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在《武媚娘传奇》里活下来(上):毒药篇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最近热播的“大头娘娘和小头皇帝”——《武媚娘传奇》中,涌现出不少遭下毒谋害,鲜血迸流的官斗牺牲品。剧中这些人的毒发时间和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这些毒药真的存在吗?被下毒后到底是什么样?不妨来八一八历史上那些真真假假的传奇毒物。

什么是毒药?

毒物几乎与七千年的人类文明同寿,从一开始的天然动植物到化合物,从谋杀到治病,毒物在文明历程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人类在毒物上花样翻新的创造层出不穷,以至于罗马时代所记录的毒物已有近千种,而我国早在东周时即有将五色毒(汞,砷,皂钒或胆矾,磁石,另一种未知)用于杀伐的记录。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汉语里毒物并不等于“毒药”,古代中国的毒药既指一些针对性强,药力刚猛的药,也指一些口味难以忍受而有毒性的真正有毒植物。只有“饮药”才指各类药剂或毒化物。

早在战国时期的典籍中虽已明确提到“药之物恒多毒”,但通常仅将其毒性作为副作用,以“大、中、小”含混提及,直到1247年宋慈首先较为系统的对多种毒物中毒现象进行了描述,后世的李时珍将40多种剧毒物刻意归为一类,说明此时已对“毒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在欧洲,1541年随着法医毒理学的概念被提出,毒物被规范为化学物的特指,此外当时的医生也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毒物,没有物质是无毒的。区分它们的唯一标准只有剂量。

中国古代的毒物,通常以金属毒物(汞,砷,重金属盐类等),有毒植物(乌头,钩吻,毒瘴等),有毒动物(毒蛇,鱼胆,蜂毒等)三类为主。作用机制包括引起器官病理损害的毁坏类,阻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类,以及引起血液变化的血液类毒物三种。有时是单一作用,但更多是多类型联合作用,只不过联合用药不见得总是1+1>2,断肠草和情花毒的故事虽然不靠谱,但其背后一种毒物干扰另一种毒物,使其毒性降低或失效的原理却是真实存在的,医学上称为拮抗现象。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有毒植物,其他类型毒药,请期待下篇。

中毒后“七窍流血”而亡可能吗?

以植物来说这种可能极小,而且出血往往以口,鼻,下阴,肛门(便血)为主。事实上“七窍流血”这个词可能最早见于元朝小说,但当时的医学著作中,并未见此词用于中毒症状的描述。后世小说常用它形容中毒的惨状,有可能源于《洗冤集录》中:“凡服毒死者……口、眼、耳、鼻间有血出”,其实这只是一个开篇概括,并未在此处区分不同的状况,后世读来便以为是七窍同时流血了。

更加出名的“七窍流血”可能来自《水浒传》。虽然它写的是宋朝故事,但成书于明朝,诸多日常细节(比如拿银子买东西)都是反映明朝状况,有此描写也并不奇怪。书中武大郎被毒杀时,潘金莲意识到七窍流血可能暴露,所以有一个情节是把武大郎流出来的血擦掉;不过残留的“隐隐血迹”还是成了促使武松复仇的线索之一。

而现实中的毒药,症状几乎都没这么明显,毕竟毒药之所以长盛不衰,便捷廉价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中毒后机体往往呈现出某些疾病的状态,在缺乏宋慈建立的系统验尸观念及技术前往往难以和真正的疾病区分,杀人于无形,十分具有隐蔽性。要都这么哗啦啦的流血,还怎么玩啊?

剧中本想杀害武媚娘的郑婕妤遭人暗算误饮了毒酒“七窍出血”中毒而死。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宫廷中毒之饮酒

在剧中第一个“七窍流血”挂掉的婕妤郑婉茹,就是用鸳鸯鸩壶喝酒把自己坑死了。人们对唐人形象最生动的回忆,恐怕莫过于“李白斗酒诗百篇”,“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了。唐制一斗酒差不多等于现代5升装的啤酒桶,“李大仙”改名“李大桶”还比较贴切一点。

