolism 、Diabetes care、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Diabetes、Hypertensio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李颖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组学技术分会主任委员,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农业部重大专项、全军重大专项等课题2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省政府和第二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等奖励11项。

韩天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5篇,获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创新挑战杯”二等奖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申请发明专利2项。

编辑|张汝楠

审核|冯任南

我在这里等你哟!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脂肪」or「碳水」究竟是什么让你长胖?
吃饭有这些坏习惯,迟早要摊上大事!太多人中招,尤其是第5个
两顿饭挨得近,死亡风险高!提醒:一日三餐,有标准的进食时间
长期一日三餐和一日两餐的人,谁的身体更健康?把实话告诉你
研究揭秘:不吃早餐和不吃晚餐,究竟哪种习惯危害更大?
“不吃晚饭,饿治百病”,不吃晚饭的生活方式更健康?答案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