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省开封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开封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文化是在乡土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系统中经过长期创造并保留和传承下来的生产生活文化,是由田园生态、生活方式、风情民俗、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乡村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根脉和重要构成。

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正面临着保留和存续的巨大危机。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乡村文化与现代社会不断分离,乡村文化传统逐渐被遗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文化,乡村文化的存续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会逐渐消失。在对待乡村文化及其发展问题上,如果从文化自觉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乡村文化的历史价值、独特性以及丰富的内涵,也就会积极寻求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存续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网络社会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传统的小农生产技艺、村落和乡村文化正处在终结的边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阻挡现代化的大趋势,但有必要去挽救小传统,使乡村文化存续下来。所谓小传统,也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积淀并不断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如地域风格的民居、曲艺、生计技艺、民风民俗等。保护和重建乡村文化问题也是正确处理文化发展大趋势与小传统的关系问题。

保护乡村文化的小传统是为了乡村社会更长远、更持久地发展。乡村社会的文化特色及其历史传统也将会成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目前,乡村振兴的策略和实践过于偏重现代化、城市化的逻辑,即按照现代性、城市中心主义标准大幅度地改造乡村社会与文化,甚至彻底破坏乡村文化的传统,而较少考虑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和保护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传统。因此,既要针对乡村特色文化传统制定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政策,也要在乡村建设与治理实践中防止过急和过度的开发行为,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在新时代,中国乡村要重新振兴起来,需要经历乡村重建过程。乡村重建是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乡村社会系统的恢复与振兴最终要依靠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建来维持,因为文化系统具有“黏合剂”的功能。但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不等同于复原和守旧,重建乡村文化是基于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所经受严重损蚀的现实,发现并留存乡村特色文化“基因”,重新建立起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使乡村文化适应社会现代化变迁的需要,同时为乡村振兴发挥社会整合、特色资源和精神引领等功能。 

(摘编自陆益龙《乡村文化的保护和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的形成与我国乡土社会紧密相连,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过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B.城市化以及网络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乡村文化的存续空间日益狭小,乡村文化被现代性的城市文化取代是大势所趋。    

C.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文化,只有大幅度地改造乡村社会与文化,中国乡村才能与现代社会接轨。

D.在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挽救传统的小生产技艺,保护具有地域风格的古村落,是实现乡村文化重建的根本路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阐明乡村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保留和存续的巨大危机这一问题。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乡村文化优劣的高度概括,也有对乡村振兴策略与实践的深刻分析。

C.文章第四段论证了保护乡村文化小传统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在乡村振兴的策略与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D.文章正视现代化、城市化等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提出当下应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重建,具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复杂综合体,乡村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因此,保护乡村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的长远、持久地发展。

B.重建乡村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尽可能地保持乡村文化系统自身的连续性,这是在保护优良传统基础上推进的文化建设。

C.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既要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又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接轨,探寻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存续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D.目前,乡村文化经受了严重的损蚀,可以挖掘的空间较为有限,在乡村文化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乡村文化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40周年。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那时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被寄托了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意义。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为“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在陕西榆林、山西右玉、甘肃民勤……越来越多的防护林被种下,“绿色长城”不断在神州大地延伸,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一系列具体目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一年接着一年干,美丽中国的画卷必将更加动人。

    (摘编自“当惊世界殊”的绿色奇迹》,《》2021年3月25日)

材料二:

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一组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污染治理方面的努力——火电超低排放改造比例达到80%以上,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取得进展;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从之前的70%左右降到59%;淘汰老旧车、黄标车2400多万辆;建立健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立1436个监测点位……和很多国家相比,我国这些年的重视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是罕见的。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还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

70年来,我国生态保护的理念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飞跃,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了由粗放到严密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改善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折。全国已建立275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474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共11029处,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地面积达到17%的目标。70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摘编自《70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回顾》,《中国环境报》2019年10月8日)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并不突出。基于对生态环境的初步认识,大规模开展了包括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和兴修水利等生态建设活动。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强调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服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环境保护法等。这些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此同时,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几乎到了其难以承载的极限。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启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资源节约的转型发展进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参与并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自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50多年来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渐实现了从旁观者、参与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中国探索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摘编自《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3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的连续增长,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全民共识,我国生态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B.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污染治理,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还需要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C.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生态建设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环保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D.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等等,这是“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方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在植树造林、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B.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短期内集中爆发,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态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C.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后、新发展阶段三个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得到校正和完善。

D,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实现由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6.建国70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悦

何士光

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已显得那样清冷;余下来的,还没有干透的谷草个子,零落地立在那儿,也显得寂寥。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着白亮的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在这一片遥远的、被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年头算是过去了!

