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破解人体造血机理与经络之谜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本不是这行里的人,之所以会改行进入这一行业学习,那也是被逼无奈的举动。由于特殊的遭遇,使我心里积下了不少的疑虑,为了解开心中的迷惑,从此,我放弃了一切,步入生理基础学学习,毕竟那时我已是个成年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对知识的鉴别能力。
       从生物学基础中,我就看出了几点不对劲的地方,再结合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得不令人起疑。我们今天这个一切从解剖学、电镜下看到的实物上来推断生理的做法对吗?得出的答案是否得当、是否准确?从解剖学基础去了解诸如生理结构、组织结构、生命的物质构成等诸多固定不变的东西,那是再准确不过的视角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它不应该涉足到只有在生命进行时,才会独有的宏观、动态、多变的生理保障运作问题上来。生命在生与死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这个差别又恰恰集中体现在生命维生系统的有和无上。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只有在生命进行时才会独有的生理现象,就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它早已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事后从解剖的角度去看待它、理解它,得出来的答案你觉得能有几成是切合实际的?今天人们过分依赖技术,只相信眼前看到的东西,岂不知那只是冰山一角,复杂事物中多方面并存的一个面而已。在过分相信眼前看到的东西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犯下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常常用事物的一点来代替全面。由此才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积累储备的生理知识,还不足以去应对生命进程中那些事关生理保障运作方面的生理、病理现象的发生和挑战。例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痛风等等,皆因对生理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而不明其发生原因。在事关生理保障运作方面,不客气的讲,现代生命科学从一开始就选错了视角。通过学习研究,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生理保障体系的认识了解,发现生理保障体系,它是一个由血液循环和经络系统共同构筑起来的生理保障网络,且两者关系紧密而复杂,既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工作时又协调统一。一旦分开,那就是中医所述的“阴阳决别”,也标志着一个生命的结束。鉴于两者如此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两套系统绝不可以分开来看,必须要牢牢地把二者视为一体,综合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还原澄清他们工作时真实的生理面貌。
        由于在经络中运行的是体液,而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因此,我首先对水能否带气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体液能够利用水分子间隙为机体循环带气。
        有氧代谢生物的生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氧的,但气体总是活跃的,它的特点总喜欢从压力高出跑向压力地处。生物体内,是个内外均有膜包裹,组织内不但有密实的细胞,并且细胞间又填满了内容物的封闭组织,是始终存在有一定组织内压的。按照气的特性,单纯的气体,它是根本无法在这个内存有较大压力的体内待住的。那么有氧代谢生物的生理活动又一刻也离不开氧怎么办呢?所以生命采用了体液循环带氧的形式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研究表明,有脊椎动物的体内,大都具备了两种体液带氧形式,一种是化学带氧,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带氧形式。另一种是物理带气,也就是体液利用水分子间隙,为机体循环带气。以下我们就重点介绍这种物理带气形式。