古人这么能喝,除了腰带质量过关,与当时的酿酒技艺也不无关系,简单的说,古人说的“浊酒”就是现代的醪糟汁(江米甜酒)。由于古代卫生条件有限,酿造出来的酒从次到好呈绿,红,黄,琥珀四色,口味则从酸苦到微甜。讲究的阔佬会过滤,洒脱的文(qióng)人,比如白居易的“黄醅绿醑迎冬熟”,指的就是未过滤的黄酒和青酒。与汉人水煮不同,唐人会放到火上烧至沸腾来杀菌,这个步骤叫烧春。这样做出来的酒口味甜而度数低,甚至不如葡萄酒,因此李大桶等人“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其说在拼肝,不如说是拼膀胱。只是郑小姐倒出来的酒是透明色,通常是最次的绿酒过滤后所接近的颜色,堂堂皇家喝这个寒碜不说,对下毒的无色无味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剧中,中毒者喝的酒,在蒸馏法引入中国前,这种酒色其实是不存在的。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说完酒,再来说说这“金樽”,鸳鸯鸩壶。首先鸳鸯壶确实存在——用他的人绝对不想有个毒字在里面。最早可能存于战国,最晚于西汉即已有记载。由于未有实物出土,原理不详,现代艺人在2010年利用负压原理成功复制,只要按住握把上的气孔即可倒出两种不同的液体。

剧中所用的藏有机关的鸳鸯鸠壶,拨动壶把上的机关就可以倒出有毒没毒两种酒了。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至于鸩,一说为神话或已灭绝的某种古兽,一说为大冠鹫(Spilornis cheela)——背颈部大而显著的黑羽,捕食蛇蝎等毒虫,栖居于树冠都符合书中对鸩的描述,且在我国分布广泛。考虑到射鸩做毒和鸩酒的说法从古至今,从南到北都有记载,所以有可能就是它的羽毛——只不过人家根本没有毒。此外还有一种推测,古代羽毛常用于装饰和日常用品,既不起眼,也可以随手扔掉避祸,所以鸩毒可能是指携带毒药的方式,利用某些禽类——在唐朝可能是随处可见的家鹅——羽毛的中空结构吸取毒液,然后浸泡在酒中使用。但这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支持,所以鸩可能只是致命毒的代称罢了。

《武媚娘传奇》中,郑小姐暴毙后,戴青(实为戴胄)说这是来自漠北的黥毒,中者立毙。黥毒本身不可考,问题是剧中一开始说饮后三天必死,何以突然变暴毙?如果选择无视编剧的神经大条,根据死者生前头晕,狂躁(忽略剧情因素),口唇干燥,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剧中为喷血)等症状,最有可能的候补毒物就是金粟兰科的及已(Chloranthus serratus)及其同科同属的部分其他植物。

及已,多年生草本,生长于阴湿树林中,分布江苏、安徽、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图片来源:wildplantsshimane.jp

及已一般做外用药,用于跌打损伤的治疗,在唐朝的《新修本草》(中国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武》剧中吃蟹死了那位李淳风也参与了编纂)中首次记载其毒性,一般通过大剂量或多次服用,及骨折等开放性创口大量外敷中毒。有记载服下8小时左右发作,也有用根部榨汁混黄酒吞服后立即发作的案例,但通常在吞服或外敷后2天左右死亡,较符合剧中描述,而且榨汁混入原本应是绿色,偏酸苦口味的“清酒”中也不易察觉。及已的靶器官为肝脏,吞服后会引起黄疸,对肝肾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会对胃部造成强烈刺激,死后尸检可见重度中毒性肝坏死,皮肤及器官会广泛出血,在这种情况下别说七窍,用宋慈所说“百窍溃血”才比较恰当。

剧中也有拍到死者青紫色的指甲,这一症状现在几乎已经和吐血一样成了中毒死的标配,宋慈也说“手足指甲俱青黯”。实际上发紫可能是中毒,但中毒不见得都会发紫。窒息,去氧血红蛋白增多,化合物中毒等都有可能造成紫绀。在有毒植物的多个大类中,以攻击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常造成此类现象。

剧中中毒者发绀的指甲,实际上应该是整个甲床变紫才对。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不过,这种中毒导致的指甲紫绀应该是整个甲床都变紫才对,至于剧中为何只让中毒者的指甲根部变紫,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受到指甲的月牙跟健康有关这种错误观点的影响。

