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章: 古代诗歌的立意96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立意;一、立意的重要性;作诗和作文一样,首先应该立意;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论诗,说道:“词句究竟还;二、立意的原则和方法;宋人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这就告诉我们,立意有深有浅
第二章: 古代诗歌的立意
一、立意的重要性
作诗和作文一样,首先应该立意。意,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统帅、灵魂。好比我们平常写论文,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在写作之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意”。如果没有这个意,你可能搜集了很多材料,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些材料好比是一盘珍珠,散落在盘子里;而这个意,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丝线,“意”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古人在论述诗歌立意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并高度肯定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论诗,说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比如崔颢《黄鹤楼》)
二、立意的原则和方法
宋人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这就告诉我们,立意有深有浅,有正有反,有精有粗。但原则上,立意贵在深、新、奇、巧。深,指它要有深度;新,指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奇,就是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妙处;巧,就是指立意不循俗套,表现巧妙。而最终以自然高妙为诗歌立意的极致。
下面举例说明:
(一)哲思妙悟,升华诗意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两层蕴涵:
1、观察事物,应该采取不同的视角,才能准确把握事特的特点和本质。
2、 对人世是非纷扰的一种顿悟。人生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多因我们思考、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如果一旦超然物外,便能达到超尘绝俗的人生境界。
(二)议论新警,推陈出新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以上两首诗,都是通过议论上的翻案法,别出机杼,达到了立意的“新”。当然,要有好的立意,除了这样一种敢于翻案的眼光之外,还要精思妙想,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反复地深化和精化,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读了之后,为之惊讶,为之叹服,这就是诗学上所说的“炼意”。
(三)巧妙剪裁,以小见大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前二句,写一场战争及其结果。“誓扫匈奴不顾身”,唐军将士怀着报国保边的信念,奔赴边塞,展开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斗。结果战局不利,大批战士顷刻丧生,可见这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但作者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将它表达了出来。沿着这一思路,让一般人来写,可能会写这些将士葬身沙场,消息传来,他的家人、亲友无比的悲痛,写那种悲痛的心理,或者由此生发议论,批评唐代的开边政策。但是,诗人陈陶的高明之处在于,避熟就生,另出奇想,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诗,采取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处理方法:将实与虚、生与死,通过艺术表现上的相互对照,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一般来说,亲人的亡故会引起人很大的悲伤。而这首诗中,丈夫明明已经战死,而妻子却依然在温馨地思念着他,这对于读者来说,该是何等的残酷!而本诗的作者,正是把这样一种残酷的情景,用寥寥14个字便表现出来了。在这两句诗里,“河边骨”是现实,“梦里人”是幻景;“河边骨”异常的残酷,而“梦里人”则颇为温馨。作者正是通过这两相对照,写出了深刻的悲凉。明人王世贞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陈婉俊《唐诗三百首》的注中说这首诗的后两句:“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为深痛。”
曹松·己亥岁·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椎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四)转换视角,同中见异
对于一些常见的题材,高明的诗人,往往转换视角,别出心裁,从而创造出新颖的诗意。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说:“诗人构思之功,用心最苦,始则于熟中求生,继则于生中求熟,??每一题到手,先须审题所宜,宜古宜今,我作何体,布置略定,然后立意。立意宜审某意为题所应有,某意为题所应无,某意为人人所见,所意为我所独得。”
李 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晚钟。
杜 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宋代陈世崇评价说:“久别倏逢,曲尽人情,想而味之宛然在目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也评价说:“信手写去,意尽而止,空灵婉畅,曲尽其妙。”
清代杨伦引张上若语曰:“全诗无句不关人情之至,情景逼真,兼及顿挫之妙。”
杜甫于天宝十四载(755)得官后去奉先探亲,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写道: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舍宁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至德二载(757)八月,杜甫回到羌村,写下《北征》,其中写道: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五)反常合道,奇趣横生
苏轼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指在诗的内容或表现方法上不符合人们习以为常的常情、常理、常规;“合道”,则指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恰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而创造出不一般化的新奇的形象和意境。
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题为《客中作》,按照常规应当抒写他乡作客之愁苦。豪放不羁的李白,却表现出一种旷达乐观的豪情。首二句极言酒之醇美香浓,盛酒玉碗之贵重精美,毫无作客异乡的悲凉凄楚,相反却洋溢着一种面对美酒的愉悦和兴奋之情;三四句先以“能醉客”紧承“美酒”,并照应题中“客中”二字,然后笔锋一转,翻出新意,写自己身虽在异乡,但因客店主人豪爽好客,以至自己乐而忘返,不觉得自己所处之地是异乡了。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写的是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归家的情景。亲人久别重逢,按照常情常理,应该喜悦而不该惊怪。作者却用一个“怪”字,把妻儿们对于他的突然归来而产生的惊、骇、疑、喜、怨种种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一个“在”字,更使人感到,经过烽火战乱,颠沛流离,他们一家子能够活下来,并且团聚一堂是多么侥幸!不写相见时的欢笑场面,而写流泪感叹的情景,将骨肉团聚、悲喜交集的情景写得何等逼真动人。杜甫这样写,便从一个家庭生活的小场面,曲折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大动乱,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反常合道”,绝不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技巧问题,它更主要得力于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六)于无人着意处见情致
有的诗人善于发现平常生活中发现美,从他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诗意。这也是立意创新的一个表现。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写早春的景色,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来观察早春的特色。写早春的清景,可写的地方很多,可作者却独独只从刚刚抽出嫩黄叶芽的绿柳着笔,写得非常精细。嫩黄的叶芽,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的,而诗人却发现了它的令人喜爱之处。而且诗人还发现,嫩黄还有一半没有黄匀,由引可见作者真是一位写生的妙手。
下两句,紧承前二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独有情钟,同时又暗含了文人雅士喜爱清雅之境而不喜喧嚣扰攘的审美趣味。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也是写早春,不过他是从草和雪着眼的。在一片荒寒之中,诗人突然看到了新生的草芽,所以他为之一“惊”。这个“惊”字,表现了刚刚见到春草萌生时的激动、欣喜的心情,极为传神。
诗的前两句对新年的特候特征以及自己乍见草芽时的心情略作交代,接着两句就很奇妙了,作者笔锋一转,转而写白雪:草芽刚刚生出来的,天上还下着雪,一片北国早春的荒冷寂寞的景象,这个季节,实际上没有什么奇景可观,可是诗人的妙处在于把那样一个非常冷寂的环境写得非常繁闹,非常的活泼和生动,说白雪好像是意识到了春色来得晚了,所以才故意在庭树间飘来飘去,宛如飞花一般。一个“嫌”字,一个“故”字,将飞雪拟人化,赋予它以意识和感情,将白雪写活了。
诗歌还有一个妙处,在于诗中的描写又是倒因为果的。本是因为下雪才导致了无芳华的“春色晚”的现象,但在作者笔下,白雪反倒成了装扮春色的主角,从而把一个原本冷寂荒寒的早春景色,动态化、繁闹化、灵性化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鉴赏诗歌的篇章结构
诗的立意决定诗作的成功与否:从诗的立意,看诗人的真面目
关于诗之思:何为诗?何为好诗?
韩愈的一首经典咏雪诗,北方人最有感触,温馨暖人堪为千古佳作
被誉为千古佳作,韩愈的唐诗《春雪》,有何独特之处?
韩愈春雪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