        水就像一块带有弹性的布,它是有伸缩张力的,水只有在流动过程中,其分子间隙才能被拉开,各种溶水物才能溶入水分子间隙中去。不流动的水,由于它的分子间隙较小,一般不是活性很强的物质,是很难自动溶进水里去的。要把惰性物质溶入水中,需要搅动、摇晃或震荡,总之是要让水动起来才能形成溶液。正是因为水的这种特性,因此,在生物体内要想用水来运输物资,那全身的体液就要一刻不停的流动起来,这就是体液循环的缘由。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了,组织液都是有一定黏稠度的,不像我们喝的水那样清稀易流动,黏稠的体液能流动吗?这个问题我不想在这里回答,因为它涉及到一些生理条件问题,请稍候,我会在经络一节中回答你这一问题。那么体液又是怎样带气、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呢?体液在流经肺脏时,他是在肺泡壁内运行的,由于肺泡壁那特殊的形态,流经此处的体液,它必须要展开、超薄、成水帘型通过,水的这种运动形态,最容易把水分子间隙给拉开。在流经肺的上部时,它首先把从体内带出的二氧化碳和部分热量,在肺的呼气压力作用下释放出去,而后在肺的吸气压力作用下,再带上新鲜的空气缔合前进。那么活跃的气分子又是怎样能够保持安静的待在水里的呢?原来水也是有膜的,只需适量的压力,水膜就能把气牢固的封闭在水分子间隙中(生活当中,人们常见到的水泡,就是水膜包裹着一些气体形成的)。正是因为水的这一特点,水利用水分子间隙带气,对压力的变化较为敏感,一旦压力突然降低,活跃的气分子,即可就会从水分子间隙中发生逃逸。发生在潜水员身上的事故,就是这一点最好的证明。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会导致身体内局部出现这类现象,例如有人因过食冷饮而伤及脾脏,导致脾脏代谢紊乱、功能下降、肌动力不足,此时脾脏的压力也会随之降低,流经此处的体液,就会因压力的降低而发生气从水分子间隙中逃逸,此时人的肚子里就会“咕噜、咕噜”的作响,有甚者还会伴有大便汤泄现象。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例如气管炎、关节炎等,他们对环境大气压的变化十分敏感,气压的任何一点变化,他们都会预先感觉到,为此人们称这类人为身边的“天气预报”,这是因为他们自身某些压力调节机制已明显降低的缘故。测试气在低压状态下,从水分子间隙中发生逃逸的试验方法:取一个2000ml的烧瓶,放上适量的水,瓶口处放上一个真空泵,连接一个气压表,密封。用真空泵快速的把瓶内的空气抽出,使压力降到零,观察气从水分子间隙中发生逃逸的过程,其气逃逸的速度,甚至能够导致水出现沸腾,由此可见水中的带气量之大,令人惊讶。
生命起源于水中,这话一点都不假。陆生动物之所以能够离开水环境生存,那是因为它们已进化出了一个能够利用压力把大气中的氧交换进体液的肺。而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鱼儿们,因为没有进化出肺,仍保持着那种和我们体内组织一样的,只能在水中呼吸最原始的生命生存形式,从它们的身上,便能直观的折射出我们体内组织的生存环境。它们也是有氧代谢生物,又一直待在水里,它们身体所需的氧是怎么来的?就是靠喝水得来的,是水利用水分子间隙带气供应而来的。一旦离开了水环境,虽说大气中的含氧量要远高于水里,但终因缺乏了气的运载工具“水”,使得它们无法呼吸,窒息而亡。这就相当于,在我们的体内,体液不再流动的结果。

        一、对机体造血机理的研究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现代生命科学在快速进步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已对血液里的有型部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血液里无形部分的研究和了解,却相对滞后了。研究表明,人的血液实际上是由内源物质血和外源物质血两部分所在组成的。两者的功能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地也不在一处。内源血是在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内产生的,而外源血是在消化系统里产生的。
内源血里的全部物质,都来源于自身,各组织不断替换下来的细胞。那么组织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生新替旧,细胞不断生新替旧的意义又何在呢?我个人只意识到了它有两层:
        1、它能源源不断地为机体生产内源血,提供原材料。
        2、保障生理的正常运转。