以大名鼎鼎的钩吻(Gelsemium elegans)为例,其钩吻碱子直接作用于延脑的呼吸中枢,迷走神经系统,并对运动中枢有抑制作用。中毒者首先感到消化道剧烈灼痛(断肠草之名来源于此,人们把可以导致这种“断肠”症状的都叫做断肠草,而钩吻则是通常所说的断肠草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然后为四肢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最后阶段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痉挛,角弓反张(脊柱强直,类似于马钱子中毒症状),通常在8小时内因呼吸衰竭死亡。尸检可见结膜点状出血,口唇,指甲青紫等窒息死亡的常见体征。

钩吻,又名胡蔓藤。但目前各地计有近16种不同的有毒植物都称为钩吻,故各种解毒偏方不可轻信。图片来源:chemfaces.com

不得不说的是作为常见的致命大毒草,长相如金银花一般的钩吻是真正需要提防的植物,一方面由于其在消肿止痛,治疗风湿和头癣等方面的功效在古代广泛使用,中招概率较大,而且它与金银花相像,即使在现代也常被误采做凉茶用。此外由于其全株有毒,即使喝了含有钩吻花粉的蜂蜜也有可能躺枪。

宫廷中毒之饮食

在谈吃的前,先说说剧中被一刀捅死的马(狮子骢)吧。剧中说在马的饲料里混上曼陀罗和蚀心草,马就会变得性情暴躁,而一旦见到血便会发狂。茄科植物(曼陀罗属Datura,颠茄Atropa belladonna,莨菪等)含有莨菪碱,东莨菪碱及少量阿托品,他们与现代合成的其他阿托品类制剂类似,的确对呼吸,血管等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医学上也被用于有机磷中毒治疗。作为情花毒和断肠草故事的真正原型,这类植物中毒后早期的兴奋,心动过速,很快会转为幻听幻视,精神错乱,躁狂,然后变为抑郁,甚至昏迷,最后因心力衰竭或窒息死亡。假如这匹马不是吸血鬼,那么全程都不需要血腥味来搀和这马可能也会精神狂躁。虽然剧中武媚娘一刀捅死狮子骢的剧情看起来很凶残,事实上曼陀罗从被发现之后就是著名的药用植物,部分史料认为麻沸散的主要成分即为曼陀罗,它在现代医学领域依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图片来源:erowid.org

从先秦两汉再到唐,牛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因此杀牛者一般轻则徭役重则杀头。在唐朝,人们几乎也是不吃牛肉的,主要吃的是羊,禽类,其次是猪,和各种野味。这就给投毒提供了便利。第一自然是因为羊肉强烈的膻气,必须要以佐料处理,第二是因为没有冰箱,常用的保存方式是腌肉,也需要大量佐料。当时的烹饪手段以煮和烧(灸)为主,而煮肉最常用到的佐料就是我国特产八角茴香科八角属的八角(Illicium verum),当然,八角是无辜的,有问题的是它的一些亲戚,它们常因和八角长得相似而混淆使人中毒。一般在食用后一天内出现症状,重者上腹部灼痛,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并常伴有微量吐血,此外根据严重程度还伴有癫痫样惊厥,最终通体高热,呼吸衰竭而死。

而作为禽类完美配菜的各类蘑菇就更不用说了,目前我国有300多种可食用菌,80多种有毒菌,数十种致命菌,发作类型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就是肝肾毁坏类。食用后一般在24小时内发病,最先出现的是持续2天左右的肠胃炎,包括腹痛腹泻等。之后根据毒性大小有的会立即死去,有的会忽然看起来没事了。其实此刻内脏,尤其肝部损害已经开始,最终要么器官衰竭坏死,要么一命呜呼。假如穿越到了唐朝又喜欢瞎吃蘑菇,然后出现肠胃炎的症状,宋慈的建议是马上吞粪水催吐,我的建议是如果没别的道具,就照做吧……

