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斯克还在吹牛,中国车企已经在“卷” 最难的了

2019年2月,马斯克对着媒体吹了个大泡泡。他表示特斯拉即将在年底推出全自动驾驶功能,并且再给一年时间(即2020年)的话,特斯拉就敢让司机在驾驶席睡大觉。

马斯克还特意描述了场景:2020年的特斯拉汽车,将可以在停车场找到你,并接到你,带你到达目的地 。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马斯克几乎每年都在重复着这个“笑话”,但全自动驾驶似乎依旧离我们很远。

甚至很多人听到这个词,都忍不住给它打上“骗子”的称号。

不过全自动驾驶虽然依然遥远,但最难的城市ADAS却已经无限接近我们。尤其是即将到来的成都车展,这项技术即将大放异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

遭遇瓶颈,自动驾驶此路不通?

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谷歌、百度,亦或是华为、小鹏,最近几年在通往自动驾驶的道路上,都遭遇了瓶颈。

首先败下阵来的应该是“车联网”,通过万物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以及车与传感器的互联。

理论上这应该算是自动驾驶的最终解决方案,车只要像手机一样接入网络。每一辆车走在哪,想走哪条道自然就一目了然。希望可以决定车速、方向,通勤效率将变得无限高。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比骨感。先不说带车联网功能的路修起来代价有多高,就算所有的新车都联网了,那些早已上市的老车怎么办?

这些车的保有量可是以亿为单位计数的,它们可是处于网外之地。更不用说能够统筹全部交通需求的大网,究竟需要多少算力来实现。

第二个败下阵来的应该算是所谓的高精地图路线,因为这种技术路线需要随时采集数据,需要走遍大江南北来保证地图的,同时还要实时更新才能保证行驶中的安全性。

这样一来,高精地图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并且不会因为前期大量投入后期费用就减少,自然也就没了推广的价值。

第三条道路各大车企倒是都在坚持,那就是强感知路线。通过摄像头和雷达(特斯拉最近也加回了雷达)感知周边的事物,然后通过AI模型来控制完成驾驶。

理论上只要AI思考足够强,凭借摄像头们出色的“视力”,完全能够像人一样驾驶,还比人的控制更加精准。

但这条路同样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所有人都没底,一款像人一样思考的AI,究竟需要多少算力。

为什么2020年左右各大车企争先恐后宣称自己要实现自动驾驶,如今技术迭代了不少,反而沉默了?其实就是懂得越多,越知道它的难。

2

通勤模式横空出世,成新热点?

既然自动驾驶大概率短时间内实现不了,那ADAS技术就没有价值了吗?

其实并不是,实际上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最典型的就是停车,最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靠“看后视镜”,在倒车时找各个方向的几个关键“点”,才能完成倒车。随着360的普及,大多数人倒车就已经变得很轻松。

最近崛起的各种自动泊车,可以各种身位停入各种古怪的角度,更是让大家大呼过瘾。

如果说90后是第一批不会看后视镜倒车的司机的话,00后可能连倒车影像都不会看了。

高速通勤也是一样,最早的定速巡航非常不好用,除非是路况极好的情况下才能巡航那么一段。等到ACC出现后,车速可以自行调整,实用性就增加了不少。尤其是一些车企结合了车道保持技术,基本上已经具备领航功能。

而如今各大车企的高速NOA已经做得非常不错,设置好路径就能一巡到底,确实过瘾。

而“通勤模式”,则是又一个创新。用户不需要等所谓的高精地图开通,也不需要等某个城市的NOA推送,就可以针对自己的日常通勤路线,直接开始让系统针对性地自学习。

这样一来,高阶智能驾驶直接从“期货”变成了“现货”。到手就能用不说,还能“量身定制”。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日常通勤的路线其实就那么几条。相当于以极小的代价,满足了50%以上的自动驾驶需求。想出这套技术方案的人,确实是个天才。

当然我们也能憧憬一下,如果每个人的训练路线打通,那岂不是多了无数个高精地图的采集者,而且是实时更新的,那自动驾驶真的离我们还远吗?

3

通勤模式,ADAS的最大看点?

因此在接下来的成都车展上,各大车企推出的“通勤模式”解法,将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最大看点。

这么说吧,如果某家车企说自己实现了自动驾驶,那大概率是要割韭菜了。如果某家车企说自己的通勤模式已经打通,那大概率是值得看一下的。

相比于将ODD区域限制在固定方位的高精地图,通勤模式明显更适合城市的日常交通。其实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限制了功能开启的地理范围。

但不同的是高精地图开启的范围我们不能控制,而且目前也就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固定区域。

而通勤模式则将功能开启范围变成了我们日常用车的范围,还有比这更贴心的吗?

而且自动驾驶的本质其实就两个方向,行车和泊车。如今泊车已经日渐城市,行车在高速、高架上也慢慢成熟了,最难的部分就是城市通勤,面对的路况实在是太复杂了。

而如今,通勤模式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高精地图的采集往往是一次性的(谁也没有资源反复采)。那意味着某些出现的突发情况往往也会被采进去,比如突然飞过的某只鸟,或者飘过的一片树叶,都会被地图记忆。

通勤模式也没有这个问题,毕竟它的计算模型来源于每天的驾驶,可以不断完善、迭代、升级,越来越好用。

4

功夫拍案

“通勤模式”模式的说法,最早是小鹏提出来的。但理想、蔚来、问界、上汽这些也几乎都在第一时间都进行了跟进,目前国内智能驾驶一线的车企,几乎都投入了这一赛道。

不过最夸张的当属宝骏云朵,作为一款十万级的车型,同时配备了记忆泊车、循迹倒车、通勤模式三大功能。

这也说明一点,通勤模式具备迅速平民化的基础。既好用,又不贵,这意味着它的推广会非常非常快,成都车展上会发生什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度无人车突袭马斯克
视频 | 纵目科技发布自主泊车系统1.0版本,两年内量产
汽车AI逾2000亿美元蛋糕怎么切,BAT之间必有一战
2020年,我们能否买到L5级别无人驾驶汽车?
【干货】史上最全自动驾驶系统解析
【e汽车】小鹏G6和时间赛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