        只有活力旺盛的新生细胞,在较高的内呼吸和物质交换过程中,才能为组织提供出较为强劲的生理机能,以跟上其他组织的节奏,保障生理的正常运行。随着它日积月累,储存的物质、能量越来越多,合成生命信息的逐渐成熟,它对物质的需求已不再像刚诞生时那么渴望了,于是,它的内呼吸开始变慢,物质交换频率也越来越低,已不适应再为组织提供高效的生理机能工作了,于是它便为新生的组织细胞给替换下来了。被替换下的细胞,它绝不是衰老的结果,而是机体正常储能、合成带有特殊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果实,是机体制造内源血的唯一原材料。只有成熟细胞里的蛋白质,才具备内源血生理功能,不成熟幼稚细胞里的蛋白质,是不具备内源血生理功能的。但被替换下来的细胞,破碎成无数个小囊的也好,整体的也好,此时,它们仍被一层薄薄的生物膜所包裹着。有了这层生物膜的阻隔,机体就无法对内含物质进行有效地利用。有关这一点,我是从哺乳期婴幼儿那里得到了启迪和线索。乳液也是由人体乳腺分泌出的高分子溶液,哺乳期的婴幼儿食用后,他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应用,仍有部分食物残渣存留,那么这些食物残渣究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它到底是乳液的哪一部分呢?后经研究证实,这些就是包裹在乳液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外面的那层胶体生物膜。只有打破生物膜,各种带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才有幸被释放出来溶入水中,被机体所运输吸收应用。机体这个打破生物膜,将内含物质释放出来溶入水中的过程,便是机体的造血过程,也是血液中的无形部分的形成过程。
        1、内源血的产生
        各组织不断替换下来的细胞,即刻就会被流动的体液带走,通过淋巴渠道送回血液循环。在血液循环系统内,由红细胞不断地带氧放氧,利用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对其进行反复的氧化分解,直至打破生物膜,把内含物质释放出来溶入水中,以便于机体的运输应用。由于血清已成水性,在血管内压的作用下,它会自动脱离血浆纤维蛋白的束缚,渗出血管来营养组织。
        2、水氧结合、氧化分解的工作原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体生产物质的过程,是利用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在打破生物膜。这里我想把水养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做一下解释。由于内源血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产生、不断应用的动态过程中,而全身各组织一刻也离不开内源血,这就需要有一种高效的分解力量,在时刻保障者我们全身的用血需求。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实验证明,单靠氧自身的分解能力,效率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由此我断定,机体内一定还潜藏着一种更为强劲、有力,更为高效的分解力量,那它到底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始终找不到头绪,直到一天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出现,才使我茅塞顿开。原来那就是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力量。水有不断向外转移物质能量、降低物质质量的作用,氧有摧毁、分解一切的能力,二者结合,便铸成了自然界仅次于火氧结合的另一把分解利剑,可以说是无坚不摧。不用说那层薄薄的生物膜了,就连坚硬无比的钢铁、石头,也能最终被分解成氧化铁和沙子。在大山上,有水经过的地方会形成溪流,在水量较大经常流淌的地方,水氧的侵蚀,还能劈开大山,形成大峡谷。地下河还能穿山而过,形成巨大的溶洞。而这些仅靠氧自身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正是水氧结合,它可以随着身体的调节能快能慢,有较高的分解能力,才保障了我们身体无论身处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
        机体生产内源物质血,是一个将自身物质分解开来重复利用的过程,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讲述的分解代谢。血浆是机体用来生产内源血的载体。它所含的胶体部分,可将水和有形物牢固的束为一体,以便于红细胞循环带氧、放氧,对分解物进行反复的氧化分解,还便于把释放出的物质充分的溶入水中形成血清。同时,也便于把造血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指那些被剥离下来的生物膜皮)运送至肝脏,由肝脏将其转化成胆固醇后,继续参与循环应用。分解不开的和有毒的胆红素,则顺胆管渠道排出血液循环系统。
        3、外源物质的产生