要说这些不安全的话还能吃什么呢,水产海鲜怎么样?除了现代能吃到的海货河鲜当时也应有尽有外,喜欢吃鱼生的人应该也会很开心,因为所谓日式生鱼片和刺身的祖宗就是唐朝的鱼鲙——鲜活的河鱼或海鱼被片为极细的丝或片,谓之切鲙。葱姜辣醋皆可蘸,比起多撒两下盐都可能被傲娇大厨呵斥吃法不对的日式料理实在是过瘾多了。

但比起生鱼肉的寄生虫问题,有一种严格来讲并不算“中毒”的过敏反应才是这里要说的,对普通人无害的剂量或物质,对过敏者来说就是致命的“毒药”,常见的如青霉素过敏,蜜蜂过敏等。

《武》剧中吃蟹憋死那位就属于这一类,但剧中说他“喉头肿胀而死”不太妥当,因为确切的死法是支气管粘膜水肿以及伴随发生的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亡。这类非外力窒息死亡的个体,窒息征象不明显,也不会有剧中所说明显的颈部肿胀,如果死亡迅速,甚至唇,指甲青紫,球睑结膜的瘀点性出血等征象也不会出现,在古代检查不出死因也很正常,换做现代也要通过内部器官的水肿,淤血等进行判定。剧中没说他这是“过敏”倒是值得称道,因为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波斯诞生了过敏(当时称为随特定植物出现的季节病)的概念和研究,而在两个世纪前没有宋慈的大唐,即便有对此类现象的记载,这倒霉孩子多半也会被解释为因泄露天机触怒神灵而死的——历史上确有这么一位精通天文,历法,气象学的李淳风,《新唐书》中也记载了其呈于太宗“唐中弱,有女武代之”的占卜,只不过人家一直活到下任皇帝去世前不久才寿终正寝。

剧中李淳风因食用混有蟹肉的食物而死亡,外表看不出任何异常,导致太医也无法判断其死因。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宫斗中这些真真假假的有毒植物就暂且说到这,还有哪些后宫妃嫔常用的害人伎俩呢?

介绍了不少宫斗中真真假假的有毒植物,还有哪些宫斗中可能用到的害人伎俩呢?

上回说到因食用蟹肉而死的李淳风,看起来他是食物过敏。不过,指望过敏毕竟不靠谱,下毒者一般不会完全寄希望于此,所以往往还有另外两个选择:河豚和鱼胆。

河豚也可写作“河鲀”,常见于沿海、汉江、长江中下游流域。在中国食用河豚的历史极长,古代对于河豚的叫法有数十种之多,常见的有鮧、鯸鲐、鲑鱼、嗔鱼等。历代诗词中对河豚“鱼中之王”的赞美也屡见不鲜,比如大吃货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从这些诗句来看,可能直到宋才逐渐统一称为河豚。

河豚在受到惊吓时,常常会腹部膨胀,这和它们特殊的胃部结构有关。同时,体表皮刺也会竖起。图片来源:animalstime.com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已有对河豚及其剧毒的记载,到了唐,《本草拾遗》中则出现了描述河豚生殖系统毒性的字句。对爱吃鱼的唐朝人来说,绝大部分人都知道或吃过这种鱼,对其毒性缺乏了解而死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现在已知河豚各部位毒性以卵巢、肝、血为最强,精巢、肌肉最弱。引起中毒的物质有河豚毒素、河豚酸、河豚肝毒素以及河豚素四种,其毒性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洗净的河豚都是无毒的,但个别河豚在繁殖季节时肉中也会含有少量毒素。此外若死亡时间较久,内脏毒素也会浸染鱼肉。

到了现代,国内外市场河豚的销售、处理、培训、烹饪都趋于规范化,其复杂的处理工艺需要专门登记培训,普通人想接触它,很有可能是在不小心毒死自己之前就先把警察招来了 。所以事实上死于河豚中毒的多为食客,自杀或他杀的案例极少。此外近几年日本学者已经在无毒河豚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等商业化后有毒的河豚估计只有实验室才见得到了。

