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2022.2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超然客公众号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笫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笫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笫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辩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超 然 客 公 众 号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已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超然客公众号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花园茶会[英]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窝。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她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嗖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不,不是的。”
“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帽子是你的。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抚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母亲对吗?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超然客公众号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
“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漫地凋谢,慢漫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孩。”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那可怜人会愿意么?
“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缭,又黑又暗。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
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可怕吗?”
“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不过,劳利——”她停住了,望着哥哥。”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没有关系,他很明白。
“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
(冯钟璞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潼憬,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
B.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
C.糕点店伙计的“兴致勃勃“异乎常情,薛先生口中的“半打小孩“把人当成物品,这些细节刻画了人物的冷漠无情。
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呢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对茶会场景的描写,与对茶会前、后的描写相比,笔墨更简洁,节奏更轻快,比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为超 然 客 公 众 号美好的茶会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
C.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
D.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
8.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宇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笫一,遂中甲科。景祜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低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侧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傩,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手品股,仍知谏院。嘉祜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超然客公众号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于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坻诮范公/以为当黜/
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馔[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坻诮/范公以为当黜/
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坻诮/范公以为当黜/
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馔[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坻诮范公/以为当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道碑,立千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千墓碑上的碑文。
B.讳,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和号。
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千追赠死去的重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B.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而知名的人,此举开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
C.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与尹师昝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
(2)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
14.欧阳修与范公“同其退不同其进“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千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恓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超然客公众号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6.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           ”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千天地间不属千自己的事物,应有“          ”的洒脱;而对千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          ”的快意。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      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的    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      。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      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体悟 孜孜以求 奇技淫巧 回溯
B.体验 孜孜以求 旁门左道 回顾
C.体验 梦寐以求 奇技淫巧 回顾
D.体悟 梦寐以求 旁门左道 回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在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B.中国山水画达到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注重表达内在旨趣。
C.在中国山水画完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D.中国山水画登上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表达内在旨趣这一中心。
20.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重组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   ①    ,最后降为零——交通瘫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
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  ②    。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闽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 ③     以改善交通状况,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把群体生存当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B.群体生存已经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
C.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群体生存
D.群体生存已经被它们当作共同的目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超然客公众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千800字。
参考答案(简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
2.C
3.B
4.①材料一,重点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根源),指出其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又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②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
(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
5.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
7.C
8.①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②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③萝拉戴着炫目的帽子出现在死者家里,显得不合时宜,是对死者的不尊重。(答出③给2分,答对①和②其中一点,给2分,共4分)
9.①萝拉说的“神奇”,想表达她刚发现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她从未见识过的。②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却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清。③哥哥劳利轻描淡写地以“不是么”来回应,想表达他觉得萝拉所说之事极为普遍,对此早已漠然处之。(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
11.B
12.A
13.(1)欧阳修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见”—被,“目”—视为,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2)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举”—成功;“逮”—达到,各1分,句意2分,共4分)
14.(1)两人都被贬斥: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被贬夷陵。(1分)
(2)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欧阳修面对征召推辞不去。(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16.(1)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  (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2)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3)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每点2分,联系文本1分,心理分析1分,共6分)超然客公众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终岁不闻丝竹声 无丝竹之乱耳
(2)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示例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示例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亦可)
示例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示例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每空1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8.A
19.B
20.示例一:明代园林绘画在融合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的基础上,形成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示例二:明代园林绘画既非复古、亦非西化的特殊风格由宋画的写实传统和西方的再现技法融合而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C
22.①交通流量就开始下降   ②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速度   ③要人类向蚂蚁学习
(每句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23.作文
附【高考评分要求】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题意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附: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讳修,字永叔,聪敏过人,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一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是第一名,于是考中了甲科。景祐初年,皇帝召来面试,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当时范仲淹执掌开封府,每次进见,总是讨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贬斥他镇守饶州。欧阳修面见谏官高若讷,高若讷诋毁嘲弄范仲淹,认为范仲淹应当被罢免。欧阳修写信批评他,因此被贬为峡州夷陵令。康定初年,范仲淹被重新起用担任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征辟欧阳修担任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说:“我为您直言,难道是为了私利吗?同时被贬斥不同时升迁也是可以的。”推辞不去。当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欧阳修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公正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从这之后朋党的议论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产生,时间长了愈发猛烈。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进呈仁宗,阐明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任用君子的真朋党。文章言辞恳切详尽。这以后众人最终因为朋党之议不能够在朝廷久留。欧阳修生性嫉恶如仇,论事没有回避,小人把他看作仇敌,而欧阳修愈发振奋不顾。唯有仁宗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赐予他三品服,仍执任谏院。嘉祐初年,任职太常寺。二年,暂时管理贡举之事。当时的进士写文章凭借诡异文风互相吹捧,文风崩坏。欧阳修担心此事,选文大都以用词古朴为好,凡是因为文风奇诡而知名的人几乎全部除去。榜单出来后,怨恨非议纷纷,很久大家才信服。然而文章从这以后开始改变,恢复古风。三年,加封为龙图阁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所替代的包公因为治下威严,名震京师。欧阳修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不追求显赫的声名。有人用包公的为政方式来劝勉欧阳修,欧阳修说:大凡人才,天性不同。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目的。我也是在运用我的长处理政。听者表示赞同。欧阳修以往镇守颍上,喜欢当地的超然客公众号风土人情,于是在那里择地而居。在颖地居住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被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的学士听闻此事,都流泪悼念。从汉代以来,文章弊病极大,虽然唐贞观开元有如此兴盛的局面,可是文气衰弱,最终也不能振兴,只有韩愈大力变革复古,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再次无愧于古风。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来,文章衰败而复兴,只出了这两人啊。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深圳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上)焦作市新高三年级定位测试语文试题及评分细则(word版首发)
2020年高考(105)河南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
潘龄皋楷书《欧阳修朋党论》
“书法大家”潘龄皋楷书《欧阳修朋党论》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