        外源物质,即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营养物质,它的生理功能:为机体提供生理所必须的能量、营养素支持。由于它是构筑生命组织的基础原材料,所以中医给予了它足够的重视,有“人之所以有生,全赖其二气”的说法。一个气指的是呼吸来的新鲜空气,另一个气,指的就是外源物质水谷之气,两者都是构成真气重要组成部分。食用有机食品的人和动物,食用的都是以死去的动植物组织。而各种动植物组织,它们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组织。由于消化道里不存在一个,能够进一步将细胞膜也分解利用了的肝脏,故消化系统在生产外源物质时,它只是利用水氧结合的氧化分解能力,在打破包裹在食物内外的生物膜,将内含物质释放出来溶入水中,以便于机体的吸收、运输、应用。机体消化食物所需的氧,经研究证实,它是来源于体液循环。这种带氧形式,由于它的载体多(身体内含水约60%—70%,除少数不能流动的结合水外,其他绝大部分可以流动的水,都能利用水分子间隙为机体循环带气)所以它的带氧量也大。它不仅只为机体消化食物供氧,同时它也是为全身组织代谢供氧的主体。在消化道里,体液是在消化道壁中运行的。肺脏会把交换来的新鲜空气溶入体液,而后,出肺入食道,沿食管壁下行。当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会刺激消化道蠕动,同时也刺激了脾脏在加快收缩运动,脾脏此时加快收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脾经向胃里调水,以调和胃里不断增加的食物量,稀释食物。当胃内食物排空后,脾胃的消化工作态结束,恢复其保持生理的常态。那么循行在消化道壁中的体液,又是怎样分泌出来对食物进行氧化分解的呢?是通过消化道的蠕动来进行的,当肌肉收缩时,由于内压的增大,会把运行在其中含气的体液,透过肌黏膜向外分泌,对食物由外到里的进行层层氧化分解。当肌肉舒张时,由于内压的降低,和外压的升高,它又形成了一种向回的吸力,会透过肌黏膜,把溶解于水中的养分,吸收回体液循环。就这样通过肌肉的收缩,不断把含氧的体液泌出,对食物由外到里的进行层层分解。舒张时又能及时的把溶解于水中的养分吸收回体液循环。食物被消化后,物质多以大分子的形式被直接吸收入体液循环。剥离下来的生物膜皮,则以排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些便是食物残渣的来源。

        二、经络(体液循环)的生理调节保障作用
        外源物质必须要结合内源物质,经过体细胞一系列复杂的化合后,才能从无生命物质转变成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细胞基质。因此生理的意义,也就是活细胞在利用内源血的生理功能,不断地把外源无生命物质合成转化成,有着鲜活生命力的自身组织,并储存物质、能量,分裂增生,完成自身的发育成长和进行终生的自身组织不断生新替旧工作。围绕着这样一个生理主题活动,组织必须要每时每刻获得内、外源两种物资供应,但两种血清它们分别产生于两套产养机制,并且又是在两套各自独立地循环机制内运行,怎样做到协调一致的供养全身每一处组织的呢?这就需要体液沿经络运行,来协调全身的物资供应。
        1、经络的构成
        经络是由全身的肌肉组织,包括血管壁、器官壁、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结缔组织等所构成。在各种纤维细胞间隙中流淌的是体液,而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正是水利用水分子间隙在为机体循环带气、带养和运输代谢废物的。在这里我回答你前面那个问题,粘稠的体液能流动吗?能!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想使粘稠的体液流动起来,则必须要具备两个决定性的生理条件,一个是温度,另一个就是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这两个条件在解剖时,你是一个也见不到的,因此,也难怪那些从解剖学认识生理的人,会认为粘稠的体液是不能流动的。忽视了重要的生理条件,你所得出的生理答案自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蛋清就是粘稠的,粘稠的蛋清若是不能流动的话,包裹在蛋清中的卵黄,从哪里去获得氧气发育出一个完整的雏鸡来呢?在孵化器里孵化雏鸡时,关键的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温度,并且这个温度条件还非常苛刻,上下之间只差半度。对于温血动物来讲,生命诞生之初的这个温度,也正它终生的代谢温度,因此这是一个恒定温度。但是人类是生活在气候条件变化无常的自然中,稍不注意就会遭到风、湿、暑、寒、热、凉这类邪气的侵扰,会通过经络传递影响组织代谢发为疾病,因此中医把“外感六淫”视作是一个极易导致人体发生各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这才是从生理运行的角度,来看待疾病形成的正确视角。保障体液循环的另一个重要生理条件,是推动体液循环运行的动力,它主要来自于全身的肌肉组织,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虽说都是肌肉组织,但每块肌肉在肌黏膜和纤维组织的间隔下,肌细胞收缩、舒张动作的方向却是各不尽相同的,由此也决定了体液在体内流动的方向也是各不相同的。由向同一方向动作的肌肉,共同构筑起了一条可以营养多处的供养渠道,它们有纵有横,表里两经相互衔接沟通,起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内外的作用。与遍布全身各处的大小血管网络一起,共同构筑起了一套既复杂而又无所不顾的营养循环保障体系。