河豚料理在日本是非常高档的料理美食,吃法多样。图片来源:wine-world.com

河豚毒素不仅非常稳定,也是自然界中最强的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之一,难以通过一般手段去除。在服用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和特定肌肉群,从口部麻痹开始往四肢迅速蔓延,伴有头晕、全身无力、腹痛呕吐,直至全身瘫痪、感觉冰凉、心律失常以及身体大面积紫绀,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由于河豚毒素并不作用于心脏,因此受害者在肌肉瘫痪呼吸停止后,心脏依然会持续跳动相当长时间,受害者从头到尾都清醒的知道发生了什么,却无力反抗。如果在生活中吃了河豚或疑似海产品后,三小时内出现口齿不清,发麻,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

鱼胆一般不含毒,但一些特定鱼类的鱼胆中含有鱼胆毒素,这类鱼以鲤科的草鱼(也称鲩鱼)、青鱼、鲢鱼、鲤鱼等为主,因此它们也被称为胆毒鱼。由于味苦,所以古人虽和我们一样不把这东西当饭,但偶尔用来励志,更常用于治疗眼疾、气管炎、“燥热泻火”、“解毒”以及咽部异物等。

鱼胆毒素中毒后通常会对心肝造成严重伤害,由于毒素及其代谢物经肾排泄,又会造成急性中毒性肾病,继而引发急性肾衰竭。一般吞服后14小时内发作,初期会出现类似急性肠胃炎的症状,两三天后肝部开始肿大,剧痛并伴有黄疸,看起来就像普通的急性肝炎,其实此时肝肾已经开始出现组织坏死。在此期间可伴有心绞痛,部分病人还会因为急性溶血反应出现全身皮肤出血点、呕血、便血等情况。受害者最后会因中毒性心肌炎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由于其最明显——几乎也是唯一的——外部病征与肝炎相似,在古代有可能被误诊为肝病,甚至以鱼胆治疗,火上浇油。即使在现代,也缺乏对鱼胆毒素中毒快速有效的检验手段。话虽如此,但是怎么能让人心甘情愿吞下这么古怪的玩意又不被察觉,就够下毒者抓破头了。想用鱼胆坑爹,估计要先闷头苦学十几年,混成能给娘娘们开药的太医再说。

宫斗之坑妈篇

宫斗剧必不可少的情节就是各种堕胎药,不要以为这些全都是编剧脑洞大开,这都是有生活基础的,由于古代一妻多妾制导致争宠,以及嫡长子继承等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下至民间上到皇室都无法避免。古代的堕胎药最早叫断产药,根据怀孕的时间分为前中期的引产药和后期的下胎药。由于古代避孕技术有限,堕胎药在一开始为那些想生活“性福”但养不起一窝熊孩子的家庭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之后它的业务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比如南宋时期就有“然亦有临产艰难,或生育不已,或不正之属,为尼为娼,不欲受孕,而欲断之者。故录验方以备其用”的记载。此时曾经目的单纯的断产药已被称为堕胎药。

由于宋之后的医学领域(其实是很多领域)缺乏唐代的制式制度,后世草药命名及记录方式比较混乱,以至于堕胎药一度多达近百种,其中重要来源是宋的《证类本草》。在它的堕胎栏目中共收录药物55种,这些药物多为“活血化瘀”,“通畅五脏”以及毒性较大的“攻伐类”药物。但实际上,它们以毒药为主,往往并非真正的堕胎药,只是对孕妇可能具有副作用,因此在后世经常将其称为妊娠禁忌药而不是堕胎药。譬如,宫斗戏里常常出场的麝香,其实原本是做解毒等用处,并未记载具有堕胎效果,现代的实验也未确认有堕胎作用。

说到麝香,让人不禁想起著名的宫斗戏《甄嬛传》,剧中麝香的各种用法(口服、制成药膏、香薰、直接佩带)可真是夺取了不少皇子的性命。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这55味堕胎药中,34味源自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34味药中一些是著名的毒药,一些效果未得到确认,所以在此仅介绍其中两味较常见的药:斑猫和栝楼。

斑猫(Lytta spp.与Mylabris spp.)并不是猫,它是鞘翅目芫菁科下的一组甲虫。更广为人知的写法其实是斑蝥(máo)——虽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斑蝥”更可能是气步甲。它还有个名字是“西班牙苍蝇”,不过这个名字往往是和它的另一个传说效果联系在一起——春药;“苍蝇水”之名也是来自于它。当然,斑蝥并不是苍蝇,也不是苍蝇水的原料,只是由于中毒后可能出现生殖器充血兴奋的现象才得了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