一年一次的,年轻的媳妇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只有一次,婆婆暗中是这样规定的;哪一天才能上路呢? 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

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那一口石板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经浮动起来,变得灰白,对面的林子和人家的剪影已经清晰地透出来。

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看得出来,她什么也没有想,她的一颗心,只是同这田野的早晨一样新鲜喽。婆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

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太阳的光亮了。猛地,她觉得肩头一阵温暖,一片光亮已经像水一样漫过去,她家的瓦檐、壁板和窗棂,还有旁边的牛棚和谷草垛子,屋后的那一片杂树林子,都浸在浅黄色的光亮里了。

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早饭快要好了,她正往灶膛里架柴草。惠连忙倒了水,赶过去说:“妈,我来!”4年前她嫁过来以后,就接替了做家务的位置。

灶膛里散出青烟,枝叶毕剥地响着,探出猩红的火舌来。“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的脾气乖戾,常常使人不安,但惠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忙不过来的时候,婆婆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她煮饭的。今天呢? 却是要帮她早一点把饭煮好,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她站着,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就到柴草棚子里去选了一捆树枝,给婆婆堆放在灶边。

早饭摆出来的时候,丈夫也回来了。今早上他好像很忙碌。一家人坐下来吃饭。菜有三碗,一碗红亮的、填了糯米粉的辣椒,一碗白净的、盐水浸渍的蒜瓣,一碗酸菜炒肉片。这比平常丰盛多了。大家都一声不响,没有交谈,只是婆婆吃完了的时候,惠就立即搁下自己的碗筷,起身为婆婆添饭,然后双手把盛好饭的碗送到婆婆的手上。

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先吃完,已经把木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她空闲了?

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不由得停了一停,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她出嫁的那一年,用来压衣箱的衣裳,只有一件碎花灯芯绒上衣,一条蓝布长裤,一双浅蓝色纱袜,一双深棕色布鞋。这套嫁装她平时从来不穿,现在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它们一件件取出来,不一会就穿戴好了。    

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走动就窸窣作响。她放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向背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要是这些全是婆婆用来打发自己上路的,就可以去看望许多家亲戚了。不知是为了偷看过背篓,还是为了动过这样过分的念头,她顿时觉得脸热心跳。

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

“跟亲家说,”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她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眼前的情形叫她不敢相信,因为这样的事情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婆婆很爱面子,但又很小气。她已经习惯了不在婆婆面前把喜悦表露出来,只是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

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最后点了一次头,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叫长顺……背嘛……”婆婆说。话还没说完,丈夫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系子抓在手里。

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错嫁人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光彩。

来到碎石铺的大路上了! 经过整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田飞入家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    

大路上没有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

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还是那样蓝……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婆婆脾气乖戾,不太好相处,一年只允许惠回娘家一次;为了讨婆婆欢心,能早点回娘家,勤快能干的惠大清早就起来挑水。

B.“田土里有收成”,“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等等,这些都指向了改革初期农村变化的现实,凸显了时代背景。

C.惠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用来压衣箱的从来舍不得穿的嫁衣,一件件取出来穿上,既表现了惠内心的喜悦,也折射出生活的艰辛。

D.小说围绕年轻媳妇惠回娘家展开情节,描写出女主人公细微而丰富的心理感受,展现了时代变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8.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较为突出,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9.有人评价何士光的小说擅长从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节度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继迁独可擒乎? 若其不然,傥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B.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C.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D.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帝王庙号,创基立业、功劳很大的皇帝才享有,常用来指开国皇帝。