        2、经络功能
        经络利用经气推动体液循环,在发挥着为组织供气、供养、提供渗透压和运输代谢废物的生理功能。在内外均有膜包裹,细胞间又填满了内容物的封闭组织内,其组织内压是非常之大的,巨大的组织内压会导致血管里的内源血,根本无法渗出血管,拿什么去营养组织呢?只有经络提供动力,推动含气的体液,以脉动行进的形式不断进入组织,细胞群间隙才能扩大(这是因为空气是有体积有空间的),组织内压才会降低,伸向该处的毛细血管才能顺畅的把内源血渗出血管,汇入到这个含气、含外源物质的体液中,共同来营养组织。经络的这项功能,被中医称之为“经气”,是经气在调节着全身的气血生理活动,并进一步强调“气率血行,气滞血瘀”。
        在躯干,巡行在肌肉中的体液,是透过肌黏膜向外分泌体液,实现内养骨骼、外养皮的。当肌肉收缩时,由于内压的增大,会把运行在其中含气的体液透过黏膜向外分泌,与此同时,伸向该处的毛细血管,也会把血内物质向外渗出,汇入到这个含气、含外源物质的体液中,共同来营养组织。当肌肉舒张时,由于内压的降低和受养组织外压的升高,它又形成了一种向回的吸力,会透过黏膜,把溶解于水中的代谢废物,及时的吸收回体液循环,运送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组织内压,在静态时是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细胞的密度和不再流动地细胞间隙液以及组织的封闭性。然在生命进行时它确是动态的,是随着体液的流动和不断施加的渗透压而发生变化的。当肌动力推动含气的体液,以脉动行进的形式进入组织时,水气会利用它们的体积和空间将细胞群间隙撑大,此时,从外观看来组织的体积会胀大,但内压确降低了。与此同时伸向该处的毛细血管,才能顺畅的把内源血渗出血管,汇入到含气含外源物质的体液中共同营养组织。当肌肉舒张时,此时,肌肉的形态与受养组织的形态恰恰相反,肌肉的体积胀大、内压降低。而受养组织此时在回缩,细胞间隙缩小,组织内压升高。它会透过肌黏膜把溶解于水中的代谢废物,压回肌肉中(这就类似生活中的海绵,受挤压时,体积缩小、水渗出,松开时体积胀大,水被重新吸入)。由于在经络中体液是单向流动,并且是相互交汇的,所以它能把代谢废物运送至排泄器官,净化后再次参与循环应用。机体利用体液循环来保障全身的物资供应,并及时带走代谢废物,可见体液其实是个大杂烩,它既含氧,内、外源物质,也含着代谢废物。幸亏我们体内设有各种净化保障机制,再加之体液是全身循环流动的,才保障了我们的机体既不至于缺乏物资供应,又不至于废物聚集,污染体液环境。这就是中医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脏腑经络”理论,对生理、病理的判断、理解、认识上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证明,气血在躯干是这样进行生理活动的,那非航天员莫属了。首先航天员都是万里挑一的壮汉,他们的体格,都是经过了严格的检查、筛选通过的。进入太空后,虽说太空舱里备齐了包括压力装置、水和氮、氧在内的一切维生设备。但终因缺乏了重力,使得他们的肌肉因失重而用不上力量,造成肌肉萎缩、肌活力下降、肌动力不足。这个时刻都在为机体提供营养保障和渗透压的“肌动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经气”和“正气”,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大自然为生活在重力环境下的生命,时刻要对抗重力而设置的。肌动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全身各组织的受养情况,肌动力越强,组织的受养面越大、受养量越多、受养层次越深,反之则受养面缩小、受养量减少、受养层次变浅。进入失重环境后,人类首先丧失的就是肌动力,使得这个推动全身体液循环的动力,快速的由高过渡到了低,导致健康的宇航员,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症。航天综合症,基本暴露出来的全都是生理保障、运作方面的问题。如,航天员出现的面部浮肿、头胀、颈部静脉曲张,从经络学的观点来看,“头为诸阳之汇”,太阳、阳明、少阳等手足阳经,皆汇于头,也就是说,身体各阳经的体液,都要经过头部再流向他处,此时,正是由于下行肌动力的快速衰减,导致了体液未能及时的被泵走,过多的滞留于头部,出现面部浮肿、头胀等现象。体液原本是机体用来运输物质的,身体的用养量有多大,机体就会相应的存留多少体液,多余部分会以排尿的形式排出体外。