斑蝥中的主要毒性物质为斑蝥素,目前在皮肤病,肝炎以及部分癌症的临床治疗领域应用广泛,但因误服,乱服而中毒甚至致死的病例,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听信堕胎药的偏方。斑蝥素既可以通过口服,也可以通过皮肤及粘膜吸收进入人体。由于斑蝥素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皮肤会红肿,起水泡,而体内诸如食道,肺胸膜,胃,肠壁都会糜烂,溃疡,出血,中毒者的肝,肾等脏器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

口服斑蝥后,先是牙龈出血,口腔溃疡,2小时内开始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伴有剧烈腹痛。之后会对泌尿,生殖系统产生强烈刺激,除了伴有腰疼、尿频、血尿外,还会导致生殖器官兴奋,男性持续勃起,女性子宫剧烈收缩,导致大出血和流产,少则半日多则十几日后就会死亡。正是由于古代缺乏对斑蝥素的了解,片面看到其刺激生殖系统的副作用,才被错误的当成堕胎药上千年之久——它确实有效,如果服用的人不介意一尸两命的话。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根叫天花粉,具有毒性。现代使用栝楼导致中毒的病例基本都是由误用,滥用导致的。

栝楼的根,虽然叫粉,但并非粉状。图为在河南安阳种出的巨型天花粉,长约4.1米,重约150多斤。图片来源:w.baike.com

由于天花粉内服没有明显毒性(也就是说没法流产),所以民间的无照游医或无知民众,往往遵循古代的粗犷方式——将整棵根部剥皮或磨碎后塞入阴道使用,这样天花粉蛋白很容易经阴道超量吸收进入人体,之后可能会损伤胎盘滋养层细胞,使之发生坏死,导致胎儿死亡。而胎盘滋养层在失去内分泌功能后会释放前列腺素,使子宫收缩从而引发流产。

但这绝对不是推荐的堕胎方法,因为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在胎盘内沉着,引起纤维蛋白溶解——与前阵子沸沸扬扬的羊水栓塞相似,会引起子宫为主的全身广泛性大出血,阴道壁及宫颈广泛凝固性坏死(当然古代是没法看到了)。中毒者肝肾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坏死病变。此外还伴有反复的高温、寒战、哮喘等症状,3天内就会死亡。

最后,再说说《武》剧中提到的流产神器五行草——其实就是马齿苋。现代有用马齿苋与其他几种药草配成的缩宫灵,虽有一些用于产后出血治疗和瘀斑治疗的研究,但在流产方面的应用并未有可靠的报道或研究,网上号称记载其流产效果的《本草纲目》中虽有“利肠滑胎”四字,但滑胎不等于流产,况且这四个字后面紧跟着“治产后虚汗”的描述。所以除了马齿苋很好吃之外,在此不多作评述。

《武》剧中婕妤萧蔷因服用五行草而导致流产且因此不能再生育。图片来源:电视剧截图

至于下蛊……别闹。

PS:把本文作为下毒指南是不对的!

(编辑:粉条er)

参考文献:

中国植物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洗冤集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新修本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1985年10月)

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第1版 (2006年2月1日)

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4月1日)

唐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中华书局; 第1版 (2013年4月1日)

唐律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12月)

唐代饮食,齐鲁书社;第一版(2003)

Criminal Poisoning: Investigational Guide for Law Enforcement, Toxicologists, Forensic Scientists, and Attorneys. USA: Humana Press; 2000.

Casarett & Doull's Toxicology: The Basic Science of Poisons,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8 edition (June 19, 2013)

Principles of Forensic Toxicology,AACC Press; 4th edition (July 1, 2013)

History of Allergy (Chemical Immunology and Allergy, Vol. 100) S.Karger; 1 edition (May 27, 20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在《武媚娘传奇》里活下来:毒药篇
中药材调侃:武侠小说中的毒药
以下中国六大毒药那个最毒?
第七节 毒性
探秘极毒物质——毒药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每天吃点毒药,能练成百毒不侵之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