B.尹京,指治理京畿的长官。尹,古代官职名,如府尹、京兆尹。

C.纳款,投降,归顺。文中的纳款请命,意思是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D.晏驾,帝王所乘的车子称“驾”,出行时规模很大的仪仗称为“晏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端为政清简,深得民心。主管浚仪县政务时,就连远地方的人也感到方便;担任蔡州知州,政绩良好,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希望他留任。

B.吕端为人谦和,颇有器量。吕端升任宰相,担心寇准不满,奏请皇帝让寇准和自己轮流统领群臣,群臣对此有异议,皇帝下令大事由吕端定夺。

C.吕端思虑深远,见识不凡。太宗本想处死李继迁的母亲,吕端知道后,劝谏太宗妥善安置李母并优厚对待,后来李继迁的儿子归顺朝廷。

D.吕端行事果断,细心谨慎。太宗驾崩,吕端察觉异常,果断关押王继恩,保太子登基;真宗垂帘接见群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陆游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满怀杀敌报国的壮志,但郁郁不得舒,抚今感昔,在驿站里借酒消愁,酒醒后作了这首诗。    

B.诗歌以回忆过去起笔,叙述了诗人大无畏的壮举,表达了对军旅生活的怀念和对时局的看法。

C.表面上,诗人酒后狂放,脱帽大叫,实质上,诗人是在借醉酒抒发心中强烈的不平与愤懑。

D.诗人酒醒后,身在破败的驿站,眼前是黯淡的灯光,窗外是风雨声,更使诗人感到凄凉苦闷。

1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豪壮气概和沉痛心情是交织在一起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秋水》中“夏虫不可语冰”所表达的意思相似。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所言,六国足以抵御秦国保全自己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______,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佛教艺术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_______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_______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而学习展子虔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二人,更是将青绿山水发展为盛唐画坛最受欢迎的绘画门类,后人将二人合称为“大小李将军”,并称李思训为山水画“北宗”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_______,此画卷长近12米,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亭台楼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限制    极致    富丽堂皇    家喻户晓

B.局限    高峰    富丽堂皇    口口相传

C.限制    高峰    繁花似锦    家喻户晓

D.局限    极致    繁花似锦    口口相传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代之后,青、绿二色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传入的佛教艺术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B.在汉代之后,青、绿二色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佛教艺术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C.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

D.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北宗”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效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只有怕死的懦夫才会卑躬屈膝地乞求“自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日常生活中,用热水送服药物是很多人的健康共识。然而,              ,一些药物用热水送服,不仅对恢复健康没有帮助,反而可能降低药效。例如止咳糖浆为复方制剂,就是将止咳药溶解在糖浆中。若用热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其黏稠度,             。胶囊是由明胶制成的,易溶于胃酸,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快速溶化,胶囊皮极易粘在喉咙或食道里,从而减弱或失去应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上述药物的疗效,人们在服药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现存古建筑跨越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期,反映了中国木构建筑技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近日,记者从晋祠博物馆获悉,该馆启动新一轮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此次将对晋祠中轴线未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古建筑和部分重要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保护,包括对越牌坊、钟鼓楼、金人台及附属铁人像、会仙桥、唐碑亭及附属碑碣、关帝庙及附属彩塑和壁画等。早在2012年,晋祠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已呈现“数字化”。截至目前,该馆已完成对圣母殿及宋代侍女像塑、献殿、水镜台、鱼沼飞梁、难老泉亭、善利泉亭、水母楼、唐叔虞祠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同时,开发数字体验文化产品——晋祠多人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系统。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郭保平表示,此次晋祠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旨在借助数字化技术对重点文物进行保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者,国之干。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胸怀天下、志在经世济民的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彰显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英雄精神生生不息。历揽古今英雄事,长向先烈借火薪。当代青年学习英雄,更做出了一番英雄伟业。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凉山木里的31名勇士,誓死捍卫国土、用生命践行责任的陈祥榕……许许多多无怨无悔、为国奉献的青年英雄,汇聚成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英雄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年4月9日下午河北省考面试题
遴选每日一题(634):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爱故乡宣言
厚植林业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编辑手记)
今日学习 · 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