随着失重环境下,肌动力的下降,身体对养的利用率也大幅度减少了,此时,机体会自动对体液的存储量作出相应的调整,多余部分要尽快的排出外,这便是导致宇航员初入太空时尿量增加的原因。随着体液量的调整,机体会在适应新的环境下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此时航天员的面部浮肿和头胀现象会自动消失。再就骨骼来讲,首先要说明一点,随着肌活力的下降、肌动力的不足,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位、无处不在的。但对身体某些部位的组织来讲,由于它长期养成的供养习惯被打破,所遭受到的影响会是特别严重的。例如从股骨以下的负重组织,长期以来,以养成了一种只有在负重时,其获养量最多、受养面最大、受养层次最深的习惯。当人每行一步时,为了承重,从臀大肌到附骨肌,它们此时的收缩力最强,提供给骨骼的渗透压最大,因此骨骼的获氧量最多。正是下肢负重组织长期以来养成的这种特殊的受养习惯,导致了它们进入失重环境后,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下肢肌肉的不做功而受养量急剧下降,对血内物质的利用率大幅降低,自身组织生新替旧的比例也严重失衡,分解代谢大于了合成代谢,骨盐的利用率降低和不断丧失引起了骨质疏松。相对于身处同等环境的上肢、躯干等骨组织来讲,失重对其的影响却要远比下肢小得多了。
        航天员从重力环境下,快速过度到非重力环境,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生理表现,便很好的诠释出了气血在躯干、肢体生理活动的真实面貌,也是肌肉透过肌黏膜向外分泌体液,实现内养骨骼外养皮最确凿的事实和最有力的证据。
                                                                       
              (撰稿:任世平       2011年7月18日        联系电话:13964707409

附:
       体液是怎样循环,为一个个营养组织的肌肉梭里补充物质的呢?
       由于在肌肉里的体液,它是弥散在肌细胞间隙中的。为了保持工作压(指渗透压),它的自身又是始终要内存有一定压力的。那么这个即封闭而又内存一定压力的肌肉内体液,是怎样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的呢?是通过一条溪流的流动进行的,在每块肌肉中心部位的压力最大处,有一条川流不息的溪流,各肌肉梭里的体液,也正是通过它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人类迄今已发现的所有穴位,也都是分布在这几条溪流之上的。长期以来,人们只将这条贯穿穴位的溪流看作是“经络”,却忽视了它外围体液的生理功能,以至于人们对经络是如何让调节气血生理功能的概念始终是模糊的,难以说清的。这条快速流动的溪流,是大自然为有氧代谢生物供气和气体交换而设置的。因为有氧代谢生物的组织,是一刻也离不开气的。而肌肉组织为了保持自身的压力和工作压,其内涵的体液又不能全都循环出去至肺,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生命采用了,用快速而川流不息的溪流循环在时刻保障着我们全身的用气需求和气体交换。其实这个溪流补气还是一个自然现象,在一个个小小的池塘中,若是有一条溪流在源源不断地流淌,那这个水塘里的鱼儿们将永远不会缺乏氧气应用。其水质虽不能得到完全更新,但它却保持了水质的相对平衡(即水质即不会太劣,也不会太清)。这正是溪流会源源不断地把新鲜空气、水和养分补入池塘,并同时又能及时带走部分废水,保持池塘的水质、物质平衡的能力和作用。在组织是浸浴在体液中的,并且又是以体液在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体内,只有溪流效应,才能为那一个个润养组织的肌肉梭里,及时的补充进新鲜的空气、水和养分,并随时带走部分废物,保持体液环境的平衡,维持正常有序的代谢生理活动。
        它们在工作时的状态是这样进行的,当肌肉收缩时,可把通过溪流补入到肌肉里含气、含养的体液,透过肌黏膜压向受养组织,体液是以漫灌的形式来营养组织的,与此同时,伸向该处的毛细血管,也会把内源血渗出血管,共同营养组织。此时,受养组织的体积胀大,细胞群间隙扩大,组织内压降低。当肌肉舒张时,肌肉内的压力减小,而受养组织此时,却在体积回缩,细胞群间隙缩小,组织内压升高,迫使组织内原有的体液透过黏膜,被压回肌肉中,逐渐汇入到肌肉中心,被川流不息的溪流所带走,之后会循环至排泄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后,再次参与循环利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得了癌症之后害怕的是什么?
中医新理论探讨 2
水,生命之源
生理学笔记(一)
生理学绪论
亚健康专栏十、疲劳的真正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